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靓照,同志们进来顶啊!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依拉草原

依拉草原位于香格里拉县城西北6公里处,总面积13平方公里,是迪庆香格里拉最大最美的草原,依拉藏语意为“豹山”,因传说中依拉草原门户内北边坐落的豹山是一座“神山”而得名。 

  既可以在依拉草原领略藏区草原一派牧歌式风光,又可切身感悟迪庆香格里拉藏民族神秘人文风情。

  7月的依拉草原,宛如碧波荡漾的海洋,上面浮满数不清的鲜花、玫瑰红的野芍药、野菊和说不出名的各色香花野草,与秀丽的纳帕海、美丽古老的依拉村连为一体,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达摩祖师洞 
在很早以前就是香客络绎不绝的佛教圣地了。维西县塔城乡其宗村是一个藏族聚居的村子,其环境可谓山青水秀,田园村舍倚山临江,掩映于各种果木的浓荫之中。村子东面约6公里处的高山,人称阿海洛山,因达摩祖师洞,又称达摩山。此山树木葱郁,山顶有巨型岩崖,达摩祖师洞位于崖壁上。此洞本为天生岩洞,藏传佛教传入迪庆后,民间传说达摩祖师在此山洞中面壁十年而成佛,在洞壁上留下面壁影像、留下顿足成洼圣迹,此洞由此便得名达摩祖师洞。大约在清初,信仰佛教的人们沿崖壁叠木为基,依洞筑成禅房数间,达摩祖师洞就成为佛教徒们朝拜的圣地和修炼的场所。
  清末,开始修建达摩祖师洞外的经堂和僧舍,其样式为沿悬崖叠木而成,据说修建过程历时三十年,足见其艰险之状和虔诚之心。这种在悬崖上建成的建筑,让人叹为观止。远远看去,仿佛悬挂于崖壁上的一种装饰,可谓巧夺天工。以达摩祖师洞及洞外经堂僧舍为中心,山下的来远寺和达摩寺恰好在其左右,形成三足鼎立、互为倚角之势。

  达摩祖师洞在历史上几经毁坏而又重修,人们始终把此当作一个佛教朝拜圣地。香客们常进行转山活动,路线以洞口为起点绕山顶一周,路程约3公里。因转山活动历来已久,已形成转山的小径。相传每年农历四月初一是达摩祖师的成佛日,届时,香格里拉、德钦、维西、丽江的香客们汇聚而来,不惜长途跋涉甚至风餐露宿,以完成转山活动为己愿。

  现今的达摩祖师洞,是1980年以后由省、州、县三级人民政府拨款、信徒们捐款而重建的。1984年8月,选址祖师洞左侧山顶重建的来远寺竣工,达摩祖师洞的香火又旺盛起来。祖师洞大经堂内供奉有释迦牟尼像、莲花生像、宗喀巴像以及止贡噶举派和噶玛噶举两派祖师的造像,还珍藏有达摩祖师“顿足成洼”的圣迹和达摩祖师遗物灵塔、达摩祖师弟子遗物灵塔。
 
碧沽天池
香格里拉县小中甸乡联合村海拔3500米的碧古牧点,有一片面积0.21平方公里的湖泊,平均水深只有1.62米,最深处也大约只有3米,湖虽不大,也不深幽,但呈现奇异的静和奇异的清。这片清澈澄明的湖水,仿佛就是其周遭那个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的世界所捧出的纯洁的心魂。湖周围3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被原始森林所覆盖,树木高大挺拔,多为云杉和冷杉。这茂密苍翠的森林涌动着大自然极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在其怀抱中的清水湖泊那么安宁娴静,远离纷扰,永不干涸。森林围护着它,也净化着它。这就是碧沽天池。碧沽天池位于香格里拉县小中旬乡联合村境内,距县城51公里,公路已通至湖边。
  碧沽天池藏语称“楚璋”,意为小湖。因地处碧沽牧点,遂取名为碧沽天池。湖周围方圆30多平方公里为原始森林所覆盖。多为高大笔直的冷杉、云杉,湖畔周围长满了杜鹃林,多是黄杜鹃、红杜鹃和白杜鹃,花冠硕大,色泽鲜艳。花期在6月中旬至7月底,值此时节,湖畔群花争妍,艳丽无比。湖北面的缓坡上有近百亩的樱草杜鹃,花色呈紫红和粉红。花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樱草杜鹃树干奇小,随地衍生,色泽浓郁,并有淡谈清香。人行其间,宛若信步于彩毯间,阵阵幽香扑鼻而来,让人有超凡脱俗的感觉。湖的南面是沼泽区,水草丛主,野鸟云集。是黄鸭、麻鸭、黑颈鹤等水禽的理想栖地。湖心有一个呈椭圆形的小岛,岛上多为杜鹃花树,每年6-9月间有成群的黄鸭栖于此。

  碧沽天池周围不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有绿茵茵的牧场,有安静的牛群羊群,更动人心魄的,是湖畔的杜鹃花。

  这里的杜鹃花成林而布,以花冠硕大、色泽鲜艳的黄杜鹃、白杜鹃和红杜鹃居多。到花开时节,群芳竞相吐艳,湖畔就成了湖水所围系的美丽的花环。那些花朵姿态各异,色彩缤纷。白的高雅纯洁,黄的沉稳而又不掩饰美的格调,红的热烈绚烂,交合成无声的花的合唱。在离湖稍远的山坡上,还有面积近百亩的樱花杜鹃,此花不像水边的大花那般亭亭玉立,而是以很小的树干,随地衍生,形成的是花海的景观。

  看花的人只觉得大片浓郁的紫色、红色牵引着视线,却分不清哪一株哪一朵。若倘徉其中,自然就会与花同醉。

  天池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小岛,小岛上杜鹃成林,野鸭在湖中和湖周围的水草中,若有若无,没有把叫声和飞扑的身影传开,静静地遵循着天池的自身规律。杜鹃花不是时时都盛开着,牧场不是时时都绿草成茵,到了秋末和冬季,雪就开始覆盖这圣洁的天池之境了。但冰雪覆盖的水依然是清明的,树依然是青翠的,无花的杜鹃树和无青草的牧场有了雪的点缀,更显得别有情致。
 
白水台

如果你是乘车旅游,那么清晨由中甸县城出发向东南100多公时,中午时分便到达三坝乡白地村境内。此时,你会远远地看见在翠绿的掩映中,有一处壮观的晶白在阳光下熠熠闪耀。这是一片和特殊的岩溶地貌,由于地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泉水下流,所到之处形成白色碳酸钙沉演物,呈现也了高低错落的梯田状。远远望去,犹如一道凝滞的瀑悬挂在苍翠欲滴的山腰,又似一块玉雕的屏障,在阳光下滟滟泛光。这里就是纳西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东巴教的第一圣祖丁巴什罗从西藏学经回来,途经白水台,被其美景吸引,就此留下来在这里设坛传教,由此白水台便成为东巴教的圣地。第二祖师阿明什罗也在此修行,并创造了东巴象形文字,编写东巴典籍。在白水台对面的山腰上有一喀斯特溶洞,据说这儿就是阿明祖师研习经文的阿明灵洞,纳西人称之“阿明尔可”。正是因为白水台特殊而具有神秘色彩地位,所以各地的大东巴都要到白地修行求径,这样才算得上是个合格的大东巴。
  白水台在纳西语中的意思是“逐渐张大的花朵”,在东巴教的教义中,白色被认为是一种吉祥色,一种神胜的色彩。自古以来,白水台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其随山势自高而下占地约3平方公里,形似梯田,纳西人将其传说为创世之祖美利东和美利色示范纳西子孙耕田造地的模型,所以白水台又被称为“仙人遗田”。白水台的左侧有一泉台,形状好似一弯新月,清泉盈盈四溢,相传是仙女梳妆的地方。泉台下侧还有一石穹隆,洁白如玉,形如怀孕女子,这是当地群众生殖崇拜的场所,纳西族一直保持着母系氏族社会的风俗,因此这种景观在许多地方都可见到。寻阶而上,在白水发源处有一块石壁,据说释理达多法师曾在此修行,因此这块石壁又被称为“释里达多禅定处”,望之使人不禁联想起少林寺里的达摩面壁处。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恶习不改”,欣赏过白水奇景后,总忘不了在就近的石壁上做一番刻文抒怀,其间也有一些不错的,在众多诗文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为明嘉靖年间,丽江知府木高所题,由白水台步行二十分钟,到达北侧的深谷,在一片荆棘丛林的掩映下,便可看到一块字迹尚很清晰的摩崖诗刻,赞美白水台,署名“长江主人”

  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
  云波雪浪三千垄,玉埂银丘数万塍。
  曲曲同流尘不染,层层琼涌水常凝。
  长江永作心田主,羡此高人了上乘。

  当代著名作家李霖灿曾赋《白水台》:“白水台前初惊眼,悬流真作白玉注。漫凝凝脂塑云水,却喜白玉泻瀑布。琼流瑶液何时起?银塍玉埂已无数。涌波迭台相堆积,漪纹网路自回互。细细缕织云水态,莹莹石上流不去。终日静观看不足,如展秋水洛神赋。大士何地需一苇航,请试人间凌波步。”

  在清光绪年间修订的《新修中甸县志稿本》中对白水也有生动的描写:“泉流滚滚,似乳非乳,而长白焉;波浪潆潆,是水非水,而长黑。风来水面,墨花梅蕊之纹;日映溪头,鸦背鹤氅之色,是以往来骚客,无不心爱而神赏焉。仲春朔八,士人心俗祀为祭,贽币承性,不禁百里而来;进酒献茶,不约千人而聚。此一奇也,亦胜景也。”文中结尾提到的“仲春朔八”祭祀便是指纳西族人一年一度的“潮白水”大会,十分热闹、隆重。

  游览白水,还可见识纳西传统的东巴纸和墨的制作工艺,以及纳西族古老而精彩的服饰。也许还会看见一群孩子光着屁股在台上戏水呢!
 
香格里拉 美丽的地方实在太多~~


依拉草原

达摩祖师洞

碧沽天池

寿国寺

明永冰川

噶丹・松赞林寺

萨马贡自然保护区

哈巴雪山

纳帕海自然保护区

太子雪山

澜沧江大峡谷

茨中天主教堂

属都岗湖

卡格博峰

碧壤峡谷

白茫雪山

噶丹・东竹林寺

碧塔海
梅里雪山
白水台

归化寺

千湖山
 
澜沧江大峡谷

流经青、藏、滇进入缅甸的澜沧汇,在迪庆德钦县境内流程150km。该段江面海拔在2006米,直线往上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谷地海拔高差在4734米以上。从江面到顶峰的坡面距离为14km,每kM平均上升337米,峡谷有一个近于垂直的坡面。

  澜沧江大峡谷不仅以谷深及长闻名,且以江流湍急而著称。冬日清澈而流急,夏季混浊而澎湃,该江年径流量8.38亿立方米。在l50km的流长里落差为504米,比降3.4%。狭窄江面狂涛击岸,水声如雷,十分壮观。如此陡峭的高山纵谷地形,如此奇异绝妙的地理构造,实为举世罕见。

  面对这滔滔的洪流,千百年来人类设法在这段江上开辟舟楫之便。
 
明永冰川

冰川脚下雪山山麓腹地是太子庙。太子庙为朝拜神山的香客煨桑之地,分“滚堆”(上太子庙)和“滚美”(下太子庙)两部分。太子庙常年香火旺盛,转经者络绎不绝于途。香客朝山转经时,依照先下寺(滚美)后上寺(滚堆)的顺序转经拜佛。藏民在太子庙转经朝拜后则徒步攀爬圣洁的冰川,他们视此为吉兆。
  明永冰川是卡瓦格博峰下其中一条长长的冰川,这是一条低纬度热带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山顶冰雪终年不化。由于它所处的雪线低,气温高,消融快,靠降水而生存,因而它的运动速度也快。到冬天,它的冰舌可以从海拔5500米往下延伸到海拔2800米处,如一条银鳞玉甲的游龙,从高高的雪峰一直延伸到山下,直扑澜沧江边,离澜沧江面仅800多米。

  明永冰川实在是险峻无比,因此上明永冰川需要借藏民的帮助用骡子等牲口载上去(只能载一程路)。但按本地居名的说法:这是座神山,上冰川朝圣必须步行上山以示心诚。

  到明永冰川,不知是到了梦境还是诗境。在这里,千年古雪灿燃亘古的恋情,云雾弥漫掩住历史的门扉,大地扭结,托出岁月的深渊。三江并流,涮走了烟云,带去了流沙,淘尽了污浊,孕育出如莲的美景。这里,歌声喂养着小鸟,少女的流盼梳理着花朵;阳光抚摸每一道生命的年轮;蜜蜂的歌声,蝴蝶的翔舞,沉醉了过往的山风,天鹅的翅膀将蓝天的白云剪成花环。永不败落的鲜花是山谷的笑容;悠悠鹿群作美女的散步,呼啸山鹰是云中的音符;山间的牦牛,像大地的纽扣。狼毒花燃烧了自己,也点燃了原野;钟情鸟不再呼唤,恬静的梦中没有阴影。这里,格桑花是雪山的花边,寺院的晚钟,送来祝福的温馨,如慈母的呼声。骏马、帐篷、炊烟、奶茶,将人生过滤得纯净香醇;森林、流云、湖光、雪山,洗涤尽人世的喧嚣。天高了,地宽了,水长了,视野中满溢着远古的倩影。情歌软软的,山歌绵绵的,连酒歌都是细细的。

  在这里,每一步都会踏入诗境,每一次心跳都会触动旋律,每一回眨眼都会闪现画卷。这样的世界,只有聆听,只有神会,只有凝视。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永远不是对峙,是一种默默的交流,柔情地倾诉……
 
噶丹・松赞林寺

这座寺院在迪庆,乃至整个藏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到迪庆参观人文景观不能不到这里一看。由中甸县城向北5公里,佛屏山前,一组庄严、肃穆的庞大建筑群依山而立,这里就是清朝康熙皇帝和五世达赖所敕建的藏区十三林之一,云南藏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藏区格鲁教派最负盛名的大寺――噶丹・松赞林寺。因其外观布局酷似布达拉宫,所以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清雍正时又赐名“归化寺”。从县城出发趋车十分钟便可到达。
  先来看看它的历史。噶丹・松赞林寺于藏功第十一绕迥阴士羊年(公元1679年)兴建,于阴铁鸡年(公元1681年) 竣工。据说寺扯是达赖剌嘛占卜求神所定,神示日:“林木深幽现清泉,天降金鹜嬉其间”所以游人进寺,会见到清泉淙淙,终年不涸,并能常见一对金鹬在寺院出双入对。寺名为五世达赖剌嘛所赐。“噶丹”表示传承黄教祖师宗喀巴首建立之噶丹寺;“松赞”即指天界三神帝释、猛利和娄宿的游戏场所;“林”即“寺”。整个含可理解为:“一切显密非一次修成,为使无垢之法源尖不断地惠及众生,使之圆满,特建此寺。”建成后的松赞林寺成为本地区政教合一制度的最高机构,成为滇、藏、川藏区佛、法僧“三宝”具务的殊胜道场,各地到北朝圣的信徒也是终年络绎不绝,香火极盛。

  据记载,这松赞林寺与七世达赖剌嘛格桑嘉措还有着一段深厚的“法缘”。六世达赖飞升后,拉萨三大寺祈求卜认定的转世灵童(即后来的七世达赖)遭到蒙古和硕特部藏王拉藏汗的揎害于是灵童被僧人们护送至松赞林寺避难。灵童将牛奶奉于水源程序,祈祷此水成为乳汗以养育众生,此水由此成为“奶子河”。后灵童又转由青海塔尔寺供养,终于得到当时的皇帝康熙的认可支持,并加封“宏法觉众”的封号。因此,七世达赖对后来松赞林寺的扩建一直给予支持。

  松赞林寺可谓荟萃了藏族宗教文化的精华。其建筑造型充分体现了藏式建筑的特点,一踏入寺院,便会体味到那咱浓浓的宗教氛围。整个寺院外型像一座城堡,扎仓、吉康两大主寺建于最高点,为四层藏式碉房建筑,居全寺中央。主寺上层为镀金铜瓦,殿宇屋角兽吻飞檐,又颇具汉武寺庙建筑风格。下层大殿宽敞明亮,有108根柱楹,取吉祥之意,这里可同时容纳2000人趺坐念经,虽不能亲见,但想象一下那宠大壮观的场景,足以令人肃然。大殿正中供奉着五世达赖铜像,其后依次排列着著名高僧的遗体灵塔。后殿供有宗喀巴、弥勒佛、七世达赖铜,通高三丈有作,直达上层。大殿左右两侧,正门内外两侧雕绘有琳琅满目的精美壁画,多为佛教故事和传说。相比大殿的气势恢弘,内殿则另有一番精致小巧的风格。内殿以回廊贯通,回廊上饰以精美雕刻和壁画,并采用汉式镂空窗棂加强空间感,八仙庆寿、四季花鸟等图案随处可见。二层殿有拉康八间,分别为诸神殿、护法殿、堪布殿、静室、膳室等。顶层正楼特设精舍佛堂,供奉五世达赖、七世达赖佛像,以及贝叶经卷、唐卡、传世法器等,进之顿觉佛光四溢,令人倍感神圣和肃穆。

  松赞林寺内所珍藏的历代文物十分丰富。有五世达赖和七世达赖时期的八尊包金像、贝叶经、五彩金汁精绘的唐卡、黄台等。全寺收藏有《甘珠尔》二百作部,其中两部为金粉手书的,还有《丹珠尔》及各种典籍。
 
哈巴雪山

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在发间传说中被看作是弟兄俩,金沙江从两座高大挺拔的雪山中间流过,形成了虎跳峡。哈巴雪山位于中逛公园县东南部,是喜玛拉雅山造山运动及其以后笼四纪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下急剧抬高的高山。最高峰海拔5396米,而最低江面海拔仅为1550米。山势上部较平缓,下部则陡峭壁立,望之险峻雄伟而又美丽神秘。
  哈巴雪山因巨大的海拔高低差异,形成了明显的高山垂直性气候,这种气候又孕育了垂直带状分布的生态系列。山顶终年冰雪封冻,主峰挺拔孤傲,四座小峰环立周围,远远望去恰似一顶闪光的皇冠。 白雪衬着蓝天,雄奇中透出无限的灵秀。“白云无心若幸猓?庇氚籽┫嗤峦獭钡难┥?啤⒃婆?┑木爸拢??艘浴翱瓷桨?籽??囱┌?自啤钡母芯酢T诤0卧?700米左右的地方,悬岩披挂着冰瀑,仿佛雪山高洁优美的乐章。这一道道貌岸然的悬冰川,属我国纬度最南的海洋性温冰川。据说那些千奇百态的角峰、刃脊、U形谷和羊背石,就是古冰川留下的遗迹。古远的冰斗还融化聚集成众多的冰渍湖,这些冰债湖就分布在海拔4100米左右地带上,以黑海尤为著名。地势如此高的黑海,水极清极冷,水中又无藻类鱼类的杂间。若人探寻而至,一种不寻常的境遇会使人目瞪口呆。站在湖边,扯开嗓门喊叫,雨雪顷刻飘洒于周遭,有时甚至会出现倾盆暴雨。这种可呼唤而一对的自然奇观是哈巴雪山特有的 景观。另外还有圆海、黄海、双海等。

  在哈巴雪山更广阔的胸怀里,各种植被资源、花卉资源极其丰富。来这里千万记着要看一看杜鹃花,因为从山顶到山脚分布着200多个品种,占整个云南杜鹃种类的70%。据有关专家调查研究,这里有云南乃至全国亚热带地区为数不多的典型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自然景观。在海拔1700―200米的虎跳峡谷干热河谷性稀树灌木草丛植被带,主要分布有清香木、灌木矮黄护、草本须芒草等,海拔2000―2700米的云南松和常绿阔叶林带,分布着云南松和黄毛青冈等乔树种;海拔2700―3200米的温性针叶林带,分布有云南松。云南铁杉、冷杉、高山松、红花杜鹃、棕背杜鹃、红毛花揪、南方红豆杉、红蝉、白桦等构成,林间有箭竹、茶麓子、忍冬、杜鹃等灌丛草甸带和流石滩疏生草甸带,分丰有小叶型杜鹃和柳、岩白极左、滇杜鹃、宽钟杜鹃、大果红杉等的天地。到海拔4011―4700米地带,就是高山灌丛草甸带和流石滩疏生草甸带,分布有小叶型杜鹃和柳、岩白菜、滇黄苹、虎耳草、虎耳草、丛腑、高山 革鼠绵毛雪莲、轮叶绿绒蒿等。海拔4700米以上的终年积雪带则无植物生长。

  哈巴雪山又是珍禽异兽的天地。有国家级一类重点保护动物滇金丝猴、雪豹、云豹、金钱豹和斑玲,据说历史上还有孟加拉虎;国家二类重点保护动物则有猕猴、小熊猫、氢羚、林扇、马民穿山甲水獭、大灵猫、小灵猫、猪涮、金猫、黑熊、岩羊、藏马鸡、白腹锦鸡、血雉、红腹角雉、白鹏等。

  生物学家以大量的调查资料向人们表明,爬哈巴雪山的游客,在一日之内便可领略到相当于从南国热带地区到北半球地约70个]纬度的水平带生态类型和气候类型――只要你有那个体力!生物学这有们自然数誉哈巴雪山为“世界花园之母”。这里是杜鹃、报春、龙胆等名花的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众多的高山花卉不胜枚举。

  在杜鹃花盛开的季节走进哈巴雪山,你会惊叹这里竟蔡萃了那么多的杜鹃花种类,这里的杜鹃色彩缤纷,树形多资多彩,花瓣大小各异。木霓弘、陈保亚等所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中作这样抒写:“……越往上走,杜鹃花越来越多了,放眼望去满目皆是。各色杜鹃花越来越多了,放眼望去,眼目皆是,各色杜鹃铺天盖地,考察队员完全被淹没了花的海洋里,只听得阵阵赞叹声,却不见颜面。据说这山上的杜鹃品种就上百种之多,我们都拄根添条服用助脚力,每一次拄下去,几乎都要捅起一串花瓣来……我们爬到了海拔4100米的地带,赶到了高山冰渍湖黄海边上,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色镇住了:湖水掩映在杜鹃花丛中,湖周围全是的海洋,全是层层叠叠的花浪潮!谁见过那么多花呀!远处,是拔地而起、造型奇特的山峦;脚下,是一片片翠绒绒的绿毯。杜鹃花丛中,点缀挺拔着一侏侏身姿不凡的冷杉……我们不相信这辈子还能看到这样的景观,只有一个感觉,哪怕就是现在死了也值!”据记载,早在20世纪初,英国的、美国的、奥地利的学者纷纷来到哈巴雪山采集植物标本,他们摘去的大量杜鹃花种已成为欧美各国园圃里的美丽景观。
 
太子雪山

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它北于西藏芒康相连,西与西藏左贡、察隅接壤,与四川巴塘、得荣隔江相望。县政府所在地升平镇距中甸县城184公里。全县总面积7596平方公里,平均海拨3559米,是云南省地势最高的县。
  太子雪山位于升镇西,澜沧江畔。山升平镇10公里至飞来寺,是远观太子雪山的一个较好的位置。太子雪山百里相连,冰峰横亘,平均海拨6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13座,称为"太子十三峰"。其中主峰卡格博峰海拨6740米,是云南第一高峰。

  卡格博峰是云南十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区之一的三江并流景区的主要景观,曾被洛克博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山"。1986年,藏传佛教的十世班禅大师确的坚赞曾在这里举行隆重法事。据说,当时太子雪山云雾缭绕,不能见其真颜。当班禅大师诵经,撒了神水之后,卡格博如有神驱,云雾散去,露出了它巍峨的身姿,这时当地百姓中传为一奇。

  卡格博峰如今仍是一座处女峰。早在1902年,英国就曾在登山队首次挑战卡格博峰。之后,美、日、中日联合等登山队又4次攀登,但都失利。1991年1月,中日联合登山队十七勇士再次向雪山冲刺,不幸全部遇难。消息指出,中外震惊,被评为为该次向雪山冲刺,不幸全部遇难。消息传出,中外震惊,被评为该年度中国十大体育信息之首。十七勇士的遗骸直到1998年7月才被上山采药的当地藏民发现。据推测,是因91年1月3日晚至1月4日间突发的雪崩造成的。为纪念这一壮举,在飞来寺建了纪念碑,上书"中日首次向梅里雪山峰挑战的勇士长眠在此",并列了十七勇士的姓名。

个人补充啊: 日本人是上不去的,一去就蹦山,死了活该~~~!!!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