佛學問答(第一輯)

shanliang18

新手上路
注册
2011-09-20
消息
53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1.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何年何月何日誕生人間?地點何處?其父母名字為何?其妻子名字為何?幾歲入涅槃?於世間弘法利生幾年?



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誕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八日。出生在北印度迦毘羅衛國(梵語Kapila-vastu),父親乃彼國之國王,名字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釋迦太子在皇宮未出家前曾娶妻生子,妻名耶輸陀羅,子名羅侯羅。八十歲入涅槃。大聖佛陀世間弘法利生四十九年。



2.釋迦牟尼佛主張不殺生的意義何在?



斷命曰殺,有情曰生,斷有情生命叫殺生(梵語pranatipata)。為何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要為弟子們制定不殺生呢?其意義有五點,何等為五?



(一)殺生害命,罪業深重,不能入佛門解脫正道。大智度論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梵語guna)中,放生第一。」



(二)殺害眾生,違背大慈悲心。行菩薩道沒有廣度一切眾生,已經違失菩薩風範了,又何況廣行殺業呢?



梵網經云:「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



(三)六道眾生悉具佛性(梵語buddha-dhatu)。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不可殺,在佛陀證悟境界,看一切眾生將來修行業淨,皆可成佛道。



梵網經云:「當知汝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



(四)眾生皆為過去生中父母。因果(梵語hetuphala)循環,冤冤相報,周而復始,輾轉無盡故。



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



殺生之果報分三等罪,何等為三?分別如下:



(一)五逆罪:



1.殺父(梵語pitr-ghata)2.殺母(梵語matr-ghata)3.殺阿羅漢(梵語arhad-ghata)4.破和合僧(梵語samgha-bheda)5.出佛身血(梵語tathagatasyantike)



(二)殺人為重罪



(三)殺畜生為輕罪



犯殺生得四種惡報:一.墮三惡道。二.若生人間,多病夭折短命。三.心懷恐怖惡夢,命終之際恐怖惡死。四.殺生者來生還殺生,因果絲毫不爽。



持不殺生戒果報得五種善法:一.少病,長壽。二.煩惱(梵語klesa)減輕,增長智慧(梵語jnana) 。三.慈悲心增長,相好光明。四.任何時處,人天愛戴。五.早成佛道。



梵網經云:「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梵語bodhisattva)應起常住慈悲心、教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更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3.釋迦牟尼佛主張不偷盜的意義何在?



不與而取他物,暗中取得,名之為偷盜(梵語adattadana)。物物有主,非分之財,求之不得犯偷盜大喪良知,非義也,不能入佛道。



若偷取、劫取、騙取、脅取、惡性賭博、經濟犯罪、偷稅,走法律漏洞皆犯偷盜之嫌。偷盜(梵語adattadana)之罪報輕重有別,若盜十方僧物,現前僧物,其罪重於殺八萬四千父母及五逆罪。盜五錢是屬於重罪。盜三寶物、師長、父母、發菩提心人之物,是屬於重罪。



4.釋迦牟尼佛主張不邪淫的意義何在?



染情逸蕩,污穢交媾,名不淨行。正式夫妻可正淫,若非正式夫妻,與外人之男女行淫欲,是名邪淫(梵語kama-mithyaca)。對畜生不可行淫,對鬼神不可行淫。色亂道心,塵不可出,淫心不斷,證果終無是處。



楞嚴經云:「不持戒而修三昧(梵語samadhi)者,塵不可出,縱然禪定智慧現前,亦落邪魔外道。」



學佛者若能遵守聖戒,可得防非止惡,內心可得清涼如飲甘露,可得解脫三界,頓脫六道,成就無上菩提。



5.釋迦牟尼佛主張不妄語的意義何在?



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名曰妄語。除妄語口業外,亦有三種口業:1.兩舌(梵語paisunya):挑撥離間,撥弄是非,張家長、李家短。2.惡口:開口大罵,彼此口業相殺。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血口噴人六月寒,口開傷元氣,舌動是非生。3.綺語(梵語sambhinnapralapa):花言巧語,裝飾言辭,隱瞞他人,以達成欺騙為目的,諸如:色情、恐怖、錢財、名利等。



妄語分為四等罪:1.逆罪:法說非法,非法說正法,顛倒如來正法即犯。2.大妄語中的重罪。妄語證羅漢果,證了佛菩薩果位,若犯即成。3.大妄語中的輕罪。妄言見鬼見神,或能精通三藏(梵語trini pitakani)十二部(梵語dvadasanga-buddha-vacana),能入。4.小妄語。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聽說沒聽,沒聽說聽,知言不知,不知言知,有說沒有,沒有說有等,犯即成。



持不妄語可得六種果報:1.人天愛戴,別人敬仰。2.說話口齒清晰伶俐。3.處眾安泰,說法無畏。4.成佛可得四十顆牙齒。5.得辯才無礙。6.速成佛道。



6.釋迦牟尼佛主張不飲酒的意義何在?



俱有酒色、酒香、酒味,飲後暈醉放逸之飲料,名之為酒(梵語sura)。甚至注速賜康、嗎啡、麻煙、海洛因、強力膠,如此之藥物皆有害身心,一律皆不可服飲,犯即構成。受過五戒(梵語panca silani),不得造酒、賣酒,亦不得為人敬酒、倒酒,不得自飲、教他飲,犯者即構成酒戒。若飲酒則咽咽犯,嚥一口結一次罪,如是嚥嚥結罪。



飲酒有五種過患:1.失禮貌威儀。2.失定慧。3.增疾病。4.破淨戒。5.遠離佛道。犯了飲酒戒(梵語madya-pana-virati),死後墮灌口地獄,造酒賣酒墮酒河酒池地獄。



梵網經云:「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亦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7.真有輪迴嗎?



是的,輪迴(梵語samsara)之存在是不可思議的,猶如昨天到今天,從中睡了一夜,一夜之間是維繫昨天與今天的線索,這種不可思議的傳遞,輪迴亦復如是。再比喻說,從第一根木材燒起,燒完再接一根,一根一根接下去,火也不斷延續下去,接到第一百根木材之時,請問第一根木材之火與第一百根木材之火是否一樣?如此不可思議的傳遞與啟示,輪迴亦復如是。



8.何謂中陰身?中陰身壽命維持多久?



當人命終之後,神識尚未投胎轉世之際,所維持的生命旅程,每過一星期記憶即減半,過二星期記憶減1/4,過三星期記憶減1/8,到第七個星期之後,整個記憶幾乎忘光,茫茫渺渺,但善惡的業因亦然存在,因緣一旦成熟,就隨著善惡的業識投胎轉世,死亡到投胎轉世這段時間,稱為中陰身。中陰身前後有四十九天的壽命。



9.投胎轉世情況是怎麼一回事!



聖者投胎轉世是憑願力自在而來,凡夫投胎轉世是隨業力無奈而來,同樣轉世投胎,境界卻截然不同。



凡夫(梵語prthag-jana)投胎轉世是隨習染、妄識而來,當中陰身處於幽暗世界之際,一片黑漆漆不見人影,乃至不見山河大地,內心恐慌畏懼,孤獨無伴,徘徊惆悵,四處遊蕩,業緣成熟,若突然看見有光芒出現,動個念頭,瞬眼間即刻到了光線之處,這光不是一般照明之光,而是男女行淫欲所現之光,乃至畜牲行淫欲之際亦必然如是,這位中陰身的行者,若見男女行淫欲,自己欲火燃燒,當下做不了主,也想客串一份,毫不猶豫的衝下去,不衝還好,這麼一衝,就投生於父精母血之中,慢慢六根於母親腹裡成長,任憑九牛之力也無法掉頭回來,投胎轉世就是在這種微妙情況演變而來!可不悲哉!不可不慎!



佛門有句名言:「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



10.「「隔陰之迷」如何解釋?



是指凡夫死亡之後,神識投生轉世,不知自己前世的一段因緣,一概無知,懵懵懂懂,故名隔陰之迷。這是站在凡夫未證成果位來說,業障深重所蒙蔽,智慧被覆蓋,佛性(梵語buddha-dhatu)不能彰顯所致;如同一面寶鏡,寶鏡上面有塵埃,寶鏡上一旦有塵埃,此鏡就沒有普照的功能;要有普照功能必須力求拂拭鏡面上的塵埃,令其清淨無染,那麼,寶鏡本有普照之功能,當下即生效。



同樣理由,凡夫(梵語prthag-jana)有隔陰之迷,若能廣修戒定慧,即能息滅貪瞋癡,內心所有一切迷惑顛倒,煩惱習氣當下解脫光明,菩提自性自然照耀十方,對過去無始劫之事即能了之知始終,隔陰之迷站在證成果位的聖者是不存在的,通常是指未證成果位的凡夫而言。
 
佛學問答(第二輯)

11.何謂頓教?何謂漸教?有何差別?



如來(梵語tathagata)演說佛法,觀機逗教,眾生跟機深厚者,智慧利器,皆以頓教法門以開導眾生,令機緣成熟的眾生契入甚深法義,乃至證悟無上菩提;若眾生根機淺薄,愚昧無知者,如來有無量權巧方便,因實設權接引眾生,普令眾生成熟善根,逐漸步入菩提(梵語bodhi)。



所謂頓教者,又作大乘頓教,乃不立言句,只辨真性,不設斷惑證理之階位,為頓修頓悟之教。不依次第,快速到達覺悟之教法,稱為頓教。



法華經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所謂漸教者,以說法之內容而分,長時間修行而候到達悟境之教法,稱為漸教。或循序漸進到證果之教法稱為漸教。或自淺顯內容次第講說進入深奧內容者,則稱為漸教。



法華經云:「更以異方便,助顯地一義(梵語paramartha-satya)。」



由以上所顯示,即可明白頓教所得,漸教成熟方有頓教可成,離漸教無別頓教可得,畢竟,由漸而頓故。



此外,我國禪宗南北二系於證悟過程之旨趣互異,南方慧能系主張速疾直入突極之悟,世稱「南頓」;北方神秀系則強調依序漸進之悟,世稱「北漸」,此即禪宗之頓漸二教。



法門正確,修行久了,功夫成熟,因果圓滿,說是頓教;剛發心修行,根機尚淺,善根未熟,說是漸教,只是因(梵語hetu)與果(梵語phala)的差距問題,時間長短問題,法門問題,差別何在乎!



12.釋「「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其意義何在?



佛教(梵語Buddha-sasana)貴在解行並重,理通事修,理即是道理,孕育著人生宇宙廣說層面,學道著應該契悟,不能絲毫含糊,一一洞徹事理真理,使內心無惑,這是由理而頓悟,頓悟並非證悟,頓悟到證悟尚有一段距離,必須實踐事相以透理,事相的圓滿即是道理的圓滿;若僅是道理的內心通達,而不透過事相的修證,則永無證成菩提可言,頂多成為理悟或頓悟的一環,尚未成熟理事不二法門故,因此說,理雖頓悟,事須漸修。



13.內心徹底清淨,結果如何?



行人最怕內心不清淨,若能清淨則無有生死,更無輪迴,佛道可成,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可出,三明六通具足,十八佛不共法圓滿,禪定智慧現前,何以故?內心清淨無塵垢,佛性(梵語buddha-dhatu)妙明寂照,具足無量性功德,自在無礙,一一無非自性清淨故。



高僧大德云:「一念清淨絕千古,十界依正無纖塵,識得此念是何物,世間忽然少一人。」



14.聲聞、緣覺、菩薩、佛應修何因才能得此果報?



聲聞、緣覺、菩薩、佛等號稱為四聖,是已出離三界的聖者,聲聞應修四聖諦(巴利語ariyasacca)才能成就聲聞之果。緣覺應修十二因緣(梵語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才能成熟緣覺之果。菩薩是已發過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的行者,正處於行六度法門中,其果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等五十一個階位菩薩。十信是外凡位,十住、十行、十迴向是三賢位菩薩,屬於內凡位,初地至十地菩薩是已證得法身,故稱十地為法身大士。



等覺菩薩者,行過十地,解與佛同,入百千三昧,集佛儀用,似佛非佛,一切佛等,百劫修相好之因。佛(梵語buddha)乃福慧圓滿,六度成熟,因圓果滿,成等正覺,常寂常照,是佛果位。



15.『六根門頭一真人,朝朝暮暮伴隨君;可惜諸君不相識,害得永劫受苦輪。』這四句法義,請慈悲開導!



這是歷代祖師的開悟法語,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真人即是佛性(梵語buddha-dhatu)也。



佛性不離人,人不離佛性,當下處於六根門頭,出出入入,不分晝夜二六時中,早晚與君長相左右,君歡欣得意,佛性亦歡欣得意;君憂悲苦惱,佛性亦隨之憂悲苦惱,施為動作,語默動靜,莫不打成一片,只可惜諸君卻不認識佛性,讓佛性廣造三業(梵語trini-karmani),因業沉淪而受苦,害得永劫不得脫離六道,都是不認識佛性所帶來的結果。



16.「心能轉物即同如來」,是何義?



這是出自楞嚴經的一段經文,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證成無上菩提,將其心境一一表露無餘,這是心地解脫的意境。



物乃指著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山河大地,乃至人事物也。修行者的心地不被外物所感動,自性即如如,如如之性即如來。六道眾生不得解脫三界,就是見境生心,思物染塵,不得自性自在,被外物所牽制,因此心地被物所役,稱之為眾生;心能役物,稱為如來。簡而言之,心能自在不被外物所惑動,即是如來(梵語tathagata);心不能轉物,被物所轉,即是眾生。



17.釋恒「恒順眾生」,意義何在?



恒是以時間而論,長久不變之義,以空間而談,不分國土,遍及無量三千,無有距離;順是隨順度化,悲憫柔和之義。



發起恒順眾生之願,非菩薩人不能克成,最起碼亦得證成無生法忍(梵語auntpattika-dharma-ksanti),方得恒順眾生,不致有退墮之念。眾生是愚癡的,是剛強難調難伏的,是隨順五欲六塵的,是邪見不智的,是好辯的,是逞強的,是保護自己觀念的,是我執與法執的,若非菩薩得證無生法忍,無法做得到,菩薩(梵語bobhisattva)今生度不了眾生,還有來生,甚至還有盡未來際可得度之,因為菩薩沒有隔陰之迷,內心無惑,了知眾生與他之關係,如是可耗下無盡的未來,以達到恒順眾生,並度化之功。



眾生未開悟,心地煩惱叢生,自利自度尚不能,焉能利他度他!今日不知明日事,尚存三惑之結,盡未來皆是生死業,若要恒順眾生而行化,這是夢人說夢話,水裏月一般的空言,不得實際。眾生(梵語bahu-jana)僅能依佛菩薩三業而學之,由因至果,由漸而,頓由淺而深,由近而遠,菩薩可恒順眾生,眾生亦可恒順眾生,只是恒順眾生人人皆可行,但境界卻有深淺,因果(梵語hetu-phala)不同,近遠有別,持續有長短,漸頓有異。



18.中阿含經所載,女人有五事不得當,何等為五?



中阿含經所載: 1.女人不得當如來(梵語tathagata)。2.女人不得當轉輪王。3.女人不得當天帝釋。4.女人不得當大梵天王。5.女人不得當魔王。



19.「心是眾善之門,也是眾惡之門」,是何道理?



心(梵語citta)乃人人本具,我們流浪輪迴六道也是心,我們各個證成菩提(梵語bodhi),入大涅槃也是心。心不與正法相應,不與空相應,則得染污五欲六塵,起貪瞋癡,造無量業,因業受苦,如是周旋反覆不休,始終沉淪三界(梵語trayo dhatarah),故知心是一切惡法之源,離心無惡法,惡法不離心,心與惡法不異,這是以流轉生死而言,心是眾惡之門。



心與正法相應,與空相應,則得清淨無染之心,與菩提涅槃相應,出三界,脫六道,無量自性功德具足無缺,三明(梵語tri-vidya)六通(梵語sad abhijnah)圓滿,故知心是眾善之源,離心無善法,善法不離心,心與善法不異,這是以涅槃還滅而言,心是眾善之門。



四祖道信大師云:「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20.心即萬法,萬法即心,是何意義?



佛法以心為宗,離心佛法不可得,何以故?萬法是心之用,離心萬法從何起!



萬法是總稱,指心所引起的一切作用,包括清淨心與染污心二門。譬如覺悟不離心,迷惑不離心;菩提(梵語bodhi)不離心,煩惱(梵語klesa)不離心;解脫(梵語vimoksa)不離心,輪迴(梵語samsara)不離心;涅槃(梵語mirvana)不離心,生死(梵語samsara)不離心;貪心不離心,喜捨不離心;我慢不離心,無我不離心。依此類推,心所引起的無量作用,稱為萬法,萬法不離心,離心萬法不可得,是故稱之為,心即萬法,萬法即心。
 
佛學問答(第三輯)

21.若欲出家修道前,應注意那些事項?



出家(梵語pravrajyaj)是一件神聖莊嚴的偉業,是超凡入聖的轉捩點,是世間而出世間的關鍵,是小我而大我的人生觀,是由迷妄而覺悟的分水嶺,是生死(梵語samsara)而涅槃(梵語nirvana)的界碑,是煩惱而菩提的起點,因此,在出家前,心裏應準備一些事項是必然的,今舉十點為例:



1.身體健康,五官端正,思想正見(梵語samyag-drsti)。

2.無不良嗜好(改除壞習慣)。

3.男女之間感情,夫妻婚姻,皆得合理解決,方得出家。

4.在職軍公教不得出家。

5.訴訟不得出家。

6.七歲以下不聽出家。

7.有債務不得出家。

8.盲聾瘖啞不得出家。

9.不堪造事,臥起須人,皆不聽出家。

10.五逆罪不聽出家。



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大展流露,欲出家修行者,能合乎這些條件方得出家修道,或辦好這些事項方可出家,若不能辦到,佛法稱之為戒障,出家要合乎戒律觀念,才能顯得出家僧格可貴之處,出家若有這些戒律的障礙,就不合乎佛陀規定法則,出家不成矣!若有這些戒障,但有心學佛,那在家學佛亦可,畢竟,出家修行也要有大福報、大善根、大智慧、大雄大力、大喜大捨之願力,甚至沒有如上的十種戒障,才能如願以償,完成出家修行的本願。



歷代高僧云:「莫謂袈裟(梵語kasaya)容易得,只因累劫種福田。」



徑山禪師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也。」



22.社會上流傳兩句話說:「老子幹掉你,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這論調是否正確,請慈悲開示。



這是江湖浪子的口頭禪,也是他們的肺腑之言,這兩句話聽起來很爽快,很合乎人們的口味,意思就是說,我殺掉你,若我也被殺,投胎人道,二十年後又是男子漢一條。但是實際上卻隱藏著無限的錯謬,這在佛門中叫做常見,何謂常見呢?就是人死亡後來生再當人,不會投生他道,僅限生於人道而已!永遠不變的當人,這種論調叫做常見。



反問一句話:殺人造業,還可當人,那麼豬誰來當呢?殺人造業,地獄餓鬼誰來當呢?若沒有惡果,六道輪迴從何而起!六道之所以由來,乃無知的眾生廣造惡業,所呈現的果報也就是說,六道輪迴的真相,就是隨自作自受的感召,造何種業因,就感應六道的那一道而去,誰也沒有特權可赦免,平等平等!



23.出家修行是消極的嗎?



不是的,這是立場不同的說法而已!譬如說:在某一個角度而言,出家庭(梵語pravrajya)修行者可以說消極者,也可以說是積極者;若論出家消極而言,就是出家修行者,絕對不會廣造一切惡業(梵語akusala-karma),犯科累累,不會殺人欺詐,抵觸國法,對於做惡業方面是消極不為,安分守己,奉工公守法,修身養性,自度自人,自利自他促使國泰民安,這不很好嗎?難道一般無知之輩希望出家修行者,到處擄掠財物,廣行非法,令國家動盪不安嗎?所以說,是立場上不同,角度上之差別,出家修行是意味不去廣造惡業,做非法之事,因此說是消極;但是,出家修行很肯努力辦生死大業,為證成菩提而邁進,處處利益眾生著想,講經說法普令國家社會安寧,導社會歪風上軌道,民心向著道德,守住因果(梵語hetu-phala)觀念,倡導民主風範,因此說是積極以待。



簡而言之,為惡消極,為善積極,乃出家修行者本有之胸襟;一般社會人士有少數者,對為惡很積極,對為善很消極;因此我們說,消極與積極是立場上的差別,角度不同而已。



24.歸依三寶有禁忌嗎?



歸依三寶,僅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沒有任何之忌諱,歸依三寶猶如上學讀書前必須先註冊,亦如當選總統後,就職前必先就職宣示,要做個基督教徒必先洗禮一般;同樣的理由,要做個正信佛門弟子,必須先受三歸依的儀式,在儀式方面,其意義是沒什麼兩樣。統攝一般人不敢歸依三寶的立場,通常有五點,這五點使得社會人士產生莫大的錯覺與誤會,致使他們遲遲不敢歸依三寶,何等為五?



一、以為歸依三寶就是要開始吃素了。基於這因素,有許多人一聽到歸依三寶,當下逃之夭夭,不見蹤影,這是不敢面對歸依的因素之一。其實歸依三寶,並沒有要求我們非吃素不可,真正要求我們吃素應該是受完在家菩薩戒之後,才有明文限制,但是個人發願受完歸依,有意念想吃素,這是最好不過了。



二、以為歸依三寶後就是要出家,這也是構成一般無知者不敢歸依三寶之因素。其實,佛門弟子有兩大類:一則出家弟子,不可婚姻娶嫁。二則在家弟子,可行婚姻娶嫁。出家要有大善根,大智慧,大福德才能因緣成熟,並非三歸之後想出家就得出家的。



三、以為歸依三寶後就不可婚嫁,這也是對歸依存著誤會所致,障礙了自己無法歸依三寶的因緣。



四、以為自己業障(梵語karmavarana)深重,煩惱叢生,接近三寶的話,自己越覺得自己罪重無比,滿身不清淨之感,於是自暴自棄,自劃無形圍牆,使自己沒有勇氣踏入佛門來歸依三寶。



五、貢高我慢者與邪見者。這些人更糟糕,自認為自己的觀念最上最尊,一股無形傲慢之氣凌駕雲端,鄙視一切,或自認自己讀了一些世間常識,就了不得了,以世間法來衡量佛法,因此,自己障礙自己之善根,甚為可惜!邪見是無法出離生死的,歪理十八條,條條有理,邪見也是歸依三寶的一大障礙。



25.請師父慈悲,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一段經文節錄,寄發給我研習參究如何?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乘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26.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或是女呢?



觀世音菩薩(梵語Avalookitesvara)過去無量劫前已成就佛道,為悲愍沉淪之眾生,因此,倒駕慈航來人間,普度群生。



所謂: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到達佛的境界,已證成究竟平等性,由性起大用,性非男非女,可男可女,性無相,卻能示現種種相,佛神通廣大,能於十法界示現自在。



觀世音菩薩示現度眾生,有時候可示現大丈夫之相,有時候示現莊嚴女人相,以種種權巧方便而引度有情,乃菩薩悲心之所流露。



27.布施者,存何等心才能達到布施解脫?



布施者內心應該存著六種心,若能受持六種心,則能達到布施解脫的境界。1.歡喜心。2.平等心。3.慶幸心。4.廣結善緣之心。5.度慳貪之心。6.三輪體空之心。



28.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基。意義何在?



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這是圓覺經給我們的啟示,佛陀大慈大悲告訴弟子說,三界輪迴根本在於眾生淫欲未淨化,導致三界周旋不出;六道往返不休不止,在於眾生之有情愛,情愛如膠如漆,難割難捨,糾纏不清,是六道生死之泉源。淫欲與情愛如同親兄弟之骨肉,不相遠離;又如形影相隨,分秒同在。



29.共業與別業如何解釋?



所謂共業者,就是由大眾行為所共同造作,因而感召一股共同之業因與業果。譬如一家人就有一家人之共業,一個社會就有一個社會之共業,一個國家就有一個國家之共業,一鄉鎮有一鄉鎮之共業,一縣市就有一縣市之共業,省有省之共業。



共業有善有惡,善者感召善之共業,惡者感召惡之共業。



七十九年度四月二十一日,軍用運輸機,在雲林縣東勢鄉失事墜機,運載十八位保國衛民之軍人,在這一次空難中全部罹難,當中包括有三位少將,九位上校,三位中校,一位少校,一位上尉,一位士官長,這些國防軍事幹部,全部西歸黃泉,這叫做共業。



國家富強有國家富強之共業,國家窮弱有國家窮弱之共業。



何謂別業呢?就是參與大眾行為共同造作,在共同造作中有輕重、有深淺,因此感召之果報也同樣有輕重之別,深淺之差異。



譬如七十九年八月二十五日,南投縣日月潭,發生遊艇翻覆事件,全部乘客有八十五人,僅救起二十餘人,死亡的人數遠超過六十多位。由這翻船事件而論,八十五名乘客都參與這次遊艇行列,那麼八十五位乘客就叫做共業,二十餘位救起不參與死亡行列者,叫做共業中的別業。



30.學佛者為什麼對正見那麼重視?原因何在?



正見(梵語samyag-drsti)是學佛者出離生死的一把智慧劍,正見能透視人生與宇宙的真相,使行者內心不迷惑,我們修行的過程,生死能不能解脫,要看修行者對佛法之正見是否肯定,在八正道(巴利語ariya-magga)中,正見就排行第一。



六祖壇經云:「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可見出世與世間,只憑著正見之有無,是故,學佛者要秉持正見之心,來正見佛法,以達成解脫之彼岸。」
 
佛學問答(第四輯)

31.「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其真義為何?



一切罪業不離心,心(梵語citta)能起一切罪業,若當下將內心之罪業懇切懺悔,知罪業本空,使其清淨,如此一來就能達到懺悔之真義。罪由心起,心不起妄想雜念,罪之名亦匿跡無蹤,畢竟,罪從心起,必將心懺,若能體解心空罪空之義,與空性相應,這就是理念懺悔,達成究竟懺悔之道。



32.「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真義為何?



六祖慧能大師是站在究竟清淨本性立場而言,菩提與明鏡比喻為本性,本性當體即空不可得,那來的菩提之樹與明鏡之台?



修學佛法者,站在究竟果地而言,菩提本性不可得,如幻如化,無實無虛,既然不可得,任何一物從何處惹塵埃!



大般若經云:「一切法性皆畢竟空,無能宣說,畢竟空故。」



33.自從我學佛以來,四周的人不斷障礙我,我該如何是好?



學佛者,菩提道心要堅固,穩如泰山,鍛鍊八風吹不動的意念,外面一切風吹草動在所難免,一心向佛道,向佛道是根本,其它都是枝末。無始劫來的生死洪流在今生一齊了辦,不要對自己的生死客氣,更應鼓起勇氣,為解脫生死而努力。會障礙你的人,乃過去生中你與他彼此互為恩怨,今生相遇,你要出離生死(梵語生死samsara),當然他不肯放你罷休!軟硬兼施的對付你,使你重重障礙,這時候,你應該更理智的感激他給你的逆增上緣,使你更能覺悟人生的無常,生死輪迴的痛苦,發起堅固道心,對四周障礙你的人,心懷感恩之心,度化之心,他們將是我成就佛道之後,我必度的對象,興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懷,明白嗎?



34.吃三淨肉,三淨肉是什麼意思?



這是對於一般學佛弟子,一時無法馬上改過吃素的人,個人的立場有種種不便,給予他們一種權宜方便之法,令他們逐漸對佛法的道理所有瞭解,而後再改除吃三淨肉的觀念,因而理念吃素食之道。



何謂三淨肉?就是限制在三種情況之下,這三種肉不得吃。



第一不自殺:不是自己親自動手所殺,若殺所得之肉不可食,若食則犯規,得罪無量。



第二不教他殺:自己想吃肉,知道自己不能親自殺,而教別人殺來給我吃,這也是犯規,得無量罪。



第三不聞殺:沒有自己親自殺,也沒有教他人殺來給我吃,但聽到隔壁有殺雞,雞叫之聲,此肉亦不得食,食肉則犯規,得無量罪。



還有一種叫做為我殺,何謂為我殺?譬如我到朋友家,朋友很好客,特意買活雞或自家所養的雞來殺,這雞本來不該死,因為我來的原因,這雞為我而殺,為我而死,這叫做為我殺,此肉亦不得食,食肉則犯規,得無量罪。



吃三淨肉的意思就是這種情況而定,除了這三淨肉之外,去買現成的肉或吃便餐之肉,即不構成規範之內。



35.常聽到涅槃這兩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涅槃(梵語nirvana),涅槃是佛弟子修學佛法,最終的歸宿,最後的目標與終程,更是佛弟子的理念世界。



涅槃經云:「夫涅槃者,名為解脫。」



涅槃經云:「涅槃義者,即是諸佛之法性也。」



涅槃經云:「遠離一切憒鬧法故,以大寂靜名大涅槃。」



佛法清淨無染就是涅槃。佛性(梵語buddha-dhatu)常恆無有變異,光明自在,當下就是涅槃。凡夫之輩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涅槃,雖處涅槃性,不見涅槃,始終不得解脫生死。



人人都有個涅槃之心,凡夫不開發,不勤修,不斷煩惱,雖有涅槃之心,有亦等於無一般。



勤修戒定慧的菩薩行者,斷煩惱,便見涅槃,當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無今有,是故涅槃是常住的。總而言之,涅槃的境界是勤修戒定慧而得,涅槃就是清淨佛法的別名,每個人都有一顆清淨之涅槃妙心,只是無明煩惱所覆蔽,因而不得普見涅槃,是故沉淪生死,流轉六道。若能發起道心,棄除貪樂五欲(梵語panca kamah),心生恭敬三寶,勤修如來正法,息滅貪瞋癡諸煩惱,普見不生不滅之佛性,即見涅槃。



36.涅槃境界有何層次之說呢?



聲聞(梵語sravaka)、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菩薩(梵語bodhisattva)、佛(梵語buddha)聖人所證悟的涅槃境界,高低深淺是有層次的,依佛法所提的涅槃有四種:



一者、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如理,隨緣變造一切諸法,雖有煩惱垢染,而本性清淨,具足無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眾生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無有分別,故名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二者、有餘依涅槃:煩惱之障雖滅,尚餘欲界五陰之身而為所依,故名有餘依涅槃。



三者、無餘依涅槃:煩惱既盡,所餘五陰之身亦滅,故名無餘依涅槃。



四者、無住處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窮未來際,利樂有情,故名無住處涅槃。



37.佛門中時常提到佛陀有十大弟子,有那十位大弟子呢?



佛陀的大弟子何止十位而已,有數不盡算不完的大弟子,只是歷代弘法者常引用這十位弟子而言,並非佛陀只限十位大弟子,孔子的大弟子就有七十多位了,何況堂堂大聖佛陀呢?



經典有如是記載:佛一席之法會,聽法證道者無量無邊,證成果位者,可堪稱大弟子,行化一方,多得不勝枚舉。這十位大弟子也只不過是無量無邊中之十位而已!十位大弟子表徵各人所長,十位大弟子合併起來,才是一味的佛法,仁者!明白嗎?現在分別將這十位大弟子敘述如下:



舍利佛—智慧第一

目犍連—神通第一

富樓那—說法第一

須菩提—解空第一

迦旃延—論議第一

大迦葉—頭陀第一

阿那律—天眼第一

優波離—持戒第一

阿難陀—多聞第一

羅侯羅—密行第一。



38.真有極樂世界嗎?



是的,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一般人往往以感覺器官能直覺的就肯定,以感覺器官不能直覺的就否認,這種觀念是很冒險的,有時候心存這種觀念,在一生中,會因此時常失去一些感覺器官之外的真相與真理。這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不信聖人之言的果報。



學佛就是學覺悟,不是學迷信,不知道實際情況而信,這叫做迷信;因正確認識一切實際真相而信,這叫做正信。佛(梵語Buddha)是覺悟的人,佛將覺悟的人生觀與宇宙觀,一一公開無私,闡揚讓我們明白一切真相,好讓我們不至於迷惑人生與宇宙的窠臼裡。



極樂世界就是非感覺器官所能接觸的境界,非物質界所能衡量的,要證成果位者才能親證親歷的,佛是大覺悟者,佛陀慈悲將物質界之外的世界告訴我們。



阿彌陀經云:「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隬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39.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諸大菩薩有何意義?



觀世音菩薩(梵語Avalookitesvara)表徵大悲心,文殊菩薩表徵大智慧,普賢菩薩表徵大行,地藏菩薩表徵大願,這是以狹義立場而言,每尊菩薩都代表自己本有的風範與特徵;在廣義的立場而言,每尊菩薩也都具足大悲、大智、大行、大願;並不是觀音只有大悲,而無大智、大行、大願,也不是文殊只有大智,而沒有大悲、大行、大願,更不能說地藏只有大願,而無大悲、大智、大行,有關這點,是為佛門弟子與一般社會人士所誤解的。更進一步而言,四大菩薩有的大悲、大智、大行、大願之總集合,才是圓滿的一尊佛。



有些弘法者,闡揚文殊菩薩,卻貶抑觀音、普賢、地藏菩薩,或有人闡揚地藏,卻貶抑文殊、觀音、普賢菩薩,或闡揚普賢菩薩,卻貶抑觀音、文殊、地藏菩薩,如此一來,都是不正確的一端,佛法是完整的,佛法是圓滿的,佛法是一味的,佛法是貫串無礙的,不可以偏概全,斷失佛法大義,諸佛會叫冤枉,菩薩會說還我大意,歷代祖師會大力澄清,不可不慎!



40.何謂「三量」?



三量是佛法為了證實一切真相的方法。



1.現量:不用意識思索,能夠直覺親證到的境界,譬如六根觸六塵(梵語sad visayah),能正智契真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又如手觸火,當下能肯定了知是也。



2.比量:如遠見煙就知道彼處有火,聽到隔壁有說話的聲音,就知道裡面有人。



3.聖言量:又稱為聖教量,因有聖人的文教才知道的,稱之聖言量。
 
佛學問答(第五輯)

41.何謂「阿鞞跋致」?



這是印度(梵語avinivartaniya),華譯為不退轉,是菩薩的階位名,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到達此位。佛陀告訴我們說:只要我們一心專念佛號,能達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必得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一旦往生淨土,就能永不退轉,直到成就佛道。阿彌陀經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



不退轉有三種含義:1.位不退。2.行不退。3.念不退。



42.女眾每個月皆有生理期,在生理期期間,常流不淨,是否可上大殿禮佛上香?



無妨,只要身心保持潔淨,一切依法而行,上大殿禮佛上香,乃至做早晚課,佛高興都來不及了,怎麼不可以上大殿禮佛上香呢?佛深怕我們懈怠,在生理期的期間,能如此殷勤勤修佛法,佛會隨喜你的精進,起歡喜心,預祝您早成道業,請安心吧!



43.父親得肝癌,我是三寶弟子,是否可告訴家父?他堪受得了嗎?



為了父親能往生淨土,應該提早告訴他,這才是真正行孝道,不然等到他的身體更衰弱才想告訴他,那時候他欲求生淨土,已經氣力不足,振作不起來,反而害了他往生淨土的機緣。



當然你要告訴家父得癌症之際,須要找個適當的機會才告訴他,雖然他聽到這種壞消息,一時會痛苦萬千,身心不自在,絕望的情緒,不斷燃燒著,只要你有耐心陪著他,慢慢疏導佛法正確的理念給家父聽,相信家父若得到佛法的滋潤,人生觀會有所轉機的,畢竟,生老病死是每個人所必經一回的,你說是嗎?



44.人剛命終,如何處理才得體?



佛法是要我們求得解脫(梵語vimoksa),離苦得樂,乃至往生淨土;因此,人一旦剛命終,在這個時刻,第一件事要做的,馬上要想到請出家師父為命終者助念與開示佛法,因為開示佛法可令命終者意識導歸正念,正念若提起,跟隨大眾念佛,以求得清淨一心,自力與他力相應,當下即可蒙佛慈悲接引往生淨土。



45.佛菩薩那麼多,到底念那一尊比較好?



佛佛道同,法法平等,佛菩薩的確非常之多,那麼到底念那尊好呢?佛門中常有人問過這個問題,這位仁者啊!證成果位的佛菩薩,一律對眾生平等的,佛菩薩彼此之間也不會互相嫉妒,只要你虔誠的念,念那一尊都可以,有關這點,我們可以儘管放心,所以當你想要念佛之際,就選擇你喜歡念那尊佛或菩薩即可,也可以說,選擇一尊你覺得會生起歡喜心的一尊來念,或選擇一尊認為與你較有緣份的一尊來念。



念佛貴在「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摒除雜思妄想為重,只要念一尊佛,念得妄念不起,念得清淨本性現前,這就達到念佛的宗旨,因為我們是以「一心不亂」作為往生的支柱,而不以念很多佛菩薩為榮,假使佛菩薩念很多尊,結果內心反而易生起種種分別心,不易入一心的境界,這麼一來,念那麼多尊的佛菩薩有什麼用呢?切記!



46.鬼附身,真有這麼一回事嗎?



是的,鬼道眾生也是六道中的一道,鬼的種類很多,譬如有:多財鬼、少財鬼、餓鬼、恐怖鬼、厲鬼、孤獨鬼、啖血鬼、啖氣鬼、惡毒鬼王等等,鬼道眾生的果報很多,千奇百態,完全依他個人過去造作何等罪業,因而感召不同的鬼道世界。



鬼附身是常見常聞之事,並不是可怕或稀奇新聞,只要個人業障(梵語karmavarana)現前,因緣成熟,冤親債主找上門來,你逃也逃不掉,避也避不開,輕者容易發楞!重者自言自語,甚至哭笑無常,手揮腳舞,如同拍電影的導演,自導自演自唱,別有一番風味,但是沒有因果觀念的醫師或精神科分析家,都把他當做精神分裂症來看待,叫他吃鎮定劑,或打麻醉藥,結果把這位業障現前者,整得哭笑皆非,最後白白的送死。



我們要知道,鬼道眾生要附人的身體,也必須要有附在對方身體的條件,譬如說:過去無量劫前,你曾經殺死人,欠別人的生命債,因果現前,當下被冤親債主找到,那就由不得你啦!又如你欠別人的感情債,也會找上門來;強暴姦淫之類,也會找上門來。



諸位!鬼道眾生是無事不登三寶殿的,既然來了就是有因緣而來,無因緣是不會來的,這點也請大家放心!



47.吃素與吃齋有何不同?



不食眾生肉,僅食植物類,不食一切眾生肉,亦不得食五辛,何謂五辛?就是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也。若能如是而食,是名吃素。吃素可成熟我們的慈悲之心,吃素不會與眾生結惡緣,吃素會遠離一切恩怨,吃素會逐漸消業障,吃素會淨化因果糾纏。



菩薩戒云:「若佛子,故食肉,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菩薩戒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何謂吃齋呢?吃齋絕對不是吃素的意思,吃齋是過午不食之義,吃齋有包含吃素,但吃素未必包含吃齋;這是一般人把吃素說成吃齋的語病;吃素是吃素,未必有吃齋;吃齋一定有吃素,身為佛門弟子,應該要如此理念,若能理念這點,是名真佛子哩!



48.朋友與親戚有病苦,當我欲前往探望病人之際,相命的人與老一輩的人,告訴我說,會犯煞!犯沖,會帶來不如意,使我一直不敢任意看護病人,是否真會犯煞!犯沖呢?



佛法講因緣果報,無因則無果,果由因而來,我們沒有造惡因,去看護病人,絕無後遺症可言,更談不上什麼犯沖犯煞之惡言!



江湖郎中與相命者喜歡製造一切玄談,讓你不易想通,模稜兩可的話,來控制一般無知之輩,使無知者屈服在江湖郎中的玄談中,這一系列的玄談法術,佛門稱之為邪命。



佛陀大慈大悲常鼓勵佛弟子,要關心病人,要照顧有病苦惱者,乃至探望安慰病人,普令病患者早日身體健康,恢復正常。



菩薩戒云:「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梵語福田punya-ksetra),是第一福田。」



49.依大乘佛法而言,佛有三身,何等為三?



1.法身(梵語dharma-kaya):即是中道之理體也,佛以法為身,故稱法身,法身處於常寂光淨土。



2.報身(梵語sambhoga-kaya):報身是行六度萬行功德而顯佛之實智也。對於初地以上菩薩應現之報身,報身處於實報莊嚴土。



3.應身(梵語nirmana-kaya):又名應化身,為化度眾生應現種種之身也,對於初地菩薩應現者,名為勝應身,勝應身處於方便有餘土。應現於地前凡夫及二乘者,名為劣應身,劣應身處於凡聖同居士。



50.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象徵著何種意義?



千手表徵神通廣大,自在自得,無障無礙的意思;千眼表徵智慧無限,觀照世間,自在無礙的意思。



觀世音菩薩(梵語Avalookitesvara)示現千手千眼是有因緣的,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之前,曾經親近受之於千光王靜住如來,時觀世音菩薩始住初地,一聞大悲咒,立超第八地,心生歡喜,於是發誓弘揚大悲咒,令大悲咒安樂眾生,即時應願,身生千手千眼。這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由來之典故。
 
佛學問答(第六輯)

51.從事殺生業者,是否可歸依佛門?



有時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往往為了維持家庭的生活,逼不得已而為,甚至環境所逼迫,無奈的從事殺生工作,這就是業力感召,要脫身實在不容易,欲拔不能,如此一來,應該如何呢?這位仁者啊!學佛就是要學覺悟,覺悟後就應該想辦法逐漸改善的工作,不然的話,越陷越深,廣行殺業,果報是不可思義的,希望您能振作起理智,大丈夫提得起,放得下,懷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悲願,若能如此而為,十方諸佛讚歎,諸菩薩護持,天龍八部拱手,歷代高僧大德嘉許。



從事殺生業也可以歸依三寶,因而來學佛,歸依三寶後,心地會逐漸理念化,畢竟,佛法可令人覺悟,對是非善惡能分辨,對人生觀與宇宙觀更能深入體會,對自己的思想行為就能淨化,因緣成熟的話,自然會捨棄殺生的行業,是故,從事殺生業者照常可歸依佛門。



52.佛陀為什麼奉勸我們不要殺生,意義何在?



大聖佛陀苦口婆心勸我們不要殺生,其意義有四種。



(一)殺生害命,罪業深重,不能入佛門解脫之道。



大智度論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二)殺害眾生,違背大慈悲心。



(三)眾生(梵語bahu-jana)皆為過去生中父母,親戚朋友,因此帶來因果循環故。



(四)悉具佛性(梵語buddha-dhatu):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不可殺,依佛的境界觀看一切眾生,將來都可成佛。



菩薩戒云:『當知汝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



基於這四點,是佛陀奉勸眾生不殺生的理由,畢竟,眾生最珍貴的,無過他的生命,生命最可貴,命一旦沒有了,一切也就免談了,所以說,殺眾生命,吃眾生肉,飲眾生血,啃眾生骨,於事於理都說不過去哩!



53.佛門對殺生之罪,等級如何?



殺生大體上可分三等罪,細說不能盡,何等為三?



一、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二、重罪:殺人置死,名為重罪。殺法手段不同,其罪亦不同,果報亦有輕重。



三、輕罪:殺畜牲之類。



54.常聽別人說:『夭壽』這兩字,不知其義?『夭壽』是如何構成的?



夭壽就是出生後,生命活得不長,不以正常死亡年齡而死亡,這叫做夭壽。夭壽死法千奇百態,舉例不盡。



不該死亡的年齡因而死亡,佛法稱之為業報,業報是因果的現前,是最公平的,是最平等的,無因則無報,世間與出世間都有因果。『夭壽』當然也逃不出因果的範圍。



佛法告訴我們,殺生會帶來『夭壽』的果報,死墮三惡道,縱得人身,多病脆弱,長期性的吃藥,與藥撥不開,病亦然無法療好,這叫做業障病。平常心懷恐怖,常做惡夢,命終之時悽慘惡死。



55.修行當中,口業很難守,守口業有什麼好處?



口業(梵語vak-karman)如果能守得清淨,功德是無限量的,其果報美好難思議,略提五點:



一、口業守得好,在大眾人群,能讓大眾信賴,一言九鼎,真誠故。



二、口業清淨,講話口齒伶俐,辯才無礙。



三、口業清淨,成佛道之後,32相中牙齒可飽滿40顆,是三大阿僧祇劫修來的。



四、口業清淨,口內之唾液,呈現甘美,清爽自得。



五、口業清淨,演說佛法,梵音嘹亮,遠近無礙,眾生喜悅。



56.常見佛門中有放生的善舉,請問『放生』實際意義何在?



眾生(梵語bahu-jana)最珍重的無過於生命,生命是最可貴的,放生當下即與放生的眾生結善緣;放生可解除我們在六道中的恩怨,因果之結打開故;放生的眾生,皆有佛性(梵語buddha-dhatu),尊重故;放生當下可增長我們的慈悲心,畢竟,六道眾生都是同沉淪的同胞,我們應該發起六道眾生的同胞愛,不要互相殘殺,弱肉強食,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正如此意。



57.我們一家人常吵架,甚至冷戰與熱戰都搬出來,苦不堪言,如何維繫下去呢?



冷戰與熱戰是吵架的專有名詞,首先必須解釋一下,然後再回答黃居士您的問題。



何謂冷戰?所謂冷戰就是兩者吵起架來,彼此鬧情緒,不拳打腳踢,嘴巴一句話也不說,大家彼此嘔氣,悶氣在心裡,無言的抗議,呈現在內心勾心鬥角,彼此不認輸,如此奮鬥到底,不達目的絕不罷休,不管孩子死掉,或房子被燒毀內心假裝如如不動,一幕一幕演下去,這就是冷戰的真面目。我說這種人,不愧是凡夫,名副其實的眾生,傻瓜傻到極點。



冷戰最可怕,也是最可憐,冷戰的人往往心機最多,冷戰的人心胸最不明朗化,冷戰的人往往嫉妒心也較強烈,同時也容易鑽牛角尖。



何謂熱戰?當彼此吵起架的時後,一股無形熱火所燃燒,內心沉不住氣,口罵又拳打腳踢,就像是一場火爆的戰爭,一旦內心的無明嘔氣發泄之候,事隔沒多久,兩者彼此很快又恢復正常的往來,這種速戰速決的吵架,叫做熱戰。熱戰與冷戰比較之下,冷戰比較恐怖,也比較陰險,內心暗藏殺機,有一觸即發的陰影,屬於歪歪曲曲的個性;熱戰固然火爆些,甚至有時後也會鬧人命,但熱戰較屬於直性子的人,不善於耍心機、多謀多智,認為耍歪曲之心是件煩惱事,麻煩得不得了,直接把性子耍出來就好了,何必多繞圈子呢?



一家人常吵架,是理所當然之事,不然怎叫做家呢?定就是不自在義、痛苦義、煩惱義、黑暗義、恩怨義、因果義,家是積聚善惡之果報處,家不吵架,不像家,越吵越像家,吵大或吵小而已!正因如此才叫家,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父母、兄弟、姐妹、夫婦、妯娌、公婆、大大小小,裡裡外外,彼此嫉妒、拉關係、不離這個家,家庭是最多事的,只要有二人以上,就有人我是非,糾纏不清。



中國有句諺語云:『清官難斷家務事,剪不斷,理還亂。』現在社會上,最扯不清的業障,就是家庭糾紛,最不易擺平。



依佛法處斷方式,今略提四點:



一、家庭是個共業,是有恩怨而相聚的,既知恩怨之業而來,佛陀告訴我們說:『應該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二、家庭是種種業緣組合而成,每當遇到不如意或痛苦事,我們是學佛的三寶弟子,把這些不如意事或痛苦事,當做修行的逆增上緣,能促成道心的堅固,知道苦才能猛然覺悟哩!



佛經云:『十方三世諸佛,皆以苦為良師。』



三、家庭吵架鬧糾紛之際,心裡要懷著報恩想,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兄弟弟妹有緣相聚,要愛惜親骨肉之情分,是難遭難遇的。



心裡更應該如此而思惟,一家人從無始劫來,已經於六道輪迴曠劫了,一世一世而過,相聚又離散,何止投生在這個家一世而已呢?我們再糾纏輪迴下去,絕對不是辦法,在今生此世,彼此就不應該再繼續結惡緣下去,好好結個善緣,彼此互讓互忍互尊,解除彼此恩怨,無始劫來的一切惡因果,在今生了辦,甚至大家共同歸依佛門,共同為解脫生死使輪迴而努力。



四、家庭吵架鬧糾紛,佛陀告訴我們說:『諸法本空,了不可得。』



家是如幻如化,吵架也是如幻如化,糾紛也是如幻如化,眼前所呈現的一切,無非如幻如化,空幻不實,一切無非無常在演變,家庭吵架,冷戰與熱戰也是如幻如化,了不可得,再如何的苦戰也是無常的,絕對不是永恆不變的,何必被如幻如化騙了,何必被無常的冷熱戰騙了!黃居士啊!你說是嗎?



58.學佛最終目的是什麼?



成佛。成就無上佛道就是學佛最終目的,六道輪迴不是我們久居之處,畢竟,六道充滿苦痛、無常、空幻、無我、六道非永恆的。聲聞(梵語 sravaka)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二乘行者,僅是獨善其身,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急迫求離生死,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生死,自度自利,並非學佛者的願望。



菩薩行者正行六度波羅蜜中,未究竟證成菩提,亦然非學佛者的理念,佛道是修學佛法的終程,一切行門已告圓滿,智慧(梵語jnana)、慈悲(梵語maitrya)、信願、神通皆已具足,圓滿無礙,萬德莊嚴,是故,成佛就是學佛最終目的。



59.請問佛法的道理,是否與宿命論之說相同?



不是。宿命論強調人生的行為、境遇,都依預定的命運發生,非人力所能變更。也就是說,人生一切禍福吉凶,是非善惡,是肯定註定不變,叫做宿命論。



這種說法是邪見,不合乎真相之說,佛法是覺悟之法,洞徹諸法實相。佛門相信,命是由善惡所累積而成的,行為造作有過去、現在、未來三個不同時空。過去所造的一切善惡行為,固然會產生果報,但果報之產生有輕重與深淺之異,而且果報的產生並不是僅落實在今生而已!而是果報有現在報、來生報、後生報、落實在三個不同時空中。



佛法告訴我們說:透過堅強的願力可抵制業力,那麼禍福吉凶,是非善惡之行為即可消弭,這是不定業。透過願力亦無法抵制業力,這叫做定業(梵語viniscita-karman)。



總而言之,佛法業力果報之說,是站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不同時空而論定,把人生的行為乃至境遇,說得理念透澈,圓滿無礙。而宿命論之說,僅談過去與現在之說,往往太主觀意識,以偏概全,未達究竟,差距甚為懸殊。



60.『阿羅漢』如何解釋?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阿羅漢是小乘之極果,是果位名稱。



阿羅漢(Arhan)為梵語,華譯成三種義理:



一、譯殺賊:殺煩惱賊之意。

二、譯應供:當受人天供養之意。

三、譯不生:永入涅槃不在再受生死果報之意。



大智度論云:『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破,是名阿羅漢。復次,阿羅漢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復次,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更不生,是名阿羅漢。』
 
佛學問答(第七輯)

61.我業障深重,念佛念不下去,有何辦法下功夫呢?



每個人都有業障(梵語karmavarana),業障的確有輕重之別,由無量劫以來廣造諸惡所得之果報,業障重因而念佛的話,的確不容易念得下去,不念佛還好,越念妄想越多,念佛之心定不下來,這位仁者請注意!當我們真正要下功夫念佛之際,妄想就緊跟著而來,佛號念得不堅實,這是初步念佛的功夫,是正常的現象,要繼續加倍努力佛號增加,提起悲心而念,佛號由心起,由口而念,句句入耳,聽得歷歷分明,達成心到、口到、,耳到,如此三到共成一心,即有攝伏妄想之功,日久純熟,念佛功力自然得力,即能念得三昧現前。



62.人死亡之後,行火葬之際,對亡靈來說是否會燒痛他呢?



死亡過後,通常神識在八至十四小時就逐漸離散,何況亡者已死亡後五六天才行火葬,神識早就脫離肉軀,因緣成熟,即投胎轉世。



是故,當神識一旦脫離身體之後,行火葬的當下,對王靈絲毫之痛完全不存在,畢竟,神識已離肉軀,僅剩下臭皮囊一堆,痛從何起呢?



63.佛菩薩為什麼都坐蓮花,而不坐其它之花呢?



蓮花(學名Nelumbonucifera)表徵清淨無染,光明自在的意思,因為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這種美德與特徵,佛陀喜歡拿蓮花作譬喻。



眾生輪迴六道,沉迷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不知決覺悟,越陷越深。慈悲的佛陀就告訴我們說:五欲六塵之欲樂,沾不得,染不得,應該體會五欲六塵空幻不實,如幻如化,要出離五欲六塵才能解脫自在,修學佛法者,要效法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之精神。



蓮花在佛門中,為佛菩薩所常拿來作譬喻,表徵著清靜、無染、光明、自在、解脫之義。其它之花,佛陀就較少比喻,佛陀坐蓮花顯的很莊嚴,清淨自在,安詳無比;假使佛陀坐在茉莉花上,不是顯得怪怪的嗎?不但不莊嚴,而且佛陀當下就顯得沒有氣質了,遜色多了,不是嗎?



64.如何最近幾年來,常常走倒楣運,該解危?



佛法講因果(梵語hetu-phala),沒有造因,就沒有果報。換句話說:倒楣運也有倒楣運的因果,倒楣運就是果,倒楣運的前身就是因,因果不會錯亂,因果有一定的定律,在正信佛法中,找不到有楣運的名詞,因為倒楣在佛法中不存在,眾生對前因果無知,一旦發生果報之時,馬上沒有智慧分辨前因果,開口就說:真倒楣!走倒楣運!



如此一來把事情真相無知的,都推給倒楣運這個名詞揹黑鍋,眾生不明佛法,甚可憐愍!



倒楣運的定義就是說:沒有造惡因,卻莫名其妙得惡果,這叫做倒楣運。或者說:用手打在張先生的嘴巴上,張先生的嘴巴痛是理所當然,而張先生嘴巴不痛,卻痛在李先生的嘴巴上,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李先生真倒楣!依道理上,張先生痛是正常的,卻轉移痛在沒被打的李先生之嘴巴,這就是倒楣運。



但事實上,倒楣始終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世間與出世間一切人事物,都是因果的法則,聖人(梵語arya)與凡夫(梵語prthag-jana)都不能例外,更無特權可赦免哩!



對於倒楣運解危的方法不會很困難,只要你正見佛法的因果觀,你心目中就能澈悟,從澈悟後,你就永遠不會再說倒楣運這個名詞了,倒楣運與你無緣啦!到那時候,我就恭賀你入道啦!



65.天天念佛,業障還是頻頻而來,是何道理?



勤修佛法的行者,不是意味業障從此就不現前了,精進學佛念佛,是種下轉凡入聖的因種,將後必定開花結果,證成佛道。而業障頻頻而來,是意味過去無量世以前所種惡因在現前。



因果(梵語hetu-phala)是平等的,種下善因即感應善果,種下惡因即感應惡果。也就是說,念佛有念佛的因果,業障現前有業障現前的因果。勤加精進念佛,日益消業,業障即會慢慢淨化,念佛功力增強,一心不亂即可現前。



66.「念佛的原理」能否敘述一下?



念佛根本意趣,就是要達到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為宗。使清淨本性顯露而已!念佛的原理很多,今略提一點與您參究:



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是不二的,不是離開能念之心另有所念之佛,也不是離開所念之佛另有能念之心;更進一步說,能念之心即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即是能念之心,能念所念不二,當下能所不一不二,一心現前,這就是所謂念佛三昧。



67.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入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是何意義?



明珠是一種化學藥劑,類似乳白色,半透明體,製成塊狀,明珠的功能可令濁水中之污泥沉澱作用,讓濁水清淨無染。我們要使濁水恢復到原本的清淨,將明珠投於濁水中,順便將濁水攪拌一下,相隔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就可以看到濁水逐漸清淨透明,污泥沉澱於水底下了。



相同的道理,佛號投入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是引明珠之例,來啟發念佛的原理,也能如明珠一般的產生莫大功效。



佛號是心,亂心也是心,以佛號之心來治亂心之心,使亂心平息無妄,亂心平息無妄的當下,亂心即歸於佛號之心,僅此佛號之心即是佛。修學淨土法門者,若能細膩思惟此義,在提起念佛之際,必定能產生輝煌的應驗,念佛三昧當下即可現前矣。



68.何謂三乘?



聲聞乘(梵語sravaka-yana)、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yana)、菩薩乘(梵語bodhisattva-yana)。凡屬修四諦法門而悟道之人,斷見思惑,可證阿羅漢果,總稱為聲聞乘;凡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之人,可證辟支佛果,總稱為緣覺乘;廣修六度萬行,於無數劫間精進不退,更於百劫間,植三十二相福因,可證無上佛果。



69.聲聞乘與緣覺乘要證成果位,要歷經多久的劫數?



聲聞乘若精進修行, 一心(梵語eka-citta)持戒無犯,修空法,精進四聖諦,要證成果位,快則三生,遲則六十劫。緣覺乘精進行道,嚴守毘尼,破無明,精進十二因緣,要證成果位,快則四生,遲則百劫。



70.佛陀是大覺者,是否可堪稱萬能者?



佛陀能知人生與宇宙真相,卻不能將石頭變成黃金,將黃金變成石頭,佛陀是大徹大悟的人,絕對不是萬能者,說萬能者是外道。



中外古今,聖人與凡夫,神通與特權,天底下找不到有一位萬能者。固然有一些外道教常猖言:我是萬能者,我能創造天地萬物,人是我所創的,一切禍福吉凶,是非善惡都操縱在我手中。這些幼稚無稽之談,會讓智者所憐愍,所同情!何以故?因為這與實際不相關,不合乎邏輯,荒謬之談!



若上帝是萬能的,萬事通的,我有許多問題,對上帝的愚癡,深感納悶與隱憂,在此僅提三點請問上帝:



一、請問上帝在七千年前創造天地之時,上帝所站的地方是誰創造的?是站在什麼地方來創造天地?諸位同參們!由此可見,在上帝未出現人間之前,天地本在,不因上帝存在而後再創造天地,上帝所站之地也是別人所創造的,在上帝創造天地之前已有天地,如此類推永遠扯不完,說不清。



也可以說,想找功勞來安在自身之說,往自身貼金一般;所以我說這種論調太過於神權化,創造化,愚民政策,鞏固自己推翻別人,自己登高別人處卑,我能如此別人不能如此,這種宗教已逐漸被文明的現代人所透視,所日益捨棄,歐美國家有些求無上真理者,已經有發現這點,證實上帝不是萬能的,因此稱之天方夜譚。



二、請問上帝是否能創造一顆自己搬不動的石頭?諸位可以預想而知!這個問題對上帝是莫大的考驗。萬能與非萬能皆不能答,一答就出毛病,既是如此,上帝的萬能豈不是有其詞,無其實嗎?所以後人不該守舊一直推崇上帝是萬能的,是最尊最上的,獨一無二的,是權威的,無人可比倫的,若是如此一來,會讓智者所同情!上帝也承受不了這種讚譽與推崇!



換句話說:上帝能創造一顆自己搬不動的石頭,當下就不是萬能的上帝,既然上帝萬能,何以自己能創造的本能,但又無法搬動石頭,上帝的萬能跑到那邊去啦!



若上帝不能創造自己搬不動的石頭,當下就不是萬能的上帝,既然上帝萬能,何以自己能創造的本能,但又無法創造出自己搬不動的石頭,上帝的萬能跑到那邊去啦!



若上帝不能創造自己搬不動的石頭,那一切免談了,上帝根本就不能堪稱萬能,萬能這個名詞,僅是愚民政策的謊言,很殘酷的欺騙天下一切善良之人。



光是一顆石頭,上帝就創造不出來,甚至搬不動了,上帝就搞得滿面是灰,烏煙瘴氣,抬不起頭來了,所以我們說:萬能是外道之說,邪見論調,與真理不相應,但美其詞,無符實際之說,願仁者思量思量!



三、請問上帝知道我要伸出右手還是左手?這時候的上帝又是踢到鐵板了,又是碰到鐵釘了!所以萬能不可以亂說一場,亂說一場是要負起因果的,真理是一不是二,是二不是真理,真理不受時空所改變,佛法亦如是。



上帝絕對無法知道我要伸右手或左手的!佛法講心地解脫的境界,高深莫測,上帝遙不可測,畢竟,我們每個人的心理活動是操縱在自己,一切禍福吉凶,是非善惡,都是不離我們的心,心是一切禍福吉凶的樞紐,是非善惡的泉源;而不是操縱在上帝的權威手中,上帝無法預知我們的起心動念,更無法支配我們的心念,禍福吉凶,是非善惡不是上帝所賜予或懲罰的。



一切心念,禍福吉凶,是非善惡是操縱在個人的心中,這點非常重要,自己擁有起心動念的自由意志,乃至禍福吉凶不離自心,這種尊貴自由權在於自己意志,無知的外道不能自覺,硬性推給上帝所管轄,本末倒置,瞪著眼晴說瞎話,把自己擁有的心地功夫不要,而一一轉交給上帝統治,由人民的祈求,再由上帝賜給我們心地或懲罰我們的心地,自己本有而不要,卻交上帝,再由上帝發放賞罰,矛盾四起,何必多此一舉,這種玩弄人類的行為,由於少數人這種作為與邪說,真是要不得,讓一些有善根的人士,奠定錯誤的觀念,卻走入歧途,極端信仰,永不掉頭,如鋼釘釘於牆壁,拔不起來一般。



佛門弟子所要的是菩提大道,而不是神權論、創造論、甚至愚民政策等等。



總而言之,佛陀是大徹大悟的人,是大覺者,而不是萬能者,萬能只是時代的美妙言詞,是過去時代愚民政策的產物,是封閉人民思想領域的法術,把人權交給天,再由天來賞罰人,如是謬論,逐漸被文明的人類所看穿,先進的國家與追求無上真理的人士,卻視為天方夜譚。
 
佛學問答(第八輯)

71.過去未學佛前,只憑著一股善良之心,曾經布施建神廟,不知功德還是罪過?



一般人往往會說一句話:假使當初我能拿出來布施蓋佛寺就好了,可惜啊!已經太晚啦!最近被倒閉了,或被人搶了,或被沒收了,或借而不還了,或被剝奪了,內心無限的悔意與無奈,又恨當初沒有發大心,或當初沒有學佛,如果當初能將這筆錢,拿來布施蓋佛寺多好!



我們修學佛法的人,過去之事已曾過去,不要追悔,不要恨當初,你要知道過去是名副其實的凡夫,現在亦不例外,急什麼!何必悔恨過去沒有布施成功,現在不是還來得及嗎?把現在的擁有當作過去的擁有,豈不是完全一樣!布施喜捨要把握現前的一念,而不是講究過去與未來,切記!



神廟往往廣設殺生祭祀!以三牲酒肉奉祀神祇鬼靈,因此,殺業無數,生靈塗炭,依佛法而言,這是對畜牲道(梵語tiryagyoni-gati)的弱肉強食,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跟眾生結惡緣,如此而為,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無量罪過;再進一步說,神廟乃六道中之神祇,尚未證成菩提,未開悟之眾生,與我們同處於六道中,一旦壽盡福盡,必將墮落,神祇自救都不成了,那來的救人出世解脫生死呢?



由以上分析,我們不難明白,布施的對象很要緊,對象是殺生業的神廟,佛門弟子是行不通的,畢竟,佛法是解救六道眾生之法,普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轉凡入聖之道。



72.善惡難分,如何正見善惡?



善與惡不離心,心(梵語citta)能生善,也能起惡,善惡由心所發,要制止善與惡也不離心;是故,心是罪源,也是善之本。



心動念頭之際,純以利益他人為出發點,是名為善;有害於他人之念頭,是名為惡。往往角度或立場不同,站在這邊是善,但站在那邊是惡。非善心出發點,有目的為善,此善所得功德不大;純善心出發點,因而作惡,此惡之罪不大;善惡的標準在於心地的動機而定。



73.何謂『超度』?



一般人卻把超度兩字,僅拿來當做超度亡靈之說,這種言說不很正確,超度的實際意義是超越生死,共度涅槃彼岸,是名超度也。超度的對象有三點立場,何等為三?



一、現生中能令迷妄者,邪見者,導歸正見(梵語samyag-drsti),由思想上的矯正,破迷啟悟,是名超度,是思想上的超度。



二、現生中能依正見而起修,因修而證悟,得入涅槃,因而解脫生死,遠離六道輪迴,是名現生超度。



三、死亡後,眷屬以虔誠之心,邀請出家師父為亡者開示、念佛、誦經,做佛事等等,普令亡靈得以往生淨土,是名善後超度。



74.人死亡之後,多久時間以內超度有效果?



死亡越久,歲月拉得太長,超度的效果也就不盡理想,通常在七七日內有效,也就是在四十九天之內,若超過四十九天以後,當下隨業受報,也就是說,隨著善惡之業投胎轉世,輪迴六道而去。



地藏經云:『亡者七七日內,如癡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況墮於諸惡趣等。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受報。』



正信佛門弟子,要理念超度實際意義,才不至於盲從信仰,佛陀告訴我們的話,要一一的聽進去,不要以訛傳訛,因盲引盲,自誤誤人,罪過無量,通常超度在四十九天內有效,四十九天以後,亡靈即隨業受報,既是受報,要超度誰呢?



佛教界乃至社會人士,不明超度之真相者亦不少,如是之輩,有待深入佛法,正見佛法,莫以自誤誤人,以盲引盲,超度不成,反而勞師動眾,疲憊不堪,豈可不慎乎?



75.請問燒香拜拜的人,都是佛教嗎?



燒香拜拜不盡是佛教才有,道教亦有燒香拜拜的情況,現在略提一些觀念,讓您能分別出佛與道之別:



一、道教:如一般善男信女走動的廟、宮、殿、壇之類的建築物,大體上是道教的形象與特徵,裡面供奉的對象,大體是神道與鬼道眾生。譬如:太上李老君、天上聖母、瑤池金母、關聖帝君、五府千歲、北極玄天上帝、文衡帝君、保生大帝、三官大帝、神農大帝、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太歲神祇、百姓公、萬應公、七爺八爺、虎爺等等之類。



這是道教供奉的對象,大體上是多神教的崇拜,以精神的寄托,心靈上的安慰而信仰,更祈求平安,消災解厄,求福免難而信仰。



神廟裡通常放置有杯筊、改運、運籤藥籤、祭煞、符咒紙條、巫術、籤詩、犯沖、燒銀紙、乩童、扶鸞降詩、庫錢、三牲酒肉拜祭,像這些產物都是神廟所常見的,是故神廟色彩五花八門,神廟信徒理念較低級,神道完全是三界輪迴的世間法,固然也有勸化世人斷惡行善,但道理未達究竟解脫之境,始終是相對待的祈求,與出世解脫之法尚有一段距離,遙不可及。以上所提示神廟擁有的形象,讓大家對道教有所共識,才不至於誤解道教當佛教。



二、佛教(梵語Buddha-sasana):佛教是東漢明帝永平十年由印度傳入中國,佛教傳來中國前後已有一千九百多年,在中國生根發展,已普及到全國各省,佛教在隋唐的時代,曾經有過輝煌燦爛的佛教黃金時代,韓國、日本的佛教,就是由中國傳入的,時間也在隋唐時代。佛教的文化影響整個中國文化,貢獻不可思議。



佛教所供奉的不是神仙、鬼、幽靈這些,這些還是尚未解脫,亦然處於六道輪迴中,故佛門中無奉祀神、仙、鬼、幽靈等類。佛門所供奉的,所尊的,一定要到解脫的聖境,已出離生死的聖者,乃至究竟證悟無上菩提的聖人。



譬如: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藥師佛、智慧勝佛、日月光佛、普光佛、善意佛、慈藏佛、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梵語manjusri)、普賢菩薩、地藏菩薩、龍樹菩薩、彌勒菩薩 等等佛菩薩,佛有無量無邊,菩薩也無量無邊,總歸而言,正信佛門弟子,所供奉的聖像,都已證成菩提之聖者。



禮佛拜佛乃至學佛,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要成佛,為了要成佛才來禮佛拜佛乃至學佛,因為成佛是學佛者最後的目標、宗旨、與歸宿。成佛是徹底的圓滿者,已達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聖境。



佛教有浩瀚無際的法海,佛法無邊,可令大地一切眾生,了知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理,因而廣修諸法,因修而證,因證而得,最後,離苦得樂,破迷啟悟,轉凡入聖。



綜合上面所敘述的一點一滴,佛教與道教的建築法是不同的;所供奉的對象是截然不同的;教義也是天壤之別,信徒的層次與風範,是世法與出世法之別;最後的宗旨與目的,更是差距懸殊,簡此回答仁者所問,若不詳盡,請仁者來函共研,功德無量!



76.做夢好不好,是否有善惡之分?



真正達成無夢的境界,要修證到佛之果位才無夢,不但凡夫會做夢,阿羅漢(梵語Arhan)聲聞緣覺乃至菩薩亦然會做夢。俗云:智者無夢。



夢是由睡覺之際,意識起現行,現行而產生執著,因執著再產生種種影像,如山河大地、人事物,這種現象佛門稱之夢中意識。



夢中意識可說還沒有真正熟睡,似睡非睡所起的妄識,因而起變化之幻影,夢中意識不要太認真了,夢之好與壞不離妄心所浮現,不應執著其境。



永嘉大師云:『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夢中明明有六道的種種境界,這種千奇百態的情景一旦覺醒過來,卻空空無世界了,這就是告訴我們說,夢乃睡覺中的微細妄識所現起的,我們不該對夢之境產生愛戀與恐怖,畢竟,夢是虛幻意識所變現故。



做夢當然不好,夢是沒有實際睡著,由微細意識浮動所變之境,難怪睡了老半天,還是沒睡好,一直還想睡下去,熟睡是無夢,有夢不能熟睡,換句話說:有夢無睡,睡時無夢,半睡半夢會越睡越疲憊,夢中勞心故。



夢是過去生中,乃至今生所做之善惡種子,彌留在八識田中,在夜睡中往往會影現出來,似真非真乃至真,從夢中顯出有善惡之境界,有喜有悲,有哭有笑,七情六欲都在夢中流露而出,甚至演完人生的生老病死。



人真奇怪,喜歡貪執美夢,一躺在床上就想等待夢中的情人再度出現,於夢中約會,談情說愛,甚至有些人,夢不到情人,在臨睡前合掌,跪於床上祈禱美夢再來,社會上的青年男女有如此傾向頗多,這是很危險的舉動,往往貪執美夢會感召不可收拾的後遺症,佛門叫做內魔引外魔。



夜睡之際起惡的妄念,就成惡夢,若起善的念頭,就成善夢,夢即是妄心之病,無妄心即無夢,無夢即無病。



惡夢與善夢,都由夜睡妄心所變現之境,離心無境,離境無心,心生境生,心滅境滅,是故,心與境是不二的,若能正見心境如幻,畢竟空,清淨自性,光明不動,那麼惡夢與善夢一掃而空,匿跡無影,萬里無雲萬里天,到此時此刻,夢從何起?



77.何謂業障,業障能維持多久?



所謂業障者(梵語karmavarana),就是無始劫來所造的業因,障礙我所行所為的一切逆境,包含有形無形者,乃至障礙菩提自性的一切困境,稱之為業障。業障有輕重之別,有深淺之分,業障種類頗多,依何種業感召何種業障。



業障種類無量無邊,貪有貪之業障,瞋有瞋之業障,癡有癡之業障,無明(梵語avidya)有無明之業障,怒有怒之業障,賭博有賭博之業障,好酒色有好酒色之業障,貪官污吏有貪官污吏之業障,舉之不完,說之不盡,種下的業因越深,以後的果報也就越大,如拍皮球,拍越大球彈得越高,拍越小球彈得越低,不拍球球則不跳!造業亦如是。業障漸修漸消,修得越精進消得快,不修保存如故,如種子放在倉庫,永無一失。



業障維持多久,與造業深淺輕重有直接關係,業障深重則維持久,業障輕淺則維持短暫,依深淺輕重而定,果報絲毫不爽。



78.「懺悔」如何解釋?



發露過去所作的舊惡,名之為懺;知錯以後不再繼續而作,名之為悔。發露過去所作的舊惡,從此絕對不再歷史重演,這是懺悔之義。



79.我已受過五戒,乃至菩薩戒,但淫欲之火不易克服,如何是好?



淫欲是人類最難游過的愛河,乃無量劫來所共依共命之處,難割難捨又難斷,如膠如漆又如絲!這些觀念,佛門弟子必須要有所共識的。



受過五戒(梵語panca silani)與菩薩戒後,正是好修行之際,要從淫欲淨化解脫,的確不是用嘴巴講講就行了,境界一旦現前,功夫深淺即可分曉。



這位仁者啊!法無定法,應機則宜,數息觀、骷髏觀、不淨觀、坐禪、念佛、禮佛、誦經、禮懺,皆無法產生效果,業障深重,難調難伏,沒關係!再換個方式,暫時出去外面散散心,往郊外風兜風,往山水處遊蕩,欲心會逐漸轉移作用!



盡量避免色情交談,避免看聽色情書或音樂,盡量避免易激起欲火之欲樂,在凡夫地禪定功夫不夠,易被境所轉,所以發心修行初步功夫,必須暫時不要太接近色欲之境,畢竟不易轉境,反而易被境所轉。



欲火燃燒漸漸消逝後,應該再接再厲,或念佛、禮佛、誦經、參禪悟道。



佛門相信,的確有些人業障很深重,當欲火激起之際,難熬要命,一切清淨之法對他來講,完全派不上用場,當下失靈,是故,守戒不易,唯願仁者奮發圖強,一分努力,一分收穫,功不唐捐,苦盡甘來,黎明之前,必有一段黑暗的掙扎與衝刺。



80.請問五戒與菩薩戒有何不同處?



五戒是小乘戒,是盡形壽受持,也就是受戒之後,其戒體、戒相、戒法、戒行應於一生受持,若命終後,其戒體、戒相、戒法、戒行即時消夫,但一生受持五戒之功德亦然存在,若精進勤修佛法,可證成阿羅漢果(梵語arhat)。



菩薩戒是大乘之戒,是盡未來際受持,也就是受戒之後,其戒體、戒相、戒法、戒行是直到成佛而不失,菩薩是因,佛為果,欲成佛必須受菩薩戒,因而行菩薩道,菩薩道圓滿即佛道圓滿。



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三千佛皆受菩薩戒而成佛,一切眾生,一切菩薩,一切諸佛,無一不是由受菩薩戒而得成佛。
 
佛學問答(第九輯)

81.『發菩提心』為何那麼重要?



是的。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之心。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是覺悟之心,佛弟子若欲成佛,必須發過菩提心,不發菩提心,欲得成佛,終無是處。



伏見經云:『發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餘諸善,不得為喻,能出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之苦門,入無為之勝路。』



華嚴經云:『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出生一切諸不薩行,十方三世諸佛,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



歷代祖師云:『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



82.佛教徒反對自殺嗎?



是的。自殺是極端厭世的行為,自己現生中所遭到的種種不如意或難以解圍之際,四面楚歌,錯認自殺之後,就可以得到解脫,於是,唯死是路。



佛教徒反對自殺的,自殺有無量罪,一個人曾經自殺過,在他的八識田中,卻已種下自殺之因,將後會接二連三的自殺下去,所以我們絕對不可任意動念自殺之心,若動念自殺,馬上求哀懺悔,令自殺之心念得以消除,使心清淨。



若不懺悔,此自殺之因會潛伏於八識田中,一旦逆境或惡緣現前,自殺的念頭又再度浮現,讓你身不由己,唯死是路。



譬如影星谷名倫之自殺,依佛法而言,谷名倫跳十一樓自殺,不是這輩子才自殺而已!已於過去生中曾經自殺過好幾次,自殺當下又把自殺的念頭種在八識田中,自殺之念若種下八識田中,是堅固不失的,歷經百生千生亦燃存在,若逢今生有不如意或不能解困之下,自殺之念又再度浮現,又是唯死是路。



佛教徒是絕對反對自殺的,自殺得無量罪,自殺不是解決辦法的途徑,是愚昧之舉,若自殺的當下,其後遺症是不堪設想的,不可收拾的。



83.念佛或持咒有何功德?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佛或持咒若能念得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能念所念雙泯,菩提自性即時彰顯,當下即見本性;是故,念佛或持咒能專注一心,必然念佛得見自性,因此超脫生死,遠離輪迴。



念佛以清淨恭敬之心,能消除業障,免難度厄,娑婆業緣一旦盡,即得往生淨土。



84.做完早晚課,或完成一件功德,為什麼要做迴向?



迴向(梵語parinama)的意思代表何義?就是要我們將所作的一切功德,令自己超越解脫,破除自我執著,因而圓成佛道,下化眾生為宗旨。



若修淨土法門的佛門弟子,亦必然迴向西方,命終之際,往生必成,若不發願迴向著,欲往生淨土,終無是處。



藕益大師云:『縱得上品善,若不迴向,亦不得往生;若芝麻小善,懂得迴向,往生必成』。



迴向有如此重要,當我們早晚功課作完,乃至作完一切功德後,必須以最虔誠之心,於佛菩薩形像前做若無佛菩薩者,就合掌面向西方,以懇切之心做迴向亦可。



85.眾生沉淪苦海,於六道中輪迴不休,我悲心很切,想發願來生再來人間度眾生,行得通嗎?



這位仁者啊!度眾生是好事,是菩薩行為,你的大悲願使我很感動,貧僧何曾不如此思量過,只是自己還處凡夫地,一切煩惱叢生,生死未得解脫,輪迴(梵語samsara)亦在,雖具足大悲願,亦然不能自在,發願來生度眾生是好事,但是生死不自在,說來就能來嗎?不是兒戲!縱然來人間,卻有隔陰之迷,正見消失,未能自度焉能度人?



大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



86.修行與度眾生何者重要?



兩者都重要,只是輕重有別。修行是本份之事,度眾生是隨緣,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示現六年參訪與苦修,而後證成菩提,先後弘法利生四十九年。這就是示現給我們看的,有很大的啟示,六年參訪苦修是自度自利,四十九年弘法是度人利他。



沒有自度焉能度人,不能自利如何利他。譬如:老師要教導學生,也必須先充實自己的學識與道德,而後教化學生,從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開始勤求學問與廣學道德,這段時間是老師自度自利階段,學位完成之後,即踏入教學工作,那麼,踏入教學工作是度人利他的階段。



輕重就是如此一般,未證成果位之前,自度自利,是暫時性,不是永久性的,這稱之為重,度人利他為輕;等到已證成果位的時候,度人利他為重,自度自利已圓滿,何有輕重之分呢?



所以我們應該對修行與度眾生有如是共識,才不至於亂了腳步,本末倒置,模稜兩可。



87.我時常道心提不起來,何以如此?



業障現前會使人提不起道心,在周遭環境的衝逼也會使人道心動搖,客觀因素很多,總是不離逆境與順境的考驗,有時候,佛法聽多了,修行不知從何下手,的確很多人有如此憂慮,在此向您再提示一下,貧衲引用印光大師幾句話與你共結法緣。



印光大師云:『人命無常,光陰迅速,生死事大,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印光大師云:『修道者,念念不忘「死」字,則道業自成。』



88.請慈悲開示『明心見性』的重要性?



修道者之所以修道,無非為明心見性而努力,以見性即佛為宗趣。因為明心見性是破迷啟悟的關鍵,是轉凡入聖的樞紐。



涅槃經云:『見佛性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生。』



心是性之用,性為心之體,離性無心,離心無性,心性不二,是名明心見性,見佛性不可再稱為眾生,見性者以性為用,行住坐臥,施為動作,不染塵生心,得自在故。不見佛性依舊凡夫因地,起居生活,語默動靜,生心染塵,不自在故。見性即見佛,佛是我心作, 離心別無佛, 離佛別無心,心與佛平等,心即佛、佛即心。眾生不見性,始終離性覓,累劫終不得佛。



般若三昧經云:『佛(梵語buddha)是我心,是我心見佛,是我心作佛。』



修道根本意趣,若不以明心見性為要,因而捨本逐末,染境生相,是名外道;若知迴光照,因而明心見性,是名真佛子。



89.『無明』如何解釋?



不明白道理,無明(梵語avidya)即愚癡的別名,迷惑的別名,對廣泛人生與浩瀚宇宙不知真相,是名無明。



成實論云:『追逐假的事物和名相,叫做無明。』



90.天台宗所立之三惑,何謂三惑?



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名為三惑。凡夫、聲聞、緣覺、菩薩,尚未證成無上佛道,因而擁有的一切迷惑。



見思惑是凡夫的迷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的迷惑,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如貪瞋癡慢疑等五煩惱,聲聞緣覺行人若斷了此二惑,即能證得阿羅漢果(梵語arahat),出離三界。



塵沙惑是菩薩的迷惑,菩薩化度眾生,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眾生的事業,故名塵沙惑。



無明惑即根據根本無明而言,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斷盡即成佛。



此三惑中,見思惑為粗,塵沙惑為中等,無明惑為細,其性質各不相同。這是天台宗將凡夫、二乘、菩薩未證成究竟果地,內心所有之迷惑,將經論統攝歸納為三惑,讓我們能正見三惑真諦,因而證悟甚深菩提。
 
佛學問答(第十輯)

91.在家弟子入大殿應注意那些規矩?



是的,在家有家規,團體有團體的規範,國家有國法,佛寺有寺規,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各有其法治,平等平等!



佛門在家弟子,若參訪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將入三寶大殿之際,大殿若三個門,不得從大門而入,應從兩側小門而入;從大門而入,對三寶大失不敬,我慢貢高,虧損自德。若無三個門,只有一個門,就由此門而入。



當你由兩側入大殿之際,切記身靠門之兩邊,若靠右則右腿先跨入大殿,若靠左則左腿先跨入大殿,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入了大殿之後,住持位、維那位、木魚位之拜墊,不得行拜,有失倫次,增長傲慢故。除了三位拜墊不得行拜之外,其餘大殿空間皆得拜。



首先禮佛三拜,第一拜拜下去的時候,兩手反掌,心裡默念: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行起立。第二拜拜下去,兩手反掌,心裡默念: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行起立。第三拜拜下去,兩手反掌,心裡默念: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而後起立,佛寶拜完之後,接著,頂禮佛寺之方丈和尚,面向著佛寶方向,嘴巴喊著:「弟子某某向師父銷假,頂禮三拜。」話一喊完,即時頂禮下去,兩手反掌之際,通常師父會回答:「一拜或禮佛一拜」。你聽到一拜或禮佛一拜,即回答:「阿彌陀佛」。表示依教奉行。師父慈悲不出聲,要讓我們種福田,你就禮佛三拜,不得違禮。禮敬三寶後,出家師父會帶我們到會客室。到佛寺一切事辦妥之後,欲歸家亦必如法,首先到大殿禮佛,一切行法如前所敘述無異,先禮佛而後禮僧,當您欲向方丈和尚告別之際,亦然面向大殿,口裡喊著:「弟子某某向師父告假,頂禮三拜」。方丈和尚言:「一拜或禮佛一拜」。即時下拜,兩手反掌而答:「阿彌陀佛」。此時此刻,來往佛寺的歷程即告一段落。



信是到佛寺乃至入大殿往返的寺規,廣說不盡,略此一談,簡此嘮叨,不知仁者清楚否?



92.何謂「三智」?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是名三智。



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相的智慧,總相就是空相。



道種智是菩薩知一切道法差別的智慧。



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智慧,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故名一切種智。



93.佛陀常說五眼,何謂『五眼』?



肉眼(梵語mamsa-caksus)、天眼(梵語divya-caksus)慧眼(梵語prajna-caksus) 、法眼(梵語dharma-caksus)、佛眼(梵語buddha-caksus),是名五眼。



何謂肉眼?就是肉身凡夫之眼,遇昏暗、遇阻礙,就不能見。



何謂天眼?就是天人之眼,遠近晝夜,都能得見。



何謂慧眼?就是聲聞之眼,能看破假相,識得真空,不被境所惑動。



何謂法眼?就是菩薩之眼,能透澈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法門,廣行中道實相義。



何謂佛眼?就是如來之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種眼,能無事不知,無事不見,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94.大聖佛陀度化眾生,存著什麼理念而化導有情?



世間危脆,皆事敗壞不安之相,非久居之處,人命無常,輪迴路險,生死事大,大聖佛陀憐念眾生沉淪,不知醒悟,因而興起大慈悲心,廣度有情,佛陀以大悲心攝化眾生,常住於三種之念,名大悲三念住。



一、眾生信佛,佛不生歡喜心,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名第一念住。



二、眾生不信佛,佛也不生憂惱,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名第二念住。



三、同時一類信,一類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歡喜心,與憂慼,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名第三念住。



佛已證得平等性,心始終如如不動,是故,廣度有情若遇順逆苦樂之境,內心始終一如,無取無捨,無雜無染,無惑無動,不愧是人天導師、佛、世尊。



95.在家弟子有優婆塞、優婆夷之稱,是何意義?



優婆塞(upasaka)與優婆夷(upasika)是梵語,華譯為近事男或近事女之義。



何謂近事男?就是親近奉事三寶之男眾。是在家曾三歸五戒,及親近奉事三寶男子的通稱。



何謂近事女?就事親近奉事三寶之女眾。是在家曾三歸五戒,及親近奉事三寶女子的通稱。



96.我們常說菩薩,而菩薩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菩薩是印度梵語,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稱,華譯為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換句話說,就是上求佛道與下化眾生的聖者。



菩薩是因,佛為果,菩薩要到成佛的階段,必須廣修六度萬行,行中道頓破無明,因而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實踐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之道,究竟圓證佛道。



具足菩薩的條件,必須發過菩提心,發菩提心是名菩薩,若沒有發菩提心者,不能堪稱菩薩,菩薩之所以為菩薩,是問他是否發過菩提心之有無而定!



華嚴經云:『捨棄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眾生,不能成就諸佛功德。』



是否菩薩?關鍵所在,是在有否發菩提心而論,因此,足以證明發菩提心之重要,是菩薩成佛與不成佛之樞紐所在。



97.往生西方淨土要具備什麼條件?



須要具備信、願、行之資糧,懇切持名念佛,以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為宗。



一、信——堅信釋迦牟尼佛宣說淨土的存在,阿彌陀佛願力不虛發,命終三聖絕對接引無疑。



二、願——既然堅信釋迦宣說之淨土,乃至彌陀之願不虛發,三聖必接引之後,當下要發大宏願,願力要悲切,內心發願歸向西方淨土,我欲往生淨土,也奉勸一切眾生求生淨土,我欲解脫生死輪迴,也奉勸一切眾生解脫生死輪迴。



三、行——就是行門,有信心與發願之後,就必須提起修行的行動廣修六度,自利利他,堅定一生,持名念佛,以一心不亂為宗,若能依此而進修,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98.大善根之人可以往生淨土,那麼大惡之人是否可以求生淨土?



大善根之人與大惡之人,欲求得往生淨土,必具足『一心不亂』的境界;若命終之際,大善根之人無法提起正念念佛,內心罣礙顛倒,恐怖現前,照常往生不成同樣的理由,若大惡之人命終之際,內心不罣礙不顛倒,遠離恐怖,正念提起,念佛達一心不亂,必得往生。



這不是鼓勵大家一生拼命廣造惡業,然後命終前,拼命念佛求生淨土的意思,而是告訴我們,往生成與不成,在於一心不亂,以一心不亂為往生淨土之關鍵所在。



歷代有許多犯科作姦之輩,結仇成恨,命終之際, 生大恐怖,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為他勸導心結,宣揚淨土法門,此大惡者,當下心開意解,求懺生悔,堅信淨土,以墾切悲願,畢此一生,求生安養,結果求得一心不亂,蒙佛慈悲接引,得生下品下生。



99.我業障深重,去過神廟問過神,還是沒有解決,何以故?



由此可見,你對佛法信心不夠,三心兩意,畢竟尚未入道,還停 頓在求神通、求感應、求保佑的階段,為何不要更上一層樓呢?你應該提起正念,對如來正法重新下功夫,正見名佛法,邪見名外道。



正信佛門弟子,一旦有業障(梵語karmavarana)現前,了知過去所造之業因 ,今生受業報是理所當然,不應逃避業障(因果),所謂: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



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好好修行,業障來由他來,要債就來討,討剩下的就是我的,只要我一口氣存在,還是不斷勇猛精進起修,不達終程,絕不罷休!



若如此理性,心安如泰山,如如不動,天欲垮、地欲崩,我心如虛空如如不動,如大地泰然無事,當下何曾不是解脫矣!



可憐的眾生,卻捨本逐末,業障一現前,拼命找神找佛找土地公來問,找天下有名的神的大佛來問,或消災解危,我說這種舉動真是可憐愍!



做善得善報,做惡得惡報,何必求神或求佛!甚至問神或問佛,神與佛對你的業障也束手無策啊!神與佛是理智的人,他們知道有債還債的道理,插手不得,他們不是地皮流氓,好管閒事的人,更不是專門替別人當保鏢,索取別人的債物者,神或佛不會接受賄賂的,不要搞錯了,若搞錯了,神或佛會叫冤枉!



100.何謂「福慧」莊嚴?



指福德與智慧之圓滿,佛已達到福慧圓滿者。菩薩發心成就無上佛道,自初發心,勤修六度萬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顯現法身,謂之福德莊嚴,修習正智見,淨盡無明,能顯現法身,謂之智慧莊嚴。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度為福德莊嚴。第六般若為智慧莊嚴。菩薩一切之萬行,皆攝在此二者也。



涅槃經云:「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種莊嚴者,則知佛性。」
 
佛學問答(第十一輯)

101.何謂「我執與法執」?



所謂我執者,又名人執,以五蘊假和合,而有見聞覺知之作用,固執此中有常一主宰之人我者,是故,一切之煩惱障,從此我執而生。



所謂法執者,不明五蘊等法由因緣而生,如幻如化,空無自性,固執法有實性者,是故,一切之所知障,從此法執而生。



唯識論云:「由執我法,二障具生。」



102.佛門弟子有七眾,何謂七眾?



一、比丘(Bhiksu)是男眾出家後,受具足戒者。



二、比丘尼(Bhiksuni)是女眾出家後,受具足戒者。



三、式叉摩那(Siksamana)是沙彌尼之學六法者。



四、沙彌(Sramanera)是男眾出家後,受沙彌十戒者。



五、沙彌尼(Sramanerika)是女眾出家後,受沙彌十戒者。



六、優婆塞(Upasaka)指在家男眾受過五戒者。



七、優婆夷(Upasika)指在家女眾受過五戒者。



前面五眾是屬於出家佛弟子,後面二眾是屬於在家佛弟子,是經論通常所說的七眾正是。



103.我念佛很精進,為什麼沒有見佛見光,或感應呢?



念佛應以清淨之心而念。莫以有所求之心而念,有念念成邪,無念念成真,有希求之心,當下之心即有所染污,以有所染污之心而念佛,如烏雲密佈,不見日月。以有所求之心,乃至相對待之心而求佛,心地當下即乖,自污其心,縱然佛菩薩現前,有亦等於無。是故,念佛者不應以有所求之心,乃至相對待之心而念佛,應以無所求之心而念佛,日久純熟,境界漸深,若欲見佛見光,乃至一切感應,不難而得。



104.什麼叫做「心猿意馬」?



社會人士把心猿意馬,形容拿不出主意的意思。依佛門的解釋不如此,心猿意馬是表示心地沒有禪定的功夫,心意雜思妄想,煩惱叢生,無法制止,是故,比喻如猿如馬一般的奔騰。



心不能安靜,易攀緣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稱之為心猿。意不能穩定,高低起伏,橫衝直撞,稱之為意馬。



105.佛既然神通廣大,佛法無邊,為什麼不把天下惡人全度脫?



神通(梵語rddhi),佛的確神通廣大,佛法亦無邊,但佛陀說一句話:我無法度無緣的眾生,無緣不是不度,而是眾生不讓佛度的意思。佛對眾生一律平等,不分富貴貧賤,智愚美醜,一律發心度化,甚至罪惡深重的人,佛也平等之心而度化之。



但是眾生不肯學佛,不肯親近佛法,那麼佛陀雖然慈悲眾生,眾生不接受佛法,佛陀亦束手無策。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去,佛陀硬性以神通將你運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不但不感謝佛陀一番慈悲之心,反而臭罵佛陀一頓,業障深重的你,還想回人間思凡,過著男歡女愛的生活,沾染五欲之樂,請問眾生如此的心態,要佛如何度化他呢?



所以我們要正見佛陀度化眾生的立場,什麼是佛度化眾生的立場呢?就是佛慈悲要度化你,你也必須具備被度化的條件,如磁鐵相吸,又如母子連心一般。佛如導師,能教化眾生知苦離苦,但佛不能代替眾生修行,不能代替眾生離苦,更不能代替眾生成佛。



你肚子餓,自己要吃飯,佛不能代替你吃飯,明白嗎?你有煩惱痛苦,要自己解脫痛苦,佛不能代替你解脫痛苦,佛只能教化你解脫煩惱之法,明白嗎?你有輪迴生死,你要自己修行,得證菩提,佛只能教導你修行之法,但不能代替你修行。



佛有廣大神通,神通不是特權,更不能赦免眾生之罪,惡人有惡報,善人有善報,縱然神通可度罪惡之人往生淨土,這也是治標不治本而已!他到極樂世界,豈不是思凡之心所燃燒,又想回人間嗎?佛度他不是多此一舉,他不向著佛學,而背佛而走,佛緊追亦不得。



惡人若想跟佛修學佛法,再大的惡人,佛都能度脫他,令他得證菩提。現在將佛度化眾生的立場,引錄佛遺教經的一段話,供養諸位。



佛遺教經云:『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106.求生西方淨土心要悲切,悲切如何提起?



首先要瞭解什麼叫做悲切?心能慈悲透澈,引發道念,是名悲切。



我有生死輪迴之苦,眾生(梵語bahu-jana)亦有生死輪迴之苦;我欲解脫輪迴,眾生也想解脫輪迴,依心比心,依理比理,自然會發起慈悲之念,眾生之苦難,如我之苦難;眾生六道輪迴,如我之輪迴,我與眾生同苦同輪迴,彼此無有距離,若有此共識,此時之際,大慈悲心自然湧露。當念佛求生淨土之時,必然引發悲切之願,這股無形道心,會帶動你更堅強更振作,直到往生淨土。



我們輪迴六道以來,已經無量劫了,所受之苦無量無邊,傷心所流之淚如四大海,死後骷髏堆積如須彌山,生生世世相續不斷,無有盡期!今生有緣能接觸到佛法,此福報要珍惜它,當下發大誓願,無始劫來的輪迴生死,要在今生此世一概了辦,絕無來生觀念,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把所有一切感情投資西方,依此悲切之願,殷勸進修,往生必成,終無疑惑。



歷代高僧大德云:『念一佛名哭一聲,聲聲哭向大悲尊,此回若不歸家去,不知何生度此身。』



107.王陽明前生當和尚之因緣,請慈悲開示?



王陽明號王守仁,是宋朝理學家,台北那座陽明山過去叫「草山」,是後來先總統蔣中正仰慕王陽明,將「草山」改為陽明山。



宋朝時候,有一天,王陽明遊佛寺,見寺關房森嚴,封條封之,一邊字條題著:「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另一邊題著開關房的年月日。



王陽明好奇心所驅使,想開關房而見之,佛寺的方丈和尚不許,在那時候,關房封閉已五十年之久了,王陽明官位大,又反對佛教,種種施加壓力,寺中和尚無奈啟開關房,王陽明急切移動腳步,卻見閉關和尚之真面目,往前一瞻望,他整個人都楞住了,好幾分鐘不知所措,一語不發,以納悶的心情,瞻仰閉關和尚,只見和尚坐姿安祥,與自己面容相似,這還不稀奇,在牆壁上題有四句聯:



五十年後王守仁,開門猶是閉門人。

精靈剖後還歸復,始信禪門不壞身。



王陽明大吃一驚,怪在閉關之和尚叫王守仁,現在開門者亦稱王守仁,開門者就是五十年前之閉關和尚,同時,開關房年月日不前不後,自己找上門來,硬闖入關房,王守仁看了之後,真不是滋味,啞口無言,悵然許久,方命手下拿錢財,將閉關之和尚粧金起來供養。



王陽明投胎轉世,卻忘了自己的前生,有此隔陰之迷,今生當了大官,不知道來學佛,又反對佛教,其實王陽明筆下所寫的文章,全是佛教的產物,佛教的東西,他研究佛法來充實自己,成了學問家,卻批判佛教,過失無量!



現在國內外不是也很多學者,為了碩士、博士學位,拼命鑽研佛法,來大做學問,取得碩士、博士學位嗎?一旦取得學位之後,既不修行,又不禮敬三寶何其多!在他們的心目中,往往抱著做學問、做研究、討論、批判,當個老學者罷了!其實,佛法不光是做學問與研究就行了,佛法貴在體證,不體證的話,佛法也如同世間法。



佛法是覺悟之法,能讓我們大覺大悟,因而證成菩提(梵語bodhi),離苦得樂。佛法是要我們受用的,不是說說而已!更不是當做研究學問用的,佛法不修證,縱然研究所得,得到十億個佛學博士學位,還是處於凡夫眾生,對生死解脫了無痛癢,證成菩提毫無相干哩!



108.宇宙的存在,佛教的看法如何?



佛教講緣起論,不是創造論,更不是神權論者。世法與出世法皆不離緣起,緣起法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緣起法,離開緣起法並無佛法,如來一代聖教,總說緣起法。



宇宙的存在也不例外,也是緣起的。宇宙所成,乃六道眾生廣造一切善惡之業,所累積之果報;換句話說,宇宙之所成不離六道眾生之共業,離六道眾生之共業即無宇宙,離宇宙並無六道眾生之共業,宇宙與六道之共業,不一不異。



六道眾生善惡之共業當下解脫,光明自在,宇宙當下即時消失,匿跡無蹤!何以故?因為宇宙之所存在,乃六道眾生善惡之業所維繫故,六道眾生共業若存,宇宙即存,六道眾生共業若淨化不存,宇宙即消失。



佛陀一代聖教,廣明人生與宇宙觀,詳盡無餘,緣起正法,有廣說與略說,緣起教義甚深,現在引錄阿含經一段緣起法,來供養諸位。



阿含經云:『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109.三論宗依何論而闡揚如來正法?



中論、十二門論、百論,是為三部論。這些論部廣明大乘空義,就是中道第一義空,也就是諸法實相,中論與十二門論是印度龍樹菩薩所造,百論是龍樹菩薩之弟子提婆菩薩所造。



110.何謂『三藏十二部』?



三藏(梵語trini pitakani), 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



十二部經(梵語dvadasanga-buddha-vacana) ,十二部就是佛廣說一切經典,把經典分門別類為十二種類型,亦稱十二分教。就是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等十二類型也。
 
佛學問答(第十二輯)

111.何謂『三輪體空』?



就是布施者、所布施之物、與受物者,謂之三輪,行布施之後,此三輪相,空無自性 ,不存於心,名三輪體空;後五度亦如是。



112.天台宗創立三觀,何謂三觀?



空觀、假觀、中觀是名三觀。空觀是觀諸法空無自體;假觀是觀諸法但有緣生假相;中觀是觀諸法非空非假, 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相。



修此三觀,能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列表說明如下:



生死煩惱→修三觀→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破三關→菩提涅槃



修三觀
修空觀
修假觀
修中觀

破三惑
破見思惑
破塵沙惑
破無明惑

證三智
證一切智
證道種智
證一切種智

成三德
成般若德
成解脫德
成法身德

破三關
破本參
重關
牢關


(轉凡入聖)
(轉聖入凡)
(凡聖不二)




113.願消三障諸煩惱, 何謂『三障諸煩惱』?



煩惱障(梵語klesavarana)、業障(梵語karmavarana)、報障(梵語vipakava) ,是名三障。



煩惱障者:如貪欲、瞋恚、愚癡等之惑。



業障者:如五逆十惡等輕重業。



報障者:如地獄、餓鬼、畜牲等之苦報是也。



眾生因有這三個障礙,因此, 引生無邊之煩惱,煩惱迷惑本性,所以不能開悟佛道。



114.何謂『四種無礙法界』,如何解釋?



這是華嚴宗所創立的四種無礙法界,即事無礙法界、理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事無礙法界者:就是世間萬法差別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無礙法界。

理無礙法界者:真如平等的理體,為萬法所依,名理無礙法界。



理事無礙法界者:真如能生萬法,故萬法即是真如,理體事相,互融互具,無礙通達,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不二,名理事無礙法界。



事事無礙法界:諸法互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多相即,大小互容 ,舉一全收,具足相應,名事事無礙法界。



115.請出家僧寶開示佛法,禮儀應該如何做才如法?



請出家師父開示佛法,應如法而請法,晚近以來,佛教徒請法都太隨便了,禮儀腐化,失去倫次,太隨便往往容易輕法、輕僧,恭敬心提不起來,自生傲慢,增長無明故。



請僧寶開示佛法所用之道場有多種,譬如有大型弘法、中型弘法、小型弘法、乃至一對一的開示佛法。



請法之禮節而言,在整體佛教界所制定之儀規,大同小異;在請法者的心地而言,應具備有虔誠之心,恭敬之心,歡喜之心,慶幸之心,報恩之心,難遭難遇之心,為求解脫之心,具備這些心,就是請法者的動機與宗旨。



通常請僧寶開示佛法,先禮佛三拜 ,長跪合掌,一心專注,聆聽佛法,開示完畢,即時起立,禮謝僧寶開示,頂禮三拜。



若請教家常便飯之事,以恭敬之心,合掌問訊,而後請教即可。



116.菩薩行六度中,為什麼稱五度如盲,般若為導,為何如此說?



六度萬行是菩薩修證佛道的階梯,六度圓滿,就是佛道之圓滿。



六度就是布施(梵語dana)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梵語dhyana)、智慧(般若)是也。為什麼稱前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呢?因為般若如大明燈,能普照黑暗天地,使天地光明,走路才不至於走錯方向或跌倒碰傷;同樣的理由,在修證佛法的過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若無智慧牽引,往往會修錯了,走入歧途,甚至盲修瞎鍊,不得其門而入,多費周折,始終無法證成菩提。



五度如足,般若如眼,有足無眼易失事,有眼無足不成事,有足有眼登彼岸,無足無眼處憂慼。



117.何謂「三解脫門」?



三解脫門,亦稱摩地。就是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是也。



空解脫門者:觀一切法自相皆空。



無相解脫門者:觀一切法遠離諸相。



無願解脫門者:觀一切法遠離所願。



118.佛法中時常提到『畢竟空』,是何意義?



畢竟空(梵語atyanta-sunyata),佛陀慈悲眾生,深怕眾生執著一切法,而廣說空義,眾生聽佛說空,又執著於空,佛又說空也不可得,因而說非空非有,是空是有中道實相之法。眾生聽佛如是說之後,又執著非空非有、是空是有中道實相之法,佛又慈悲眾生說中道亦不可得。



如是不斷破除眾生對一切諸法的執著,令大地一切眾生,得證無上究竟菩提,是名畢竟空。



大般若經云:『六度不可得、不得聲聞、不得獨覺、不得菩薩、不得如來,何以故?於菩提道中,一切法皆不可得故。』



大般若經云:『雖然圓滿一切佛法,而於諸法,無執無取,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大般若經云:『諸法畢竟不可得,性非有故,既然非有,聲聞(梵語sravaka)、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菩薩(梵語bodhisattva)、如來(梵語tathagata),皆不可得,六根六塵、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三十七道品、乃至一切空不可得,皆為名法假施設。』



119.有為法與無為法,有何差別 ?



有為法就是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無為法就是無因緣造作的理法,也就是無生滅變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這是有為法與無為法一般之見識,有為法可說事相方面而言,無為法可說理體方面而言。



若站在中道實相義而言,有為法與無為法是不二的,離開有為法就沒有無為法,離開無為法就沒有有為法,有為無為不一不異,何以故?因為無為法建立在有為法之上,有為法由無為法而彰顯故。



大般若經云:『有為界不見無為界,無為界不見有為界,何以故?非離有為施設無為,非離無為施設有為故。』



120.見性如何見?



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離見無性,離性無見,見即是性,性即是見,見性不二。



凡夫把見性當作二,離見欲覓性,如是窮劫,終不得見性。當下見就是性,離見找性 ,是昧了自性而找性,累苦了自己,於無量劫枉受輪迴(梵語samsara)。



若欲覓性,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一切時中,自性如如,無動無靜,二六時中大放光明,普照大千。
 
佛學問答(第十三輯)

121.見佛的條件如何?



是的。要見佛必須要有見佛的條件。有些佛弟子很急切想見佛,但是始終見不了佛,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沒有通達見佛的條件,現在引用佛法告訴我們見佛的要領,讓我們共同朝此目標而修證。



一、淨化業障:業障(梵語karmavarana)重是無法見佛清淨法身的,如水污濁不見底,如烏雲不見日月,業障深重,障蔽自性,籠罩自性,自性黑暗,縱得佛現前,亦不得見;若能懇切求哀懺悔業障,業障必得消落,再加上精進念佛,使妄識統一,達到能念所念不二,頓時之間,光明自性彰顯,在這時候,何愁不見佛?不見亦得見哩!



二、以無相、無念、無住念佛:這種境界念佛就相當高深,這種念佛法是見性念佛,已經遠離相待法,無有對立,以性念佛,無念而念,念而無念,是名無相、無念、無住念佛。到這種境界,分分秒秒與佛同在,閉眼張眼都見佛 ,離心無佛,離佛無心,心即佛、佛即心,心佛不二。



一般念佛的行者,喜歡以有所求之心念佛,這當下就染污了自性,見佛就困難了,如同配一支紅色的眼鏡而看虛空,虛空就呈現紅色的虛空,若配戴綠色眼鏡看虛空,虛空即呈現綠色虛空,虛空本來無顏色,因為你配戴有色眼鏡的原因,所以虛空才呈現種種顏色,如果你一直不把眼鏡拿掉,永遠戴著有色眼鏡,這麼一來,你始終無法看到虛空的真面目哩!



同樣的理由,佛的法身是清淨無染的。不是相對待的,更不是紅黃黑白藍紫等顏色所能見的,佛的法身無色無形無相,一塵不染,猶如虛空;念佛之人,若以有所求之心而念佛,心地當下已經染污有色了 ,有色之心如何來感應無色之心呢?佛心是無色無形無相的,念佛之人,以有形有相有色之心欲見佛,如是累生累劫,始終不得見佛,如同戴有色眼鏡,無法正見虛空真面目一般。



見佛有見佛的條件,凡是皆有因果(梵語hetu-phala),果由因來,因能成果,見佛有見佛之因,因是成就見佛的條件。



122.大聖佛陀為弟子廣『空』的道理,其意義何在?



空(梵語為sunya),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原理即是空義,如來說空的道理,是要令眾生破迷啟悟,是轉凡入聖的關鍵所在,大體上可分為兩層深義:一、世間諸法本來空性:一切諸法空無自性,不管有佛無佛來人間,一切萬法當體本空,諸法空性是一切法之性,一切法之性即空性;有佛來人間,諸法是空性,無佛來人間,諸法也是空性 。諸法空性不是佛的創造才有,因此,大聖佛陀苦口婆心一再殷勤告訴我們,世間諸法空性的存在,是必然如此,法爾如是,原來如此 ,法非佛作,亦非餘人作。



大般若經云:『一切法一性非二,當知諸法一性,即是無性;諸法無性,即是一性;如是諸法一性無性,無造無作,若菩薩摩訶薩能如實知,諸所有法,一性無性,無造無作,則能遠離一切執著。』



二、如來說空義,是要破除眾生虛妄執著:眾生有執著的病,對一切世間諸法樣樣執著,樣樣執著樣樣病,因病故有生死輪迴,大聖佛陀慈悲眾生,廣說諸法空性之道,普令眾生了知諸法本空,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是名空義。知空當下去除對諸法之執著,一旦對世間諸法不執著,菩提自性則無束無縛,無惑無動,光明自在,解脫自得。』



大般若經云:『佛、菩薩、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七道品、六道、十八界、六度、十二因緣(梵語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四聖諦(巴利語ariya-sacca)、生死涅槃、煩惱菩提、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如是一切名,皆是假立,為表諸義,施設諸名,故一切名皆非實有,愚夫異生,於中妄執,菩薩方便善巧,教令遠離,勿執著一切施設假名,名無實際,自性皆空故。』



123.修行者為什麼特別重視『心地功夫』,原因何在?



佛法以心為宗,成聖成凡不離心,上昇或墮落不離心,六度萬行不離心,三十七道品(梵語bodhi-paksika)不離心,作佛作魔不離心,一切因 果法不離心,生死涅槃不離心,三藏(梵語trini pitakani)十二部經教(梵語dvadasanga-buddha-vacana)不離心。



正信佛門弟子,對心地下功夫是肯定的,是不容懷疑的,因為離心地而修證,欲得佛道,終無是處。



離心地而修行是外道行,窮劫勤修,無法得道,何以故?道即是汝心,汝心即是道,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禪宗四祖道信大師云:『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124.小乘戒何種因緣失戒體?



小乘戒失戒體的原因有五種,何等為五呢?如下所述:



1.命終2.二形(男女根變性)3.斷善根4.作法(比丘、俗人皆可)5.犯重(犯四根本戒)



125.大乘菩薩戒何種因緣失戒體?



大乘菩薩戒失去戒體的原因有兩種,何等為二? 1.犯重戒2.故意捨棄菩提心。



126.何謂天人『五種衰相』?



天人的壽命與福報若盡,必當命終,命終會現出來的五種衰相,分別敘述如下:



1.頭上花萎:就是頭上所帶的花冠漸漸枯萎。



2.衣裳垢膩:就是無縫的天衣生出污垢來。



3.身體臭穢: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氣味來。



4.腋下汗出:就是兩腋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



5.不樂本座:就是以上種種不好的衰相出現之後,天人便對自己的本寶座,生出不樂的感受,天女眷屬也厭離他們而走開。



127.見性後的生活如何?



見性後的人也是人,未見性之人也是人,同樣是人,生活在同一個時空裡,在精神的領域與物質的感觸,是截然的兩回事,假使要問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因為畢竟見性之人,已超越俗念之妄識,精神豁然解脫(梵語vimoksa),自性清淨,無染無雜;不受精神界所支配,自由自在故;雖處五欲六塵,卻不沾五欲六塵,如蓮花出於污泥而染,自在自得,不受物質界所束縛故。



未見性之人,其生活同處這時空中,卻於精神與物質方面,不得自在,不得清淨,精神受妄識支配,自性被物質束縛,動彈不得,染污不淨故。



見性之人,具生活點滴,是自在的,無束縛的,是光明自得的,是常樂我淨的,是解脫的,一切時一切處,皆是佛性之用,無沾無染,佛性(梵語buddha-dhatu)遍顯在思想行為、行住坐臥、施為動作、乃至語默動靜當中,一切妙用自在,做個無事道人哩!



見性之人,其生活雖處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不被五欲六塵所沾染;雖處煩惱不被煩惱所束縛,雖處生死卻住涅槃,雖住涅槃卻妙用無窮,雖處輪迴卻解脫自得呢?



唐朝慧海禪師云:『不見性之人,過去業障不得消滅;見性之人,如日照霜雪,又如積草如須彌山,只用一星之火,即可燃盡,業障如草,智慧如火。』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