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羽扇纶巾 韩家军灰飞烟灭(ZT)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James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路金波,老江湖。
就他发的所谓玩闹帖子,直奔下三路,直接攻击何兵的家人,算得上人身攻击了。还各位朋友海涵?真会撇清啊:o。应该首先向何兵道歉吧?和韩寒骂麦田的话好象啊。

@路金波:何兵老师:你的儿子不是你亲生的,而是你父亲和你太太生的。因为:1,你儿子长的不像不像爸爸,像爷爷。2,你儿子生日减去280天那天你出差了。而你父亲和太太住在一个院儿。3,你太太一直孝顺公公。

韩寒辱骂麦田
  如果你结婚生子了,按照逻辑,你不能理解我第二天有工作夜里一点还在写文章,证明你无法这样做,证明你精力不行,证明你无法满足你老婆,证明你老婆在过去的两年里必然偷人。你长期做IT工作,证明你一直坐在电脑前,证明你受到很多辐射,证明你精子活力比较差,综合了你老婆必然偷人和你精子活力必然差,证明你孩子必然不是你的。

这是国内部分所谓“公知”的一贯语言,被认为是机智风趣。还要跟鲁迅媲美,估计他老人家在天堂气疯了。
 
如果HH是真才实料, 我给支个招, 反正现在钱也有了, 名也有了. 可以完全不理FZZ.

他爱咋说咋说, 你接着写你的. 喜欢你作品的人自然还会喜欢.

现在也不写东西了, 又是骂架又是打官司又是老婆出来搞什么媒体公关, 看起来真象是谎言被戳穿戏再也演不下去了的样子.

国内不少被方打的人就这样,包括上新语丝的,一声不吭,别人还真没办法,一句一面之词可以抵挡不少火力。
 
;) :cool:

要不是代笔,公开搞个作文赛,请方舟子出题目,当场写一篇就得了,也不必一定比《杯中窥人》高明,只要保持掉书袋风格就行。

现在又找底稿(这最多只能证明是韩的笔迹吧),又把老婆弄出来,看着就底气不足。

另外润涛阎的读者们注意啦,老阎改调子啦。:D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1666/201201/30431.html
方舟子打假神,百发百中,一打一个准打回原形。而且规律非常明显:越是负隅顽抗的输得越惨。受伤害最小的是乐嘉,因为他不反抗不骂街照单全收。钟馗负责打真鬼,方舟子负责打假神。


我怎么这么笨,没读出改调的意思?
 
这是国内部分所谓“公知”的一贯语言,被认为是机智风趣。还要跟鲁迅媲美,估计他老人家在天堂气疯了。
这也是老华侨反感他们的语言,称之为忽悠的原因吧?可以理解。
市井泼皮般的谩骂居然自诩为机智风趣,:o
 
我怎么这么笨,没读出改调的意思?
是我说得不准确。:blowzy: 改了。:thanks:

老阎原文就认为韩寒做假,还分析了《三重门》和《杯中窥人》。
http://bbs.comefromchina.com/7216443-post31.html

但他对方舟子的判断,“方舟子就是土鳖们利用来打击海龟们的工具”就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撑。
下面这段就完全是自说自话了,没证据。(我不是说完全没这可能)。
==================================
方舟子打韩寒方舟子为何在此时打韩寒?这必须涉及到韩寒的三篇文章,所谓的“成熟了”或者“招安了”的《谈革命》、《论民主》、《要自由》。估计早在很久很久以前,政府有关部门就掌握了韩寒“父替子写作”的证据,尤其是韩寒在采访时说出自己不知道《三重门》书名的由来和书中引用名著却说自己没有读过名著,一下子就穿帮了。但政府部门要让韩寒尽量多表演,让美国时代周刊把他吹捧上了天,最好国际组织给他个大奖什么的,然后揭穿他。估计维稳的需要,也等不及更大的奖颁给韩寒了,便跟他爷俩谈。告诉他们,政府早就知道韩寒假神话的猫腻。韩寒父子为了面子,只好答应招安。招安的那三篇文章未必是韩寒父子写的,说不定是中宣部里的人仿照韩寒的心理写给韩寒的。否则,韩寒不会突然写那三篇文章让粉丝们离去的,因为他的品牌效应直接与利益挂钩。韩寒父子以为从此淡出江湖就可以了,但政府部门立刻穷追猛打,方舟子也就登场了。当然,那位麦田到底是怎么开始怀疑起韩寒的,我们无法知道细节。等他一收兵,方舟子便穷追不舍。到此时,韩寒也就无法招架方舟子的打假了,便用方舟子是秃顶的话题搞人身攻击。韩寒神话当即破灭。这也就解释了政府为何容忍韩寒这么久的原因。反正他是瓮中之鳖,什么时候让他露原形,什么时候他的神话就破灭,没必要动用司法机构收拾他。让他自己把那些粉丝背叛掉,然后方舟子就派上用场了。到此时,韩寒就是案板上的肉了。
=================================

现在的新文对方不做评价了。;)
 
那篇《人造鲁迅》,根本不值一驳。稍微有点文学底子+逻辑思维的,就知道纯粹是胡搅蛮缠。难为韩寒还转发呢。

Totally agree. :cool:
 
强人多得很,给情绪化的人看看。

逐句点评《人造鲁迅》

  睿智的方舟子先生:
  点评:方舟子是个很狂的名字,“子”字本身就是“先生”的意思,方尺规在“子”后面再加“先生”二字,既不懂方舟子,又不懂中文。

  看到您在博客里质疑韩寒造假的博文,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万分的崇拜。从您的文章里,我看到了您的敏锐的观察,严密的推理,犀利的言辞和不屈的斗志。
  点评:反话正说,滥用排比,自鸣得意,当我用逐句点评把你的所有断章取义歪曲误导公诸天下,你将绝对不会再无比激动。

  受您的启发,我想到“抄袭”在文坛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造假者绝不止韩寒一个。于是我努力的向您学习,对我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们进行质疑。令我心惊胆颤的是,我也许一不小心揭破了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惊天大骗局——人造鲁迅!请原谅我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法向您一样没日没夜的查找别人所有文字记录中的每一处疏漏和不合常理的地方。我对鲁迅的了解也主要来自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本,但仅从这区区几篇文章中,我就找到了十大疑点。听说您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曾在多个场合表示鲁迅对您的重大影响。但是,正直如您,一定不会因为个人好恶,而放弃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希望您再接再厉,翻遍鲁迅所有的作品,各类鲁迅的传记和研究资料,还我们一个历史真相。
  点评:天下文章一大妙,乾坤多半属偷儿。但是韩寒悬赏2000万是寻找代笔证据,方舟子对韩寒的主要质疑也是围饶着代笔这个主题,却和你所强调的“抄袭”二字相去甚远。而你所总结出的所谓鲁迅十大疑点,使用的种种手法极其不入流,和方舟子根据客观材料理性科学分析的文风没有任何可比性。

  疑点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于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段描写:
  点评:一说“选自于”你就露了馅,“选自于”脱胎于最常见的口语错误“来自于”,错误原因在于现代人不懂文言文一字一音一义的道理,实际上在文言文中,“来自”并不是一个词,而是由“来”和“自”组成的两个词,因此正确的用法是“选自鲁迅的”。“来自于”这种词在口语中用用倒也无伤大雅,但你方尺规郑重其事写一篇文章却犯下这种低级错误,难免让人怀疑你水平有问题。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点评:这是鲁迅小时候是在自家后面的“百草园”捕鸟,是在城里,所以捕到的以麻雀居多。方尺规故意不提城里百草园这个地理概念,是在为下面的曲解预埋伏笔。

  但在鲁迅的另一篇《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中:
  点评:这次你有点犹豫了,因为在“节选自”后面如果再加上你习惯性的那个“于”字,就变成了“节选自于”,读起来似乎有点过于拗口,于是你退缩了,没有加上你喜爱但是闹不清的“于”字。你是不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对文字仅仅处在凭感觉行事的朦胧阶段。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点评:这一段在《少年闰土》原文中,明明是闰土所说,你将“他说”二字拿掉,故意把闰土的话误导为作者鲁迅的话,文品实在可疑。

  都是描写的鲁迅童年在故乡的生活,都是冬天,活动的鸟类何以如此不同?两篇文章的作者的童年是否生活在一处?
  点评:闰土住在海边的乡下,能捕到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等,鲁迅在城里自家的百草园,只能捕到麻雀和“张飞鸟”,海边的乡下和城里的百草园,是一回事吗?你故意把两个完全不同的地理概念用“故乡”二字混为一谈,有欺骗读者之嫌,你要小心了。

  疑点2:

  小学课本(人教版某册,请专业打假人员考证)的课文《三味书屋》中记载了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在课桌上刻“早”字的故事。应当不是杜撰,有鲁迅纪念馆的书桌为证。文中记载:
  点评:这条请参见同为小学课本内容的“朱德的扁担”变成“林X的扁担”,以及朱德扁担上所刻文字从“朱德记”变成“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等玄幻现象。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第二天,他(方尺规按:鲁迅)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点评:这个杜撰的故事发生在1893年,鲁迅的父亲和祖父因故先后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第二年1894年夏天才回家,仍返三味书屋。

  可是在鲁迅自己撰写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自己上课的情景:
  点评:你并没有考证出“鲁迅刻早”的年代,甚至连你自己都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却仍然拿来做为材料,底气未免有点不足。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点评: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关段落的上下文行文语气的连贯性来看,这段鲁迅趁老师读书走神偷偷画画的轶事,发生在1892年鲁迅12虚岁刚入三味书屋。画画和刻早本非同一个年龄段所发生之事,何必强行拿来对比。小学一年级和小学三年级,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看到这些我不禁要问,一个在家庭的重担下,仍旧每天坚持读书不迟到的“优秀学生”,却在课堂上“画画”,而且画了不只一大本,符合常理吗?如果我们取信刻“早”的故事,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谁?如果我们取信鲁迅自己所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么鲁迅么又是凭什进入江南水师学堂的,难道是艺术特招生吗?
  点评:鲁迅刻早只是说明他做到了不迟到,和是否用功读书并没有直接关系。同理,在课堂上画画也和鲁迅后来是否用功读书没有关系,你之所以提出这两点,是在怀疑鲁迅不用功却进入江南水师学堂,请看:
  鲁迅入江南水师学堂的原因,据《鲁迅自叙传略》说:“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
  鲁迅为什么考上水师学堂,据朱正的《鲁迅传略》说:“这‘无需学费的学校’是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鲁迅到这里去,是因为远房的叔祖周庆蕃(号椒生)在这所学校教汉文,兼当管轮堂监督。‘那时候考学堂本不难,只要有人去无不欢迎,所以鲁迅考入水师,本来并不靠什么情面,不过假如椒生不在那里,也未必老远的跑到南京去。’”

  疑点3:

  作家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许先生看周先生说话吃力,赶快接着说周先生是怎样气喘的。”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8日,终日喘着。”
  点评: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共提到鲁迅7次“喘”:
  1 1936年3月,许广平对萧红说:“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2 同一天萧红说:“鲁迅先生呼喘的声音,不用走到他的旁边,一进了卧室就听得到的。”
  3 同一天许广平对医生说:“周先生是怎样气喘的。”
  4 同一天文中再次提到两次“喘”字:医生看过了,吃了药,但喘并未停;呼喘把鲁迅先生的胸部有规律性地抬得高高的。
  5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6 18日,终日喘着。

  而鲁迅的侄女周晔却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写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点评:方尺规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女仆阿三说的话,故意省略主语,使不明就里的读者误以为上面那段话是周晔所说,原文为:
  女仆阿三说:“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写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鲁迅长年吸烟,咳是一种常态,女仆阿三据周哗文中所述: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因为过于劳苦,年纪轻轻的背就驼了,颧骨也凸起来了。后来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似的。
  据此推断:1 女仆阿三视力不佳,即使有机会接近鲁迅,也很察觉鲁迅在“喘”。2 女仆阿三作为缺少文化和医学常识的底层人物,很自然的把“咳”这种相对剧烈的情况,当成了更重的病症。

  两位作家都是鲁迅亲近的人,但是描述鲁迅临终前生病的症状却相互矛盾,相信凭两位作家的中文水平,绝不至于分不清“气喘”和“咳嗽”。我们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两个鲁迅其实并非同一人?
  方舟子先生擅长“读文诊病”,是否可以对两位鲁迅的病情作出诊断?
  点评:事实证明,方尺规所谓的“两位作家”,其中一位是女仆阿三,因此后面的推论全部不成立。
  而鲁迅的死因,一般说法是肺结核,但周建人周海婴等均曾对鲁迅死因提出质疑,据江苏省鲁迅研究学会理事周正章研究,鲁迅是死于自发性气胸,因为被庸医误诊为肺结核、支气管哮喘、心脏性哮喘,最终未能采取正确治疗而导致一代文星过早陨落。

  疑点4:
  在鲁迅的散文诗《秋夜》(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中,有一句话,我的中学老师曾反复称赞:“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然而,我的一位朋友私下里告诉我,鲁迅(周树人)在北京的居所外根本没有枣树,只有梧桐树。我有理由质疑,《秋夜》很可能不是鲁迅(周树人)本人所写。
  点评:这条纯属恶搞,不值一驳。你的朋友如果告诉你银行没有保安,大概你还会有更多胡思乱想。

  另外在《秋夜》中,还有这样的话:“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短短的一句话居然就自相矛盾,鲁迅先生家的窗上究竟是玻璃呢,还是窗纸?最大的可能是团队创作,文章先后经两个不同的人手,却没想到留下了这样的破绽。
  点评:关于鲁迅的后窗既有玻璃又有窗纸,转贴百度网友MFive的帖子:《秋夜》文中所说的窗户确有其窗。所说窗户是木头的框架,中间是玻璃,四周贴上窗纸。这种并没有错。至今在北方的一些农村,仍有过年换窗纸的习惯,把破掉的窗纸换掉。窗纸上有各种图案,不多介绍。如下图。
  

  疑点5: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写道: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孔乙己是个小说人物,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的正是鲁迅先生。可是周树人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吗?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知道鲁迅在私塾中读书并不认真,而私塾也不太可能讲“回”字的四种写法,鲁迅去江南水师学堂后以西学为主,去日本留学读的是医学,更不可能学习这些,倒是鲁迅的父亲为正牌秀才,极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
  点评:2009年第5期《咬文嚼字》解开了回字四种写法的难题:1 回 2 回 3 回 4 外“囗”内“目”(出自康熙字典)。那么鲁迅是否了解康熙字典?据《鲁迅与书》一文:鲁迅从15岁起就习惯抄书,起初抄录《康熙字典》上的古文奇字。真相大白了,原来所谓回字有四样写法,是鲁迅在十五岁时就玩剩下的。

  鲁迅每日读书,不会长时间泡在咸亨酒店,对酒店中形形色色的人有那样详细全面的认识。
  点评:咸亨酒店是鲁迅堂叔周仲翔所开,就在绍兴城内鲁迅家门口,鲁迅想去可以说抬脚就到,怎么会缺少机会观察酒店中的各色人等众生相。

  而且,如果没有亲身的体会,很难将孔乙己这样一个落魄文人的行为举止甚至心理状态刻画得那样深刻。
  点评:孔乙己是综合几个生活原型提炼加工而成,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真实的孔乙己在这个世界活动过。而《求医》一文则不同,韩寒得疥疮有韩仁均的《儿子韩寒》为证。韩仁均年青时因肝炎退学也是事实,肝炎会引发皮肤瘙痒则是个医学常识。至于方尺规把韩寒和孔乙己相提并论,是否有暗中嘲讽之意,这就不得而知了。如果真是如此,那么韩寒博客围贴这种没有一条站得住脚,而且对自己有某种讽刺挖苦的文章,实在是一个笑话。

  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秀才出身,家道中落,很有可能整日在咸亨酒店以酒消愁(周伯宜生病并不能证明其没有去过咸亨酒店)。所以,最可能的真相是,鲁迅的父亲,清末秀才周伯宜,自知重病在身,命不久矣,为了照顾儿子今后的生活,决心帮助其成名,早早留下了这篇小说。
  点评:据百度百科,周伯宜不仅酗酒,还吸鸦片,到过家门口的咸亨酒店有什么稀奇。至于说到周伯宜为鲁迅留下什么小说,你可就贻笑大方了。写小说对营养不良喜怒无常的周伯宜来说,一是身体情况不允许,二是周伯宜秀才的身份必然以写小说为耻,三是周伯宜1896年已去世,怎么可能写得出二十年后才提倡的白话文。

  疑点6: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时,在东京学了两年日语,却没有留在学术水平相对较高,中国留学生集中的东京,而选择去了仙台。事实上,鲁迅是当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这对一个仅仅学了两年日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相当的不便。那鲁迅为什么要选择仙台呢?
  点评:这一条网上有现成的答案,何必请教方舟子。鲁迅学医的原因是因为当年庸医没救下他父亲的命。鲁迅离开东京是因为不愿意见到他不喜欢的“清国留学生”。虽然到仙台学医时所学两年的日语,仍然不能完全听懂课,但两害相权取其轻,日语可以慢慢提高,厌憎会还是先逃为妙。

  在藤野严九郎(即鲁迅提到过的藤野先生)所写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到:“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
  我们看过许多鲁迅的画像和照片,鲁迅的脸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圆圆的”。日本二战时期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为1.60米,百度百科记录鲁迅身高1.61米,在日本当时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以上,何以会被评价为“身材不够高”?难道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24、5岁)与后来的相貌身材差别这么大么?还是在仙台读医学的鲁迅并非后来的文豪鲁迅先生?鲁迅的学历造假的问题也值得研究。
  点评:1 先给你一张鲁迅年青时的照片,解答你关于“脸圆圆的”疑问。你这哪叫质疑方舟子,简直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学生,也只有我才有耐心一口一口喂你。
  

  2 再说鲁迅身高问题,有说鲁迅1.58米的,也有说鲁迅1.60米的,其实差个两三厘米是不明显的,关键问题在于你把1904年和二战日本人身高混为一谈了。事实是日本人的身高随着战争而逐年下降,因为身大力不亏,个子高的总是先被送上前线当炮灰,然后才逐年轮到小个子。
  3 鲁迅的学历是大专肄业,根本谈不上学历,所以不存在学历造假问题。看你写《人造鲁迅》质疑方舟子,自己却什么都不懂,可怜见的写到这里大概力不从心,所以把学历造假的胡适和鲁迅给弄混了吧。

  疑点7:
  鲁迅的文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均是现实主义题材,但晚期的《故事新编》却是神话故事等浪漫主义题材,语言风格也大有不同。利用统计软件SPSS(我只会用这个)分析三本小说中历史人物名出现的频率(不是次数,我智商过百了),可以发现明显的不同,统计检验的显著度达到6个9(即来自同一样本的概率不超过0.0001%)。(方舟子先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可以据此质疑:《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并非一人所作。
  另一个证据来自百度百科,以下为百度百科截图:
  点评:《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篇。其中,《补天》写于1922年冬天,原题《不周山》,收录于《呐喊》初版,后改名《补天》并抽出;《奔月》、《铸剑》写于1926年和1927年,《铸剑》在《莽原》上发表时题名《眉间尺》;《补天》、《理水》、《非攻》、《采薇》、《起死》写于1934至1935年。
  因此你把《故事新编》说成是鲁迅“晚期的”作品根本不成立,题材不同文风当然也会不同,这恰恰说明了大师的水平高超,可以驾驭多种题材和风格,但深藏在鲁迅骨子里的关注民间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无论杂文还是小说都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你还搞什么历史人物名出现的频率,完全是无知的外行话。不同作品中相同的字词才能比较出现频率,历史人名数不胜数,如何比较频率。

  百度百科中,《故事新编》创作出版于1918到1926年间。而据我所知,《故事新编》初版于1936年。为何百度百科上详细介绍了鲁迅生平,却会连鲁迅作品的出版时间也会记错?如果我们假设:鲁迅的小说均为一个团队在1918到1926年间所做,因为文风的强烈差别,才故意将《故事新编》拖到1936年出版。百度百科的编辑很可能知道内幕,而在无意中露出了马脚。这样一切就都能解释得通了。
  点评:根据上面我提供的材料,《故事新编》中的八个故事,当时就分别收录在不同的文集中,1936年才将这八篇相同文风的历史故事重新集结出版,因此你这条所有推论全部不能成立。(面对方尺规这么多胡说八道,看着下面只剩三条“疑点”,我不禁长出一口气,这一夜总算快熬到头了。方尺规,我给你开蒙容易嘛我。)

  疑点8:
  关于“鲁迅”笔名的含义,我们从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中知道鲁迅从小生活在“鲁镇”,有个小名叫“迅哥儿”,鲁迅这个笔名即使还有其他深层含义,但至少应该包括表面上的这一重。但是在鲁迅的密友许寿裳询问他时,他却回答说:“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这说明鲁迅对他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并不了解,不然何以连这么明显的事实都会忘掉?
  点评:“鲁镇”并不是一个真实地名,而是鲁迅对东浦、樊江、东关、皇甫庄、安桥头等几个水乡小镇儿时记忆的一个艺术的文本概括。而鲁迅这个笔名第一次使用是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之后写到“鲁镇”的文章有1919年的《孔乙己》、《明天》,1920年的《风波》,1922年的《社戏》,1924年的《祝福》等,表明是先有了鲁迅这个笔名,然后才有了“鲁镇”这个虚构地名,你所谓“鲁迅从小生活在鲁镇”完全弄反了。
  第二点关于“迅哥儿”是不是鲁迅的乳名是有争议的,即使化乳名为笔名中的一个字,在鲁迅总共179个笔名中,已经用“迅”、“飞迅”和“迅行”这三个包含“迅”字的笔名,纪念过所谓“迅哥儿”这个乳名了,而且你又如何知道“迅哥儿”的“迅”字,就不是“迅行”的意思?

  疑点9:
  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过鲁迅学年成绩,这在周作人所着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着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均有引用(我则是引自百度百科):
  解剖学59.3分
  组织学73.7分
  生理学63.3分
  伦理学83分
  德语60分
  物理60分
  化学60分
  平均65.5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学142人)
  “七门功课,一门不及格,四门60多分”,特别是主要依靠死记硬背的解剖学都学不好。我们还知道鲁迅自承童年时上课不认真,“书没有读成”(我们暂时选择性遗忘那个刻“早”的故事),这样的一个没有天赋又不用功的人真的可能成为后来伟大的文学家吗?我想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和理性思考能力的人都能作出自己的判断。
  Ps:在藤野严九郎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供了可能的解释:“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但是这不利于我们的质疑,我们可以选择性的无视他。
  点评:这条你已经自问自答有了答案,一是身体不好,二是语言不便,三是异乡生活,四是并非文科。麻烦你找个鲁迅语文曾经考40分并且经常不及格,以及鲁迅上学留级的例子给大家看看。另外,所谓“书没有读成”,仅指鲁迅刚入私塾迷恋画画那一段时间而言,我上面的点评已经证明,鲁迅十五岁就掌握了回字的四样写法,这岂是十七岁七门功课不及格并且留级的韩寒所能相提并论。

  疑点10:

  鲁迅的诸多文章中,同样是代指女性的“她”,有些文中用“她”(如《祝福》),有些文中用“伊”(如《纪念刘和珍君》),甚至偶尔有用“他”的。不同的用词习惯,使得我们强烈质疑这些文章的作者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我从来没听说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词特点。)
  点评: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早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一时轰动全国。这种现象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群众的承认、称赞,并被广泛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因为其本身属生僻字,所以小字典原没有收录。),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方舟子先生,我和你一样理科出身,清楚的明白理性和逻辑绝对正确,无所不能,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必然能用理性和逻辑得出结论。不能用科学解释的现象,非理性的人类行为,人类的个体差异,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时代的变迁,记忆的模糊,书面资料的错漏,语言的歧义,逻辑的悖论,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通通都如同伪科学一般,是绝对不存在的。
  以上的十大疑点的分析资料均出自于我在中小学课本或课外读本上读到的著名篇目,网上有限的几篇关于鲁迅的传记,以及百度百科。大量的鲁迅的文章、传记以及研究资料我都没有阅读。因此,我并未下任何肯定结论,仅仅对鲁迅是否有人代笔的问题提出了质疑。相信通过查阅更多的资料,睿智的方舟子先生一定能找出更多的蛛丝马迹,将鲁迅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彻底打入十八层地域,永不翻身。您必将一举超过福尔摩斯、狄仁杰、柯南和黑猫警长,成为全世界古往今来最具睿智、最敏锐的人。
  点评:方尺规以上所谓十条疑点,已经全部被我用事实给予了有力反驳,我或读者还有必要仔细阅读你根据错误的质疑所得出的结论吗?我这一夜为了点评你的所谓质疑觉都没睡,我为什么这么辛苦用功?就是因为所有门户网站都在不公正不公平的单方挺韩,所以我就更要勇敢站出来为了弱势一方而努力奋斗。相比之下,你方尺规的所做所为,你的质疑完全谈不上公正性,甚至有很多故意歪曲误导的成分,你选择站在强势一方的立场,更是让人无法恭唯。

  最后,我再为您提供一条线索,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我强烈的感觉到那个日本干事正是您的打假同行,工作风格极为接近,希望你能早日联系上他,并且与鲁迅先生当面对质。我将坚决捍卫您一切质疑的方式、质疑一切的权力!
  点评:方舟子是应韩寒2000万悬赏之邀前来寻找代笔证据,和你举出的所谓日本干事没有任何事实或逻辑上的联系,你故意把方舟子和日本人相提并论,无非是想利用某些人的反日情绪来做点小文章,用心难以告人,望你方尺规有所自省,切勿过于轻看我等网络老江湖,以及所有越来越聪明的网友。以上逐句点评对你不算反驳,就当是教育了你一场,因为你实在是既不懂文又不懂事。

这篇文章的作者很有意思。方尺规那篇文章的意思岂是说鲁迅是假的?他的意思是说,按照方同学的“尺规”,鲁迅也可以被“推理”成假的:)

韩寒比方先生年轻了一代人。但是他在处理这场这场污泥战中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气度可比方先生强了许多。当然,最好的办法其实是象开始那样不理睬不回应,但是他毕竟还是年轻气盛,没忍住啊。

没忍住,被拖下水了。不过没关系,知道用司法的方式了结,也算是一个理性智慧的年轻人。
 
这篇文章的作者很有意思。方尺规那篇文章的意思岂是说鲁迅是假的?他的意思是说,按照方同学的“尺规”,鲁迅也可以被“推理”成假的:)

韩寒比方先生年轻了一代人。但是他在处理这场这场污泥战中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气度可比方先生强了许多。当然,最好的办法其实是象开始那样不理睬不回应,但是他毕竟还是年轻气盛,没忍住啊。

没忍住,被拖下水了。不过没关系,知道用司法的方式了结,也算是一个理性智慧的年轻人。
问题就是方舟子指韩寒代笔的文字分析及逻辑判断,和这篇方尺规的文章完全不具可类比性。前者指出的是硬伤,比如引经据典对14岁少年的难度,尤其是拉丁文那个:D,比如文章反应的作者心态。我没读过几篇韩的文章,只就《书店》而论,完全不象少年人的心态。后面方尺规的这个完全是胡说八道,硬凑上去的。

气度?韩寒辱骂麦田的这段,神父您真觉得够理性?:blink:
  如果你结婚生子了,按照逻辑,你不能理解我第二天有工作夜里一点还在写文章,证明你无法这样做,证明你精力不行,证明你无法满足你老婆,证明你老婆在过去的两年里必然偷人。你长期做IT工作,证明你一直坐在电脑前,证明你受到很多辐射,证明你精子活力比较差,综合了你老婆必然偷人和你精子活力必然差,证明你孩子必然不是你的。
 
问题就是方舟子指韩寒代笔的文字分析及逻辑判断,和这篇方尺规的文章完全不具可类比性。前者指出的是硬伤,比如引经据典对14岁少年的难度,尤其是拉丁文那个:D,比如文章反应的作者心态。我没读过几篇韩的文章,只就《书店》而论,完全不象少年人的心态。后面方尺规的这个完全是胡说八道,硬凑上去的。

气度?韩寒辱骂麦田的这段,神父您真觉得够理性?:blink:
  如果你结婚生子了,按照逻辑,你不能理解我第二天有工作夜里一点还在写文章,证明你无法这样做,证明你精力不行,证明你无法满足你老婆,证明你老婆在过去的两年里必然偷人。你长期做IT工作,证明你一直坐在电脑前,证明你受到很多辐射,证明你精子活力比较差,综合了你老婆必然偷人和你精子活力必然差,证明你孩子必然不是你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很早熟很天才。林彪好象小小年纪就带兵打仗了。不少“神童”十岁就上了大学。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行,就推理别人不行。

说到过硬的证据,韩寒走司法这条路,让权威中立的第三者介入,个人认为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正是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韩寒不失为一个理性智慧的年轻人。而方舟子预先判定司法不公,则让我觉得不可理喻并且危险。

你上面提到的那段我以前没看到。其实我也就看了他们各自的几篇博文再就是发在CFC里的部分文章。在博文中,韩寒其实说了好多次“这是最后一次回复”之类的话。并且,基本上都还干净。

只是这发言直取下三路,似乎是国内文人们讨论问题的固定套路。比如说这篇大义凛然的“方舟子羽扇纶巾,韩家军灰飞烟灭”,开始说的好好的,搞到最后,却变成了赤裸裸的谩骂。并且骂的对象是位女性。后面还有一篇文章,那味儿就更重一些。

在那麽个染缸里,个人并不对韩寒和其他人有过高的期待。
 
"韩寒辱骂麦田的这段,神父您真觉得够理性"

真是神父?那天在唐人街看到一位神父,一下子把我打蒙了,穿的衣服太脏了,与我心中庄严的神父形象一点不符。
 
"韩寒辱骂麦田的这段,神父您真觉得够理性"

真是神父?那天在唐人街看到一位神父,一下子把我打蒙了,穿的衣服太脏了,与我心中庄严的神父形象一点不符。

呵呵,我这个神父,有点象这次的方斗士大战韩偶像。开始还解释一下,后来眼看着众口铄金,也就懒得解释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很早熟很天才。林彪好象小小年纪就带兵打仗了。不少“神童”十岁就上了大学。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行,就推理别人不行。
不是的,我认为《书店》不是少年人写的,不是因为自己年少时不行,话说我现在也写不出,:blowzy:。

天才一定是存在的,但你不能因为有天才的存在,就认定韩寒就是天才之一吧?韩的中学语文都不及格,无底稿的访问言语平淡词汇贫乏,而他的文风偏偏是喜欢引经据典的。访问时对自己的作品语之不翔,反而对赛车津津乐道,这象一个作家对自己作品的态度吗?

另外就是文章的心态,早熟的文学天才,的确是可能有深刻的思想见解,但往往局限在形而上学的部分,因为是读书读来的。柴米油盐的实际生活部分因为缺乏阅历,往往欠缺。尤其是对女性和性的态度,80后的14岁,17岁的少年人怎么可能那么世故?韩寒的生活成长经历还是挺普通的,和一般中学生区别很小。

成年人可以写出出色的少年儿童视角的文学作品,因为经历过,反之不可能。
 
不是的,我认为《书店》不是少年人写的,不是因为自己年少时不行,话说我现在也写不出,:blowzy:。

天才一定是存在的,但你不能因为有天才的存在,就认定韩寒就是天才之一。韩的中学语文都不及格,无底稿的访问言语平淡词汇贫乏,而他的文风偏偏是喜欢引经据典的。
另外就是文章的心态,早熟的文学天才,是可能有深刻的思想见解,但往往局限在形而上学的部分,读书读来的。柴米油盐的实际生活部分因为缺乏阅历,往往欠缺。尤其是对女性和性的态度,14岁,17岁的少年人怎么可能那么老成世故?

成年人可以写出出色的少年儿童视角的文学,因为经历过,反之不太可能。


您这些都是推理。当推理的结论与事实不符时,我们应该修改推理而不是事实。

事实是,有很多人是很好的演说家,但不一定是个好的作家。反之亦然。

我前面举少年林彪的例子,他当时的对手可都是成人。再说,谁能说大学课程那些东东是符合儿童心理的趣味读物?可是偏偏就有儿童喜欢并且精通。
 
把HH作品中引经据典的地方拿出来,列几个经典的名字ABCD,让他做选择题,是哪里来的。 不要拿回家做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