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原創長篇歷史寓言小說 《炎興》 (完)

“无论天道是否不仁,我宁愿相信天道藉世人为善,感动一代代我这样的凡人挺身而出。我们的功业也许不刻在石碑上,但我们将缓缓改变世道,世人将不再期待旭日东升带来温暖,而是在黑夜中挺身而出,守护手中的烛光,正如夜空里暗淡丶宁静的亿万繁星,彼此呼应,照亮大地。”:zhichi:
 
(三十二)

「贱人!贱人!」
我猛然坐起,惊觉又是一梦。日上三格纸窗,和煦春暖。

取出父亲瑶琴,又不知该弹什麽应景,只想起茂子唱过一首儿歌,似曾相识的曲调。我随意拨弦,反覆完善几次,足够上茶馆了。

墙上诸葛瞻的字画曝晒於烈日下,我怕它们褪色,一一卷起。
先贤已逝,我并非不再想念他们,也不怕沉浸在悲伤的记忆里,只是我更想活出他们的志业。

灶房土墙上两排整齐的枪戟刀剑,道姑纷纷自成都回到青城山,恢复往日作息。那个脸宽体泰的大婶赏了我一碗白粥,又让我送壶热水给师娘。走近厢房,里头竟然有男子谈笑声,又不是郄正--他已去了洛阳。

「啊!嵇姑娘!」杜预手持白毛麈尾,圆脸上堆满笑意。

师娘怎麽与杜预说话?就是他害死大将军,害得汉室不能再兴!

「你怎麽还没走?」

杜预笑脸僵硬不动,师娘向我招手。要我道歉?恕不从命!

「徒儿,求道者追寻真理,无论真理出自谁之口,妳都得放开心胸,致力进修。」
「今日就得动身北上,只是有些陈年心结向居士请益。」杜预起身,自我手中捧过冒烟瓷壶,又从怀中取出一个拳头大小的布包,布包打开,竟是乾茶。

「新到的南中货!中原人清谈服石散,益州人清谈饮药茶,明心提神,同归殊途。」杜预边说,边将一大包乾茶尽皆倒进青瓷壶口。

我与师娘对望一眼。

「方才师娘与杜长史谈什麽?」
「谈徒儿最感兴趣的--锺会《才性四本论》。」

怎麽谈这个?
「师娘,谬论有毒,得封禁丶烧掉!」

「徒儿口气怎像秦始皇帝?思想之毒不同於饮食之毒。思想拂心而过,不至中毒。」
「既然有毒,又何必谈它?」
「可谈无毒字句。」

《才性四本论》通篇粪土,还有无毒字句?

「师娘,锺会倡议『才性合』,但他自己就才高德劣,试问他的才学是否引向德性?」
「上次说锺会中了几个毒,徒儿还记得?」

我明白师娘意思--锺会连中了法家丶儒家丶道家三毒,至少在师娘面前不能算才高。
但锺会比起庞会这样的粗鄙莽汉,一姓之差,还算有些见识器度;而他在汉臣面前坦诚直言,也赢得姜大将军的信任。

「好吧。」

杜预自怀中取出一条小竹勺,在瓷壶中搅拌几下,又道:「是,在下也认同『才性合』。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引述过这句话:『君子务知大者丶远者,小人务知小者丶近者。』君子才高,故能以小知大,由近估远,胸怀社稷天下,悟出『天下为公』这样的品德义行。」说罢,杜预收起竹勺,甩动白毛麈尾过肩。

装模作样,真让人恶心!待我戳破他名士空壳!

「杜长史竟然认同『才性合』?传说尧丶舜丶夏丶商丶周诸代百姓『淳厚』,也就是无才有德,这怎称得上才性合?今世『君子』多以德性闻名,却胡猜瞎编大者丶远者,迷信神祇虚枉,一群酸腐儒生而已!这也算才性合?」

杜预思索片刻:「若『才性合』为真,则无才之人本无盛德,却因受圣贤薰陶丶受律法丶宗教丶道德感化,虽为小人,却彷佛有君子高才之盛德。无才而有德,正是教化之功!然而此类人往往拘泥古板,受限於教条而不能独自思考,偶尔说一套,做一套,在下经常犯这毛病……」杜预托腮皱眉:「如此说来,《道德经》里面『慧智出,有大伪』的『伪君子』出现於世上,反而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胡言乱语!
「杜长史没念过《荀子》?『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国妖有什麽好?」

忽然师娘伸出羽扇,挡在我胸前:「徒儿勿作人妖二分。妳做过军师,谋画设计,诡道害敌,算不算『口言善,身行恶』的『兵妖』?」
「不,在战场上我从不言善!我不是那种伪君子!」

杜预连忙拱手堆笑:「兵妖正是在下,惭愧丶惭愧!九百年前,宋襄公不击半渡之师,无愧春秋五霸风范。在下自知常犯『伪君子』毛病,却有一言自辩,请居士丶嵇姑娘判别真伪。无才之人如在下,自幼受圣贤教化,偶尔回归本性,本性即贪生怕死,因此在战场上诡计百出,一心求胜。在盛德君子看来,在下是可鄙的伪君子;但若在尚未开化之胡人丶蛮人看来,杜元凯一不不夺人妻女,二不食人子孙,三常收心性之欲,四力求慈爱良善。若非自幼读圣贤书,若非亲近居士丶嵇姑娘等贤达,在下只怕与胡丶蛮无异。」

杜预取来几口陶碗,自瓷壶中倒出……剧毒黑水似的南蛮茶。

杜预久居官场,说话如此微小谨慎,真让人想吐!
但他没错。无才小人的世界里,抢食争偶,杀戮终日,与禽兽无异。

记得姜维说过:天下文明缓缓累积,百年丶千年过去,才看得出显着的进展。许多人抱怨世道沉沦,但比起千万年前的洪荒乱世,今日生活已是古人幻想的乐土,多亏了历代有远见的祖先挺身而出,一步步改变世道。同理,千万年後的子孙,也将享用着我这一代的奋斗之果。但我猜,这些不成才的子孙大多身在福中而不自知,还要终日抱怨世道「沉沦」。无妨,正因为不满才要改变它。

杜预端起冒着白烟的黑茶,吹气便喝,「啊……咳咳……」他面容愁苦。
我也端起茶碗,青烟中竟嗅到一股霉味,假意沾了沾嘴唇便放下,倒是师娘照喝不误,面不改色。

「居士好茶量!」杜预拱手作揖:「在下还有个困扰已久的疑惑,却怕冒犯。」
「杜元凯直言无妨。」

「是。春秋郑相子产说:『唯有德者施政,能以宽服民;若不然,则宁可以猛服民。政猛如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有枉死者;政宽如水弱,民轻狎而入水,故多有溺死者。故施政宽更难。』当今洛阳朝廷自知德薄,故宁猛毋宽;而昔日令弟主政时宽容黄皓,致使其党羽坐大;成都太学生丶百姓於皇城前高声辱骂天子丶大将军,竟不制止。令弟才学优异丶德高服人,必然通晓子产这则典故,却依然坚持以宽服民;在下愚顽,烦请居士简释缘故。」

这是什麽鬼问题!

「杜长史,你难道认为卫将军该学司马昭,把青城山上清谈的隐士拖进东市斩首?」
「啊呀,在下失言!失礼!大不敬!要罚!」杜预举起茶碗,挺胸一口饮尽,眉眼鼻口扭作一堆时,朝我递上白毛扶尘:「咳咳……在下不配,请嵇姑娘执麈尾。」

我刚接过清谈道具,杜预又自怀中摸索,取出一只黄竹棒,竹棒从中剖开,只剩一半。

师娘见了杜预竹棒,又拿羽扇掩嘴,乾咳两声:「徒儿老犯二分毛病,得改。但妳的意思十分可取。教化强硬丶施政猛苛,虽能使百姓畏惧听令,却也使思想开明者恐惧闭口丶失望退隐,而少数毅然投身改变世道的志士,甚至被冤枉冠上『害时乱教』的罪名。於是猛政者不再听见批评,自以为无过,不思进取,千秋万载如一日。反之,北人能骑马,南人识水性,江水虽使人溺毙,也使人逐渐习於水性。施政从宽,百姓言行不再依赖教条,可自行思索出准则。的确,知其大者丶远者的百姓起初很少,宽政者必然面临国事混乱的危机。但舍弟又以律法治国,约束做恶者。益州人虽然口出不逊,行为尚称合宜,远不至於汉末的内乱局面。说句不恭敬的话,反倒是魏将之间表面和气,但彼此争斗得死伤殆尽。」

杜预连连点头,面有惭色:「居士的意思是猛政之国千年如一日,宽政之国千年後脱胎换骨。但锺会认为,天下人乃血肉之躯,生命短短数十年,一代代重新来过,教化之功有限,何必冒险?」
我插嘴:「就这种人,还自敢自诩为圣明之主?人生虽如朝露,但文字承载思想,教喻後世,不至於徒劳无功!」

师娘点头。
杜预又给三人斟茶:「再请教居士子产另一事。」
师娘呵呵笑:「杜元凯喜欢子产?请。」

杜预对天拱手:「一代完人,怎能不敬仰?子产铸刑法於鼎,晋大夫叔向写信劝阻说:『夏丶商丶周以道德治理天下,有了道德,何必法律?当百姓援引律法做为争夺的依据,而忽视了道德与奉公理想,只顾着钻律法漏洞以利己,只怕社稷还要更加动荡!』而子产回信:『可惜我才能不足,只能顾虑眼前,不能造福子孙,只好用律法挽救当前的郑国!』从这个故事看来,法治比起德治,反而更坏。为何令尊丶令弟推行法治,不推行德治?」

师娘思索片刻:「子产认为郑国乱象已甚,不得以而舍远求近,推行法治;当年先君鉴於益州纷乱,舍弟也得挽救黄皓党羽日盛的季汉,也是当年郑国的情势吧。元凯还记得我信中提及那几等智慧的理论吗?人心在利公而求善之前,只知利己而求美;刑律丶道德,对求美者并无分别,皆是不得已而遵守的教条。他们行善,不过是为了成仙升天,去西方极乐。德治深入生活细节,法治仅坚守底线;可说德治为烈火,法治为柔水。先君与舍弟施政,宁为柔水,求长远之功。」

「啊!」杜预叫出一声:「是了!当今洛阳朝廷『以孝治国』,正是逼走隐士丶烧伤志士的猛火。夏丶商丶周三代的德治有功,却不知枉死了多少先进贤人!姜太公杀狂矞丶华士兄弟,当朝害了嵇大夫,皆是烈火德治,千古大冤!」杜预把黄竹棒当麈尾一甩,竟然「咚」打在自己肩上,又「啊呀」叫出声。

我嘴里正有一口浓茶,忍不住笑,竟然「噗」吐在地上。
早知道三代大治是儒家做梦骗人!

杜预狼狈万分,又说了几句客套话,期待日後通信请教,便下青城山赶路去了,留下我师徒二人清静。

我从随身布袋中取出简牍一篇,交给师娘过目。我编的故事比天神搬大山有深意多了。

宋公爱弥猴,养之成群,能解猴意,猴亦知公意。猴群壮大,宋公穷苦,将限猴食,又恐众猴不驯於己,故先诳之曰:「食橡栗,朝三而暮七,可乎?」众猴暴跳,露齿怒叫。顷之,宋公曰:「食橡栗,朝四而暮三,可乎?」众猴欢欣雀跃,伏地而拜。凡智愚相处,皆类此事。圣明之主以智御民,犹宋公以智养众猴也,以名掩实,操其喜怒哉!

师娘读完:「徒儿挺能编故事的。妳近日没骗师娘什麽吧?」
「不敢!师娘是否看得出是十七岁妇人手笔?」
「凡人十七岁绝无此见识,但怨愤之气稍重,又疑似妇人手笔。」

「咦?」

师娘放下竹简:「依师娘看,徒儿这寓言有两层意思。第一,朝四暮三,比朝三暮七要少了三个,但猴子看不出来。这是讽刺世人愚笨,不知追求长远美好,只顾及眼前些微的满足。第二,徒儿讽刺锺会这样的『圣明之主』,只知利用百姓的愚笨,施政苛猛,不求社稷进步。」

师娘真是我的知音!

但师娘话锋一转:「妳这两层意思都是讽刺,显出妳心里还没放下对愚顽世人丶伪善国妖的忌恨。妇人心里常放不下事情。」

……对,我得装成列子。
「依师娘看,怎麽改好呢?」

「闻过则喜,徒儿可教!妳这猴子故事挺有趣,只需改一个小地方,将『朝三暮七』改成『朝三暮四』即可。」

朝三暮四丶朝四暮三,两个不就一样?
「但师娘,这样一来,骂人笨的意思就变弱了;讽刺的圣明之主……只是一个巧言令色的人。」

师娘有些好奇地看我:「徒儿平日厌恶儒家,何必怕巧言令色?妳巧言妙笔,为寓言故事生色,不是挺好?看得懂他人的心思,也不一定图利私人;儒生也许怕妳太会做人,但只要妳真诚无欺,坦率自省,何必怕人说三道四?读妳故事的人自然晓得。」

此话有理,但是……
「师娘这样一改,就失去了我的第三层意思--真正的圣明之主,得为猴子长远的福祉努力。即使朝三暮七被骂都无所谓。」

「呦!」师娘两眼发光:「妳做军师太可惜!」

我有些不好意思,端起一碗黑茶喝。好苦!

师娘羽扇摇了十来下才开口:「人了解人的事容易,猴子了解猴子的事也容易,人要了解猴子的事就不容易了。想要成为圣贤的志士,他们自然看得见大者丶远者,择善固执,所以徒儿对他们说朝三暮七的道理,似乎有些多馀,甚至有些让人丧气。好像志士注定要被猴子怒骂一生,其实不一定。若他们懂得怎麽对猴子说话,不被它们曲解丶误会而惹上麻烦,便能和睦相处。再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怎能把人当猴子看?妳瞧不起人,人家又怎会喜欢妳?但师娘不要妳改猴子,妳写的猴子太可爱!呵呵。」师娘竟笑起来了。

师娘这样改挺好,比我的本意高明。

「师娘,我也不知道怎麽对猴子说话。从前我总是恨得咬牙,与他们对骂,常惹上麻烦。看来我得多研究猴子。」
「慢慢来,师娘在妳这个年纪也心直口快,评论世俗,惹上许多麻烦,先君事务繁重,不胜烦扰,才安排师娘来道观,免得落人口实,妇人丶外戚干政。」

我还以为师娘隐居是因为感情受挫……

「那师娘是怎麽克服骂人冲动的?」
「猴子也不知道人怎麽想,何必对猴子生气?看着他们上下跳窜,想他们可爱便是。呵呵。」师娘又笑起来了。

我却不觉得猴子可爱,禽兽而已;也许师娘只是用这一招压抑自己的愤怒。

「那现在师娘不惹麻烦了,不怕人说三道四,还继续隐居?」
「有理,也许师娘可以找些实事做。」师娘转身,打开木柜,取出一方木盒,红纸封条上书黑字「成都太学聘书」,署名竟是中散大夫谯周。这腐儒也做过中散大夫?

师娘厮开封条,打开木盒,里头是张发黄的草纸,想必是聘书了。

「十几年了,不知是否管用。」
「想不到,腐儒还有点眼光啊?」
「徒儿唇舌尖利,当心後悔。三十年前,谯公可是翩翩君子。先君逝於五丈原,他在家中得知,不顾朝廷诏书禁止,赶赴前线。」

这麽殷勤?……莫非……

「师娘当年也在前线?扮男装?做军师?」
「别胡说!他是去奔丧。但谯公学贯古今,木讷不饰,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也是挺可爱……」师娘双目茫然。

我取出怀中半块龙凤玉符:「师娘,这究竟是姜维送的还是谯周送的?若是谯周送的我不要。」
忽然师娘举起羽扇拍地,竟然笑着说:「别瞎猜!快回房编《冲虚经》!」

写什麽好呢?光一群猴子就想了三天。

「对了师娘,这半年来,我随手记下许多事情,不如我把这半年来发生的事编成寓言故事,如何?」

师娘好奇看我:「把真事写成寓言?」
「我想借重卫将军丶姜大将军这样的人物言行,鼓动隐士出山,改变天下。」

师娘眨眼微笑:「好,师娘支持妳。但徒儿心里得先有打算:隐士与太学生,哪个比较有智慧?一千户里面一个太学生,多少户里面才一个隐士?妳的故事有几个隐士能读到?隐士读懂了,太学生读得懂?天下人读得懂?」
「一时不懂就算了。若我写得好,文字流传下去,等到天下一千户里有几十个丶几百个隐士,就都读懂了。」

师娘摇头:「记得方才猴子的故事怎麽改?妳不必让天下人读懂,那妳只能写神仙搬大山了。妳让太学生读懂就好。」

有理,我改!

「……怎麽改?师娘教教。」
「他们爱看什麽,就给他们看什麽。」

正思考间,户外隐约传来两个道姑争吵:「妳这个贱人!」「他先认识我的!」
隐居三十年,公猴赛神仙。八成是为了这次下山认识的男人。

我懒得听争风吃醋,暗自沉思,想起《道德经》里一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我写给上士看最好,中士也能争取,下士不能不大笑,就算了。我自己做过隐士,明白隐士心思,我的心思他们应该能了解,了解为了这个时代奉献牺牲的一群伟大人格--他们不喜欢一个时代,但没有利用它飞黄腾达,也没有逃避它而郁闷不乐。他们勇敢地站出来,试图为天下人指引出文明演进的方向。

「好人」并非赢不了「坏人」,只是「坏人」时常太多。志士往往力量不足,他们常被绝大多数的第一等人淹没,又被第二等人误解。我必须找到第三等隐士,让他们了解志士的想法,希望他们自然变成志士。

我甩动麈尾,斜披肩上:「师娘,若我把故事编得巧言令色,让人看着高兴,算不算利用世道?」
「徒儿说呢?」
「……算。」

师娘点头。

「那我不就挺坏吗?」
「怎麽说?宋公自己吃了果子?」
「哦……」

所以利用世道,目标是谋福世道。
但我必须坦白真诚。

此时外头两个道姑争吵不断,穿廊木板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他已与我订了亲!」「我与他婚约在先,妳是第三者!」

花心男人,阉了。
师娘面露无奈:「徒儿的故事里若有师娘,记得把师娘写得好些。」

「哪里好?」

师娘露出一抹神秘微笑,自怀中取出一个红缨蓝徽的香囊:「徒儿遇见无法忍受的事就打开读读,想必有助益。」

两个道姑吵已经骂到门口来了:「我已怀了他的孩子!」「贱人闭嘴!我请居士评理!」
我被她们吵得要疯了,当下扯开锦囊,一阵花香飘逸,小字条上简单二字:

「两全」


夜里,我替茂子那首儿歌编了词,鼓琴吟唱。

按这里听音乐

「清山闲房,朗月垂光;白玉存信,徽囊留香。去路长,安能忘,一别隔山粱。」

「暗羡鸳鸯,比翼回翔,知音和异乡;同气相求,鹤鸣风凉,来日续兰芳。」

「梧桐生,托峻岳崇冈;开土石,参辰极高骧;谁谓河广,一苇可航,千载传说唱。」

「含天地醇和,吸日月休光,忘时俗不量;越纷纭独茂,飞英华昊苍,神寂怀乐康。」

我想起父亲的一句话:世间最厉害的兵器,不是神剑宝刀,而是灌注於言行的深刻思想。我与爹各用不同的方式,同走这一条路,琴师丶铁匠之外,我还能编故事,重现几点悠远丶失落的人间星光。
 
(三十二)

「贱人!贱人!」
我猛然坐起,惊觉又是一梦。日上三格纸窗,和煦春暖。

取出父亲瑶琴,又不知该弹什麽应景,只想起茂子唱过一首儿歌,似曾相识的曲调。我随意拨弦,反覆完善几次,足够上茶馆了。

墙上诸葛瞻的字画曝晒於烈日下,我怕它们褪色,一一卷起。
先贤已逝,我并非不再想念他们,也不怕沉浸在悲伤的记忆里,只是我更想活出他们的志业。

灶房土墙上两排整齐的枪戟刀剑,道姑纷纷自成都回到青城山,恢复往日作息。那个脸宽体泰的大婶赏了我一碗白粥,又让我送壶热水给师娘。走近厢房,里头竟然有男子谈笑声,又不是郄正--他已去了洛阳。

「啊!嵇姑娘!」杜预手持白毛麈尾,圆脸上堆满笑意。

师娘怎麽与杜预说话?就是他害死大将军,害得汉室不能再兴!

「你怎麽还没走?」

杜预笑脸僵硬不动,师娘向我招手。要我道歉?恕不从命!

「徒儿,求道者追寻真理,无论真理出自谁之口,妳都得放开心胸,致力进修。」
「今日就得动身北上,只是有些陈年心结向居士请益。」杜预起身,自我手中捧过冒烟瓷壶,又从怀中取出一个拳头大小的布包,布包打开,竟是乾茶。

「新到的南中货!中原人清谈服石散,益州人清谈饮药茶,明心提神,同归殊途。」杜预边说,边将一大包乾茶尽皆倒进青瓷壶口。

我与师娘对望一眼。

「方才师娘与杜长史谈什麽?」
「谈徒儿最感兴趣的--锺会《才性四本论》。」

怎麽谈这个?
「师娘,谬论有毒,得封禁丶烧掉!」

「徒儿口气怎像秦始皇帝?思想之毒不同於饮食之毒。思想拂心而过,不至中毒。」
「既然有毒,又何必谈它?」
「可谈无毒字句。」

《才性四本论》通篇粪土,还有无毒字句?

「师娘,锺会倡议『才性合』,但他自己就才高德劣,试问他的才学是否引向德性?」
「上次说锺会中了几个毒,徒儿还记得?」

我明白师娘意思--锺会连中了法家丶儒家丶道家三毒,至少在师娘面前不能算才高。
但锺会比起庞会这样的粗鄙莽汉,一姓之差,还算有些见识器度;而他在汉臣面前坦诚直言,也赢得姜大将军的信任。

「好吧。」

杜预自怀中取出一条小竹勺,在瓷壶中搅拌几下,又道:「是,在下也认同『才性合』。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引述过这句话:『君子务知大者丶远者,小人务知小者丶近者。』君子才高,故能以小知大,由近估远,胸怀社稷天下,悟出『天下为公』这样的品德义行。」说罢,杜预收起竹勺,甩动白毛麈尾过肩。

装模作样,真让人恶心!待我戳破他名士空壳!

「杜长史竟然认同『才性合』?传说尧丶舜丶夏丶商丶周诸代百姓『淳厚』,也就是无才有德,这怎称得上才性合?今世『君子』多以德性闻名,却胡猜瞎编大者丶远者,迷信神祇虚枉,一群酸腐儒生而已!这也算才性合?」

杜预思索片刻:「若『才性合』为真,则无才之人本无盛德,却因受圣贤薰陶丶受律法丶宗教丶道德感化,虽为小人,却彷佛有君子高才之盛德。无才而有德,正是教化之功!然而此类人往往拘泥古板,受限於教条而不能独自思考,偶尔说一套,做一套,在下经常犯这毛病……」杜预托腮皱眉:「如此说来,《道德经》里面『慧智出,有大伪』的『伪君子』出现於世上,反而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胡言乱语!
「杜长史没念过《荀子》?『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国妖有什麽好?」

忽然师娘伸出羽扇,挡在我胸前:「徒儿勿作人妖二分。妳做过军师,谋画设计,诡道害敌,算不算『口言善,身行恶』的『兵妖』?」
「不,在战场上我从不言善!我不是那种伪君子!」

杜预连忙拱手堆笑:「兵妖正是在下,惭愧丶惭愧!九百年前,宋襄公不击半渡之师,无愧春秋五霸风范。在下自知常犯『伪君子』毛病,却有一言自辩,请居士丶嵇姑娘判别真伪。无才之人如在下,自幼受圣贤教化,偶尔回归本性,本性即贪生怕死,因此在战场上诡计百出,一心求胜。在盛德君子看来,在下是可鄙的伪君子;但若在尚未开化之胡人丶蛮人看来,杜元凯一不不夺人妻女,二不食人子孙,三常收心性之欲,四力求慈爱良善。若非自幼读圣贤书,若非亲近居士丶嵇姑娘等贤达,在下只怕与胡丶蛮无异。」

杜预取来几口陶碗,自瓷壶中倒出……剧毒黑水似的南蛮茶。

杜预久居官场,说话如此微小谨慎,真让人想吐!
但他没错。无才小人的世界里,抢食争偶,杀戮终日,与禽兽无异。

记得姜维说过:天下文明缓缓累积,百年丶千年过去,才看得出显着的进展。许多人抱怨世道沉沦,但比起千万年前的洪荒乱世,今日生活已是古人幻想的乐土,多亏了历代有远见的祖先挺身而出,一步步改变世道。同理,千万年後的子孙,也将享用着我这一代的奋斗之果。但我猜,这些不成才的子孙大多身在福中而不自知,还要终日抱怨世道「沉沦」。无妨,正因为不满才要改变它。

杜预端起冒着白烟的黑茶,吹气便喝,「啊……咳咳……」他面容愁苦。
我也端起茶碗,青烟中竟嗅到一股霉味,假意沾了沾嘴唇便放下,倒是师娘照喝不误,面不改色。

「居士好茶量!」杜预拱手作揖:「在下还有个困扰已久的疑惑,却怕冒犯。」
「杜元凯直言无妨。」

「是。春秋郑相子产说:『唯有德者施政,能以宽服民;若不然,则宁可以猛服民。政猛如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有枉死者;政宽如水弱,民轻狎而入水,故多有溺死者。故施政宽更难。』当今洛阳朝廷自知德薄,故宁猛毋宽;而昔日令弟主政时宽容黄皓,致使其党羽坐大;成都太学生丶百姓於皇城前高声辱骂天子丶大将军,竟不制止。令弟才学优异丶德高服人,必然通晓子产这则典故,却依然坚持以宽服民;在下愚顽,烦请居士简释缘故。」

这是什麽鬼问题!

「杜长史,你难道认为卫将军该学司马昭,把青城山上清谈的隐士拖进东市斩首?」
「啊呀,在下失言!失礼!大不敬!要罚!」杜预举起茶碗,挺胸一口饮尽,眉眼鼻口扭作一堆时,朝我递上白毛扶尘:「咳咳……在下不配,请嵇姑娘执麈尾。」

我刚接过清谈道具,杜预又自怀中摸索,取出一只黄竹棒,竹棒从中剖开,只剩一半。

师娘见了杜预竹棒,又拿羽扇掩嘴,乾咳两声:「徒儿老犯二分毛病,得改。但妳的意思十分可取。教化强硬丶施政猛苛,虽能使百姓畏惧听令,却也使思想开明者恐惧闭口丶失望退隐,而少数毅然投身改变世道的志士,甚至被冤枉冠上『害时乱教』的罪名。於是猛政者不再听见批评,自以为无过,不思进取,千秋万载如一日。反之,北人能骑马,南人识水性,江水虽使人溺毙,也使人逐渐习於水性。施政从宽,百姓言行不再依赖教条,可自行思索出准则。的确,知其大者丶远者的百姓起初很少,宽政者必然面临国事混乱的危机。但舍弟又以律法治国,约束做恶者。益州人虽然口出不逊,行为尚称合宜,远不至於汉末的内乱局面。说句不恭敬的话,反倒是魏将之间表面和气,但彼此争斗得死伤殆尽。」

杜预连连点头,面有惭色:「居士的意思是猛政之国千年如一日,宽政之国千年後脱胎换骨。但锺会认为,天下人乃血肉之躯,生命短短数十年,一代代重新来过,教化之功有限,何必冒险?」
我插嘴:「就这种人,还自敢自诩为圣明之主?人生虽如朝露,但文字承载思想,教喻後世,不至於徒劳无功!」

师娘点头。
杜预又给三人斟茶:「再请教居士子产另一事。」
师娘呵呵笑:「杜元凯喜欢子产?请。」

杜预对天拱手:「一代完人,怎能不敬仰?子产铸刑法於鼎,晋大夫叔向写信劝阻说:『夏丶商丶周以道德治理天下,有了道德,何必法律?当百姓援引律法做为争夺的依据,而忽视了道德与奉公理想,只顾着钻律法漏洞以利己,只怕社稷还要更加动荡!』而子产回信:『可惜我才能不足,只能顾虑眼前,不能造福子孙,只好用律法挽救当前的郑国!』从这个故事看来,法治比起德治,反而更坏。为何令尊丶令弟推行法治,不推行德治?」

师娘思索片刻:「子产认为郑国乱象已甚,不得以而舍远求近,推行法治;当年先君鉴於益州纷乱,舍弟也得挽救黄皓党羽日盛的季汉,也是当年郑国的情势吧。元凯还记得我信中提及那几等智慧的理论吗?人心在利公而求善之前,只知利己而求美;刑律丶道德,对求美者并无分别,皆是不得已而遵守的教条。他们行善,不过是为了成仙升天,去西方极乐。德治深入生活细节,法治仅坚守底线;可说德治为烈火,法治为柔水。先君与舍弟施政,宁为柔水,求长远之功。」

「啊!」杜预叫出一声:「是了!当今洛阳朝廷『以孝治国』,正是逼走隐士丶烧伤志士的猛火。夏丶商丶周三代的德治有功,却不知枉死了多少先进贤人!姜太公杀狂矞丶华士兄弟,当朝害了嵇大夫,皆是烈火德治,千古大冤!」杜预把黄竹棒当麈尾一甩,竟然「咚」打在自己肩上,又「啊呀」叫出声。

我嘴里正有一口浓茶,忍不住笑,竟然「噗」吐在地上。
早知道三代大治是儒家做梦骗人!

杜预狼狈万分,又说了几句客套话,期待日後通信请教,便下青城山赶路去了,留下我师徒二人清静。

我从随身布袋中取出简牍一篇,交给师娘过目。我编的故事比天神搬大山有深意多了。

宋公爱弥猴,养之成群,能解猴意,猴亦知公意。猴群壮大,宋公穷苦,将限猴食,又恐众猴不驯於己,故先诳之曰:「食橡栗,朝三而暮七,可乎?」众猴暴跳,露齿怒叫。顷之,宋公曰:「食橡栗,朝四而暮三,可乎?」众猴欢欣雀跃,伏地而拜。凡智愚相处,皆类此事。圣明之主以智御民,犹宋公以智养众猴也,以名掩实,操其喜怒哉!

师娘读完:「徒儿挺能编故事的。妳近日没骗师娘什麽吧?」
「不敢!师娘是否看得出是十七岁妇人手笔?」
「凡人十七岁绝无此见识,但怨愤之气稍重,又疑似妇人手笔。」

「咦?」

师娘放下竹简:「依师娘看,徒儿这寓言有两层意思。第一,朝四暮三,比朝三暮七要少了三个,但猴子看不出来。这是讽刺世人愚笨,不知追求长远美好,只顾及眼前些微的满足。第二,徒儿讽刺锺会这样的『圣明之主』,只知利用百姓的愚笨,施政苛猛,不求社稷进步。」

师娘真是我的知音!

但师娘话锋一转:「妳这两层意思都是讽刺,显出妳心里还没放下对愚顽世人丶伪善国妖的忌恨。妇人心里常放不下事情。」

……对,我得装成列子。
「依师娘看,怎麽改好呢?」

「闻过则喜,徒儿可教!妳这猴子故事挺有趣,只需改一个小地方,将『朝三暮七』改成『朝三暮四』即可。」

朝三暮四丶朝四暮三,两个不就一样?
「但师娘,这样一来,骂人笨的意思就变弱了;讽刺的圣明之主……只是一个巧言令色的人。」

师娘有些好奇地看我:「徒儿平日厌恶儒家,何必怕巧言令色?妳巧言妙笔,为寓言故事生色,不是挺好?看得懂他人的心思,也不一定图利私人;儒生也许怕妳太会做人,但只要妳真诚无欺,坦率自省,何必怕人说三道四?读妳故事的人自然晓得。」

此话有理,但是……
「师娘这样一改,就失去了我的第三层意思--真正的圣明之主,得为猴子长远的福祉努力。即使朝三暮七被骂都无所谓。」

「呦!」师娘两眼发光:「妳做军师太可惜!」

我有些不好意思,端起一碗黑茶喝。好苦!

师娘羽扇摇了十来下才开口:「人了解人的事容易,猴子了解猴子的事也容易,人要了解猴子的事就不容易了。想要成为圣贤的志士,他们自然看得见大者丶远者,择善固执,所以徒儿对他们说朝三暮七的道理,似乎有些多馀,甚至有些让人丧气。好像志士注定要被猴子怒骂一生,其实不一定。若他们懂得怎麽对猴子说话,不被它们曲解丶误会而惹上麻烦,便能和睦相处。再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怎能把人当猴子看?妳瞧不起人,人家又怎会喜欢妳?但师娘不要妳改猴子,妳写的猴子太可爱!呵呵。」师娘竟笑起来了。

师娘这样改挺好,比我的本意高明。

「师娘,我也不知道怎麽对猴子说话。从前我总是恨得咬牙,与他们对骂,常惹上麻烦。看来我得多研究猴子。」
「慢慢来,师娘在妳这个年纪也心直口快,评论世俗,惹上许多麻烦,先君事务繁重,不胜烦扰,才安排师娘来道观,免得落人口实,妇人丶外戚干政。」

我还以为师娘隐居是因为感情受挫……

「那师娘是怎麽克服骂人冲动的?」
「猴子也不知道人怎麽想,何必对猴子生气?看着他们上下跳窜,想他们可爱便是。呵呵。」师娘又笑起来了。

我却不觉得猴子可爱,禽兽而已;也许师娘只是用这一招压抑自己的愤怒。

「那现在师娘不惹麻烦了,不怕人说三道四,还继续隐居?」
「有理,也许师娘可以找些实事做。」师娘转身,打开木柜,取出一方木盒,红纸封条上书黑字「成都太学聘书」,署名竟是中散大夫谯周。这腐儒也做过中散大夫?

师娘厮开封条,打开木盒,里头是张发黄的草纸,想必是聘书了。

「十几年了,不知是否管用。」
「想不到,腐儒还有点眼光啊?」
「徒儿唇舌尖利,当心後悔。三十年前,谯公可是翩翩君子。先君逝於五丈原,他在家中得知,不顾朝廷诏书禁止,赶赴前线。」

这麽殷勤?……莫非……

「师娘当年也在前线?扮男装?做军师?」
「别胡说!他是去奔丧。但谯公学贯古今,木讷不饰,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也是挺可爱……」师娘双目茫然。

我取出怀中半块龙凤玉符:「师娘,这究竟是姜维送的还是谯周送的?若是谯周送的我不要。」
忽然师娘举起羽扇拍地,竟然笑着说:「别瞎猜!快回房编《冲虚经》!」

写什麽好呢?光一群猴子就想了三天。

「对了师娘,这半年来,我随手记下许多事情,不如我把这半年来发生的事编成寓言故事,如何?」

师娘好奇看我:「把真事写成寓言?」
「我想借重卫将军丶姜大将军这样的人物言行,鼓动隐士出山,改变天下。」

师娘眨眼微笑:「好,师娘支持妳。但徒儿心里得先有打算:隐士与太学生,哪个比较有智慧?一千户里面一个太学生,多少户里面才一个隐士?妳的故事有几个隐士能读到?隐士读懂了,太学生读得懂?天下人读得懂?」
「一时不懂就算了。若我写得好,文字流传下去,等到天下一千户里有几十个丶几百个隐士,就都读懂了。」

师娘摇头:「记得方才猴子的故事怎麽改?妳不必让天下人读懂,那妳只能写神仙搬大山了。妳让太学生读懂就好。」

有理,我改!

「……怎麽改?师娘教教。」
「他们爱看什麽,就给他们看什麽。」

正思考间,户外隐约传来两个道姑争吵:「妳这个贱人!」「他先认识我的!」
隐居三十年,公猴赛神仙。八成是为了这次下山认识的男人。

我懒得听争风吃醋,暗自沉思,想起《道德经》里一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我写给上士看最好,中士也能争取,下士不能不大笑,就算了。我自己做过隐士,明白隐士心思,我的心思他们应该能了解,了解为了这个时代奉献牺牲的一群伟大人格--他们不喜欢一个时代,但没有利用它飞黄腾达,也没有逃避它而郁闷不乐。他们勇敢地站出来,试图为天下人指引出文明演进的方向。

「好人」并非赢不了「坏人」,只是「坏人」时常太多。志士往往力量不足,他们常被绝大多数的第一等人淹没,又被第二等人误解。我必须找到第三等隐士,让他们了解志士的想法,希望他们自然变成志士。

我甩动麈尾,斜披肩上:「师娘,若我把故事编得巧言令色,让人看着高兴,算不算利用世道?」
「徒儿说呢?」
「……算。」

师娘点头。

「那我不就挺坏吗?」
「怎麽说?宋公自己吃了果子?」
「哦……」

所以利用世道,目标是谋福世道。
但我必须坦白真诚。

此时外头两个道姑争吵不断,穿廊木板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他已与我订了亲!」「我与他婚约在先,妳是第三者!」

花心男人,阉了。
师娘面露无奈:「徒儿的故事里若有师娘,记得把师娘写得好些。」

「哪里好?」

师娘露出一抹神秘微笑,自怀中取出一个红缨蓝徽的香囊:「徒儿遇见无法忍受的事就打开读读,想必有助益。」

两个道姑吵已经骂到门口来了:「我已怀了他的孩子!」「贱人闭嘴!我请居士评理!」
我被她们吵得要疯了,当下扯开锦囊,一阵花香飘逸,小字条上简单二字:

「两全」


夜里,我替茂子那首儿歌编了词,鼓琴吟唱。

按这里听音乐

「清山闲房,朗月垂光;白玉存信,徽囊留香。去路长,安能忘,一别隔山粱。」

「暗羡鸳鸯,比翼回翔,知音和异乡;同气相求,鹤鸣风凉,来日续兰芳。」

「梧桐生,托峻岳崇冈;开土石,参辰极高骧;谁谓河广,一苇可航,千载传说唱。」

「含天地醇和,吸日月休光,忘时俗不量;越纷纭独茂,飞英华昊苍,神寂怀乐康。」

我想起父亲的一句话:世间最厉害的兵器,不是神剑宝刀,而是灌注於言行的深刻思想。我与爹各用不同的方式,同走这一条路,琴师丶铁匠之外,我还能编故事,重现几点悠远丶失落的人间星光。
世间最厉害的兵器不是神剑宝刀,而是洗脑...
 
世间最厉害的兵器不是神剑宝刀,而是洗脑...
謝謝,我覺得自己寫炎興比較像 "反洗腦"。把一些根深蒂固的概念,比如 "世道就是這樣,你必須接受" 慢慢拔起來。但我盡量避免植入新的洗腦,那是"烈火猛政",對讀者有害。我只說:"世道不見得要這樣,你可以改變它",但我盡量不明說怎麼變。讀者自己可以想到。
 
(跋)

icon_offline.gif
配乐:三国志V:华龙进军

跟着一行高官贵人,诸葛茂走进漆黑的库房,湿霉阴风中夹杂着一丝浸泡皮革的药味。
宫人将烛台一一点燃,茂子这才看清四周--库房相当空旷,远处墙角有座投石木车,一座座透澈晶亮的西域琉璃架疏落有致,架上陈列的兵器想必大有来头。

带头的是两个中年魏臣,高一些的长眉深目丶狭腮尖颔,鼻梁英挺,这是中护军丶散骑常侍贾充,一脸严肃表情几乎没换过;矮一些的嫩皮白面,眼珠灵动,是司马昭的从事中郎荀勖。在宫廷午宴开始前,两人接待汉天子参观洛阳宫室,一路锦绣铺地,字画饰墙,园林花草鲜美。比起洛阳,成都宫室彷佛是百姓民宅。

贾充丶荀勖领众人走向头一个琉璃架,架上是把四尺长的宝剑,珠玉镶嵌。
「此剑名为『倚天』,削铁如泥,锋利无双。」贾充语调沉稳冷静:「当年魏太祖武皇帝用它指挥万马千军,转战天下,创建大魏基业。」

汉天子刘禅兴致高昂,一一询问兵器来历。贾充从头解释吕布方天画戟丶徐晃大斧丶典韦双铁戟丶前朝「飞将军」李广之弓……好不容易半圈武库走完。
虽说男子多爱兵器车马,诸葛茂却无兴致欣赏。他忘不掉一个君子之约--在司马昭丶文武百官面前替邓艾洗刷冤屈。

转眼,一行人围在武库一角,诸葛茂凑上去,只见刘瞱投石车旁的几案上摆着一个陈旧木盒,大约二尺见方。

「刘公猜猜,这里头是什麽?」贾充嘴角微微一抬,这是茂子第一次看贾充笑。
「锤?鞭?鐧?弩箭?飞刀?」刘禅连猜不中,双肩一耸,瞧不见脖子。

於是荀勖取来烛台,贾充缓缓打开木盒……
「啊,原来是红漆头盔。」刘禅恍然大悟。

不!人头,红漆人头!诸葛茂双臂寒毛直竖,心中默念:「没什麽,断肢残体见多了,见多了。」

「啊呀!」刘禅终於发现真相,倒退两步,脸色发白。
但一边秘书令郤正走上前去,弯身仔细端祥:「这可是王莽之头?」

贾充缓缓点头。

「二百四十年,竟保存得这麽好!」郤正一脸欣喜,赞叹不绝,又问:「为何宫城武库收藏王莽头颅?」
「因王莽是篡国权……」贾充说到一半,忽然双唇紧闭,双目如鸱枭圆瞪,逼视郤正;而郤正神色自若,伸手捅了捅王莽塌陷的红漆鼻梁。

诸葛茂暗自替郤正着急,便急急插话:「呃,敢问宴会何时开始?」
「正午,尚有半个时辰。接着请刘公参观兰台藏书。」
刘禅摇头:「寡人年老,腿力不胜,想歇歇。但别在此地。」

贾充使了一个眼色,荀勖便带汉天子出外歇息。郤正丶殿中督张通与一群宫人跟了出去。诸葛茂殿後,行至武库门口,忽然卫士关上大门,身後传来一声「邓子茂留步。」一回头,竟是贾充朝自己微微招手。茂子心中暗叫不妙,只有强作镇定,摆出一张天真笑脸。

「你一路上是否听见可疑风声?」
「风声?」
「对魏室丶对晋公不利的风声。」

贾充一对鸱枭圆眼几乎要撕破诸葛茂的笑脸。

「依在下所见所闻,蜀臣皆愿替我朝效命,令中原朝野长治久安,百姓富足,人才兴旺。」
贾充微微皱眉:「曾经有哪些蜀臣老是嚷着『复兴汉室』?你给个名单。」

诸葛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权力,只要他随便说出一个名字,那人轻则不能拜官封侯,重则殒命亡身。
这权力令他浑身不自在。「人不应被如此摆布。」他想。

「在下一时想不出。锺会造反时,一心『复兴汉室』的旧将大多战死,还有几位半途病故。」
「病死?谁?」

茂子深吸一口气,尽可能平淡无奇丶漫不经心地给出名单:「右车骑将军廖化丶镇军大将军宗预丶兴汉将军诸葛玉丶黄金督柳隐丶虎贲中郎督赵统。」

「怎死了这麽多人?」贾充眯起眼睛。
茂子吞下一口吐沫。

「锺会之乱中蜀将大多负伤,尚未复元,朝廷诏命已至,两个月旅途劳顿,疾病丛生,因此大多不治。」
「诸葛玉是你义妹,二十来岁正值壮年,她也不治?」

茂子心想:「霍去病不也二十来岁病死?」但他不愿顶撞贾充。

「诸葛玉为了保护蜀臣,身受重伤,行至绵竹伤重身亡。」
「确定?会不会她装死脱逃?日後与一群蜀将打着汉室旗号造反?」

贾充的目光不曾从茂子的眼睛上移开。
好在,茂子一生若真有什麽专长,就是会骗人。当他骗人的时候,总在心里不停告诉自己:「我说的是实话,是实话……」他的确要说实话。

「在下亲手钉下诸葛玉的墓碑。兴汉将军印绶丶盔甲丶佩剑已带来洛阳。」

诸葛茂丶贾充四目对接,须臾长过日月。在内心较量的战场上,一旦胆怯退缩,就要兵败如山倒。


「好。」总算是贾充先眨眼皮:「但愿不出差错。田护军大力推荐你,说你信念坚定,谨慎可靠,不慕名利,胸怀天下。只要你效忠晋公,日後还有大用。」贾充拍上诸葛茂肩头。茂子拜谢连连,暗自松了口气。
但他又怀疑,自己也许有一天会背叛司马昭与贾充的信任。

七彩华灯点亮,主座高高在上,司马昭左首是魏国重臣与伐蜀魏将,右首是季汉降臣,大约二十人围作方城。诸葛茂环视众人,却不见了田续,看来他真退隐了。

使者一身龙纹黄锦袍,宣读魏帝诏命,一一册封降臣:
「景元五年三月二十七丁亥,皇帝临轩,使太常嘉命刘禅为安乐县公!赏赐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

汉天子出列,面朝使者丶司马昭顿首拜谢。
自汉天子以下,一个个汉臣依着座次,尽皆封侯。诸葛茂排在汉臣末尾,心头「砰砰」乱撞,不知千石谏议大夫能封什麽爵位,但太常洋洋洒洒念完诏书,却没提到他的名字。

茂子笑容不变,努力安慰自己:「我本名邓茂,是魏国细作,若当作季汉大夫受赏,又不成体统。」

五音钟鼓齐鸣,宫人轮番端上金盘银箸,一道道山珍海味叫不出名字。而最稀奇的是,宾客手中端的并不是玉杯漆盘,而是洁白如雪的纸杯纸盘,稍有脏污,便让宫人收走换新;擦手抹嘴的也不是锦帛绢布,而是彩纹纸巾,油手腻嘴一贴上去,随用随换!诸葛茂心疼不已,连连谢绝宫人换纸。

顷刻,魏臣纷纷起身,向晋公司马昭敬酒,祝贺平蜀大功。贾充丶荀勖口若悬河,赞叹司马昭知人善认,宽弘盛德。轮到监军卫瓘,倒是司马昭先举起酒盅:

「感谢卫伯玉挺身平乱,成就全蜀之功!」
「克蜀之功是各位功劳;邓艾丶锺会自取灭亡。」卫瓘低头辞谢。

「功成不居,堪为表率!」司马昭一饮而尽,群臣跟进。

卫瓘之後,杜预舌粲莲花,胡烈狐皮媚骨,牵弘胡言乱语,不在话下,终於轮到最後一个邓茂。他正要起身,忽然一旁乐师奏起巴蜀民谣,十几个彩衣舞者碎步奔上殿来,翩翩起舞。舞者自袖中取出红缨布刀,交错抛接,目不暇给。大殿宾客二十,唯一没事干的就是自己。

茂子笑容不变,暗自解释一切:「我既非汉臣,也非魏将,被安排坐在魏臣丶汉臣交界,也是颇具巧思。」又趁没人看见,悄悄藏了几张纸巾在怀中。

「邓子茂。」诸葛茂吓了一跳,侧头一看,又是贾充。

「晋公要同你说话。」
「喔!」诸葛茂连忙起身,跟着贾充绕过宾客上前。司马昭生着一张长方脸,五官端正,鬓发斑白,隐隐有汉天子刘禅的温和慈祥。

司马昭面露微笑:「邓子茂,田续辞官时上奏,说你替祖国立下大功。但朝廷不能公开表彰你;因寡人不可使天下人误会,本朝以诈伪治国。」

「是!」
茂子努力压抑心中「路人皆知,来不及了」的念头,强颜欢笑。又安慰自己:不表彰正好,别让後世以为欺骗对手丶背叛信任是什麽光宗耀祖丶大义凛然的功业。

「爵位丶国库财宝之外,你想要什麽赏赐?」司马昭问。

诸葛茂早等着这一刻,只是想不到它来得这麽快。他伸手入怀,摸到……一叠纸巾,再摸到一卷表奏,双手恭敬呈上。
「晋公,邓太尉生前忠诚为国,上表议论伐吴大计,却被他人擅改丶伪造奏章内容,罗织谋反罪名。这是邓太尉奏章抄本,亲笔真迹;恭请晋公明察邓太尉冤情,以彰朝廷盛德。」

「哦?」司马昭接下邓艾奏章,前後读了两遍,又招来一旁荀勖:「荀公曾,你去秘书台找羊叔子,取来邓艾年底奏章。」
荀勖允诺,大步出殿,顷刻,已带着宫人抱着一堆奏章回来,司马昭当下亲自比对,脸色渐转阴沉。

「叫卫瓘过来。」

卫瓘只在十步以外,即刻起身上前。司马昭两手分别举起真假奏章:
「卫伯玉,你与锺会联名指称邓艾谋反。这两篇邓艾奏章有十馀处不同,上奏朝廷的言语悖逆,但亲笔抄本言辞真切。究竟哪一份是真的?」

卫瓘低声下气:「臣不知有此事。」
司马昭横眉怒目,问得更大声:「你不知道邓艾奏章被改过?」
卫瓘连连摇头:「必定是锺会瞒着臣所为。但邓艾确有反意,他擅封蜀臣为官……」

眼看卫瓘又诬陷邓艾,诸葛茂忽然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砰」一声跪倒:「晋公!正月二十一,卫监军派兵追杀邓艾父子,不是因他谋反,是怕他找晋公平反!在场有许多人证!」
卫瓘猛然抬头,一手指着诸葛茂鼻子,朗声高呼:「晋公!此人心向蜀国,是蜀国奸细!请速斩此人!」

宫殿中乍然肃静,乐师丶舞者呆立不动。

诸葛茂急急望向贾充求援,但贾充旁顾他处,似乎不认识自己。

「晋公,快杀了他!不除掉他必然後悔!」卫瓘又催促司马昭,忽然身後一人大呼「等等!」只见杜预大步出列,挡在诸葛茂身前:「卫伯玉,你身为名士,位居总帅,言无德音,行不能为表率,以小人之心乘君子之器,不知悔改,还敢在晋公丶百官眼前放肆?」

「对!卫瓘与锺会合力陷害邓太尉,还强赖我与田续参加!」後面大叫的竟是胡烈。
「邓太尉父子以死明志!」「我等皆是人证!」牵弘丶杨欣丶爰邵一一出声指控。

卫瓘脸色惨白,缓缓朝司马昭跪下,拜了三拜,一路退步出殿去了。
殿中群臣一言不发,贾充侧身在司马昭耳边进言,被诸葛茂听见:「邓艾诸子已杀,妻孙已流放,若非谋反,朝廷便冤枉忠良,晋公便识人不明。此事宜稍後再议。」说完,贾充击掌三下,当殿高呼:「蜀技精彩,继续,继续!」

丝弦再奏,舞步又起。

诸葛茂看见司马昭眼神里的悲伤与孤独,清脆的巴蜀竹笛声中,他似乎听见司马昭喃喃抱怨:「怎麽没人对我说实话?为什麽都瞒着我?」

「看来路人又不尽知司马昭之心。」茂子暗想,忽然司马昭与他四目相接--
「邓子茂,你有胆子说实话,离寡人近一些。」司马指向卫瓘留下的空席。

於是诸葛茂左右两边都是朝廷三公级大员,司马昭的一言一行他都看在眼里。一时,茂子觉得自己太过渺小,不配坐在这里,但转念一想:「我既然不是官,与他们比什麽?」便抬头挺胸,与身边一个慈祥老者「王司空」大方寒喧。一问之下,才知他便是「卧冰求鲤」事奉母亲的王祥!但王祥谦虚推辞,当年他只是解衣凿冰抓鱼,「卧冰」纯属世人美意渲染。

须臾,舞者丢完布刀,宫人端上酒坛,一名袒胸舞者口含水酒,手执火把,「噗」一声喷出好大一团火焰,魏臣阵阵赞叹。
诸葛茂听说喷火是身毒人杂技,飞刀又是南蛮军士常见配备,配合蜀乐表演,岂不是污辱汉天子丶汉臣是蛮夷?
果然,众汉臣没一个笑得出来,只有汉天子刘禅「好!好!」大声鼓掌。

诸葛茂心里难过,但他已坐在魏国重臣当中,脸上强装的笑容又不便撤下。只见司马昭神色不悦,侧身问身旁贾充:「人之无情,竟能到这地步?即使诸葛亮在,也不能辅佐他久全,更何况姜维?」
贾充一对枭眼扫上刘禅,但刘禅目不转睛观赏喷火,并不自觉。新上来的两个舞者扮成一只白罴玄貘丶一只金毛弥猴,手握青竹棒随乐起舞,跌撞翻滚,逗得魏臣与刘禅哈哈大笑。

贾充侧身对司马昭说:「请殿下测试他。」
司马昭点头,便问刘禅:「安乐公可思念蜀国?」

「此地十分欢乐,不思念蜀国了。」刘禅带着笑容回答。

一旁汉臣闭目垂头。
司马昭面无表情。

诸葛茂看在眼里,暗叫不妙:「司马昭丶贾充不知汉天子吐露真心话,只怕要『防患未然』,害他性命。」

蜀乐蜀技终於告一段落,汉天子离席上厕房,郤正起身相随,诸葛茂与身边老太保王祥打了招呼,也跟出殿外。

琉璃瓦当丶木雕气窗,洛阳宫室的厕房也豪华过成都,两个蹲坑後面各站着一名宦官伺候,宦官手上捧的却不是竹片--而是大张纸巾!每张都能写几百字。

「我来,我来。你们站久了腿酸,先去外头休息片刻。」诸葛茂支开宦官,捧过纸巾,伸指一摸捏,每张竟有两层!於是他一分纸巾为二,分给汉天子与郤正一人一层。

顷刻,郤正与汉天子取水洗手,诸葛茂上前,压低声音:「方才晋公问安乐公思蜀一事,我见他与贾充神色有异,只怕心中起疑,如何是好?」

「起疑什麽?」汉天子又取走一张白纸擦手。
「他们误以为陛下假扮忠臣。」

「没事的,你想太多了!」汉天子笑容可亲:「寡人实话实说,真诚为人,晋公必不害我。」
「但晋公丶贾充不见得以为陛下真诚。」
「啊?」

郤正轻叹一口气:「此事不难。安乐公归席後,待司马昭再问一次,记得双目紧闭,如此回答:『先人陵墓远在巴蜀,我内心悲苦,无日不思西南。』这样便没事了。」

「好的。」刘禅对郤正作揖:「寡人从前不知道郤令先是忠臣!相识恨晚!」
郤正点头,却面有惭色。

诸葛茂心想:「汉天子前後态度丕变,只怕更加可疑;他不善言辞,即使闭起眼睛也瞒不过贾充。」正要再商议,郤正却伸手拍他的背,茂子心中疑惑,两个宦官已经回来交接,又不便再问。

但诸葛茂还是厚着脸皮,向宦官讨来十馀张纸巾,藏入怀中,再回座席。转眼又一曲结束,舞者退场换班,郤正起身进言:「晋公询问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国,方才如厕时,安乐公又有新说法,恭请晋公试问。」

殿中宾客都等着司马昭回答。司马昭点头:「安乐公思念蜀国否?」

刘禅紧闭双眼,缓缓道出:「祖先之坟远在西南……我心头悲哀,无日不思念……西南。」

司马昭皱眉:「这话是郤正教你说的吧?」

刘禅睁眼大惊:「诚然如此!」

「哈哈哈!哇哈哈哈!」满座魏臣哄堂大笑,东倒西歪,司马昭丶贾充也笑得弯腰。汉天子顿了顿,也跟着大笑。

汉臣一个个如丧考妣。忽然,茂子瞧见郤正朝自己挤眼睛。
是,茂子是魏臣,他必须笑,不笑就是心向蜀国,暗图复兴汉室。

「呵,呵呵,哈哈哈……」茂子也笑了,於是他开始鄙视自己,但他随即又想开了:「我笑满朝公卿自以为聪明,竟被郤正随口一言,当金毛猴子一样戏耍於鼓掌之间。」

宴会散尽,群臣回馆舍歇息。诸葛茂想打听亲娘下落,独自步出宫城。市街宽广,车流不息,豪门巨宅相连,楼阁亭台不断。他一连问了几家酒馆,又往人多的地方走,逢人便问亲娘继父姓名,却无半点斩获,转眼已近黄昏。忽然眼前一阵喧闹,数十名儒生行过眼前,队伍中高举两片横布条--「下品无世族」丶「上品无寒族」。

「惩贪污,治奢侈!」
「限世族,利蒸民!」儒生高呼口号。

诸葛茂想起去年的成都太学生,倍感亲切,心头一暖,索性走在儒生之间。
无论时空,人间总面临类似的难题。但愿洛阳太学生别犯季汉一样的错误,仇视自己的同胞,痛恨他们的朝廷。这些儒生很幸运,已经拥有超脱世道的见识;但茂子担忧,他们可能坚信人间非善即恶丶非友即敌。但愿他们分得出刻意与无心的错误,希望他们愿意把昔日的敌人看成自己人,站在他们中间,说着他们的语言,一步步改变他们。

走着走着,眼前是座三丈门阙,砖墙前数十座石碑耸立,洛阳太学到了。

诸葛茂猛然想起成都茶馆的腊丸密信:「洛阳太学外,见石经春秋并传。」心生疑惑,便上前察看,找到了《春秋》石碑。石碑上字迹方整公正,是前朝大儒蔡邕手笔。《春秋》石经一边则是「春秋三传里」唯一入选官学的《公羊传》,它似乎把帝王当成神祇看待,又记载不少天人感应丶阴阳灾异。公羊石经前,不少年轻太学生蹲坐在地,抄写经文在竹简丶木片丶破草纸上。

茂子猜想这些都是买不起纸书的穷学生,只好自己抄,便摸出怀中的擦嘴纸丶厕纸,分派给学生,太学生连连道谢,三两下便发完。

不知何时,茂子身边已经站了一个中年男人。

「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多看那剩下的二三,看我等亲手创建的福德。」中年男人嗓音低沉,有如庙堂铜钟,诸葛茂有许多年没听见了……

侧头一看,男人一口浓密长髯垂至胸前,粗眉下双目炯炯有神。
诸葛茂见了老熟人,激动得嗓音颤抖!

「公羊!不不,羊公!」

羊祜哈哈大笑,展出双臂,紧紧拥抱诸葛茂,须髯贴上他脸颊:「十年不见,邓子茂已经长得比我还高三寸,一表人才!」他拍拍茂子的背,又道:「子茂忍辱负重,勤勉诚恳,保全两国无数性命,功成身退,还要替邓太尉平反,年纪轻轻,好大出息!」

「不敢不敢。我只是做我该做的。」茂子笑得腼腼。忽然,他心里有阵不祥的预感……

「那麽……」羊祜放开诸葛茂,乾咳两声:「十年前你与小女的约定,怎麽说?」

「呃……她还没嫁人?」茂子掌心冒汗。

「等着你呢。自从一年半年前听见你消息,前前後後写了几十封信,都让我劝下不发,深怕暴露了你的身份。」羊祜摇头叹气:「我也怕她难过--若你因工作缘故成了家,就别在意了,我开导她。」

诸葛茂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还不及回答,《公羊》石经背後竟转出一名紫衣女子,五官细致,肌肤润泽有如白玉,羊祜吃了一惊:「妳何时躲在这里?」

「还记得我吗?」紫衣女子站在茂子身前,两人仅隔一尺,泪光闪烁,含情脉脉。

茂子是个念旧的人,怎能不记得这银铃般的嗓音?

「记得!」

「你想着我吗?」

诸葛茂深吸一口气,微笑点头。他开始鄙视自己,但他又想到一个办法……

羊常德落下两行眼泪,扑进茂子怀里。

夕照又一次爬上石经顶端,轻风吹不散淡雅的梨花香。

《炎兴》第四部 寒星之落 完
 
<後记>

icon_offline.gif
264 年五月,司马昭拜相国,升晋王,加九锡。

icon_offline.gif
吴军在陆抗指挥之下,围困白帝城而不强攻。守将罗宪坚持不降丶不弃城,半年救兵不至,城中疾病大半,终於等到魏国遣荆州刺史胡烈进攻吴军腹地西陵;陆抗回军守卫荆州,巴东之战结束,吴国未有斩获,两军死伤有限。

icon_offline.gif
264 年七月,吴天子孙休病卒於建业,享年三十。继位者是吴国最後一个皇帝孙皓。孙皓在位初年尚称英明好学,但逐渐转向残暴杀伐,终使吴国衰竭灭亡。

icon_offline.gif
265 年秋,司马昭卒於洛阳宫室正殿。十二月,司马炎受魏帝曹奂禅让,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初期鼓励农垦,兴修水利,修订律法,社会繁荣,缔造太康 (280 - 289 年) 之治。然而西晋君臣奢靡风气日甚,如大臣何曾日食万钱,仍抱怨无下箸处。同时大量胡人内迁,西北诸郡皆爲戎居,关中人口百万,夷狄居半,冲突日盛,加上鲜卑丶羌戎外族侵攻,西晋常年用兵西北,损兵折将。

icon_offline.gif
西晋派羊祜主持荆州对吴军事,羊祜主张怀柔,与吴国主持荆州军事的陆抗之间常年和睦。陆抗甚至称赞羊祜德行器量「虽乐毅丶诸葛孔明不能过也」。两人唯一军事冲突在 272 年秋,吴国西陵督步阐投降西晋,吴将陆抗率军三万讨伐,并与西晋羊怙八万援军对峙,最终吴军得胜,克复西陵。

icon_offline.gif
273 年,晋武帝司马炎为邓艾平反。

icon_offline.gif
274 年陆抗病卒,吴帝孙皓暴虐日甚。羊祜等力主伐吴,准备布属,令王浚於益州建造楼船战舰,但朝廷总因西北边患搁置。羊祜病卒於 278 年。

icon_offline.gif
279 年冬,西晋出动王浚丶杜预等六路近三十万大军攻吴,大战舰顺江而下,势如破竹。280 年夏,孙皓出降建业,三国时代终结。

icon_offline.gif
290 年,晋武帝司马炎卒,继位者是「何不食肉靡?」的痴呆晋惠帝司马衷。惠帝皇后丶贾充之女贾南风专权。

icon_offline.gif
291 年,贾后发动政变,西晋暴发八王之乱,往後十馀年战祸不断,国力丶人才耗竭。王莽头颅於 295 年焚毁於洛阳武库大火。

icon_offline.gif
304 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国号「汉」,史称汉赵,五胡十六国时代开始。连年争战严重摧残中原,大量中原人口南迁。311 年「汉军」攻陷洛阳,大肆截掠,史称「永嘉之祸」。316 年「汉军」破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国祚 51 年。

icon_offline.gif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教主要经典之一。书中参杂佛经道理,不少学者质疑是魏晋作者聚集各家之言的托作。

icon_offline.gif
罗宪於巴东之战後拜将封侯,为武陵太守丶巴东监军丶假节。268 年,罗宪向晋武帝司马炎举荐蜀郡(原雒县令)常忌丶巴西郡(原秘书郎)陈寿丶琅邪郡(诸葛瞻次子)诸葛京等十人,武帝即刻叙用。诸葛京官至江州刺史。

icon_offline.gif
蜀汉後主刘禅安然终老洛阳,卒於 271 年。蜀汉辅国大将军董厥丶尚书令樊建同拜相国(司马昭)参军丶兼任散骑常侍;侍中丶尚书仆射张绍封侯。黄金督柳隐出仕西晋三年,退隐蜀地终老。

icon_offline.gif
郤正封关内侯,任安阳县令丶迁任巴西郡太守,卒於 278 年,着有许多文学作品。

icon_offline.gif
李密以奉养祖母刘氏为由,上《陈情表》谢绝西晋朝廷官职。刘氏死後,李密出仕,官至汉中太守。後世有「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说法。卒於 287 年。

icon_offline.gif
陈寿编《蜀相诸葛亮集》上奏朝廷,官拜着作郎,之後致力编写魏丶吴丶蜀汉三国之史,选材审慎,文质兼具,检视人事得失,劝诫风化,合称《三国志》,是後人了解三国时代最重要的史料根据。他还有许多史作与文章传世。病卒於 297 年。

icon_offline.gif
胡烈後任秦州刺史,於 270 年在西北被鲜卑叛军杀害,其子胡渊死於八王之乱中。牵弘任扬州刺史丶转任凉州刺史,271 年在西北被羌戎击败战死。继任凉州刺史的杨欣於 278 年败死於鲜卑战事中。护军爰邵官至九卿卫尉。

icon_offline.gif
杜预不仅参与伐吴,於西晋刑律丶历法丶水利也有贡献,着有《春秋经传集解》等,多才多能,时人称之为「杜武库」。病卒於 285 年。唐代诗人杜甫和杜牧都是杜预後人。

icon_offline.gif
卫瓘仕途顺遂,官至司空。司马炎立痴愚的司马衷为太子时,卫瓘不敢直言劝谏,只在一次宴会後装醉,跪於司马炎帝床前吞吞吐吐,以手抚床说:「此座可惜!」司马炎领会意思:反问:「公真大醉?」卫瓘又不敢再说。291 年,卫瓘与子孙在八王之乱中被贾后杀害。

icon_offline.gif
嵇萦之弟嵇绍事母甚孝,长成後风姿弘雅,成语「鹤立鸡群」便是从他而来。嵇绍官至侍中,在八王之乱中因舍身保护晋惠帝司马衷而被杀(304 年),鲜血溅在惠帝的衣服上,惠帝不忍将血污洗去。这就是文天祥《正气歌》里「为嵇侍中血」的典故。

icon_offline.gif
《嵇康集》自西晋起流传至今。东晋开国重臣王导最推崇三篇理论文章,其中两篇就是嵇康的<养生论>与<声无哀乐论>。

icon_offline.gif
根据成都父老传说,诸葛亮之女诸葛果在朝真观中羽化成仙。

《炎兴》全文完
 
最后编辑:
(跋)

icon_offline.gif
配乐:三国志V:华龙进军

跟着一行高官贵人,诸葛茂走进漆黑的库房,湿霉阴风中夹杂着一丝浸泡皮革的药味。
宫人将烛台一一点燃,茂子这才看清四周--库房相当空旷,远处墙角有座投石木车,一座座透澈晶亮的西域琉璃架疏落有致,架上陈列的兵器想必大有来头。

带头的是两个中年魏臣,高一些的长眉深目丶狭腮尖颔,鼻梁英挺,这是中护军丶散骑常侍贾充,一脸严肃表情几乎没换过;矮一些的嫩皮白面,眼珠灵动,是司马昭的从事中郎荀勖。在宫廷午宴开始前,两人接待汉天子参观洛阳宫室,一路锦绣铺地,字画饰墙,园林花草鲜美。比起洛阳,成都宫室彷佛是百姓民宅。

贾充丶荀勖领众人走向头一个琉璃架,架上是把四尺长的宝剑,珠玉镶嵌。
「此剑名为『倚天』,削铁如泥,锋利无双。」贾充语调沉稳冷静:「当年魏太祖武皇帝用它指挥万马千军,转战天下,创建大魏基业。」

汉天子刘禅兴致高昂,一一询问兵器来历。贾充从头解释吕布方天画戟丶徐晃大斧丶典韦双铁戟丶前朝「飞将军」李广之弓……好不容易半圈武库走完。
虽说男子多爱兵器车马,诸葛茂却无兴致欣赏。他忘不掉一个君子之约--在司马昭丶文武百官面前替邓艾洗刷冤屈。

转眼,一行人围在武库一角,诸葛茂凑上去,只见刘瞱投石车旁的几案上摆着一个陈旧木盒,大约二尺见方。

「刘公猜猜,这里头是什麽?」贾充嘴角微微一抬,这是茂子第一次看贾充笑。
「锤?鞭?鐧?弩箭?飞刀?」刘禅连猜不中,双肩一耸,瞧不见脖子。

於是荀勖取来烛台,贾充缓缓打开木盒……
「啊,原来是红漆头盔。」刘禅恍然大悟。

不!人头,红漆人头!诸葛茂双臂寒毛直竖,心中默念:「没什麽,断肢残体见多了,见多了。」

「啊呀!」刘禅终於发现真相,倒退两步,脸色发白。
但一边秘书令郤正走上前去,弯身仔细端祥:「这可是王莽之头?」

贾充缓缓点头。

「二百四十年,竟保存得这麽好!」郤正一脸欣喜,赞叹不绝,又问:「为何宫城武库收藏王莽头颅?」
「因王莽是篡国权……」贾充说到一半,忽然双唇紧闭,双目如鸱枭圆瞪,逼视郤正;而郤正神色自若,伸手捅了捅王莽塌陷的红漆鼻梁。

诸葛茂暗自替郤正着急,便急急插话:「呃,敢问宴会何时开始?」
「正午,尚有半个时辰。接着请刘公参观兰台藏书。」
刘禅摇头:「寡人年老,腿力不胜,想歇歇。但别在此地。」

贾充使了一个眼色,荀勖便带汉天子出外歇息。郤正丶殿中督张通与一群宫人跟了出去。诸葛茂殿後,行至武库门口,忽然卫士关上大门,身後传来一声「邓子茂留步。」一回头,竟是贾充朝自己微微招手。茂子心中暗叫不妙,只有强作镇定,摆出一张天真笑脸。

「你一路上是否听见可疑风声?」
「风声?」
「对魏室丶对晋公不利的风声。」

贾充一对鸱枭圆眼几乎要撕破诸葛茂的笑脸。

「依在下所见所闻,蜀臣皆愿替我朝效命,令中原朝野长治久安,百姓富足,人才兴旺。」
贾充微微皱眉:「曾经有哪些蜀臣老是嚷着『复兴汉室』?你给个名单。」

诸葛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权力,只要他随便说出一个名字,那人轻则不能拜官封侯,重则殒命亡身。
这权力令他浑身不自在。「人不应被如此摆布。」他想。

「在下一时想不出。锺会造反时,一心『复兴汉室』的旧将大多战死,还有几位半途病故。」
「病死?谁?」

茂子深吸一口气,尽可能平淡无奇丶漫不经心地给出名单:「右车骑将军廖化丶镇军大将军宗预丶兴汉将军诸葛玉丶黄金督柳隐丶虎贲中郎督赵统。」

「怎死了这麽多人?」贾充眯起眼睛。
茂子吞下一口吐沫。

「锺会之乱中蜀将大多负伤,尚未复元,朝廷诏命已至,两个月旅途劳顿,疾病丛生,因此大多不治。」
「诸葛玉是你义妹,二十来岁正值壮年,她也不治?」

茂子心想:「霍去病不也二十来岁病死?」但他不愿顶撞贾充。

「诸葛玉为了保护蜀臣,身受重伤,行至绵竹伤重身亡。」
「确定?会不会她装死脱逃?日後与一群蜀将打着汉室旗号造反?」

贾充的目光不曾从茂子的眼睛上移开。
好在,茂子一生若真有什麽专长,就是会骗人。当他骗人的时候,总在心里不停告诉自己:「我说的是实话,是实话……」他的确要说实话。

「在下亲手钉下诸葛玉的墓碑。兴汉将军印绶丶盔甲丶佩剑已带来洛阳。」

诸葛茂丶贾充四目对接,须臾长过日月。在内心较量的战场上,一旦胆怯退缩,就要兵败如山倒。


「好。」总算是贾充先眨眼皮:「但愿不出差错。田护军大力推荐你,说你信念坚定,谨慎可靠,不慕名利,胸怀天下。只要你效忠晋公,日後还有大用。」贾充拍上诸葛茂肩头。茂子拜谢连连,暗自松了口气。
但他又怀疑,自己也许有一天会背叛司马昭与贾充的信任。

七彩华灯点亮,主座高高在上,司马昭左首是魏国重臣与伐蜀魏将,右首是季汉降臣,大约二十人围作方城。诸葛茂环视众人,却不见了田续,看来他真退隐了。

使者一身龙纹黄锦袍,宣读魏帝诏命,一一册封降臣:
「景元五年三月二十七丁亥,皇帝临轩,使太常嘉命刘禅为安乐县公!赏赐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

汉天子出列,面朝使者丶司马昭顿首拜谢。
自汉天子以下,一个个汉臣依着座次,尽皆封侯。诸葛茂排在汉臣末尾,心头「砰砰」乱撞,不知千石谏议大夫能封什麽爵位,但太常洋洋洒洒念完诏书,却没提到他的名字。

茂子笑容不变,努力安慰自己:「我本名邓茂,是魏国细作,若当作季汉大夫受赏,又不成体统。」

五音钟鼓齐鸣,宫人轮番端上金盘银箸,一道道山珍海味叫不出名字。而最稀奇的是,宾客手中端的并不是玉杯漆盘,而是洁白如雪的纸杯纸盘,稍有脏污,便让宫人收走换新;擦手抹嘴的也不是锦帛绢布,而是彩纹纸巾,油手腻嘴一贴上去,随用随换!诸葛茂心疼不已,连连谢绝宫人换纸。

顷刻,魏臣纷纷起身,向晋公司马昭敬酒,祝贺平蜀大功。贾充丶荀勖口若悬河,赞叹司马昭知人善认,宽弘盛德。轮到监军卫瓘,倒是司马昭先举起酒盅:

「感谢卫伯玉挺身平乱,成就全蜀之功!」
「克蜀之功是各位功劳;邓艾丶锺会自取灭亡。」卫瓘低头辞谢。

「功成不居,堪为表率!」司马昭一饮而尽,群臣跟进。

卫瓘之後,杜预舌粲莲花,胡烈狐皮媚骨,牵弘胡言乱语,不在话下,终於轮到最後一个邓茂。他正要起身,忽然一旁乐师奏起巴蜀民谣,十几个彩衣舞者碎步奔上殿来,翩翩起舞。舞者自袖中取出红缨布刀,交错抛接,目不暇给。大殿宾客二十,唯一没事干的就是自己。

茂子笑容不变,暗自解释一切:「我既非汉臣,也非魏将,被安排坐在魏臣丶汉臣交界,也是颇具巧思。」又趁没人看见,悄悄藏了几张纸巾在怀中。

「邓子茂。」诸葛茂吓了一跳,侧头一看,又是贾充。

「晋公要同你说话。」
「喔!」诸葛茂连忙起身,跟着贾充绕过宾客上前。司马昭生着一张长方脸,五官端正,鬓发斑白,隐隐有汉天子刘禅的温和慈祥。

司马昭面露微笑:「邓子茂,田续辞官时上奏,说你替祖国立下大功。但朝廷不能公开表彰你;因寡人不可使天下人误会,本朝以诈伪治国。」

「是!」
茂子努力压抑心中「路人皆知,来不及了」的念头,强颜欢笑。又安慰自己:不表彰正好,别让後世以为欺骗对手丶背叛信任是什麽光宗耀祖丶大义凛然的功业。

「爵位丶国库财宝之外,你想要什麽赏赐?」司马昭问。

诸葛茂早等着这一刻,只是想不到它来得这麽快。他伸手入怀,摸到……一叠纸巾,再摸到一卷表奏,双手恭敬呈上。
「晋公,邓太尉生前忠诚为国,上表议论伐吴大计,却被他人擅改丶伪造奏章内容,罗织谋反罪名。这是邓太尉奏章抄本,亲笔真迹;恭请晋公明察邓太尉冤情,以彰朝廷盛德。」

「哦?」司马昭接下邓艾奏章,前後读了两遍,又招来一旁荀勖:「荀公曾,你去秘书台找羊叔子,取来邓艾年底奏章。」
荀勖允诺,大步出殿,顷刻,已带着宫人抱着一堆奏章回来,司马昭当下亲自比对,脸色渐转阴沉。

「叫卫瓘过来。」

卫瓘只在十步以外,即刻起身上前。司马昭两手分别举起真假奏章:
「卫伯玉,你与锺会联名指称邓艾谋反。这两篇邓艾奏章有十馀处不同,上奏朝廷的言语悖逆,但亲笔抄本言辞真切。究竟哪一份是真的?」

卫瓘低声下气:「臣不知有此事。」
司马昭横眉怒目,问得更大声:「你不知道邓艾奏章被改过?」
卫瓘连连摇头:「必定是锺会瞒着臣所为。但邓艾确有反意,他擅封蜀臣为官……」

眼看卫瓘又诬陷邓艾,诸葛茂忽然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砰」一声跪倒:「晋公!正月二十一,卫监军派兵追杀邓艾父子,不是因他谋反,是怕他找晋公平反!在场有许多人证!」
卫瓘猛然抬头,一手指着诸葛茂鼻子,朗声高呼:「晋公!此人心向蜀国,是蜀国奸细!请速斩此人!」

宫殿中乍然肃静,乐师丶舞者呆立不动。

诸葛茂急急望向贾充求援,但贾充旁顾他处,似乎不认识自己。

「晋公,快杀了他!不除掉他必然後悔!」卫瓘又催促司马昭,忽然身後一人大呼「等等!」只见杜预大步出列,挡在诸葛茂身前:「卫伯玉,你身为名士,位居总帅,言无德音,行不能为表率,以小人之心乘君子之器,不知悔改,还敢在晋公丶百官眼前放肆?」

「对!卫瓘与锺会合力陷害邓太尉,还强赖我与田续参加!」後面大叫的竟是胡烈。
「邓太尉父子以死明志!」「我等皆是人证!」牵弘丶杨欣丶爰邵一一出声指控。

卫瓘脸色惨白,缓缓朝司马昭跪下,拜了三拜,一路退步出殿去了。
殿中群臣一言不发,贾充侧身在司马昭耳边进言,被诸葛茂听见:「邓艾诸子已杀,妻孙已流放,若非谋反,朝廷便冤枉忠良,晋公便识人不明。此事宜稍後再议。」说完,贾充击掌三下,当殿高呼:「蜀技精彩,继续,继续!」

丝弦再奏,舞步又起。

诸葛茂看见司马昭眼神里的悲伤与孤独,清脆的巴蜀竹笛声中,他似乎听见司马昭喃喃抱怨:「怎麽没人对我说实话?为什麽都瞒着我?」

「看来路人又不尽知司马昭之心。」茂子暗想,忽然司马昭与他四目相接--
「邓子茂,你有胆子说实话,离寡人近一些。」司马指向卫瓘留下的空席。

於是诸葛茂左右两边都是朝廷三公级大员,司马昭的一言一行他都看在眼里。一时,茂子觉得自己太过渺小,不配坐在这里,但转念一想:「我既然不是官,与他们比什麽?」便抬头挺胸,与身边一个慈祥老者「王司空」大方寒喧。一问之下,才知他便是「卧冰求鲤」事奉母亲的王祥!但王祥谦虚推辞,当年他只是解衣凿冰抓鱼,「卧冰」纯属世人美意渲染。

须臾,舞者丢完布刀,宫人端上酒坛,一名袒胸舞者口含水酒,手执火把,「噗」一声喷出好大一团火焰,魏臣阵阵赞叹。
诸葛茂听说喷火是身毒人杂技,飞刀又是南蛮军士常见配备,配合蜀乐表演,岂不是污辱汉天子丶汉臣是蛮夷?
果然,众汉臣没一个笑得出来,只有汉天子刘禅「好!好!」大声鼓掌。

诸葛茂心里难过,但他已坐在魏国重臣当中,脸上强装的笑容又不便撤下。只见司马昭神色不悦,侧身问身旁贾充:「人之无情,竟能到这地步?即使诸葛亮在,也不能辅佐他久全,更何况姜维?」
贾充一对枭眼扫上刘禅,但刘禅目不转睛观赏喷火,并不自觉。新上来的两个舞者扮成一只白罴玄貘丶一只金毛弥猴,手握青竹棒随乐起舞,跌撞翻滚,逗得魏臣与刘禅哈哈大笑。

贾充侧身对司马昭说:「请殿下测试他。」
司马昭点头,便问刘禅:「安乐公可思念蜀国?」

「此地十分欢乐,不思念蜀国了。」刘禅带着笑容回答。

一旁汉臣闭目垂头。
司马昭面无表情。

诸葛茂看在眼里,暗叫不妙:「司马昭丶贾充不知汉天子吐露真心话,只怕要『防患未然』,害他性命。」

蜀乐蜀技终於告一段落,汉天子离席上厕房,郤正起身相随,诸葛茂与身边老太保王祥打了招呼,也跟出殿外。

琉璃瓦当丶木雕气窗,洛阳宫室的厕房也豪华过成都,两个蹲坑後面各站着一名宦官伺候,宦官手上捧的却不是竹片--而是大张纸巾!每张都能写几百字。

「我来,我来。你们站久了腿酸,先去外头休息片刻。」诸葛茂支开宦官,捧过纸巾,伸指一摸捏,每张竟有两层!於是他一分纸巾为二,分给汉天子与郤正一人一层。

顷刻,郤正与汉天子取水洗手,诸葛茂上前,压低声音:「方才晋公问安乐公思蜀一事,我见他与贾充神色有异,只怕心中起疑,如何是好?」

「起疑什麽?」汉天子又取走一张白纸擦手。
「他们误以为陛下假扮忠臣。」

「没事的,你想太多了!」汉天子笑容可亲:「寡人实话实说,真诚为人,晋公必不害我。」
「但晋公丶贾充不见得以为陛下真诚。」
「啊?」

郤正轻叹一口气:「此事不难。安乐公归席後,待司马昭再问一次,记得双目紧闭,如此回答:『先人陵墓远在巴蜀,我内心悲苦,无日不思西南。』这样便没事了。」

「好的。」刘禅对郤正作揖:「寡人从前不知道郤令先是忠臣!相识恨晚!」
郤正点头,却面有惭色。

诸葛茂心想:「汉天子前後态度丕变,只怕更加可疑;他不善言辞,即使闭起眼睛也瞒不过贾充。」正要再商议,郤正却伸手拍他的背,茂子心中疑惑,两个宦官已经回来交接,又不便再问。

但诸葛茂还是厚着脸皮,向宦官讨来十馀张纸巾,藏入怀中,再回座席。转眼又一曲结束,舞者退场换班,郤正起身进言:「晋公询问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国,方才如厕时,安乐公又有新说法,恭请晋公试问。」

殿中宾客都等着司马昭回答。司马昭点头:「安乐公思念蜀国否?」

刘禅紧闭双眼,缓缓道出:「祖先之坟远在西南……我心头悲哀,无日不思念……西南。」

司马昭皱眉:「这话是郤正教你说的吧?」

刘禅睁眼大惊:「诚然如此!」

「哈哈哈!哇哈哈哈!」满座魏臣哄堂大笑,东倒西歪,司马昭丶贾充也笑得弯腰。汉天子顿了顿,也跟着大笑。

汉臣一个个如丧考妣。忽然,茂子瞧见郤正朝自己挤眼睛。
是,茂子是魏臣,他必须笑,不笑就是心向蜀国,暗图复兴汉室。

「呵,呵呵,哈哈哈……」茂子也笑了,於是他开始鄙视自己,但他随即又想开了:「我笑满朝公卿自以为聪明,竟被郤正随口一言,当金毛猴子一样戏耍於鼓掌之间。」

宴会散尽,群臣回馆舍歇息。诸葛茂想打听亲娘下落,独自步出宫城。市街宽广,车流不息,豪门巨宅相连,楼阁亭台不断。他一连问了几家酒馆,又往人多的地方走,逢人便问亲娘继父姓名,却无半点斩获,转眼已近黄昏。忽然眼前一阵喧闹,数十名儒生行过眼前,队伍中高举两片横布条--「下品无世族」丶「上品无寒族」。

「惩贪污,治奢侈!」
「限世族,利蒸民!」儒生高呼口号。

诸葛茂想起去年的成都太学生,倍感亲切,心头一暖,索性走在儒生之间。
无论时空,人间总面临类似的难题。但愿洛阳太学生别犯季汉一样的错误,仇视自己的同胞,痛恨他们的朝廷。这些儒生很幸运,已经拥有超脱世道的见识;但茂子担忧,他们可能坚信人间非善即恶丶非友即敌。但愿他们分得出刻意与无心的错误,希望他们愿意把昔日的敌人看成自己人,站在他们中间,说着他们的语言,一步步改变他们。

走着走着,眼前是座三丈门阙,砖墙前数十座石碑耸立,洛阳太学到了。

诸葛茂猛然想起成都茶馆的腊丸密信:「洛阳太学外,见石经春秋并传。」心生疑惑,便上前察看,找到了《春秋》石碑。石碑上字迹方整公正,是前朝大儒蔡邕手笔。《春秋》石经一边则是「春秋三传里」唯一入选官学的《公羊传》,它似乎把帝王当成神祇看待,又记载不少天人感应丶阴阳灾异。公羊石经前,不少年轻太学生蹲坐在地,抄写经文在竹简丶木片丶破草纸上。

茂子猜想这些都是买不起纸书的穷学生,只好自己抄,便摸出怀中的擦嘴纸丶厕纸,分派给学生,太学生连连道谢,三两下便发完。

不知何时,茂子身边已经站了一个中年男人。

「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多看那剩下的二三,看我等亲手创建的福德。」中年男人嗓音低沉,有如庙堂铜钟,诸葛茂有许多年没听见了……

侧头一看,男人一口浓密长髯垂至胸前,粗眉下双目炯炯有神。
诸葛茂见了老熟人,激动得嗓音颤抖!

「公羊!不不,羊公!」

羊祜哈哈大笑,展出双臂,紧紧拥抱诸葛茂,须髯贴上他脸颊:「十年不见,邓子茂已经长得比我还高三寸,一表人才!」他拍拍茂子的背,又道:「子茂忍辱负重,勤勉诚恳,保全两国无数性命,功成身退,还要替邓太尉平反,年纪轻轻,好大出息!」

「不敢不敢。我只是做我该做的。」茂子笑得腼腼。忽然,他心里有阵不祥的预感……

「那麽……」羊祜放开诸葛茂,乾咳两声:「十年前你与小女的约定,怎麽说?」

「呃……她还没嫁人?」茂子掌心冒汗。

「等着你呢。自从一年半年前听见你消息,前前後後写了几十封信,都让我劝下不发,深怕暴露了你的身份。」羊祜摇头叹气:「我也怕她难过--若你因工作缘故成了家,就别在意了,我开导她。」

诸葛茂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还不及回答,《公羊》石经背後竟转出一名紫衣女子,五官细致,肌肤润泽有如白玉,羊祜吃了一惊:「妳何时躲在这里?」

「还记得我吗?」紫衣女子站在茂子身前,两人仅隔一尺,泪光闪烁,含情脉脉。

茂子是个念旧的人,怎能不记得这银铃般的嗓音?

「记得!」

「你想着我吗?」

诸葛茂深吸一口气,微笑点头。他开始鄙视自己,但他又想到一个办法……

羊常德落下两行眼泪,扑进茂子怀里。

夕照又一次爬上石经顶端,轻风吹不散淡雅的梨花香。

《炎兴》第四部 寒星之落 完
哪里又冒出一个紫衣女子?呵呵,茂子啊茂子怎么能见异思迁呢,还是好好工作,不要多做他想才是...
 
<後记>

icon_offline.gif
264 年五月,司马昭拜相国,升晋王,加九锡。

icon_offline.gif
吴军在陆抗指挥之下,围困白帝城而不强攻。守将罗宪坚持不降丶不弃城,半年救兵不至,城中疾病大半,终於等到魏国遣荆州刺史胡烈进攻吴军腹地西陵;陆抗回军守卫荆州,巴东之战结束,吴国未有斩获,两军死伤有限。

icon_offline.gif
264 年七月,吴天子孙休病卒於建业,享年三十。继位者是吴国最後一个皇帝孙皓。孙皓在位初年尚称英明好学,但逐渐转向残暴杀伐,终使吴国衰竭灭亡。

icon_offline.gif
265 年秋,司马昭卒於洛阳宫室正殿。十二月,司马炎受魏帝曹奂禅让,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初期鼓励农垦,兴修水利,修订律法,社会繁荣,缔造太康 (280 - 289 年) 之治。然而西晋君臣奢靡风气日甚,如大臣何曾日食万钱,仍抱怨无下箸处。同时大量胡人内迁,西北诸郡皆爲戎居,关中人口百万,夷狄居半,冲突日盛,加上鲜卑丶羌戎外族侵攻,西晋常年用兵西北,损兵折将。

icon_offline.gif
西晋派羊祜主持荆州对吴军事,羊祜主张怀柔,与吴国主持荆州军事的陆抗之间常年和睦。陆抗甚至称赞羊祜德行器量「虽乐毅丶诸葛孔明不能过也」。两人唯一军事冲突在 272 年秋,吴国西陵督步阐投降西晋,吴将陆抗率军三万讨伐,并与西晋羊怙八万援军对峙,最终吴军得胜,克复西陵。

icon_offline.gif
273 年,晋武帝司马炎为邓艾平反。

icon_offline.gif
274 年陆抗病卒,吴帝孙皓暴虐日甚。羊祜等力主伐吴,准备布属,令王浚於益州建造楼船战舰,但朝廷总因西北边患搁置。羊祜病卒於 278 年。

icon_offline.gif
279 年冬,西晋出动王浚丶杜预等六路近三十万大军攻吴,大战舰顺江而下,势如破竹。280 年夏,孙皓出降建业,三国时代终结。

icon_offline.gif
290 年,晋武帝司马炎卒,继位者是「何不食肉靡?」的痴呆晋惠帝司马衷。惠帝皇后丶贾充之女贾南风专权。

icon_offline.gif
291 年,贾后发动政变,西晋暴发八王之乱,往後十馀年战祸不断,国力丶人才耗竭。王莽头颅於 295 年焚毁於洛阳武库大火。

icon_offline.gif
304 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国号「汉」,史称汉赵,五胡十六国时代开始。连年争战严重摧残中原,大量中原人口南迁。311 年「汉军」攻陷洛阳,大肆截掠,史称「永嘉之祸」。316 年「汉军」破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国祚 51 年。

icon_offline.gif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教主要经典之一。书中参杂佛经道理,不少学者质疑是魏晋作者聚集各家之言的托作。

icon_offline.gif
罗宪於巴东之战後拜将封侯,为武陵太守丶巴东监军丶假节。268 年,罗宪向晋武帝司马炎举荐蜀郡(原雒县令)常忌丶巴西郡(原秘书郎)陈寿丶琅邪郡(诸葛瞻次子)诸葛京等十人,武帝即刻叙用。诸葛京官至江州刺史。

icon_offline.gif
蜀汉後主刘禅安然终老洛阳,卒於 271 年。蜀汉辅国大将军董厥丶尚书令樊建同拜相国(司马昭)参军丶兼任散骑常侍;侍中丶尚书仆射张绍封侯。黄金督柳隐出仕西晋三年,退隐蜀地终老。

icon_offline.gif
郤正封关内侯,任安阳县令丶迁任巴西郡太守,卒於 278 年,着有许多文学作品。

icon_offline.gif
李密以奉养祖母刘氏为由,上《陈情表》谢绝西晋朝廷官职。刘氏死後,李密出仕,官至汉中太守。後世有「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说法。卒於 287 年。

icon_offline.gif
陈寿编《蜀相诸葛亮集》上奏朝廷,官拜着作郎,之後致力编写魏丶吴丶蜀汉三国之史,选材审慎,文质兼具,检视人事得失,劝诫风化,合称《三国志》,是後人了解三国时代最重要的史料根据。他还有许多史料与文章传世。病卒於 297 年。

icon_offline.gif
胡烈後任秦州刺史,於 270 年在西北被鲜卑叛军杀害,其子胡渊死於八王之乱中。牵弘任扬州刺史丶转任凉州刺史,271 年在西北被羌戎击败战死。继任凉州刺史的杨欣於 278 年败死於鲜卑战事中。护军爰邵官至九卿卫尉。

icon_offline.gif
杜预不仅参与伐吴,於西晋刑律丶历法丶水利也有贡献,着有《春秋经传集解》等,多才多能,时人称之为「杜武库」。病卒於 285 年。唐代诗人杜甫和杜牧都是杜预後人。

icon_offline.gif
卫瓘仕途顺遂,官至司空。司马炎立痴愚的司马衷为太子时,卫瓘不敢直言劝谏,只在一次宴会後装醉,跪於司马炎帝床前吞吞吐吐,以手抚床说:「此座可惜!」司马炎领会意思:反问:「公真大醉?」卫瓘又不敢再说。291 年,卫瓘与子孙在八王之乱中被贾后杀害。

icon_offline.gif
嵇萦之弟嵇绍事母甚孝,长成後风姿弘雅,成语「鹤立鸡群」便是从他而来。嵇绍官至侍中,在八王之乱中因舍身保护晋惠帝司马衷而被杀(304 年),鲜血溅在惠帝的衣服上,惠帝不忍将血污洗去。这就是文天祥《正气歌》里「为嵇侍中血」的典故。

icon_offline.gif
根据成都父老传说,诸葛亮之女诸葛果在朝真观中羽化成仙。

《炎兴》全文完
这部小说涉及了多少个主要人物,IFE有统计么?
 
恭喜完篇,了不起的大工程,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思想深刻,寓意深远。
这是第二稿了吧,IFE第一稿写了多久,能够完成如此大量的考证和详尽的描述一定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非常难得!
 
哪里又冒出一个紫衣女子?呵呵,茂子啊茂子怎么能见异思迁呢,还是好好工作,不要多做他想才是...
謝謝,因為想寫大團圓結局,先前回導讀(未來的第一部開頭)加了羊祜的女兒,就是為了在結尾讓她和諸葛茂重聚的。今後編輯第一、二部開頭時,也會把羊樸經由田續送給諸葛茂的短信當作開展劇情的道具 (而不是很呆板地角色出來自白)。算是增加劇情緊湊度的辦法吧。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家庭糾紛就讓讀者自己想像好了。如果茂子與羊樸成親,那麼他就變成史實上真正出現的人物了,因為晉書裡提到羊祜沒有兒子,但有"女夫" (女婿),而且他說的一句話被記錄下來。如果以後寫續集 (周處除三害 & 272 年西陵之戰羊祜 vs. 陸抗),應該會交待一個官方版的後續發展。
 
恭喜完篇,了不起的大工程,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思想深刻,寓意深远。
这是第二稿了吧,IFE第一稿写了多久,能够完成如此大量的考证和详尽的描述一定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非常难得!
謝謝。在主站上說話有顏色的有十個人(但羊樸是客串的可以不算),所以最用心經營的角色有九個。杜預、田續悲憤高票落選。我還沒做角色資料庫,所以暫時不知道總共有多少人。

前作大概是 14 年前開始的,是打電腦遊戲的戰記(再慢慢轉成純小說),最後是要統一天下的,寫到一百二十萬字,大約 80% 左右因為各種原因卡住。那有點像網文流行的架空歷史小說,補足歷史遺憾。但心智成長以後就覺得這種體裁的主旨深度不足,缺少創作的使命感。作者一路在學習成長,作品的體裁框架與內容主旨卻已經讓作者自己都寫不下去了。我個人倒不反對意淫,只是不同心智年齡的讀者需要不一樣的東西。網文面對的是年輕讀者,所以錢財、力量、名聲、暖男美女就差不多了。而炎興裡面的 YY 都是正派角色得到某種能力、精神上的認可,比如姜維、陸抗識小玉,羊祜、鄧艾、杜預 (甚至司馬昭) 識諸葛茂,姜維、諸葛瞻、諸葛果識嵇縈等等,而且主角們都實現了故事主旨的願望,走上影響世道的路。我覺得這是炎興目標讀者最喜歡的意淫了。但一般娛樂作品的意淫都是毒品一樣止痛的,我這個意淫希望能鼓勵讀者動手去實現他們的想法。

從前我與一群網友做了一個三國末年的研究網站,自己陸續也有貼博文,買相關的書,目前似乎買了二十多本了。希望在這一塊的了解稱得上專業吧。三國末年這一塊比較冷門,所以還挺容易做到 "前無古人"的。也希望自己能多寫歷史寓言,算是個人特色。

過去這大半年來,自己寫炎興也經過很多次寫作的低潮,但每次想到 "全世界大概就我最適合寫這個故事" (不只是三國末年研究,還有很多移民前後、工作親身的經歷) 就很努力撐下去。(在 CFC 最感謝臘八粥的忠實評論。) 如果出現了內容比較無聊的片段,可能就是我在硬撐。我回頭慢慢補強。
 
最后编辑:
謝謝。在主站上說話有顏色的有十個人(但羊樸是客串的可以不算),所以最用心經營的角色有九個。杜預、田續悲憤高票落選。我還沒做角色資料庫,所以暫時不知道總共有多少人。

前作大概是 14 年前開始的,是打電腦遊戲的戰記(再慢慢轉成純小說),最後是要統一天下的,寫到一百二十萬字,大約 80% 左右因為各種原因卡住。那有點像網文流行的架空歷史小說,補足歷史遺憾。但心志成長以後就覺得這種體裁的主旨深度不足,缺少創作的使命感。而作者一路在學習成長,作品的體裁框架與內容主旨卻已經讓作者自己都寫不下去了。我個人倒不反對意淫,只是不同心智年齡的讀者需要不一樣的東西。網文面對的是年輕讀者,所以錢財、力量、名聲、暖男美女就差不多了。而炎興裡面的 YY 都是正派角色得到某種能力、精神上的認可,比如姜維、陸抗識小玉,羊祜、鄧艾、杜預 (甚至司馬昭) 識諸葛茂,姜維、諸葛瞻、諸葛果識嵇縈等等,而且主角們都實現了故事主旨的願望,走上影響世道的路。我覺得這是炎興目標讀者最喜歡的意淫了。但一般娛樂作品的意淫都是毒品一樣止痛的,我這個意淫希望能鼓勵讀者動手去實現他們的想法。我覺得這樣的意淫是非常好的。

從前我與一群網友做了一個三國末年的研究網站,自己陸續也有貼博文,買相關的書,目前似乎買了二十多本了。希望在這一塊的了解稱得上專業吧。三國末年這一塊比較冷門,所以還挺容易做到 "前無古人"的。也希望自己能多寫歷史寓言,算是個人特色。

過去這大半年來,自己寫炎興也經過很多次寫作的低潮,但每次想到 "全世界大概就我最適合寫這個故事" (不只是三國末年研究,還有很多移民前後、工作親身的經歷) 就很努力撐下去。(在 CFC 最感謝臘八粥的忠實評論。) 如果出現了內容比較無聊的片段,可能就是我在硬撐。我回頭慢慢補強。
"全世界大概就我最適合寫這個故事" ,做事情确实需要这种舍我其谁的劲头。
谢谢IFE分享写作背后的感受和经验,一个人一辈子能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是很了不起的。
我感觉后面两部节奏紧凑了很多,对话,道具,情节和描述都较前期精彩,写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IFE加油!
 
恭喜!

呕心沥血,实在写得不容易。虽然后面没有接着读,可看前面就知道这部小说创作的艰辛了。对你的坚持与努力表示深深的敬意!
 
"全世界大概就我最適合寫這個故事" ,做事情确实需要这种舍我其谁的劲头。
谢谢IFE分享写作背后的感受和经验,一个人一辈子能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是很了不起的。
我感觉后面两部节奏紧凑了很多,对话,道具,情节和描述都较前期精彩,写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IFE加油!
謝謝。今後回頭把主要劇情線寫好,經營各種情緒。添加事物細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