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馆墙上的几个字

谁若仍不知林语堂是个『华奸』,请看这里:

http://bbs.comefromchina.com/forum140/thread891928.html#post6565126

尽管有点歪楼,我想还是对飞老引入的“林语堂”加点补充、和评论。

要说起林语堂,我们绝对不能不引入同时代的另外一个人,拿就是鲁迅。否则,我们就没办法很好地认识林语堂。
因为这两个人的对比太鲜明,就像白和黑,没有了白,也就无法很好地认识黑。
但是,就颜色本身来说,无所谓好与坏。你不能说白好、黑坏,你也不能说白坏、黑好。你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白与黑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只有当你把某种颜色用的特定的地方是,那才体现出“好”与“坏”。比如,你把墙刷成白色,大家都能接受,但要是刷成黑色,可能很多人不喜欢;你穿条黑裤子,非常正常,但要是穿条白裤子,可能需要特定的情况。

再来说鲁、林二人。
鲁迅的特性,概括为:责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嫉恶如仇,国家呀、民族呀都要挑在肩上,。。。
林语堂的特征,概括为:欣赏,愉悦,充分欣赏生活,充分陶醉古今中外的文化,。。。
所以,这两个人就格格不入了。最初,林语堂甚至连鲁迅也“欣赏”,是他把鲁迅邀入厦门大学的。但是,在民族动荡和危难的时期,你林语堂居然还在欣赏,鲁迅就不干了。最终,二人也就水火不容了。

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责任和欣赏都是需要的。我喜欢谈论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但我也喜欢欣赏生活。
在讨论鲁林二人时,关键是要关注时机、和程度。
例如,如果把二人比作夫妻,作丈夫的鲁迅负责地把晚饭做完,林语堂吃完饭就舒服地倒在沙发上,点上一袋烟,看着电视。鲁迅说:“你先把碗筷收拾一下”。林说:“你不能先让我舒服一下”!
这个时候,我们旁观者,任何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林不像话,一派认为鲁太缺少情趣。
在社会变革年代,可能更需要鲁迅;但在和平时期,人们更需要林语堂。如果现在二人都在中国活着,可能鲁迅蹬在监狱里,而林语堂被大众热烈追捧!

所以,最好谁也不要指责。

再说说林语堂担任南洋大学校长的事。
那不能说是林语堂的错。错就错在校董会!
他们根本就不应该聘任林当校长。聘一个不原意负“责任”的人来担当校长的大任,绝对是错误的选择。他们太关注虚荣了,他们还有个定位于闽南人的封建思想。最后,他们只能自食其果!

就我本人来说,我更喜欢鲁迅,但我也欣赏林语堂的作品。
 
对,支持老华侨的见解。我们中国人平时就是马虎惯了,用字措辞常常不够精确。为什么不说:『到群众中去』。
飞老桶了雷区!

“基层”、和“群众”有相似的地方,但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基层”的等级意义非常明显;而“群众”的等级意义并不明显。群众,有masses、进而majority、甚至people的意义。如果从“大多数”和“人民”的意义看,它反而是积极的了。至少,是中性的。
所以,拿此来攻击飞老,非常勉强。

飞老很能活跃气氛,总是引入一些有争议的概念。
我中午对“林语堂”加了补充。现在对“群众”再次加点补充,以求减少误解。

要很好地理解“群众”,我必须考你一个问题。那就是:你知道什么是中共的“三大优良作风”吗?
你如果不知道,那你既无权拥护中共,也无权反对中共。
那我现在告诉你,这“三大优良作风”是: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这是中共“七大”上的总结。其中的“密切联系群众”,就是指中共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和党内外的群众结合在一起,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注意了,既然是“总结”,那肯定是早就有了。而且中共“七大”的时候(1945),它还没有执政。可见,“群众”的概念,远不是我的文中的“基层”的概念,尽管它们听起来有些相似。因为没有执政,哪来的“基层”,连中共本身,都是“共匪”、是草根!
显然,这里的“群众”,就是中共赖以生存的根基(至少在名义上),是它所要代表的masses或people的总称。
所以,“到群众中去”,就好比NDP的杰克.雷灯要求他的MP到产业工人中去一样。
所不同的是,在议会民主制度的国家,每一部份人(即使是少数)都是有人代表的;而在民主集中制的国家,只有那个“群众”才有人代表。所以为了使共党的执政可法化,那才有了所谓的“三个代表”。其中一条就是: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尽管“最广大人民”也不是所有人民,但那毕竟比较符合中国的集体主义(相对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

这样一来,从东方政治学的角度,“到群众中去”是积极的,也是中共执政的逻辑依据。
而“到基层去”的提法,正如本文所说的,是严重的封建思想!
 
我最近回国,在一个“花果村”照了几张民俗墙画,虽说墙不对墙,但应合了老华侨的帖子。

请评说评说::blowzy:



花果山村

DSC02915.jpg

民主和制度

DSC02902.jpg

村民议事

DSC02910.jpg

反腐倡廉

DSC02919.jpg



 
我最近回国,在一个“花果村”照了几张民俗墙画,虽说墙不对墙,但应合了老华侨的帖子。

请评说评说::blowzy:

越穷的地方标语越多。有一年去湘西,那一路上标语多的,有的还很有创造性。
 
我最近回国,在一个“花果村”照了几张民俗墙画,虽说墙不对墙,但应合了老华侨的帖子。

请评说评说::blowzy:
越穷的地方标语越多。有一年去湘西,那一路上标语多的,有的还很有创造性。

几句闲言碎语:
1)中国大使馆的墙,是那些墙的延伸。
2)标语口号是中国的国情,更在中共体制下发扬光大。
3)中国民众整体教育水平差异很大,标语口号就比较“喜闻乐见”。这标语口号比较好用,由来已久,当年李自成用得就很有成效。
4)因而,越是贫穷的地方,就越多。
5)中国近些年农村村级的民主尝试,还是值得肯定的,至少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没准将来也会产生“农村包围城市”呢。这也许就是中国特色之一吧。
 
越穷的地方标语越多。有一年去湘西,那一路上标语多的,有的还很有创造性。

以前看惯了,就没当会事,现在少见了,反而就觉得有点新鲜。 ;)

不好意思歪了老哥的楼。:blowzy:


我还看见一景,是公公背新媳妇之一:


DSC02708.jpg

公公背媳妇之二:


DSC02709.jpg
 
以前看惯了,就没当会事,现在少见了,反而就觉得有点新鲜。 ;)

不好意思歪了老哥的楼。:blowzy:


我还看见一景,
。。。

没歪楼。而且呼应了原文的那句话:"由于出国久了,有些过去很熟悉的词,现在听起来却非常新鲜"。
姑娘文章写得好,摄影也有才气。难得。

顺便一说,不可称呼老叟"老哥",因为网上已经有人称俺爷爷了。
 
大家掐架的功力真的是越来越精进了~ :cool:
 
去过使馆办签证,没有注意到墙上。下次有机会再去,也多看几眼。

又去了使馆。刚回来。

刚才看到有个年轻小伙子,在使馆里转圈子反复“多看几眼”,我于是就以为是ccc。
冒然上去问:您是ccc吗?
他回答说:我不是“谁谁谁”,您找谁?

显然他不是了。抱歉,问错了。
 
又去了使馆。刚回来。

刚才看到有个年轻小伙子,在使馆里转圈子反复“多看几眼”,我于是就以为是ccc。
冒然上去问:您是ccc吗?
他回答说:我不是“谁谁谁”,您找谁?

显然他不是了。抱歉,问错了。
:D:D:D
 
又去了使馆。刚回来。

刚才看到有个年轻小伙子,在使馆里转圈子反复“多看几眼”,我于是就以为是ccc。
冒然上去问:您是ccc吗?
他回答说:我不是“谁谁谁”,您找谁?

显然他不是了。抱歉,问错了。

据说CCC曾学过俄语,是个“年轻小伙子”的可能性大吗?:)
 
。。。
真羡慕老华侨够闲的,也火气够盛,经常自己没事找气享受一下。

。。。

好嘛,我什么都有了。

有人说我是“撑得”(#9楼);
有人说我是“饿的”(#51楼);
现在我又是:“闲的”

还有别的吗?忙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