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的铃声(小小小说水水水楼)

就拿胡適的二兒子胡思杜先生來說吧。
以下來自百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1170032.htm
胡思杜(1921—1957),胡适先生幼子,1921年12月17日出生;生性好玩,喜交朋友,因不好读书,在美国八年转了两所大学也未毕业,1948年回国后被安排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北平和平解放后胡思杜被派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中 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政治研究院去学习,学习会上他踊跃发言,表示要与父亲划清思想界线;1950年9月22日胡思杜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了《对我的父亲 ——胡适的批判》,言辞尖锐,锋芒直指胡适;此后,胡思杜被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马列部教文史,1957年“反右”期间,被定为“右派”分子,他不甘受辱, 自杀身亡。
***
以下來字香港文匯網:
http://info.wenweip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62487
胡思杜從小思想活躍且進步,比較愛國。羅先生寫道:「他對老保姆楊媽、在他家做雜役的小二,親如家人」,一點也沒有 闊少的架子;天資聰慧,兩天能看完《水滸傳》,又唱得一口好京戲。羅先生甚至有這樣的感覺:如果他不是生在胡適家,說不定京戲舞台上會多一個藝術家。羅先 生還回憶起胡思杜曾告訴過他一件人們並不知道的故事:胡思杜非常熱愛、尊崇魯迅。那是1932年冬天,魯迅返北平探母,曾往胡宅訪問。胡家向來不絕高朋貴客,但少年胡思杜從來也沒有給哪位客人接大衣之類的恭敬,這回他卻「趕著去幫魯迅接大衣」了。
胡思杜堂兄胡恆立在回憶兒時的胡思杜時,說他的臉圓圓的,異常的活潑搞怪,常常妙語如珠,是大家的開心果。
...
1948年12月,解放軍包圍了北平,平津形勢危急。蔣介石親自打電話催促北京大學校長兼北平圖書館館長胡適飛來南京,並於12月14日派專機到北平「搶救」名流學者。胡適馬上聯繫輔仁大學校長陳垣、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以及著名學者陳寅恪等人。結果,不但陳垣不願意離開北平,就連胡適小兒子胡思杜也不願隨父母南行,他說:「我又沒有做什麼有害共產黨的事,他們不會把我怎麼樣的。」
***
如果您是胡適,您會努力帶小兒子去台灣嗎?

我看了之後有一個感覺,就是自由主義敵不過殘忍的現實。權威主義防得過殘忍的現實,但它本身其實也就是殘忍的現實。
在1948年那个关口,很多爱国学者都很乐观,如梁思成,林徽因,钱钟书等等都选择留在大陆建设祖国.....按年龄看胡思杜应该有27岁,思想已经成熟,就是胡适想拉也拉不走。我看了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也看了李敖为批判龙应台而撰写的《大江大海骗了你》,从中可以看出李敖是13岁的时候被父亲强拉到上海,又从上海逃到台湾,大姐,二姐都还在大陆,之后的数十年李敖都非常看不起父亲,认为他思想落后,苟且偷生,对北大传统和大陆变革都充满了向往的热情。如非后面的文革,当年逃亡台湾或者美国未必就是对的(胡适在美国混了10年,闲得每天剪报纸.....张爱玲怀才不遇,没有了昔日的语言坏境和读者群,郁郁而终)
 
如非后面的文革,当年逃亡台湾或者美国未必就是对的(胡适在美国混了10年,闲得每天剪报纸.....张爱玲怀才不遇,没有了昔日的语言坏境和读者群,郁郁而终)
胡思杜自殺在 1957 年,沒挺到文革呢。

李敖引過一句話,二十歲(一說三十歲)以前不信社會主義的沒良心,二十歲以後還信社會主義的沒頭腦。
當時,年輕人嚮往社會主義新中國應該是非常正常的。
但年紀大了會知道那個年代的社會主義執行手段非常恐怖,胡適的言論裡也常有這類的批判。

胡適帶走了大兒子胡祖望。一般情況,大兒子比較順從聽話,二兒子比較反骨叛逆。
您看諸葛亮也是老二,先是故意去隱居,27 歲還去跟那個小軍閥劉備 :p 好像故意要證明自己很牛還是怎的。
胡思杜沒那麼厲害,扛不住中國人民的意志。
 
在1948年那个关口,很多爱国学者都很乐观
想到現在移民的一代,就我們,我們當然比 1948 年的人多看了很多,
也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感到灰心,在我身上,則是對當時台灣特色的民主自由失望;
如果我們都活在 1948 年,我們會不會選擇留下來?
二十年後看,我們這一代出走的選擇是不是對了?

但我們這一代寫字的比張愛玲幸運,我們有網路。:P
 
胡適的教育思想是思想自由主義 Liberalism,對照權威主義 Authoritarianism。

如果能套用國內宣傳機器的理論,
自由民主要有一定的民眾素質才玩得起的,不然還是聽黨父母的計畫比較好。:p
怪不得,他是把自由主义贯彻到教育孩子身上了
 
名人的孩子都很郁闷,生活在长辈的名望之中,怎么做都无法超越,要想当“牛人”谈何容易....
胡适这话前半段我很赞成,做父母要不居功,不示恩,不能动不动就用情感要胁孩子,或者事无巨细的为孩子做安排。但‘彻底解放孩子’,什么都不管也是不行的,父母还是应该将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输送给孩子,这样孩子才不会玩物丧志,放任自流....
同意,我觉得也是,孩子缺乏经验和阅历,还是不断需要家长给予指导的
 
在1948年那个关口,很多爱国学者都很乐观,如梁思成,林徽因,钱钟书等等都选择留在大陆建设祖国.....按年龄看胡思杜应该有27岁,思想已经成熟,就是胡适想拉也拉不走。我看了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也看了李敖为批判龙应台而撰写的《大江大海骗了你》,从中可以看出李敖是13岁的时候被父亲强拉到上海,又从上海逃到台湾,大姐,二姐都还在大陆,之后的数十年李敖都非常看不起父亲,认为他思想落后,苟且偷生,对北大传统和大陆变革都充满了向往的热情。如非后面的文革,当年逃亡台湾或者美国未必就是对的(胡适在美国混了10年,闲得每天剪报纸.....张爱玲怀才不遇,没有了昔日的语言坏境和读者群,郁郁而终)
当年的国民党很腐败,人民也在盼望一个新政权来改变一下中国。从这个大环境看,当年那些想留在大陆的人就非常可以理解了。那时也不是一党专制,民主党派也参政,也拥护共产党。而且那时的共产党,清廉,有朝气,比贪腐的国民党感觉要好。
 
但我們這一代寫字的比張愛玲幸運,我們有網路。:p
张爱玲不恐怕是因为没有地方发表而出不了好作品了。她要出书,至少香港和台湾都该是有销路的。
不知道为什么她最后就出不来好作品了。
 
张爱玲不恐怕是因为没有地方发表而出不了好作品了。她要出书,至少香港和台湾都该是有销路的。
不知道为什么她最后就出不来好作品了。
我想好作品主要來自好思路 (靈感,創作動力)。
靈感與動力通常要環境。至少在我自己身上,我常是被世界上一些很狗屁倒灶的事情刺激到,想寫些什麼報復一下社會 :p
八粥哥寫捐款不也是這樣嗎?擁抱哥寫六四不也是嗎?
或許張愛玲到了國外生活一平淡就缺少這些原素。現在網路很好,即使生活很平淡還是能讀到很令人激動的時事。
另外還有與讀者互動,改進突破,網路也讓這讀者作者之間的交流方便許多。
 
我想好作品主要來自好思路 (靈感,創作動力)。
靈感與動力通常要環境。至少在我自己身上,我常是被世界上一些很狗屁倒灶的事情刺激到,想寫些什麼報復一下社會 :p
八粥哥寫捐款不也是這樣嗎?擁抱哥寫六四不也是嗎?
或許張愛玲到了國外生活一平淡就缺少這些原素。現在網路很好,即使生活很平淡還是能讀到很令人激動的時事。
另外還有與讀者互動,改進突破,網路也讓這讀者作者之間的交流方便許多。
环境的却有影响,张爱玲如果后来定居在香港或者台湾可能会比纽约好多了。
 
不知道为什么她最后就出不来好作品了。
象张爱玲那样的文学天才,文学上基本上就是无师自通,但生活上极其缺乏自理能力,她嫁给了一个老外来到美国,和丈夫又分开了.....在一个陌生的坏境,一切都要推倒从来,生活的重创毁了她,她变得更加敏感,据说当时也有很多人前往拜访她,其中不乏名人,但都被她拒绝。她是个非常自闭的人,在美国这个新土壤上连生计都应付不来,不得不托人帮她找工作,可是据说当时有朋友费尽气力帮她安排好工作,她却苛刻地要求只能晚上去办公室上班,白天是坚决不肯出门的.....她就像一株只适合生长在上海的植物,离开了那片土壤,她的才情也一起枯萎,何况战后她所熟悉的旧世界也崩塌了,世事变迁作品不再容易引起共鸣,创作动力也消失了......她即便在美国过的不好,也拒绝胡适等人的邀请去台湾.....独自一人在美国的出租屋里郁郁而终,挺悲剧的。
 
象张爱玲那样的文学天才,文学上基本上就是无师自通,但生活上极其缺乏自理能力,她嫁给了一个老外来到美国,和丈夫又分开了.....在一个陌生的坏境,一切都要推倒从来,生活的重创毁了她,她变得更加敏感,据说当时也有很多人前往拜访她,其中不乏名人,但都被她拒绝。她是个非常自闭的人,在美国这个新土壤上连生计都应付不来,不得不托人帮她找工作,可是据说当时有朋友费尽气力帮她安排好工作,她却苛刻地要求只能晚上去办公室上班,白天是坚决不肯出门的.....她就像一株只适合生长在上海的植物,离开了那片土壤,她的才情也一起枯萎,何况战后她所熟悉的旧世界也崩塌了,世事变迁作品不再容易引起共鸣,创作动力也消失了......她即便在美国过的不好,也拒绝胡适等人的邀请去台湾.....独自一人在美国的出租屋里郁郁而终,挺悲剧的。
真是让人唏嘘感叹啊,这么有才的一个人。
看过一篇文章说她曾经有一段去了香港,在那里改编小说的剧本什么的,后来她的美国丈夫身体不好,她只好离开香港回美国了。
 
象张爱玲那样的文学天才,文学上基本上就是无师自通,但生活上极其缺乏自理能力,她嫁给了一个老外来到美国,和丈夫又分开了.....在一个陌生的坏境,一切都要推倒从来,生活的重创毁了她,她变得更加敏感,据说当时也有很多人前往拜访她,其中不乏名人,但都被她拒绝。她是个非常自闭的人,在美国这个新土壤上连生计都应付不来,不得不托人帮她找工作,可是据说当时有朋友费尽气力帮她安排好工作,她却苛刻地要求只能晚上去办公室上班,白天是坚决不肯出门的.....她就像一株只适合生长在上海的植物,离开了那片土壤,她的才情也一起枯萎,何况战后她所熟悉的旧世界也崩塌了,世事变迁作品不再容易引起共鸣,创作动力也消失了......她即便在美国过的不好,也拒绝胡适等人的邀请去台湾.....独自一人在美国的出租屋里郁郁而终,挺悲剧的。
土壤与环境真的很重要,有的人这一辈子只能生活在一个土壤中。有的人,却能不停地转换环境,这样的人,你让其生活在固定的某一个地方,ta 会感到窒息,虽不至于枯萎,但却了无生机。
 
土壤与环境真的很重要,有的人这一辈子只能生活在一个土壤中。有的人,却能不停地转换环境,这样的人,你让其生活在固定的某一个地方,ta 会感到窒息,虽不至于枯萎,但却了无生机。
是啊,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人生苦短,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生活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