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场到冰箱 素食者慎入

作法:

1、豇豆摘洗干净切段,并用清水浸泡一会;茄子洗净切成长条状;葱切葱花;

2、锅内倒油烧热,放入茄条,加盐翻炒两分钟盛出备用。

3、锅内继续添适量油烧热,炒香葱花,倒入豇豆翻炒。

4、然后加盐,添适量水,焖五分钟左右。

5、将茄子回锅与豇豆同炒。

6、最后用酱油、蘑菇精调味炒匀即可
 
应该由谁来告诉我们生活的准则
 
ImageUploadedByCFC 21396236512.098851.jpg
 
  在欧洲,每天大约有27万棵树从下水道被冲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人士介绍说,高档的纯木浆手纸每天都在消耗惊人的林木资源。现在,这样的事情在发展中国家也日渐增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消化道的两头都变得越发娇嫩,似乎只有纯木浆的高档手纸才能解决出恭之需。其实,这并不是我们必要的生理需求,只是商家为了自身赢取利润,通过大量广告强加给我们的。
 
  从前,每个人都使用黑黑的再生纸的时候,人们患痔疮和妇科病的几率并不高于现在。反而是人们起居饮食更加不规律不健康的今天,由于身心整体功能的退化,才产生了更多的疾病。下体的疾病并不直接与手纸有关。生产手纸的商家需要利润,大家都在低档用纸市场上拼杀,利润只能一降再降。怎么办呢?商家惯用的伎俩就是转而去做高端市场,于是,高档纯木浆产品出现了。消费者的健康问题只是商家的卖点,可以借此兜售他们的高利润商品。在最初的广告中,高级的纯木浆产品被说成是有利于女性健康的必需品。全世界的商人都知道,除了电脑之外,几乎所有家用产品最好的诉求对象就是女性,因为这个群体不但喜欢购物,更缺少理性容易被暗示,同时女性常常是家庭日用品的主体采购者。当越来越多的纯木浆手纸被家庭主妇们带进家门的时候,我们也就在无形中接受了唯有纯木浆手纸才符合健康需要的“常识”。这种“常识”是谁带给我们的呢?是广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广告呢?是商家对利润的需求。结果,商家对利润的需求带给我们生活中的“常识”。当这样的“常识”越发普遍之后,它居然可以成为市场重新洗牌的规则――所有非纯木浆的手纸只能成为低收入群体的选择,随着小康生活的普及,它们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从前,市场上的牙膏很少有含氟的,自打国外的牙膏杀入了国内市场以后,差不多是一夜之间,市场上很少能见到不含氟的牙膏产品了。广告中,牙膏里含氟被说成是有益于牙齿的,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氟的定义是“低剂量可能对人体是必须的,但存在潜在毒性”,和氟类属相同的微量元素就是人们常常为之色变的铅、镉、汞、砷。或许绝大多数消费者无法从专业渠道了解有关氟对于身体的作用,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一般性新闻报道当中从没有间断关于“氟斑牙”的报道。如果人们不知道氟对人体的致癌性、对心脏的威胁和可能导致的严重的骨质疏松等问题,至少也应该在接受广告暗示之前,理智地想一想为什么被商家吹捧的氟却在许许多多的地方造成了氟斑牙呢?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细心一些,对于和自己无直接关系的事物仍然能保有一些兴趣和关注,那么这些生活中点滴积累起来的素材在适当的时候就会成为我们做理性判断的依据了。
 
  有一种给儿童补钙的药品广告是这样的,孩子跑过来对妈妈说,我们班上的小朋友都喝××口服液,甜甜的特别好喝。妈妈一把搂过孩子微笑道,好,妈妈明天就给你买。试问,有多少消费者尤其是母亲,能识破广告中的荒唐?
 
  药品是不能以“好喝”作为标准的;其次,药品的适用是因人而异的,怎么能因为“班上小朋友都喝”就盲目跟风呢;第三,最重要的是,对于选择一种药品,是不能以无知的儿童提出的请求为根据。儿童对于事物选择的标准主要是快乐原则,但是关乎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问题上,是不能根据所谓“快乐原则”做决定的。严肃的问题,必须是有专业背景的成年人来做决定。然而,在这样一则广告当中,商家将自己的药品描绘成好喝且人人可以服用的,更进一步鼓吹它的流行性,同时为了极尽渲染母子之间的温情和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当孩子提出请求之后,母亲是“微笑着”搂过孩子,满口答应。这样的一则广告,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商家为了赚取利润所使用的种种手段。“好喝”,就是首先将自己的产品包装成令人愉悦的,通过开启和迎合人的种种欲望,为产品顺利进入消费者的生活做好铺垫。“班上的小朋友都喝”,就是伪装成是一种流行现象的引领,将消费者置于一种尴尬境地,颇似要是不买我的产品你就是看不见皇帝新装的傻子。最后,商家还不放心,唯恐有人自己保持高度理智不上当,于是就旁敲侧击顺带向亲人们展开攻势。于是,广告中的母亲满脸关爱地答应孩子的要求,这就等于告诉我们身边的亲人,你们要是不给他买这个商品的话,你们就是不爱你的亲人,比广告中的母亲差远了。
 
  在自然界中,优胜劣汰是物种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但是在商品社会里,这种逻辑断然是倒置的。商品如同物种,消费者是它们赖以为生的环境。然而,在这个世界中,却是由物种首先给环境普及“知识”,告诉环境应该选择什么,当这种“知识”成为“常识”之后,物种再按照环境的“常识”进一步“完善”自己。消费者这个大环境对于商品这个物种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却是商人对商品成功的策划。消费者以为自己是主动者,其实真正的主动的是商人;消费者以为自己是聪明的,其实真正在耍“聪明”是商人。商品社会实际上是集权的另一种形式。意识形态这个东西不但可以通过政治途径,同时也可以通过经济手段传播到公众那里,它们的不同点是政治上的枯燥宣传容易令人厌恶,但是花花绿绿的商品却是让人喜欢的。它们的相同点有一个,就是反复地宣传,一个用刺耳的高音喇叭,另一个用色彩炫目的广告。无论是温情还是色情,无论是可爱还是可鄙,总之最后要留给人印象,让消费者走进超市之后,看到商品就感觉似曾相识一般,糊里糊涂地把它从货价上摘下来。购物和选举其实没什么本质的差异。无论是投选票还是付钞票,公众不过是一架机器,为的是检验策划者的策划成功与否。我们总以为我们是有充分权利的,其实这正是炮弹上的那层糖衣――我们被赋予了选择的权利,但是没人教导给我们选择的能力。面对琳琅满目的人物与货物,我们茫然无助就必定会求助于外界的参考信息。这种“参考”恰恰就是决定性的。谁能为选择者提供这份具有决定性的“参考”呢?就看谁的广告被人记住吧。
 
  广告,是具有多种形式的影响手段,经济的政治的或是别的什么形式。总而言之,只要是一种不断重复出现对人给予了强力刺激的传播手法,你就要小心它对与你的影响。当狭义的广告中,成功人士的幸福生活无一不是身着笔挺的西服、驾着豪华汽车从自己的别墅中出来,步入富丽堂皇的俱乐部,手里晃着昂贵的洋酒,之后龇牙一笑,还要道貌岸然地说:我才刚上路呢。
 
  当每届书市的畅销书中宣讲比尔盖茨这类人物的成功之道,总会激发无数“有志青年”的进取之心。只是人们不去想,一万个同样“奋斗”的人中,究竟有几个后来的比尔盖茨呢?大多数我们根本无从知晓的炮灰其下场如何呢?退一步讲,即使富裕如此,就必然会幸福如是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怎么能简单地认为衣着和饮食就是幸福的标志呢?所有这些广告强加给我们的意识,我们对它究竟有多少理智的警觉呢?广告要强加给我们的物品或生活,我们真的需要呢,还是我们被灌输了伪常识,误以为我们是需要的?
 
  我们丧失了生活的情趣和自主的思考,像懒散的孩子一样,任由家长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关于生活所需的物品、方式和价值,我们常常是甘愿听由广告告诉我们相关的准则。

  商品社会的物质极大丰富,相应地,我们需要了解、分辨和思考的东西也随之增加。面对流行的、诱人的东西,能不能保持理智和警觉,这并不是商品社会带给我们的新问题,而是对于人性中自律程度的一种检验。如果一个人,心底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力量,要求自己把握生活的准则,并且严格按照准则生活,那么,无论何种广告,都不会腐化和引诱他的心灵,不会扭曲他的生活。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为我们的后天负责
 
  《后天》讲述的是一个气候灾害的故事:

  南极大陆的冰盖开始融化了。气象学家杰克通过多年研究认定全球气候变暖将引发巨大的气候灾变。如果两极的冰盖融化,大量淡水会冲入海洋,改变海水的盐分浓度,进而会改变整个洋流的速度和方向,最后,由于海洋暖流的消失,整个北半球会重新回到一万年之前的冰河期。可惜,杰克的理论和警告在各国首脑峰会上并未引起任何重视。
 
  但是气候已经发生改变――新德里开始下雪;东京下了足球大小的冰雹;全球气候监测系统发现,在北半球海洋的三个温度浮标发生异常,温度下降了十三度;太空站的人员看到北半球正在生成巨大的风暴……

  杰克的儿子山姆去了纽约。他在那里发现鸟类突然大规模迁徙,动物园里的动物焦躁不安。
 
  在洛杉矶,几个巨大的龙卷风横扫城市,摩天大楼被毁得面目全非。杰克通过电脑模拟计算,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在未来的六到八周之内,整个北半球气候将彻底改变,进入一个冰河期。杰克将自己的发现向副总统汇报,但是对方依然冷淡。
 
  山姆已经无法离开纽约,罕见的大雨毁了所有的交通系统。很快海啸袭来,整座城市都被海水浸泡。山姆和同学只好躲到市图书馆。山姆和杰克通上了电话,杰克叮嘱山姆,北半球气候已经开始恶变,天气会异常寒冷,他们只能呆在室内想尽一切办法取暖,如果出去的话,必定会被冻死。最后杰克保证,他一定会来接山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