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5-10-31
- 消息
- 3,519
- 荣誉分数
- 553
- 声望点数
- 273
本来没有“中国新年(Chinese New Year)”这个词。
在国内,除了谈及海外的事情,可能没有任何人使用“中国新年”这个词。不管说“过年”、“年卅”、“过大年”、“大年初一”、“春节”等等,谁也不会理解到阳历的新年上去。因而没有必要说“中国新年”。即使为了明确的区别,也只是把阳历的新年叫“阳历年”,把传统的新年叫做“阴历年”或“农历年”。如果谁说“中国新年”,那无疑是“喝水拿筷子”。
但在海外,中国人的新年就成了特指。为了区别,我们就得频繁使用这个特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特指就变成了“中国新年”,而不是“阴历(新)年”或“农历(新)年”。“中国新年”这个叫法,至少有两个严重后果:
第一, 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受中华文化影响很深国家(包括他们的海外移民),也庆祝阴历新年。如果我们说“中国新年”,就没有很好涵盖这些群体;
第二, “中国新年”也没有照顾这些群体的心理,使我们自我孤立,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保持、弘扬、和进一步的传播。
政治家注意到了第一点
美国总统奥巴马显然注意到了第一点。请看他的新年致辞:
“Warmest wishes to Asian-Americans and Pacific Islanders, the people of Asia, and all those around the world who are celebrating the Lunar New Year”
只有那二愣子哈珀总理的致辞使用“中国新年”。请看加拿大政府的网页:
“Prime Minister Stephen Harper issues greeting to mark the Chinese New Year”(http://pm.gc.ca/eng/media.asp?id=1520)
好在他还算学得快,今年就该口为“阴历新年”了:
“Prime Minister Stephen Harper issued the statement on Lunar New Year”(http://pm.gc.ca/eng/media.asp?id=3126)
我们更应注意第二点
当然,是否涵盖所有的群体,与我们关系不大。但涉及文化的传播和别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了。
为了便于说明,这里从老华侨身边的故事说起 ---
本人的单位里有一位韩裔同事。因为要过年了,平常聊天(尤其是午饭时聊天)的话题总要涉及我们都有的“过年”。
因为注意到了上述第二个问题,我从来不跟他说“中国新年”,而是一直说“阴历新年”。他显然注意到了我的特意用词。当他在说他的家庭、和他们的韩国社区过年的活动时,他却总是使用“中国新年”一词。这让我很感动。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认同”、和“尊重”。
由于在单位里,我们是唯二的亚裔(确切地叫东亚裔),文化上的接近,使我们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和理解力。他因而也就成了本人的“狗腿子” -- 不管搞什么活动、不管你走到哪,他总是跟着你。
记得有个洋人同事,因为她家的狗生病了需要特殊照顾,而她又不能在家休假,她就把狗带到单位来。中午带到厨房热饭时,我乘她不在,就跟这位韩国人说:“狗肉的味道不错呦!”。他马上说:“嘘 ---,小声点!”。我又说:“不过,我们不吃宠物狗。对吧?”… …
这就是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的脆弱性
我经常觉得,韩国(或者说朝鲜)人、与广东(包括香港)人没什么区别。因为本人不会广东话,与这两种人说话,都得得用英语;而且对文化的理解力上都是一样的。要说有区别,就是不用担心广东人说我歧视他们。因为广东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他们即使没有优越感,也至少不会有自卑感、或敏感。你就是骂死他们,他们也不会说你歧视他们。相反,他们还有可能“歧视”我为“北方佬”,尽管我只是比他们“北”一点。
但韩国人就不同了。这种不同也适用于越南、泰国、蒙古等等。在处理文化问题时,有时需要给他们狠狠一击,使他们有失败者的震撼和臣服;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既要有家长对孩子们的体贴,又要照顾到孩子们的自尊。这样,他们才能有对大家庭的认同、和归顺。
话题再回到“中国新年”(春节)上来。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但近代的西方(包括日本)殖民统治,使得原本不用担心的、牢固的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力,变得脆弱起来。
中日战争,中国丢掉了朝鲜(韩国);中法战争,中国丢掉了越南;… …
如果只是短期失去对这些附属国的统治,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历史上总是有失而复得。但是,近代的西方列强的强度,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他们会改变殖民地的语言,并进而试图改变他们的文化!
韩国人一直使用汉语(或者说中国文字),而且从新罗时代韩国就开始过春节。然而在日本对朝鲜半岛实行殖民统治时期,汉语被严格禁止,为了抵制日语,他们开始使用他们早已创造、但还没有正式使用的朝鲜语。春节也被严格禁止。当时如果某个孩子的饭盒里被发现春节食品,这个孩子就会受到处罚。春节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在韩国直到80年代后,才慢慢恢复。
越南也类似。法国殖民者禁止他们使用汉语。但越南没有自己的文字。于是,法国人就给他们创造出今天的越南文字。
文化的传播有两大捷径、或叫载体 – 语言、和宗教。其中又以语言(或者说文字)最有效。近代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英语(也包括西班牙语、法语等)、和基督教就是根本。当然,殖民占领、和科技文明,又是推动英语和基督教传播的前提。
现在,我们丢失了汉语这个基本的文化载体。文化的保持和传播就变得脆弱起来。当然,通过中国的不断强大,中国的影响力的增加,中华文化的传播会受到促进,但没有语言和宗教的帮助,其效果和稳定性要差得多。
所以 … …
我们要象珍惜眼睛那样,珍惜已有的成果。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用词细节,也不能疏忽。
你可能认为在我们华人中间说说“中国新年”没什么关系。不是这样的。说多了,就成了习惯,并影响到周围的洋人,洋人就会使用它,从而在其他亚裔人那里产生微妙的心理反应。
你可能还会说:为什么就不能大张旗鼓地说“中国新年”呢?那你就忽略了一些亚洲小国的心理特征:第一,你得足够文明与强大,并彻底把它打服了,这样它才死心踏地崇拜你。然而,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到。它们目前崇拜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第二,这些小国的心态,又有脆弱和自卑的一面。尽管他们可能表面上充嘴硬,但骨子里是自卑的。
再说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新年,本来就是阴历新年!而“阴历新年”本来就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现成的英语词汇。这个“阴历新年(Lunar New Year)”,正好与现代世界通行的新年、即“阳历新年(Solar New Year)”对应起来,无形中也就排挤了其它历法。干么要吃力不讨好地另行创造一个“中国新年”这个新词汇来?!
在国内,除了谈及海外的事情,可能没有任何人使用“中国新年”这个词。不管说“过年”、“年卅”、“过大年”、“大年初一”、“春节”等等,谁也不会理解到阳历的新年上去。因而没有必要说“中国新年”。即使为了明确的区别,也只是把阳历的新年叫“阳历年”,把传统的新年叫做“阴历年”或“农历年”。如果谁说“中国新年”,那无疑是“喝水拿筷子”。
但在海外,中国人的新年就成了特指。为了区别,我们就得频繁使用这个特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特指就变成了“中国新年”,而不是“阴历(新)年”或“农历(新)年”。“中国新年”这个叫法,至少有两个严重后果:
第一, 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受中华文化影响很深国家(包括他们的海外移民),也庆祝阴历新年。如果我们说“中国新年”,就没有很好涵盖这些群体;
第二, “中国新年”也没有照顾这些群体的心理,使我们自我孤立,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保持、弘扬、和进一步的传播。
政治家注意到了第一点
美国总统奥巴马显然注意到了第一点。请看他的新年致辞:
“Warmest wishes to Asian-Americans and Pacific Islanders, the people of Asia, and all those around the world who are celebrating the Lunar New Year”
只有那二愣子哈珀总理的致辞使用“中国新年”。请看加拿大政府的网页:
“Prime Minister Stephen Harper issues greeting to mark the Chinese New Year”(http://pm.gc.ca/eng/media.asp?id=1520)
好在他还算学得快,今年就该口为“阴历新年”了:
“Prime Minister Stephen Harper issued the statement on Lunar New Year”(http://pm.gc.ca/eng/media.asp?id=3126)
我们更应注意第二点
当然,是否涵盖所有的群体,与我们关系不大。但涉及文化的传播和别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了。
为了便于说明,这里从老华侨身边的故事说起 ---
本人的单位里有一位韩裔同事。因为要过年了,平常聊天(尤其是午饭时聊天)的话题总要涉及我们都有的“过年”。
因为注意到了上述第二个问题,我从来不跟他说“中国新年”,而是一直说“阴历新年”。他显然注意到了我的特意用词。当他在说他的家庭、和他们的韩国社区过年的活动时,他却总是使用“中国新年”一词。这让我很感动。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认同”、和“尊重”。
由于在单位里,我们是唯二的亚裔(确切地叫东亚裔),文化上的接近,使我们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和理解力。他因而也就成了本人的“狗腿子” -- 不管搞什么活动、不管你走到哪,他总是跟着你。
记得有个洋人同事,因为她家的狗生病了需要特殊照顾,而她又不能在家休假,她就把狗带到单位来。中午带到厨房热饭时,我乘她不在,就跟这位韩国人说:“狗肉的味道不错呦!”。他马上说:“嘘 ---,小声点!”。我又说:“不过,我们不吃宠物狗。对吧?”… …
这就是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的脆弱性
我经常觉得,韩国(或者说朝鲜)人、与广东(包括香港)人没什么区别。因为本人不会广东话,与这两种人说话,都得得用英语;而且对文化的理解力上都是一样的。要说有区别,就是不用担心广东人说我歧视他们。因为广东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他们即使没有优越感,也至少不会有自卑感、或敏感。你就是骂死他们,他们也不会说你歧视他们。相反,他们还有可能“歧视”我为“北方佬”,尽管我只是比他们“北”一点。
但韩国人就不同了。这种不同也适用于越南、泰国、蒙古等等。在处理文化问题时,有时需要给他们狠狠一击,使他们有失败者的震撼和臣服;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既要有家长对孩子们的体贴,又要照顾到孩子们的自尊。这样,他们才能有对大家庭的认同、和归顺。
话题再回到“中国新年”(春节)上来。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但近代的西方(包括日本)殖民统治,使得原本不用担心的、牢固的中华文化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力,变得脆弱起来。
中日战争,中国丢掉了朝鲜(韩国);中法战争,中国丢掉了越南;… …
如果只是短期失去对这些附属国的统治,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历史上总是有失而复得。但是,近代的西方列强的强度,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他们会改变殖民地的语言,并进而试图改变他们的文化!
韩国人一直使用汉语(或者说中国文字),而且从新罗时代韩国就开始过春节。然而在日本对朝鲜半岛实行殖民统治时期,汉语被严格禁止,为了抵制日语,他们开始使用他们早已创造、但还没有正式使用的朝鲜语。春节也被严格禁止。当时如果某个孩子的饭盒里被发现春节食品,这个孩子就会受到处罚。春节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在韩国直到80年代后,才慢慢恢复。
越南也类似。法国殖民者禁止他们使用汉语。但越南没有自己的文字。于是,法国人就给他们创造出今天的越南文字。
文化的传播有两大捷径、或叫载体 – 语言、和宗教。其中又以语言(或者说文字)最有效。近代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英语(也包括西班牙语、法语等)、和基督教就是根本。当然,殖民占领、和科技文明,又是推动英语和基督教传播的前提。
现在,我们丢失了汉语这个基本的文化载体。文化的保持和传播就变得脆弱起来。当然,通过中国的不断强大,中国的影响力的增加,中华文化的传播会受到促进,但没有语言和宗教的帮助,其效果和稳定性要差得多。
所以 … …
我们要象珍惜眼睛那样,珍惜已有的成果。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用词细节,也不能疏忽。
你可能认为在我们华人中间说说“中国新年”没什么关系。不是这样的。说多了,就成了习惯,并影响到周围的洋人,洋人就会使用它,从而在其他亚裔人那里产生微妙的心理反应。
你可能还会说:为什么就不能大张旗鼓地说“中国新年”呢?那你就忽略了一些亚洲小国的心理特征:第一,你得足够文明与强大,并彻底把它打服了,这样它才死心踏地崇拜你。然而,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到。它们目前崇拜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第二,这些小国的心态,又有脆弱和自卑的一面。尽管他们可能表面上充嘴硬,但骨子里是自卑的。
再说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新年,本来就是阴历新年!而“阴历新年”本来就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现成的英语词汇。这个“阴历新年(Lunar New Year)”,正好与现代世界通行的新年、即“阳历新年(Solar New Year)”对应起来,无形中也就排挤了其它历法。干么要吃力不讨好地另行创造一个“中国新年”这个新词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