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顾城固然是想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但是他太自私太自我为中心太任性了。如果他要是像谢烨曾经爱他一样的真爱谢烨,他会明白,放手让谢烨离开,对谢烨是最好的选择。谢烨显然已经伤透了心,跟顾城的伤口无法弥合。让谢烨有一次机会,无论好坏,都是谢烨的一次重新获得幸福的希望。他不但扼杀了谢烨的幸福的希望,而且杀死了谢烨,这是最不可原谅的。对一个自己爱的人,或者说曾经爱过的人,怎么可以这样。顾城太不实际了, 他活在自己的理想里。 谢烨很善良,爱着顾城, 承受着顾城的寂寞,孤独和痛苦。 李英太实际了,她的爱里有足够的清醒和理智。感觉她不是爱顾城爱到不可自拔的地步。
95年我移民新西兰的时候, 华人的报纸正在连载顾乡回忆顾城的长篇故事。我去过激流岛,是离奥克兰不远的一个小岛。那里有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美,在一个海湾还能看到鲸。 当时想去看顾城的故居, Visiting Centre 的人说,那栋房子已经是别人的物业了,她不能告诉我们, 不能去参观这个私人住宅。她还说很奇怪中国人都喜欢去看一个杀人犯的家,为什么呢? 我说大家还是把他看成诗人了吧。 就像对海明威,从来也没把他看成一个懦弱的自杀者。
当时, 顾城,谢烨和李英他们的生活很拮据。 找不到生活的出路。 家里养了一大堆鸡, 被市政勒令全杀了。 谢烨和李英每个周末炸春卷去奥克兰卖。 当时的奥克兰也不大,华人也不是特别多。 周末坐船去卖春卷,能有多少收入啊!
我想他们当时真是看不到生活的出路。去德国的讲学是一个好机会,可是他们却兴奋得似乎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最后谢烨爱上一个洋人, 准备和顾城分手。 这让顾城彻底崩溃。 经济上的窘迫渺茫是悲剧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顾城没有生活能力。 。。。。。
当时的新西兰,就业非常困难。
很认同拥抱!顾城的确是太自我,太自私了。 看到的很多伟人和名人其实身上有很多弱点。顾城就是缺乏重新开始的勇气。 在新西兰那样的国家,活下来总不会太难。我的感觉是当时他们已经移民了。。。。。。 他真的可以有很多选择, 而不应该失去理智,杀死谢烨和自杀。 爱一个人应该为所爱的人造福。 顾城也不能容忍木耳在身边,他们活着的时候, 把孩子寄放到另一个家庭。 也是顾城的那种性格造成这个悲剧。觉得顾城固然是想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但是他太自私太自我为中心太任性了。如果他要是像谢烨曾经爱他一样的真爱谢烨,他会明白,放手让谢烨离开,对谢烨是最好的选择。谢烨显然已经伤透了心,跟顾城的伤口无法弥合。让谢烨有一次机会,无论好坏,都是谢烨的一次重新获得幸福的希望。他不但扼杀了谢烨的幸福的希望,而且杀死了谢烨,这是最不可原谅的。对一个自己爱的人,或者说曾经爱过的人,怎么可以这样。
原来他们的生活过得那样拮据也看不到就业的希望,可能是会对他们最后的悲剧有影响。在经济窘迫中,人容易急躁和失去理智。
从顾城的角度想一想,看到自己喜欢的人都在离开自己,生活又窘迫,看不到希望,固然挺让人崩溃的。但是,即使失去一切,也没有什么,重新开始,一切都还会有的。
看来还是梵高这样的好,绝望之后自己离开人世,不要祸害别人。一个人的生命是自己的,可以决定离开或者继续活下去,但是一个人没有权利去决定别人的生命,无论多么爱别人。顾城最不可以原谅的就在这里。
枫树老师好! 枫树老师的确是理性乐观,您总是给人很阳光的感觉!这封信是拥抱作品中的一封信,是为了刻画人物需要吧。 拥抱的作品和拥抱极不相同。 通过很多文字,觉得拥抱是蛮理性和刚毅的一个人。这些年来,我拉着寂寞的手,孤独地在行人如梭的都市里穿行,在夜幕低垂的苍穹里不安地游荡,领略着生命的悲哀和世人的冷漠,在冬日的阴影里走过一寸一寸蒙尘的光阴,在颓废的脚步声里蹉跎岁月。把忧郁刻在树木的年轮上,把荷尔蒙沉淀在女人的私部里,哈开镜子上的雾气审视自己的苍白憔悴的脸,把快乐像阑尾一样的割去,在黑黢黢的夜里蹒跚着步子,醉倒在坟场的墓碑上。
像天堂一般美丽骄人的加拿大生活,怎么会是这个样子的呢?
作者在写这篇情书的时候,情绪似乎处在抑郁之中,陷得蛮深的。
精简的写法就是:你离开了,我想你想得很苦。
理性与感性,我选择理性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