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毛泽东

1968125

left 会员
注册
2010-06-29
消息
66
荣誉分数
4
声望点数
18
所在地
渥太华
近日此论坛很多人似乎很热衷于讨论毛泽东,老右似乎颇多,老左俨然处于下风。身为一名小左,不妨也参与一把!一时无从下手,不妨先从诗词谈起。虽然对于毛泽东诗词不算陌生,但是真正读懂或者喜欢他们是在更多的了解了诗人之后的事情。大概从1993年起,我有机会接触到很多与毛泽东有关的书籍以及纪录片还有不少的影视作品,随着了解的加深,我对毛泽东简直入了迷!首先让我入迷的便是他的诗词!一首“送瘟神”让我动情不已:为了某地能够消灭某种长期困扰该地的疾病而“夜不能寐”,就“遥望南天,欣然命笔”,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怀呢?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咏梅:不正是他本人的写照吗?以毛泽东之才能,岂一个俏字所能代表?为报一个什么样的春天呢?他一生的理想和实践不是明摆的吗?无论如何,毛泽东的一生难道还不值得骄傲吗?!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我最欣赏的,是忆秦娥,娄山关。我一直把这首诗放在小镜框里摆在桌子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cool:
 
LZ 喜欢毛泽东诗词,能否谈一谈,毛泽东哪几首诗是在极其失意时做的吗?
 
这首重阳便是一首失意时的作品: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LZ 喜欢毛泽东诗词,能否谈一谈,毛泽东哪几首诗是在极其失意时做的吗?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另一首: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此时毛泽东已被解除军职。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六十里。一九二九年一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由井冈山向赣南进军。二月十日(正值春节)至十一日,在大柏地击败尾追的国民党赣军刘士毅部,歼敌近两个团,俘敌团长以下八百余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这是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红军部队离开井冈山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这首词是作者一九三三年重过大柏地时所作,当时他已被调离军事领导职务,专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谢谢你!
 
贺新郎·别友(赠杨开慧) 1923年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知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和云翥。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该诗写于1934年,正是会昌失守之际,而毛泽东却没有机会参与决策。诗里面的南粤我认为正好是红军突围时的突破口。
 
贺新郎·别友(赠杨开慧) 1923年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知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和云翥。

有人曾怀疑此诗不是写给杨开慧的,我不认为如此。90年代从杨开慧旧居找到1928年左右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诗,其中有“足疾已痊否”等句,遗憾的是毛泽东未曾看到!
 
我最欣赏的,是忆秦娥,娄山关。我一直把这首诗放在小镜框里摆在桌子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cool:
我当然也很喜欢这首,甚至用了其中的某句做了我永久的纪念!
这样的雄心壮志苍山可歌,残阳可泣!如此的豪迈如此的自信,谁能相信出自一个尚未完全取得权力的一届书生之手呢?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没错。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从时间上看也能看出,尤其诗人自己也公开承认了的。

“风景这边独好”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霸气,是以景喻志。



这首诗的下阙,马甲是这样理解的。1934年6月上旬,鉴于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然露出端倪,中共政治局曾有过一次扩大的中央会议,其中一个议题是讨论(迫不得已时)突围的方向。当时以周恩来为首的主张向南突围,与湘西贺龙部会合。而毛泽东力主向东北沿闽赣边区突围。理由是这一带属武夷山脉,有深山密林作掩护,敌军力量也较薄弱,甚至有可能不需作战即可进出国军的封锁线之外(长征正是按这个思路走的)。结果被周恩来霸道地否决了。“战士指看南粤”指的就是这次会议的突围决定,老毛怎能不感到“郁”闷?最后一句的“郁郁葱葱”的“郁”,实际上就是“郁”闷的“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