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羽扇纶巾 韩家军灰飞烟灭(ZT)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James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方、韩打到这个份上,即便不说“韩家军灰飞烟灭”,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了。



所以对CFC上的韩粉们来说,

  • 那些知趣的,也就缄默其口了;
  • 然而,有一些嘴硬的人却还要死活硬撑着;
  • 还有一些人嘴上不再硬撑了,但话语里总还试图找回点什么,说一些不着调、或者阴阳怪气地话。

于是,有人,就气不过了。

:cool::cool::cool:
 
他俩的逻辑辩让我现在特讨厌逻辑 :D

:cool::D

我现在也特讨厌逻辑,因为这个词已经被CFC上以逻辑大咔自居的人士给糟蹋得差不多了。
不知道有多少真正的中间派被这些“逻辑大师”们争取过去了,我反正现在厌屋及乌,以至于看到“方”字都倒胃口,好在我没有姓方的朋友。:D
 
如果把追寻事实叫翻“变天账”,那方舟子就是在翻韩寒的“变天账”!
你要是不“晕头转向”,那就太不正常了!
嘿嘿,不严谨了吧,那里有主语吗~~没关系,就算在我头上吧,您不严谨可以原谅~~

很高兴您的变天帐,让您和方舟子翻韩寒的“变天账”划上了等号!:blowzy::p:D
 
像本变天账~~晕头转向的~~

:blowzy::p:D

你没有近视到哪个程度,去学人家戴着显微镜走路,自然是要晕头转向的。;):p
 
:cool::D

我现在也特讨厌逻辑,因为这个词已经被CFC上以逻辑大咔自居的人士给糟蹋得差不多了。不知道有多少真正的中间派被这些“逻辑大师”们争取过去了,我反正现在厌屋及乌,以至于看到“方”字都倒胃口,好在我没有姓方的朋友。:D

+++++!

:blowzy::p:D
 
方、韩打到这个份上,即便不说“韩家军灰飞烟灭”,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了。

所以对CFC上的韩粉们来说,
  • 那些知趣的,也就缄默其口了;
  • 然而,有一些嘴硬的人却还要死活硬撑着;
  • 还有一些人嘴上不再硬撑了,但话语里总还试图找回点什么,说一些不着调、或者阴阳怪气地话。

于是,有人,就气不过了。
瞧您说的,都出来报个名,看看谁把韩寒的事看的那么重啊~~可笑~~:blowzy::p:D
 
闹子弟,您“果然不出我所料”什么了?事实是,是您在“转换讨论焦点”,是我在跟着您“转来转去”!您怎么能这样随意强加呢!
请您看仔细了:
*)感谢您百度了“较真”一词。在您引用的解释里,第(3)条准确表达了我的“较真”的意思,即准确、清楚把握事物的真相、细节、和全貌。在这层意义上,它的反义词是“含糊,模糊,忽略”,如果用口语,是不是含有“忽悠”的意思?
在您引用的解释里,还有第(2)个含义,即“计较”。

那么,请您回去看我们的讨论过程:

1)我最早的原话(#460)是:“在中国文化里,不太强调较真,不讲究解剖,更没有逻辑。所以,就滋生了忽悠的文化。”。请问,我的“较真”是不是第(3)的意思?
你的回贴是:“您到中国的小商品市场上去买过东西吧。您出一个低于成本加应得利润的价格,看看那些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培养出来的小贩们跟您较真不较真。您看过以前农村兄弟分家吗?看看那些为了一个瓷碗和一个汤匙而大打出手的亲兄弟们较真不较真。
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现象,韩寒代笔少有人较真,买卖分家一针一线都要较真
。”
请问,你的“较真”,是不是第(2)条(即“计较”)的意思?

2)所以,我在随后的回复中说:
我说的“较真”,是指对真理的认识、和追寻,是探索的精神。而您所说的“较真”,则主要是“计较”的意思。
所以,您又偷换概念了。不过,在日常“斗嘴”上,您这是比较聪明的玩法
。”
您看,我没有加进新东西。我完全是在回复您提出的东西。
尽管表达上不一样,但我说的“是指对真理的认识、和追寻,是探索的精神”,只能和第(3)条匹配。

到这里,这个讨论就应该结束了,因为您在讨论的关键问题上,犯了偷换概念错误!然而,您却辩解说:

3)“这要说是我偷换概念,可能很不公平”。并且在中间一段还转移到了“中国的历法、二十四个节气、造船业、航海业、指南针、建筑业等等,技术都很精准,算是中国文化中“真理的认识”这种“较真”的一个证明吧。”。
在这里,你不仅转移了,而且还混淆了“技术精准”和“较真(即准确、清楚把握事物的真相、细节、和全貌)”的区别。这后者,正是“真理的认识”问题,换句话说,就是科学精神问题。即混淆了技术、和科学两个概念。

4)所以,我就回复(#470)说:“您这中间一段,又有了新的问题”。
我针对地说,中国在天文领域(历法、和二十四节气),根本就没有“较真”,即“在科学上一无是处”。中国根本就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更不知道什么自转、公转(而在古希腊,不仅提出了地球是圆的,还测出了地球的曲率)。关于造船,我还举出了胡林翼感叹地例子。没有“较真”,就没有科学。这些话,无不是紧随你的新问题。

讨论并不长,只那么几个回合,您怎么就忘了自己“转换讨论焦点”了呢?您忘了也就罢了,怎么能反扣到别人头上呢?扣到别人头上也不要紧,您怎么就“果然不出我所料”了呢?
我知道您是在“斗斗嘴”,那也不能斗到这个份上!

哈哈,华侨兄,难得您能把您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演示得如此淋漓尽致。您又赢了。谢谢。:)
 
能看到方韩这样的喜剧,也是能笑一笑少一少的啦。:D:D:D
 
中国的农历历法,是世界上阴历中最精准的,

我儿子在小学的science课,让在固定时间、固定方向记录月亮的圆缺,

我才发现,阴历是那么的简单
 
比起林树豪,韩寒就是一个shit, 猥琐男!林树豪才有资格做新一代中国青年的偶像!
 
我儿子在小学的science课,让在固定时间、固定方向记录月亮的圆缺,

我才发现,阴历是那么的简单

阴历是月亮历,你儿子太聪明了:cool:
 
。。。
我针对地说,中国在天文领域(历法、和二十四节气),根本就没有“较真”,即“在科学上一无是处”。中国根本就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更不知道什么自转、公转
。。。
老华侨的帖子我是每篇必看,觉得很长知道;但对老华侨关于二十四节气和自转、公转的说法不敢苟同。请看以下转载: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http://baike.baidu.com/view/6385.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节气
 
玛雅人算得清楚,可他们的历法在12/21/2012就截止了。快抓紧机会逻辑吧,时间不多啦:)
 
恭喜方米:

韩寒懊恼论战回应得不好:表现似猪让朋友们失望

前天,某汽车论坛发布一则《大家好,我是韩寒,有些话说》的帖子。韩寒好友胡戈称,他向韩寒发短信询问,确认发帖人正是韩寒本人。关于近期的“方韩之争”,韩寒称在这场闹剧中回应得不好,“表现似猪,让一些支持我的朋友失望了”。最后韩寒表示,如果有论坛网友继续质疑他的文章和新概念大赛的事情可以留言,他将会在近期总结回答。

http://culture.ifeng.com/1/detail_2012_02/16/12553544_0.shtml
 
老华侨的帖子我是每篇必看,觉得很长知道;但对老华侨关于二十四节气和自转、公转的说法不敢苟同。请看以下转载: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http://baike.baidu.com/view/6385.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节气
抱歉,在对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天文)的评论上,我用词是狠了点。但如果严格按照现代的科学标准,我说的并没有错。
您转载的内容,是按照现在的科学认识来解释二十四节气。但古人在定二十四节气的时候,完全不需要知道这些。古人是怎么定二十四节气的呢?非常精准,但方法很简单(这也确实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即“土圭测日影”的方法:
竖立一根杆子,记录它每天正午时分的日影长度。一年中有一天它的日影最长,这一天定为冬至;一年中有一天它的日影最短,这一天定为夏至。然后再分别等分12份,那么二十四节气就出来了。如果杆子越高,记录越细,那么就越精准。从周朝开始,逐步发展,也就是这么不断提高精度。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它记录的是太阳位置的变化,用现在的话说,它反映的是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如果以它定历法,那就是阳历。如果再加上月相的变化(阴历),那么中国的历法就是“阴阳历”,也就是“农历”。
如果没有它,如果紧紧只看月相的变化,那就是小孩子都会的阴历了。由于阴历极为直观、简单,世界各民族都会。但由于纯阴历不能反映太阳公转,所以就不能反映季节和年的变化。这也就是为什么伊斯兰教的阴历“新年”,有时跑到夏天去了。

可惜的是,中国人没有去深究(“较真”)。“天圆地方”的朴素认识一直延续几千年。而在中国人开始用“土圭测日影”的同时,古希腊人就推测了地球是“球”,并且还测出了地球的曲率!

在人类的早期文明中,靠聪明才智、靠勤奋,是可以显著地推进文明的发展。但它到一定程度,就有瓶颈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探究、钻研、和发现规律(即科学)了。
再回过头看二十四节气,尽管记录很精准,但对地球和太阳的认识,还停留在非常混沌、朴素的层面。没有真正去问为什么。类似的例子有很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