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種族歧視真厲害

當年我認識的其他香港移民,90%都早已回流。部分現在在中國內地發展,都不知幾好。我是唯一一個無回流的。中國人在香港根本沒有種族問題。我極之後悔當年決定留在加拿大。我無興趣亦不想知也不想理任何種族問題,所以在加拿大生活得好痛苦。真是自作自受。
你确定??
我同学在香港念书起待了六年
被歧视的受不了只好跑到英国去了
 
我曾经公开对本地人说过类似的话:

When some kids play hockey, Asia kids study.

When some kids go to party, Asia kids study.

When some kids watch TV, Asia kids study.

When some kids hang out, Asia kids study.

High school is just 4 years. Some kids relax 4 years, Asia kids study 4 years.
 
这个话题有点小题大做 试想一下 如果在中国 你会选择有很多白人的学校 还是选择中国人为主的学校?

有钱的,选择白人多的学校:D
 
我曾经公开对本地人说过类似的话:

When some kids play hockey, Asia kids study.

When some kids go to party, Asia kids study.

When some kids watch TV, Asia kids study.

When some kids hang out, Asia kids study.

High school is just 4 years. Some kids relax 4 years, Asia kids study 4 years.

:cool::cool::cool:
 
-----ZT----

不得不说的是,本人认为,家长希望子女将来有所作为,希望子女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无论是亚裔,还是其他种族,都是一样,这个根本就没有任何错误。 即使如McLean所登的文章所说,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或者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那么就让他们面临失败、接受现实,这完全是学生和家长们自己的人生选择,加拿大人权宪章保护公民的基本自由, 作为教育当局或者其他各方没有权利指手画脚,你们没有这个资格!

另外, 如果把矛头直指某些少数族裔, 那只能说明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和排斥, 既然是加拿大公民, 理应享有平等的权利, 包括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我们都能看的到, 亚裔是很优秀的族裔, 拥有智慧, 勤奋学习, 勤奋工作, 为加拿大的社会和谐和发展一直做出了不合忽视的贡献. 我们亚裔所做的,完全是在一个公平的起跑线上, 在规则内公平的竞争. 亚裔的儿女在学业上的突出, 是跟他们自己的努力分不开的!

McLean 此间发表的文章 Too Asian? 让我不得不怀疑背后的居心! 大家看看美国现在的状况就知道了,在那里很多大学都对亚裔的学生有人数比例的限制, 无论你有多么优秀, 你都可能被拒之门外! 这个无非是说明了, 无论'主流社会' (其实说白了就是白人为主导的权力阶层) 无论表面上如何的冠冕堂皇, 其实骨子里还是排斥有色人种,包括亚裔, 既然白人自己的子女习惯于懒惰不思进取, 在学业上无法跟少数族裔公平竞争, 就抛出各种理由, 制定不平等的规则采用不公平的方式为自己的子女造成优势. 我可以断定, 如果我们亚裔对此种行径毫无怨言, 坐视不管, 那么很快, 加拿大的高校也会出台类似的规章, 限制亚裔学生的人数比例. 这个就是种族主义种族歧视在行动!
 
McLean 此间发表的文章 Too Asian? 让我不得不怀疑背后的居心! 大家看看美国现在的状况就知道了,在那里很多大学都对亚裔的学生有人数比例的限制, 无论你有多么优秀, 你都可能被拒之门外! 这个无非是说明了, 无论'主流社会' (其实说白了就是白人为主导的权力阶层) 无论表面上如何的冠冕堂皇, 其实骨子里还是排斥有色人种,包括亚裔, 既然白人自己的子女习惯于懒惰不思进取, 在学业上无法跟少数族裔公平竞争, 就抛出各种理由, 制定不平等的规则采用不公平的方式为自己的子女造成优势. 我可以断定, 如果我们亚裔对此种行径毫无怨言, 坐视不管, 那么很快, 加拿大的高校也会出台类似的规章, 限制亚裔学生的人数比例. 这个就是种族主义种族歧视在行动!


你搞错了,看看下面这篇文章吧:
My comment: “亚裔美国人,谁赞成平权法案谁是傻瓜”



[ZT] 亚裔美国人,不受偏爱的少数民族

亚军,《华盛顿观察》周刊(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2003年第廿六期,

--------------------------------------------------------------------------------


美国一向将“人人平等”作为其高举的政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移民社会,美国可以维护社会各个种族和民族间的基本和睦,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即 法律平等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权利,是保持美国现代社会“杂而稳定”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然而,最近这一理念开始被一些为亚裔美国人喊冤的法律界人士所质疑, 他们认为至少在美国大学校园,越来越多的大学入学办公室将不会把“人生而平等”看作是不言而明的真理,而是将申请入学的少数族裔分成“受偏爱”和“不受偏 爱”的学生。

“亚裔美国人,谁赞成最高法院决定谁是傻瓜”

这一事件的起因是白人学生控告密歇根大学在招生中给少数族裔加分,违反平权法案。六月底,联邦最高法院作出里程碑式的裁定,称该校做法欠妥,但其“平等权利运动”并不违宪。

迄今为止,已有30多个亚裔美国人的政治和法律团体明确地亮明立场,表示支持密歇根大学有“种族优先”倾向的大学录取政策。这一录取政策给与非裔美国人,西班牙裔美国人和土著印第安人学生在入学时额外加分,而白人和亚裔美国人则没有此种优待。

密歇尔.玛尔肯(Michelle Malkin)最近在犹太世界评论(Jewish World Review)中评论说她对亚裔美国人对最近美国最高法院对密歇根大学一案的裁决欢呼雀跃感到极为诧异。密歇尔说亚裔美国人,在“平等权利运动”中,在这 些法官眼里被看作是“白人”。而吉姆.斯巴克曼 (Jim Sparkman) 干脆在Chron观察 (ChronWatch)上写了一篇题名为“亚裔美国人,谁赞成最高法院决定谁是傻瓜”的讥讽文章。

“平等权利运动”是否平等?

“平等权利运动”(Affirmative Action),也称“反歧视行动”,是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的产物,目的是给历史上曾经受过歧视而受困于相对不利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歧视的美国少数族 裔更多的教育和工作机会。美国高等学府和公司凭借这一原则在招生和雇佣人的过程中对这些少数族裔实行优待政策,一些地方甚至给予他们特别的配额,必须招满 一定比例的少数族裔,本质上是一种“种族优先”政策。在“平等权利运动”中享受优待的少数族裔不包括人口占多数的白人和在美国总人口只占4%的亚裔美国 人,而只针对包括非裔美国人、西班牙裔美国人和土著印第安人。

在美国,当一个族裔在一个公共机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时,这一现象就被称为“过多代表”(overrepresentation)。拿到 中国的例子来说,如果在新疆地方政府汉人官员在政府官员所占的比例超过汉人在整个新疆地区总人口的比例,那么这就叫做汉人的“过多代表”。而“过多代表” 在美国经常被认为是有失公平的现象,是会让美国政治和社会精英感到头疼而必须解决的“问题”。

而在美国大学中亚裔美国学生的“过多代表”问题一直极为严重。在美国民权委员会任职的彼得.柯森诺(Peter Kirsanow)最近说,“如果亚裔美国学生没有在大学录取过程中受到歧视性待遇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在很多学校,如果不是这些学校在校生的最大族裔的 话,至少也将构成最大的少数民族群体。”

亚裔美国人尽管只占全国人口的4%,但在全国所有的医学院学生中却占到20%的比率。亚裔美国人仅占加州人口的12%,但是加州柏克利大学45%的大一学 生是亚裔。亚裔美国人仅占得克萨斯州人口的3%,但在在德克萨斯―奥斯汀大学18%的大一学生是亚裔美国人。根据《高等教育年鉴》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的一篇文章,所说,在美国第五巡回法庭“霍普武德决定”(Hopwood decision)撤消了以种族为基础的大学生录取政策后,德克萨斯―奥斯汀大学被准予入学的亚裔美国学生的比例从68% 跃升到81%。在加利福尼亚颁布“209号提议”(Proposition 209)取消了以种族为基础的大学录取政策之后,加州柏克利大学亚裔新生的录取率跃升了六个百分点。

斯坦福大学和威里斯利学院(Wellesley)四分之一的本科生是亚裔美国人;哈佛大学、西北大学和宾州大学本科生中五分之一是亚裔美国人。在加州柏克利大学,加州洛杉矶分校,加州河岸分校(UC Riverside)亚裔学生都是本科生中最大的族裔。

亚裔美国学生的“过多代表”问题在美国社会引起不安,“平等权利运动”被视作解决这类“过多代表“,保证在美国大学校园里有适当的种族组合的最好机制。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曾说,如果没有种族优先政策,那么在加州将只能由亚裔美国人来组成全部的大一班级了。

亚裔美国人,美国的“新犹太人”

身为犹太裔美国人的作家尼克拉斯.李曼(Nicholas Lemann)在七年前发表在“抨击(Slate)杂志中的一篇文章中对美国的亚裔美国人和犹太人作出精辟的比较。他说,“(除了犹太人之外,)在美国由 另一个族裔让孩子的业余时间花在额外的学习,而非冰球。在这一族裔群体中,经常可以看到妈妈在一年之初就奔向学校,提前几个月拿到作业,保证自己的孩子在 班上名列前茅。这些父母对学校系统施加压力,让他们对学生更严格,布置更多的作业。这一个群体就是亚裔美国人。”

李曼称亚裔美国人正在代替犹太人成为美国崇尚学习成绩机制的排头兵,“亚洲人在代替犹太人,赢得各种科学奖项和奖学金。”

但是李曼没有指出的是亚裔将分享犹太裔学生曾经经历的被歧视经历,亚裔并非美国第一个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而在大学入学率方面受到有意压制的种族群体。历史上,美国曾经有几所“常春藤”大学采取措施,限制成绩优异的犹太裔学生的大量涌入。

“平等权利运动”的逻辑


不仅是支持“平等权利运动”的人士,还有美国社会普遍相信一个由多种族,不同人种和社会背景的学生组成的多元化课堂在教育学方面的价值。当一个少数群体人数达不到一定比例,其在教法方面的价值势必会降低,而且还会使得已经进入大学校园的这些少数群体感到压抑。

支持“平等权利运动”的人士的拥护者们也经常会辩解说某些特定的群体,由于在历史上处于劣势或受到过歧视,所以现在必须给予优先待遇。他们认为在过去曾受 到过歧视待遇,因此现在仍处于劣势的群体如果能够更多地被大学录取,那么在他们的求学过程中必然表现出不同寻常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观察问题的视野。

反“平等权利运动”事实上是反“种族优先论”

反对基于种族和肤色而进行大学录取工作的人士认为把亚裔美国人排斥在“平等权利运动”之外与今天鼓励校园多样性的基本原则不相适宜。

柯森诺说现在仍不清楚如何确定学生比例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比方说,白人占65%;黑人占14%;西班牙裔占12%;土生的美国人占3%;亚裔美国人 占6%。如果亚裔学生的比例有所上升的话,比如 8%,那么会不会对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造成不良的影响?新生班级里将近一半都是亚裔的加州柏克利大学与亚裔学生仅占全校学生总数10%的耶鲁大学相比教育 品质是否一定不好呢?

而虽然亚裔美国人的平均收入超过国内任何其他一个种族群体,受教育程度至少和白人一样,他们在历史上所遭受的歧视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从《排华法案》的颁 布,到二战期间取缔日裔美国人的土地所有权的法律,建立日裔美国人集中营等政策,再到禁止公开雇用华人做工等禁令,无一不证明亚裔美国人在美国历史上屡遭 歧视的惨痛过去。

此外,并不是所有“亚裔”在社会经济方面都占优势或“被过多代表”,一个集中反映了这种种族优先政策的拙劣趋向的事实是把代表各种各样不同文化背景,宗教 信仰和肤色的个体武断地划归为同一类。华裔、日裔、韩裔美国人在大学学习以及在经济地位方面表现相对出色,可是像柬埔寨裔,越南裔和老挝裔的美国人则要差 得多,而且美国很多东南亚裔的后代则处于社会经济和教育阶梯的最底层。
 
說來說去,就是憎亞洲人。Maclean's 又將文章 post 上網。如果不喜歡,最好就不要收亞洲移民和亞洲學生,免得眼冤。

說真的,以我香港人看來,加拿大各方面都非常落後,人口質素又低,唯一好處就是地平樓平,工作節湊慢,沒有那麼辛苦。加拿大還以為自己有寶!
 
其实这是个非常有争议的topic,有人说push孩子学习是parental failure,也有人说是为了孩子好。我觉得亚洲人更趋近第二种,北美人更偏好第一个。这应该就是所谓的cultural difference吧。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is a COMPLETE loser.
She can't be even a racist, because to be a racist you first need to be better than people you are discriminating with.
If she wants to go to a "whiter" school, I believe there are tons of them in this country. Simple logic (doubt if she ever have any), there are only 3% of Chinese in this country anyway, if the best universities are crowded with Asian faces, then the ba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be full of none-asian faces.
My understanding is that the author is blaming the Asian students because they study harder and they refuse to live a rotten life like she does, that's the point.
This kind of girls have cigarette, drugs and orgy sex all the way through their high school life (BTW, she called it a better life). Then suddenly they found the good universities' doors are closed to them because they hardly do any study in the last few years.
Blaming the winners because they have different skin color is the most easiest thing to do. And most common thing to do for the white skin losers.


引用:
Layla18 · 9 hours ago
I am a grade 12 student currently applying to universities. I was originally considering going to Waterloo University but was advised not to do so because it was "full of Asians", and also that the courses and workload at UW was extremely tough. I 100% agree that it is morally unjustifiable for a university to accept people based on their race. Universities should be handing out acceptance letters based on marks alone. However, i will admit that as female of Finnish descent, i do want to go to a University that is a little bit easier and "whiter" than institutions such as UofT and UW. I think that it speaks more about Canadian Culture and less about "Asian Culture" that the students we are raising today are not giving 100% to their studies. With that being said, is the fact that we may be underachieving compared to our "Asian" counterparts a bad thing?? Although you attend University for the schooling, there are many other factors that affect where someone goes to University. Having a social life is also extremely important, not to mention having school spirit adds to the university experience as a whole. Is there a link between the number of "Asians" in a University and the amount of school spirit that a University has? There seems to be. Call me racist for wanting to go to a "white" University, but the fact is I am being honest. I have best friends who are of Korean descent and African descent, yet I think that if I went to a University with student that were mainly of Asian descent that I would not feel as comfortable. A friend studding at University of Waterloo for their second year of their undergrad told me stories about being discriminated against because of being white. In fact, I know many people leave these institutions after their first years in order to go to "whiter" institutions. If a University chooses people based on their ethnicity in an effort to maintain their institution, I can understand why a University would choose to do so.[/quote]
 
香港人有两种,素质高的,读英文报纸,人随和,容易相处.小市民,看八卦,喜欢贪小便宜,还看不起别人.
 
This "asian" thing is just a sterotype. Everyone thinks that asians only care about work and grades, which automatically makes them so much better than the rest of the population, which no one likes. That is why universities only let a percentage of asians in because they don't want them to take all the spots which may affect the university's popularity- creating that "too asian" or not going into an university with asians thought amongst people. So this is only a stereotype just like "nerds" or "blonds".
 
英文媒体称加拿大大学太亚洲化 华人社区愤怒

2010-11-11 11:11:13 来源网站:加国无忧

< src="http://skin.yorkbbs.ca/ads/news/ads_bd_con_z_pic.js" type=text/java></> </EMBED>

昨日(周三),本地英文媒体《多伦多星报》在头条刊登文章,指责华人父母过于“强迫”子女上大学和选专业的现象。文章还引用《麦克林》杂志(Maclean's)的观点,称很多加拿大的大学已经太“亚洲化”。文章被公布后,立刻引起了本地华裔社区团体和人士的抨击,称《麦克林》杂志和《多伦多星报》的文章存在偏见和断章取义。
8.5成东亚父母希望子女上大学
根据多伦多教育局2008年的调查,多伦多高中公校东亚背景的学生当中,家长表示希望孩子上大学的占85%;在南亚背景的家长中,比例为78%;白人家长的比例为59%;黑人家长的比例为49%。
教育局的纪录还显示,70%东亚移民学生进大学;欧裔有52%;加拿大本土出生的学生有42%;来自加勒比海的则只有12%的人进大学。相比之下,东亚学生进入社区学院上学的比例最低,仅为8%;而加国本土出生学生进入社区学院的比例为14%左右。

<CENTER></CENTER>
(来源:多伦多星报)​
上月,万锦市“燃动青年”(Across U-hub)组织了一个题为“成功之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研讨会。会上,华裔加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人士提醒华人家长,不要只太过专注于上大学和寻找几个特定的“好专业”,让孩子们除了工程、医疗、会计或药学等专业课程之外就别无选择。
强迫上大学和选专业,会让有些孩子对课程毫无兴趣,而且没有做好准备,导致最后退学、考试不及格、因作弊而被停学,或者患上抑郁症和急性焦虑症。
会议筹委会主席之一的邱绮雯女士(Maria Yau)在会上发言说,移民家长、特别是东亚移民,对孩子们施以重压让他们上大学,以至于许多孩子在压力下崩溃。亚洲社区需要警醒,就算亚裔孩子看起来总是能得到足够高分进入大学,他们也常常没有独立性和社交技巧,不能在大学生存。
据悉,邱女士本人2005年从香港前来加拿大。她的儿子就反潮流而行,目前在尼亚加拉学院(Niagara College)学习,希望日后能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
社会学教授方伟晶(Eric Fong)也在会上向家长们表示,他在多伦多大学教导的东亚学生往往会背课本,但很少在课堂发言。他们是可以获得好的成绩,但老师却对他们了解甚少,很难为其写推荐信。他敦促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去认识同学和教授。
麦克林杂志:本地大学太亚洲化?
在同一篇报道中,《星报》还引用了《麦克林》杂志(Maclean's)的观点,称很多华人(和韩裔)大学生太过注重学习、忽略社交和其他文化背景学生的融合,已经令加拿大的很多所大学太“亚洲化”。
昨日(周三),《麦克林》杂志公布了第20期年度大学指南,其中包括该杂志评选的本年度加拿大大学排名。然而,该杂志也在同一期刊登文章,指出多伦多华裔加拿大学生中,72%都申请入读大学;而加国出生的学生中,只有42%申请读大学。这一现象让某些人开始质疑,加拿大大学是否变得“太亚洲化”。
其实,《麦克林》杂志的原文观点,比《星报》所引用的更“激进”。(点击查阅《麦克林》的报道全文)
《麦克林》表示,尽管加国大学“亚洲化”的说法显得有种族歧视,但是确实反映了一种现象。同时,许多学校日益增多的亚裔学生,已经引起某些非亚裔学生的不满,甚至某些大学的行政人员也开始关注其学生的人口统计学组成。
文章还说,一间“亚洲”学校似乎意味着该校过于偏重学术,让某些学生感觉他们无法竞争或获得乐趣。文章还引用非亚裔高中学生的原话,称他们不会选择入读多伦多大学,因为那里大部份学生都是亚洲人。
该杂志访问的两名白人女中学生也表示:“亚洲人大学”(例如多伦多大学)太过注重成绩,令一些学生追不上,或要放弃所有娱乐去读书,所以很多白人学生转而去皇后大学﹑西安省大学或麦基尔大学。
受访的中学辅导员则说,亚裔及白人学生是两类人,前者选读国际较有声望,以数学﹑科学及商科着称的大学,例如多大﹑卑诗大学和滑铁卢大学等。后者则喜欢选读较多交际活动﹑运动出名和较适合寻找自我的大学。
华人社区组织和人士抨击
平权会昨天强烈谴责《麦克林》杂志和《多伦多星报》的报道﹐指《麦克琳》的文章有“种族定型”(stereotype)﹐其中受访者的言论带种族主义(racist)。又指《多伦多星报》的文章﹐将1个华人教育讲座歪曲或断章取义(twisted)﹐好象只有华人家长才望子成龙。
全加平权会总干事黄煜文表示,这起事件令他想起1979年CTV电视台W5时事杂志的报道,指外国学生霸占了加国绝大部分大学学位,而且镜头集中在“华人学生”身上,其实那大部分都是本地出生的亚裔国民。经过华社大声抗议之后,CTV电视台才作出道歉。
平权会多伦多分会总干事麦达宁说,《麦克林》杂志的这篇煽情文章令人感到亚裔人与白人对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又令人感到亚裔人抢走本地人的学位,后果会极之严重。
在《星报》和《麦克林》杂志的网络评论版上,愤怒的中国家长和华裔学生也对两篇文章的“偏颇”观点大加抨击,令24小时内的评论数分别高达160条和260条。
同时,在《星报》报道中出现的邱绮雯也表示,《星报》将截然不同题目混为一谈,有误导的嫌疑。举办研讨会的目的,是让华裔家长认识读大学并非子女迈向成功的唯一出路。她强调,家长为子女提供全面和人性化教育,认识及协助发挥子女潜能﹑兴趣及天份更重要。
作者:牧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