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六:八一五
1945年8月15日,应该是日本近现代历史上最有资格称之为转折点的一天。多年来,有关这一天的各种官方史料、私人记述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每一个经过了那一天的日本人,无论是皇族高官,还是升斗小民,都有着难以忘却的深刻记忆。
每年此日,最受关注的焦点自然是靖国神社。因为工作关系去过几次,尤其是2005年即二战结束六十周年那一次,参拜人数大增,我和几位国内来采访的朋友 竟然失散了。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台独死硬派金美龄讲演歌颂军国主义,遭到台下一位澳大利亚人的反驳,几名右翼分子上来要动粗,被警察阻挡住了。在人群中, 我看到了不少同胞,有的拖家带口地似乎来凑热闹。这也难怪,靖国神社的名声嘛。
这一天前后的日本各大报纸,都会开辟专栏供人们回忆当时的情 景,或刊载历史人物的回忆录片断。虽然8月15日是昭和天皇向全国广播无条件投降的日子,但这个决定是在前一天的御前会议上做出。在众多高级将校、政治 家、皇族的回忆里,他们关注的是8月14日晚到15日晨围绕帝国中枢所发生的一切。如阿南陆军大臣自杀、部分年轻将校一度闯入皇宫试图夺取天皇讲话录音、 森纠近卫师团长被杀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
但是,对于普通的日本民众而言,他们事先基本上不清楚这一天会发生什么。日本政府在14日已通过 广播向全国宣布次日天皇将有重要演说,并在受尽美军空袭打击的情况下力求恢复全国的供电,以保证电波通畅。而在长崎医科大学教师永井隆的笔下,8月15日 的天皇战败演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战况不利我们都知道,何况长崎刚刚遭到了原子弹的轰炸,但此前一直说的是‘一亿总玉碎’,‘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我以 为天皇的讲话就是为了号召举国‘玉碎’。”于是,他看到街上有人怒喊:“这不是天皇陛下的玉音!”宪兵不得不出现弹压秩序,“市内陷入大混乱”。
在美军的持续空袭之下,日本的军力、经济都已濒临崩溃的边缘,大多数人感到失败已成定局,可无条件投降还是很多人无法面对的。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对 外战争顺风满帆,自诩“神州”,而现在,一切都破灭了。有些死硬派选择了自杀以谢。在皇宫前的沙地上,有军官和家人跪坐告别,然后去剖腹自杀。在一些军人 或军属的回忆中,提到了不少类似的自杀例子。然而,也有比较有趣的故事。科幻小说作家海野十三决定全家五口人在这一天集体自杀,之前作了很多的“准备工作 ”,包括对年纪不大的儿子“晓以大义”。在14日的日记里,他只写下“万事皆休”的几个字,俨然已决意赴死。但到了8月15日,他并没有实现诺言,直到翌 日全家都好好活着。在日记里,他写道不死的原因是“第一死法”、“第二死法”直到“第三死法”都没能拿到必备工具,比如搞不到毒药。真是“千古艰难唯一死 ”。或许,在海野心里,终究还是“好死不如赖活”吧。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提到了接受波茨坦宣言,而对于提出波茨坦宣言的中美英苏四国,相当 一部分人忽略了中国的存在。对日本军国主义思想颇有影响的大川周明回忆说:“日本接受了美英苏三国的要求,四十年来兴亚的努力化为泡影了。”另一位剧作家 莺亭金升更是提到“这是日本国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因为日本输给了令人憎恶的“美英苏三国加上重庆那帮东西”。这种看法可以说在日本人当中并不少见: 战争是输给了美英苏,没有输给中国;战争是日本对亚洲的解放,却迎来了“悲壮”的功败垂成。今天中日两国在涉及历史认识的问题上,日本某些立场做法的根源 何在,由此可知。
总体来说,8月15日这一天,在日本人的回忆里,最多的主题是泪水和茫然。在成年人的回忆中,提到最多的莫过于“痛哭”、“ 热泪难禁”、“嚎啕不已”。每个人哭泣的原因或者比较复杂,但在那一刻,对于未来的日本的前途是什么样子,茫然感却应该是共同的。作家山田风太郎当时被疏 散到了长野县,他那天的思维很乱,其中的一个想法是“日本的再兴可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吧”。
事实上,日本的振兴并没有需要那么久,仅仅用了二 三十年就完成了经济的恢复和腾飞。然而,近年来,“终战纪念日”又成了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按理说,亲身体验过那个日子的人越来越少了,除了老人们的怀旧 情绪之外,一个可能的理由,是不是日本人对未来又再度感到了茫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