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学习]明朝的那些事儿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778]

百般无奈之下,张大人只好走人,临走时抛下一句愤怒的留言:



“ 你们等着瞧吧!”



老板都走了,大家也别傻呆着了,一起撤吧!这场奇特的庭审就此结束。



但张璁已经决定把小人做到底了,他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刻向皇帝打了小报告,说他发现了一个反动团伙,此团伙组织严密,除夏言外,申请回避的两位法律专家也是资深的团伙成员。



嘉靖表扬了张璁,把这三位仁兄一股脑关进了监狱。



张璁闻言大喜,这事情看来就算解决了,可惜张璁先生忘了,嘉靖先生的智商比他要高得多,于是就多了下面这句:



“让他们从速审讯,把供词给我,我要亲自过目!”



这下子玩不转了。



冤枉到家的法律专家孙应奎、曹卞自不必说,夏言更不是好惹的,想从他们口中得到供词,只怕要等到清军入关。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这几个人还打不得,毕竟他们目前还不能划入敌我矛盾,这种领导主抓的案子,如果搞刑讯逼供,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怎么办?没有办法。



就这样,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多位同志们搞了几天几夜,绞尽脑汁,终于得出了一个上报结果:



薛侃的奏折是自己写的,彭泽指认夏言指使,纯属诬陷(泽诬以言所引)。



这是一个极其悲惨的结论,对张璁而言。



很快,嘉靖就作出了反应,他释放了夏言、孙应奎和曹卞,并给予亲切的慰问。



但事情没有那么容易了解,嘉靖又一次发火了,他这辈子最恨的不是小人,而是敢于利用他的小人。



张璁先生要倒霉了,这回不是降职就是处分,没准还要罢官,可他没有想到,嘉靖并没有这样做。作为一个聪明的皇帝,他用了更为狠毒、别出心裁的一招。



不久之后的朝堂上,在文武大臣的面前,嘉靖突然拿出了一份文稿,面无表情地对张璁说道:



“这是你交给我的,现在还给你!”



大家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



于是张璁先生准备找个地缝钻进去了,这件事情办到现在,终于光荣谢幕。



最后我们陈述一下此事的最终结果:



张璁,因所设陷阱被揭穿,人格尽失,前途尽毁。

彭泽,因参与挖坑,获准光荣参军(充军),为国家边防事业继续奋斗。

薛侃,虽说并非受人指使,但是骂皇帝没有儿子,犯罪证据确凿,免官贬为庶民(黜为民)。



夏言,监狱免费参观数日(包食宿),出狱,最终的胜利者(独言勿问)。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779]



第二个木偶



张璁算是废了,虽说他四肢俱全,没啥明显缺陷,但从政治角度上看,他却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残疾人。



皇帝不喜欢,大臣不拥护,连他的同党都纷纷转作了地下党,唯恐被人知道和张大人的关系。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夏言先生却正红得发紫,热得发烫,但凡是个人,就知道这哥们了不得了,张首辅都不在话下,还有谁敢挡路?



于是一时之间,夏言的家门庭若市,前来拜访者络绎不绝,什么堂兄表弟、远房亲戚、同年同门、旧时邻居一股脑全都找上了门,弯来绕去只为了说明一个古老的命题――苟富贵,莫相忘。



而在朝廷之中,深夜(白天实在不便)上门攀谈,指天赌咒、发誓效忠者更是不计其数。



这一切都被张璁看在眼里,抱着临死也要蹬两腿的决心,他使出了最后一招――致仕。



这招通俗说来就是避避风头,等待时机,是一个极为古老的招数,无数先辈曾反复使用,这也充分说明了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遗憾的是,这招对夏言并不管用。



因为面对大好形势,夏言并没有被冲昏头脑,他始终牢记自己的打工仔身份,全心全意为领导服务,早请示晚汇报,从不结党,嘉靖先生十分满意他的服务态度,一高兴,大笔一挥就给了他一个部长――礼部尚书。



于是张璁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嘉靖十年(1531)他退休回家,不久之后又跑了回来,几年之间来来去去,忙得不亦乐乎。



可惜的是,无论他怎么闹腾,却始终没人理他,正所谓:不怕骂,只怕无人骂。混到了骂无可骂的地步,也着实该滚蛋了。



嘉靖十四年(1535),张璁申请退休(真心实意,童叟无欺),经过反复挽留(一次),由于本人态度坚决(不想混了),皇帝陛下终于批准,并加以表彰,发给路费。



黯然离京的张璁踏上了回家的路,十一年前(嘉靖三年1524),他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春风得意地迈入京城,十余年的风雨飘摇,由小人物而起,却也因小人物而落,世道变化,反复无常,不过如此而已。



但张璁并不知道,其实他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对比后来几位继任者,这位仁兄已经算是功德圆满了,他亲手燃起了嘉靖朝的斗争火焰,却没有被烧死,实在是阿弥陀佛,上帝保佑。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780]

当然了,张璁先生能够得到善终,还要怪他自己不争气,和即将上台的那几位大腕级权臣比起来,他的智商和权谋水平完全不在同一档次。



张璁离开了,想起当年争爹的功劳,嘉靖也有几分伤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皇帝大人的感情是丰富的,心理承受力是很强的,而为了国家大计,要忘记一个人也是很容易的。



所谓以天下为己任,通俗解释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本人的私事。



所以对于胸怀天下,公私合营的皇帝而言,张璁不过是个木偶而已,现在第一个木偶已经用废了,应该寻找下一个了。



嘉靖十五年(1536),皇帝下谕:礼部尚书夏言正式升任太子太傅兼少傅(从一品),授武英殿大学士,进入内阁。



第二个木偶就此登上戏台。



夏言其实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他成为了第二个木偶,并且自觉自愿甘于担当木偶的角色,从这一点上说,他实在是个不折不扣的机灵人。



夏言的确比张璁聪明,所以他的下场也比张璁惨,因为嘉靖先生似乎一直以来都坚守着一个人生信条:



活着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死人,化成了灰还要拿去肥田!



当然,在当时,夏言先生还没有变成饲料的危险,因为他还有很多活要干。



成为内阁学士的夏言并没有辜负皇帝的希望,他确实是个好官,干得相当不错,至少比张璁强,虽说他的提升也有迎合皇帝,投机取胜的成分,但能混到今天这个地步,还是靠本事吃饭的。



夏言是一个十分清廉的人,而且不畏权贵,干跑腿的时候就曾提议裁减富余人员,压制宦官,那时他虽然官小,却干过一件震惊天下的事情――痛骂张延龄。



说起这位张延龄同志,实在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横行天下二十多年,比螃蟹还横。当然,嚣张绝非偶然,他是有资本的――孝宗皇帝的小舅子。



凭着这个身份,他在弘治、正德年间很吃得开,无人敢惹。



然而夏言惹他了,他上奏章弹劾张小舅子侵吞老百姓的田产,送上去后没人理,连皇帝都不管,要知道,当时是嘉靖初年(1522),皇帝大人自顾不暇,连爹都弄没了,哪有时间管这事。



张延龄是个十分凶狠的人,准备搞打击报复,可他没想到,夏言比他更加凶悍。
 
谢谢书生哥更新!太喜欢夏言了,期待下文。
 
我查了一下,这个张璁好像不是像作者说的那么一无是处。他也做了很多改革,比如减轻农民负担,反腐败一类。
 
最初由 Isabel 发布
我查了一下,这个张璁好像不是像作者说的那么一无是处。他也做了很多改革,比如减轻农民负担,反腐败一类。

三姐认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cool: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781]

还没等张国舅缓过劲来,朝中的内线就告诉了他一个不幸的消息:夏言又上了第二封弹劾奏折,而且比上一封骂得更狠。



张延龄气疯了,恨不得活劈了这个不识时务的家伙,不过对于夏言的攻击,他并不担心,毕竟此人人微言轻,无人理会,翻不起多大的浪。



如他所料,第二封奏折依旧没有回音。然而没过多久,他又得到消息:夏言上了第三封奏折!



这人莫不是发疯了吧!



夏言并没有发疯,但张延龄却真的快被逼疯了,因为夏先生的奏章并不只是上中下三集,而是长篇连载。



之后,夏言又陆续出版了奏章系列之痛骂张延龄第四、五、六、七部,这才就此打住。



之所以打住,绝不是夏言半路放弃,而是因为这事解决了,奏折一封接着一封,连皇帝陛下也被搞烦了,于是他在忙于争爹的斗争之中,还专门抽出时间料理了张延龄,退回了霸占的田地。他宁可得罪张国舅,也不敢再惹夏先生。



这就是夏言的光辉历史,当日的夏行人就敢动朝廷高干,现在成了夏尚书、夏大学士,估计除了阎王之类的传说人物,天地之间已然没有他搞不定的人了。



除了刚正不阿外,夏先生还有一个特点――廉洁,对官员们而言,这可算是要了老命了,领导不下水,问题就难办了。偏偏夏学士反贪力度又格外凶猛,于是一时之间,朝廷风气大变,哭穷叫苦声不绝于耳。



综合说来,夏言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这个人不贪财,干实事,心系黎民百姓,国家社稷,他的才干不亚于杨廷和,而个人道德操守却要远远高于前者。



在他的管理下,大明王朝兴旺发达、蒸蒸日上,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但夏言毕竟不是雷锋叔叔,他也有一个致命的软肋。



夏先生这辈子不抽烟、少喝酒、不贪钱,不好女色,除了干活还是干活,但他竟然十分享受这种郁闷得冒烟的生活。



因为在枯燥单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诱惑――权力。



征服所有的人,掌控他们的命运,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这大概就是夏言最原始的工作动力。



不过我们还是应该赞扬夏言的,他虽然追逐权力,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干活,事实上,他的权力之路十分顺利,嘉靖十五年(1536),他接替李时,成为了内阁首辅,走到了权力的顶峰。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782]


然而夏先生刚刚爬到山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发现那里还站立着另外一个人,很明显,这个人并不打算做他的朋友。



夏言已经是内阁首领,文官的第一号人物,却偏偏管不了那位仁兄,因为这个人叫做郭勋。



作为张璁的盟友,在朋友倒霉的时候,他十分忠诚地遵循了自己的一贯原则――落井下石。朝廷谁当政并不要紧,只要能保住本人的地位就行。



可慢慢他才发现,这个新上台的夏言实在不简单,此人十分聪明,而且深得皇帝宠信,也无意与他合作,远不如张璁那么容易控制。为了将来打算,最好早点解决这个人。



而郭勋采用的攻击方法也充分地说明了一点――他是个粗人。



这位骨灰级高干平时贪污受贿,名声很差,人缘不好,脑袋也不开窍,竟然直接上奏折骂夏言,掐架票友居然敢碰专业选手,这就是传说中的鸡蛋碰石头。



夏言自不必说,马上写文章反骂,双方拳脚相加,十分热闹,按照常理,这场斗争应该以夏言的胜利告终,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嘉靖腻烦透了,手下这帮人骂来骂去也就罢了,可每次都要牵扯到自己,一边是朝廷重臣,一边是老牌亲戚,双方都要皇帝表态,老子哪来那么多时间理你们的破事儿?!



不管了,先收拾一个再说!



夏言运气不好,他挨了第一枪。



嘉靖二十年(1541),皇帝大人收到了夏言的一封奏折,看过之后一言不发,只是让人传他火速进见。



接到指令的夏言有了不祥的预感,但他还比较安心,因为自己的这封奏折并没有涉及什么敏感问题,可他进宫之后,才发现问题严重了。



嘉靖不由分说,把夏言骂了一顿,搞得首辅大人不得要领,然后才说出骂人的原因――写了错别字。



夏言懵了,这不是故意找茬吗?



换了别人,挨顿骂也就算了,皇帝故意找茬,你还敢抽他不成?



可夏言兄实在是好样的,他不肯干休,竟然还回了一句:



“臣有错,恰逢近日身体不适,希望陛下恩准我回家养病。”



你故意闹事,我还就不伺候你了!



当然了,嘉靖先生也不是好欺负的,他怒不可遏地大喊一声:



“你也不用养病了,致仕去吧,再也不要回来了!”
 
明月写故事写得很好,但是有些历史问题讲的个人偏向比较明显.
"大礼仪"事件应该说双方都有道理,根本上是先"继统"还是先"继嗣"的问题.文官的意见是"继统必先继嗣",嘉靖的堂兄正德死后,应从伯父那继承皇位,"兄终弟及",是符合礼法的.但是嘉靖要从自己的祖父那继承,并且追认自己的父亲也为皇帝,这样他的伯父孝宗怎么算呢?史官写明朝皇帝世系表的时候,难道在同一时期明朝有两个皇帝吗?而且后来文官也同意"本生帝"的说法,也没让嘉靖不认自己的爹,但是在张璁的鼓动下,非要再搞个皇帝出来.于是就不可收拾了..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783]

惨了,这下麻烦了。



玩笑开大了,可是话说出了口,也没法收回来,只能硬着头皮走人。



夏言开始满怀忧伤地捆被子,准备离开北京,但就在他即将上路时,突然有人跑来告诉他:先等一等,你可能不用走了。



夏言确实不用走了,因为出事了,而且还是大事。



这件事情出在郭勋身上,夏言因为错别字被赶出了京城,郭勋很是高兴了一阵,但这位兄弟实在是不争气,很快就惹出了一个大乱子。



这事具体说来是个工作作风问题,嘉靖皇帝不久前曾交给郭勋和王廷相(时任左都御史)一个差事,并专门下达了谕令。



可是蹊跷的是,王廷相接到谕令后,四十余天都没有动静,不知到底搞什么把戏。



这里顺便说一下,王廷相先生是大文豪,“前七子”之一,还是著名的哲学家。之所以不干活,没准是在思考哲学问题。



可是郭勋就有点离谱了,王廷相虽然懒,也只能算是怠工,他却胆大包天,明知道有谕令,就是不去领!权当是不知道。



郭勋虽说是皇亲国戚,但也是拿工资的国家公务员,既然拿钱就得给皇帝干活,而郭先生明显没有这个觉悟。



于是皇帝发怒了,自己交待下去的事情,一个多月竟然没有回音,立刻下旨严查,王廷相也真算机灵,一看情况不妙,马上补交了工作报告。



相对而言,郭勋的认罪态度就不怎么好了,活还是不干,只写了一封奏折为自己辩护,本来这事不大,念在他世代高干的份上,最多也就骂几句了事,可他的那份奏折却惹出了大祸。



必须说明的是,郭勋的那封奏折并没有错别字,这是值得表扬的,不过他的问题比错别字要严重得多。



这位仁兄真不愧是个粗人,他不但在奏折中狡辩,还写下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何必更劳赐敕”。

结合上下文,此言通俗解释大致如下:



这种事情你(指皇帝)何必要专下命令,多余!



姓郭的,你有种,不废了你就不姓朱!皇帝终于发怒了,他痛骂了郭勋一顿,并召回了夏言,屋漏偏逢连夜雨,郭勋先生平日里贪污受贿,欺压大臣百姓,做尽坏事,人缘极差,朝廷中的言官眼看他倒霉,纷纷上书大骂一番,痛打落水狗。



关键时刻,郭勋终于醒悟,立刻虚晃一枪,表示自己压力过大患病休养,希望皇帝恩准。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784]


嘉靖同意了,对这位老亲戚,他还是比较信任的。官员们见势不妙,也就纷纷缩手倒戈了。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郭勋成功避过风头,大概还能有个安详的晚年,可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夏言回来了。



在夏言看来,张璁多少还算是个干事的人,而这位郭高干不学无术,是纯粹的社会垃圾。要想平安治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必须清除这堆垃圾。



但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郭家从老朱开始,已经混了差不多两百年,根深叶茂,黑道白道都吃得开,一个普通的内阁首辅又能如何?



普通的内阁首辅自然没有办法,但是夏言并不普通。



他决心挑战这个高难度动作,搬走最后的绊脚石。为此他找来了自己的门生言官高时,告诉了他自己的计划,并问了他一个问题:



“此事风险甚大,你可愿意?”



回答如下:



“为国除此奸邪小人,在所不惜!”



嘉靖二十年(1531)九月 乙未



给事中高时上书弹劾:武定侯郭勋,世受皇恩,贪污不法,今查实罪行如下,应予法司严惩!



这是一道极有分量的奏折,全文共列出郭勋罪行十五条,全部查有实据,实在是一颗重量炸弹。



嘉靖发火了,他没想到郭勋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壮举”,气急之下将这位亲戚关进了监狱。



事发突然,郭勋十分吃惊,但入狱之后,他却镇定下来,因为他很清楚,凭着自己的身份,皇帝绝不会下杀手,无非是在牢里呆两天而已。



他的这个判断非常靠谱,嘉靖只是一时冲动,很快就消了气,还特别下令不准动刑,看样子过两天他就能无罪释放。



然而郭勋错了,他的人生将在这里走向终点。



不久之后,高时又上了第二封奏折,内容如出一辙,要求严厉惩办郭勋,嘉靖未予理会,退回了奏折。



这个行动隐藏着皇帝的真实意图――此事到此为止,不要继续纠缠。



然而夏言的攻势才刚刚开始。



与以往不同,这次司法部门的效率相当高,他们很快就汇报了对此案的预审结果――勋罪当斩。



这下子嘉靖头大了,他本来只想教训一下郭勋,怎么会搞得要杀头?



事到如今,必须开门见山了:



“此案情形未明,发回法司复查!”



首轮试探到此结束,第二轮攻击即将开始。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785]

高时再次上书,内容还是要求严惩,但这一次,嘉靖没有再跟他客气,他下令给予高时降级处分。



得到了处分的高时非但不沮丧,反而十分高兴,因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好戏即将上场。



表明立场之后,嘉靖放心地等待者重审的结果,然而就在此时,给事中刘天直突然上书!奏折中弹劾郭勋大罪十二条,这次就不是贪污受贿那么简单了,罪名种类也更为丰富,包括扰乱朝政,图谋不轨等等。



就如同预先编排一样,之前迟迟不动的法司立即做出了重审结论――除杀头外,还额外附送罚没个人财产。



这一招实在太狠了。



嘉靖原本以为自己发话,下面的人自然会听话,可事与愿违,更绝的是,他吃了闷亏,却还没法发脾气,人家有凭有据,按照证据办案,你能说他不对吗?



皇帝陛下终于发现,自己原来是个冤大头,让人糊弄得团团转,被卖了还在帮人家数钱。



不过没关系,对手虽然狡猾,但最终的决定权仍然在我的手上,我不发话,谁敢杀郭勋?!



嘉靖这次学聪明了,他收下了法司的奏折,却根本不予理会,同时他多次召见相关大臣,旁敲侧击,要他们放郭勋一条生路。



在他看来,只要他不点头,郭勋就不会死,而多坐两天牢对这位高干子弟来说不是一件坏事。



可惜他并不清楚,要杀掉郭勋,并不一定要经过他的认可,在这个世界上,要解决一个人,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



皇帝传达了自己的意见,可是大臣们却出现了集体弱智症状,毫不理会上级的一片苦心,仍然不停地上奏要求杀掉郭勋。



这倒也罢了,但几个月之后,嘉靖却得到了一个让人震惊至极的消息――郭勋死在了牢里。



这位精力旺盛的仁兄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死因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自然死亡。反正人在监狱里,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嘉靖终于出离愤怒了,这是赤裸裸的司法黑幕!是政治暗杀!



但他仍旧没有办法。



人死了之后,侦办此案的刑部、大理寺官员十分自觉,纷纷上奏折写检讨,在文中他们纷纷表示一定会吸取这次的教训,搞好狱内安全检查,防止同类悲剧再次发生,以后一定多加注意云云。



总而言之,责任是有的,疏忽是有的,故意是没有的。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786]

气歪了鼻子的皇帝陛下这次没有废话,他直接下令,对参与办理此案的全部官员予以降职处分,多少也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夏言又一次大获全胜,他虎口拔牙,把生米做成了稀饭,活人整成了死人,不但杀掉了郭勋,还调戏了一把皇帝,甚至连一点破绽把柄都没留下。



这次行动的成功,充分表明夏言的斗争艺术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本人也就此迈入超一流政治高手的行列。



好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登上了顶峰的夏言开始俯视着脚下的一切。终于走到了这一步,所有的人都听命于我,伟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将在我的手中实现。



夏言终于开始得意了,毫无疑问他有这样做的资本,但历史无数次地告诉我们,骄狂的开始,就意味着胜利的终结。有一双眼睛正注视着他,等待着他的错误。



在那座山的顶峰,只能容纳一个人的存在,永远如此。



自信的抉择



其实对皇帝而言,朝廷中的腥风血雨并没有什么所谓,因为夏言虽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但和自己比起来,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十五岁的时候,他登上了皇位,十七岁时,他用过人的天赋战胜了杨廷和,十八岁时,他杖责百官,确立了自己的权威,而事实证明,他在治国方面也绝对不是一个昏庸之辈。



登上皇位不久后,他就开始打听两个人的下落:



“江彬和钱宁在哪里?”



大臣回报,目前仍关押于狱中,听候陛下处置。



对于这个问题,属下们心知肚明,大凡新君登基,总要搞点特赦以示宽容,毕竟用杀人来庆祝开张还是不多见的。



不过接下来的那句话和他们的想象有点差距:



“奸佞小人,留着干什么,即刻斩首!”



嘉靖是一个十分特别的人,不仅仅是他的智商,还有他的生活经历。



与娇生惯养,混迹在大城市的朱厚照不同,朱厚?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地方,而他这位所谓藩王之子,实际上是比较惨的,因为除了吃穿好点外,他是一个基本失去自由的人。



在明代,由于之前有朱老四(朱棣)的光辉榜样和成功经验,历代皇帝都把藩王兄弟视作眼中钉,如藩王不领圣旨擅自入京,就是造反,可以立即派兵讨伐。



所以朱厚?不能去北京,也不能四处闲逛,在他的周围,始终有人在监视着他,而他所平日能接触的人,也不过是些平民百姓而已。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朱厚?,懂得猜忌和防备,也了解普通人的痛苦,所以每当他听到那位荒唐堂兄的事迹时,都不禁摇头叹气:



“若我在朝,必当荡涤奸邪,兴旺盛世!”



现在是时候了。
 
看起来似乎明朝的皇帝没有清朝的皇帝权力大。本来按这趋势发展下去,过个一二百年的也来个君主立宪也说不定。
 
最初由 Isabel 发布
看起来似乎明朝的皇帝没有清朝的皇帝权力大。本来按这趋势发展下去,过个一二百年的也来个君主立宪也说不定。

只不过是那一朝那一代的事吧。皇帝跟大臣也就是个力量关系。康熙杀鳌拜不也费尽了心思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