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在选举中关注医疗体系改革问题

吼吼,中国所谓的效率是跟效益挂钩的吧?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被多个国家横向纵向研究遍了,全民医疗是最经济的医疗体制。
当然加拿大医疗体制存在很多问题,但比中国还是强了十万八千里。可我也想不出一个能大幅度改变现状的方法。:blink:

wiki一声吼,把我吓一跳。:)

定一定神,再说两句。

效率和效益又是两回事。效率是指解决和处理事情所用的时间人力和结果的比较;效益的概念包括了价格因素,指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我不是很懂你的意思:
1。为什么效率和效益挂钩了,那个效率就是免谈的、不可取的呢?
2。你是指中国的医疗体系效益高呢,还是低呢?
3。你是说,全民医疗是最经济的医疗体制,所以加拿大的医疗体制就不存在效率方面需要讨论和改进的问题?

作为老百姓,特别是从医生和病人的角度出发,我们现在体会到和讨论的问题,是加拿大医疗体系的效率,也就是病人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的问题。

讨论医疗体系的投资和收益问题,也就是花多少钱得到多少利益等问题,更主要的是作为纳税人和政府。但是,效益问题不是目前加拿大的病人们最直接关心的问题。

如果一种医疗体制的低效率,也就是病人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因为效益上太高或太低引起的,那就从效益上着手改革呗。毕竟,医疗体制是为了治病救人而存在的,不能及时治病救人的医疗体制,无论怎么说都是有毛病的。


另外再顺便说一下,谢谢你提供的那个SICKO的电影。这电影很好,我会好好看看,以增加对加拿大医疗体制的了解。但是,那个中国医院门口排长队的事情,说明中国的医院也有人力不足的问题,但是并不能说明中国病人比加拿大病人排得队要长。加拿大病人是在家里排三四个月的长队。你要比较的是,有病的病人得到诊断和治疗的实际时间。也就是比较,在中国排在队伍最后面的那个病人,跟加拿大在家里等的病人,谁先得到诊断和治疗。
 
看来很多人都有过假装重病叫救护车想看医生快一点儿的经历,不知道这算不算abuse the system呢?
 
看来很多人都有过假装重病叫救护车想看医生快一点儿的经历,不知道这算不算abuse the system呢?

Never complain about system users, fix the system instead. People poking on loopholes is because there are loopholes.
 
我总是在想的是,为什么中国国内有病,无论是城市农村,只要有钱挂了号的,基本上很快都可以得到诊断,而在这里就非要等上几个月?

刚刚又听到一个例子。一个朋友的朋友,胃痛了很久了。这里看家庭医生,检查就说没有问题。只好回北京协和医院检查,结果是胃癌。把中国检查结果拿到这里来,这里并不承认。然后在这里继续检查,承认是癌。

如果说是官僚问题,中国的机关更官僚啊。
你可能没见识过这里的官僚。绝不是国内官僚能望其项背的。也可能你见过的国内官僚比这里的更官僚,但是我至少亲眼所见,亲身所历的两国的官僚,加拿大的轻松胜出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医生诊断是否正确,二是仪器诊断所需要的等待时间。

如果是病人怀疑医生诊断不正确,应该是有机会找第二个医生诊断的。可以去WALK-IN。但是有些家庭医生有规定,除非他自己不上班,否则你不能找WALK-IN。像你的情况,是你怀疑急诊医生,所以找家庭医生来再诊断。如果是家庭医生先给你诊断,估计你就不太容易去找其他医生来推翻他的诊断了。

至于因为等待仪器诊断所需要的时间,经常是几个月,我感觉你没有什么选择,只能等,除非你去美国等其他地方。我一个朋友因为身体不舒服,家庭医生检查认为有必要确诊是否生癌了,但是要等,她每天提心吊胆地等,实在等不及这里的仪器诊断所需要的时间,刚刚回国去诊断过,幸好没有大碍。

还有一种是等待专科医生。

无论大病小病,等待被诊断和治疗,本身就是一种额外的折磨。


我基本同意你所说的加拿大医疗系统效率有提高空间的观点,但是我觉得,这个空间可能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另外,推行医疗私人化对于提高医疗效率也许会是得不偿失的一种做法。

首先说为什么我认为提高的空间不大。这里有一个大家对于疾病医治的理念问题:在国内,大家都习惯无论有什么大小病痛都立即找医生,而且过度迷信吃药打针和仪器检查。最简单的比如说感冒,我在中国时亲历过,一到换季感冒高发季节,医院的呼吸科就门庭若市,医生几乎1、2分钟就看完一个病人,给每个病人开的处方几乎就是完全相同的“套餐”。其实,当近几年国内滥用抗生素的问题开始引起人们注意的时候,大家才开始意识到,大多数情况下,感冒只需要休息和多喝水就能够康复了,除非是引起了其他并发症,否则根本没必要去看医生,更不必服用那些抗生素“套餐”。这种现象,与其说是中国医院的高效率,勿如说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而加拿大的医疗资源又是免费的,就更要保障好钢用在刀刃上,所以不可能象中国那样让大家快速“高效”地滥用资源,更何况滥用的结果对于病人也是不利的。我前面所说的那个我自己的例子,本来仪器诊治是需要提前至少一周预约的,但当我的家庭医生认可了我的感觉时,她就帮我约到了20小时之后的检查。当然,我也说过也许我的例子不具代表性,我也听到过很多在加拿大看病经历漫长等待的故事,但似乎没有真正听说过有因为一直等待而耽误救治导致死亡的例子(纯属误诊导致的除外)。我也有过在急诊室等待6个小时才见到医生的经历,不过那次事前我打电话问过社区医院的值班护士,在听了我的描述后护士认为问题不是太大,不过为确保放心,可以去医院看看急诊。在那等待的6个小时的确很难熬,不过我还是可以理解,因为我自己也清楚这一次和上面那次的危急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的感觉是在加拿大,当你的疾病真正有危急的时候,是不会让你“死等”的。很多时候我们在抱怨等待的痛苦,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太过于固守那种无论疾病大小及危急与否,都要立即得到医生甚至专家诊治才放心的理念。

再说推行医疗私有化的弊端。我想我比较能理解wiki所说的当效率和效益挂钩了,那个效率就是不可取的这一观点。现在在中国很多大医院,如果你要挂个专家号,常常都需要凌晨2、3点去排队,而往往你的病如果真是需要专家才解决得了的话,看一两次是不够的,而如果要连续几个月每周有那么一天凌晨去排队挂号,这种苦跟在加拿大的家里等相比好像还是更苦一些吧。另一方面,中国很多城市不但有私立医院,在公立医院里也有“特需门诊”,挂号费是普通门诊的几十甚至上百倍,你不愿凌晨去排队,而且也负担得起这种高昂的费用,你可以去特需门诊或私立医院。可是私立医院和特需门诊真的提高了医疗效率了吗?我可以告诉你一个例子,我在国内的一个亲戚,在所在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经过专家会诊确诊了所患疾病,因为属于是比较严重的疾病,所以他本人及家人也不死心,于是跑了国内几大城市遍访名医,诊断结果都是一样的。他为此花了不下几十万元。其中有一次,某位国内该领域的专家到他所在城市来参加学术活动,他得知后,托关系将那位专家接到家里看他的各种检查报告单,2个小时之后,那位专家还是得出了和之前所有专家一样的诊断结果,就这2个小时他花了3万人民币。从私人感情来讲,我不反对我亲戚这样做,反正他很有钱,如果能够治好他的病,再花多少钱家人都不会吝惜。但是从社会的角度上来讲,他这样难道不是对医疗资源的滥用吗?所以中国推行医疗私人化的结果就是,一方面有权有钱的人可以对医疗资源重复滥用,另一方面普通人想用到所需的医疗资源也仍然很难,还有很多中下层的人根本无力负担医疗费用。你说这样的效率,难道不是不可取的吗?所以wiki前面说“想要加拿大医疗诊断治疗速度提高的最好都自费去中国,把钱省下来给我们这些加拿大穷老百姓用”这话,从个人感情上来讲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从社会的公平公正角度来讲确实应该如此。我们不能在自己处于弱势时就强烈要求公平,而当自己成了“精英”时就开始要求有金钱可以买到的“效率”了,何况,事实是,真正有财力也愿意支付的人,的确可以选择不在加拿大等待而是去美国或中国的私人医院享受高效率。
 
看来很多人都有过假装重病叫救护车想看医生快一点儿的经历,不知道这算不算abuse the system呢?

救护车送进ER也没用,改等还得等。亲身经历。
 
谢谢木兰姑娘,把我想说的基本都说到了。

我一直对医疗制度这个问题十分关注。最近实在太忙,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回帖。等有时间再细说。

拿相同/相似的东西做比较才有意义。用中国精英群跟加拿大老百姓做比较真的没神马意义。我建议你先看看日本NHK的激流中国,很实在的一套节目,然后再来讨论。
 
谢谢木兰姑娘,把我想说的基本都说到了。

我一直对医疗制度这个问题十分关注。最近实在太忙,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回帖。等有时间再细说。

拿相同/相似的东西做比较才有意义。用中国精英群跟加拿大老百姓做比较真的没神马意义。我建议你先看看日本NHK的激流中国,很实在的一套节目,然后再来讨论。
那我也跟着拍一拍,木兰姑娘:cool::cool::cool::D
 
...
所以我的感觉是在加拿大,当你的疾病真正有危急的时候,是不会让你“死等”的。很多时候我们在抱怨等待的痛苦,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太过于固守那种无论疾病大小及危急与否,都要立即得到医生甚至专家诊治才放心的理念。
...

个人经历也得出这样结论。我的家庭医生很专业,她恰当地按具体紧急程度情况处理,认为该看专家就推荐给专家,我一直对她很信任。找一个你信得过的家庭医生很重要。要相信北美医学院毕业的医生都是经历了极为严格的训练,好医生的比例还是很高的。越好的家庭医生病人越多,也是越难找到。我现在的家庭医生是我在加拿大的第四个,不是因为前三个不好,是由于搬家。这四个医生都不错。

大家要重视每年的体检,血和尿指标能反映不少问题。期望什么问题也没有,要是有问题,发现越早越好。
 
我基本同意你所说的加拿大医疗系统效率有提高空间的观点,但是我觉得,这个空间可能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另外,推行医疗私人化对于提高医疗效率也许会是得不偿失的一种做法。

首先说为什么我认为提高的空间不大。。。。

再说推行医疗私有化的弊端。。。。

我们求同存异吧。先不去说“这个空间可能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大”,先说说你认同的“加拿大医疗系统效率有提高空间”,到底是哪些空间?大不大是比较主观的概念。也许我想讨论的东西,也就是这个你认为不算大的那点空间

至于把中国能够看病的,都算成精英,我是不敢认同。我表哥表弟,伯父伯母,有病都得到治疗了,他们肯定不是精英。

就算中国能够看病的都是精英,那我们也就把为什么中国精英能够有病得到治疗的道理,拿来讨论一下加拿大的公民能否做到有病也能够得到治疗,也不一定就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那个磨在加拿大都说推不动的,结果在中国就推得动,原因如你所说是“有钱能使鬼推磨”,那么至少这个现象说明,在加拿大的磨其实也是推得动的,只不过是钱的问题,加拿大没有钱,所以推不动磨,不是加拿大的磨就推不动。那下面就是讨论钱的问题了。

正如我前面说的,选民的责任就是把问题提出来,要求政党给出他们的解决方案。怎么解决,真的不是选民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政党和政府的责任。除非他们五个政党一致说,这问题没有解决和改进的方案。那样,我们就可以考虑自己去研究解决和改进方案了。如果我们研究的结果,的确也没有任何改进空间,那就认命了。如果我们发现有解决或者改进的方案,那么在下次大选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新的政党出现,就叫做“加拿大医疗改革党”,告诉选民“其他党不关心选民的医疗问题,而我们党有解决医疗制度的方案”,我相信我们可以拿很多选票。

而病人的痛苦,不一定是要因为等待而死亡,只要有病得不到治疗,就很痛苦了,比如我说的那个皮肤病的朋友,脖子上痒着等几个月,看不到医生处理。正如前面一位朋友说的,这跟加拿大的国家经济实力不相符合。

还有关于感冒要不要看医生,你说在中国大家都为感冒去看医生,医生也给病人开一样的药,而且是没有必要的药,那其实是极大的浪费。这点我同意,医生开没有必要的药是极大的浪费。但是,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病人只要有病,无论是自以为感冒还是生癌,都要去看医生,而医生如果认为没有必要开药,就告诉病人回家喝开水就好了。我不赞成自己认定自己是感冒而不去看医生,虽然我自己经常因为懒惰而这样做,但是正确的态度还是应该感觉不舒服就去看医生,让医生告诉病人要不要吃药。
 
在国内穷人是没有尊严地等死,在这我们是有尊严地等死,结果差不太多,只是 心理平衡些
:cool::cool::cool:
顶这个!
 
打个岔。
想问一下,在这里看病,如果觉得医生诊断不对,或者自己觉得很紧急严重,医生觉得不够紧急严重而让你等,是否可以要求second opinion?
我的亲身经历,是作为急诊送到医院后被当班医生(很年轻,象是实习的)误诊,我觉得她的诊断不对,要求她联系我当时的family doctor。后来family doctor倾向于相信我自己的感觉,安排紧急检查,结果证明我的感觉正确,救了自己。也许我这个属于特例,不具有普遍性。但是想知道,这里的医疗制度,通常情况下是不是真的很难要求一个second opinion,而只能“等死”?

请问,没有家庭医生的病人该怎么办?昨天CBC的新闻说 five million Canadians 没有家庭医生。难道对医生说“我想请一位比您有经验的医生给我做second opinion?”即便是医生同意这样的“过分”要求,再预约做second opoin也不知道该等到多会儿去了。。。
 
个人经历也得出这样结论。我的家庭医生很专业,她恰当地按具体紧急程度情况处理,认为该看专家就推荐给专家,我一直对她很信任。找一个你信得过的家庭医生很重要。要相信北美医学院毕业的医生都是经历了极为严格的训练,好医生的比例还是很高的。越好的家庭医生病人越多,也是越难找到。我现在的家庭医生是我在加拿大的第四个,不是因为前三个不好,是由于搬家。这四个医生都不错。

大家要重视每年的体检,血和尿指标能反映不少问题。期望什么问题也没有,要是有问题,发现越早越好。

:cool::cool::cool::cool::cool::cool::cool::cool::cool: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华人网上看到那么多抱怨得大病得不到检查的抱怨
不用说我本人家庭,我身边朋友也够多的了,没听说谁得不到检查象有人说的要在家里有尊严地等死(请问诸位你身边有谁在加拿大要在家等死得不到医治?)
我本人有家庭成员在家庭医生看例行检查,然后建议专科医生,然后拍片,根据结果,马上预约了手术,很快就得到了手术治疗
我一朋友的孩子,感觉视力有问题,去家庭医生看,建议看专科,去专科那里看了,立即给在医院安排几天后眼球手术,做手术的医生是国际上最著名的眼科专家(常年全球飞),一分钱也没化(如果在中国美国,要花多少钱能得到这么有效率的治疗呢?)。孩子眼球要翻转180度放个托架,等成年后还要做手术取下来。

我同意楼上有网友说的,我们有些人习惯了小病大治,我不否认加拿大有的医生可能误诊(在哪里没误诊? 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误,任何群体都有误诊),但当你真的有生命危险我没听到谁说没得到医治死在急诊室里了,你看到听到过吗? 

我不赞同有人滥用急救车,任何制度都有漏洞可有钻,不能说有漏洞可钻就是制度的问题,我们是人类,哪里能找到Perfect的制度呢? 所以除了制度,我们还需要人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如果这个社会大部分人都钻这个漏洞叫急救车避免排队,那么就是两个结果,要么急救车要高价(违背了急救车是服务不是赚钱的初衷),要么是急救车忙不过来也要排队等(政府不可能有那么多钱安排无限多的急救车)。
 
请问,没有家庭医生的病人该怎么办?昨天CBC的新闻说 five million Canadians 没有家庭医生。难道对医生说“我想请一位比您有经验的医生给我做second opinion?”即便是医生同意这样的“过分”要求,再预约做second opoin也不知道该等到多会儿去了。。。

Walk-in Clinic
我们刚来时有很长时间无家庭医生,有事就是去Walk-in Clinic
我们后来的家庭医生也就是在Walk-in Clinic 做年检时认识后接收我们的
还有一个地方好像叫Apple Tree 的也可以直接去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