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紙黑字的資料,雖然每個人的解讀不同,也是大同小異吧。从逻辑角度说,什么是事实呢?任何事情,只要进入人的大脑了,就不再是事实,因为必定带有私人感情在里面。这也是为什么,看到同样的场景,每个人的描述也会不一样。我们的眼睛早就按大脑需求在欺骗我们了,那更何况是对网上的文字,阅读理解以后的偏差就更大了,再复述出来?
也许这点上我和你感觉相反吧,我倒觉得文字是最容易让让人误解的。。。。这也是为啥,网上更容易打架白紙黑字的資料,雖然每個人的解讀不同,也是大同小異吧。
不久前讀過一個研究,說我們每次回憶一件事,就像把資料從檔案櫃拿出來再 "重寫" 一遍,再放回去。
那麼多回憶幾次,也就多重寫了幾次,與原本的版本就相去更遠了。
這樣看來,"想像力豐富"的網友或許是放不下一件事,在自己的腦裡反覆回想再回想,
終於出現了與原本資料很不一樣,內容豐富很多的版本。 (重溫一下原始文件不就好了嘛?)
至於微信朋友,或許是網友很善良,很容易信任親友的資訊。
前陣子聽說中華文化是 "寧可信親友但不信專家"。大概就是這樣。
文字比起什麼更容易被誤解呢?打字的時候,如果覺得語意不對或不清,還可以回頭編輯。也许这点上我和你感觉相反吧,我倒觉得文字是最容易让让人误解的。。。。这也是为啥,网上更容易打架![]()
举个例子吧,比如我写一句文字比起什麼更容易被誤解呢?打字的時候,如果覺得語意不對或不清,還可以回頭編輯。
但說話不能倒帶回去編輯。
我覺得網路上打架的原因是這裡沒有一些社會規範的束縛。
不面對面的時候比較難考慮到對方的感受。
举个例子吧,比如我写一句
我现在真的很讨厌拥抱
你觉得是1、我真的讨厌他,2、我在说反话,3、以上都不是。。。。
拥抱耳朵有木有发烧
如果面对面,能从语气,眼神,态度知道,如果网上写,就完全看谁读了,了解我和拥抱的,和不了解我和拥抱的,可以完全不同理解
当然你说要前后文和背景联系起来,但实际都一样。这也是为啥,写新华社通告的人都得是高手,必须极其严谨,因为文字太容易给人钻空子了,还是白纸黑字,回去再改也为时已晚,有人就教育过我,宁可重写贴,也别再该帖,改了更说不清楚。。。。而说话倒还能赖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