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原创) <他乡红叶>系列之二 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Job Hunting)-找工作篇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TXK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2) 细雨阻归程,无心柳成荫

记得那是5月11日。华生清楚的记得是11日。因为他总认为11是他的吉祥数。这不仅仅因为他的生日是腊月11日(比天主耶稣早出生两星期,比毛主席早出生15天)。 那天大约下午4点过一点。天上阴云密布,细雨纷纷。正在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华生从计算机房走出来,站在校园通往停车场的班车站前等着班车。M大学学生用的停车场设在远离校园5里地以外的近郊。每天有班车往返接送。一般时间半小时一趟,高峰期间每15分钟一趟。华生从4点10分开始等,已经过了半小时多了,还没有班车来到。上午来时晴天丽日。华生没有想到未雨先筹,没带雨伞或雨衣。密急的细雨虽然不很大,但是很急,全身几乎湿透了。还要护着工作了一天下来的计算机结果报告纸。浇湿了会难以辨认。湿透了的衣服让人觉得很冷。华生不禁打起喷嚏。一个,两个,三个。。。三个喷嚏有人讲。华生心里想,谁又在骂我了。可能是妻子埋怨回家太晚了。他心里骂起班车司机来,“可恶的司机不知上哪泡妞去了。”
(待续)
 
等得实在不耐烦了,华生走到离车站最近的一幢办公楼内避雨。M大学是个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学院。所有的教学楼、办公楼都是古香古色。华生钻进来的是一幢英格兰风格的三层小楼,主要用做学生管理和帮学生找工作的办公室(Placement Building)。 进了大门后,他抖了抖身上的雨。一边透过大门玻璃看着不远的通勤班车站,一边又迅速地扫描着墙上的招工广告。突然一张16开纸的广告吸引了华生的注意力。“招应届研究生毕业生一名为特种金融证券政策官员”(Graduate Trainee Program)。这是一家皇家公司(Crown Corporation)。受雇者将在两年内轮流在几个政策部门培训,旨在为加拿大资本市场培养金融专业人才。华生寻找着报名截止日期:5月11日。就是今天。哇塞,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一看表,4点45分。华生不再想回家了,博士论文也只好先放一放。打电话在自家的电话留言机上给妻子留言说要重新改一下简历,好申请找工作。今天肯定要8点以后回家了。
(待续)
 
华生先把招工广告取下来,复印了一份,再把原广告贴回原处。他又回到了计算机房。把被雨淋湿了的外衣搭在椅背上。从书包里拿出存有个人简历和求职信(Resume and Covering Letter)的小磁盘。装到软盘里读出来。华生一边读,一边斟酌着。自己的简历主要强调学术上学过什么理论,而政策分析师更强调实际应用学科。对简历一定要动大手术。华生对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信,那可是下了大功夫。先是花了48加元请一个文字简历公司一字一句地修改过。其实主要是改了格式、字体等表面容貌。但改完后确实显得更吸引人眼球。又请一位当经理的白人朋友史蒂夫润色一番。再读起来确实像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写出来的英语,原来英语中的外国味(Chinglish)一扫而光。他改好简历后,用鼠标一点发件(send),就通过网络发给了招工的公司。

发完申请信,等了半天,那个公司的网站没有回执确认的功能。华生心里不踏实,谁知道虚拟空间的东西会算数吗。其实就是有确认功能,他也常要到邮局发一封真正的申请信,做到万无一失。这已经成了习惯。此时已过晚7点。华生知道有个邮局晚8点关门。关键是要盖上今天的邮戳,不要过了截止日期。[FONT=宋体][FONT=宋体]出了计算机房,雨早停了,天渐渐黑下来。来到通勤车站,看了看班车还是没影子。华生想我干脆坐[/FONT]11[FONT=宋体]路吧。他撩开长腿急走带小跑地向郊区的停车场奔去。[/FONT]20[FONT=宋体]分钟后他来到了停车场,远远看见班车也刚进停车场。华生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不过他还是从心里感谢班车司机。要不是司机误点,他可能会与这个求职机会失之交臂。冥冥之中似有神助。来到自己的坐骑前,他开门,启动,给油门。蹭的一声,车如离弦之箭窜上了公路。差[/FONT]10[FONT=宋体]分[/FONT]8[FONT=宋体]点,他开车赶到了市中心的邮局。[/FONT][/FONT]请服务小姐称重后,贴上一张平信邮票寄走了。他松了一口气,对结果根本没抱希望。在邮局发完信后,华生拿出个袖珍记事本,记下5月11日发申请信一封至某某公司,350。这代表已发出350封求职信了。他手里还保存着143封拒绝的回信(Rejection letters)。其他200多个公司的申请则是如泥牛入海,音信皆无。记得人常说,在北美找工作服从大数定律。差不多发250封信,能有5个面试,有一个录取(即250:5:1)。对此华生早就不信了。自己已经差不多发出300多封信了,虽然几个月前有个面试,但没有被录取。他只是凭着一种执着,像早晨起床要刷牙洗脸一样已养成了习惯。见招工广告就投发申请。至于后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待续)
 
谢谢开喜的支持和鼓励。深深感到网络为作者和读者搭了一个可以直接对话的桥梁。欢迎大家多批评/拍砖,指出不足之处,我的写作才能提高。:)

下面是在另外一个网站上,一位国内的大学生拍的砖。

[FONT=宋体]“今天来拍一块儿月饼[/FONT]^_^ [FONT=宋体]这个头儿开得不够理想,语言不够简练。如六月仲夏,骄阳似火六月仲夏重叠;[/FONT][FONT=宋体]再如一年一度的公司免费烧烤野餐大宴正午开始了。在渥汰华总部的近千名同仁及当天在总部开会办事的各分部人员都有幸参加。据咖啡厅服务的黑人小伙子讲[/FONT], [FONT=宋体]加上邀请来的联邦政府的部长[/FONT], [FONT=宋体]和附近的其他部门的联邦政府雇员参加[/FONT], [FONT=宋体]今天预计有[/FONT]2,000[FONT=宋体]人进餐。[/FONT][FONT=宋体]民以食为先,更何况野餐烧烤对白人来说如同中国北方的饺子,捞面一样的美味佳肴,焉能错过[/FONT][FONT=宋体],这一段文字有些象新闻报道,有些多余,不如直接一些。[/FONT][FONT=宋体]我想开头这样写好不好:[/FONT][FONT=宋体]仲夏骄阳似火。[/FONT][FONT=宋体]渥汰华总部餐厅外面小广场上,[/FONT]……[FONT=宋体]思虑不周,仅供参考[/FONT]^_^”
----
接下是我的回复。

谢谢你来拍砖。拍月饼就更要谢了。今年中秋我只吃到老家天津桂发祥的月饼。有枣泥,莲蓉,五仁,豆沙等几种风味。不知道你拍来的是哪个地方风味。
icon_razz.gif

说实话,我只知道诗歌的语言应简练,从没想过小说(尤其是中长篇)也要语言简练。要知道小说是按字数卖钱的。字越多越值钱。
icon_lol.gif
开个玩笑。


不过你的批评我觉得有些仅着眼于国内。六月是日期,仲夏是节气。二者并不一样。因为中国和加拿大都在北半球,故二者重叠。但是如果故事发生在澳大利亚首都悉尼,就要写腊月仲夏,或正月仲夏了。那时不要先说作者弱智,而要仔细想想为何有此文字。

另外那段新闻报道式的文字是在描述场景。我说过我希望此系列能拍成电视连续剧。所以写时就考虑到为编剧和导演提供信息。如果只写“仲夏骄阳似火。渥汰华总部餐厅外面小广场上。。”,许多有意思的信息都没了。尤其渥太华和北京都是天子脚下的都城。你几时看到过中国的部长每年必出席一般公司的烧烤大会,而且亲自为职工服务配餐?即便是装样子,笼络人心,也证明在国外官要服务于民。小说只是用文学语言把这些经历感想传达给读者。所以我认为并不多余。

但是我诚心地感谢你的点评。这使我明白今后该注意的方面。有月饼,发糕,饺子,包子等尽量拍。多多宜善。
icon_wink.gif
 
拍砖--

个头儿开得 shi tai 肉呼lah..you dian-er wushuren de ba na 意思...(see below)

ling wai 贵发祥 shi jie mo xie mah?


说借话可是那阵了,有一份倍儿真的感情摆在我眼皮底下,我倒霉催的,愣没当回事,等没了吧倒醒过闷来了,唉没法儿啊,世界上最点儿背的事儿也就借意思了。你拿刀片子赶紧在我脖子上拉吧,肉呼嘛?!不过如果老天爷能再让我来一回的话啊,我跟你说我豁出去了!我非跟那闺女说仨字儿: “我耐你!”如果非死乞白赖要在前面弄个头的话啊,我估摸着大概齐是一万年?
 
谢谢小傻拍的砖。正好借过来练铁沙掌。:D
介是谁的天津话介么纯。wushuren看了准说:你介不是拿我打岔吗。把人家闺女说的介么俊,咱家小子长得像个麻雷子。
我记得歌词是"耐你一万年”, 可不是“一万年耐你。”
 
汗...在天津算白呆了两年啦..一句也没看懂...:o
 
这帖绝对值得加精,文章朴实生动,且与时俱进,好文一篇!
~~~~~~ 楼主啊,俺们等你的下文那 ~~~~~~ :)
:zhichi:

就手再给楼主加个声望 :p
 
感谢athletic,楚天舒 和自在随缘的鼓励和捧场。咱就接着连载。:D
 
这里要介绍一下华生的背景。华生在M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凭着他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渔夫奖学金”(Fisher Prize),三年学费全免,外加作助教来维持生存。经过日夜苦读,两年头上他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据说通过率仅为58%)。在选择博士论文题目时,从两位很佩服的教授给出的一系列题目中,华生选了一个边缘科目 – 混沌数学理论模型在经济学中的应用(Chaos in Economics)。这是一个对数学基础要求很强的领域。当时在经济学界还是比较新颖。导师实际上也是从一次国际会议上听说的,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华生选题后,一边到物理系去旁听M大学中唯一讲授的有关混沌数学理论的课程,一边回来与两位导师讨论。有时甚至要给导师授课讲解。不过三个人因为兴趣相同,很是融洽。  
 
最后编辑:
才发现,楼主又续新了。顶顶顶!
搞笑大片疯狂的石头看过没?
俺把那句名言刻成章了,用来给你顶一个哈 :D
 

附件

  • ding-ni-ge-fei.gif
    ding-ni-ge-fei.gif
    2 KB · 查看: 167
 华生的两位论文指导教授在系里都很有名气,但是性格迥异。上年纪的计量经济学家韦伯身材矮胖, 白白净净。整天西服革履。头上的发蜡亮得苍蝇落上也要打滑。他总是满面笑容, 彬彬有礼。一口纯正的牛津口音,处处显出英格兰绅士的气度。而年轻一些的宏观经济学教授汤姆又高又瘦, 身高有一米九以上,是经济系冰球队队长。每天穿着膝盖露着洞的牛仔裤, T恤衫。嘻嘻哈哈, 和学生打成一片。华生也是系里冰球队的一名成员。他在中国从小练习速度滑冰。到了加拿大的M大学后, 一时买不到速滑冰鞋, 就听从汤姆的建议改打冰球了。由于他滑行速度快, 就打前锋位置。虽然他对冰拐的使用还有待改进,但已深得冰球队长汤姆的赏识。一次, 教授们为了体验职业冰球选手打球的感受, 以500加元的高价租下了市内的最好的专业冰球馆。经济系和工程系的冰球队大战了两小时。汤姆派华生打前锋。不负所望, 华生打进了两个球。最后经济系以5比4险胜。平时每周五中午,系里的教授们一起去冰球馆打冰球。华生和几位教授也搭乘汤姆的小面包车一同去。为了在车上能加入讨论, 与球友们有共同语言, 周四晚上无论多忙,华生也要把当晚电视里的冰球赛看完。记住哪个队赢了, 哪个队输了, 哪个明星进球最多进得最漂亮。

  
 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 华生确定论文包括三个部分: 1) 运用混沌数学理论建立一个宏观经济模型, 模拟经济的周期波动与衰退。2) 把混沌模型中的确定性噪音运用于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 借以同传统的随机性噪音的模型相比较。3) 用资本市场的实际数据输入混沌数学模型作实证研究。当华生的论文初稿初具规模时, 汤姆想趁着题目新颖, 早些把其中的宏观经济模型部分投给杂志发表。并表示华生主要负责模型的建立和理论论述, 文字方面不必担心, 自有导师把关。经过半个月的苦干, 一篇十多页的文章定型了。文章起了个冗长绕口的题目: 非线性动态宏观经济模型 – 论国民生产总值, 总就业水平, 和外汇汇率制度的周期波动与均衡状态的转换机制和调整政策。在一次定期论文讨论会上, 汤姆和韦伯都对文章的定稿表示满意。汤姆征求华生的意见:“这是你的论文, 我们只是合作者。你觉得我们应该把这篇文章投给一流杂志, 还是投二三流杂志呢(First class magazines or second/thirdclass magazines) ?”
  
华生来加拿大前,在南开大学学习时身兼两报两刊的特约记者和编辑, 发表过不下10篇中文专业文章。但是来加拿大后只顾上课,听讲,学习, 根本没有北美投稿的经验。就问:“一流怎么讲, 二三流又怎么样?”
  
 
最后编辑:
[FONT=宋体]一口浓重的伦敦牛津口音,建议去掉“伦敦”二字。:)[/FONT]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