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51.net/bbs/viewthread.php?tid=73901
天才还是骗子?《鬼吹灯》作者遭质疑!
本报记者联系上了作者“天下霸唱”。与他在网络上公布的信息一样,“天下霸唱”原名张牧野,28岁,天津人,目前与朋友在天津合资开了一家小金融公司,写作完全是业余兴趣。笔名“天下霸唱”来自一个网络游戏。 上海一媒体不久前曾采访了作者,称作者只有初中文化,曾在深圳打工洗盘子,这个说法曾在网友当中引起一阵轰动。张牧野告诉记者,该媒体其实听错了,自己绝非初中文化,也没有在深圳打过工。但他表示,自己确实学历不高,是一个“见了文化绕着走”的人,很少读书,四大名著就看过《水浒传》,平时只看体育和财经的新闻,只买游戏和战斗机的杂志。 内容“都是瞎编的”? 张牧野写小说最初源于“哄女朋友”。当时他和女友一起在网上追着看一个鬼故事连载,作者迟迟不更新,女友着急了。张牧野就说,不就是瞎侃吗,我也会,于是在网上写了第一个鬼故事《凶宅猛鬼》。现在《鬼吹灯》出名了,当初的女友却也早分手了。 面对记者的采访,张牧野一直声称自己所有的内容都是瞎编的,虽然很多网友指出了文中的“摸金校尉”、“尸香魔芋”、“人脸蜘蛛”、“倒斗”等都确有其事,作者写的盗墓器具、兵器、古墓中的情况、尸体状况等也都符合真实情况。但张牧野说,自己只是根据平常看来、听来的一些东西,加上常识和想象写出来的。张牧野一再强调,写小说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不但不会作为专职,甚至不希望身边的亲人朋友知道。 张牧野解释说,“摸金校尉”在曹操时期是官方掘墓队员的专职名称,“黑驴蹄子”和糯米能驱鬼是因为他听说东北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尸香魔芋”来自热带的“尸臭魔芋”,“人面蜘蛛”是非洲的一种大蜘蛛和普通人面蜘蛛的结合体。 “瞎编说”让很多网友不能接受,那些丰富的知识从何而来呢?在记者一再追问下,才终于初见端倪。张牧野堪称“野闻收集专家”,各种新鲜奇闻他常常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虽然很少读书,但他看电视时除了体育节目,就爱看央视的《探索·发现》以及国家地理频道的考古节目。他还酷爱军事,对美军熟悉得不得了,在书中写胡八一等人用的枪械,让专业人士都无可挑剔。 《鬼吹灯》的图书编辑项竹薇告诉记者,《鬼吹灯》其实就胜在“似是而非”。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真真假假混在一起。很多东西后面作者还加个注解,比如写?尘珠时,后面注着:?尘珠、避尘珠、赤丹,是自古多次出现在史书中的中国三大神珠……让很多人信以为真。学地质的人看了昆仑山一章,觉得不对,但对于古墓文化又不了解;学考古的人觉得古墓写得不正确,但写到地理环境又好像挺真实的,似是而非的效果,就让读者不断在追求真实和享受奇闻之间获得极大的阅读愉悦。 对话 天下霸唱:我要说自己是作家,别人还不笑死? 南方都市报:你的小说这么成功…… 天下霸唱:怎么就成功了?我怎么不知道呢? 南方都市报:你不知道自己的小说在百度搜索榜上排第一名吗? 天下霸唱:是吗?我真是不知道。我就在起点中文网写,就是写着玩的。从来没上过百度什么的。粉丝跟我也没多大关系,我写个热闹,大家看个热闹,不就这样? 南方都市报:小说这么畅销,你有没有打算专门写小说? 天下霸唱:怎么会呢,唉,我和作家什么的也差太远了吧。我现在都很后悔当初把自己真实名字说出来了。现在我老妈、身边的朋友都还不知道这事呢。要让他们知道我在写小说,那多不好意思啊! 南方都市报:那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天下霸唱:我看上去也不像是个有文化的人吧?作家感觉都是假文酸醋的,我要说自己是作家,别人还不笑死?估计女朋友都找不到吧?开玩笑的。我现在做金融,我觉得这一行很有前途,虽然现在公司还一直在赔钱。 南方都市报:别小看畅销书,写好了很有前途的,也是个大成功啊。 天下霸唱:我觉得成功至少该开宝马吧,我现在还开夏利呢。不过我是搞经济的,美国就有“古墓经济”,关于古墓探险的小说、电影、漫画、游戏和玩具,是一条很大的产业链。我觉得我们国家要说起古墓文化来,那不比谁都强,这一块很有潜力,我们真应该有人去开发一下。不过我写这小说就是玩一玩,自己好玩,倒从来没想靠这个挣钱。 南方都市报:也许就是你这种“玩”的心态比较放得开,所以写得好看吧? 天下霸唱:可能有些人是被束缚住了,其实这东西就是瞎编呗。我每天写两个半小时,也没什么故事大纲,也不讲什么逻辑,也没什么结构限制,想到哪就写到哪。比如说你写到他们被困在一个密封的石室里边了,出不去怎么办?那我就让石头上开个缝不就行了。你写小说你做主,怎么编怎么有,不用想什么“合不合理”,关键是把字凑出来。 南方都市报:不过很多读者觉得里面的内容是真的呀,比如他们找了很多图片证明“尸香魔芋”是存在的。 天下霸唱:就是有真的有假的,混在一起。尸香魔芋是有来源的,我看过国外有一种“尸臭魔芋”。我写地点,写到东北、昆仑山,写那些地理环境,基本是真的;还有写动物基本都有原型。他们用的工具、枪啊,伞兵刀啊都是真的,精绝古城也确实有,但是情节就都是编的了。 南方都市报:读者都觉得你博通古今,知道那么多地理啊、风水啊、古物啊、历史、军事等内容。你会不会写小说的时候还上网搜资料? 天下霸唱:搜啥资料啊。编故事一定不能被真实的东西牵着走。我都是靠记忆,靠我听来的看到的一些东西,从来不查资料。如果写自己不太熟悉的东西,就把它写成自己熟悉的东西不就行了。千万不要被资料限制死了。 南方都市报:写的时候是不是挺开心的? 天下霸唱:挺过瘾的,特别是把里面的人物杀得稀里哗啦的时候,特别有一种发泄的感觉。也是一种解压吧,工作压力挺大的。
据 江苏省 连云港市 东海县 电视台一个新闻<鬼吹灯>此文的真实作者其实是该县一文 革期间被武斗的该县中学一老教师王阅枚所写,该教师年轻时曾参军去了东北某部,对于 现在的鬼吹灯作者"霸唱",老教师说自己所写此作原稿02年时被其子女送给一报社的编 辑润色,后不了了知,至于现在的作者" 霸唱"从哪抄袭来的,该老教师也不得所知,但不 排除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尊严. 在网上看到一些有关《鬼吹灯》作者天下霸唱(张牧野)的讨论,心里不由得也是疑惑重重,如果真如他本人所说,书中百分之八十都是他想象出来的话,那他的想象力又岂是“天才”二字可以形容的。更何况,笔力这个东西难道也可以一铸而就吗?以下是其他网友的观点,先转贴出来: --------------------- 详细阅读全书四次,无数细节证明,<鬼吹灯>这本书绝对书成于80年代!好的文学作品,无论文风还是内容,一般都会有时代的印痕.仔细比对<鬼吹灯>的文风,相信熟悉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文学的人一定会觉得似成相识;而且,书中无数的对白细节,都暴露出,此书,或者说起码是初稿,绝对是80年代成型的,不可能如同28岁的天下霸唱所说,是网上写出来哄女朋友的.比如说,<西游记>里虽然是写的唐代背景故事,但是,人物语言有时候会说出了明代人才说的习惯用语,这是因为吴承恩是明代人,不可避免的会在创作的作品中流露出来属于自己时代的话语.<鬼吹灯>也一样. 由此,我大胆的揣测,<鬼吹灯>的作者绝对另有其人,天下霸唱不过是被推出来的幌子而已,要不就是他本人偶然获得了书稿,欺世盗名! ----------------------- 14楼的,我看了四遍我当然知道<鬼吹灯>写的是八十年代的背景,但是,我要说的是,文学作品是不可避免的会带有时代的烙印的,28岁的天下霸唱在80年代,仅仅是不到十岁的孩童.那么,如果他在20多年后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如果说,作者能够因为自己所写的是80年代背景的故事,而使得其连无数与主线情节没有太大关系,甚至只是人物调侃的话语细节都能满带80年代属于那个时代的色彩,没有纰漏,那我只能说,他的脑子又岂是天才可以形容?近百万字的大部头作品,连丝毫细节都经过雕琢,然后告诉大家这是网上速成的随笔之作?你觉得这个可能性有多大?我前头已经说了,连<西游记>的吴承恩,虽然西游写的是唐代背景的故事,可是,故事里的人物,有时候说出来的话,明显带有明朝时代背景,因为作者是明朝人,这些细小的细节,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纰漏;可是反观天下霸唱,作品中竟然连细小细节都能时刻关注到是80年代背景,所以带有80年代色彩,而且自己还说是网上写着玩的?人家吴承恩可是经过细心呕心沥血才创作出来的,都有这样的纰漏,28岁的天下霸唱竟然很好的滴水不漏! 随手捡个例子:"胖子说:“我说老胡,怎么说话呢,说的就好像你觉悟比我高多少似的,你惹的祸可比我多多了,对于这点你没必要谦虚。你们要去美国,那我能不去吗?到了杨参谋长地头上,怎么还不得给咱配辆汽车,我看亨特警长的那辆车就不错,肯定是奔驰吧。我要求不高,来辆那样的奔驰开就行,底特律,旧金山,东西海岸咱也去开开眼,和美国的无产阶级结合在一起,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大家注意,胖子说的是"亨特警长的那辆车就不错,肯定是奔驰吧" <神探亨特>80年代末在中国热播,亨特警长更是那时侯中青年轻人的偶像,这句话由书中胖子说出,当然非常契合,很完美很符合时代背景很符合人物身份.可是,这小段情节,只不过是人物随意调侃,与主线无关的小小细节.那么请问,如果真是天下霸唱创作的,就可见在这个细节上,他都是下了一番工夫的,起码是认真回忆(甚至是搜集了资料,因为那时侯他还不到10岁,他的回忆是否能如此细腻让人怀疑)了一下80年代末,时代的流行电影,流行偶像,然后根据时代背景,精心设计了这个对白!!但是,<鬼吹灯>一部如此庞大的作品,还是网络创作,真的可以对细节都追求到这个地步了吗?这个可能性有多少? 但是,如果说这部书作者另有其人,而且是80年代创作的初稿,那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对于那个时期的创作来说,这就是随手捻来,就像如果我们现在写这个时代的作品,里面出现个"波特"啊"赫敏"什么的很常见很随意一样! ---------------------------- 第一,我推测<鬼吹灯>书成于80年代,并不是根据什么背诵毛主席语录,所以你批驳我的言论之前请看我的主贴和19楼贴,其他的不是我说的.而且,背毛主席语录并不是80年代的背景,80年代,也就是<鬼吹灯>的故事背景,也不是你所说的混乱年代,如果你不清楚,可以查一下中国现代史; 第二,80年代的流行偶像,80年代的东西,我们当然可以说出来一些,甚至几千年前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知道和说出来一部分,这不奇怪,但是,如果让你在不经刻意设计和思考,不查任何资料,马上模拟80年代的时代背景闲聊几句,每句话都精准的带有那个时代的色彩,你可以做到吗?我相信30岁以下的人很难做到,甚至40-50岁,在80年代已经处于中青年的人都不容易做到,可是,天下霸唱就做到了,这就是奇怪的地方!如果不承认他是天才,那么就要承认他是刻意对那些细节进行过设计和思考的,可是这也是有矛盾的(前面我已经分析过了,对于百万字的文学创作来说,连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都经过设计和思考,还是网络创作的,这本身就不合理;更何况类似这样的细节全书数不胜数,了解文学创作的人都知道,至今为止,没有谁的作品是对无关主线的细节能有如此能力与精力进行如此细腻设计和雕琢的,四大名著尚且如此,何况天下霸唱?) 此外还有文风,那更是最难模仿和设计的,鲁迅\胡适的作品,纵使只抽离其中一段,即使里面没有什么鲜明的时间或人物名字,对那个时代作品比较熟悉的人读起来,就算不知道是谁写的,也能估计出来大概是哪个年代的作品,因为文风除了带有不同作家的个人特色,不可避免的还带有时代特色.<鬼吹灯>的文风本身,明显有伤痕文学那个时期的色彩,这恐怕不是能模仿和设计的出来的.同一个作家,你让他在80年代写80年代的故事,和在2000年写80年代的故事,感觉都绝对不一样,你明白吗? 如果不相信,你可以找找伤痕文学作品看看,然后再看看我们有些作者近期写的回忆80年代的故事,虽然故事背景都是80年代(或者是更早一点,关于上山下乡的那个时代的回忆),相信感觉绝对是不一样 第三:"牯螺寡闻"应该是"孤陋寡闻" 另外还有一个朋友说的,这样讨论是不是有意义?呵呵,仔细想想,意义确实不大,首先,这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不管是不是天下霸唱创作的,没有让这部作品沉麦与世,他已经是功劳非浅了;其次,无论是不是天下霸唱创作的,对于他来说,也已经是名利双收了; -------------------------- 想来想去 除非本物是个毛太阳迷加近代史爱好者 否则,我还是比较支持楼主的观点 有感而发与无病呻吟的区别太大了 杜撰的东西是经不得推敲的 如此的语调 至少我见过的7,80年代的人没一个能说出来 本物的身份很另人怀疑啊 还有 鬼吹灯优秀,关键在于它开创了这类悬疑小说的先河 套用评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它是先驱,但并不是颠峰 以后,肯定会有更多超越它的作品问世 ----------------- 我也同意楼主的怀疑。因为我一直想不明白作者为什么把背景放到80年代,一般这种探秘故事都是强调时间的对比,越是现在发生的事越有惊险感比如古墓丽影。而且现在的户外装备更是五花八门这都会增加画面的美感。另外我们受好莱乌大片影响男女主角应该有些感情戏而本书基本上就是叙事,感情戏基本没有,我也觉得奇怪这不符合现在的审美需要呀!楼主真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呀! 而且现在很都所谓年轻作家都是抄别人的作品,好像还很牛逼,不知这回是不是这么回事,让我们拭目以待。 ----------------------- 很多回帖都盯着毛语批驳楼主,可是人家楼主质疑之处根本没有说毛语的问题,62的小朋友,你和你的同学会模仿几句毛语不奇怪,但是如果你能模仿出来伤痕文学的文风就奇怪了,人家楼主分析的是文风和书中对细节完美追求的可能性,你看懂了吗?80年代故事背景当然不一定是80年代写的,这个问题还用说吗?<还珠格格>清朝背景,但是没人怀疑它是清朝写的为什么?文风是现代的;人家楼主怀疑此书是80年代创作的是因为它的文风是80年代的,并不是因为它故事是八十年代的背景,你们是不懂什么叫文风还是根本没有看清楚人家在说什么啊? 还有个姐们说什么记得亨特的车不奇怪,你自己对亨特和麦考儿也有印象,不过自己是女的,对车不感兴趣,所以不记得了,那你记得麦考儿穿的衣服不?别查资料,立马说出来!!! 所以我严重支持此书创作于80年代末的说法!!!! (另外,我也怀疑什么关于身边有当兵的,所以对于当兵的背景比较熟悉这个说法,你看人家<亮剑>的都梁,那是什么成长背景,所以才对军旅题材能如此把握;如果天下霸唱说的是真的,那如果这些当兵的资料信息是他以前问的,当时他才10岁不到的小孩儿,然后20年后写网络小说还都记得,真是令人惊讶;如果是为了写小说而专门找人了解的,这又与他反复说自己是瞎写的随便写的,哄女朋友的话自相矛盾,有随便瞎写还做这么详细资料搜集的吗?) 我认为这个关于作者的怀疑的讨论挺有意义的,如果都说书好看别的都不用研究和在乎了,那在书上写作者名干什么啊?电影上也别打导演名算了,反正电影好看就行! --------------------- 再来是记者对张牧野的访问: 其一: 星期日新闻晨报(以下简称星期日):看了《鬼吹灯》后,对盗墓的过程、墓穴的描绘、骇人的气氛印象很深,你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张牧野(以下简称张):哪有什么累积啊,全是我编出来的呗。 星期日:我没听错吧,你说这些全都是出于虚构? 张:对,虚构,全都出于虚构。我哪有去看过什么墓穴啊?小说里没有一座墓是真的。 星期日:小说里有许多盗墓的典故、切口,你一定读过这方面的书吧? 张:没有,我读书很少,这方面的书更是没有读过。这些所谓典故、切口,大部分也是我编的,“摸金校尉”是书上看来的。 星期日:那些比较“现代”的东西呢?比如故事主角胡八一和小胖,对枪支弹药很娴熟,还有下乡到东北深山老林,碰到熊瞎子这些情节,和你自己的经历有关吗?你插过队,当过兵吗? 张(笑):我才28岁,怎么可能插过队?我也没当过兵,我认识的人里也没有当兵的朋友,连当武警的都没有。这些东西都是我靠常识编出来的。 星期日:那书里提到很多地方———东北的大兴安岭、沙漠里荒凉的古城、云南边陲……你一定去过很多地方吧。 张:东北我倒去过一次,不过我去的是沈阳,没去过大兴安岭,那些风景也是我编的,比如大兴安岭,我想应该有很多白桦树、松树,就这样编出来了。 星期日:好吧,我承认把这些东西都信以为真了。我也承认我佩服你的想象力,你确实编得像真的一样。能问一下你是怎么编出来的吗? 张:去年春节,公司业务不景气,我在公司里上班成天无所事事,于是就想出来编段子玩。说实话,啥都是瞎编的,连整体构思都没有,写到哪里算哪里。今天想到这个就写上去,明天想出来另一个东西也写上去。这个故事我是写给自己看的,那会儿没事做,本想在网上找点东西看看,结果发现没啥好看,于是就想,编个东西给自己乐呵乐呵吧。我本身就喜欢传奇的东西,但也不能扯得太离谱,都扯得跟真的一样,于是就编到现在。 星期日:那为什么要写盗墓题材的小说呢? 张:对这个东西特好奇,特感兴趣,欧美那种古墓文化特好玩。但又不想去看别人写的东西,没劲,不如自己编部好玩点的。 星期日:听你讲着讲着我倒是对你越来越好奇了,能谈谈你的经历吗? 张:经历?我只有初中毕业的文凭。我上到高二,念书念不下去了,数学从来没及格过,于是不念了吧,出来打工,一开始在天津洗盘子,后来跑到南方去,在深圳一家合资企业打杂工,一边打工一边念了个专升本的文凭出来,美工专业。后来就去了电视台,做美工,可我啥事都做不上,虽然有了个美工专业的文凭,可我这人实在不适合念书,文凭是混出来的,其实啥都没学到。干不了事人家总不会养着我吃白饭吧,于是又干不下去了,后来就出来自己做生意,做过服装生意、美容院,各种各样生意,最后和一帮朋友回天津开了家金融公司。基本就是这样了。 星期日:你真的只有28岁吗?干过那么多事情? 张:惭愧,虽然干过那么多事情,可一样都干不好。 星期日:那你擅长干什么呢? 张:前面我说过,我书念不好,因为成天想着玩,我除了玩什么都不擅长。虽然念过美工,可什么都没学到,前两天出版社要我给我的小说画几个小人画几张地图,我画了几幅给他们看,他们问我,你这画的是什么…… 星期日:爱玩什么呢? 张:唱歌,虽然我五音不全;还特爱打游戏,各种各样的游戏都打,除了网游;爱看片子,欧美的大片。 星期日:小说里的画面感很强,是不是和你爱打游戏和爱看片子有关呢? 张:确实,小说里的这种感觉受游戏的影响挺深,可能就这方面接触比较多,写的时候自然而然受到这样感觉的影响。美剧《24小时》对我影响也挺深,里面悬念感特别强,节奏感特别强,我喜欢这样的感觉。 星期日:现在每天花多少时间写作? 张:最多2小时,写多了烦,我本来就不爱写这个,每天写2小时还能够接受。现在每天上午写,9点到公司就开始写,趁脑子还清醒。写到11点,看报纸,吃中饭,下午在公司干点活,晚上就跟朋友出去玩。周六周日是不写的,要出去玩。 星期日:这部小说还有多久能完成? 张:到十月底就能完成了,合同是100万字,现在还差30万。 星期日:写完这部还有打算写别的小说吗? 张:没有,写多了觉得烦。写完会写一部《鬼吹灯》的解密版,说说这里面的东西是哪里来的。 星期日:解密版?那说来小说还是有一定现实背景的? 张:有一些东西也确实有一些背景,比如盗云南“献王墓”,写一架挂在树上的飞机残骸。二战的时候有很多美军的飞机坠毁在云南西藏一带,当地还有很多老百姓去拆飞机上的东西回去当家具,这是我看新闻看到的。东北深山老林里的关东军军事要塞也是根据以前看过的新闻编的。也不能说现实背景吧,故事里的常识也是靠平时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没有常识嘛,编出来的东西都不像了。 ----------------------- 其二: 前几天有一个上海的记者采访我,我第一次认真地接受了媒体的采访,问了很多问题,包括会如何安排胡杨的爱情和故事的大结局等等,我是这样回答的: 问:霸唱最让读者琢磨不透的是他的来历,他把知青年代的事情写得栩栩如生,应该年纪不轻;他把当兵的经历写得轰轰烈烈,应该是当过兵还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他写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还不时在文章里穿插各地方言和风土人情,应该游历很广;他多用生僻字,书里出现的各种动物的名字都千奇百怪, 黑腄蚃(chui二声 xiang三声)、蛪(qie四声,古书上说的一种虫,似蝉)虫、罭(yu四声,捉鱼的小网)口蟾蜍都大有来头,应该熟读典籍吧 答:我28岁,爸爸妈妈才是知青;我没去过新疆、云南、西藏,只想去苏州走走,因为特别喜欢园林艺术;我更不爱看书,喜欢的是日本黑色漫画,这都还是头几年的事情了,现在唯一会买的杂志是《看电影》以及游戏软件杂志 问:请说说书中的现实原型? 答:我这里面所有的墓都是虚构的,比如云南的献王墓,根本就没这个献王。里面很多盗墓的手段也是我虚构出来的。 平时上班没事的时候就到各大网站去看新闻,往往看那些希奇古怪的东西,比如有个新闻里罗马尼亚那块有个神秘的隧道,科学家挖多少土出来它就又出来多少土,似乎有神秘的力量控制它永远不会减少。这个我就可以当作素材写进去,有可能到了我这里就变成了很多虫涌出来,会根据剧情需要调整。 问:主人公有原型吗? 答:没有。我原先按我们单位的人写过一短篇,结果被人发现了,后来就再不写身边的人了。我不会起人名,好多人名都是网友提供的,比如那个Shirley 杨,我自己还不太会读呢,我英文不好。 问:目前所有人最关心的,则是故事的大结局,以及Shirley 杨与胡八一之间隐约的感情戏,请问你会如何安排呢? 答:这个要看实体书图书的销量了。如果销量不好的话,我让他们三个主角全死光,没有什么爱情戏了;要是销量一般的话,就看情况留活口吧;如果销量很好,那就给自己留点写续集的机会,三个至少留两个吧。 ------------------------ 疑点二三: 例1:“但是我讲点什么好呢?我看过的书加起来不到十本,其中毛选四本,语录一本,字典一本,《红日》算一本,《青年近卫军》也算一本。可是这些都给他们讲没了,还有本《风水秘术》我想他们也听不明白。” “我搜肠刮肚的,总算想起来上山下乡时从田晓萌借来看的一本书,那是一本在当时很流行的民间传说手抄本,这本手抄本的内容以梅花党的事迹为主,也加入了不少当时社会上的奇闻异事,其中有段一百张美女皮的故事,给我留下印象特别的深。” 梅花党——在“文革”中流传最广的故事和手抄本就是《梅花党》,它由《一支绣花鞋》、《绿色尸体》等故事组成。 疑问:一个28岁,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饶着文学走”的青年是如何对那个年代的种种细节如此明了的? 例2、 “只有尕娃说出大天来也不肯吃,部队也有民族纪律,不许在西藏吃鱼,但是我一想昆仑山是在青海和西藏两省交界,按位置说我们还算是在青海这边,而且青海回民比藏民还要多,所以在这吃鱼不算犯纪律。” “正如丘吉尔所说,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1969年由于国际形势的需要,我所在的部队被派往昆仑山的深处施工,由于环境太恶劣,使得工程进度超乎预想以外的缓慢,三年之中,有几十名指战员在工地上牺牲,然而我们建设的这座军事设施才刚刚完成了三分之二。 这时候,世界局势又重新洗牌,七二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中国的战略部署,重新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昆仑山里的工程被停了下来,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工程兵,都又编回了野战军的战斗序列,隶属于兰州军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出操,演习,学习,讲评。军营的生活,不仅单调,而且艰苦。又过了几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党中央及时的拨乱反正,四人帮被粉碎,整整十年浩劫之后,社会秩序终于恢复了正常。 但是部队是一个和社会脱节的特殊环境,我在军营里并没有感到什么太大的变化,只不过不需要再象以往那样一见面就念毛主席语录了,但是每当有新兵入营的时候,还是要对他们进行革命教育。” 问:从未去过西藏青海,从不在写作时查阅资料,也没下过部队,甚至连当兵朋友都没有的作者,是如何想象出这些的?如果是故作低调,故意掩瞒自己勤奋的写作之行为,来侧面抬高自己的天才想象力,这种可能性又有多大?写作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为何天下霸唱就那么不愿意让他的同事朋友知道他在网上写书? 例3:“常言说得好: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都不甜。人到了穷苦僚倒之时,别人就是给他一碗粥、一块饼也会感恩戴德,何况老鼠赠送给胡国华那么多的钱财,当然老鼠的钱也都是偷来的。圣人说渴死不饮盗泉之水,不过那是至圣至贤之人的品德标准,古人尚且难以做到,何况胡国华这样的庸人呢?以前听说在房中吸烟,时间久了屋内的苍蝇老鼠也会上瘾,此言非虚。” “(那位看倌问了,什么是毛月亮?就是天上没云,但是月光却不明亮,很朦胧。当然现代人都知道,这是一种气象现象,学名叫做月晕,表示要变天刮大风了,可是那个年代的农村里谁懂这些科学的解释?有些地方的乡下人就管这种月亮叫长毛毛的月亮,还有人说这种月色昏暗的夜晚,是孤魂夜鬼最爱出来转悠的时刻。)” “我的知青生活只过了多半年,不算很长,但是留下的回忆终生都不会磨灭,69年春节轮到我回家探亲,我的命运又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折。” “知青的生活就是这样有苦有乐,我们被社会赶到了边远的山区,失去了一些东西的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在城里得不到的东西,看来人生中有些事,恐怕是不能用得与失去衡量的。” 问:明显带有伤痕文学风格的文风和明显与网络快餐文学不同的叙事手法是如何在一个不爱读书的人的笔下重现的?且与他新出的那本“雨夜妖谭”如此迥异? 如此例子在《鬼吹灯》里实在是数不胜数,就是那些经常出现的,用得恰到好处得生僻字,也绝不是只凭想象力就能够写出来的。 呵呵,好奇使然,不是针对天下霸唱,只是在看了《鬼吹灯》之后,突然得知它的作者居然是如此人物,有点吃惊,也十分疑惑,想要弄个明白罢了。 天涯上的网友们又会有些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