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挟民意拟再出拳

yoyoma

新手上路
注册
2003-04-18
消息
11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这次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第二次波斯湾战争,出现了许多令人需要给予全新思考的现象,其中一个叫我大跌眼镜的课题,是美国人对美军在战争中伤亡问题的态度出现显著变化。过去美国人是不愿看到国人在外国战场上大量伤亡,现在未必就是这样。

  在过去整整一个世纪中,美国人打仗的战场都在外国,除了二战时是因为日本攻击美国的珍珠港,才迫使美国宣布参战。至于过后的许多战争,如韩战、越战、第一次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一直到这次的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国都不是因为国土被侵占而发起攻势,相反的,美国是为了有形和无形的国家战略利益而主动引发战争,特别是像这次攻打伊拉克,美国引用的是先发制人的战略理念。


伤亡数字影响民意


  正因为战场是在别人的国度里,战火爆发后,死伤的平民不会是美国平民,因此,一般美国人所关注的是美军在战争中的死伤问题。即使如此,美国人对于派出军队到外国去作战而又出现伤亡的问题是很在意的。特别是在越战中,战事既毫无进展,死亡的数字又不断上升,导致美国国内的反战声浪越来越高,到最后,战争不得不草草了事,成为美国在过去一个世纪打得最窝囊的战争。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教训,过去大半个世纪来,困扰着美国当权者的一个矛盾,是美国既是一个超级强国,却苦无施展其强势国力的机会。因为若动手打仗,要做到零伤亡是不可能的,出现了较大的伤亡时,在国内都不好交代。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1993年美国出兵索马里,想不到在巷战中一下子牺牲了18名美国大兵,结果美国政府只好退缩,放弃了参加维和计划。

  也正因为这样,这多年来,美国刻意制定了一种特定的战术,就是利用高空的优势发展了各种精确制导的导弹和炸弹,每在战事爆发时,先从高空把敌人炸得抬不起头,甚至举手投降,然后才派出地面部队收拾残局。

  这次美国对伊战争,在战场上的表现却是令人大开眼界。在战事爆发的第一天,就立即派出地面部队,长驱直入的攻进敌境,几天内就兵临巴格达城下。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就把萨达姆政权推翻。

  这场战争如此快速了结,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是“豆腐军”,不战而溃是一个因素,而美军的强大火力、神速的进军和一气呵成的气势,的确也展现了超级军事强国的本色。

  当时,在美军这么快就派出地面部队进入伊拉克,不少人担心美军的伤亡问题将成为布什的一个政治包袱。然而,事实上却不然,美军的确有伤亡,可是并不多,一个月下来,才死了128人,其中有好些还是因为意外或在执行后勤任务时丢命的。

  在第一次波斯湾战争中,美军基本上没有进入伊拉克境内,可是,24天内也损失了146人。再拿来和越战高峰期间每个星期战死200人相比,那么,这次的死亡人数的确是小儿科了。


继续打下去才得蝉联


  战场上进展这么顺利,连带使美国的民意大为改观,最大的变化,是不少美国人认为,只要战事进展顺利,他们可以容忍更大的伤亡数字,比此高出十倍,甚至一百倍。

  这样的民意改变,将对今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原因无他,要打胜仗,只要对手不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在已武装到牙齿的五角大厦来说是手到贼擒。现在美国人既然容许以更多国人的性命去换取这种战果,布什政府岂有不雀跃万分之理。

  这理由很简单,布什现在正要极力跳出他的父亲老布什所走的老路,避免打胜了战争,却输了选战。于他而言,只有继续打下去,他才能蝉联当选。

  换句话说,既然美国人赞扬他仗打得好,还鼓励他继续干下去,那么,夹着这很高的民意支持度,意气风发的布什总统就不能和对手在经济问题上瞎缠,也不可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就划上句号。相反的,他应该继续擎着反恐、取缔大杀伤性武器、民主化的几面大旗,在国际上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态。

  这次对伊战争还未结束,美国就对叙利亚摆起强硬态度,就是布什政府托住民意支持的策略。

  布什上台两年就打了两场战争,如今距离选举还有一年多,在这不算长的岁月里,会不会还有第三场战争爆发,现在实难以逆料。可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期间的国际关系,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