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张天师的兴起和没落(转贴)

庞德一个人怎么胜曹操的大军?一狠心干脆投降了曹操!
   庞德的投降,成为压垮张鲁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从此之后,张鲁再无可用之人,只好弃城而逃。他谁都不带,偏要带着杨松!
   曹操大军紧跟着杀到,杨松给张鲁出的最后的计谋竟然是:“某守城,主公当亲与决一死战!”
  
   后人说的话很有道理,“俺坚决相信你,就像昏君相信奸臣一样!”张鲁就是这样的人,杨松这样的计谋,他竟然也坚决相信了!结果领兵出阵,“未及交锋,后军已走。”
   张鲁只好跟着跑,跑到城下一看,杨松紧闭大门!没有办法,只好下马投降了曹操!
  
   曹操拿下汉中后马上做了两件事:一是原谅了张鲁;二是处斩了杨松,以收民心!
   ——你看看别人的政治水平
  
   曹操这个人的名声不好,有一点就是因为喜欢杀掉那些已经归降的的“主公”!例如荆州刘琮,明明已经降了,给曹操省下了很大的功夫,却还是被许褚铁骑全家杀尽!
   但张鲁他却没有杀,原因是张鲁在逃跑前,做了一件好事。手下劝张鲁,咱们撤退以前,应该把仓廪府库给烧了,免得便宜了曹贼!
  
   张鲁却不同意,他说:“我向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得达;今不得已而出奔,仓廪府库,国家之有,不可废也!”
   结果曹操来了一看,“见鲁封闭库藏,心甚怜之。”张鲁投降之后,念在他封仓库之心,优礼相待,还封他为镇南将军。
  
   其实,从张鲁一向的表现看,哪里会是一个一心想归顺朝廷的人?真正的原因是,老张家三代人,辛辛苦苦,五斗又五斗,积攒下来的那点米,多么不容易啊!怎么舍得一把火烧掉?
  
   人的命运就是这么奇妙,这区区的五斗大米,在幕启之时,帮助张家平步青云,建教立业;同样又是这五斗米,在幕落之时,又使张家的后人,免除了生死之劫!
(十八)
  
   魏建安二十一年,天师道第三代传人,“系师”张鲁去世,葬于邺城东(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张家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周围的人们看得清清楚楚,这位张天师,并没有像他的祖父、父亲一样,白日飞升。
   但人们不得不承认,张鲁是个传奇性的人物,他把张道陵传下来的天师道逐步完善,并且发扬光大,最终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顶峰!但由于个人能力的局限,天师道在达到顶峰后,又在他手中迅速地衰落。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张鲁在中国历史还创造了一个吉尼斯纪录,在汉人统治的地区,他建立了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虽然小是小,但就此一家,别无分店。孔子的后人向来瞧不起龙虎山张家,但这一点他们是望尘莫及的!
  
   张鲁降曹后,曹操并没有丝毫为难他。倒也不是怕把他逼急了,使出祖传的法术来。曹操很清楚,当年张道陵在青城山大战时用的法术,如果张鲁只会三成, 他的几十万大军就不用回家了。
  
   曹操看到这张鲁积攒了这么多米,并且没有烧掉,心里很是高兴。打仗这买卖,其实打的就是粮食,“当兵吃粮”嘛,没有粮食谁愿意替你卖命?——张鲁真是个实在人呐!曹操叹道,而且还是个节约粮食的标兵!
   另一方面,曹操心里也有些犯嘀咕:这全国各地,信五斗米道的愚民很是不少,例如张道陵的弟子赵升就是从东吴来的。要杀张鲁非常容易,咔嚓一声人头落地,我就不信他会金钟罩、铁布衫!问题是,杀了他一个,手下这么多五斗米道的追随者怎么办?
   曹操是见识过黄巾起义的,同样是“道家”,当时的皇帝没有操作好,结果就毁了大汉朝几百年的基业。曹操左思右想,办法只有两个,一是斩草除根,见到读《老子想尔注》的家伙就砍头!二是把张鲁好好地养着,龙无头不行,“系师”被我捏在手里,其他的众弟子们还不乖乖听命?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玩得最顺手的游戏!几番权衡之后,曹操宣布: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鲁五子皆为列侯!
   郎中侯是个县侯,镇南将军属“四镇将军”之一,地位仅次于三公。要知道,曹操自己也不过是“三公”之一。大家再回忆一下,张鲁在归降之前,做的是什么官?——汉宁太守!按品轶来看,大概只有正五品。
   这样的结果让张鲁的手下苦笑不已:打了败仗投了降,反倒大大地升官了!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众人黯然伤神,曹操下令: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于是,张鲁及其僚属,带著他们的宗教组织一同北迁。在古代,千里搬迁,是一件非常伤筋动骨的事情。但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张鲁哪里还敢多说半句?
   到了邺城,曹操还假惺惺地说,你看,幸亏俺有先见之明。这不,整个汉中都被大耳贼刘备给抢占去了,连老夫自己都折却门牙两粒!还好把诸位提前请了过来,否则,落在大耳贼手里呀,嘿嘿!
  
   张鲁躬身谢道:“多谢丞相关照,才免得小人等遭受大耳贼的毒手。”
   曹操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咱们两亲家,还这么客气干什么?您太见外了,太见外了……”
  
   在此以前,曹操已经派人来提亲了,希望张鲁可以把他的女儿,许配给自己的儿子燕王曹宇。到了这个时候,张鲁还敢说什么?他知趣地给五斗米道发布了一条戒令,叫做《大道家令戒》,其中有这么几句话:
   “既得吾国之光,赤子不伤。身重金累紫,得寿遐亡。七子五侯,为国之光,。将相掾属,侯封不少,银铜数千, 父死子系,兄亡弟荣,沐浴圣恩。……”
   至此为止,天下五斗米道众,有的死心塌地埋头做良民;有的浪迹天涯,星散四方。组织分散,势头大减!张鲁无计可施,只有埋头读他的《黄帝九鼎太清丹经》,但心烦意乱,怎么也读不进去!不禁仰首长叹:早知道做人这么难,还不如去做神仙算了!
  
   他现在才知道,父亲是一个多么明智的人啊!
  
   曹操父子见天师道慢慢衰落,便逐渐放下心来,对亲家张鲁也变得爱理不理的。曹操还好一点,曹丕这个人就比较刻薄了。
  
   那时经常有方士之类的上门来自我推销,说有仙术献给大王。曹丕是个聪明人,博览群书,对汉武帝时期的方士栾大等人的伎俩早就了然于胸。但闲空时,也喜欢叫他们进来表演一下,然后当场戳穿,以图个乐子!
   曹植曾经记载说,当时“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但招来之后,却“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
   你不信就算了,却还要羞辱别人!曹丕笑完之后,还满殿地东张西望,大惊小怪地叫道:“张亲家公在哪里呀?有没有看到刚才的精彩表演呀?给点点评好不好?——不要推辞嘛!谁不知道,您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嘛!”
  
   张鲁死后不久,黄初三年,曹丕颁布敕令,禁止吏民祷祝老子!他在敕令中写道,
   “老聃贤人,未宜先孔子,……汉桓帝不师圣法,正以嬖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良足笑也。”
  
   这相当于击毁了天师道的最后一根顶梁大柱!鉴于曹丕阴鸷的性格,大家可以猜到他下一步会干什么!
  
   幸亏在此之前,张鲁显示了他作为道门中人的唯一的一次先见之明。在临死的时候,他把他的儿子张盛招到床前,秘密地吩咐他,如果情况一有不对,马上辞官归隐龙虎山,不可有丝毫留恋,这样方可保住张家和五斗米道的一丝血脉!
  
   张盛见风暴就在眼前,不久便上书乞归,携家人及道众回到了江西龙虎山。此时,距离当年张道陵举家离开龙虎山入蜀,时间大约有200年。这200年,对于张家来说是个充满传奇性的轮回。终点又回到起点,只是江山依旧,物事已非!
(十九)
  
   古道西风瘦马!一个凄凉的下午,张道陵的第四代传人张盛,携带着数十家眷徒众,冷冷清清地回到了江西龙虎山。
   此时的龙虎山,和200年前,张道陵离开时相比,风景依旧,人民已非!张盛窘迫地发现,他在龙虎山的生计,将不会比他的曾祖父高明多少。
   张道陵离开时,是汉顺帝永和年间,当时东汉王朝虽然不敢和强盛的西汉比,但总体经济情况还算不错。表现在人口上,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是5000万左右。但就在张道陵离开的这一百多年间,各路豪杰中原大地来回厮杀。如果写成一本《三国演义》,那是相当的浪漫!但在《三国演义》中跑龙套的“群众演员”——当时的芸芸众生们,却丝毫也浪漫不起来!“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就是那个时候真实的生活写照。
   到了张盛回山的那一年,全中国的人口,不过800多万!
  
   所以这时龙虎山上,更加路断人稀!张盛好不容易才找到当年张道陵修炼时的洞府,刚一打开石门,一股霉气便扑面而来!当年放《黄帝九鼎太清丹经》的石桌旁,竟然倒毙着几个不知哪年躲进来的乞儿饿殍!
  
   张盛暗自庆幸:要说这神仙的确是有先见之明!给的是个石洞,里面的家私都是死沉死沉的,除非你是《西游记》里占水帘洞的那位混世魔王,否则别想搬得动!要是当年神仙给的是个木建筑庙观呀!嘿嘿!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张盛很好地继承了他曾祖父的一个优点:乐观!
  
 
自从张鲁兵败之后,天师道组织四分五裂,道中弟子分散在大江南北,居无定所。少了这五斗米的收入,弟子们饿得眼冒金星,几乎想把手里的那本《老子想尔注》拿去换钱了!
   《白毛女》里面的莫仁智说得好:穷生奸计,富长良心!一些弟子实在没有办法,便做出了不少作奸犯科之事。有技术含量的,就装神弄鬼,敲诈钱财,甚或奸骗妇女;没有技术含量的,就纠集几个师兄弟,专找那僻静之处,等行人走近,一闷棍一个!
   有些老成的道众实在看不下去,便上前劝道,“算了吧,做人要厚道!您忘了当年祖师爷的教导么?犯了这样的错,要写“三官手书”,请上天原谅,否则就会死翘翘的……”
  
   还没等你说完,别人就挖苦了回来,“省省吧您!怕是张鲁这小子,现在都没有写“三官手书”呢!”
  
   张鲁的确没有写“三官手书”,他呆在镇南将军府中,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哪天曹丕的铁卫军就闯进门来!哪有心思管这些闲事?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来给他汇报教中弟子的种种不法,“您还是出面管管吧,再怎么说,您还是俺们天师道的正宗掌门人呀!”
   张鲁面色平静,干巴巴地说:“好了!谢谢你,我知道该怎么做了。”等客人走后,他一回到内室,便仰天长叹:“祖师爷啊!我还能怎么做?”
  
   所以,等到这天师道传到张盛的手中时,他再具有乐观的天性,这回都笑不出来了!名义上,天师道的道众遍布天下,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到处都有。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告示:“今有龙虎山天师道嫡传弟子张某,初到贵地,作法驱邪,施符治病!有需要者,请携五斗米来排队!”但实际上,张盛真正能够控制的弟子,只有和他一起上龙虎山的区区几十人!
   还好张盛这个人什么事都喜欢往好处想,他想,“情况总的来说还是不错呀!当年做官多少还有些积蓄,连带祖传的家业,够这几十号人吃上好几年了,如果一齐上山的有几千人,那就惨了!另外——”
   ——想到这里,张盛有些怪不好意思! “这《黄帝九鼎太清丹经》反正俺也暂时看不懂,这炼仙丹的工作,看来得先放一放。”
  
   他内心深处的想法是:这样一来,俺就可以省下大笔的开销了!
  
   尽管如此,张盛的头脑还是很清醒。他知道这样下去不是个长法:家产再多,也有吃光用光的一天。怎么办?看来还得想办法开源节流。
  
   老张天师们的方法前面说过,治病!问题是,现在所有那些打着天师道旗号的混蛋们,都是到个地方就收米治病,害得全国的医生们怨声载道!更麻烦的是,米收了不多,人却给医死了不少!病人家属找上门来,他们还振振有辞:“那我就不知道了,反正俺这符呀,是龙虎山张家统一发行的。出了问题,请您找他们理论去!”
   所以,从现在这种情况看,还能下山去治病吗?想到这里,张盛自己都摇头!
   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炼些丹药来卖。张盛想了想, 又一次否决了!原因很简单:第一,要有一定的资本和生产工艺;第二,要花很长的生产周期。很明显,卖丹药这行当,将注定是个亏本的买卖!
  
   ——什么“生意”周期短,既简单,又不要多少本钱呢?
  
   张盛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办法!
 
张盛想到的办法是办学。
  
   公平地说,张盛这个办法,以当时的情形来看,的确是上上之选。老师是现成的,就是他自己;教室也是现成的,有神仙提供的石洞。如果将来办学规模扩大,还可以在山下席地而坐嘛!教材分初级和高级,初级班主要是《老子想尔注》,高级班就是那本《黄帝九鼎太清丹经》了。——张盛寻思,等学生读到高级班,自己估计也应该把这本书看懂了。另外,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编写辅助教材若干。
   办学最重要的是声誉。还好,这是张家的先辈,唯一剩下来的宝贵遗产了。不过,目前也正在迅速的流失当中!
  
   想到这里,张盛不敢怠慢,连忙派人四处下山放出风声:龙虎山新一代张天师,将正式开班授徒。课程包括:
   初级班:龙虎山养生益智气功;《道德经》入门;金丹的化学成分分析;初级房中术;基本符咒学……
   高级班:仙丹烧炼术;高级房中术;符咒药理学;捉鬼降魔大法;神仙的基本修养论……
  
   ——学制三年,包学包会;收费低廉,随到随学。首先报名的前一百位学员可参加龙虎山年度幸运大抽奖,奖品包括桃木伏鬼剑一把,罗盘一个,天师亲笔签名符咒用纸20张。
  
   消息一发布出去,张盛信心满满!他想起过去,张道陵先生在鹤鸣山时,授徒的盛况是多么的热烈啊!子孙不肖,令先祖当年的风采不再。但来个一两万人,应该还是问题不大吧?
  
   想到这里,他又寻思:当年张道陵在鹤鸣山时,由于事前考虑不周,来拜师的人,远远超过预估,结果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张盛心想,咱们怎么说,也不能重蹈先人的覆辙呀?
   于是下令,在山前空旷之地,清理出一大片广场来。以便大批弟子涌上山时,好有一个集合报到的地方。张盛指示,给小商小贩们在旁边预留一些位置,以便统一管理。——当然,市场管理费,多少还是要收一点点的。
   他是一个很细心的人,还特意叫人在广场的前面,挖了一个浅浅的沙坑。到时候,万一收生数目满了,但又有那种精诚所至的学生,硬要跪在那里不起来。我们可以劝他们跪在沙坑里,以免碦坏了膝盖骨, 本来是美事一件,结果却闹得大家不愉快。
   ...... ......
  
   半年后的一个阴雨的下午,张盛独自坐在广场前,望着连绵雨丝呆呆地出神。
  
   广场修造得很平整,修建时,他和弟子们特意用龙虎山特有的红色砂岩,细细地打磨过。但现在,这里却到处长出了密密的青草,有些地方已经几乎齐膝深了。沙坑里的沙子,由于从来没有膝盖在里面搅和过,已经结成了硬硬的一块!
  
   张盛怎么也想不通:龙虎山张家这块金字招牌,为什么居然这么少人理睬?半年过去了,上山来拜师的弟子,满打满算,顶多只有一千挂零,这还包括了中途溜号的!和当年张道陵、张鲁在蜀中广收门徒的盛况相比,简直是寒酸得惨不忍睹!
   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难道天下之大,只有蜀中一地的人民,才是“朴素纯厚,易于教化”,而其他各处,都是穷山恶水刁民么?
  
   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张盛的一生,也使后来继任的两位天师——第五代的张昭成和第六代的张椒大伤脑筋!尽管他们费尽心思,但上山拜师的弟子,数目始终没有超过一千多!
  
   张盛故去后,继任的张昭成和张椒还认真地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他们一致认为,不好去责怪那些无知群众!根本的原因,怕还是要从自己身上找的。你自己都没有真本事,不能时不时地露两手,怎么指望别人死心塌地地上山交钱呢?
  
   他们嘴上不说,心里却暗暗责怪张盛没有认真钻研《黄帝九鼎太清丹经》,一直到死,都没有显示出丝毫的神迹来!
   于是他们决定改弦易辙,把教学工作放在次要地位,交给收下得力门徒去具体操办。自己的时间,主要花在清修和炼丹上。比张盛幸运的是,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有了一些成功人士的捐赠。日常开销上的压力,稍稍有所缓解。
   结果,功夫不负有钱人!张天师一脉,中断了三代的神通法术,再一次在张昭成和张椒身上得到重现!
  
   紫云缭绕,鹤鸣九天!当第五代张天师张昭成第一次当众展现神迹时,他的一家老小和忠心的徒众,个个心潮澎湃,眼中含满了泪水,!
  
   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迅速地传了开去!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到处都在谈论龙虎山上,最近出现的惊人奇迹。
  
   ——只是,前来上山拜师的新弟子,仍然是寥寥无几!
 
茅山连金陵,江湖据下流。
   三神乘白鹤,各治一山头。
   ……
   ——《三茅歌》
  
   位于江苏省境内的茅山,其实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山,满打满算,面积才不过32平方公里,比起龙虎山,那是差得远去了!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茅山恰好就是盛产神仙的地方,山上有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第三十二小洞天。这样一算下来,丝毫不输给张天师的龙虎山。
   不仅如此,茅山还一下子就孕育了道教的两大门派:上清派和丹鼎派!这两派一路走来,都是人才辈出,声势浩大!直到现在,香港鬼片里的那些邪魔恶鬼们,还是只认茅山道的注册商标。张天师的传人拎着把桃木剑过去,鬼们理都不理!看来不仅是香港人,就连香港鬼,也都讲究名牌意识。
  
   但这样一来,张天师们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了。当张盛望着长满野草的广场发愣时,茅山那头,正是锣鼓喧天,彩旗招展,门庭若市的场面。难怪他的招生名额怎么也满不了!
  
   江苏和江西相隔并不远,很明显的,张昭成和张椒早已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他们闭门不出,苦练内功。要说成效也是有的。张昭成练到后来,活了119岁,直追先祖张道陵!不单是“数量”,张昭成在“质量”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会驯服虎豹!——不要急,这不是驯兽师的本事!他还会出神于数百里之外;最后,等到他去世,坟墓上还长出了无数株灵芝仙草,几乎引发了当地村民的哄抢事件!
  
   张椒比起他老爸也毫不逊色!他在老爸基础上,还研发出了降鬼的神通。据说后来连龙宫里的龙王老爷,都来向他请教过修仙的学术问题!
  
   但电影里面的国民党参谋长说得好,“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张天师们这次遇到的竞争对手,实在是太过于强大了!
  
   难道上清派、丹鼎派的高手们,一个个都是三头六臂,铜头铁额么?当然不是,其实大家都是谦谦君子,一个个看起来文质彬彬!每逢张道陵祖师诞辰,他们还要派得力弟子,送上花红酒礼,以表敬意。尤其是上清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比世界上所有的君子都温柔。——因为她是女流之辈,一个面目慈祥的老太太。
  
   这位老太太的真名叫魏华存,世人都尊称她为“魏夫人”。她从小就喜欢读道家之书,如《老子》、《庄子》!我们知道,同样的天赋在张道陵身上也体现过。但魏夫人的另一个特点就连张道陵祖师,恐怕也是望尘莫及:别的小孩子哭着嚷着要糖果麻花的时候,她却一个人在旁边,静静地磕着胡麻散、茯苓丸之类的仙药!
   她从小就性格孤僻,喜欢独处一室。后来被父母所逼,也结了婚,还生了两个孩子。后来,她成功地说服丈夫,让她独处一室,专心修炼。她的丈夫刘幼彦是个县级领导干部,想来也和现在的官儿们一样,工作忙,应酬多!所以就由她去了,心想我看你能折腾个什么名堂出来!
  
   谁都不知道魏夫人具体的修炼方法,否则,她身边的人后来就不会那么追悔莫及了!
   公元288年的一个半夜,中天月圆。魏夫人正在像往常一样独自静修,他的先生一个人无聊,躺在沙发上看韩剧。突然,仙乐缭绕,香气满堂。一众神仙,有太极真人、青童道君、景林真人、清虚真人等等,纷纷从天而降,密密麻麻地挤了一屋子!
   魏夫人的老公刘先生惊得两眼发直!搞不懂是该倒茶好呢,还是去泡咖啡?
  
   神仙们没有理他,你一个县官在俺们神仙眼里连粒芝麻也算不上!他们只是热情地和魏夫人寒暄,寒暄完了,照样一招手,后面的仙童喘着气抱了一大堆书出来!
   ——对!和张道陵一样要看书。我们知道读PHD要看很多书,过去当神仙也差不多!要不人们怎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不过,这次的神仙,看起来好像比太上老君还要和蔼一点。他们不像老君,除了书剑印,什么吃的都不给——想讨仙丹呀?没门!自己拿本书一边炼去!
   魏夫人遇到的众神仙中,青童道君和清虚真人特别好心,他们慷慨地给了魏夫人两粒仙药。这下就简单了,魏夫人一服下仙药,立刻尸解升天!剩下她的丈夫站在院子里,满腔悲愤面朝苍天!心里怎么也想不通,怎么后羿嫦娥的悲剧,打了个颠倒,又在自己身上重演了!
 
魏夫人升天后,被上面封为紫虚元君,掌管南岳衡山,人称“南岳魏夫人”!后来,她还亲自下凡,传授大道给上清派的传人茅山杨羲。天下的老百姓们一听,什么?神仙亲自下凡来授的课?呼拉一下子,把个小小的茅山围得水泄不通!其中甚至有张天师门下的一些旧弟子,背上还习惯性地背着五斗米。
   人家微微一笑,委婉地说:“不用啦!我们这里认为现金交易比较简单易行。”
   张天师的旧门人大失所望,“什么?改要银子啦?我还以为神仙们都是要米的。早知道我在山下的小镇就卖成铜钱了,背来背去多累呀!”
  
   消息传到张天师耳朵里,他心里一百个不是滋味:都是道门中人,相煎何必太急嘛!
   但自己有什么办法?论法术,别人已经是正牌的神仙了,而且还经常下凡指导工作;论后台,别人那边一下凡就是一大群,自己这边的呢?一上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但更令张天师生气的事情还在后头,因为上清派出了个非常著名人物,而这个人物,从他后来的恶劣行径来看,很明显的,对天师道极端地不友好!
  
  
  
   (注:文中的魏夫人,历来正史言之不详。野史上一般认为,她飞升时,丈夫已经去世。这里为了增强文章的喜剧效果,姑且让他多活几年。
   另外,来点化魏夫人的神仙中,据说还有张道陵先生!但这样写未免太令人伤感,我们还是把当作谣言吧!)
(二十二)
  
   上清派的这个人物叫陶弘景。此人是个传奇性的天才,在南北朝历史中相当的有名。
   大凡那种天才级别的人物,其状貌往往就和常人不一样。例如第一代祖师张道陵先生,史书上记载,他“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红顶绿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个角。垂手过膝,有浓密的胡子,龙行虎步,十分威武。”
  
   这个样子,不要说是人,连鬼见了,怕也是要避让三分。但陶弘景也不遑多让,他“身高七尺七,眉清目秀,高额头,两只耳朵上各长了七十余根二寸长的毫毛,右膝盖上长有数十颗黑痣,呈北斗七星状排列。”
  
   熟悉史书的人都很清楚,身上的黑痣这玩意儿,是千万忽视不得的东西!汉高祖刘邦的左边屁股上,就长有七十二颗黑痣,所以才当了皇帝。陶弘景先生虽然赫赫有名,但毕竟没有当上皇帝。据后人研究,那是因为黑痣长少了,而且长得还不是地方。至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脸上身上也多少长有几颗,例如鄙人脸上有一颗就不小。看了古书后,我本来还以为这是个吉兆。但街上算命的都摇头,说这颗痣长的位置不好!——这就是我没有中六合彩的原因!他们热心地说要帮我“取”了它——只须十块钱!我倒不是心疼那一点钱,而是真的怕疼!所以那颗痣到现在还好好地呆在我的脸上,而六合彩到现在也没有中过一回!
  
   陶弘景这个人是个三教皆通的高手,而且和“系师”张鲁一样,非常热衷于政治。大家知道,东晋过了是南北朝,分宋、齐、梁、陈四朝,“梁”这个国号是谁给取的?正是陶弘景陶先生!他对梁武帝萧衍说:“以梁为国号,应天运,保长久!”萧衍先生大悦,欣然接受。
   很可惜的是,众所周知,后来梁朝的命运,和陶弘景估计的有些不一样。不过,这不能怪陶先生算得不准,要怪就怪这梁武帝萧衍自己三心二意!你奉道就奉道吧,奉到一半,又跑去信什么西域之地传来的释佛之学。这样一来,不仅让天下的道众寒心,恐怕连天上的神仙也会感到生气吧!
  
   梁武帝早年对陶弘景是信服得一塌糊涂!甚至要请他做宰相,拜他为师。陶弘景的聪明这时就显示出来了:宰相这个东西,是人都想去做。但要做之前,也要先了解一下时间地点吧?南北朝纷争之时,这宰相的位子,可是能够乱坐的么?就连梁武帝本人,后来也落得个饿死佛寺的下场!
   陶弘景不好明拒,他巧妙地写了一首诗给皇上: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可持寄君!
  
   诗写得非常好,就是放在盛唐也毫不逊色,足见陶弘景的纵横才气。皇帝一看,对陶先生是更是敬佩得无以复加!他尊重陶弘景的高尚选择,但一遇到什么大事,还是飞马派人送信去给陶先生,征求他的宝贵意见。陶先生也很乐意身兼两职,一边做隐居道士,一边当顾问。当时的人们都称之为“山中宰相”。
 
不过,陶弘景的本职工作还是做道士。他痛感当时道教宗派林立,神仙体系乱得一塌糊涂。老百姓本来想要来拜,但一看这么多神仙,便迟疑地不知从何下手。而这一点道教的竞争对手佛教就做得非常好:一进庙,就看到一个笑和尚,四大金刚。和尚们告诉你,这一边是来欢迎的,另一边是镇服那些邪魔外道的。再往里面走,各种等级的罗汉、菩萨、佛祖一一出现。你是来祈求远离病魔的,就去拜南无药师佛;要求子的,有送子观音;如果什么都要求一求或什么都不求的,那就去拜拜大雄宝殿里的三位世尊……
   不要小看这一点!南北朝时的佛道相争,这一个问题要不是陶弘景及时弥补,道教早就连老本都输没了!
  
   陶弘景意识到了这一点后,便开始精心编制道教的神仙谱系:《真灵位业图》。该项工作看起来简单,却耗时耗力。因为这是个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工作。况且,神仙只有七百多位,世上的道士却有千千万万!大家都有各自喜欢的神仙,万一你陶弘景排错了地方,保不定就会有人飞剑取他项上人头!
   所以他隐居茅山不出,足足花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才把那本《真灵位业图》公诸于世!
  
   消息传出,天下大哗!这陶弘景的名气大得不像话,而且又有官方的强烈支持!据说,连印书的钱,都是皇上掏的私房银子。大家有谁不敢不重视?一时之间,洛阳纸贵,天下道士俗家,几乎人手一本!庙里的和尚一开始紧张万分,赶紧去买了一本来看。看了以后,“切!”的一声,便放心地丢在了旁边。——还是不如咱们佛家的完善呀!
  
   茅山上下,一片欢声雷动!因为这陶弘景在编书之时有些不老实,多少暗藏私心!他排的神仙分为七等(从“七”这个数字来看,就是有的盗版佛教的味道!),一等不用说都是些顶级厉害的角色: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极金阙帝君,太上老君,九宫尚书,定录真君中茅君,丰都北阴大帝。——其他的神仙大家都没有意见,问题是这“定录真君中茅君”是谁?大家一翻书,好嘛!原来是“三茅真君”中的老二茅固!
  
   没办法大家就忍吧!再看第二等级,里面有两个熟悉的名字:魏华存、许翙,前者为茅山宗开山祖师,后者是第四代传人。也就是说,他们比太上老君等人,只低这么一点点!
   看到这里灵宝派的道士们就不答应了!因为他们的祖师爷葛玄等灵宝旧宿,居然只能屈居第三等级!他们一片喧嚣,吵着嚷着要去找陶弘景这厮算账!但陶弘景一点也不在乎,他心里非常清楚,这灵宝派又不是蜀山剑派,他们讲究的是积德升仙!派中个个都是陆敬修一样的老实人,根本找不到李逍遥之类会飞剑的高手!
  
   如果说灵宝派的道士看了《真灵位业图》是愤怒的话,那么龙虎山上的张天师和他的弟子们,看了以后就几乎是仇恨了!
  
   道教的正牌创始人,正一天师道的开山祖师张道陵先生,竟然只被排到第四等级!
  (二十三)
  
   当陶弘景发布那本道教重要著作《真灵位业图》时,龙虎山上的张天师可能已经传到了第七代张回。
   ——等一等!为什么这里要说“可能”呢?
  
   这里就要岔开多讲几句了。看张天师的族谱,是个实在令人伤脑筋的事情!张天师一家从张道陵开始,一路传下来,至今为止,共传了63代,历时将近两千年。后人要研究张家的家谱,多根据两本书:一本是由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和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撰写的《汉天师世家》,从第一代写到第五十代;另外一本叫《补天师世家》,由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撰写,从第五十代补写至第六十一代。接下来的第六十二代就跑到台湾去了,由于时间短,估计没有再续写。
   应该承认,张家在历史文献工作方面,比另一个传世千年的家族——曲阜孔家差很多!孔家有良好的史学背景,像第一代的孔丘先生,就修订过著名的《春秋》,据说由于写得太好,还吓坏了一大批人! 使“乱臣贼子惧”。——其实就我个人看来,乱臣贼子一个都没吓着,反倒吓坏了不少好人!这就像修了个很矮的围墙一样,防得了君子,防不了小人。——但正因为有这样良好的传统,所以后世子孙也不敢怠慢,一本家谱修得整整齐齐,丝毫不见错失!
   相比之下,龙虎山张家的就很令人遗憾 。先是,从第二代到第四十二代,居然就没有人想到要好好做一做这项工作!等到张正常猛然想起来,已经有点为时已晚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第四代开始,就有众多的天师们“生卒年不详”!不仅如此,书中只是草率地记载一下各天师的简略事迹,连他们生在那个朝代,往往都没有提及。后世的研究者们,只好一边埋怨,一边扳着手指头细细计算。
  
   言归正传!这位张回先生,生卒年不详。(^_^)!但据说他刚学会讲话,就问了大人一个千古未解的超级大难题:“道”是什么呀?
  
   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道”这东西,如果能被人清楚地讲出来,恐怕就不是人间至道了。所以张回小朋友这个问题一出口,整个龙虎山上下一片哑然,连他父亲老张天师也答不上来。不过,老张天师虽然答不上来,心里却异常兴奋:不愧是咱们张家的后代呀!如此年龄,就开始打听这种宇宙级的问题。
   ——后世有些心怀嫉妒的小人却不以为然!这有什么?你们张家一天到晚把“道”字挂在嘴上,小孩子听多了当然要问嘛!如果他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第一个问题说不定就是:“爹地,什么是“病”呀?“
   这张回先生长大之后,据说炼成了辟谷导引之道,能日行百里,其它的本事好像就没听说了。但至少飞剑之术是肯定不会的,否则陶弘景也不敢如此放肆。
  
   当张回先生看到陶弘景排的神仙榜时,心中格外郁闷!但他有什么办法?日行百里去找他算账么?没有用的!别人说不定还要当面讥笑:老兄啊!听说梁山泊的神信太保戴宗,绑上四个甲马,一日便能行八百里呢!你只能日行百里,我看还不如去买匹马省事些!
  
   《天下无贼》里的黎叔说过:“二十一世纪什么 最值钱?人才!”这句话是说到点子上了,它放在哪个世纪都一样管用,尤其是在那种混乱纷争的年代。
   三国两晋南北时朝,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动荡不定!这种动荡,不仅只是体现在政局上,在思想领域、宗教领域,照样也是弄得不可开交。先是,道教的领头羊天师道随着张鲁的失败而分崩离析,道教内部各种宗派纷纷崛起,互相之间竞争不已。接着,当道教的各个宗派的纷争还没有完的时候,另一个更大的威胁从西方的地平线上升起:西来的梵唱——佛教,开始大举进入中原腹地!在这样的环境下,各门各派人才辈出,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闹腾得好不热闹!
  
   张回等龙虎山上的各代天师们,看着山下的风云变幻,只觉得眼前是一片眼花缭乱!
  
   ——他们看到了道教上清派的崛起。除了魏夫人外,这派还有杨羲、许翙、陶弘景等人才。尤其是陶弘景,这个人中之龙,几乎算是张道陵级别的超级人才。他综合了儒、道、释三教思想,创立了佛道双修、三教合一的新道教理论。不仅使上清派一跃成为道教的领军之派,而且在整个道教历史上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们还看到了异军突起的灵宝派!此派主张的是“积德升仙”,这段时间也出了两个杰出的人物:葛巢甫和陆修静。特别是这位陆修静先生,被后人称为是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创立了中国道教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道教典籍分类法——“三洞四辅十二类”,使想要修道的后人,从此可以有章可循,不用再麻烦神仙下凡来一本一本地来散发。
   除此之外,陆修静还结合旧有道教仪式、佛教仪式、儒家仪式,创出了“九斋十二法”的道教斋醮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等斋礼系统。这样一来,道教弟子们,在拜原始天尊、太上老君时,多少也有了章法可循!不再像张道陵先生当年一样,见到老君这样的尊神,也只是中庭拱手肃立,显得很没有礼貌!
  
   ——最后,张天师们惊讶地发现,他们祖传的炼丹之术,居然也面临被人完全取代的危险!这危险来自魏晋之际的两位姓葛的祖孙,爷爷叫葛玄,孙子叫葛洪,他们创造了一个著名的道教宗派——丹鼎派。爷爷倒还没有什么,但孙子的名气就太大了,几乎比陆修静、陶弘景还要响亮许多!
  
   这位葛洪先生是个全才型的人物,在当道士以前,他还从过军,战功显赫,被朝廷封为“伏波将军”。请注意,他的“伏波将军”可是一刀一枪博出来的,不像张鲁那个令人脸红的“镇南将军”。
   当完了将军,他又跑去当文官,大大小小的官很当了不少。据说颇有政声,最后连著名的宰相王导也对他另眼相看,辟他为丞相掾兼咨议参军。但他道心不灭,主动要求降职为勾漏县的县令。皇帝说:“哪里可以这样嘛!大材小用嘛!朝廷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嘛!”
   但葛洪坚持要去,后来别人再三追问,他才不好意思地说,听说那个勾漏那个地方盛产丹砂,可以便于炼丹!这样一来,连皇上也不好多说什么了。因为炼丹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事业,你要是没有练过丹,或者没有服食过“五石散”之类的丹药,简直就不好意思走到街上去亮相!
   葛洪的在炼丹上面的成就很高,据说炼来炼去,还不小心发明了火药!——当然这在英国人打进来之前,只是小事一桩!他对炼丹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把烧火炼“外丹”的技术,和导引吐纳修炼炼内丹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里内外兼修的新炼丹理论。大家不要小看这一点,后来很多人吃学道士们炼外丹来吃,结果吃死了无数!幸好有葛洪的“内丹”理论救急,才没有把道教的金字招牌给砸了。
  
   葛洪的另外一个更厉害的贡献,是他写了一本叫《抱朴子》的书。此书分内外两篇,内篇讲神仙丹药,外篇讲经世济人。这还没有什么,关键是他提出了“仙可学致”,金丹可合的经典思想。在书中,葛洪响亮地喊出了道教的最强音:
  
   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此言一出,无论贵贱,四野惊动!丹鼎派名声大振!从此以后,道教思想便豁然开朗,提升到一个新的领域。长生不老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飘扬了千百年!
 
——但,此时龙虎山上的张天师们在干什么呢?细心的人们可以发现,自从张鲁去世之后,众多的张天师们,没有一个在两晋南北朝的光辉历史中,擦亮过自己的名字!
关于茅山道的一点补充:
  
  茅山道尊为开山祖师的其实还不是三茅真君,据说是远在周朝的一个叫茅濛的高人。三茅真君是他不懂那一辈的孙子,他们的爸爸叫茅“盈”。
  这位茅濛先生写了一首诗预见了茅盈的贡献:“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
  
  这首诗我们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来看:
  积极意义:五言律诗的源头原来可以上推到周朝!
  消极意义:后世有些道士真算得上造假的老祖宗!
(二十四)
  
   难道,诺大的一个天师道,一两百年之际,居然没有出过一个人才?第七代天师张回先生感到心中无比苦涩。他独坐观中,扮着手指细细算了一遍,竟然也找到了几个。但这些“人才”,想起来却令人苦笑不已!
  
   第一种“人才”名气很大,但没有一个姓张。如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凝之,当时的权贵杜子恭等。这些人都是天师道的信徒,不过没有一个人算是道教的专业人士。老实说,银子是出过一些,点子却根本没有!这和葛洪、陶弘景等人没法比呀!
   第二种“人才”也不姓张!——还好不姓!张天师想到这里,不由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如果姓张啊,这个龙虎山不被人掀翻就算是幸运了!这样的“人才”之中,有一个“杰出”的代表,名叫孙恩。这人在现在的名气很小,但在东晋时代,提到孙恩这个名字,端得可以止住孩童夜啼!
  
   此人是当时著名的反贼,起事前大概是天师道一个“三袋”以下的弟子。所以造反之时,顺手便打出了“天师道”的旗号。
   按理说这没什么,当时社会动荡,拉杆子上山的人满街都是,朝廷早就见惯不惊了。问题是这孙恩有些与众不同。一来他的闹得势头过大,最厉害的时候,光是肉票就绑了二十多万!(“虏男女二十余万口”);二来这人的手段过于残忍,一点都没有修道之人的涵养。他一杀起人来,就六亲不认,连婴儿都一个个顺手丢进井里。一抓到州县官员,便杀了把尸体用盐腌着,强令死者的妻儿来吃,不愿吃的人直接杀掉肢解!
   最令天师道掌门人张天师愤怒的是,孙恩这禽兽居然连同门师兄弟也不放过。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最后竟也死在他的手里!
  
   那时龙虎山非常热闹,各部门官差们一个劲地往山上跑,白吃白喝不说,还摩拳擦掌地嚷着要“擒贼先擒王”。把本来就少的拜师学道者,又吓飞了一大半。张天师和骨干弟子们急得直跳脚!还好,关键时候传来了王凝之的死讯,这才多少打消了朝廷的疑心。
   最后的结果是,孙恩那厮兵败投水而死,数百手下和数十妻妾自裁殉之。侥幸逃脱的匪党们传说,孙恩其实没有死,他是“尸解”而成了水仙!
   尸解?我呸呸呸!就凭他那德行?正牌的天师道弟子们个个嗤之以鼻。
  
   张回先生想到这里,不禁一声长叹!往事数百年,天师道这一路走来,真是风云变幻,大起大落!按《笑傲江湖》中任我行的人物品评法,天师道的主要人物之中,至少有两个半最值得佩服的,一个半最不值得佩服的人。
  
   最值得佩服的第一个人,自然是开山祖师张道陵先生,他的事迹就不用说了。
   最值得佩服的第二个人,要数第三代的天师系师张鲁。他不仅完善了天师道,还使天师道门徒广进,声威大振。对天师道作出的贡献,可以说直追其祖张道陵!
   最值得佩服的那半个,就是在张鲁之前,莫名其妙地冒出来的那位张修先生。他值得佩服的地方,是他以高超的组织能力,挽天师道狂澜于既倒。而之所以他只能算半个,是因为他最后被人杀了,被自己的人!
  
   一个半最不值得佩服的人之中的那一个,还是要算我们的系师张鲁先生。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天师道在他手中走向兴盛,也一蹶不振地迈向衰落。
   如果张鲁没有从政的野心该多好啊!当时,佛教还没有大举进入,道教的其它门派还处在萌芽时期。中国的信仰领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张鲁先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手完善天师道的理论,加强和社会上层的沟通;一手扩大基层信徒的队伍,加强组织管理。最后,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一举取得国教的地位,流传千古,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张鲁有了些资本后,就拼命地想往政界发展。这一点和后世开钱庄的土老肥没有两样:手上有了几个钱,不想着去扩大经营,而是马上送到乡下去买几亩土地!
   所以,天师道要评最不配服的人,张鲁先生应该榜上有名!
   还剩那半个最不佩服的人,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正是恶棍孙恩。此人作恶也算作出了水平,但正因为如此,他的手段让人很不佩服!不过,泥鳅再大也是沟里的小鱼。孙恩闹腾了半天,充其量是个巨匪,所以只能算半个。
  
   张回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想到这里,他自己开始不满意起来。为什么呢?不对称呀!最佩服的是两个半,最不佩服的是一个半,说出去都不好听。
  
   张回先生就开始伤脑筋了:这最不佩服的人之中,还应该加上谁呢?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张回隐约听到,道观外传来悠扬的丝竹之声。
  
   奇怪了!张回心想,这年头,是人都愁眉苦脸的,谁还有心思去调弦弄竹?莫非在这危急存亡之秋,太上老君又一次下凡搭救?
   他刚要起身,一个老成弟子匆匆从观外走来,一拱手,说道:“师父,有客来拜!”
   哦!张天师略有些失望,他问道:“什么客人?可有拜帖?”
   “这倒没有,不过,客人说他也是道门中人,但是……”弟子顿了顿,小声地说,“他的排场倒是不小!”
   “既然如此,还不快快请进来!”张天师不悦,心想,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这又是哪一派的新贵高人?
  
   张回走到堂前,只见一个披着玄色鹤氅,头戴金冠的羽士,正负手身后,悠闲地观看大殿上供奉的三清塑像。从后面看,此人身材瘦削,一头白发如雪,有一种令人不可逼视的超凡气质!在他的身旁,站着两排黑衣劲装大汉,个个肃立无声,两手交叉胸前,腰间钢刀细长如柳叶一般细长,不像是本朝惯用的兵器。
   张回定了定神,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客人缓缓转过身来,一双眼睛厉如寒星,上下地打量着张回。
   张回略一躬身,说:“龙虎山张回,不知贵客驾到,有失远迎。罪过!罪过!”
   “岂敢岂敢!原来阁下就是张回张真人!”客人客气中隐约有一丝讥讽,“真是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呀!”
  
   “哪里哪里!”张回谦虚地说,“还没有请教贵客的尊姓大名?”
   “在下姓寇,名谦之,草字辅真。”客人淡淡地说,“说来在下和道兄一样,都是天师道中之人。不过,道兄在南,谦之在北,相隔千里,平日少有音讯往来。说起来,这都是谦之的怠慢之过。今日奉大魏皇上之命,出使南朝。一时顺路,故特来登门谢罪!”
   寇谦之说到这里,稍微拱了拱手,表示悔罪的意思。张回连忙说不敢不敢!但寇谦之接下来的话,却如同一盆冷水,浇得张回从里到外,一片透底冰凉!
   ——他轻描淡写地说:“北地之蛮夷之人,向来厚重少文,没有什么见识。承蒙大家的错爱,北方的道友,连同大魏国的皇上,都谬称在下为‘寇天师’!其实名不符实,令道兄见笑了。”
  
   张回先生哪里还笑得出来?他脑袋里乱糟糟的,又是纳闷又是恼怒!纳闷的是,这寇谦之是哪个角落里蹦出来的?居然也是天师道中之人,以前怎么没有听说过?
  
   恼怒的是,你既然自称是天师道中之人,为何连最基本的规矩都不懂?头上只有一片天,哪来这么多天师?老祖师爷张道陵先生飞升之前,交待得清清楚楚:“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你明明是姓寇嘛!不来龙虎山递门生帖就算了,居然胆上生毛,也敢自称“天师”?
  
   但张回一句话都没有说。首先是修道之人自有涵养,其次是好汉不吃眼前亏。如果这寇谦之一个人上山,不用说,关门放狗!不咬出十几个窟窿来,算他小子屁股肉紧!
   不过,现在情况好像不妙,别人这是有备而来,那十几把长刀可是吃素的?何况,听他的口风,好像背后还有北魏的皇帝撑腰呢!
  
   话不投机半句多!寇谦之敏感地察觉到张回的不悦,不咸不淡地闲扯了几句,便以公事在身为借口,起身告辞。张回先生也不挽留,客气了几句,便端茶送客。
   这寇天师刚一站起来,就听得外面一迭声的“起轿 ”!“出行”!接着,丝竹之声再次悠扬地响起。寇谦之衣袖一摆,款款地迈出大门,扬长而去。
  
   见队伍渐渐走远,张回先生手下的一个小道士躲在门后,低头“呸”了一口,狠狠地骂道:“什么修道之人,这付德行!当心一个跟头从轿子上摔下来跌死!”
   如果是平时,对于这种没有教养的话语,张回先生肯定会当场呵斥。但今天,他却满腹心事,一句话也不想多说。他隐约地意识到,天师道中,最后一个最让人不佩服的人,终于出现了!
  
   有一点张回天师倒没有想到:其实讨厌这寇谦之的,远不止龙虎山上正宗的天师道传人。如果十八层地狱真的是佛教徒掌管的话,那么,这位寇谦之先生死后,肯定会被直接押送到最下面、最黑暗的那一层!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帝拓跋圭下令全境灭佛:“自今以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象泥人、铜人者,门诛!”
  
   一声令下,雷厉风行!全国各地州县官员,见佛像就砸,见庙就烧,见到和尚尼姑怎么办呢?“沙门无长少,悉坑之!”据说,全国八成以上的僧侣,都没有逃过这一千古大劫!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武灭佛”之一,其它两次分别是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不过,好像都没有北魏太武帝这么辣手!
  
   这次灭佛的主导者是拓跋圭,推动者主要有两个:权臣崔浩和他的密友兼导师寇谦之。公平地说,寇谦之当时还是很有修道之人的风度的,他见杀和尚杀得太多,心中有点不忍,还跑去劝崔浩。但崔浩正杀得正过瘾,哪里肯住手?到后来,寇谦之没有办法,甚至开口吓唬崔浩:“你这样做是不好的,会招来报应的,会不得好死的……”
   崔浩听烦了,一口顶过去:“您老人家平时不是常说,俺们道家不相信因果报应么?怎么事到临头,又在一边叽叽歪歪嚷个啥?”
   寇谦之长叹了一口气!世事难料呀,自己一开始,只是想用竹竿捅一捅树上的鸟窝,哪承想到,最后居然把天捅了一个大洞!
  
   不管后人怎么说,北魏太武帝灭佛这件事,寇谦之是怎么也洗刷不了责任的。当初,他从嵩山下来的时候,人称“太平真人”。拓跋圭灭佛之时,年号恰好是“太平真君”。这可不是巧合,“太平真君”这一年号,的确是寇谦之建议万岁爷采用的,而皇上居然就很听话地用了!寇谦之在当时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寇谦之没有对张回说谎,他的确是天师道里的一个成员。不过,和龙虎山上的张天师没有多大关系。当时中国分为南北朝,天师道也分裂为南、北两派。南派老老实实地奉龙虎山张天师为尊;北派山高皇帝远,为首的就是这寇谦之寇天师。
   寇天师诱发的这场灭佛行动,不仅仅是他本人,也不仅仅是天师道,而可以说是整个道教,对外来宗教佛教发起的第一次绝地反击!当时就是这么个情势,是道士就想这么干!南天师道的道众们,在公开场合,对寇谦之杀人过多,酸溜溜地表示过不满。但在他们的内心,却肯定是万分遗憾!因为这么一次伟大的反击,吹起号角的人,居然不是龙虎山上正宗的张天师!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这一首诗,给我们描绘的是当年南朝佛教的兴盛。其实在北朝,佛教的流传也不遑多让。据说北朝当年,皇帝下令修建的寺庙47座,王公贵族修了800多座,到了北魏宣武帝年间,民间州府修的寺庙有13700座!
   刚刚建立不过百余年的道教,几乎被来势汹汹的佛教击得溃不成军!所以,才有我们上文提到的陶弘景、陆修静、葛洪等手忙脚乱的道教改革。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寇谦之等道士,才会推动皇帝用武力灭佛!
  
   那么,这佛教何德何能,居然能让道门中人如此狼狈?难道仅仅是像人们所说的,“远来的和尚会念经”,洋货就是要比国货好用么?
   当然不是!那个时候的中国,仍然是正牌的天朝大国。不像现在,粘个“洋”字就身价百倍,说到出国,连非洲也愿意去。佛教之所以这么厉害,是因为它本身的确“有料”、“够劲”!
  
   北魏武帝灭佛之后不久,又有一场北周武帝灭佛(那年头当个和尚也不容易呀!)。这周武帝比拓跋圭文明得多,他只是拆庙烧经,而没有用和尚去充当填土坑的建筑材料!
   更妙的是,在动手之前,周武帝寻思:咱不能给后人留下话柄,说俺们不讲道理呀!——对,要文斗,不要武斗!他召集了儒、道、佛三家,举办了一个国家级辩论会,辩论的主题是“三教的优劣“。代表儒家出场的是些朝中大臣,不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政方针,在西汉就已经确定了。所以,这次儒家只是凑个角,坐在一边看热闹。
  
   真正唇枪舌剑的是佛道两家,他们为了争夺亚军苦战不休!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唯一的主裁判——皇帝,是偏向于道教的。但佛教徒们就是不退让,他们派出了高僧智炫为主辩的反方阵容。道教辩论队也不敢疏忽,他们派出的正方一辩是当时著名的道士张宾,二辩、三辨、四辩也都是有名的羽士。
   辩论结果很令道教难堪,虽然皇帝一个劲地为他们挥彩旗加油,甚至还亲自下场替他们辩护。但众目睽睽之下,道家的辩论队还是被问得哑口无言,输得一败涂地!
   皇帝的面子抹不下去。干脆下令一锅端:“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
  
   消息传到龙虎山,所有道士一片哗然!大家一致同意:评选张宾为道教创立以来,天字第一号的大笨蛋!因为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他自己主动上书请求废除佛教的。现在可好,不仅砸到了自己的脚,还连累了广大的道教群众。
   除此以外,龙虎山众人还对这场辩论本身颇有微辞:你既然是选道家的辩论选手,为什么不给龙虎山也发个邀请函?
   “如果是俺们正宗的张天师出马,嘿嘿!”天师道道众不屑地说,“肯定把那些秃厮们辩得满地找牙!”
  
   其实不然!后世论者多半认为,当时不要说是张天师,就是李天王下凡,怕也是会被和尚们辩得满地找牙!
 
不客气地说,从宗教的层面上看,南北朝时的道教,除了“本土性”这一项占优外,其它各项指标,恐怕都会输佛教一筹。
  
   前面说了,这时的道教,虽然各派之间纷争不已,但杰出的人才还是相当多的。问题是,佛教这一边,同样也是英才辈出,相比之下毫不逊色。
  
   有朱士行、法显等人的万里取经。他们历尽艰辛,不远万里,深入西域和印度以求佛法。看过《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唐僧取经的辛苦,朱士行等人甚至比唐僧还惨!——他们没有孙悟空帮忙,万事只能靠自己。
  
   有竺法护和鸠摩罗什等高僧的皓首译经。尤其是鸠摩罗什,当时号称“圣人星”。据说,还在娘胎里,就被认为是“舍利弗”了(“舍利弗”,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少年之时,就扬名西域,每次开宣法大会的时候,各国的国王都要跪拜请他上座。这位“圣人星”来中土的经历也颇具传奇性,他和达摩不同,来得非常勉强。
   鸠摩罗什本来在龟兹,但不小心被前秦皇帝苻坚打听到了。这苻坚是个燥辣人物,曾经发动中国历史上人数最多的军队去攻打东晋。他听说鸠摩罗什的事迹后,心中十分向往,便派人去把这位圣人“请”过来。只不过他“请”的方式比较特别:他派了一个叫吕光的将军,外加七万士兵!
   龟兹王不知好歹,拒不放行!吕光便“好意”地“劝”了一次,这轻轻一“劝”,便让龟兹国损失了不少男丁!于是,鸠摩罗什大师这才踏上通往中土的道路。
   这位“圣人星”凭他聪明绝顶的智慧折服了中原人士。他共译经35部,300余卷。包括大家熟悉的《法华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
  
   另外,佛教这段时间还出现了许多高明的理论家,如支道林,此人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如竺道生,他最早提出了“顿悟成佛”的学说;如释道安,他和鸠摩罗什一样,也是被苻坚用军队从襄阳“请”来的,这次苻坚派了足足十万人!除此之外,还有慧远、佛图澄、杯渡、达摩……
  
   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物,完全抵消了道教的人才优势!甚至还略胜一筹。因为他们秉承印度佛教的传统,主张“苦行”,为了信仰可以牺牲掉一切!这一点道教的名人们很多都做不到,包括历代的张天师在内,除了信仰外,家庭的温暖对他们也是同样的重要。
  
   在“人”这个指标上,道教还有一个天生的劣势:从创建开始,他们就缺乏一个“宇宙级”的教主。这样的人,是千年都难得一见的。他必须有超凡的人格魅力,高深的宗教知识和感悟,无比的远见和组织能力。例如天主教的耶稣基督,佛教的释迦莫尼和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苏轼有句话夸韩愈的话,放在韩愈身上有点用力过猛,但放在这些牛人身上就合适: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中国历史上,算得上这个级别的人物只有一个:孔夫子。可惜他对宗教毫无兴趣!
  
   老子和庄子?老实说,比孔子还是要弱一点。另外,他们当初提出学说的时候,只是“百家”之一,压根儿就没有往创立“宗教”这个方面想!如果庄子知道后来他被端端正正地供成“南华帝君”,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所以,“道家”和“道教”的区别,一定要先弄清楚。
   第一个把老子的思想和道教的神仙之说拉上关系的,是张道陵的《老子想尔注》。例如“道”这个概念,《老子》里面是说:“无状之状,无物之像”。到了《想尔注》里,就变成了“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也就是说,道士们认为,“道”可以聚形成为一个“神”,这个“神”住在昆仑山上,叫“太上老君”。
   这样讲的确有些勉强了。比如,尊神不只太上老君一个呀!不是说有“三清”么?不要紧,道士们紧接着又让“道”再变化一次,这就是我们在《封神演义》中见到的“老子一气化三清”!
  
   没有这样的超凡的教主,一种宗教便多少显得底气不足。真正的创始人张道陵先生,说起来,大概只能算是孟子、朱熹级别的人物吧?
  
   除此之外,道教的思想也不如佛教那么严谨、深刻和系统化。这一点不要说道教,包括儒家在内,其它的本土哲学多少都有这个缺憾。印度是一个几乎人人有宗教信仰的国度,宗教思想常常促使人看向宇宙长空,看向时间的尽头。有无数的笃信者,为了完善宗教的教义,愿意耗尽毕生的心血。所以,印度人(还可以包括欧洲人)的哲学相对来说,更加的系统和严谨。
  
   中国古人则略有不同,他们的思维多偏向于感性,而不是理性。对于一些人生重大问题,喜欢浅尝即止,讲究一个“中庸之道”,不想穷追到底。例如,对于生死之道,孔子的看法是“未知生,焉知死?”;对于鬼神问题,孔子是“敬鬼神而远之”!
   这样不讲究系统和精确的思维惯性,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上,并不见得就比有严格的宗教束缚的社会来得差!可以说各有千秋,牺牲了精确性,但多了几分洒脱!但当两种宗教碰到一起,尤其是要用辩论的方式辩出胜负的时候,比较不讲究系统和严谨的一方,当然要吃很大的亏了。
  
   不过,佛教虽然比道教的教义严谨,但做起事来却一点也不死板。在变通能力上,似乎比道教更要胜出一筹!他们见上层人物怀疑和尚辞亲弃家,不敬父母,便聪明地引进了儒家的孝义思想;见贵族文人嫌长久的苦行麻烦,便创造出了“见性成佛”的“顿悟”说;见老百姓被厚厚的佛经吓得跌了个跟头,就好心地告诉他们:你只需念念“南无阿弥陀佛”,和读经一样管用!……
  (二十八)
  
   面对佛教咄咄逼人的攻势,道教除了手忙脚乱的修修补补外,真正有创意的办法似乎并不多。他们有点像台湾人喜欢说的那样,“拿着香跟人拜”!
  
   起先,道教是没有神像的,甚至连神仙系统都没有。佛教那边就不一样,各阶层的佛祖菩萨各司其职不说,佛像也修得高高大大,金光闪闪!老百姓一看就打心眼里喜欢,香烛纸钱烧个不停。道教只有一个三清的牌位,老百姓看不懂啊,要拜之前,还得麻烦道士解释半天!
   后来陶弘景等人见势不妙,这才匆匆忙忙地修订道教神仙系统,如前面所说,忙中出错,许多漏洞连道士们自己都不满意。修订了神仙系统后,这才开始塑神像,塑好了,也学着人家庙里那样镀上一层金!
   塑好了神像怎么拜呢?一次抄是抄,两次抄还是抄!干脆,照样把佛教的搬过来用!咱们也烧香,点蜡烛!
   弄到后来,你随便走进任何一家道观,格局都和佛家的寺庙相差无几!如果你是老百姓,你要进哪一间?
  
   最最致命的地方还不是这些,在宗教的核心问题——“终极关怀”上面,道教才遇到了真正的麻烦。所谓的“终极关怀”,就是人死了以后怎么办?到哪里去?
  
   “但闻白日升天去,不见青天走下来。有朝一日天破了,人家都叫阿癐癐。”(“啊哙哙”是当时江南地区的俗语,凡遇到可羞的事情,小孩们都一齐拍手这样呼叫。)
   ——这是江南才子唐伯虎写的一首讥讽神仙之说的诗,写得很刻薄!它的意思是:经常都听说谁谁谁白日升天,(千年以来已经上去几百万了),就是没有见到谁从天上走下来过。有朝一日,天上神仙超载,把天挤了个破洞,神仙们一股脑儿全摔下来,地上的凡人,可要拍着手,“啊哙哙”地看热闹了!
  
   唐解元这诗可不是乱写的哟!多少有点科学根据。美国有一位叫麦克唐盖尔的博士,是一个难得一见的高人。既具有宗教的思想,又具有科学的精神。他用了一架高灵敏度的光束天平,把一些将死未死的人放上去。结果在那些人死去的一瞬间,天平的光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这位博士估算:人的灵魂介于10.6克至42.5克之间。
   这件事又一次充分证明了西方科技的落后!中国的古代对此类事情的记载至少领先了1000年!凡是那些“尸解”的高人,人们去抬他的尸体的时候,经常发现“轻如蝉蜕”,抬起来特别省事!结果后来一听说有高人死了,殡葬工们都会抢着去抬。
   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中国古人的记载,把麦克唐盖尔博士的理论加以补充,形成以下定理: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人类灵魂的重量,和他/她修行的时间和质量成正比。
  
   白日升天这一点,从一开始就有不少人怀疑。例如张道陵,道教方面说他是白日升天,偏偏就有人不信,说他是被大蛇给吞了。
   道教的“终极关怀”之道是成仙而长生不老,具体做法是炼丹服食。南北朝时候,的确有不少人相信。大家都成了业余化学家,整天想着合成汞硫化合物来吃。结果吃死了不少!道士们强辩说,这是“尸解”!
   时间一久,谁还会去相信?道士们没法,又说要去炼“内丹”。可惜,正如《西游记》里说的那样:“老虎进了城,家家都闭门。虽然不咬人,日前坏了名!”——你早在干什么?现在才说硫化物吃不得。人都死了这么多了,有谁还敢信你?
  
   佛教就聪明多了:死后,大家都去转轮王那里报到,轮回转世!好人去西天享受幸福生活;不好不坏的如我等下辈子还是做人,相当于留班补考,重新学习如何做好人;坏人就对不起了!——牛头马面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绑了下油锅!
   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这一说法有一箭双雕之妙!一是你的未来在活着的时候根本看不到,死了之后,就算发现不是和尚说的这么一回事,也已经晚了!你没有办法回来通风报信!
   另外就是个心理安慰作用:不要看这小子天天吃香的喝辣的,欺男霸女没人敢管。走着瞧吧!再过几十年,等他在油锅里挣扎的时候,咱们这些良民可以在旁边揣着手看热闹!
  
   如此这般比较下来,道教的形势大为不妙!只好使出最后一招:走上层路线,动员全国最有权势的人皇帝,灭佛!和尚们号称出家人六根清净,不轻易和官府扯上关系,咱们道家则偏要反其道而行!不少道士,如系师张鲁,本身就当过大官嘛!
  
   时势造英雄, 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天师道的“北天师”寇谦之才可以走上历史舞台,大显其身手。
 
龙虎山之巅,就在新天师张回风风光光地荣登大位那一刻,河南嵩山的半山腰,一个三十多岁的道士正一脸忧郁地走下山来。
  
   此人正是寇谦之,这一天,他正经受了一生之中最大的一个打击!
  
   事情要从张鲁时代说起,当时,天师道在汉中一带一统江湖,声威赫赫 !不少豪门大族,这时也放下身段,当起“米贼”来,其中就有一家姓寇的有钱人。不像其他大家族对汉中太守张鲁表面敷衍,寇家对天师道是真的信得心服口服。
   后来张鲁兵败,树倒猢狲散!大约有几万户人家,在曹操的“邀请”下,迁往北方,其中就有这寇氏家族。一来是自己的基因过硬,二是张天师在天之灵保佑。不到百年时间,寇氏在关中一带,不仅重振家声,而且还发扬光大。等到寇谦之出世时,寇家已经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贵族世家了。
  
   寇家有钱!所以,当寇谦之一天到晚买丹砂炼“仙丹”,弄得院子里乌烟瘴气的时候,大家也只是笑笑了事。作为天师道世家,这种事情见多了。家里的佣人只是有点奇怪:这少主人吃了这么久的“仙丹”,怎么还没有吃死?——当然,当众说的时候,大家都不会说得这么难听。寇家的佣人,“尸解”这个术语还是会用的。
   寇谦之自己也纳闷呀!往老辈儿算,我们寇家这里“尸解”一个,那里“尸解”一个,都可以在仙宫成立一个“寇氏会馆”了。怎么轮到我,就不见动静呢?
   还好他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屡败屡战!于是更加用功地吟诵道经,炼气打坐,阴阳术数,无所不学!至于各种汞化合物、硫化合物,更是像花生米似的吃个不停。可能是练气功的作用吧,现代人像他这么个吃法,没几天就“尸解”成功了!但寇谦之就是没事,这一点让他郁闷到了极点!
  
   不过,他的运气就比张道陵好多了!他遇到了活神仙。
  
   因为心中郁闷,寇谦之偶然到姨母家去游玩解闷。“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寇家是有钱人,姨母家也不含糊!家中是仆佣如云,侍女如雨。寇谦之倒不是像贾宝玉一样,在姨母家看上了某个漂亮的丫头!他是个用功的小伙子,说是散心,其实怀里还揣着书本呢!
   这天,他坐在后花园里,翻开了一本《周髀算经》,捏着一条树枝,在地上演算数学题。
   那时候数学才是什么个水平?况又没有老师教,所以,寇谦之遇到了一道叫“七曜”的难题,任他抓耳挠腮,就是算不出来!
  就在这个关键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佣人一边扫地,一边走了过来。低头一看地上的算式,便轻蔑地笑了笑,小声说:“太简单了!简直是诬蔑人类的智商嘛!”
  
   寇谦之一时大怒,几乎老拳相向!“大胆奴才!你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么?”
   但那佣人不慌不忙,用扫把在地上左一划,右一划。这边来条圆切线,那边加个函数值。结果,题目应声而解!
   寇谦之看得目瞪口呆!但他还是心存怀疑!索性,把平时读书遇到的难题,一股脑儿地抖了出来!那高大佣人面带微笑,一一予以破解。寇谦之这才明白,今天是遇到高人了!
   所以我们说,寇谦之是个幸运的家伙!修道之人,平生最盼望的有三件事:偶然,找到一本仙书秘籍;偶然,吃到一种仙丹神药;偶然,遇到一个世外高人。后来的武林人士全盘照搬,大家跳悬崖的时候,专找有山洞的地方跳,因为在这种地方奇遇的可能性最大。那些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山顶洞人类似,都喜欢住在山洞里。
  
   不过,寇谦之遇到的可不是什么普通的“高人”。此人姓成,名公兴,是天上正牌的神仙!
   那么,神仙怎么会在姨母家里,以佣人的形象出现呢?难道,寇谦之的姨母,是王母娘娘或黎山老母下凡?
   当然不是!在寇谦之正式参拜之后,成公兴长叹一声,才痛苦地说出了事情的由来:当年成先生在仙界之时,不小心一把火,把天宫给烧了!
   寇谦之立刻对眼前这个新结交的朋友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羡慕地说:“成先生,原来您的本事这么大呀?我原先还以为,这天宫原来只有孙猴子敢烧,想不到您也烧过一回呀?看来,您在仙界的地位,一定是很高哟!能不能说给谦之听听呢?”
   成公兴是有苦说不出!——要是当初在玉皇大帝的厨房里,烧火时稍微当心一点,今天也不用下凡来受这个洋罪了!
   他正色地对寇谦之说:“仙界之事,汝等凡人休得打听!以免误泄天机,仙法不容!”
  
   从此寇谦之就跟着成公兴,开始正规的修炼的生涯。说也奇怪,寇谦之几次要拜成公兴为师,成公兴都坚决地予以拒绝!不仅拒绝,成公兴还提出,他可以教寇谦之道术,但有个要求,成公兴却要称寇谦之“师父”!
   寇谦之大惊失色!这这这……这哪里可以?就我那两下子,连“七曜”都解不出来,怎么……
   不用多说!成公兴一摆手,就这么定了!——俺下凡的时候,玉皇大帝要俺在下届找一个可靠的传人。俺认为,您,寇谦之寇师父,就是这茫茫人海中的唯一!
   既然玉皇大帝都发了话,寇谦之还能说什么?只好勉强答应了下来。据后人考证,成公兴之所以要这样做,有他自己的苦衷:在仙界,神仙们都知道,这寇谦之以后是要号称“天师”的,那天师的师父,又该怎么称呼?反之,在凡间,成公兴重新飞升上天之前,这日子还是要过的。别人看见翩翩公子姨少爷,竟然你一个扫地佣人面前口称师父,鞠躬下拜,你的一条小命还要不要?
 
遇见成公兴后,寇谦之的修行便刷刷刷地连上几个台阶。但姨母家毕竟不是一个久留之地,人多喧嚣不说,对成公兴来说也是太不方便了!这边《周髀算经》还没有演算完,那边管家就在破口大骂了:别以为你有了姨少爷撑腰,就忘了自己的骨头有几两重!——未必还要我去帮你扫后花园不成?
   于是成公兴只好拎着扫把,匆匆忙忙地跑去扫地。寇谦之一肚子的怨气,几次三番,想大声吼出来:你以为成先生像你们那样浊骨凡胎啊?人家可是天上下凡的神仙!
   不过他还是知趣地忍了。一是说出来也没有人会信;二是,千百年来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神仙的秘密是绝对不可以随便和外人讲的!这一点,是人都应该知道。
  
   一不做,二不休!寇谦之决定,带着成公兴先生,离家出走!
  
   斋戒三日,沐浴更衣之后。寇谦之和成公兴离开姨母家,扬长而去!至于家里有没有急得鸡犬不宁,满街贴寻人启事,我们暂且不用去管。人家寇谦之都不担心,你担心什么?再说了,修道之人,就应该摒弃一切人间琐事。就像灵宝派的陆修静先生,有次回到家中,正遇女儿病得危在旦夕,家人百般哀求。他还是见死不救,一翻白眼,拂衣而去!“我本委绝妻子,托身玄极。今之过家,事同逆旅,岂复有爱著之心?”
   身似槁木,心如死灰。做仙人之前,先得学会做木头人,这大概就是成仙的代价吧?
  
   寇谦之和成公兴的落脚点先是在华山,稍作停留,又去了嵩山。去过华山的朋友都知道,那地方山势过险,真不是人呆的地方。——但,嵩山不是已经有了少林寺了吗?寇谦之未必不怕达摩老祖的绝世武功?
   ——说这话的人就外行了,“中岳”嵩山,可是像茅山一样的小地方?它有72座峰峦,峰峰插云。少林寺只是占了区区一座少室山而已,在它旁边,还有更高的太室山。不要忘了,后来岳不群的对头左冷禅,大本营也是放在嵩山。
  
   到了嵩山后,寇谦之发现了自己的一个疏忽:作为富家子弟,他有不少银两在身,但这个地方,连一个最简单的烧饼铺都没有。
   不要紧!成公兴是正牌的神仙,有的是办法。他走上山去,东挖一个人参,西采一颗灵芝,三下两下,合成了一些药丸。寇谦之服后,自然神清气朗,耳聪目明,不再有任何饥饿的感觉。
   再后来,成公兴嫌天天采药麻烦,索性把“辟谷术”的口诀教给了寇谦之。这个绝招,不仅使寇谦之永远地和“饥饿”这回事绝了缘,还在许多年后,还为他在北魏的朝廷中,赢来了赫赫的声名!
  
   这一天,成公兴有事出去。临走前,他对寇谦之说,等一会儿,有人会送仙药过来。无论他送的是什么,你千万要吃下去,成仙与否,在此一举!
   寇谦之不敢怠慢,马上沐浴更衣,静等使者的光临。他一边等一边胡思乱想:这仙药会是什么呢?王母娘娘种的玉英?东方朔偷的仙桃?安期生献的巨枣?还是,张天师炼的龙虎大丹?……
  
   “笃笃笃”,洞外有人敲石门,打断了寇谦之的美好向往。他开门一看,来者是一皂衣使者,满脸胡须猬集,态度十分粗鲁。也不打个问讯,“诺”地一声,把一个干荷叶包的事物塞到寇谦之的手里。
   “有人叫我把这东西叫给你。”使者说,“你自己看着办吧!”
   说完,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
  
   寇谦之心中不满:什么态度嘛,就这德性,还好意思做神仙的使者?
   这东西是用经霜的荷叶包裹的,看起来破败不堪。寇谦之小心地把荷叶包放在石桌子上,一颗心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寇谦之轻轻地揭开荷叶,往里面一看——
   ——我的妈呀!寇谦之吓得跳了起来!
   荷叶包中,是一洼混浊不堪,腥臭袭人的污血!里面,蜈蚣、金线蛇、蝎子、苗疆四脚蛇、西双版纳毒蚂蟥、美洲火蚁、亚马逊毒蜘蛛……各种毒物,无所不包,一只只一条条,在血污中不停地蠕动!
  
   寇谦之看得心头发毛:这这这难道就是成先生说的仙药?怎么可能,就是称它为毒药,也是低估了它嘛!
   他越看越恶心,差点把早餐吃的灵芝都吐了出来。赶紧胡乱地用荷叶重新包好,准备找个僻静的角落,埋了它!成公兴先生回来怎么办?没关系,我就说吃过了;问我吃的是什么?我就说没什么,不外乎是仙枣啊,仙丹之类;问我吃了怎么没有见效?我就趁机提出,这次找的仙人怕是给错了药吧?要不咱们重新再找一位更高明的?……
  
   正盘算间,突然听到后面传来一声轻轻的叹息:哎~~,看来,终究是功亏一筹啊!
   寇谦之猛一转身,原来,成公兴先生,早就静静地站在后面多时了。
   他刚要开口,成公兴就摆了摆手,说:你不用多解释,一切都是天意。你终究六根未静,七情未绝,怎可成仙?也罢,你命中注定,不能白日升上仙界,只能下山成为帝王之师了!”
  
   不久,成公兴便再次离去,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了。——他终于成功地重登仙界!
   寇谦之没有机会跟着一起去,心中闷闷不乐。他按照成公兴的嘱托,独自走下嵩山,走进了山下的滚滚红尘之中!
  
   多说几句:神仙这样用脏东西考验人,是不是多少有些无聊?
  
   《聊斋志异》中,也有类似的情节。《画皮》大家看过吧?里面那个秀才被厉鬼把心掏走之后,其实人还吊着一口气。有个道士指点他老婆,去街角那里,找那个讨饭的脏疯子,求他救你老公一命!
   于是秀才老婆就跑到街角那里,果然有个脏得出奇疯子,坐在粪土堆里!(中国的神仙们,向来都是有名的不讲卫生!)。秀才娘子再三苦求,疯子还是一副疯子的样子!最后,实在缠不过了,疯子咯了一大口浓痰出来,叫那秀才娘子吞了!
   救人要紧,秀才娘子一口吞之!回答家后,越想越恶心,忍不住把那口痰呕了出来,正巧落在丈夫的身体上。仔细一看,秀才娘子心中大喜,这不是一颗活蹦乱跳的人心吗?
  
   寇谦之如果晚生一千年,不管是什么污血毒虫,肯定会眉头都不皱就一口吃下去。千百年来,无数成功和失败的事例教育人们:如果你可以确定眼前这个家伙是真正的神仙,不管他给你什么,尽管吃下去吧,越恶心越好!
  
   因为,这些所谓的脏东西,其中却蕴含了世上所有宗教,对它们的信徒们的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这个要求只有一个字:
   ——信!
 
有了这个“信”字,世上所有的奇迹, 都会你的面前展现!
  
   寇谦之经过此次的教训,明白了这个人间至理理。他独自走下了嵩山胜观峰,身后,两条玉龙似的瀑布从天飞落,水声激激,大风把他宽大的袍袖,吹得呼呼直响。前方是一条什不见底的峡谷,里面乱石嶙峋,寇谦之顺手丢了一块岩石下去。只见岩石在乱石间跳跃不定,声响如雷,然后渐行渐远,终归于静!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寇谦之一声长啸,声震山谷!心中的所有不快,尽在着长啸声中,一吐而空!
  
   走到山下,寇谦之就已经不是刚上山时,那个年轻、单纯,有着狂热修道精神的寇谦之了。他目光冷峻,面色深沉,如同一口千年的古井,看不到一丝的波澜。成公兴飞升之前的话,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之中:不能成仙了道,何妨一作帝王之师?
   但他心里非常清楚,要想成为帝王之师,恐怕还得先成为真正的“天师”!否则,你两手空空地从嵩山上这么走下去,别人凭什么“信”你?
   寇谦之对自己有很冷静的认识,自己不是诸葛亮,从小就读的就是帝王之策。运筹帷幄,排兵布阵那一套,是肯定不行的!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应该是一个自知之明的人。这一点,寇谦之心中非常清楚。
   但自己又有着诸葛亮所不具备的优势,这就是宗教的力量。人们可能因为政治而朝三暮四,但为了信仰,却常常愿意舍身护法。多年的道教修炼,以及和成公兴的早夕相处,寇谦之下的功夫,可不只是泛泛之辈所能想到的。
   问题是,万事开头难,应该从何处入手呢?
   寇谦之双眼眯成一条缝,眼光落处,是千里之外的江西龙虎山。那时,山上的天师张回,还沉浸在初等琉璃宝座的喜悦之中。他丝毫没有意识到,在遥远的嵩山脚下,有一股巨大的威胁,正在隐然成形!
  
   不得不承认,寇谦之拿龙虎山的张家下手,的确是一招绝佳的妙手!张道陵飞升之前的那个“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的遗训,有其利,也有其弊。利处在于,它可以勉强保留张家千年来在道教中的地位;弊处在于,事情的发展常常和人们的美好愿意背道而驰。播下去的是龙种,收获的却往往是跳蚤。
   这就像后来的华人家族企业,如果硬抱着那条血脉不放,企业鲜有活过三代的。因为一家公司也好,一个教派也好,关键的因素还是人才。你就是有再好的制度,也有可能被后来的歪嘴和尚唱坏。何况,制度是人制定的,只要别人出一两个更杰出的人才,便很可能创造出更优秀的制度。
  
   张天师们流传六十四代,大家知道的还是只有张道陵和张鲁。曲阜孔家延续两千五百年,衍圣公家谱记载有七十七代。但一般人只知道孔子,稍微读过《论语》的人模糊地记得第二代叫孔鲤,其他的则统统默默无闻。后来的衍圣公们,完全是靠着老祖宗的祖宗的阴德,无所事事地呆在曲阜的大房子里。
   我们完全可以作这样的假设,如果没有孟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程颐等这些不姓孔的儒家杰出人士,曲阜的那所大房子,早在几百年之前,恐怕就已经被人拆个一干二净了!
   张道陵的后人们的悲哀在于,他们根本没有像孟子或朱熹这样暗中助力的贵人,有的只是寇谦之这样暗中拆台的家伙。还好张道陵选的地方不错,山高皇帝远,只要后代张天师稍微低调一点,一般都不会有人这么无聊,找上门来砸场子。
   另外我们不得不承认,也许是张道陵在天之灵保佑的关系吧,张家后代的运气的确是非常的不错!
  
   寇谦之下嵩山不久,北方就流传开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从前,当天师道的后期新秀寇谦之先生,独自一人在嵩山之巅,封禅台上静修打坐之时,忽然,天上祥云缭绕,仙乐飘飘。道教的主神太上老君,带着一众道教著名神仙,从天而降,集于山顶。
   据说,太上老君看着寇谦之这个青年才俊,笑得格外慈祥!他说:“自从张道陵张天师到我们这儿来之后,地上这个职务荒废已久。”
   ——一咦!有人听到这里就有了疑问,张天师的后人不是好好的在龙虎山吗?怎么太上老君这老儿的记性这么差?
   接着往下听!太上老君说:“寇兄弟你道根深厚,对道家的理论有独特的见解,前途无量啊!我代表天宫道教理事会郑重宣布:授予你“天师”之号!并赐你《云中音诵新科之戒》20卷!从今以后,你要替我出去“三张伪法”,重新清理人间的道教。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你了,尔且好自为之……”
   ——等等!太上老君见面就送书,这一点大家都可以理解,毕竟成仙之前,他担任过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嘛!问题是,这“三张伪法”,到底指的是什么?
 
太上老君口中的“三张”,指的其实就是祖师张道陵、嗣师张衡和系师张鲁。他们为天师道设立的各种典章制度,现在在太上老君口中,统统变成了“伪法”。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说明太上老君这个人很不地道。早几年,你大捧张道陵张天师的时候,怎么没有提什么“伪法”?现在看别人子孙暗弱,徒众星散,就好意思落井下石?
   如果是假的,张家的子孙们就要注意了!这说明有人开始打张家的主意了。因为,按照中国人历来的惯例,当人们要打倒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政府等等之前,照例是要把他/它谥为“伪君子”、“伪军”、“伪政府”……
  
   不管是真是假,反正,寇谦之一下山,就着手开始废除“三张伪法”了。从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寇谦之是一个极端聪明、非常有心计的狠角色!
  
   他首先便是开骂,不过骂的不是龙虎山上的正牌货,而是历来的“反贼”们。不仅是骂了,他还骂得很难听:“下俗臭肉,如狗魍魉!”骂完之后,接着还要咒:“当疫毒临之,恶人死尽!”这些话听起来,简直不像出自修道之人之口。
  
   寇谦之不是皇帝,也不是皇帝的跟班。为什么对皇帝的对头“反贼”,骂得如此用心呢?
   他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当时,天师道在上层的名声很是糟糕!张角、张梁兄弟的黄巾起义,打的是“太平道”的旗号,有后人评论说,太平道和天师道,说白了就是兄弟关系,都是“道”嘛。要不然,张修怎么会打着正宗天师道的旗号,在蜀地起事响应?当时的皇帝拿他没有办法,后来的皇帝可一点都没有忘记。
   所以曹操父子对天师道才下手这么毒!事情眼看着告一段落,到了晋朝,孙恩又突然在东南沿海拉起杆子。这好比在热火之上,又浇了满满一大勺滚油。这下可好,无论南北,当官的提起“天师道”,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另外两个字——“反贼”!
  
   寇谦之这一开骂,皇上听了龙颜大悦:闹了半天,原来寇道长的天师道,和反贼不是一伙的呀?心下释然,负负得正,愿意骂我们的敌人的人,当然是我们的自己人。
  
   搞定了上层的人物,寇谦之擦了把汗,马上回头去对付下面的。这就简单得多了,老百姓嘛,不就是日求三餐,夜求一眠么?寇谦之宣布:废除五斗米制度,从今以后,加入天师道,再也不用背米上山了——当然,捐款箱还是摆在那里的,欢迎大家随喜功德!
  
   天师道从东汉末年得来的绰号——“五斗米道”,从寇谦之开始,再也没有人乱叫了。寇谦之这一招,表面看起来,经济上的损失不小,其实骨子里的算计很深。
   彼一时,此一时,连年战乱之后的北方地区,根本不能和东汉富庶的成都平原相比。张道陵的信徒背五斗米来求个平安,简直像我们今天上街花五块钱买张体育彩票一般容易。到了寇谦之时代就不行了。陶渊明特立独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事情很是风雅!转个弯来看,这个事件的深层含义是:当时绝大多数人,都是愿意为了这五斗米而折腰的。这还都是些当官的,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
  
   寇谦之的这个宣示一出来,立刻掀起了一股加入天师道的高潮!又不花钱,又可以求得长命百岁,运气好的还可以白日升天,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也难怪龙虎山那边收不到生徒!到后来,张天师打听到这事,想想实在是没有办法,只好紧跟形势的发展,也忍痛废除了心爱的五斗米制度!
  
   搞定了上头搞下头,两头都搞完了,但寇谦之的工作还是没有忙完。忙什么呢?攘外必先安内呀!张道陵规定的世袭制度,带坏了天师道的风气。那些“治”的头目——祭酒们,一看到上面父职子承,当然不甘心自己吃亏!于是依样画葫芦,老王祭酒死后,接下来的,依然是小王祭酒。站在一边,失望万分的张副祭酒、李副祭酒恨得直咬牙!
  
   寇谦之很干脆,把天师世袭制和祭酒世袭制一并取消!太上老君已经说了,龙虎山上那个小子是“伪”的,正牌的是俺们寇天师。至于祭酒,彻底取消这个愚蠢的职位!以后的天师道管理人员,唯才是举。咱们提前一千五百年实行民主集中制,广大天师道群众投票选举,最后由领导寇天师拍板定案。
   经他这么一整治,天师道的组织焕然一新。以前打闷棍、蒙钱财的现象统统消失,道众们个个心情舒畅,修炼起来也格外用功。——但,且慢,先不要急着去炼,太上老君说了,“三张伪法”有问题,急着去炼啊,小心走火入魔!
  
   问题出在哪里?寇天师一针见血地指出:男女合气之术(即“房中术”)有问题。“大道清虚,岂有斯事 !”
   很多老成持重的道士,听了寇天师的话,频频点头称是!为了这个男女合气之术啊,几百年来,道士们可被大小儒生们取笑惨了!
  
   和尚们出门都捏着一挂念珠,道士们则喜欢持着一支拂尘。这拂尘,还有一个较风雅的名字,叫“麈尾”。麈是一种野兽的名字,就是人们常说的“四不像”。道士们手持麈尾 ,口谈玄言,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很是潇洒!
   正在潇洒得起劲的时候,前面摇着折扇,走来了一个刻薄的秀才。见到道士,贼眼轱辘一转,笑问:“道长想必修为不浅,不知张道陵祖师传下的男女合气之术,有没有研究啊?”
   然后先抬头看了看麈尾,再故意低头看了看道长的跨下,拖长声调说:“唔……麈尾看起来煞是整齐,不知麈柄是否也是坚硬无比呀?”
   道士气得没有办法! “麈柄”这词,是个著名的双关语,专指男人跨下之物。你去翻翻《金瓶梅》、《株林野史》、《灯草和尚》之类的书,隔个几页,就会有一大堆出现!至于“麈柄”这个词的由来,恐怕道士们的“男女合气之术”是功不可没的。
  
   寇天师在宣布废除房中术的同时,宣布了新的修炼方法:“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练。”。相对于传统的炼丹之术,寇谦之更提倡遵循“礼法”。底下的人多少有点摸不着头脑,心说俺们这是当道士,还是要改行当儒生呢?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被人羞得不好意思才这么做的。稍微明白一点的人听到这一点,无不翘起大拇指赞叹!这是寇谦之改革的第四招:向儒家主流派示好!
   当今神州大地,谁是老大,寇谦之还是清楚的。儒门家大业大,牢牢地掌握着政权。正如诸葛亮对刘备说的,“此诚不可以争锋”。寇谦之心中的目标,只是想摒除西来的佛教,稳坐第二把交椅。
   刘备当年,为了撼动老大曹操的地位,联络了老三孙权一起下手。结果,拼命奋斗了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被老大来个一锅端!寇谦之对这段的历史很熟悉,他想,现在天师道的地位,满打满算,只能排个老三。他盘算着,如果要对付老二嘛……
  
   寇谦之把眼光,投向了端坐朝堂之上的,那些摇着折扇的儒门高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