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俗手札:当下即是

hometown-2011-2012

新手上路
注册
2011-11-14
消息
2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生命的进行式,虽不能人人都像往圣先贤一样,流芳千古、典范后世,但总有高潮迭起与低谷困顿之不同际遇;倘若一帆风顺、平平稳稳的,或是波澜不兴、一派祥和的过完,我想,你会觉得过于乏味、平淡无奇!因此,万能的上帝,给每个人安排的人生旅程,总是不同,总有差别,所以每个人过起来,总是起伏迭宕、惊心动魄而感觉有滋有味儿!

也因此,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有人为了几件不顺心的事,就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怀疑,那就好像看一部小说,只看了前面一小部分,便自己想像后头的结局,为什么不耐心看完,说不定会有令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呢,好戏可能在后头哪!

眼看着爸爸在门前的空地上翻土,撒下菜籽,不几天,旋即创造出一片翠绿。我羡慕、我向往,但是迟迟不肯动手,于是我的菜园,只活在脑中,未成形的一畦──

于是,我得到体悟:有了愿望,该朝着它努力,使它落实;奋斗的过程,不免流下血汗、经历困难;就像要一棵棵白菜长得好,还必须浇水、拔草、施肥一样。也唯有如此,达成愿望的那一刻,会显得更甜美,付出多少,才能得到多少!

然而,完成一个愿望,也等于失去了它,可回过头一瞧,洒满汗珠的路,在闪闪发光!结果──虽然是最初努力的目标;过程──却是通向它的桥梁;在品尝甘美的果实之际,努力的经过,也会铭刻心底。

最爱“当下即是”四个字,过去已成记忆,未来有待展开,我们有的,是“现在”!现在会成为过去,更能缔造未来,紧握住它,如一大把种子似的,然后播种、耕耘、灌溉……,曼妙人生就在其中,曲折离奇的旅程自会延展,后头的好戏,会越发精采。
 
活在当下,
阿弥陀佛。
 


给朋友发了邮件,等着回信;
工作做好了,希望老板表扬;
饭做完了,希望听家人说好吃;
帮儿女做了事,期待着他们的感激;
……

这一个个祈盼,为了什么?是为了一个结果,一个回报,说白了,是在求。

做事并不累,累在等结果和回报的过程中,这正是执著所在。

世上的事都不难做。如果在你的心中,只想如何把它做好,除此之外,没有了其他,那么一切都会做好。

人们之所以感到累,是因为人的心累。心累的原因有多种,有的怕做不好因而产生的压力,还没做就担惊受怕,吃不好睡不安;有的做好了,又产生了对名利的执著,斤斤计较着得失回报,为其喜为其怨,同样是累;有的边做边念念不忘别人的说长论短,瞻前顾后,搅扰得也累;为了一个预想的结果而做那是最累的。越求越达不到,也就越累。一个求字,给人生带来多少烦恼和劳累?

还是无求的最好,扎扎实实地去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放下一切包袱,轻松上阵,让心真正地潇洒一回,自在一回,偶尔体验到,确实是一种难得的好滋味。那结果还真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你说乐不乐?
 
做事并不累,累在等结果和回报的过程中,这正是执著所在。

世上的事都不难做。如果在你的心中,只想如何把它做好,除此之外,没有了其他,那么一切都会做好。

还是无求的最好,扎扎实实地去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你说乐不乐?

心生惭愧,我当这些话是佛菩萨专讲给我听的,需要反复看,常提醒自己。
跪礼!
阿弥陀佛
 
等待

昨天,跟老同学Jane一起去很偏远的郊区看望老朋友Jason。Jason已经在一所社区大学工作了好多年。虽然也算大学,但校舍十分简单,地理位置更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我们乘公车赶到那里,下车后看到满目荒凉,等了很久才有一辆计程车过来。到大学后,Jason已经在等候,三人匆匆小聚,吃完午饭已经两点多。有了先前的经历,Jane提议早点走,免得搭不到车。Jason表示赞同,说每天下午三点和四点钟都有公车过来通往市里。

就这样,Jason送我们到公车站点等车。只是,时间一分一秒滴滴答答走着,三点、四点都过去了,仍然没有车的影子。三人十分无聊,我突然想起《等待戈多 (又译等待果陀)》的场景,笑出声,问他们:“咱们到底等什么?”Jane也笑,回说:“公车或计程车都行,只是都不来……”

扯上了等待的话题,我对Jason提出了好久以来都有的疑问:“天天在这种地方过日子,觉没觉得无聊?”Jason解释说,刚来的时候不习惯更不喜欢,每天都在等,希望自己的前程有所转机。每天傍晚会松口气,一天终于过去了,第二天早上又开始焦虑,不知如何应对新的一天。

Jane 问他,是不是现在已经习惯,Jason点头。无尽的等待中,他突然意识到,一直以来等待着要结束的生活也许正是他期待的生活。这里也许偏远荒凉,但这里需要他,他有自己的学生,一帮苦苦渴求知识的孩子。Jason停止了等待,只是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生活苦中带甜,变得光明。

先前对 Jason生活感到担忧,听完他的话突然感到释然。生命的长河中,我们从未停止过等待。小时候,等待下课,等待放学,等待放假,等待长大;长大后,等待事业,等待爱情,等待家庭,等待幸福。似乎,手头所拥有的一切离心里向往的总是有点距离。直到我们什么时候不再浮躁,静下心审视一切,才发现所等待的那些,我们早就得到了。

就这样随意地聊着,一扭头,看到有公车的影子。我低头看表,刚刚五点钟,在我们最不期待的时刻,公车终是来了,虽然晚了些。上了车,回头和Jason挥手告别,我提醒自己,要珍惜已经拥有的,少花些时间等待,多放些心思在做实事上。上天什么没有安排呢?我们何不顺应,坦坦荡荡过着知天命的生活呢
 
退步原来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禅诗在人生的哲理上阐释了以退为进的道理,亦说明了谦冲为怀的宏大心胸。

班上学生常常为了绿豆芝麻小事,吵得沸沸扬扬,有时甚至闹得不可开交。因此我经常会劝他们以退为进,不要斤斤计较,有时候其实吃亏就是占便宜,先哲曾经告诫我们“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退后其实就是向前”的现象。例如扔石头,手臂一定要往后拉一下,再往前扔,才会扔得远;再如:立定跳远,一定要先蹲下来,再往上跳,才会跳得远。我们再仔细瞧瞧农夫插秧的动作,他们是一排一排退后插的,动作看来是向后退,其实成就是向前推进的,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这首禅诗的意境了。

有一句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苦心钻研,韬光养晦,潜心修持,专心致志,戮力奋发,在艰辛寂寞的道路中,终于淬练出迈向高峰的能力与勇气,诸如此例,不胜枚举。

越王句践决心兴越灭吴,励精图治,卧薪尝胆,与越民同甘共苦,十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十年前的愿望,复兴自己的国家。

举凡古今中外,在专业领域上卓然有成的科学家、艺术家,乃至企业家,往往都是尝尽了无数的辛酸和艰苦而造就的。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电灯的过程中,有过上千次失败的纪录,因失败累积了无数的经验,终于获得成功。王羲之刻苦自学的精神,在在令人动容;他精湛的书法艺术,来自长久的、潜心的训练,终于成就一代“书圣”。

进德修业,如果有谦冲、礼让、自我要求的心,就会不断的向前进步。其实以退为进的“退”,是一种谦冲、礼让、自我要求的决心与毅力,不是退缩、胆怯、呆滞不进的鼠辈之类。

美国总统林肯十分重视大众对政府及他本人的批评,即便是骂自己的,只要言之有理,必定欣然接受。有一次他和儿子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通过街市,林肯随口问一个路人:“这是什么?”他原本想问的是“这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说清楚,路人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的回答他:“这是联邦的军队,你真是个他妈的大笨蛋。”林肯面对路人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无半点怒容。

大哉!林肯总统!豁达的胸襟,优雅的风度,何等高明的政治家呀!

明代杨守陈的官职是洗马,是太子外出活动的先行官。有一次,他告假返乡探亲,途中住在驿站,驿站长不知洗马是什么官,跟他平起平坐,并且冒冒失失的问道:“你官职是洗马,一天要洗几匹?”杨守陈故意答道:“勤快就多洗,偷懒就少洗,没有定数。”不久,驿站长接到通报,说一位御史要来,他就叫杨守陈让出上房,杨守陈说:“等他来了,再让也不迟。”御史到了,一见是自己的老师,立即向他行礼请安。驿站长见状,慌忙扑倒在地,乞求饶恕,杨守陈却一点也不怪罪他。

雍容大度的人,无须逞口舌之争,只要有一些雅量,就能够换取他人的感激和信任。
 
神话故事

在佛教道教出现以前,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各式各样的修炼传统,到宗教广传之后,这些民间传统也不曾中断过,只是因为它们流传的面积不大,通常都是师父带几个徒弟进行修炼,所以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大的注意,直到修炼者圆满得道,或师父偶尔显露点真迹时,才恍然知觉,其实神就在人中。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神仙和有特异功能的人,但人们很难知道他们住在哪里。有些被世人奉为神仙的高层生命,隐身于市朝之中,自然也有他们在这尘世里暂居的地方,只不过这些地方在常人眼中看来,未免有点匪夷所思,因为无法理解,所以也就视为荒诞不经之谈,其实有些事情已经可以用现代科学解释清楚了。

葫芦里的天地

“悬壶济世”这个成语是指医生治病救人的意思,但你知道吗?这个“壶”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呢!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后汉书》:东汉时,河南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城中来了一位卖药的老人。他的药可治百病,药到病除。他租了间屋子作为药房,一个葫芦悬挂在他的座位上方。

人们都来找他买药,所以收入颇丰,但是老人每天只给自己留下很少的一点点钱,剩下的都随手施舍给了街头的穷人。最奇怪的是,每当日落之后老人就不见了,只看到空荡荡的屋子里挂着那个葫芦,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神仙葫芦。
费长房是当地的小官吏,他发现了老人的秘密——原来每当日落之后,老人就纵身跳进葫芦里去了。他知道老人不是一般人,每天勤勤恳恳地为老人扫地送饭,老人也毫不客气地受用。时间久了,老人见这个人既没有懈怠,也从不敢提出什么要求,觉得这个人确实有心求道。

有一天,老人告诉费长房说:“天黑后没人的时候,你悄悄地来我这里。”晚上无人时他去见老人,老人对他说:“你看到我跳到葫芦中去了,你也跟着跳,就可以跟着我进去了。”老人纵身一跃就不见了。他照老人的吩咐也纵身一跃,果然不知不觉中进了葫芦口。

进了葫芦,才发现原来葫芦里竟然是一个广阔的世界,里面五彩辉煌的重重楼台亭阁,曲折的回廊。几十名侍者随侍在老人左右。老人对他说:“我本是仙人,因过贬谪暂来人间。你是一个可以教导的人,才有缘份见到我。”这个人于是就在葫芦中拜老人为师。

老人带着费长房进行修炼,可惜他后来没通过考验,无法得道,只好回来人世间。虽然如此,由于他多少也学到一些治病的方法,以后便以此救人行善。由于他行医也学着他的老师悬挂葫芦,后世就将“悬壶”当作医药的象征。

耳内的世界

《太平广记》里记载着这件事:薛君胄有求道之心,却没有师父。有一天晚上他独自喝酒长叹,忽然耳朵里出现车马奔驰的声音,同时感觉困倦,头一沾枕,一辆小车就从耳朵里驶出,上面坐着两个小童,身高只有二、三寸左右。他们自称是从兜玄国来的,说该国在他们的耳朵里。薛君胄不信,一个小童就侧过头来让他看。

薛君胄往小童的耳朵一瞧,只见耳内别有天地。

于是他走进小童的耳朵里,很快便来到一座壮观宏伟的城池。小童带他去见城主,城主封他做主箓大夫。他在兜玄国里日子过得极为安适,也没什么公务需要他处理。几个月后,他开始想家,写了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给二个小童看。

小童生气的说:“原以为你性情平淡安静,所以把你接引到我们的国家,没想到你的鄙俗愚态,至今仍未除去。”说完就把薛君胄赶出去。他觉得好像从什么地方跌到地上,定睛一看,原来是从小童的耳里掉出来,随即小童就消失不见了。

邻人看到他都很惊讶,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他已经失踪七、八年了,但在兜玄国他只停留了几个月而已。

陋室有玄机

司命君是唐元瑰小时候的同学。司命君家里世代修道,经常有祥瑞出现。他的出生也有异象显现:他的母亲梦见满天的仙人,一道金光从天上照到她身上,便怀孕生下司命君。他从小就十分聪明,长到十五、十六岁时忽然失踪了。

唐元瑰后来当官出使,来到郑州,忽然与司命君相遇。只见他衣衫褴褛、容貌憔悴,唐元瑰深感怜惜。司命君邀请唐元瑰到他家做客,领着唐元瑰和他的随从来到市区陋巷里一栋门户低矮的宅院前。二人刚走进大门,门就自动关上了,将随从撇在门外。接着又进去几道门,一道比一道大,门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宽广,最后来到一间大屋子前。司命君请唐元瑰在屋外稍候,自己先进屋准备迎接客人的坐席。

司命君出来请他进屋时,唐元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首先是司命君变得既年轻又容光焕发,衣着精致高贵;屋内富丽堂皇、仆役侍女成群,皆非世间所见。司命君与其夫人陪着唐元瑰喝酒,司命君认为元瑰不该独坐没人陪伴,于是召来一妇人。唐元瑰转头一看,居然是他的妻子,于是四人欢乐畅饮,直到酒醉后各自散去。

唐元瑰醒来后,令随从前去探访,那地方已经杳无踪迹了。等回到京城,唐元瑰和妻子提起此事,他的妻子告诉他,的确有天她忽然昏沉睡去,来了个人说司命君召见,就跟着去了。到了司命君宫中,和他在一起喝酒。

十年后,唐元瑰奉命出使江岭,又遇到故人。司命君再度邀请他作客,这次是来到一间草堂,草堂内的世界依然是仙境。这次别后,再也没有重逢了。

螺中自有颜如玉



谢端
谢端是孤儿,从小被好心的邻居抚养成人。他谦恭善良、努力工作。

有一天,他在城墙边发现一粒大螺,便带回去养在瓮里。从那天起,每当他傍晚工作结束回家时,桌上已经摆好了热呼呼的饭菜。起初他以为是邻居做的,就去向邻居道谢,但邻居说他们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

他既纳闷又好奇,为了一窥究竟,有一天他照惯例起个大早,假装出门工作去了,实际上却悄悄溜回来,藏在暗处观察家里的情况。只见一个年轻貌美的少女从瓮中走出来烧火做饭。谢端忍不住就跑到放瓮的地方去看一看,只看到那粒大螺。少女发现谢端时十分惊慌,想回到瓮里去,但谢端挡在瓮前,定要问个清楚。

少女只好将原委全盘托出:原来她是天上仙女,由于天帝怜惜谢端,派她来为谢端打理家务,使他在十年内富裕起来,然后才算完成使命得以回到天上。如今真相显露,仙女已经无法再留在此处,便将大螺留下作为储粮之用,然后消失无踪。
 
The extent of the absurdity can have a good match with the fatuity of the bible.
 
人生的三层楼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的很好,锦衣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这里头。这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 "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 "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 "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我们的弘一大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故我对于弘一大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认为是当然,毫不足怪。
 
人生的链索

一座泥像看着过往的人群十分地羡慕,他就向佛陀呼救:“请让我变成人吧!”

“你要想变成人可以,但你必须先跟我试走一下人生之路。假如你承受不了人生的痛苦,我马上就把你还原。”佛陀说完,手臂一挥,泥像真的变成了一个青年。

于是,青年跟随佛陀来到悬崖边。只见两座悬崖遥遥相对,此崖为“生”,彼崖为“死”,中间由一条长长的索桥连接着。这座铁索桥由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铁环串联而成。

“现在,请你从此岸走向彼岸吧!”

青年战战兢兢地踩着一个个大小不同链环的边缘前行。然而,一不小心,他便跌进了一个铁环之中,两腿顿时失去了支撑,胸口被链环卡得紧紧地,几乎透不过气来。青年大声呼救:“快救命啊!”

“请君自救吧。在这条路上,能够救你的,只有你自己。”佛陀在前方微笑着说。

青年扭动身躯,拼死挣扎,好不容易才从痛苦之环中解脱出来。“你是什么链环,为何卡得我如此痛苦?”青年愤然道。

“我是名利之环。”脚下的链环答道。

青年继续朝前走。忽然,隐约间,一个绝色美女朝青年嫣然一笑,青年飘然走神,脚下一滑,又跌入一个环中。青年惊恐地再次呼救:“救……救命啊!”

这时佛陀再次在前方出现,说道:“在这条路上,没有人可以救你,只有你自己自救。”

青年拼尽全力,总算从这个环中挣扎了出来,然而他已累得精疲力竭,便坐在两个链环间边休息边想:“刚才这是个什么痛苦之环呢?”

“我是美色链环。”脚下的链环答道。

接下来,青年又掉进了贪欲的链环、妒忌的链环、仇恨的链环……等他从这些痛苦之环中挣扎出来时,已经没有勇气再走下去了。

于是,佛陀就对他说:“人生虽然有许多的痛苦,但也有战胜痛苦后的轻松和欢乐,你难道真愿放弃人生吗?”佛陀问道。

“人生之路痛苦太多,欢乐和愉快太短暂了,我决定放弃人生,还是去做我的泥像吧!”青年毫不犹豫。

佛陀长袖一挥,青年又还原为一尊泥像。然而不久,泥像便被一场大雨冲成了一堆烂泥。
 
靠不住

1.靠不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山的人要有本领吃山,靠水的人要有本领吃水。本领大吃得好,吃得多,本领小,吃得小,吃得少,吃得坏。靠山,本领大的可以开矿,本领小的只能打柴。靠水,本领大了行轮船,本领小了捞鱼虾。如果什么本领都没有,还不是望洋兴叹。

归根到底,"吃"的是自己的本领。靠山靠水都靠不住,只有自己的本领最真实。你看,"靠"这个字,结构已明明白白"告"诉你,依靠他人的念头殊属"非"是。

2. 雪埋诗兴

诗人看见满地皑皑白雪,如粉装玉琢,诗兴大发,不过他没有马上写诗,他需要一段时间的酝酿,他说:我把诗埋在雪里。

诗尚未成,太阳先出来了,积雪融化,满地泥泞。诗人看了,大为扫兴,放弃了作诗的念头.他说:一首好诗被糟蹋掉了。

写诗是诗人的事业,事业的"根"应深植心中,坚忍不拔,不随外物迁移。外物常变,如果心随物移,则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此心哪有安宁的日子?事业哪天有成就的一天?
 
袈裟未着愁多事 着了袈裟事更多

人生的路该如何走,可以有很多的选择,出家又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其实如何选择常不是问题,重点是要清楚自己为何做此选择,又该如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与尤袤、范成大和陆游合称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写这首诗赠给一个抄经的头陀,原诗是:“沥血抄经奈若何,十年依旧一头陀;袈裟未着愁多事,着了袈裟事更多。”人未出家,总觉得人生烦愁事太多,苦恼不断,以为只要出了家就不会再有烦恼,哪知真正出了家,穿上袈裟,烦恼依旧难断,忧愁之事还要更多。

佛陀劝人莫着相,穿了袈裟现比丘或比丘尼像,祇能是一个表相,内在的修为与思想境界才是真实相。就像许多人相信放生有功德,便特意买飞禽、走兽、鱼类等放生,为了满足人们这类放生行为的需求,专为捕捉或饲养这些生灵的行业于是应运而生,被放生的生灵往往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大量死去。当放生的表相成了“放死”的真实相,这功过究竟该如何断?

表相最能迷惑人。为追求福报行有为之事,即使能换来一时的富贵功名,也躲不过生老病死之忧、轮回受报之苦;为逃避世俗烦忧而出家,不料寺堂庙宇也祇是清静的表相,无忧无愁的境界其实祇能向自己心内寻去,又岂是一袭袈裟可得!

红尘滚滚,烦恼如流。许多人追寻幸福却愈寻愈痛苦,寻找清静却愈找愈不平静,这一切或许正与着了“执著于幸福”的表相,却没能看清人生的真实相有着绝对的关系。将自己的幸福感界定在欲望满足的多寡上,得到了就欢喜,失去了就痛苦,拿有限的能力(福报)去填那永远不会满足的欲望沟壑,反而置自己于危险的境地且离道愈远愈苦恼。

正如释迦牟尼佛所言,三界中的南瞻部洲(地球)是一个堪忍的世界,什么意思呢?在快乐与痛苦的感受之间,这是一个刚刚好可以让你忍受的世界,不如意之事虽十之八九,但偶尔还会有一二件让你高兴的事出现,让你的心还勉强可以保持平衡,还可以过得下去。

佛陀的意思是要想获致真正永恒的幸福,待在三界这个苦海是绝不可能的,祇有想办法让自己回升到更美好的生命层次,直到能出离三界、不落轮回才能实现,这也是神佛度众生脱离苦海轮回的真谛。愈执著于美好人生的向往与追求,正代表愈不想脱离这个堪忍的世界,反而离真正美好的世界愈远。

或许在宇宙的法理来看,人间并不是让人来逍遥享乐之处,而是了还负欠、提升心性与净化灵魂的地方,好早日能回到真正无忧无愁的所来之处,这才是人生的真实相。如此看来,着不着袈裟与断不断烦恼无关,如何让此心再不为烦恼所动,视烦恼与事多为修心的道场,才是关键。

人生的确存在着许多空泛不实的表相,需要每个人更有智慧的去思考和辨别,我们岂能随便着相。
 
尘缘了了

未曾皈依佛门,开口却是梵语,并非看破红尘,心镜无台;只是从坎坷的人生中悟出了几分做人的真谛几分处世的哲理。行径邪恶,披着袈裟口念阿弥却若何?行端品正,历尽红尘穿透物欲又何妨!问题在於如何对待"欲望"二字。寡欲则静,静能致远。古人早已参透人生奥秘,悟悉道:"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实在是至理名言。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在物欲横流的尘世中,能保持一份平常的心态,能超然物外,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听听明代陈继儒的《了了歌》,也许能为那些嗜权成癖者膨胀的权利欲减减肥,也许能为那些沾满铜臭者洗涤一下灵魂,也许能护卫着你我安全游渡急流险滩,顺利达到彼岸。《了了歌》吟道:"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有的人自以为聪明,却不知道整天被尘世的烦恼和欲望所束缚,放不下许多杂念。期盼着很多事情来临,来临了又生出更多的非分之想,得不到的东西去不断地期盼,得到了的东西也是念念不忘,结果事情未来烦恼已生,事情已过心中仍放心不下,如此庸人自扰,岂不是无端增加了心绪的压力与忧烦。

自古以来,尘世的名利难以摆脱,有人避入山野,有人遁入空门,有人愤世嫉俗,希望藉此与世隔绝,或借以表示自己的超脱,以为这样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殊不知,这是以为尘缘了了,其实未了,因为心中仍有欲念未放下。要做到真正的了了,只有连放下的念头也排除,生于世间而不染于世。

而那些世人皆醉我亦醉、世人皆狂我更狂者,即使灯红酒绿,难以充实其空虚的灵魂;纸迷金醉,包裹不住业已颓废的躯壳;腰缠万贯,难以满足"骑鹤上扬州"的痴妄。滚滚红尘,虽然无情地掩埋掉那些欲壑难平的饕餮。然而,在历史碾出的深深的覆辙上,醉于朝的,依然买官鬻爵,中饱私囊;醉于市的,仍在盗名窃利,杀人越货。声、色、豪车的变奏曲正在跌倒的残骸上隆隆上演,而未终的故事却正沿着早已拙好的墓道降下帷幕。其实,冷静想想,那些不择手段攀高位,丧尽天良聚金银,厚颜无耻耽声色者,百年之后还能留下什么?一杯黄土,万古骂名!清代为桐城留下"六尺巷"美名的张英说得好:"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为人处世,知足常乐。世路风霜,你我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你我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你我修行之资也。自处超然,待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虽身无高爵,囊中羞涩,行无奔驰,伴无红颜,却乃人生之极乐也!
 
忍 持 悟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话,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气,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

忍是一种眼光,忍是一种胸怀,忍是一种领悟,忍是一种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种规则的智慧。

忍有时是怯懦的表现,有时则完全是刚强的外衣。

忍有时是环境和机遇对人性的社会要求,有时则是心灵深处对人性魔邪的一种自律。

学会忍,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谋生课程。懂得忍,游走人生方容易得心应手。当忍处,俯首躬耕,勤力劳作,无语自显品质。不当忍处,拍案而起,奔走呼号,刚烈激昂,自溢英豪之气。

懂得忍,才会知道何为不忍。只知道不忍的人,就象手舞木棒的孩子,一直把自己挥舞得筋疲力尽,却不知道大多数的挥舞动作,只是在不断地浪费自己的体力而已。

有所忍,必有所不忍。明忍,始易明不忍。是故忍界其实也是不忍之界。


持界

人只有两只手,能抓多少东西?

抓住一样东西,就意味着放弃了更多的东西。放弃和失去,其实始终是人生的大局。不要以为得到了什么,其实人时时刻刻都是在失去,失去时间,失去生命,失去更多的财富,失去更多的机会。不要抓得太紧。抓得越紧,丢失的会越多。

持到手的,莫要沾沾自喜。未持到手的,也莫要灰心丧气。生命的旅程太短,世间的精彩太多,持有什么,不持有什么,都不是人生过程的关键,关键是选择。选择,是人生过程中最精彩也最具有诱惑的课题。而持有,只是选择之后的一种随机或必然的结果。当选择的命题被完成之后,所选择事物的结果于个体的生命来说,虽然影响可能很大,但已不是生命的个体所能完全左右的了,所以也就无足轻重了。毕竟,那已经脱离了生命个体的愿望轨道,而进入了事物发展规律的轨道。

人生关键的课题是选择,但人生最难的却是人要不停地选择。有时候刚完成一个选择,又得进行另一个选择。有时在开头选择对了,在第二步却可能选择错。有时一直都做了适合自己的选择,到最后一个选择前却走到了另一条不适合自己的道上。

是故,持界不是讲持有什么,而是讲选择什么,放弃什么。我们应该明确我们不需要什么。毕竟我们心的欲望太大,而我们的手太少。只有学会放弃,才能更好地持有。放弃才是人生的大学问。持界其实更是一种弃界。


悟界

当火会烫手被教给小孩子时,仍然会有很多被烫得缩回去的动作在历史中不断被重复。而没有被教给的东西,也有很多被小孩子所发现。

人的悟性,是一种神奇的事物。不同的悟性,同样的环境,同一个事件可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果。心鹜神游,不可预知,奇妙无比。眼睛,心灵,表现,人生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悟的过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可见悟是一直到生命结束都在不断进行的。

悟界不是指教别人的做秀和个人英雄的自我表现,而是不断完善自我心智的内修。悟界更是一种自省和自律。悟界更多的本意,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但是首先要通过改造自我或者主观世界,然后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地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是故悟界不单纯是一种心智的活动,更是一种言行的活动。悟界也是一种做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