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靓照,同志们进来顶啊!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属都岗湖

属都岗湖位于中甸县城东北方,距县城35公里。海拔3705米,积水面积15平方公里。属都岗湖四面环山,年平均气温35℃,降雨里580毫米,雨季多在6至10月份。

  属都岗湖是全县最大的湖泊之一,湖水清澈透亮,湖中盛产“属都裂腹鱼”,鱼身金黄,腹部有一条裂纹,鱼肉细腻鲜美。湖上还栖息着大量的野鸭、水葫芦、黄鸭等飞禽。

  属都岗湖四周青山郁郁,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湖东面成片的白桦林,秋天一片金黄。山中云杉、冷杉高大粗壮,直指云霄,树冠浓绿缜密,可遮风避雨。林中栖息着麝、熊、豹、金猫、毛冠鹿、藏马鸡等多种珍禽异兽。 属都岗湖畔是中甸有名的牧场,这里草场广阔,水草丰茂,每年春夏之际,成群的牛羊游弋于湖畔,牧棚星星点点,置身湖畔,背负青山,面临绿水,牛群点点黔黑,牧笛声声入耳,让人深切地感受到高原人闲放、悠游的生活情趣。

  到属都岗湖旅游交通十分方便,有公路直达湖畔,游人从中甸县城出发,要一天往返。属都岗湖东南面就是著名的景点碧塔海,两地相距十余公里。
 
卡格博峰

卡格博峰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传说宁玛派分支伽居巴的保护神,位居藏区八大神山之首,当地尊称为“巴何洛登地”。卡格博,藏语意思是白色的雪山,俗称雪山这神。卡格博原是九头十八臂的煞神,后被莲花生教化,受居士戒,改邪归正,从此皈依佛门,做了千佛之子格萨尔摩下一员骠悍的神将,从此统领边地,福荫雪域。卡格博神像常被供奉在神坛之上。他身骑白马,手执长剑,雄姿英发。在西藏地区传说,若有幸登上布达拉宫便可在东南方向的五彩云层中看到卡格博的身影。每年秋末冬初,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的一批批香客,千里迢迢赶来朝拜这座心灵中的雪山之神。他们围绕着神山礼拜,少则7天,多则半月,当地称为转经。藏民们对卡格博如此崇拜,都以能在一生中到卡格博朝拜转经为最大荣幸。若逢藏历羊年,转经更是增至百十倍,匍伏登山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卡格博峰还未受人类活动的染指,迄今仍然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
 
白茫雪山

在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的中段,有一个黄型的峡谷区。雪峰连绵,林海莽莽,还有金沙江及其支流珠巴洛河从雪山丫口流出,流过分布在雪原林海之中的藏族村落。这里,就是1988年5月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茫茫然雪山自然保护区。
  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寒带原始林区,也是云南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德饮县城东南部滇藏公路穿越其境。保护区海拔最高处的扎拉雀尼峰高至6540米,与最低处的霞若乡高差达3380米,形成立体感极强的气候特征和值被类型。依海拔的高低,垂直分布着高山流石滩植被、高山灌木丛草甸植被、亚高山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云南松林。在云杉林和冷杉林组成的亚高山暗针叶林带,栖息99世博会的吉祥物、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它们活跃于保护区面积51080公顷的核心区,结群活动,采食云冷杉和掸木树的嫩芽、幼叶、长松萝和花揪等,其跳腾游窜、嬉戏鸣唤,给雪山林海带来特有的灵气。

  在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高远广阔的胸怀里,许多珍禽异兽和谐、自由地繁衍生存着,呈现一种大自然祥和广博的氛围。这里有国家重点保护一类动物云豹、雪豹、黑鹿、金雕等,有数量和品种较多的猕猴、短尾猴、小熊猫、金猫、金钱豹、马鹿、水鹿、毛冠鹿、石貂、岩羊、高山雪鸡、白马鸡、铜鸡、白鹏、角雉、虹雉等,还有不计其数的豹猫、大灵猫、黑熊、棕熊、斑羚、獾、狐、兔和各种鸟类,不愧为动物的乐园。

  那莽莽的林海中,特有树木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澜沧黄杉、大果红杉、油麦吊杉、云南铁杉、红豆杉、黄杜鹃等,尤以黄杜鹃种类丰富,构成林海花海的奇妙景观。在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的怀抱里还可寻觅虫草、贝母、知母、天麻、胡黄连、木香、大黄等珍稀名贵药物。

  白茫雪山群峰连绵,姿态雄伟,气势磅礴,在世代生息于雪山脚下的藏民心中,是一种神圣的象征。他们敬之为神山,只要由此经过,莫不向之顶礼膜拜。一些虔诚的朝拜者,甚至寝卧山下数日不去。

  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有令人醉神迷的景观。在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游览之人可尽情领略雪域风情。夏季的白茫雪山,冰雪消融,到处高山流水,杜鹃花灿烂绚丽,林中则百鸟轻鸣,群猴嬉戏。到了秋季,白茫雪山的自然景观则更别有情致。阒在滇藏公路上,就置身在丰富多彩、如醉如痴的景物里。特别使人沉醉的是从远到近所呈现的那种是就物色调上的强烈的立体感。远处是雪山,在清明的秋空里,极高、极白、极远。在这种高远雄奇的峰峦之下,林海尽为秋色所染,红、黄、绿层次井然,特别是那如火如霞的红色秋叶,像雪山的灵魂,尽情地展现着多情的姿态,让人深悟深林高山的豪爽热烈。长满灌木林的草甸草坡上雪茶点布;若陷若现的流水在海中穿行,仿佛雪山之魂。置身于其中,让人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

  在白茫雪山丫口处,耸立着一个巨大的玛尼堆,青灰、森黑的石块,记录着来往行人拜谒白茫雪山的那份虔诚。经幡在寒风中翻卷,风雪交加,经幡早已褪色,经文难以辨认,却诊然义无反顾地诵念着六字真经……

  没有人文气息的自然景观是乏味的。一无人迹的雪山丫口,因为有了玛尼堆,有了飘动的经幡,而富有了灵性。按照藏传佛教的规矩,一个地地道道的藏人在翻越白茫雪山丫口时,都要随手捡拾一块石头,放在玛尼堆上,然后解开头上辫子,任其随风吹散。他会大声念诵经书,大声呼唤神录,并把手里的青棵撒向天空,表达对神灵的敬意。那是大与自然的对话,也是人与神的交流。往远处望去,地上雪茶细白如丝,事实上那是一种黄白色的高山苔鲜类植物,在丽江与中甸,那种满街的铺面都在出售的天然饮料,看来采集得并不容易;再无处,密密麻麻地生着一丛丛低矮的丛林,那是高山杜鹃。
 
噶丹・东竹林寺

噶丹・东竹林寺是香格里拉仅次于松赞林寺的另一大寺庙,建于1667年,原名冲冲措网寺,意为仙鹤湖畔之寺。本为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建寺初期仅有僧侣16人。后与抗萨、支用、书松等7个小寺(贡巴)合并,便名噶丹・东竹林,意为成就“二利”(利已利人)之寺。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 与德饮林、红坡羊八景林同时被藏传佛教格鲁派兼并,改宗格鲁派。清康熙十五年,五世达赖赐寺名为噶丹・东竹林,属格鲁派大规模兴建的康区十三林之一。经大规模兴建扩建后,东竹林寺成为德饮境内格鲁派三大寺中规模最大的寺院,成为康南地区宗教文化活动中心之一。
  东竹林寺十年动乱时遭破坏,1985年7月,由州、县人民政府拨款再建噶丹・ 东竹林。历时7年,一座巍峨壮观的新寺已矗立在原址。新寺建筑井然有序,布局合理。远远望去,储墙排列,褐窗密布,平顶楼房鳞次栉比,俨然一座城镇。位居中央的大经堂为四层土木结构建筑,82根合抱大信成网状密布,底层是全寺剌嘛的念经处,正面从有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及其弟子达玛仁青和一世班禅克珠杰像,两边是释迦牟尼、观世音、文殊、度母、普贤等佛和菩萨像。第二三层分别为经堂、佛殿,以及堪布(掌教)念经和起居的静室,各层内外都装潢富丽,彩绘纷呈,加上宗教艺术瑰宝――雕塑、唐卡、壁画的特点,更显得金碧辉煌,气氛庄严肃穆。二层新塑的强巴佛记6.8米。三层觉卧拉康(释迦牟尼佛殿)的佛像高约10.5米,铜质蜜金,佛冠及前胸镶满珍珠宝石,系拉萨色拉寺所赠。

  清康熙年间的东竹林间,名声远扬。当时,昌都活佛帕巴拉・米榜格列甲格列甲措到该寺传教,并为该寺向清朝廷呈状,要求允许东竹林为皇上举行祝寿活动,皇上给予应允,并每年赏赐该寺百驮大米。此后,历代皇帝在财经、供品及特殊招贴、匾额、浩封等方面给东竹林寺诸多关照。五世达赖期间的扩建,也多由国库赐银。当时,寺内建成了能容纳两千多人的经堂大殿。大殿建筑和陈设引人注目。大殿正中的铜瓦殿内金光灿灿的五座镀金宝鼎佛光闪烁,还有强巴佛殿、护法殿、白伞盖母殿、佛塔殿、藏书院、印经院、万万咒轮堂、斋戒堂等设于大殿内,使大殿气势和威力显而易见。大殿周围环绕着8所活佛静室和300多所僧舍。

  噶丹・东竹林寺在清康熙、五世达赖时期的大规模兴建扩建后,寺院规章制度也不断健全。在佛事活动上继承了拉萨上密院的常规,着重密宗仪轨。在扎塘丹白坚赞活佛主寺时,十一世达赖喇嘛凯珠嘉措为东竹林制定了大规章,法规戒律趋于完善,大乘长净和斋戒等密宗仪轨遍行各香火部落,清未,僧谷人数达700多人,有活佛10人。从清朝开始,东竹林寺内的珍贵文物越来越丰富。很多珍贵的佛像、经典、佛塔、唐卡、法器集中于寺内。堪称稀世珍宝的有弥勒法轮佛像、红铜镀金白度母像、三世诸佛像、文殊菩萨像、特大堆乡唐卡净罗王群像、十六罗汉像、十七幅“班禅历生传记”刺绣、《释迦百行传》等。1943年,东竹林寺最大的佛像――弥勒佛像制造竣工,此佛像为红铜镀金像,有三层楼高。

  建国后,东竹林寺得到保护,依然讲修佛法,松谋活佛和甘孜居里活佛也先后几次到该寺传授教义。

  1987年10月,东竹林寺举办了盛大的“格规定木”庆典活动,此后每年都过增值节,并在此期间展出该寺珍藏的一幅长达 8.5米、宽5.2米,用五彩丝线精织而成的护法神像,供香客观瞻礼拜。所谓增值节,就是东竹林寺极为隆重的传统跳神大法会。法会期间,进行盛大的宗教活动,即庄严的诵经仪式、大型跳神活动等,各方面僧俗人士云集东竹林寺,场面十分壮观。
 
下面要介绍的就是,我心中的童话

碧塔海

碧塔海:是香格里拉雪域高原上最美丽的湖泊,它深藏在海拔3540米的原始森林的环抱中,占地1418公顷,水域面积160公顷,为云南省重点自然保护区。景区内有举世珍稀的动植物长苞冷杉、黑颈鹤、弥猴、猞猁、云豹在自由地繁愆生息,其中"中甸重唇鱼"是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鱼类活化石。每当春季杜鹃花开的时节,游鱼争食杜鹃落英而纷纷醉浮湖面,黑熊则乘月夜捞食醉鱼,形成独有的"杜鹃醉鱼"、"老熊捞鱼"的奇观。

  "碧塔"藏语意为羊毛织成的氆氇。用以赞美这片森林成毡的净地,也包含了这里的藏族先民朴素的环保意识。
 有着传奇色彩的“碧塔海”,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塔状的小山和这湖清明宁静的水。它们被赋予了―种神话传说,相传天女梳妆时不小心失落的镜子破碎形成了许多高原湖泊,碧塔海就是其中的一块镶有绿宝石的最美的镜片。还传说这里是格萨尔王传说中所提的“毒湖”。姜岭大战至碧塔海,因冰天雪地.湖光朦胧,邻国的骑士追敌误入湖中而被淹没,转败为胜的姜国认为这是碧塔山神保佑的结果,便在小山上建造了庙宇。这些神话传说赋予了碧塔海丰富的自然和文化内涵。阴雨的天气透出无限的清凉和幽静,我们登上小船驶入仙镜般的碧塔。在湖的四周生长着浓密的杜鹃树,据说每年五月端午节前后,杜鹃吐艳,湖畔鸟语花香,景色宜人。杜鹃花落,游色喜食,但因花含微毒,吞食落叶的鱼总是如同醉洒一般,一条条翻着雪白的肚皮漂浮在湖面上,林中黑熊便趁机前来赴“白鱼宴”。
 
千湖山

从中甸城沿滇藏公路往南行50KM,就到了小中甸乡团结村境内的千湖山。

  千湖山藏语称“拉姆冬措”,意为神女千湖或仙女千湖,湖区分布在海拨3900米至4000米地方,以三碧海、大黑海为中心,方圆150平方KM,有面积10亩以下者数以千计。

  这些湖有的圆若明镜,有的长似游鱼;有的开阔平坦,有的幽深宁静;有的半环于山洼深处,有的掩映于杜鹃丛中,有的似珠玉成串,有的孤悬于草甸中间;有的怪石露出如鳄鱼探头,有的水色深沉似无底深渊……真是千姿百态。湖周围被原始森林所覆盖,多为高大笔直的冷杉、云杉。湖畔长满了杜鹃林,多是黄杜鹃、红杜鹃和白杜鹃,花冠硕大,色泽鲜艳。杜鹃盘根错节,形成一大天然奇观,幽静的湖面不时有戏水的黄鸭飞过。

位于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小中甸乡包括小中甸乡和上江乡的局部地区,是金沙江流域原始植被、高原湖泊的集中展示区之一。千湖山片区遍布高山冰蚀湖。据不完全统计,大小不一的高原湖泊有一百多个。其中,以碧古天池和三碧海为代表。具有独特的高原森林湖泊景观价值。千湖山景区具有完整而独特的高山生态系统多样性,高山草甸,杜鹃林及云冷杉林最具特色。黄杜鹃、黑颈鹤等珍稀动植物栖息其间,是“三江并流”区域内高原生物多样性集中体现的地区之一。
 
怒江```````

怒江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南麓。上游因江水深黑,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贡》里把它称为黑水。上游藏语叫做"那曲",即"黑水河",流入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之间的峡谷中,始称"怒江"。经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麻玛洛东进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奔腾于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纵贯贡山、福贡、碧江、泸水4县,于泸水县蛮云乡流入保山市境内,怒江州境内流程316公里,流域79公里。支流短小,呈羽状排列,较大的支流有迪麻洛河、普拉河、木克基河、亚坪河、紫楞河、都堵罗河、老窝河、蛮蚌河、湾桥河、丙贡河、蛮英河等55条。江面宽度100-130米左右,水底多礁石,发洪期与枯水期水位相差约5米。州境内总落差640米,每公里平均落差2.03米,与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垂直高差在3000米以上,形成山高谷深坡陡水急的巨大峡谷。洪水流量为10400立方米/秒,枯水流量316立方米/秒。怒江东岸是高耸入云的碧罗雪山,西岸是白雪皑皑的高黎贡山,两岸山岭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山谷幽深,河流落差大,水急滩高,有"一滩接一滩;一滩高十丈"的说法,十分气派。两岸多危崖,有"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之称。每年流出国境的水量约为黄的1.6倍,在云南仅次于金沙江和澜沧江,水力资源约占全省水力总资源的20%,在云南居第三位。
  怒江不仅水急浪高,而且两岸的风景也十分有特点,有如壁直立的绝崖、怪石峥嵘的江岸,一个接一个的峡口。从江面似切削直上的山脉被划分为热、温、寒几个气候带,各种界线分明的植物带依次分布在山坡之上,形成完整的天然植物博物馆。而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又生活繁衍着众多的动物,是全国少有的动物博馆。这里的人们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陡峭的山坡上开垦出片片耕地,在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峡谷文化。怒江又是一条英雄的江。古往今来,多少民族英雄,为了捍卫祖国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利用手中原始的长刀弯箭,在高山峡谷中上演了一场场悲壮活剧。而当各族人民翻身作主人之后,人们又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山河装点得更加壮美。

  怒江,以它的气势、它的历史和它的变化,成为这块大好河山的标志和象征。
 
古老神秘的独龙江

独龙江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从迪布里地方流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内上游称克劳洛河,到贡山境内与麻必洛河汇合后始称独龙江,为伊洛瓦底江三大源流之一的恩梅开江上游。在怒江州境内流程为80公里,流域1947平方公里,然后流入甸心多危石险礁,水势汹涌。较大的支流有:麻必洛河、担当洛河、布卡娃河、木切尔河、木林河、达塞洛河等。
  独龙江沿岸是著名的横断山脉,河山纵列,雄伟壮丽,它的西岸是海拔4000多米的担当力卡山,东岸是海拔5000米的高黎贡山,两山南北逶迤,绵延起伏,登高望,山峦巍峨,林海浩瀚,蔚为壮观。这一带地形多样,从山脚至山巅的气候、温度悬殊较大。沿江行走,挥汗如雨,至山腰则有春秋凉意,待攀上山脊,顿觉寒气袭人,形成一山上下,头带白帽,身披翠装,河边、田野一片青葱的美丽景象。由于河床南向倾斜,水流湍急,落差极大,远望河水来处,有若从天而降,激流拍岸,汹涌澎湃,白浪滔滔,即使在浅水时期,流速也在每秒3米左右,涨水时则达五六米以上。独龙江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两岸的深山密林中有罕见的珍禽异兽和名贵的山货药材,以及丰富的矿产。这些资源正待开发利用。

  由于山高箐深,地处中缅边境,独龙江流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是一块世人知之甚少的土地。高黎贡山冬季大雪封山,更使这里成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在怒江州境内,这里虽然刚通公路,但经常因为下雨下雪而无法通行,那时,人们得步行3天,才能越过天险,踏上这块森林密布,物产丰富的民族聚居区。

  独龙江流域居住的独龙族是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他们依据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将远古气息浓厚的许多传统保留下来,创造出独特的民族文化。

  独龙江是一条饱含秀美风光和人文光彩的河,是一条古老而又神秘的江。
 
楼上的美女辛苦了
我下个星期就回昆明了,真是开心阿:D ;) :p
 
听命湖

   在泸水县西北部16公里、海拔3540米的高山顶上,有一个面积约有120亩的天然湖泊--听命湖。它是高黎贡山横断山脉罕见的湖泊,也是云南屈指可数的高山湖泊之一。隆冬,这里白雪皑皑,夏秋波光粼粼,山花簇拥,是野生动物栖息的圣地。听命湖神奇而美丽,给巍巍高黎贡山平添了几分优柔抚媚的韵致,着实令人神往。
  听命湖距片马80多里,从片马出发,一路悬岩千仞,深壑万丈,险景不绝,让人惊心动魄,但一登临湖境,一路惊心倦意就顿时消解。盆状的湖泊周围,群峰竞秀万溪争流,山风吹过,云涛涌来,湖泊时隐时现,如禽如兽、千姿百态的群峰也像在游移不定,显得分外壮观。怪石和草甸上,奇花异草遍布,不时放出阵阵清香,沁脾沁腑。湖水晶亮透明,湖色远近有异,近处望,湖面波光粼粼,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远处看,湖面却平展如镜,没有一丝侵扰。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银色、淡蓝、深青、墨绿,非常分明。

  听命湖的西侧,古木参天,郁郁葱葱。虎、豹、熊、猴、麂子等各种野生动物常在这里栖息,由于它们来往湖边,从林问到湖边踏出了一条条小道。湖上常见最多的还有禽鸟,数百数千或在湖中游泳,或在湖边倘佯,兴情所致,双翅轻展、脑然起舞。每当此时,湖光鸟影,交相辉映,诗情画意的水光湖色,令人心
 
最初由 *Christine* 发布
楼上的美女辛苦了
我下个星期就回昆明了,真是开心阿:D ;) :p

555555555555555555
555555555555555555555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555,我回不去````` 伤心~~

继续发```````

古国神山――哀牢

一年四季飞黄流碧的保山坝子正东横亘着一座绵绵起伏的大山――哀牢山,一个听上去就古意苍苍的名号。关于哀牢的故事,不仅汉晋以来史不绝书,而且有大量地面遗迹、世人口碑和陆续出土的地下文物相互印证,决非等闲“传说”可比。
  哀牢山,又名玉泉山,由北而南“一”字绵延数十里。历代诗文俱称,其上林丛密茂,鸟语花香,并多珍禽异兽,为古哀牢国及“哀牢夷”的神山圣岭。山之西麓大官庙前有池曰“玉泉”,池东一石似鼻,孔出二泉,一温一凉,白沙覆底,四周围栏,水极清冽甘甜,比目鱼游于荇藻间,双双对对不相分离,池中一小丘,其上有亭榭,相传这是哀牢王的御花园。玉泉古联有云:

  比目是双鱼,犹如左兄右弟,任它波翻浪叠,总有同志归汉; 出泉分冷暖,恰似冰心热血,虽然派别支流,到底一样朝宗。明代爱国将领邓子龙游历哀牢山时留有《哀牢祠》一诗:

  哀牢前属国,山川尚有灵。
  水池分冷暖,金井幻阴晴。
  比目鱼还在,封神识汉名。
  独怜征战地,岁岁草青青。

  唐代(南诏国)到明代,哀牢寺称哀牢祠。大殿塑“哀牢娘娘”沙壹和第一代哀牢王九隆像,九隆裸上身,下身着尖叶状叠纹裙裤;二殿塑第十代王禁高像,身着麻、棉织服装,头插翠羽;三殿塑唐代(南诏)佛像。哀牢寺山门外原立石碑二块,一刻“哀牢古刹”,一刻“哀牢国王柳貌避暑之地”。

  玉泉所在的大官庙村,原名“哀牢村”。大官庙大殿塑哀牢王和南诏王,两侧有龙王殿和子孙殿;二殿塑“哀牢大官”大理国归仁将军;前殿是戏台,因为哀牢人是龙的子孙,又崇拜蛇,演出的戏文不得涉及恶龙毒蛇,否则将遭神龙扫荡;山门外石砌台壁上横嵌一碑,上刻李根源题“古哀牢旧址”五个大字。大官庙村后,近年发现了与哀牢历史有关的早期石棺墓;而在明清时代的不少史籍中,都记载着明正德年间这里出土了《哀牢夫人墓碑》及其残存文字内容;在哀牢山东坡,人们还曾在一石洞中发现刻塑于南诏时代的九隆家族坐像群。

  这一带民间哀牢传说很多,如大官庙村后山坡相传有哀牢王的寿桃园(产一种特大而醇香的寿桃,今尚存一株);村北两里另一村叫麦场,又名麦仓,相传是哀牢王的打麦场和仓库;两村间有一甘冽的水井,名公主井,又名“憨姑娘井”,旧时曾有憨姑娘庙,相传哀牢王大公主是位憨姑娘,这井,便是她跌跤摔破一壶而成……

  如今,人们正着手修葺已残破了的哀牢山景点群。随着景观的逐步恢复,这里还会成为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含量丰厚的独特风景线。
 
最初由 荷塘夜色 发布


555555555555555555
555555555555555555555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三年没吃小锅米线,好想念阿。。。。还有炸鸡纵。。。。。和我一起回去吧:smokin:
 
壮哉松山

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内一张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役的地图上散布着若干醒目的红点,其中一个旁标二字:松山。
  无独有偶,在同我们隔海相望的那个太平洋岛国里,一个名叫品实野的人则写了一本不厚不薄的书:《异国的鬼》,那上面的每章每节每页几乎都离不开两个字:松山。

  松山,地图上一个小小的红点,书页中一个刻板的概念,还原于真实的大地,则是一座负地们天、拥峰叠樟的巍巍大山。 这座大山,雄峙于滇边重镇龙陵东北,踞怒江天堑之险要,扼滇缅通道之咽喉,山高谷深,易守难攻。半个多世纪前,凶焰万丈的日寇曾利用山上的粗大树木,在绵延不绝的奇峰顽崖之上,构筑了大量堑壕纵横、地道暗通、堡垒密布的坚固工事,并狂妄地宣称:松山是东方的“马其诺防线”。

  历史无情地粉碎了入侵者的狂言,松山使三千余不可一世的入侵者成了“异国的鬼”。1944年6月4日,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数万将士在卫立煌、宋希濂等将军统帅下,血祭怒江,向盘踞松山负隅顽抗的鬼子发起了决死的攻击,经过95个日日夜夜的浴血奋战,至9月7日,杀声骤歇,三干余顽敌全数被歼,无一生还;远征军第八军之6763名将士也血染松山,壮烈殉国。而今,当年那场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之役的惨烈拼杀硝烟早已散尽,但史籍中那一页血与火凝结的文字却依然清晰―――

  某团主力营突入某高地,与敌肉搏2小时,尸身平壕;强敌夜袭我阵地,拉锯争夺中,某营官兵伤亡殆尽;打扫战场时,仅核桃洼一个隐蔽部内竟发现敌我官兵相拥而搏玉石同毁者62对......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留下的遗迹却往往会以一种“景观”的形式化为后人的财富。松山就是一例。

  循着卫立煌、宋希濂、陈明仁、钟彬、洪行等一代抗日名将征战的足迹,踯躅于松山的层峦叠嶂之间,在尽情领略世界第二大峡谷雄山怒水大刀阔斧、陡起遽落的威猛与壮丽的同时,发古之幽思,感受历史的悲壮与苍凉,不失为一种颇有境界的旅游。登临斯山,你会看到大小7个高地上坍陷的地堡、隐没于荒草的堑壕,还有那百余个疮痍般的弹坑,积水成潭的弹药库……这一切,仿佛还沉睡在过去了的岁月里;而主峰上那直径超过30米的巨坑,曾是当年日军的中心堡垒,数十吨TNT爆出的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为负隅顽抗的鬼子,也为震惊世界的松山之战打上了一个“句号”……感喟之余,你也许会俯身拾到荒草中露出的锈迹斑斑的弹片或弹头,冰凉冰凉的,但你明白,它们曾烫得灼人。

  曾化为一片焦土的主峰,如今新木已拱;石碑上勇者的姓名也被岁月剥蚀得模糊不清,唯有烈士的鲜血融入了苍松的年轮。一株株伟岸的苍松宛如一个个抗日将士不灭的灵魂,庄严地挺立在松山之巅,而“滇西雨屏”特有的睛云雨雾则不时地在此飘浮、升腾,像是为烈士的英灵蒙上巨大的白纱。
 
状态
不接受进一步回复。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