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最新博客文章

原来神父也是H粉。:D

算半个?

只看了他最近(方韩之争以来)的几篇博文。我很欣赏他这短短几个月中的改变 - 由以反叛者的面貌反省社会、到反省自己所属的反叛文人这个小圈子(以韩三篇为标志)、到反省自身(以“写给每一个自己”为标志) - 不容易的。不过,同时又希望他保持以前批判社会时的犀利。

呵呵,有点矛盾啊。不过也不是做不到,象“重庆美剧”我觉得就很不错了。:blowzy:
 
当时我们正开在长安街上。长安街很难调头。记得我初到北京时,有次开车错过了一个路口,一直调头不能,突然看见一个大门,门口还算宽敞,定睛一看,新华门,以为是新华书店系统的,想好歹和自己的职业沾点边,就直接往里扎,打算在门口揉几把,假装自己是出门左拐。。。。。。在差点被击毙之后,我对长安街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我对朋友说,算了,别试验了。



讨厌这种编故事的文风。
 
他那几句话,实在是很有点 judgmental 。:blowzy:

阿Q乐意听听神父讲一下:怎么"有点 judgmental"。为什么阿Q就是对神父不依不饶?因为神父借着神的名在行不义(可能这个词过了点)之事

李敖:后来林语堂信耶稣了,可见他的智商也不高。估计这是很多人的想法:逻辑有问题,智商有问题,个人太软弱了才去找耶稣

阿Q不愿意看到神父提供一个这样活生生的样板给大家看。希望能够以事论事,越辩越明
 
韩寒这篇文章写得还不错。

"苏联的特供体系一度幻想能够延伸到工人,以为这样可以巩固政权。但是它没等到那一天。就算那天来临,苏联依然不会有好下场。当特权想惠及到越多人时,只是特权阶级感到威胁以后的自保罢了。承诺他人将能得到什么,最终他人什么都得不到,只有限制那些承诺者自己的权力,他人才能得到他本该得到的一切。"

我比较感兴趣这一段。韩这么说, 应该对苏联的特供制度有相当的了解了吧,(否则又是在装B了, 那简直是在愚弄chris神父啊) 不知道哪位记者帮忙问一问, 看看韩是读什么书看什么电视了解的苏联特供制度, 对于特供制度有什么看法。

或者, 韩仁均教的?:D
 
阿Q乐意听听神父讲一下:怎么"有点 judgmental"。为什么阿Q就是对神父不依不饶?因为神父借着神的名在行不义(可能这个词过了点)之事

李敖:后来林语堂信耶稣了,可见他的智商也不高。估计这是很多人的想法:逻辑有问题,智商有问题,个人太软弱了才去找耶稣

阿Q不愿意看到神父提供一个这样活生生的样板给大家看。希望能够以事论事,越辩越明

神父好不容易借驴下坡,还是先忍几天再来和您"越辩越明"吧:)
 
我和官员的故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4c3.html

继前一阵子有官员把微博当QQ以后,昨天又有疑似公务员将微博当记事本,写了不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又司空见惯的官场百态。究竟这是文艺作品还是乌龙日记,且不去妄断。我在全国各地比赛,也不可避免和一些地方官员有所接触,观感有好有坏。今天我吐槽一下这些年间和一些官员打交道之中的奇闻怪谈。关键时间地点都隐去,大家全当小说看也无妨。


1:2008年,上海某区的领导通过曲折的朋友关系找到我,问我能否帮助他们,区里要做一个文人名人的讲座,预算是X万元。我说我不合适吧。该领导说,哦,你误会了,我们是想让你牵线联系一下余秋雨老师,你们都是作家,肯定认识。

2:200X年,在南国某地级市参加拉力赛,政府组织了赛员欢迎宴席,我被组委会强行叫去参加。因为有点名气,所以被安排到了主桌上。我随手坐下,感觉眼前的饭桌大小不亚于足球场的中圈弧,正郁闷要是中间放一盆菜,得在桌上爬半天才能到夹着,到时不知道要不要让领导先爬。边纳闷边环顾四周,发现一桌的官员都看着我,表情怪异,欲言又止。我们互相耽耽对视着,一个秘书模样的人目露尴尬,到我耳边,说,韩赛手同志,实在不好意思,你坐的是市长的位置。

3:市长入座后,和我寒暄了几句,突然放开嗓门道:听说你是一个作家,希望你帮我们S市大力的宣传啊,我们的精神文明假设和城市建设在这几年发展都很快。桌上马上有人接话,说,对对对,尤其是市长就任以后。我说,你们的办公楼还有这个饭店建设的最气派,要不我写篇文章歌颂一下。话刚出口就觉得有点失礼。不料一桌人连声称好。

4:某地比赛期间,有一个赛前发布会,当地一个公务员接我去会议中心,我说,你们政府里这些树好漂亮啊,他自豪道,当然,这一棵可要价值……

5:2010年,参加一个演讲。请我去的官员比较开明,也喜欢艺术,人还不错,也邀请了另外几个我颇为欣赏敢怒敢言的朋友。我上台说: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城市,让生活更糟糕……演讲完我电话给正在看视频直播的朋友,问讲的怎么样,朋友说,就听到第一句,突然就插广告了,然后你就再没出来。不过说句公道话,上海这个城市,除了生活压力大,文化管制紧以外,治安,环境等其他方面在中国都算不错。

6:在北国某县比赛,被车队安排和当地一些官员吃饭。听到隔壁桌在敬酒,被敬的车队朋友推说一会儿还要开车,万一被查到酒后驾车就不好了。官员说,不怕,绝对没问题,敬你的就是交警总队的。你吃好以后我们组织一个桑拿,赛前放松一下?客气什么,来,我让我们治安总队的队长安排一下,他知道哪里好。


7:某G县的领导秘书通过博客上留的邮箱地址联系我,称县领导同时是一个企业家,他愿出一个高价,让我帮他写一本传记,讲述他光辉的政绩。

8:西南某地级市的一个领导通过赛车圈的体育记者找到我,要我为他写一本书,同样诉说他的经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心得,条件是版税一人一半。

9:朋友Z做文化产业,曾经去申请一个文化扶持基金,问我要了一本签名书送给负责审批的人。但后来他落选了。我看过他的计划书,写的很好,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另一个朋友告诉我,你们两个傻逼,真的只给了一本书么?里面什么都没夹?

10:某朋友的父亲,在某镇做镇长,他办公室的电脑默认首页就是他们的政府官网,官网下面有一堆链接,都是各个职能部门的网站,诸如经委,科委,民政局等,他就在这些历久弥不更新的官网之间遨游了好几个月,还颇有心得的认为互联网对官员的影响没有外界传说的那么可怕,直到有一天经人指点,他终于找到了门户网站……所以我看见有官员把微博当QQ的时候并不惊奇。

11:我曾经看到一篇新闻,讲某市的市长被狗咬了一口,遂下令要捕杀全市的狗。作为爱狗人士,我觉得荒唐悲愤,顺手转载在博客上。过了两年,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来自不知哪的公安系统,通知要求删除某年某月某日的一篇文章。我问是哪篇文章,他们义正言辞字正腔圆道,就是那篇《XXX同志被狗咬了》。我问,是因为这位被狗咬的市长升官了么?那边默不作声。我说,删倒是无所谓,就是你们出警实在太慢了。

暂时想到这些,写的时候还担心会不会不太厚道。但转念一想,铁打的官场流水的官,都是几年前的事情,那些官员们早就不知道去哪了。升了降了,还是像朝鲜火箭一样栽了,谁知道呢。那是人家的游戏,他们也有自己的生存法则,有的惊心动魄,波澜壮阔;有的失魂落魄,一错再错。至于我们,看见好的捧个场,遇见坏的冷个场,碰见傻的笑个场,等他们自己给自己砸个场,也只能这样。
 
各自万古流

微博阅读: http://weibo.com/1191258123/yeRcHA0jI#1334549755919



关于我是真是假,有无团队,很多人争吵了很多次,朋友存芥蒂,亲人伤和气。这些争论一直从网络上到饭桌上,幸运的是最后终于达成的共识——韩寒是面照妖镜,不幸的是大家都觉得对方是妖精。

面对长达三个多月,先设定好了罪名,利用记忆偏差,忽略人的变化,然后断章取义,罗织构陷,信息控制,碰瓷找茬,造谣传谣,恶意剪辑,篡改音频的所谓质疑,也许你觉得,怎么会有人到今天还相信这些“铁证”呢,这真像一个传销组织,外面的人看里面的人都很可笑;同理,一样也有人觉得,怎么到今天还有人支持韩寒呢,很明显他是一个不具备写作能力的学习障碍者啊,这一切已经形成了证据链啊。甚至我的现实生活里都出现了这么一个远房朋友,特地来问我:为什么你在采访的时候那么爱谈汽车,谈女人,谈感情,谈时政,甚至谈电影,就是不爱谈文学,作家好像都要谈文学的。我只能回答他,我博客和书里写的,不就是我谈的那些么。可见只要是乱箭,就能击中几个人,所以,无论你和你的朋友什么立场,就当是喜欢了两支不同的球队,没必要伤了感情。


我的父亲,在我们当地出了名的清高迂腐混不开,四十多岁了还在距离上海市区60公里外的亭林镇文化站工作,却被打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策划一切并在上海文坛呼风唤雨的骗子,网络大字报到处都是。他连微博都不敢再写,生怕万一写到哪个成语,正好和我某篇文章里用的一样,就被揪出来批斗。有些极端仇恨我的人去焚烧图书,破坏广告牌,甚至向我和家人发出诛杀令。这些诛杀令还获得了不少支持和解释,有人认为那是我们自编自导的苦肉计,是个公关活动。仇恨和阴谋论真的可以让人变成这样么。更让我忧虑的是,我的读者也开始赌气威胁对方。

破坏一样东西的确会给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带来快感,尤其是披着各种正当性做外衣的时候。不知为何有些素昧平生的人,甚至没有读过我一本书几篇文章,就能对我恨到这样的地步。你问我厌恶方舟子么,是的,我的朋友,父亲,出版社,杂志社,上海的很多完全不认识的作家,都被株连,名誉受损。他们至今还在不停的收到所谓倒韩派或者质疑派中个别激进者的骚扰电话和恐吓邮件。但我再恨他,也至多恨到在网上用实名给他投一个反对票。面对着从网上慢慢转到线下的运动,我有所忧虑。不光是我,甚至对方,都可能在现实生活里受到无法预料的伤害。我希望我所有的读者和支持者,千万冷静,甚至不要去对方那里辱骂,不要去和对方争辩。恨那些恨你的人,不如去支持那些支持你的人。


我愿所有因为我而争吵的朋友们可以谈些别的,关心蔬菜和粮食,关心农村和城市。真善美之间,真虽然排在第一,但一定要抱着善去求真,结果才可能美。意见不同者,好好说理,默默观望,虽然我恨没有时光机让你们看看过去,但未来是可以看见的,况且是免费的。 我不奢望所有的对骂能够变成争鸣,所有的对掐可以变成拥抱,只盼都不要把伤害和仇恨带到现实世界里,别再为此而纠缠,愿大家各自江河万古流
 
昨天还在公开场合USB, 臭水沟;晚上坐下了,冷静了一点,今天就有了《各自万古流》。矛盾的韩寒才是真实的韩寒 - 因为真实的你我也是一样的自相矛盾。

这样的韩寒令人欣慰,因为这也是一个成长的韩寒。
 
就要做个臭公知


公知”这两个字越来越臭,还株连到了“知识分子”这个名词。“公知”被污名化应该就是这两年的事情。记得以前,很多杂志还会评选年度公知,我也曾入选过,但不知何时,大家就开始用“公知”两字骂人了,明明两方都是公知,观点之争到一半,一方忽然大喊,你们是公知,另一方就不辩自败了,比“对方开着宝马扬长而去”还要有效。后来大家又聪明了,一上来先全部变成草根,但很快又发现草根和草根之间的争论就像屁民与屁民之间的互掐一样,两败俱伤且无人关心。很快,又冒出来一个词,叫意见领袖,但没过多久,网络上意见领袖又泛滥了,每次公众事件,看着意见领袖自动排成一个连,还不如去看易建联。终于,大杀器出现了,“公民”两字隆重登场,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平民化变种,这个词又安全又不容易被污名,但最近也有人说,什么公民,也是图“功名”,都是大尾巴狼。于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群体应该叫什么了。

“公知”的臭掉和“公知”自己也有一定的关系,知识分子的确有一堆的臭毛病,有的迂腐,有的圆滑,有的好色,有的没谱,有的投机,有的唠叨,有的粗鲁,有的装逼,有的故作高深,有的哗众取宠,有的拉帮结派,有的爱作姿态,有的人品不端,有的言行不一,有的危言耸听,有的党同伐异。加上公知一直在发言,自身缺点也会被一再放大,所以最终开始惹人厌烦。不过回头想想,各行各业的各色人等不都是这样么,比如你老说演艺圈的男女关系实在太乱了,但回头一看自己的办公室,可能也好不到哪去。故事一定是这样发展的,一开始有公知和意见领袖大声说话,很多人觉得舒服,把自己的心声给说出来。后来大家又觉得,怎么都是车轱辘话来回说。当然,这也不完全怨公知,主要责任在于政府老是车轱辘错来回犯。后来有人突然喊了一嗓子,公知得了名,赚了钱,自己其实也好不到哪去,他原来是在消费政治,消费情绪。臭公知。

我身边就有朋友不喜欢看文人出身的公知在那里批判社会,他觉得表演居多,而且一直在NG,就是永远不关机。相比之下,他更爱看成功的商界人士说话,他关注了李开复王冉潘石屹等人,每天转发,觉得他们几个文笔不输那些文人,而且更了解现实社会中的可行性操作,语气也更舒服。最重要的是人家已经富裕了,无需表演。后来在一个饭桌上,另外一个朋友阴谋论道,不一定,人有了钱就要好名声,我觉得他们动机不纯,是另外一种消费,也是臭公知的另外一种。我那朋友虽然争辩几句,但第二天微博只转了条冷笑话精选,好几天才缓过来。

我还有一个朋友喜欢姚晨,觉得演艺圈里关心现实的明星不多,而且她也常仗义执言。但也有朋友就不屑一顾,说这也许是一个策划好的路线,要和其他明星区分开来,说到底就是功利,也是臭公知的一个变种。

我还有一个朋友喜欢XXX,觉得XXX很厉害。结果也有朋友反驳说,XXX也是在表演一种姿态,越被迫害,他地位就越高,收入就越多。这境界比臭公知要高一点,但其实也是在消费政治,归根结底还是臭公知的2.0版本。

当然,也有说到我自己的。我初中写文章就喜欢批评这个批判那个,当时没什么概念,纯粹是因为启蒙读物都是民国作家的,于是下意识觉得写文章就该批判。另外有个酷爱写作的同学,大家启蒙读物和性格都不一样,所以我特别能理解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关心现实,另一些人关心星座,而他们都很好。虽然我第一本书就挺畅销,但真正获得浮名也是因为这几年写的这么些杂文。我还会因为依然能发表文章且活的不错常被怀疑成五毛和倒钩,乃是臭公知3.0版本。

最终一轮听下来,我发现一种心态,只要不是当街被迫害死的,或者生活还算不赖的,就会有各种诛心揣测。激进一点,就成姿态,保守一点,便成五毛,总之就是消费政治,消费公共事件,而且一旦观点不同,两派公知就容易互挖老底,留给观众原来全是王八蛋的印象。加上群众的笔力也越来越强,“公知”终于从一个颁奖赞美的用词变成了一个搬弄是非的用词。

既然这样,我也终于明白了,不管我否定或者肯定,甚至给自己找另外一个独特的词汇替代,其实我就是一个臭公知。有人说,无所谓这样的一个群体叫什么名字,公知也好,知识分子也好,意见领袖也好,公民也好,你只要一个人发声就行了,名声是你的,管这些名词臭或者香呢。但我觉得不妥,就算一只闲云野鹤,你总不希望自顾自飞了半天,突然之间,你的种群被人污名了,人家指着你,说,看,一只闲云野鸭。当然,这其中和这帮野鹤掐架的时候互相指责对方是野鸭也有很大的关系,加上围观的野鸡,管事的野猪都对这种名称的变化是喜闻乐见的。我觉得,“知识分子”以及“公知”这两个词,无论在任何年代,都应该是一个褒义词,都该去珍惜。所以本文标题中的“臭公知”三字也是罪过。相反,意见领袖不算是个褒义词。带“领袖”两字的,最终都很可能走向铲除异己的方向,而“分子”只是物质组成的一种基本单位而已。

是的,我是个公知,我就是在消费政治,我就是在消费时事,我就是在消费热点。我是消费这些公权力的既得利益者。大家也自然可以消费我,甚至都不用给小费。当公权力和政治能被每个人安全的消费的时候,岂不更好,大家都关心这个现世,都批判社会的不公,毒胶囊出来的时候谴责,贪官进去的时候庆祝,哪怕是故作姿态,甚至骗粉骗妞骗赞美,那又如何。面对政府,公权,政治,你不消费它,他很可能就消灭你。

最后,面对各种不同的不公,没人能够替你代消。一切还是得你亲自出马。从有了互联网开始,随着每个人的参与,曾经说出大家心里话的著名公知们,被不停抛弃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抛弃一些人的名字不代表必须抛弃一个向善的名词。我有一个朋友前几天就食品安全写了一条公知范儿的微博,被转发了一千多次,他非常高兴,觉得那些公知也不过如此,他也可以。这就是社会变化的过程。但在这过程里,并不该鼓动大家都唾弃公知,而是鼓励大家都成为公知。


(看到 @慕容雪村 微博半夜谈到公共知识分子,有感写一篇,以后博客和长微博的首个留言者都赠送特制签名圆角版的《光明与磊落》,作为福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4qq.html
 
谈的不是什么伟大理论高深见解,但的确有一个还算独特的韩寒视角。
 
韩寒代笔“就要做个臭公知”

方舟子按:今天才知道,在“全现今”连高一都读不下去的有学习障碍的人也自诩是知识分子,而且还是公共知识分子,还号召大家都来当公知。今天代笔的人忘了此人在2年前自己说过:“公共知识分子?我肯定不是,我觉得公共知识分子就是公共厕所,是用来泄愤的。”http://finance.jrj.com.cn/book/2010/01/1111016782420.shtml 不过现在他的确像公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zl5.html

方舟子的反应速度令人佩服 - 我看比总版移帖的速度都慢不了多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