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张天师的兴起和没落(转贴)

南北朝时的北魏,是一个情形相当奇怪的王朝;北魏的左光禄大夫崔浩,是一个处境相当尴尬的重臣。
  
   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起来的,却拼命的想蜕掉自己身上那层鲜卑人的皮!最热衷于汉化儒学的,偏偏是鲜卑族的皇帝。底下那些皇室贵族们,却对此很不以为然。汉人不是俺们的手下败将吗?为什么我们反倒要穿他们的衣服?
   身为著名儒学家的崔浩,因此受到了朝中鲜卑贵族的猛烈攻击。弄到后来,连皇上也保不了他了,被迫赋闲在家。奇怪的是,皇帝反而对他更加信任,崔浩说的每句话,太武帝都是言听计从。此时的崔浩,心中可以说是五味杂陈,自己到底处在一个什么地位?该何去何从?
   儒家之人,学了一身的本事,目的就是为了货于帝王家,谋个一官半职来封妻萌子。崔浩不是陶弘景,“山中宰相”只适合于修道之人,对于儒家人士,却是一钱不值。孔门弟子都有这样一个臭脾气:提起经商发财,大家都是一脸的鄙视;说到升官发财,却个个跃跃欲试,一点都不觉得脸红。
   所以崔浩渴望的是一个重新崛起的机会,他的机会于是就来了,他遇到了寇谦之。而反过来,对于寇谦之来说,遇到崔浩,有何尝不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寇谦之是个老谋深算的人,知道要对付崔浩这样眼睛朝上长的儒家之人,没有真格的东西,是毫无指望的。他胸有成竹,凭的就是几十年苦修的道家学问。那些“无为”、“清静”、“顺其自然”的道理,在萎靡不振的崔浩听来,简直就像三伏天里吃了一大块冰镇的红瓤大西瓜!
   有了这些还是不够的,学问家崔浩是见多了,寇谦之也不想成为简单的“另一个”。如果是那样,最终就算给举荐到了皇上跟前,也只是一个词臣罢了。屈原、宋玉、司马相如等人,他们可以极大地感动后人,但拿眼前的皇上却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所以寇谦之使出了自己的绝招:辟谷之术!崔浩请吃大餐——不用!俺这几天正好斋戒。崔浩请吃斋——不用!俺这几天正好修炼。崔浩端了碗稀粥咸菜出来,“大师您还是多少用点吧!别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呀!”——不用!俺有仙人所传的辟谷之术,一两个月不吃不喝,基本上还是没有问题!
   崔浩吃东西的时候,寇谦之就在旁边乐呵呵地看,一边还大谈减肥瘦身有利健康的学问。崔浩也不是笨蛋,暗地里派几个机灵的小厮躲在寇谦之窗外,看这老道士没人在的时候有没有趁机偷嘴。结果还真没有!寇谦之是什么样的人?就算真有偷嘴,也不会被几个小厮逮着呀!
   十几天下来,寇天师是满面红光,越饿越精神!崔浩大为佩服,这种技术,在战乱不休的南北朝乱世,真是太有用了!一遇到兵祸,撒腿就跑,连干粮都不用准备。
  
   当然仅凭不吃饭就想搞定崔浩,未免小看了这个当世大儒。于是,寇谦之拿出了他的看家绝活:扶乩!
   扶乩,又称“扶箕”,东北地区旧称为“扶箩”。其法:先设一个大沙盘,也就是“乩”,然后用木头制成丁字形或人字形的木架,悬锥于下,也就是为“乩笔”。准备好后,由两名乩手扶木架两端,用符咒请神降临、问事,接着乩笔在沙盘上划出文字,以示所问的东西。
   这是道士们历代相传的看家本领,据说灵验的不少。——当然骗人的更多!而灵验(或者骗得了人)的关键是扶着乩笔的乩手,没有相当的法术,天大的面子,神仙们理都不理你!请来的最多是一些邪魔外道,孤魂野鬼。
  
   清朝时候有一群秀才,会考临近,慌得手足无措。聚在一起扶乩请吕洞宾祖师泄露点考题。焚香祭拜完毕,乩笔迅速动了起来,大书数字:吾乃赵酒鬼是也!
   众人大怒,骂曰:什么地方来的野鬼敢这么大的胆子?请吕祖师你也敢跑过来?当心请天师剑斩了你的鬼头!
   赵酒鬼明显是怕了。乩笔停了一会儿,又再次迅速移动:吕祖师在此!尔等有事快问。
   众人连忙说明了来意。吕祖师说:这太容易了!你们赶快磨墨,越多越好。
   吕祖师开口,谁敢不听?磨墨是秀才们的看家本事,不大工夫便墨了极大碗。祖师在乩盘上进一步指示:分而饮之!
   秀才们都听说过寇谦之当年的教训,不敢怠慢,苦着脸喝了下去。喝完,黑着嘴巴凑到乩盘前面看吕洞宾的下一步指示,只见乩盘上笔走龙蛇,刷刷刷写了几行大字:
   平时不读书,急来喝墨水。
   我非吕祖师,仍是赵酒鬼!
  
   寇谦之当然没有这么弱智!吕洞宾是什么人?唐代的一个不第的举子,请他来指点文章,活该被酒鬼戏弄!崔浩是个自负的儒家文人,这一点寇天师牢记在心。当下请了文曲星下凡,在乩盘上写出一篇篇文字优美、内容深奥的精妙文章来。
   崔浩是个文章的行家,看后大为叹服。“人神接付。手笔粲然,古今无比“呀!他断定,这样的文章,自己是写不出来的;而自己都写不出来的文章,凡间自然是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写得出来的!寇道长不愧是”天师”呀,什么样的神仙,听到招呼,都得乖乖地下凡写文章。
   到了这个地步,崔浩对寇谦之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说什么也要拜他为师。寇谦之却说什么也不同意,说还是以朋友相称吧!——寇谦之进一步暗示崔浩:拜我为师?你想清楚没有,俺可是“天师”呀!天师,应该是谁的师父才合适?
  
   崔浩是个聪明人,当下恍然大悟!连夜修表,洋洋洒洒数万字,详细地向太武帝介绍寇谦之这个绝世奇人——不,绝世仙人!
   北魏太武帝见表大喜!当皇帝的一般都很喜欢两样东西:一是奇物;如两个头的转基因麦穗,满身鱼鳞病的黄牛(麒麟)等,因为这样的东西,就是传说中的“祥瑞”了。
   二是奇人。“海晏河清圣人出”,有圣人出现,可以有力地证明自己是一个绝世英主,国家治理得堪比尧舜。另外,出个把圣人,多少可以在旁边出谋划策,减轻自己治理国家的压力。谁都想当皇帝,但有几个人体谅当皇帝的难处?
   例如,太武帝现在,就面临着一个令人头疼的两难选择。
 
我们可以设想魏太武帝见到寇谦之后的剧本:表面上的恭敬——测试——再测试——恭敬——最后的测试——发自内心的恭敬。寇谦之的“避谷术”和“扶乩法”又一次发挥了作用,太武帝完全成为了他的“俘虏”。
   但寇谦之还是不满足。“上帝是上帝,恺撒是恺撒”,在这一点上,中国历来的皇帝们,都分得清清楚楚。所以严格意义上的政教合一的国家,一个都没有。唯一的政教合一的政权,还是天师道系师张鲁先生在汉中所建立的。从此之后,便成绝响。皇帝们遇到有高僧、仙师之类,一般的做法是把他们供起来,放在一边敬着,等散朝有空的时候,再找来聊聊天。寇谦之先生可不愿意仅仅做个聊天的请客。
   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大夏王赫连勃勃病亡,其子赫连昌继位。在魏太武帝看来,这是一块大好羊肉,肥肥地摆在面前。吃呢,还是不吃?魏太武帝当然想去吃,要不然他的庙号中怎么有个“武”字?但朝中的大臣意见不一,崔浩主战,另一实力大臣长孙嵩主和。两边争执不下,弄得皇帝心中也有些动摇了。
   崔浩给他出了个主意:您身边不是有个天师寇谦之先生吗?怎么忘了问问他的意见?
   魏太武帝点点头,但心中不以为然。出家人嘛,哪有什么好主意?不外乎就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兵者,凶器也”……说什么也不会赞同去无故打仗的。
  
   那知寇谦之先生的回答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此战必克,陛下以武应天运,当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您放心去打吧,老天爷之所以派你下凡,给你的任务就是打仗啊!就像后来的梁山李逵一样,活在世上的目的,就是认认真真地多杀几个人。
   太武帝信心大增,立刻出兵攻打大夏。寇谦之先生作为他的精神支柱,随军前往,在左右出谋划策。此役,太武帝御驾亲征,率一万八千轻骑冲锋陷阵。结果大挫西夏,俘敌军数万,缴获牲畜十几万头,虏夏人万余家,凯旋而归。
   这下寇天师的声望到达了顶点!太武帝在国内公开宣称,要“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并“敕天师及门弟子并列王公等之上,不听称臣”。太武帝本人,在太延六年正式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元年,正式宣布道教为“国教”,在“西教(佛教)之上”。
   至此,成公兴升天之前,给寇谦之设计的“帝王之师”的目标,寇谦之已经基本达到。
   ——可以想象龙虎山上的张天师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脸上的尴尬神情。是的,这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天师道终于成为国教了。不过,这事和天师道的正宗继承人张天师,却毫无关系!
  
   接下来就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灭佛”事件了。对于寇谦之在这场运动中的作用,历来学者看法不一。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历史上每次“佛难”的时候,站在皇帝身边的,总是有个摇着拂尘的的道士。
   不过,佛教本身在这次的灭佛事件中,好像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西方流传着一个故事。某个西方国家(好像是德国),教堂太有钱了,兼并了无数的土地和农户。但与此同时,国王却穷得没有办法。干脆下令,强征教堂所拥有的土地。
   有个神父对前来征收土地的官员说:“当心!伙计!”他恐吓道,“你知不知道自己正在剥夺上帝的财产?”
   那个官员面无表情,干巴巴地说:“吾王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免除过多财产对上帝的诱惑。”
   ——当时北魏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皇帝于是就生气了:就算你庙里的佛像要镀金,也用不着花那么多钱吧?就算你“度一人出家,胜造七级浮屠”,也不用弄得皇上打仗都缺乏兵源的地步吧?
  
   这次的灭佛,最痛快的是太武帝拓跋焘,其次是崔浩。皇帝是赚得荷包满满,崔浩是过了一把杀人的瘾!当看到无数人头,随着自己的一声令下,滚滚落地之时,男人们的权力欲望,往往会得到最高程度的满足!
   比较痛苦的是全国的和尚;比较仇恨的是信奉佛教,但又敢怒不敢言的太子和众鲜卑贵族;比较郁闷的是此次灭佛的间接理论指导者寇谦之。
   作为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寇谦之已经预感到这件事情的收场。他凄凉地对弟子们说:“当我寇谦之在世之日,你们可以求得荣华富貴,一旦我去世,这静轮天宫真难修成呵!”
   此时的寇谦之,对灭佛并不热衷,他想趁自己在世之日,修建一个道教的标志性建筑物——静轮天宫。到他说这话的时候,静轮天宫已经修了十八年,而寇谦之自己,也已经年过八十岁,垂垂老矣!
  
   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离寇谦之的预言不久。一个静静的夜里,寇天师在尚未完工的静轮天宫里悄悄仙去了,享年八十三岁。据佛教徒们传说,他死之前,腹痛不已,显是报应来临。
   两年之后,灭佛的直接推动者崔浩,奉命纂修国史,信佛的太子先表面赞同他秉笔直书;国史修成后,又借口崔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将其诛杀,并尽戮其九族。
   又过了不到一年,迫于压力,太武帝下令拆除静轮天宫;半年之后,太武帝突然终止“太平真君“年号,改元“正平”。
   十个月后,太武帝拓跋焘被近侍刺死。因太子已死,由皇太孙拓跋濬继位,是为著名的北魏孝文帝。他继位那年,刚满十二岁。这位小皇上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宣布解除废佛令,恢复佛教。
   北魏孝文帝后来的成就,除了迁都洛阳,彻底变法汉化之外,就是花费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修建了著名的佛教胜地洛阳龙门石窟。
  
   北天师道这边,寇谦之死后,虽然教团仍在活动,但再也没有出现任何杰出的人才,逐渐趋于式微。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宝六年(公元555年),道佛两教再次举行辩论会,道教再次失败。文宣帝下令废除道教,于是北齐境内的道士,一扫而空。寇谦之的北天师道教团,至此便彻底烟消云散!
  
   仿佛昙花一现,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天师道的钟摆大幅度地摆向北方。激起了无穷的火花,然后迅速熄灭。最后,钟摆再次摆回南方,停留在龙虎山静静的山麓之上,轻摇不已。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寇谦之天师的北天师道,从兴起到衰败,以致灭亡。龙虎山上,天师道正宗的张天师们,看在眼里,心中百般不是滋味。对于他们来说,寇谦之这一伙人,非敌非友,亦敌亦友。如果在道教和佛教之间拉上一条线,他们就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如果这条线缩小拉到道教内部,他们就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
   现在北天师道彻底完蛋了!张天师们反倒有了一种兔死狐悲的酸楚,如果当初在北边的是自己,又会是怎么样呢?一样的轰轰烈烈开场,冷冷清清落幕么?——算了吧,人间之事,哪里有这么多的如果?有的,只是一种必然!
   什么也不用多说了,别人的戏已经演完;而自己的戏,还得继续演下去。
  
   龙虎山偏僻,清幽。山泉古木,林壑尤美。令人望峰息心,窥谷忘返,的确是一个清修的好地方!张天师们安坐山中,眼光却留意着山外的世界。他们不停地思考着:天师道,以及后代的张天师们,今后该何去何从?是像其它道派高人一样,投身于山下的滚滚红尘之中,还是遗身世外,做一个无拘无束的清静闲人?
   正当外面的世界纷扰不已的时候,龙虎山上却一片宁静。张天师们就在片宁静之中,平静地做出了自己的最终选择:静以修身。
  
   从此之后,历代的张天师们,再也没有真正地和政治沾上关系。他们聪明地意识到,政治这个东西,是一把烫手的双刃剑。你舞动它的时候,样子的确是非常的威风。不过,剑是好剑,但会舞剑的高手却着实不多。所以,几乎每个人都会割到自己的手,有时不小心还会割到自己的脖子!
   《西游记》中有个车迟国,国中有三个道士:羊力大仙、虎力大仙和鹿力大仙。仗着在山中修炼过几年,冒冒失失地下山来当国师,玩政治。不幸遇到了更高的高手——在天宫里玩过政治的孙猴子,结果是玩得尸骨无存!
   一般的人把这件是当神话来读,但作者吴承恩是当作寓言来写的。从古到今,道士们在民间基本玩不过和尚,所以非常喜欢在皇帝身边玩,吴承恩所在的明朝尤甚!有记载以来,吃“仙丹”翘辫子的皇帝,可以排成一个长长的队伍!
   运气好的道士,是那些在皇帝吃仙丹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就及时“飞升”的短命鬼。那些运气不好,活到下一个皇帝登基还健在的,想要好好地去死,恐怕都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情。
  
   第十二代的张天师张恒,曾经被唐高宗召去问治国安民之道。当时道教的地位几乎是国教,皇帝又和太上老君一个姓。张恒身负天师道的余威,只要应对得稍微用心一点, “帝王之师”这个头衔,也许就会落在他的头上。
   张恒的回答是:“能无为则天下治矣。”
   史书上记载,唐高宗听到后,“上嘉之。”——如果你是皇上,遇到这样模棱两可的标准答案,不“嘉”之又该怎么办?未必要走下御座,亲自对着他的屁股上来一脚么?
   所以,人要是圆滑起来,连皇帝都拿他没有办法。
  
   这段时间的众天师之中,似乎也有过动摇的,例如第十代天师张子祥。轮到他当天师的时候,已经是隋朝了。这位天师是个读书的料子,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尤其对儒家的书籍更是喜欢。这一点和第七代的张回天师截然不同。张回是他爸爸要他多看儒家的书(可能是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但张回小小年纪,却很是顾家,他断然拒绝:“祖书不读,读他书何为?”
   张子祥先生后来还当了官,而且还当得不小:洛阳尉。相当于是现在的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应该是蛮威风的。不信你哪天骑个自行车,到北京市公安局门口去看看那个排场。不过,张子祥这官没当多久。家乡来信通知他:你老爸飞升了,家里等着你回来当天师呢!
   听了这个消息,张子祥先生一点都没有犹豫,立刻辞官归故里。他这个果断的抉择,使张家自第四代张盛以来唯一的从政记录戛然而止。同时,也让张家的后裔,侥幸逃过了隋末那段血腥的乱世!
  
   说到张子祥,不妨提一提他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法术高明。
   自从张道陵先生飞升后,历代的张天师们,似乎都是修养有余,而法术不足。顶多,是像五代天师张昭成那样,死后坟上长满灵芝草;或者七代天师张回,辟谷加上日行百里。但到了张子祥先生,则明显有了一个法术上的突破。
   他会驻颜之术。活到120多岁,样子看起来却好像20多岁。还好张子祥先生是活在一千多年以前,要是现在呀,光是天下女同胞们的羡慕,就可以把他“羡慕死”!
   其次,他在内丹上面,炼出了惊人的成绩!后人炼内丹,要打坐了一个甲子(60年!)左右,方才觉得肚子里面有点动静。但要看到还很不容易,必须端坐云床,五心向天,屏息内视。忙了半天,才可以模糊地“看”到丹田之处,有个圆圆的,黄黄的,乒乓球大小的东西。
   张子祥先生没有这般初级!他可以把内丹吐出来,放在手心当健身球玩弄。因为内丹这宝物可以发光,所以晚上的时候,他偶尔也吐出来当作蜡烛的替代品。古书上记载,“光芒穿屋”!可见比蜡烛好用多了。幸好当时还没有发明乒乓球,否则,张子祥先生一定可以想出更新颖的玩法。
  
   据说张子祥先生还有另外一个奇遇。有次他到嵩山去游玩,爱其石室,晚上就住在那儿。到了半夜,突然阴风惨惨。风过之后,是一阵“兵骑之声”
   张子祥先生觉得很奇怪:居然有不要命的邪魔外道敢来惹张天师?
   结果不是邪魔外道,而是两个丈二金甲神人。他们恭恭敬敬地对张天师参拜,说他们是东岳主者。为什么要来拜见天师呢?因为“昔会圣师于青城,今四百余载……”
   原来是张道陵在青城山时遇到的那伙人——不!那伙鬼。估计其中的两位从那时便改过自新,积德行善,最后被封了神。多亏了以前张道陵先生的教诲啊!饮水不忘挖井人,所以今天特来拜谢。
   ——你看,有个厉害的祖宗,是一件多么让人激动的事情!
 
公元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一年之后,他在长安称帝,改元武德,正式建立了大唐帝国。李渊自己可能都没有料想到,他一手建立的唐王朝,不仅在时间上延续了近300年,而且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在大唐帝国300年中,由于政府的扶持,道教一直凌驾于佛教之上,凌然以国教自居。只是,在这样辉煌的道教全盛时期,道教的开创者——天师道,却令人奇怪地避身于龙虎山之上,仿佛成了一个不幸的被遗弃者,或者,一个毫不相干的局外人。
   张天师们眼睁睁地看着,山下的世界,一夜之间,几乎成为了道士们的天下。南北朝道教被佛教攻得左支右绌的局面,一扫而空!
  造成一切的原因,是一个新王朝的崛起;而这个新王朝的当家的,恰好是姓“李” !
  
   宗教和政治,总是一对难舍难分的双胞胎。著名的“剃刀定理”的提出者奥卡姆说过,“你用剑保护我,我用笔保护你。”这句话只要把“笔”改成“嘴”字,就可以被当时中国的道教所用了。道士们需要皇帝手中那把宝剑,使天下的和尚们知趣地闭上嘴巴。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砍下秃厮们的项上人头!
   姓李的皇帝们呢?他们需要的是得到天下的承认,而承认的理由,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他们的出生问题。“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也”。出生不正统,这是个让皇帝们相当头痛的问题。例如后来的清帝国,按统治的水准来说,应该是不输给唐帝国的。但就是因为来路不正,不是“轩辕氏之某代子孙”,结果反清复明的呼声,从建国一直喊到灭国。连毫无大汉族主义思想的韦小宝,一开口都是,“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方住手!”
  
   唐朝李氏的出生很成问题。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自称是源自汉族的赵郡望族。后来,又觉得不够威风,便改口说,祖上是著名的军事贵族——陇西李氏,祖上出过一系列的名人,如汉朝飞将军李广。不过,后人对这个说法相当怀疑:李广一脉传到李陵,好像就投降匈奴了吧,莫非……?
   于是就有好事者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皇上这家人的根底,很是令人生疑,似乎大有“胡儿之气”!他们的基因,不是纯粹的大汉民族的基因,而是夷狄之人——鲜卑族的混种!这些好事者进一步考证:十六国的时候,李氏曾经有个鲜卑人的姓氏——“大野氏”。
   这样一来就麻烦了!天下百姓之中,良民自然占多数,但小人辈也不少啊!如果让他们知道了皇上原先姓“大野”,那么,在他们的口中,李渊就不叫李渊了,而是“大野渊”;李世民更不是李世民了,而该叫“大野世明”!——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是大唐皇帝的名字呢?还是倭国天皇的?
  
   这种情况李家的人想想心头就不舒服。怎么办呢?——好办!攀亲戚!“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中国人的攀亲历来都是很有名的。《说岳全传》里面有个周三畏,以前开了个兵器铺子,客厅里挂了副对联,暗示自己攀的祖亲。岳飞上门来买剑,一语便道破,这位周三畏是汉朝大将周亚夫的后代。周三畏立刻对岳飞另眼相看,后来卖剑时打了个很大的折扣给他。
   也有攀亲戚攀出笑话来的,如著名的女皇武则天。她见唐朝的皇帝上台后就攀了门大亲戚,自己篡唐之后,也琢磨着要攀亲。不幸的是,“武”这个姓氏,着实过于生僻了,翻遍了历史,也找不出半个有名的。武则天没有办法,只好攀了周武王。何也?名字里面有个“武”字嘛!
   李渊比武则天幸运的是,他姓得太好了!“李”姓当时就是个大姓,现在更是大得可怕!名人那是一捞一大把。我有个同事,海外华人,姓李(Lee)。经常给我吹嘘:“大陆有李鹏,香港有李嘉诚,台湾有李登辉,新加坡有李光耀。——就连美国,也有个著名的将军罗伯特.李!(Robert Lee) ”——你看,攀亲都攀到洋人那里去了!
   李渊可没有我这位同事这么眼光短浅,要玩可玩大的!他一眼就相中了李氏家中最老最早最牛的一个——老子李耳。
  
   这下子,天下的道士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就看谁的眼明手快,最早接到皇上抛过来的这粒球了。
   张天师的天师道仍处于政治冷感症之中,所以主动弃权,退出这场拥戴争霸赛。剩下的上清派、丹鼎派、灵宝派等等各路大佬抢个不亦乐乎,仿佛黄飞鸿电影中的狮王争霸。但当最后胜者“黄飞鸿”胜利地夺得锦标时,台上的各位选手,以及台下的观众们却都发出了惊讶的声音。
   因为这位“黄飞鸿”,不是来自大家公认的夺标大热门中的上清派,也不是是灵宝或丹鼎派。此人姓歧名晖,来自华山的道派——楼观派。
  
   岐晖这个人之所以夺得锦标,与其说是“手快”,还不如说是“眼明”。在李渊还没有露出苗头的时候,他已经在到处发布预言了:“当有老君子孙治世,此后吾教大兴。”,还没有等李渊自己开口攀,他自己先把大红拜贴给递了过去。
   不仅如此,他还四处搞策划,制造太上老君显灵的事件。这是道士们玩熟了的把戏,但岐晖却加上了政治色彩,“天道将改,吾犹及见之,不过数岁矣!”按当时隋炀帝那种搞法,是人都知道“天道将改”了。岐晖是个谨慎的人,他通过太上老君预言的时间是“数岁”,其实李渊起兵一年就基本搞定了。
   隋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晋阳后,随即进兵关中。李渊的女儿,著名的平阳公主在关中起兵响应。岐晖“逆知真主将出”,拿出道观中所有的粮食,来资助平阳公主的军队。大局为重,为了道教三百年的前途,只好暂时委屈一下各位道友的肚子了。
   后来,李渊率军来到浦津关时,岐晖喜出望外,“此真君来也,必平定四方矣!”为了替李渊制造一个好兆头。他玩了一个绝招:将自己的岐晖,改为李渊一听就喜欢的“岐平定”。
   拍马屁拍到底!反正是死是活就押定这一宝了。岐晖派了观中道士80余人去接应李渊,干脆真刀真枪地帮忙打架吧!
   大家不要小看这80多个道士,要知道,岐晖后来还被著名的剑仙门派——蜀山派尊为祖师爷呢!这80个道士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会不会放飞剑就不清楚了,但肯定比少林寺派出的十八棍僧强。再说了,一个十八,一个八十,少林和尚的小气可见一斑。以后,他们将为自己这一次的吝啬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一年的十一月初八,唐军攻打长安之前,李渊特地派人到楼观设蘸祈福。第二天,十一月初九,唐军胜利地攻克了长安。楼观派——不!天下道士们的幸福生活,从此降临了。
 
后人看到这里,都为道士的眼光所折服。人家不愧是二郎神有三只眼,看得就是要比和尚们准。和尚们一定是整天看梵文经书,以致看花了眼。你看看这位岐晖师父,这个宝押得真是没得话说!如果不当道士,改行去赌博,岂不是空前绝后的一代赌神?
   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人们看到的只是成功者的微笑,却没有听到失败者的哭声。当时天下大乱,有本事的人便把脑袋掖在裤腰带上,拉杆子上阵逐鹿中原。没有本事的,如我等之类的庸人,只好胡乱押宝。押对了在人间吃香喝辣,押错了就到坟墓里吃纸钱喝蜡油。光这道教之中,就有不少押错了宝的,如东都道士桓法嗣,此人坚决认为,王世充将“代隋为天子”;泰山道士徐洪客,此人惑于当时的童谣,认为姓李的一定会夺得天下,于是到处去找姓李的押宝。不幸的是,如前文所述,姓李的实在是太多了。他一押,不幸便押到瓦岗寨李密的身上!
   也有机灵的家伙中途换宝的,例如著名的忠臣魏征,当时他的身份也是道士。一开始,他押的也是李密(当时瓦岗寨是太过风光了!)。魏征这个人,写信提意见,喜欢凑个整数,十条十条地写,比如后来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当年遇到李密,也是如此,一出手就是“进十策以干密”。可惜李密这个人妒贤嫉能,“虽奇之而不能用”。等李密失败后,魏征重新押宝,因为是孤注一掷,干脆连道士的衣服都脱了。这次他押的是李世民,托太上老君最后的保佑,这一次他终于押对了。
  
   岐晖的楼观派抢到了第一炷香,上清派的王远知便赶紧去抢了第二炷。所以,有唐以来三百年,楼观派和上清派辉煌无比。这位王远知道长和魏征先生一样,也是中途换的宝。他刚开始是和隋炀帝套近乎,隋炀帝一度“亲执弟子礼”。不过,王远知是个聪明人,不像儒家的笨蛋那么死忠。后来,他发现情况越来越不妙,赶紧跑去向李渊“预告受命之符”,获得了李渊的金缕冠、紫丝霞帔 ,还封了一个朝散大夫的官儿。道士和和尚不同,一般朝廷封了什么官,道士们都心安理得地笑纳。和尚则大多不识抬举。十三棍僧救唐王那一次,除了昙宗和尚一人被封为“大将军僧”以外,其他人都不愿受封赏,每人赐了紫罗袈裟一件了事。
   王远知道长是个不世的奇人,眼光如炬。搞定了李渊之后,他并不满足,眼睛继续不停地搜索。紧接着,他发现了下一个目标——秦王李世民。这一点比较了不起,因为当时李世民只是一个王爵,太子是李建成。王远知亲自跑到李世民的府上,恭维他是“圣人”,将成为“太平天子”。结果李世民一登基,王远知立刻深受器重。
   相比之下,和尚们在干什么呢?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皇位的时候,著名的和尚法琳,坚决地站在了李建成的那一边!
   同样是这个法琳和尚,当李世民下旨崇道抑佛的时候,居然还敢纠集众人,上表坚决抗议!世间不知趣的人,莫过于此。还好唐太宗是个仁慈的明君,一次又一次放过了他。但天下的道士们可咽不下这口气!贞观十三年,道士秦世英控告法琳毁谤皇宗老君。唐太宗派人严行勘问,将其流放益州。走到一半,这位不识时务的法琳和尚,便魂归西天了。
  
   除了严惩法琳等人,替佛教徒出口恶气之外,唐朝的天子们还明确地下诏书,确定了道教的地位。李渊首先颁布诏书:“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孔次、末后释。”,居然把道教放在 儒家之上。儒生们怕丢官,一个个没有吭声。到了李世民,再一次下诏强调:“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和尚们不服,李世民便流放的流放,打屁股的打屁股。
   除此之外,唐高宗李治下令,尊老子李耳先生为“太上玄元皇帝”。规定以《老子》为上经,不仅王公贵族们要加强学习,还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到了那位半截圣明半截昏庸的唐玄宗,更是把道教推崇得不得了!他也不嫌辛苦,天宝二年,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载,又尊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载,再次尊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高宗皇帝不是说要考《道德经》么?咱不能输给前人呀!天宝二十九年正月,玄宗皇帝下旨:各地 设置崇玄馆,规定道举制度,以“四子真经”开科取士,并设置玄学博士。何谓“四子真经”呢?《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后人考证,除了前两本之外,《列子》和《文子》都很有伪书的嫌疑。但皇上喜欢,有什么办法? 你想的当官呀,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读!
   至于那些大做法事,大修道观,大封道士之类的事就不胜枚举了。唐太宗甚至组织创作道教歌曲,以壮道教的声势。他对臣下的音乐才华很不满意,还亲自操刀谱了一曲,这就是天下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上有好焉,下必趋焉”。中国历代都是这样,皇上喜欢玩斗鸡,天下每家每户都一片鸡飞狗跳!皇上喜欢玩蟋蟀,大家晚上就提着灯笼,到墓地里、墙角边乱翻砖头。唐朝的皇帝喜欢道教,臣下们不赶赶这个时髦,如何说得过去?
   杨贵妃曾经被度为女道士,奸相李林甫上书请求把自己的住宅舍为道观,著名诗人,太子宾客贺知章干脆出家为道士。就连千古闻名的大诗人李白,也正式地加入过道教。说起来比较有趣,唐代三大诗人,李、杜、白,正好分别身属道、儒、佛。
   顺便多说一句,当这三人还在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对他们的诗作评价如何?
   最幸运的是白居易,当时的诗名不仅传遍全国,而且还享誉整个东北亚。最倒霉的是杜甫,当时的人们对他的诗歌正眼都不瞧一瞧。不好不坏的是李白,杜甫说他“白也诗无敌”,天下之人也都认为他的诗非常厉害!——不过好像还不是顶尖的,推荐他的那个道士吴筠,才是真正的诗坛“猛人”!
   这也是当时的崇道风气所致,大家都沉迷于道士们的神仙故事之中,一个个云里雾里,向往不已。当然喜欢诗风飘逸,谈玄论理的道家诗。杜甫一生的目标是“致君尧舜上”,人长得一副苦瓜脸,写的诗也是一挤就往外冒苦水,谁没事干愿意去遭这份洋罪呀?
 
唐玄宗这个人,在唐朝的皇帝中比较另类。他不像太宗皇帝李世民那样,从头到尾,一直老老实实地英明神武;也不像后期的大多数皇帝一样,从头到尾,始终兢兢业业地昏庸无道。他是前半期英明神武,后半期昏庸无道。大唐帝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光辉的顶点。杜甫回忆往事,一开口便是“忆昔开元全盛日”。但由于他的后半期的昏庸无道,唐朝又一下子从顶峰跌到谷底!
   所以后人提到玄宗,往往会想到两个词:开元盛世——天宝遗恨。
   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唐玄宗和唐太宗表面上都是崇道抑佛,其实骨子里却很不一致。唐太宗那是真的精明,他敏感地意识到,当时门阀制度遗风甚浓,饶是你贵为皇帝,没有一个过得硬的祖宗,还是会被那些“王谢世家”们暗地里瞧不起。所以,道教的神仙祖师爷李耳先生的亲,还是要攀的。但攀了之后到底信,还是不信,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贞观元年,他私下对侍臣们说:“神仙事本虛幻,空有其名。”接着,他的老婆,著名的长孙皇后在贞观八年揭露:“道,释异端之国,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可见,如果不是想要利用道士们的那张嘴,他才懒得去给太上老君烧什么香呢!
  
   唐玄宗就不同了,他是真的相信。他当皇帝44年,一共用过三个年号:先天、开元和天宝。其中,“先天”只用了1年,“开元”用了28年,“天宝”用了14年。千百年来的中国人,都多么希望他当时,能永远地把“开元”这个年号用下去啊!
   造成他改元天宝的直接责任人,是一个叫田同秀的低阶官员。此人当时只是一个参军,抱着某一种很明显的目的,他上表给玄宗皇帝:有天他早上去上班的时候,发现玄元皇帝(即老子先生),突然降临在丹凤门的大街之上。老子告诉田参军,他送给玄宗皇帝一道灵符,埋在楼观道的祖师爷尹喜的故宅之下。赶快去挖,迟了就没有了。
   尹喜(总算找到一个姓尹的了,咱也学着来攀一回亲!),又称“关尹喜”,老子最后一次在人间出现时,他担任函谷关的关长。就是因为他的热情要求和款待,老子才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所以,楼观道把他奉为祖师爷。
   唐玄宗听到有这个好消息,不敢怠慢。赶快派人到陕西函谷关去挖,当然真的挖到了,田参军虽然是个骗子,但毕竟不是傻瓜。玄宗皇帝大喜,赶紧找个地方,修了个玄元庙供起来。太上老君居于兜率天之上,此灵符自然是天降之宝,所以,玄宗皇帝在这一年,正式改元“天宝”。
   这种太上老君降临的事件,在历史上曾经多次重复上演。老实说,当时一般人都已经有点麻木了。但皇帝就是相信,大家也拿他没有办法。不过,皇帝这一相信,麻烦事立刻就找上门来了:皇宫之外,门庭若市,挤满了声称遇到过太上老君的人!那人山人海的盛况,比现在宣称遇到过外星人的家伙,怕是只多不少。玄宗皇帝很是尴尬,干脆躲在深宫里和杨贵妃鬼混不敢出来。看守宫门的铁甲卫士最后被烦得没有办法,当众宣称:以后再有声称遇到太上老君的家伙,见一个打一个!
  
   史书上没有记载共有多少遇仙的幸运儿被胖揍过。唐玄宗本人也懒得去追究此事,他现在很忙,正忙着接待专业的、活生生的站在面前的神仙呢!
   这位神仙就是大名鼎鼎的八仙之一,倒骑毛驴的张果老先生。
   据说,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号人物,但是否真有这么神奇,就要打一个问号了。如果要坚信史书上的记载,你会发现,中国古代简直是神仙遍野,用扫帚都扫不完。但,历史越往前发展,神仙们却随着人类的进步,慢慢地减少,最后完全销声匿迹。只剩下一些法力不甚高强的大师、高人、异士、神算、特异功能者,或者干脆是“外星人”。
  
   张果老先生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我也不用在此罗嗦。但此人(或此仙)的出现,给后世留下了一个绝佳的典型 。
  
   人为什么要出家修道呢?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这一首《山中问答》,写出了历来真正的修道之人的理想。出世修道,是因为厌倦了世间的纷扰,追求一种置身事外的闲适。既然有了这一份真意,又何必对人间恋恋不舍呢?
   我们来看张果老先生这样的人,身为修道之人,却心系两端。明明是一个世外的道士,却偏偏要挤进宫廷。一身的幻术,把皇帝弄得神魂颠倒,却无一丝利国利民之举,也无半句劝谏之言。最后,皇帝服了!封官给他,不受;嫁公主给他,装死。最后不了了之,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出来这么一趟,仿佛只是为了简单地卖弄一回。
   所以,相比较这些故弄玄虚的“神仙”们,龙虎山上的张天师们此时的低调与诚笃,反倒更容易让人尊敬些。
  
   唐玄宗并没有忘记在躲在龙虎山上,一声不吭的张天师。这时,天师道已经不知不觉地传到了第十五代张高。从内心说,张高不是很喜欢唐玄宗。因为在玄宗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已经和张高先生发生了一点小冲突。
   张高,字士隆,后来没有办法,改为士龙。为什么呢,新皇上登基了,大号李隆基。饶是你一个驱神役鬼的天师,遇到这种倒霉时候,也只得乖乖地改名字。不过,张高先生也没有什么值得埋怨的。就是贵为观世音菩萨,因为唐太宗叫李世民,所以也不得不省一个字叫“观音菩萨”。
  
   天师道是个很有趣的宗教教派,它的教规不像佛教那么死板,又不准娶老婆,又不准喝酒吃肉。所以当道士要比当和尚惬意得多。张高先生更是一个有趣的宗教掌门人。他带头饮酒。不仅饮了,而且还饮得非常多,“好酒纵饮,一石不醉”!道士们丝毫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反而夸他“姿宇超旷”!这让人不禁想起了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的那位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唐玄宗听见了,很是佩服。连忙派人请下山来,亲自召见。见面之后,立刻请他上坛讲学。并赐以金帛,免了龙虎山的租税。金帛那是小事,免了租税倒的确是个好消息。
   不过更大的好消息还在后面:唐玄宗正式册封张高“汉祖天师”号!
   中国古代就是这样,不管你多牛,总是牛不过皇帝!就算你已经是公认神仙、圣哲、高僧、天师,统统都要经过某一个皇帝册封过,这才算是有了注册商标。以前人们一天到晚喊“张天师”都喊惯了,闹了半天,是不算数的!——试问,哪个皇帝允许你这样喊了?
   所以这一次唐玄宗的对天师道算是做了大功德一件,大家以后喊起“天师”来,才可以喊得理直气壮。如果遇到不识抬举的家伙,也学着称自己为“天师”,我们大可以走上前给他两个嘴巴,质问他:是哪个皇帝允许你这么叫的?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中国古代,纵情痛饮美酒,不是一种过失,而是一种难得的美德。李白一句“长安市上酒家眠”,令无数后人羡慕仰慕其旷达。当时的长安酒家,可以媲美后来巴黎的小咖啡馆。无数的逸闻故事,夹杂着浓郁的酒香,在这里一次次地发生。
  
   张高先生一向避居江西龙虎山,因为皇帝征召,好不容易到长安一趟。面见皇帝这个任务,对他来说,只是小事一桩。但长安市上,美酒飘香。这满街的酒肆,如果轻易地放过,那就简直是终生的遗憾了。
   皇帝要封,便由他去封;皇帝愿赏,便由他去赏。张高先生人在君前,一颗心早已盘旋在酒肆之上了。张恒先生当年蒙唐高宗召见时,还敷衍了一句:“能无为则天下治矣。”现在轮到了张高先生,好像连这样的一句敷衍,都给他省了。
   退朝之后,张高先生直奔长安酒家。遇没有遇到李白就不知道了,如果遇到了,两人想必会成为知交好友。长安酒浓,平时,张高先生是一石不醉。这一次,却飘飘然颇有醉意。这一醉不要紧,差点闯了个不大不小的祸事。
   酒酣之后,他起身离去,却落下了一样重要物件:太上老君当年赠与张道陵先生,张道陵先生又传诸后人的那颗天师玉印!
  
   到了第二天,等他发现这个疏漏时,那颗玉印已经在酒家的桌子上,摆了一天一夜了。长安市上,多的是流氓恶少。一见这物件是玉做的,个个垂涎三尺,抢上前去要夺为己有。但,仙家的宝贝是那么好拿的么?你以为是皇帝的御玺呀?
   众人尽管费了吃奶的力气,这玉印仿佛有千斤之重,任谁都拿不起来。恶少们便商量:找个铁锤敲之,碎之,然后再卖之。黄金有价玉无价,这东西又是宝贝,就算拿片碎屑到铺子里,多少也该卖个好价钱吧?
   当然,结果让大家都很失望:铁锤都敲坏好几只了,玉印却还是原先的样子。
   拿又拿不走,敲又敲不碎。正为难间,张高先生已经找上门来,袍袖一卷,玉印便落入袖中,仿佛轻如鸿羽。众人目瞪口呆之际,张高先生一声长笑,飘然而去!
   ——真是潇洒得一塌糊涂!
(三十九续)
  
   人这一辈子,最不容易做到的事有两桩:在一片热闹中,保持一份冷静;或者,在万马齐喑中,还拥有一份热忱。
   以前看《水浒传》,和大家一样,最不喜欢的角色是宋江。前几年,这部戏被拍成了电视剧。据说,很多人看到“全伙大招安”,便换台了。接下来的戏,越演越黯然。导演为了加强悲剧性,怎样悲惨就怎样去拍!
   好像李雪健演的宋江在后面就没有笑过。李雪健自己,都说很不喜欢这个人物。
   但其中有个编剧挺机灵的,写了一句台词,是宿元景对宋江说的,大概意思是:“,宋义士,这年头,杀人放火很容易,但为忠为善很难呐!……”。
   仔细想想也有道理,如果宋江真的是一片忠贞之心,那么他的伟大,就在这句话中。
  
   当道教中的其它门派,一个个长袖善舞,在皇帝面前风光万分的时候,张高先生大醉长安酒家的风度,足以让人们对当时的天师道,投来几分敬意的目光。也只有这样,才算深得修行的真谛。
  
   在张高之后的几代天师,几乎都保持了这种恬淡的作风。张高的儿子,第十六代天师张应韶,和他的妻子隐居龙虎山南龙须井上,躬耕为生。闲时,就吹奏铁笛自娱。史书上记载,他一吹铁笛,几里路之外都听得到。看起来要比梁山泊上,著名的铁笛仙马麟的技巧高明得多。这位本该显赫的天师老爷,一辈子就守在他躬耕的那片田地上,死后,也葬在那里。
   第十七代天师张颐也是如此。他一点都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惊人的神迹,留下的,是一段至孝的佳话。母亲病了,他整月衣不解带,在床前殷切服侍。他曾经说道:“人不忠孝而欲学道希仙,是舍舟揖而涉大川也!”从这句话来看,张颐先生也许没有见死不救的陆修静那么道力深厚,但却远远比他更令后人尊敬。
   后来,张颐先生也是带着妻子,在山中自己搭了一间茅草屋隐居而终,享年87岁。随着他的奄然长逝,张家一项保持很久的记录被应声打破: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寿记录。
  
   张天师家,从张道陵开始,就一直长寿个不停!张道陵本人,活了123岁。嗣师张衡、系师张鲁和张盛记载不详,接下来,从第五代的张昭成到第十六代的张高,不是“百余岁”便是“九十许”。最厉害的是第十代张子祥120岁,直追其先祖。最不济的第八代张迥,也足足活了90岁。
   这位张颐先生打破了“九”字的局限,开了个不好的先例。接下来的日子里,在和死神的战斗中,张家便开始节节败退了。第二十八代张张敦复,只活了令人尴尬的53岁。但他还不是最短命的,仅隔一代的著名天师张继先,在世间仅仅逗留了36年!
   到了清朝,天师传到了第五十七代张存义——此人可以称作“终结者”,他最后终结了张天师家的短寿记录:在28岁那年,张存义先生的生命就正式在人间宣告“终结”了。
五气云龙下泰清,三天真客已功成。
   人间回首山川小,天上凌云剑佩轻。
   花拥石坛何寂寞,草平辙迹自分明。
   鹿裘高士如相遇,不待岩前鹤有声。
   ——《题 鹤 鸣 山》杜 光 庭
  
   有史以来,最有文采的道教宗师,恐怕要算这位杜 光 庭。《全唐诗》中,专门有他的诗卷。《全唐文》中,收了他几十篇文章。大家都熟悉的唐传奇《虬髯客传》,相传也是出自他的手笔。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杜 光 庭还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据说,他和著名的诗僧贯休相当友好,经常吟诗唱和,也喜欢互相开玩笑。一次,两人骑马外出,贯休的马突然在路上遗粪。马粪和驴粪蛋一样,都是圆圆的。于是,杜 光 庭就在后面大惊小怪地叫道:“不好了大师,您的念珠儿散了!”贯休往后一看,不慌不忙地说:“这哪里是什么念珠啊,分明是道长您炼的大还丹嘛!”
   要玩嘴皮子斗机锋,道士们一般是玩不过和尚的。辩经是佛门弟子的必修课,现在西 藏喇 嘛还好好地保留着。另外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真正高明的道教宗师,是不会成天想着灭佛的。
  
   除了各类文学作品外,杜 光 庭还撰写了大量的道教专业书籍。不过,他对外宣称,那些都是自己整理的,前辈高人的遗作。大家对此半信半疑,后来就流行了一种说法:道教的经书满坑满谷,但真正的经典只有两部:《道德经》和《南华经》(即《老子》和《庄子》)。其它的所有道书,都是杜 光 庭所伪撰。——所以现在还流行着个词语叫“杜撰”!
   杜 光 庭是个跨时代的杰出人物,在唐朝和五代都吃得很开。道教内部,有人盛赞其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第一”。朝廷方面,唐僖宗曾亲自接见,赐以紫服象简,封他为麟德殿文章应制。唐亡之后,内乱逃四川,杜 光 庭投靠到前蜀王建的朝中,大受王建的亲睐,“昔汉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一口气封他户部侍郎、紫金光禄大夫、左谏议大夫几个官职;还进蔡国公的爵位,赐道号“广成先生”。

-
 
乾德五年(923),蜀后主王衍正式命名杜 光 庭先生为“传真天师”。最终,使之成为一个天师级的高手。杜 光 庭因此被后人看作是道教人物之中,第一次道教盛世——唐朝的最后的收束者;同时也是第二次道教盛世——宋朝的最初开创者。
  
   五代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
   这显然应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大消息,但天下人反应木然。为什么呢?五代十国那阵子,在53年之中,一共换了五姓十三君,其中掉脑袋的皇帝就有八个。《新五代史》中有句话说得很形象: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
   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还会为换个朝代这样的区区小事而激动吗?
  
   华阴县,偏处华山之北,除了一年一度的天齐圣帝诞辰之外,平时都是冷冷清清的街市,高高低低的柳树,稀稀疏疏的行人。这一天,有个骑着头毛驴的老道士孤零零地从街上经过。街边有个茶铺子,一个从汴梁来的客商,正在跟几个无聊的茶客,讲着赵检点夺天下的事情。他讲得干巴巴的,茶客们也听得无精打采。
   突然,茶铺外面一声大笑,几乎把大伙儿的茶碗震到地上。大家连忙探头往外面一看,原来是那个老道士在驴背上笑得前仰后合。难得有热闹看,闲人们迅速围成了一个圈子。华阴县的小街上,便形成了一幅奇特的情景:一头瘦小的毛驴,一个瘦小的老道士,数十个围观的群众。老道士笑得乐不可支,小毛驴和围观的群众看得莫名其妙。
   汴梁来的客商小声地问:“这老道士是不是吃多了仙丹,神经上出了毛病?”
   “不!”旁边有人纠正,“这位就是有名的陈抟先生,本地著名的得道高人,人称‘睡仙’。”
   这就好办了!从古到今,得道高人们的一切怪异举动,都自有他的道理,不需要作任何解释。所以大家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带着羡慕的眼神看着陈先生笑。人群中还有人小声赞叹:“不愧是得道高人啊!你看他笑成这个样子,都不会从驴背上跌下来,换成你我,嘿嘿……”
   话音刚落,陈抟先生扑通一声就从驴背上跌了下来。大伙吓了一跳,连忙扶他起来,“陈先生你没事吧?摔坏了没有?——您还是歇一会儿吧,要不,喝口茶咱们再笑?”
   旁边有人递了一碗茶过来,陈抟先生喝了一口,好容易止住笑声。他一拱手,对围观的人群团团作揖一周,口中连说:“恭喜!恭喜!”
   众人连忙还揖,“同喜!同喜!——只是不敢动问陈先生,这世道兵荒马乱的,喜从何来呀?”
   “喜的就是这个世道,从今以后,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宋朝建立了。随着华阴县中,一个老道士爽朗的笑声,道教,从此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盛世。龙虎山上的天师道,也终于盼到了它从张鲁衰落以来,等待已久的中兴!
 
陈抟先生凭什么就这么肯定,赵匡胤这没知识、没文化、没道德的军汉就可以坐稳江山呢?
  
   道家的高人,往往都有几样独特的看家本事:辟谷、扶乩、看相、捉鬼。其中最为普遍的是看相,简直可以说是道士们的一种专业技能。智多星吴用当年去骗卢俊义上山的时候,就是一付道士的打扮。如果剃个大光头,作和尚装束去骗人,恐怕没到门口就被人轰出去了。
   佛家也有一种功夫叫“天眼通”,可以看破过去未来,如鲁智深的师父智真禅师就会。但和尚们一般都不过于声张。一是这“天眼通”这功夫不好练,没有几十年的盘腿枯坐怕是没有希望的。另外,佛家追求的是禅理上的认识,对这些纯技术上的活儿,一般都不去提倡。所以,下次如果你在街上遇到一个和尚想给你算命,记住,看他胖大你就呸他一口走开;见他瘦小就干脆扇他两耳光。为什么呢?骗人也骗得太不专业了嘛!
  
   当赵匡胤先生还在流鼻涕的时候,陈抟先生已经给他相过面了。前面说过,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乱世多兵祸,一遇到打仗,老百姓们只好挑着担子逃命。陈抟先生当时道术是会一点,但腾云驾雾的功夫还没有学会。没办法,只得撒丫子跟着瞎跑。好在他是出家之人,身无长物。又多少会点辟谷之术,不用背米袋子,所以跑起来格外轻松。
   跑着跑着,就看到前面有个三十多岁的妇女,挑着一个担子,一双大脚上下翻飞,跑得贼快。担子里不是什么粮食杂物,而是一边一个男孩子。土头土脑的,也不见什么特别。但陈抟先生却来了兴致,他放缓脚步, 一边慢跑,一边仔细地观察着这两个孩子。
   那妇女警惕地看着眼前这个怪异的道士。在她看来,此人是个拍花拐骗小孩子的恶棍无疑。她一边跑,一边尖声地骂着:“臭流氓!离老娘远一点!”——怪了!她怎么骂的是“臭流氓”,而不骂“臭人贩子”呢?
   这里我们就要佩服一下这位妇女的急智了。这兵荒马乱的时候,人贩子到处都是,大家都见惯不惊了。你老老实实地骂“人贩子”,别人头都懒得转过来。骂“流氓”就有用多了,因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男人们总是对这方面的东西感兴趣的。
   果然,听到妇女这么一骂,所有奔跑中的男同胞齐刷刷地扭过头来,想看看在这慌不择路的紧急关头,是哪路豪杰,居然还有如此雅兴!陈抟先生众目睽睽之下,只好尴尬地停下脚步。他目送着那妇女挑着担子,在滚滚红尘中越跑越远,怅然地吟道:“莫道当今无天子,却将天子担上挑!”
   据说那泼辣妇女,就是后来大宋朝的皇太后杜氏。两个孩子,前面的是哥哥宋太祖赵匡胤,后面的是弟弟宋太宗赵匡义。
  
   在赵匡胤还是一介武夫的时候,陈抟先生至少还见过他两次。一次是在长安酒家,当时在场的还有赵匡义和赵普,四人喝得酩酊大醉。另一次是在陈抟的根据地华山之上,这次是赵匡胤单独一个人,陈抟先生请他下了几盘棋。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赵匡胤在无意之中,被陈抟先生赢走了他未来国家的一小块领土——华山!
   所以说赌博这东西是沾不得的,哪怕是在无意之中。赵匡胤在这次著名的赌棋事件中,显得又愚蠢又无赖。这两点都在陈抟先生的算计之中,所以才正中圈套。
   说他愚蠢的原因是,你一个赳赳武夫,一条杆棒,打遍天下无敌手,不和这道士比打架,却傻乎乎地和人比下棋。这不是上门找抽是什么?说他无赖,是因为他输得两手空空,连不离身的家伙盘龙棍都输了。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着眼睛耍无赖:“俺赌这个华山!”他大概是故意惹这个老道士生气,先出手打人。自己好被迫还手,一顿拳脚,打他个鼻青脸肿,顺便把盘龙棍抢回来。
   但老道士说:“好!就这么定了!——咱们不妨再立张字据。”立就立!赵匡胤心中窃笑:这老道士棋是下得好,但脑筋却着实不怎么样!当然这次赵匡胤又输了,老道士慷慨地把盘龙棍还给了他。但等赵匡胤等上宝座后,老道士却理直气壮地拿着字据上汴梁讨债。对不起,天子无戏言,华山是俺的了!
  
   历史上的真实的陈抟,被后来的道士们尊为“老祖”,是个真正的道学大师。和几乎所有的道教名人一样,他其实最早是儒家的读书人。据道士们说,他从小聪明无比,无书不读,一读就通!如果是在张道陵时代的汉朝,光凭这些传说,陈抟先生就可以被推荐上去做个不大不小的官儿。但可惜的是他生在隋朝之后,当时已经有万恶的科举制度了。再聪明的人,也得老老实实地去考试才有做官的资格。陈抟先生很不幸,两次考试,两次名落孙山。结果一气之下,生了一场大病,到鬼门关外面逛了一回。
   病好之后,陈抟先生大彻大悟!一把抓下儒冠,扔在地上用脚踏扁。然后长啸一声,入山学道去也!
  
   历史上的很多有名道士,例如比他早一点的吕洞宾,比他晚一点的王重阳,都是这样走上修道之路的。历史证明,他们的选择完全正确,儒家少了个把无名进士,道家却增添了几个大名鼎鼎的高人!
   陈抟先生一入道,立刻显示了他过人的天赋。在很短的时间内,立刻名扬天下,当时他所处的朝代是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听说有这个高人后,和所有的皇帝一样,立刻显示出浓厚的兴趣。他亲草诏书,召陈抟入宫。
   见到皇帝,陈抟像孙猴子见到玉皇大帝一样,只是唱了个大诺,挺身不拜。这一招果然管用,李嗣源先生一见反而大喜:不愧是高人啊!就是和那些凡夫俗子见识不同。——前面说了,高人们的一切怪异举动,都是不需要理由的。
   于是皇帝就赏!先赐雅号他为“清虚处士”,然后再赠送美女三位!
   陈抟先生哭笑不得:俺原先还以为俺是高人,做事可以不需要理由。原来真正的高人是这位皇上啊!——你再怎么赏,也不应该赏美女给道士呀!
  
   陈抟先生是老实人,所以没办法只好跑。跑之前怕皇帝生气派人来追,于是赋诗一首以明志:
   雪为肌体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到来。
   处士不生巫峡梦,空烦云雨下阳台。
   ——您的心意我领了,我也知道您是一个真诚的皇上,愿意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和别人分享。不像其他昏君,尽拿一些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给臣下。但,俺不是天师道的,不练“男女合气之术”,俺练的是一门绝世道术:睡功!
  
   说到“睡”这门道术,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有陈抟这么有本事。美国民间传说中的凡.瑞克,在山中遇到一群玩九柱戏的人,喝了他们的酒,总共才睡了二十年,立刻天下有名。洋人一说到睡大觉的人,立刻就会想起凡.瑞克。但凡.瑞克醒来后又如何?什么都没有学到,只是简单地成了一个可笑的落后份子。
  
   陈抟先生的睡可不简单,这是一门道家绝技,用道家术语来说,叫“蛰法”。
   什么是“蜇”呢?乌龟知道吧?千年王八万年龟。古人喜欢用乌龟来支床,其法:找一只上等的乌龟,用只红木盒子装着,压在床脚下。乌龟这东西,虽然常见,却是四大灵兽之一。不过,它是四大灵兽中最倒霉的一种,不是被人用来支床,就是用来驼碑,取个稳当的意思。可见,往前(或者往上)爬得慢的,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活该最后成为别人的垫脚石。
   但这乌龟和人却不一样,它的利害之处在于,过了很多年,床都坏了,压在下面盒子里的乌龟却仍然活着。道士们惊叹之余,作了些仿生学上的研究。发现,乌龟之所以忍耐力这么强,是因为它会“蜇”,有点近似于冬眠。有些高人便开发成功了这种仿生的“蛰法”。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地修炼道术。等睡醒了,功力便可以大增若干个甲子!
  
   陈抟先生的高深道术就是这么来的,他一年数睡,一睡数月。很多次都是被人从柴房角落里扫出来,满身的灰尘有一寸多厚。大家见了都很悲哀:陈先生是个好人呐,这次终于升天了!正商量着要找个地方好好地风光大葬,他却打个哈欠,伸伸懒腰坐了起来。
   “好梦!”陈抟先生说,“吃早餐的时间到了没有?”
 
先欣赏一首陈抟老祖写的“睡诗”,今后大家上班睡觉,被老板抓个现行,可以用它来搪塞一下:
  
   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
   片石枕头,蓑衣覆地。南北任眠,东西随睡。
   轰雷挚电泰山摧,万丈海水空里坠。
   骊龙叫喊鬼神惊,臣当恁时正鼾睡。
   闲想张良,闷思范蠡。说甚曹操,休言刘备,
   两三君子,只争些小闲气。
   怎如臣,向清风岭头,白云堆里,
   展放眉头,解开肚皮,一觉睡去,
   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
  
   陈抟和张果老这样的骗子的最大不同点在于,他是个比较实在的人。一生之中,陈先生见过四个皇帝,每个都对他不错。除了第一个送美女的后唐明宗皇帝之外,陈抟对其他三个皇帝,都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建议。
   他见到的第二个皇帝是周世宗柴荣,此人是《水浒传》中小旋风柴进的祖宗。佛教徒闻之色变的“三武一宗”之一,“三武”前面说过,“一宗”就指的是这位先生。他下令废寺庙3336所(你看佛教在民间多么厉害!),焚毁佛经,所有的铜佛像都化来铸钱。
   由此可见周世宗对佛教的感情,其实他对道教也没有什么好感。但毕竟是皇帝,一听说有道家高人出现,还是宁可杀错,不肯放过。——换上你我也会这样,当了皇帝,权力、金钱、美女要什么有什么,当然想活得长点好把这一切延续下去。
   所以,一见面,周世宗就问:你们道家的炼丹长生之术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呀?
   哪知陈抟先生正色地说:“皇上为四海之主,应该以治国安民为念,怎么能留意黄白升仙之事?”
   ——大家各有各的专业,您当皇帝就应该要勤政爱民,我当道士就得炼丹修仙。您老兄干嘛要打听我的专业领域的事情呢?如果我说:“这皇帝的具体当法是什么?可不可以让俺哥俩换几天做做?”您听了又会怎么想?
   周世宗听了陈抟这顿抢白,虽然觉得是有道理,但心中毕竟不乐。他勉强提出要封陈抟谏议大夫。陈抟婉言谢绝。最后,赐了个“白云先生”的道号了事。
  
   陈桥兵变之后,陈抟进京见了第三个皇帝——他的老相识赵匡胤。见面之后,第一件事,他拿出当初的字据索要华山。第二件事,他向皇帝提出了一个建议:杯酒释兵权。这是个影响大宋百年江山,也影响了中国千年历史的建议。到底是谁提出来的,是笔算不清的糊涂账。一般人都认为是儒教的宰相赵普提出来的 ,但道家硬要说是陈抟先生提出来的,我们也没有办法。
  
   陈抟先生见到的第四个皇帝,是坐在杜太后担子另外一头的小男孩,宋太宗赵匡义。其实陈抟并不想去见他。陈先生和赵匡胤的关系很好,“斧声烛影”事件之后,宋太宗赵匡义的谋杀罪的嫌疑非常之大。陈抟先生原本不想去趟这道浑水。但赵匡义先生正处于道德上的不利时期,非常需要宗教方面的支持。即位不到百日,便连派了三拨大臣上华山请陈抟先生进京。他明确地暗示:如果您还不下来,俺就不停地派人上山。说不定,还要专门修一条从汴梁到华山的高速公路,以便于驿马趋驰!
   天下有谁大得过皇上?陈抟先生没有办法,只得下山面君。他无可奈何地对皇帝表态:“皇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今古,深究治乱,真乃仁圣之君!”陈抟是当时道教领袖,他这一表态,无疑是替天下全体道士选了边!
   太宗皇帝大喜,连封他做宰相的心思都有了。但陈抟婉言谢绝。那么,封个“谏议大夫”怎么样?不用,俺喜欢的话早在后周时代就有了。最后,太宗皇帝依样画葫芦,赐了个道号了事:希夷先生。
   “陈抟老祖”、“陈抟处士”、“白云先生”、“陈希夷”……陈抟道教历史上不是最有名的人物,但称谓怕是最多的一个。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长生的一个好处:可以多见几个皇帝,多讨几个封号。顺便说一句,陈先生逝世的时候,享年超过118岁。而著名的长寿世家张天师府上,这个时期的第22代张善天师,和第23代张季文天师,都仅仅活了87岁。
  
   不过,只活87岁的张天师,并不仅仅只是前面提到的这两位。像是约好了一样,第24代张天师张正随,也恰好是活满了87岁。连续三代,都是如此,真令人啧啧称奇!
   前两位天师的的事迹一般。张善天师是个著名的旅行家,在名山大川跑了30多年,才回到家乡。他是个内向的人,并且和和尚一样吃素。仅此而已。张季文天师以医术著称,他治病的方法和张道陵相同,符水。疗效也差不多,“病者立愈”。
   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第24代天师,张正随。正是在他在位的时候,天师道迎来了中兴的曙光。
 
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张正随被宋真宗召至汴梁,赐封号为“真静先生”。并敕改龙虎山的“真仙观”为“上清观”。这是天师道中,第一个活着的时候,被赐道号“先生”的人物。大家不要小看 “先生”的这个封号。有了它,就相当于儒家高手之中,可以在姓后面加一个“子”了。陈抟这么厉害的角色,皇帝赐封的不过是“希夷先生”。在张正随之后,龙虎山历代天师大多都被赐号“先生”,或者“真人”。没有被赐封号的,简直就有点不好意思了。因为这几乎是朝廷对这个教派表示重视的标志。
   为什么早不重视,晚不重视,偏偏到了宋真宗这个上不沾天,下不接地的时候,天师道却突然被人供上了台面呢?
   说来话就长了,我们必须把眼光转向一个“有趣”的人物——宋真宗。说他有趣,是因为此人无耻得“有趣”。唐朝的皇帝当年攀李耳先生的亲,最多算是无赖。说到底,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到了宋真宗,他也想学着攀亲,但,翻遍了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就是找不到一个姓赵的燥辣神仙。《百家姓》中,赵钱孙李,赵排第一位,那是大宋朝本朝后来的事情。战国时候,倒是有个姓赵的诸侯国,但不久就被人灭了。说出来让人有点不好意思。
   那么祖先的祖先怎么样?中国随便找一个姓,都可以上溯到轩辕黄帝一类的神话人物身上。只要是神仙就好办多了。自己身上,流的不是凡夫俗子的血液,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比什么都重要。
   找本《史记》翻开一看,赵氏的初祖,原来是一个叫“造父”的人物,此人倒是和神仙沾点关系。和谁呢?西王母!西王母亲切接见过周穆王,而周穆王去就拜见西王母时,坐的那辆马车,司机便是造父先生。后来因为他马车驾驶得好,周穆王便慷慨地封他一个城池,是为赵城。
   ——这、这、这……这哪里可以?宋真宗赵恒先生边读边摇头。虽然,从一个驾马车的家族奋斗成了一个坐马车的家族,拼搏精神是相当可嘉的。但毕竟说出来不好听啊!更令人遗憾的是,赵家的天下,正是从老“周”家手中骗来!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著名的大事,这件事情,极大地改变了宋真宗对国事、家事的判断力。
  
   那一年的秋天,天狼星大炽。在秋高马肥之际,辽国著名的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大军深入大宋境内。大军一动,势如破竹。正如文天祥后来所说的那样,“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破”。大宋朝在强敌觊觎的情况下,多年来却一直重文抑武,现在终于尝到恶果了。它就像一粒内里营养丰富的鸡蛋,外壳却脆弱无比。历经辽、西夏、金、元,稍微有力量的都想过来敲一下。
  
   天下震动,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后,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跑!敌人打到黄河流域,咱们就逃到淮河流域;敌人打到了淮河流域,咱们就逃到长江流域;如果敌人过于燥辣,竟然打到了长江流域,咱们还有珠江流域可以逃。
   宋真宗后来的子子孙孙们,很好地把他这个计划变成了现实。但他自己却很遗憾地没有照计划实行,因为当时的宰相寇准寇老西不愿意。寇准不仅不同意宋真宗往南逃,反而近于强迫式的,劝他往北走。
   宋真宗三魂吓飞了两魂,几乎快要认定寇准是个奸臣了。但寇准当时大权在手,软磨硬泡,诡计用尽,几乎是逼着把皇上赶到了澶渊城。一来大宋气数未尽,二来当时民心尚且可用。所以皇帝一亲临前线,立刻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宋军几十万将士,一看到城头飘扬的黄罗伞盖,立刻“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
   辽军上下面面相觑:不是说这宋朝是粒软壳鸡蛋吗?怎么一夜之间就变成化石恐龙蛋了?
  
   于是派人来请和,寇准坚决反对,他想玩个大的,让这些北方蛮子有去无回,一扫北疆多年的阴霾。但宋真宗一路上这一惊吓,几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坚决行使了皇帝的最后否决权:议和!量中华之物力,结辽国之欢心。只要不超过一百万金帛,统统答应!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最终议定的金帛是30万,其中银10万,绢20万。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宋真宗在使臣曹利用出发前,给的底线是金帛100万。但曹利用刚出皇帝的营门,就被寇准叫住了:“俺知道皇帝叫你最多给100万,但你小子听着:只要多过30万,回来我要你的脑袋!”
   当时人们都知道皇帝是个胆小鬼,大家怕的是寇准这头犟驴。曹利用使出浑身解数,果然把数目定在30万。由此可见,辽国那边其实心中也是虚的。曹利用回来后,宋真宗问他最后的合同金额是多少?曹利用心中得意,故意卖了个关子,口中不言,只伸出三根手指头。
   宋真宗大惊失色,“什么,300万?这这这,这也太多了吧?” 想了一会,真宗居然又认可了如此巨大的赔付数额:“能了结此事,300万就300万吧!”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只有满族皇帝才会丧权辱国,汉族里面的王八蛋也是不少!
  
   “澶渊之盟”这件事最后的盘点是:最大的赢家是辽国,在几乎会被歼灭的情势下,没花多少力气,便重重地赚了一笔!不输不赢的是宋真宗,反正钱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他一毛钱都不用掏,生活水平丝毫不受影响。最倒霉的是寇准,虽然立下了大功,却使皇上受了不少惊吓。奸臣王钦若趁机挑拨:“这寇老西是个大赌棍,把官家您当赌注啊!他哪里是搞什么御驾亲征哟,分明是孤注一掷嘛!”结果,寇准于1006年罢相,离“澶渊之盟”才一年多一点。
   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此次事件最后还有一个隐藏的受益群体:天下的道士。尤其是龙虎山的张家。
  
   “澶渊之盟”尘埃落定之后,宋真宗心里一直闷闷不乐。毕竟是个城下之盟,该战不战,不该和的却和了,作为最高统帅,他的声望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还好当时没有民意测验,否则他的得分将非常的难堪。为了这事,宋真宗是吃不好也睡不香。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大臣的身影出现在皇帝的面前。——我们不用问是谁,光凭他出现的时机,就可以断定他八成是个奸臣了。为什么呢?对于皇帝个人来讲,忠臣一般都不是好东西,他们一个个恨不得把皇帝累死。你越是吃不好,睡不香,什么好玩的事都不做,成天猫在办公室里批公文,他们就越是开心。奸臣就不同了,他们会在皇帝吃不好睡不香的时候,及时地出现,体贴地嘘寒问暖。有时看到皇帝实在是过于辛苦,还会献上个美女什么的来慰问一下。
  
   这人走近了,果然是个大奸臣:王钦若!《杨家将演义》中,认定他是个辽国的高级间谍,代号“贺驴儿”。当初劝皇帝往南方逃跑的是他,后来用奸计把寇准赶下台的也是他。
   对于皇帝的困境,王钦若了然在心。他俯身宋真宗的御座旁,悄悄地给他出了个计策: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一计——借尸还魂!
   好计策!宋真宗拍案叫绝。他亲切地看着眼前一脸谄笑的王钦若,心中无比的欣慰。昏君遇到一个知心知腹的奸臣,正如明君和忠臣的风虎云龙际会一样,是件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事情啊!
  
   景德五年正月初三,天降大雪,宋真宗忽然召集群臣,宣布了一个惊人的重大消息:他做了一个梦!
   没有一个人敢笑。皇帝贵为天子,睡的是龙床,做的梦自然非同小可。远的来说,当年周文王梦飞熊入怀,最后得到了兴周八百年的姜太公;近的来说,汉明帝金人入梦,结果佛教大举西来。令天下的道士们,着实苦不堪言!
   现在皇帝又做梦了,大家赶紧竖起耳朵,深怕错过了重大的历史细节。
   真宗陛下郑重宣示:这个梦是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做的(!)。那天晚上,俺忧国忧民,忧到半夜才入睡。忽然,天降红光,一室皆明。红光之中,出现了一个头戴星冠,身穿绛衣的神人。他严肃地对俺说,下个月在金銮宝殿,虔心做足一个月的道场,到时候,上天会降《大中祥符》三篇于您,您就好好收着吧!
  
   听到这里,信道的哥们个个激动得满脸通红。信佛的大臣却觉得有些失望,为什么万岁梦到的不是一个金身罗汉? 那些恪守孔子教导,不言怪力乱神的,却几乎笑出声来:什么年代了,还要玩这种老套的东西!从秦皇汉武到现在,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演一回,这不把人硬生生逼出审美疲劳么?
   但御座上的皇帝依然一本正经:从十二月初一开始,俺就在朝元殿斋戒,现在已经满一个月了。今天,皇城司来报告说,在左承天门南面的鸱尾上挂着一条黄帛,长约二丈,里面裹着书卷,用青丝绳绑着,里面仿佛有字,俺估计,这大概就是天书了!
   宰相王旦为首,群臣立刻跪拜称贺。然后,大家浩浩荡荡地跟着皇帝,来到了承天门。嚯!可不是吗?长长的一条正挂在那儿呢!
   没办法大家只好再次下拜,感谢老天爷送了匹布来。宋真宗也庄重地拜,拜完之后,派两个手脚灵活的太监取下来。还不能交给皇帝,因为套路还没好玩够。这团黄帛先是递到了宰相王旦手中,王旦跪下,双手举起,献给皇上。皇上再跪,双手举起,接过来,亲手放在自己的御辇上,然后搬运到朝元殿的道场供着。
  
   打开天书一看,和大家意料的一样:有字,但半个都不认识!老天爷有时也混蛋,故作玄虚半天,好不容易从天上扔本书下来。但每次都扔错,大家收到的,全是未经翻译的版本。水泊梁山宋江那次是这样,宋真宗这次也不例外。人们必须花钱去请专职的翻译——还好,每次这种非常稀有的人才,都会“恰好”地,及时地出现在身边。
 
给宋真宗当翻译的人叫陈尧叟,当时掌枢密院,曾经是个状元。他的哥哥比他更有名,欧阳修的《卖油翁》第一句话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说的就是他的哥哥陈尧咨,文武全才,也是个状元。这陈尧叟一家人果然有学问,经过他的翻译,大家发现帛上是这么写的:
   “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根据后来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老天爷不仅高估了宋真宗赵恒,也高估了整个大宋朝。但当时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人敢怀疑。天书共有三篇,后面的话不用说大家也猜得出来,不外乎是勉励宋真宗好好干,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宋真宗下圣旨,改左承天门为 左承天祥符门;改景德五年为“大中祥符元年”。同年四月,他再次宣布,另一本天书降于皇宫之类的功德阁。大家又是好一阵忙乎。还没有忙完,六月八日,又有天书下降于泰山。宋真宗立刻宣布要去泰山封禅。殿中群臣几乎都要绝望了!这年头怎么天书像冰雹一样往下掉啊?难道玉帝老儿的图书馆年久失修了么?
   后来的史书记载:“自天书议起,四方贡谀者日多,帝好之弥笃。”以至“一国君臣如病狂然。”
   清醒的人还是有的,当时龙图阁侍制孙奭就提出了意见,此人是头有名的儒学犟驴。他引用孔子的话硬梆梆地对皇帝说,“天何言哉”,岂有书也?还好宋朝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不杀文臣,否则宋真宗真恨不得宰了这个不识时务的老古板!
  
   事情还没有完!大中祥符五年十月,宋真宗幸福地告诉大家:俺又做梦了!梦里头,俺终于知道是谁给俺送的天书了!
   大臣们山呼万岁,拜伏在地,习惯地向他道贺。贺完,大家站起身来,心中暗想:听听看这厮此次又是怎么个瞎扯法!
   饶是大家有心理准备,也还是被宋真宗的不要脸吓了一大跳!原来,他在梦中得知,那头戴星冠,身穿绛衣的神人,竟然是赵氏的始祖!——“先令汝祖赵某授汝天书,令再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
   大家明白过来了:原来这无赖想学唐朝皇帝那样攀门高亲呀?于是,每个人心里都琢磨着怎么才好顺竿爬,第一个接到皇帝抛过来的球。但,皇帝梦里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少了,大家根本抓不到头绪。拍马屁多少也得拍出点水平吧?乱说一气,万一和皇上的梦不吻合,岂不是擅自替赵家乱安上另一个祖宗?不行!风险系数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殿上的每个人都默然。宋真宗失望地望着群臣,无奈之下,只得宣布退朝。
  
   第二天一早,大臣们还在家里梦着自己的祖宗,忽然便听到景阳钟声大作。大家嘴里埋怨着,心中却不禁有些紧张,是不是辽国又打进来了?否则,没有军国大事,大清早敲景阳钟召见群臣,那是为何?
   匆匆忙忙赶到金銮殿一看,皇帝早已经红光满面地坐在那里等着了。群臣看到他的脸色,心中放下一块大石。不是坏事!难道是皇帝又生了个儿子,兴冲冲地想给我们报告好消息?
   正猜测间,忽然听到御座上的皇帝轻启御唇,口发御音:各位爱卿,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昨天晚上,寡人又做梦了!
  
  …… ……
  
   这一次终于弄明白了,原来,赵官家的祖宗姓赵(这个自然!),大号赵元朗。古时,“元”和“玄”异写,所以又叫赵玄朗。宋真宗下旨,尊这位虚构的赵玄朗神仙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
   ——顺便说一句,道教和佛教两家常常闹矛盾。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都喜欢把各教尊神的名讳弄得又长又复杂!让不识字的老百姓一看,便先吓矮了一截。我家乡有个著名的寺庙,里面有个挺大的罗汉堂。以前,我闲暇之时,喜欢去数罗汉玩。数来数去,十多年下来,也不知数了几百次了。说来惭愧,那些“尊者”的名字,我还是半个都记不得!
   佛教还好说,因为别人是印度来的,说的是外语。音译过来,难免拗口。道教就显得有些故作玄虚了,越到后来,名字越长。天宫中的神仙们,怕是会无端多了一个烦恼:怎样才能有效地记住自己的名字?
  
   事情到了皇帝那里,还有另外一个麻烦:避讳。这是中国古代最混蛋的规矩,不管是佛祖、神仙、凡人,总之除了皇帝一个人以外,统统无处可逃!宋真宗正式下诏:圣祖名:上曰“元”(玄),下曰“朗”,不得斥犯!
   结果天下之人,避了赵恒的讳,还要避赵恒之前,宋室历代天子的讳。避完所有赵官家的讳,心说这总成了吧?结果现在又钻出来一个什么莫名其妙的“圣祖”,没办法还得避一回!——有什么办法?人同此心。《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手上有了两个闲钱,便也会理直气壮地骂阿Q:“你也配姓赵?”比起来宋代的赵官家还算是宽宏大量的,他避的只是名,还没有硬逼着天下姓赵的穷人,统统地给我改姓“罩”!
  
   随着赵玄朗的出现,第一个倒霉的人物便是儒家的圣人孔子。宋真宗那年封禅泰山的时候,顺便去了一趟曲阜,临走前,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如果早一点梦见祖宗,他就不会这样封了,估计当时赵恒还没有替自己的祖宗想好名字。现在想好了,叫赵玄朗,不幸就和孔子的封号起了冲突。宋真宗发现了自己的这个疏忽,只得下令,改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从“玄”到“至”,无意中替孔子升了一级,所以后一个封号一直叫到现在。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一段佳话吧!
   第二个倒霉的是后来武当山的山主真武大帝。原来的名字很不错,叫做“玄武大帝”。左朱雀,右玄武嘛!现在突然跑了个赵玄朗出来,被迫改成“真武大帝”。
   第三个倒霉的是人间的著名大将。此人姓杨,叫杨延昭,人称“杨六郎”是也!其实他的真名叫“杨延朗”,后来见玄武大帝都顶不住了,只好乖乖地、自觉地把“朗”字换掉,变成了同义的“昭”字。
  
   赵玄朗是何方神圣呢?其实,这位老兄,便是我们普天下大众,每个人都真心“崇拜”的那位神仙:财神!细细推究起来,他的出身,和张天师的祖宗张道陵先生,多少还沾有一点关系呢!
 
赵玄朗是个极其复杂的角色,早在魏晋时期的《搜神记》、《真诰》等书开始,便有零星的记载。民间对他的称呼有很多种,有的叫他赵元朗,有的叫他赵公明,有的叫他赵玄坛。最后叫来叫去弄糊涂了,有的就干脆直接叫他“财神爷”。历来的财神爷有两个,一个是文财神,面带微笑,一手拿如意,一手握元宝。有人说是比干,也有人说他是真正的有钱人范蠡。
   另一个就是赵玄朗了。他黑面黑须,全身戎装,一手持铁鞭,一手捧元宝。乍一看,挺像一个打劫胜利归来的山大王。他身下跨着一头黑虎。看过《说岳全传》的朋友多半还记得,这头黑虎在南宋时曾经下凡,投胎转世成为岳飞的得力助手牛皋。这位财神爷的确叫赵玄朗,字公明。宋真宗以前,他有两个封号,一个是张道陵张天师给的,叫“正一玄坛元帅”。另一个是姜子牙封神时封的,叫“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
   所以,你叫他赵公明也好,赵玄坛也好,都没有错。但各位如果想发财的话,就不要这么没有礼貌了。首先应该鞠一个躬,然后选最长的念。平时说话也得注意,例如应该这么说,“那天我走过财神庙,闲着没事,便去拜了一下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如果你正好也姓赵,那就更要以身作则了。别人不懂事,念“财神爷保佑!”,您哪里可以和他们一般见识?得这么念:“俺家的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财神爷爷保佑!”
  
   《封神演义》中,赵公明先生是一个站错队的神仙,被闻太师请下峨眉山帮忙。他法力高强,勇武无比。先后战败了包括哪吒、燃灯古佛等著名的仙人,还一鞭把姜子牙打死过一回。后来,姜子牙方面吓得不敢正面交锋,找来个阴险狡诈的陆压陆道人。采用卑鄙无耻的钉头七箭射草人的邪术,硬生生地把赵公明咒死在营帐中。
   最后大结局封神的时候,姜子牙宣布赵公明“死当受金诰之封”,“迎祥纳福”。他的手下四人,分别被封为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他自己自然就是正牌的财神了。《封神演义》这本书奇怪的地方不少,最后一场封神大戏,更是宽宏大量地令人奇怪!所以连赵公明这样桀骜不驯的主子,听到这个封号,也“叩首谢恩,出坛去了”。
   也就是说,赵公明猛则猛矣!但毕竟被人干掉过,之前不小心被嚎天犬咬了脖子,之后还对着姜子牙下拜。幸亏《封神演义》的作者生得晚,要是不幸生在宋朝,不灭他九族算他祖宗有灵!
  
   不过,以上只是赵玄朗身世的版本之一。另一个版本流传得更广:却说后羿之时,天有十日,被后羿刷刷刷射落了百分之九十!这个故事三岁的小孩子都懂。问题是,这被射下来的九个太阳,掉落到什么地方了呢?随机抽样调查一百个人,九十九个都摇头说不清楚。剩下的那个人比较狡猾,一口咬定是掉落在非洲。不仅把人都烤黑了,还把东非砸了个大裂谷出来。
   大错特错!真正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请问,太阳里面是什么?三只脚的乌鸦嘛。被人一箭射了下来,正如国家领导人被弹劾下野,立刻光艳全失,变成了九只不起眼的死鸟儿,一落就落在了四川省的青城山。鸟是死了,但魂灵还在,化为九个鬼王。其中的八个,率领百万鬼兵鬼将,横行蜀中,散布瘟疫疾病,直到遇到了一个克星。看过前文的朋友读到这里就该恍然大悟了:这个克星就是我们的第一位天师张道陵先生!
  
   剩下的一个鬼王是个老实鬼,此人正是后来的赵玄朗先生。他被后羿的神箭射清醒了,坚决不和其他八个同流合污。而是化身为人,叛变投靠了张道陵先生。张道陵分配他一个光荣的任务:看守炼丹炉。这可能因为他以前当过太阳,让他发挥余热吧!
   赵玄朗先生尽忠职守,仙丹很快便炼成了。张天师念在他工作辛苦的份上,分了几粒给他。他服食之后,形貌大变,和张道陵天师几乎长得完全一样。一样的黑脸,黑胡子,凸眼珠,高个子。张天师不愧是张天师,炼就的仙丹,不仅让别人重新成了仙,还顺便替别人整了一回容!
   这是赵玄朗先生传奇的第二个版本。张天师后来命令赵玄朗永镇玄坛,故号“正一玄坛元帅”。
   也就是说,宋真宗的祖宗“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赵玄朗先生,闹了半天,原来是张天师家的看炉小厮啊!
  
   由此可见,宋真宗这个人脸皮是够厚,智商却着实不怎么样。你就是胡乱生造个名字出来,也比攀这个莫名其妙的赵玄朗好吧?
   按宋真宗的版本,赵玄朗先生是上古九位人皇之一,比三皇五帝早老鼻子远去了。后来,第二次降生,成为了轩辕皇帝;第三次降生,是在后周,结果传下了赵氏百年的江山。
   还有呢?没有了!宋真宗告诉大家,梦里神仙就讲了这么多,要不俺再去梦几回?
   大臣们吓得连连摇手,不用不用,这些就足够了!您再多梦几次啊,这国库就快被您掏空了。就算你的祖宗是财神爷,也不好这样大操大办下去呀!江山是你的,但工资可是我们的呀!
  
   剩下的工作就是怎么把故事编圆活些了。大臣们个个绞尽脑汁:姜子牙那头好办,作为赵玄朗封神的目击证人,他已经死了上千年了。而这个时候,《封神演义》还没有写出来,所以大可不必为此多操心。问题是,张天师那头怎么说?张道陵的子孙,可是一个不少地还呆在龙虎山上呢!
 
消息传到龙虎山,天师张正随几乎一夜之间愁白了头。他是个老实人,用现在的话说,是个笨嘴本舌的乡巴佬。和前代的大多数天师一样,平时没事就呆在山上不下来。史书上说他“性情质朴,不与俗接”,也没有见他会什么法术。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偶尔,他会救济一下周围的穷人。有一个细节值得大家注意,关于这一点,史书上是这么写的:“虽家贫而不吝”。这说明,张天师当时的经济状况是比较窘迫的。
  
   正如人们常说的,“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降”。张正随先生做梦都不会想到,真宗皇帝一个莫名其妙的梦,竟然把自己扯到了旋涡的中央!
   怎么办?当时的北宋社会相对比较开通,不像后来明朝那样动不动就灭人九族。相对来说,言论上面的自由度,还是蛮高的。所以,每个人一见到张正随先生,就会凑过去,悄悄地问:“赵官家新来的那位祖宗,到底是不是您家以前的那位呀?”
  
   张正随先生先是躲,龙虎山很大,随便找个山洞一藏,对外号称是在闭关修炼,人就拿你没有办法。但,是祸躲不过!一方面,宋真宗持续地使这波寻根热升温,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最后是人都知道有个骑黑虎的赵玄坛了。另一方面,你张正随可以躲起来,龙虎山天师道这么多道士没地方躲啊!别人一听说你是天师道的,立马就放低声量:“赵官家新来的那位祖宗……”
   这可是掉脑袋的事情,上面没有发话统一口径,下面怎么敢乱说?到后来,天师道的道众,只有看到有人一脸神秘地凑过来,马上拔腿就跑!
   事情到越到后面就越发失去了控制,天师道道众原本就多,天下有好奇心的人更是满街都是。所以,当时大宋朝的大街小巷,常常可以看到一身道袍的人物在气喘吁吁地狂奔。有时师兄弟们跑着跑着碰到了一起,还要互相打个招呼:“跑着呐?姿势不错!今天又有几个人问您呀?”
   “跑得不好看,瞎跑!今天不多,才三十三个。师兄您呢?”
   “哎!俺比较麻烦,谁叫俺也姓张呢?足足有五十个,这不,后面还有四个人追着呢!俺得赶快跑了!回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