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追尾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4/13471046.html


中国共产党新闻>>时代先锋
(时代先锋)
“提速先锋”李东晓
人民网记者 陆娅楠
2010年12月14日07: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1292268118156_1.jpg

  李东晓在执行作业。
  张京明摄(新华社发)

  李东晓,中专毕业,普通司机,却创造了中国高铁的众多“第一”。他考下了中国高铁第0001号驾驶证,冲出了中国高铁第一个世界时速纪录,培养了中国第一批高铁司机,参与编写了中国第一本高铁操作教科书……

  中国正疾速驶入高铁时代,李东晓是这个新时代的提速先锋!

  勤学苦练,肯钻研,10天把高铁开回家

  身高1米8的李东晓,浓眉大眼,身板笔挺,是北京铁路局机务段的一张名片。这不仅因为他当火车司机20年来,零事故,技术精,更因为他与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有着不解之缘。

  2008年3月16日,李东晓等10位北京铁路局机务段的司机,被选为共和国的首批高铁司机,奉命到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公司学习驾车。此时,李东晓和同事们与CRH3型国产高速动车尚未谋面,甚至不知道司机操作台有多少开关。

  但是倒计时已经开始。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正式服务北京奥运会,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乘客的检阅。7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进入试运行。此前的4个月,动车必须在线路上跑完4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奔跑10圈,以配合线路、信号、供电、车辆等各部门完成调试。

  多一天调试,就能多给旅客一份安全与舒适。上级下了“死命令”:培训时间10天。10天后,必须把第一列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开回北京!

  “没有两三个月时间,你们是开不走的!”坐镇唐客、指导培训的德国专家迈克斯连连摇头,从零开始学习,只用10天要驾驭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高速动车组,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出10天,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把这列车开到北京!”李东晓不服输。

  “回北京可以。就安全角度而言,只能让别的机车把这车给拉回去。” 迈克斯是个倔老头儿,秉承了德国人一贯严谨的态度与工作作风。

  这话让李东晓的荣誉感与使命感瞬间迸发。开了十几年桑塔纳的司机,现在有机会开奔驰车了,却要自己开着拖车把奔驰接回家,这不是最大的羞辱吗?

  “那我们就打赌吧!10天后我们肯定能开走!”李东晓比迈克斯更倔,他“相中”了迈克斯胸前佩戴的徽章——代表德国高铁司机资质最高等级的徽章。

  赌约确定,培训开始,小伙子们却一下子傻了眼。

  车子的复杂难度,前所未有。CRH3型动车组运行时速35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列车。全车结构复杂,线路密如蛛网,连接着十几万个零部件,仅故障代码就有2000多个。

  驾车的操纵难度,前所未有。既有动车司机操纵台上仅十几个按钮,高速动车组却有四五十个。每一次操纵都是一道排列组合题,判断时间来不及眨眼,因为1秒后,车子就前行97米。纠错机会,稍纵即逝。

  资料的理解难度,更是前所未有。《CRH3型动车组技术资料》是一本670多页的德文“大砖头”。翻译是铁路外行,专业术语翻译得极其怪异。再加上高速动车知识覆盖了信息、材料、力学等新领域,李东晓们没有一个是大学生,必须从头学起。

  再难的路,难不住中国铁路人的脚步。一个以秒计算的铁路时代即将到来,而李东晓们就是开启这个时代的提速先锋!激动,兴奋,大家恨不得一天当成三天用:白天听讲课,晚上分头整理学习笔记,深夜再集中交流,即便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也没人提出“中场休息”。

  李东晓是老大哥,驾驶经验最丰富,求知欲最强,而且问题总能问到点子上。他提的问题,实战性强,又体现中国国情,常常把德国专家问懵,最后不得不挂越洋电话回总部,请教大总工。

  时间飞逝,进步飞速。中国人的学习能力让德国人刮目相看!

  培训第五天,李东晓和同伴们不仅把德文资料书“啃透”了,还编写出一本中国司机看得懂、记得住、好使唤的“土教材”。

  培训第七天,李东晓和同伴们已经把驾驶台上的“鸟语”背成了“顺口溜”,开着动车组在唐客工厂4公里的试验环线上不停画圈,操控自如,稳如泰山。

  培训第九天,李东晓和赵威轮流驾车,把京津城际的“新娘子”接到北京南站,又快又稳,一路平安。

  当天,迈克斯坐在司机座旁全程监控。这位在培训中一直不苟言笑的大块头终于露出了笑脸。他摘下徽章,别在李东晓胸前,还来不及夸赞,便被庆功的人潮吞没了。

  一个多月后的某天,李东晓正在北京南站做测试,迈克斯大步跑过来。边跑,边掏出9枚代表德国高铁司机资质最高等级的徽章,“李,你赢了,中国司机好样的。一人一枚,一个不少!”

  爱岗敬业,勇攀登,冲出中国高铁第一速

  “开车回家”,这不是李东晓完成的第一项高铁任务。早在2008年2月,京津城际高铁铺通后,李东晓受命第一个试线,他驾驶着内燃机车牵引的动车组风驰电掣,冲出时速220公里的速度!这是当时中国铁路的最高速度。

  “东晓心细,善于积累,技术精湛,任何任务交给他,我们都放心。”李东晓的直接领导、北京铁路局机务段动车组运用车间主任杨岸伟说。

  实际上,更大的考验在等待李东晓。

  2008年,中国首条高铁刚刚揭开面纱。全世界都在关心,中国人如何用5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30年的发展轨迹;全世界都在质疑,中国人修建的高铁能跑车吗?中国人造的高速动车能跑多快?

  答案在李东晓身上揭开。2008年6月24日,在亲身参与了200多次联调联试之后,李东晓被铁道部部长刘志军选中,“今天要用我们国产的动车组,在我们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上冲一冲新时速”!

  再优秀的车辆,再优秀的线路,如果没有优秀的车手,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表现。而优秀的驾驶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彼时的中国高铁还处于摸索阶段。摆在李东晓面前的是第一条高铁线路、第一辆高铁动车,而他自己是第一批司机。没有前辈,没有先例,何来经验?

  正因如此,填补历史空白、创造历史纪录的光荣,鞭策着李东晓吃更多苦,受更多累。

  为了了解线路,他一米一米抻着皮尺,丈量每一个轨道曲线,徒步在京津120公里的铁路线上往返几遍,为道岔的坡度、信号机的位置逐个编码。从北京到天津,哪儿有起坡,哪儿有转弯,哪儿有风口,李东晓倒背如流,代价是磨穿了3双鞋。

  为了了解CRH3型动车组的脾气秉性,在磨合调试阶段,他把每次运行时的天气和风速、加速时间和相关里程数、空气阻力和制动距离等各种数据,详细记录在小本子上。别人休息了,他跑车;车子休息了,他背数据。他明白,多一次实战,多一分积累,就能更充分地发挥动车的潜力。

  这是三餐不定、终日无休、以车为家的3个月。高强度的试验,让壮汉李东晓也病倒了。医生安排住院输液6天,他却把药液偷偷合并成3天,灌得浑身透凉,拔掉管子又跑回来参与试验。

  如今,这一切准备终于派上了用场。

  6月24日早晨8:54,司机李东晓推上手柄,鸣笛示意,CRH3型动车组瞬间提速,从北京南站快速驶出,冲向天津。车头操作台的电脑屏幕上,数字在不停地跳跃变化:219、278、323……

  9:09,列车时速冲到了393公里。“这是个历史时刻,京津城际铁路创造了中国轨道交通时速的最高纪录。”站在车头里参与测试的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激动不已。

  9:19,动车组在天津火车站停靠,车头与停车线的距离,分毫不差,从北京南站到天津新站,仅用了25分20秒。

  李东晓来不及休息,穿过车厢走向另一个车头。动车启动返航,李东晓犹如一台双核的电脑,回忆着当天路上的每一个风口的风速,精准选择每一个加速地点。

  9:43,时速达到了394.3公里,新纪录再次诞生,全车沸腾了!与“中国第一速”相媲美的是车辆安全指标、舒适指标一切优秀。中国首条高铁的测速试验成功了,不仅快,而且安全。中国高铁一鸣惊人!李东晓一鸣惊人!

  无私授业,巧创新,编写“秒时代”的国家标准

  京津城际高铁建成,仅仅是奏响了中国高铁时代的序曲。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人口。

  李东晓深知,在纵横交错的中国高铁轨道上,需要更多优秀的司机去驰骋;在星罗棋布的高铁建设项目中,需要更多精确的测试数据去完善。掌握了高铁技术的手艺人,必须一马当先。

  从唐客学成归来的李东晓等10名司机,成为中国第一批75名高铁司机的教练。按规定,这75名新司机,每人必须安全实操运行高速动车6000公里以上,才能获得高铁司机资质。总里程相加,他们总计要跑50万公里左右,相当于在京津高铁上跑4000次!

  75∶10,学员教练人数悬殊,这意味着教练要比学员吃几倍的苦。学员可以轮流学,教练却不能下车;学员开车坐着,指导教练却要站在一旁紧盯操作规范;学员吃饭休息的时候,教练还要与机械师、工程师一起探讨测试跑的各项数据……一天下来,李东晓的腿站肿了,脚上的皮鞋都脱不下来;终于可以泡碗方便面充饥,可是面还没泡好,人已经倒在动车座椅上睡着了。

  即便如此疲惫,培养司机也仅仅是千头万绪中的一小件,建立一套规章制度才是庞大的工程。

  彼时,有关高铁操纵的管理、安全、运行规章制度仍是一片空白,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然而,这套“中国标准”不仅关系到中国高铁司机的教育培养,更关系到中国高铁的运营质量与国际声誉!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人如其名,李东晓勇挑重任,再次冲在了提速大军的最前面。

  李东晓在测试中记录数据的小本子,成了司机们排忧解难的百科书。哪里容易出故障,代码是什么,排除故障的应急措施办法有几条……李东晓把这些“独家秘笈”无偿贡献,汇总成软件,存储在动车组操纵台中,供高铁司机共享。

  李东晓提议建立“动车组运行质量台账”,使司机作业跟上了信息化时代。每天计算机对京津动车的运行状况进行数据跟踪记录,司机出勤,打开电脑,该车所有质量信息、故障现象一目了然,行车安全更有保障。

  李东晓的口头教学还升级为书本规范,通过一次一次找关键,一秒一秒掐时间,《CRH3型动车组1800秒操作法》顺利出炉。1800秒,正好是京津高铁动车组运行一个单程的时间。一个以秒计时的时代,有着以秒计时的规程,而要确定每秒做什么,需要多么精湛的技术、多么坚韧的毅力与多么强大的责任感!

  从学德国人的课本,到写中国人的课本,李东晓在创新的路上又迈进了一步。这不是李东晓参与编写的唯一教科书,他参与的《CRH3型高速动车组故障应急处理手册》、《安全值乘法》、《动车组司机呼唤应答标准》、《动车组救援办法》等一系列高速列车操纵法,都已成为中国高铁司机的必备教材,在武广、郑西、石太等高铁广泛应用,成为影响未来高铁发展的“中国标准”。



(责任编辑:刘红艳)
推荐此新闻至人民微博:
用户名: 密码: 去微博看看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 李东晓:中国高铁“一号司机”

专题: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我要发表留言

用户名: 密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留言须知



·热点关注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雷锋传人”郭明义

·焦点新闻
·民政部副部长:中央打通居委会干部上升通道
·李卫宁拟任嘉兴市委书记 鲁俊拟提名市长候选人
·中央地方"双向交流"为激发干部队伍活力辟新路
·吉林省市两级组织部门新闻发言人首次集体亮相
·台州彻查“房票”乱象 30余官员上缴150万赃款
·13名"一把手"遇怎样辛辣提问|官员应有啥"官样"
·包容性增长为何未进"十二五"|公务员管理的缺陷
·邓颖超领衔夫人外交|"张学良口述历史"颠覆旧说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网评周刊】习近平充分肯定重庆“唱红打黑”有何…
2.张彦珍任司法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3.【新语新论】“十二五”的眼光和智慧|“能者多劳…
4.【党史周刊】周恩来搞情报也发生泄密事故|李立三…
5.【党报早读】江苏公选342名公务员|吉林选调3…
6.江苏:面向基层一线选拔党政机关干部 选调342…
7.杨宜勇:既要增加收入,也要学会消费
8.颠覆大量旧说的"张学良口述历史"——王海晨访谈录
9.浙江台州党政干部倒卖房票 权力套现轻松赚几十万…
10.【党政视点】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何为“积极稳…

·频道精选

汪洋看望亚残运会开幕式残疾人演员
《解放大西南》堪称重大革命历史教科书
·中国官员选任制度改革提速 70后80后官员涌现
·山西:市县领导干部同一职务任职满10年必须交流
·浙江台州官员炒卖“房票”牟利 部分干部已坦白
·武大后勤窝案背后的腐败生态
·辜胜阻:治理成因复杂的通胀需用好平衡术
·刘尚希:世界经济两种趋势 中国经济要“两手抓”

社区论坛·空间·网友

公车改革16年无头绪,您有何建议
组图:邓小平同外国政要珍贵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何部署“十二五”开局之战
·习近平充分肯定重庆“唱红打黑”有何深意?
·薄熙来的“温水煮青蛙”论 李岚清退休后在干啥
·卢展工因何不按"套路"出牌 感梁保华"愉快地退下来"
·女厅长靠啥贪腐半个亿? 干部咋自认“弱势群体”
·毛主席临终念念不忘的女性是谁 开国元勋评毛泽东

·史海回眸

周恩来不慎泄密 熊向晖面临暴露危险
毛泽东与周恩来相知互信 优势互补
·组图:看毛泽东写给杨开慧哥哥等亲属的信
·彭德怀识别一封伪造“毛泽东叛变投敌”的信
·从义结金兰到分道扬镳 周恩来与吴国桢同窗不同路
·老战士王路战地故事:就地宿营 一坨牛粪当枕头
·揭秘:抗战胜利后 国统区内通货膨胀奇观
·中国空军连战连捷 击落美国"萤火虫"空侦察机20架
资料中心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 德·邓小平
·陈 云·叶剑英·杨尚昆·贺 龙 更多>
历次党代会
一大 二大 三大 四大 五大
六大 七大 八大 九大 十大
十一大 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
十六大 十七大      

党和国家领导人选集、文集和文献集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20:31分,D3115次司机反映:车厢内旅客按紧急制动停车,接触网停电。

""20:37分,调度布置温州南站联系D301次司机降弓。

航空用雷达实时监控,难道火车没有实时监控。 需要“司机反映”才知道车停了?
D车时速多少?猜想至少200km/h, 6分钟走20公里。 如果司机正好方便,6分钟一会儿就过。
以铁道部的财力,做不到全国铁路网点到点的实时监控和速度距离预测?

“20:39分,调度接温州南站报告 ,又是两分钟, 监控屏上看不到?

这是自动化时代,不是人定胜天的时代。 可怜的司机。
 
同意,人祸的可能性更大。只是中国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刚可以拿得出手的全球品牌,眼睁睁的就要毁在某些人手里。

此看法有些道理。:cool:
就是有人想看笑话。
 
口恩

若干年前,据说是读了某某的语录,啥都行了。

发达国家为啥整了三十年,是因为他们没你们敢玩命,还是你们的命没他们的值钱~

中国人民需要改变思维方式,而这种改变需要改变教育,但现在看来希望是零,因为中国没有教育。


:blowzy:






转:
昨晚看到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马上转给网友看,先是看得触目惊心,最后,两只傻婆三更半夜笑得前合后翻后(最好笑是这个人前天还上央视的《焦点访谈》,大讲特讲他的驾驶史),这篇文章简直是在挑战正常人的智力。






“提速先锋”李东晓(时代先锋)

2010年12月14日03:3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李东晓在执行作业。 张京明摄(新华社发)



李东晓,中专毕业,普通司机,却创造了中国高铁的众多“第一”。他考下了中国高铁第0001号驾驶证,冲出了中国高铁第一个世界时速纪录,培养了中国第一批高铁司机,参与编写了中国第一本高铁操作教科书……

  中国正疾速驶入高铁时代,李东晓是这个新时代的提速先锋!

  勤学苦练,肯钻研,10天把高铁开回家

  身高1米8的李东晓,浓眉大眼,身板笔挺,是北京铁路局机务段的一张名片。这不仅因为他当火车司机20?年来,零事故,技术精,更因为他与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有着不解之缘。

  2008年3月16日,李东晓等10位北?京铁路局机务段的司机,被选为共?和国的首批高铁司机,奉命到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公司学习驾车。此时,李东晓和同事们与CRH3型国产高速动车尚未谋面,甚至不知道司机操作台有多少开关。

  但是倒计时已经开始。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正式服务北京奥运会,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乘客的检阅。7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进入试运行。此前的4个月,动车必须在线路上跑完4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奔跑10圈,以配合线路、信号、供电、车辆等各部门完成调试。

  多一天调试,就能多给旅客一份安全与舒适。上级下了“死命令”:培训时间10天。10天后,必须把第一列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开回北京!



  “没有两三个月时间,你们是开不走的!”坐镇唐客、指导培训的德国专家迈克斯连连摇头,从零开始学习,只用10天要驾驭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高速动车组,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出10天,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把这列车开到北京!”李东晓不服输。

  “回北京可以。就安全角度而言,只能让别的机车把这车给拉回去。” 迈克斯是个倔老头儿,秉承了德国人一贯严谨的态度与工作作风。

  这话让李东晓的荣誉感与使命感瞬间迸发。开了十几年桑塔纳的司机,现在有机会开奔驰车了,却要自己开着拖车把奔驰接回家,这不是最大的羞辱吗?

  “那我们就打赌吧!10天后我们肯定能开走!”李东晓比迈克斯更倔,他“相中”了迈克斯胸前佩戴的徽章——代表德国高铁司机资质最高等级的徽章。

  赌约确定,培训开始,小伙子们却一下子傻了眼。

  车子的复杂难度,前所未有。CRH3型动车组运行时速35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列车。全车结构复杂,线路密如蛛网,连接着十几万个零部件,仅故障代码就有2000多个。

  驾车的操纵难度,前所未有。既有动车司机操纵台上仅十几个按钮,高速动车组却有四五十个。每一次操纵都是一道排列组合题,判断时间来不及眨眼,因为1秒后,车子就前行97米。纠错机会,稍纵即逝。



  资料的理解难度,更是前所未有。《CRH3型动车组技术资料》是一本670多页的德文“大砖头”。翻译是铁路外行,专业术语翻译得极其怪异。再加上高速动车知识覆盖了信息、材料、力学等新领域,李东晓们没有一个是大学生,必须从头学起。

  再难的路,难不住中国铁路人的脚步。一个以秒计算的铁路时代即将到来,而李东晓们就是开启这个时代的提速先锋!激动,兴奋,大家恨不得一天当成三天用:白天听讲课,晚上分头整理学习笔记,深夜再集中交流,即便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也没人提出“中场休息”。

  李东晓是老大哥,驾驶经验最丰富,求知欲最强,而且问题总能问到点子上。他提的问题,实战性强,又体现中国国情,常常把德国专家问懵,最后不得不挂越洋电话回总部,请教大总工。

  时间飞逝,进步飞速。中国人的学习能力让德国人刮目相看!

  培训第五天,李东晓和同伴们不仅把德文资料书“啃透”了,还编写出一本中国司机看得懂、记得住、好使唤的“土教材”。



  培训第七天,李东晓和同伴们已经把驾驶台上的“鸟语”背成了“顺口溜”,开着动车组在唐客工厂4公里的试验环线上不停画圈,操控自如,稳如泰山。

  培训第九天,李东晓和赵威轮流驾车,把京津城际的“新娘子”接到北京南站,又快又稳,一路平安。

  当天,迈克斯坐在司机座旁全程监控。这位在培训中一直不苟言笑的大块头终于露出了笑脸。他摘下徽章,别在李东晓胸前,还来不及夸赞,便被庆功的人潮吞没了。

  一个多月后的某天,李东晓正在北京南站做测试,迈克斯大步跑过来。边跑,边掏出9枚代表德国高铁司机资质最高等级的徽章,“李,你赢了,中国司机好样的。一人一枚,一个不少!”

  爱岗敬业,勇攀登,冲出中国高铁第一速

  “开车回家”,这不是李东晓完成的第一项高铁任务。早在2008年2月,京津城际高铁铺通后,李东晓受命第一个试线,他驾驶着内燃机车牵引的动车组风驰电掣,冲出时速220公里的速度!这是当时中国铁路的最高速度。

  “东晓心细,善于积累,技术精湛,任何任务交给他,我们都放心。”李东晓的直接领导、北京铁路局机务段动车组运用车间主任杨岸伟说。

  实际上,更大的考验在等待李东晓。

  2008年,中国首条高铁刚刚揭开面纱。全世界都在关心,中国人如何用5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30年的发展轨迹;全世界都在质疑,中国人修建的高铁能跑车吗?中国人造的高速动车能跑多快?

  答案在李东晓身上揭开。2008年6?月24日,在亲身参与了200多次联调联试之后,李东晓被铁道部部长刘志军选中,“今天要用我们国产的动车组,在我们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上冲一冲新时速”!

  再优秀的车辆,再优秀的线路,如果没有优秀的车手,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表现。而优秀的驾驶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彼时的中国高铁还处于摸索阶段。摆在李东晓面前的是第一条高铁线路、第一辆高铁动车,而他自己是第一批司机。没有前辈,没有先例,何来经验?

  正因如此,填补历史空白、创造历史纪录的光荣,鞭策着李东晓吃更多苦,受更多累。

  为了了解线路,他一米一米抻着皮尺,丈量每一个轨道曲线,徒步在京津120公里的铁路线上往返几遍,为道岔的坡度、信号机的位置逐个编码。从北京到天津,哪儿有起坡,哪儿有转弯,哪儿有风口,李东晓倒背如流,代价是磨穿了3双鞋。

  为了了解CRH3型动车组的脾气秉性,在磨合调试阶段,他把每次运行时的天气和风速、加速时间和相关里程数、空气阻力和制动距离等各种数据,详细记录在小本子上。别人休息了,他跑车;车子休息了,他背数据。他明白,多一次实战,多一分积累,就能更充分地发挥动车的潜力。

  这是三餐不定、终日无休、以车为家的3个月。高强度的试验,让壮汉李东晓也病倒了。医生安排住院输液6天,他却把药液偷偷合并成3天,灌得浑身透凉,拔掉管子又跑回来参与试验。

  如今,这一切准备终于派上了用场。

  6月24日早晨8:54,司机李东晓推上手柄,鸣笛示意,CRH3型动车组瞬间提速,从北京南站快速驶出,冲向天津。车头操作台的电脑屏幕上,数字在不停地跳跃变化:219、278、323……

  9:09,列车时速冲到了393公里。“这是个历史时刻,京津城际铁路创造了中国轨道交通时速的最高纪录。”站在车头里参与测试的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激动不已。

  9:19,动车组在天津火车站停靠,车头与停车线的距离,分毫不差,从北京南站到天津新站,仅用了25分20秒。

  李东晓来不及休息,穿过车厢走向另一个车头。动车启动返航,李东晓犹如一台双核的电脑,回忆着当天路上的每一个风口的风速,精准选择每一个加速地点。

  9:43,时速达到了394.3公里,新纪录再次诞生,全车沸腾了!与“中国第一速”相媲美的是车辆安全指标、舒适指标一切优秀。中国首条高铁的测速试验成功了,不仅快,而且安全。中国高铁一鸣惊人!李东晓一鸣惊人!

  无私授业,巧创新,编写“秒时代”的国家标准

  京津城际高铁建成,仅仅是奏响了中国高铁时代的序曲。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人口。

  李东晓深知,在纵横交错的中国高铁轨道上,需要更多优秀的司机去驰骋;在星罗棋布的高铁建设项目中,需要更多精确的测试数据去完善。掌握了高铁技术的手艺人,必须一马当先。

  从唐客学成归来的李东晓等10名司机,成为中国第一批75名高铁司机的教练。按规定,这75名新司机,每人必须安全实操运行高速动车6000公里以上,才能获得高铁司机资质。总里程相加,他们总计要跑50万公里左右,相当于在京津高铁上跑4000次!

  75∶10,学员教练人数悬殊,这意味着教练要比学员吃几倍的苦。学员可以轮流学,教练却不能下车;学员开车坐着,指导教练却要站在一旁紧盯操作规范;学员吃饭休息的时候,教练还要与机械师、工程师一起探讨测试跑的各项数据……一天下来,李东晓的腿站肿了,脚上的皮鞋都脱不下来;终于可以泡碗方便面充饥,可是面还没泡好,人已经倒在动车座椅上睡着了。

  即便如此疲惫,培养司机也仅仅是千头万绪中的一小件,建立一套规章制度才是庞大的工程。

  彼时,有关高铁操纵的管理、安全、运行规章制度仍是一片空白,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然而,这套“中国标准”不仅关系到中国高铁司机的教育培养,更关系到中国高铁的运营质量与国际声誉!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人如其名,李东晓勇挑重任,再次冲在了提速大军的最前面。

  李东晓在测试中记录数据的小本子,成了司机们排忧解难的百科书。哪里容易出故障,代码是什么,排除故障的应急措施办法有几条……李东晓把这些“独家秘笈”无偿贡献,汇总成软件,存储在动车组操纵台中,供高铁司机共享。

  李东晓提议建立“动车组运行质量台账”,使司机作业跟上了信息化时代。每天计算机对京津动车的运行状况进行数据跟踪记录,司机出勤,打开电脑,该车所有质量信息、故障现象一目了然,行车安全更有保障。

  李东晓的口头教学还升级为书本规范,通过一次一次找关键,一秒一秒掐时间,《CRH3型动车组1800秒操作法》顺利出炉。1800秒,正好是京津高铁动车组运行一个单程的时间。一个以秒计时的时代,有着以秒计时的规程,而要确定每秒做什么,需要多么精湛的技术、多么坚韧的毅力与多么强大的责任感!

  从学德国人的课本,到写中国人的课本,李东晓在创新的路上又迈进了一步。这不是李东晓参与编写的唯一教科书,他参与的《CRH3型高速动车组故障应急处理手册》、《安全值乘法》、《动车组司机呼唤应答标准》、《动车组救援办法》等一系列高速列车操纵法,都已成为中国高铁司机的必备教材,在武广、郑西、石太等高铁广泛应用,成为影响未来高铁发展的“中国标准”。



。。。。。。。。。。。。。。。。。。。。。。。。。。。。。。。。。。。。。



我的按:

这篇文章完全是沿用一贯的“劳模”格式、手法来写的,例如,“铁人王进喜”的报道,不过,总算进步了,没有说:在毛、 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这篇报道无论从规律、常理、道理来讲都是讲不通的。



下面说说这篇文章如何挑战正常人的智力。



1 ,“多一天调试,就能多给旅客一份安全与舒适。上级下了“死命令”:培训时间10天。10天后,必须把第一列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开回北京!”
这个上级我相信绝对是外行人,拆拿国的习惯是外行领导内行的,而且是一个妄顾乘客性命的上级,在这种关系到性命的事情上竟动用行、 政命令,这个上级只顾自已官职,不顾别人的生命安全,而且还是一只法盲,因出了事,他作为上级是逃不掉的,一定要负责的。



2,“没有两三个月时间,你们是开不走的!”坐镇唐客、指导培训的德国专家迈克斯连连摇头,从零开始学习,只用10天要驾驭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高速动车组,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出10天,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把这列车开到北京!”李东晓不服输。

  生产商派来的这位专家是教拆拿人驾驶他们生产的火车的,所以,对火车的整个了解、运作情况这位德国专家是最清楚不过。所以,所需的时间及熟习的程度等进度这个专家是最清楚不过。而且按这里讲:这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高速动车组。是整个机组,不是部一个部份,学会肯定要花很多时间。

德国是欧盟成员国,荷兰也是,在很多制度上是相同的。说说荷兰的规定,凡考汽车驾驶证者,必须要去正式的、有教练证的教练那里学习驾驶技术,必须要学满二十个课时,每个课时四十五分钟,教练要在学习证上签名的,这样学者才有资格去交通部报考。凡跟人命有关的事情,一律严格执行的。

汽车况且如何严格考核方何让你驾驶出马路面,一辆全世界最复杂的高速动车组、随时随地乘载一千几百人以上的火车会让你学习十天就领取资格证?而且还要是因你不输气的原因,那人命真是贱得可怜了,只为陪你斗一口气。



3,“那我们就打赌吧!10天后我们肯定能开走!”李东晓比迈克斯更倔,他“相中”了迈克斯胸前佩戴的徽章——代表德国高铁司机资质最高等级的徽章。

说明这个德国专家是专门开火车的司机,他考取开高速火车的资格证,所以德国交通部发给专业证-微章给他,让他在工作时佩戴在胸前以作识别。例如,警察佩戴在臂上的微章,证明他是警察,方便他执行公务。

据我对荷兰的制度的了解是这样的:生产火车的公司会雇用有资质证的司机,因新车出厂要试车验收的,这里就必须要有资格证的司机来验收。又例如,凡这样昂贵的大型机器出售后,必须有售后服务的,这个售后服务最重要一环就是到教会购买者使用与维修。

因此,这个德国专家其实是一名高铁司机,他以为售后服务为由被派到拆拿国教拆拿司机驾驶这辆他们公司生产的火车。例如,前苏联,它出售军舰给拆拿国,也派出相关的技术员、维修工等来协助拆拿人学习、维修这只军舰。



4,车子的复杂难度,前所未有。CRH3型动车组运行时速35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列车。全车结构复杂,线路密如蛛网,连接着十几万个零部件,仅故障代码就有2000多个。

  驾车的操纵难度,前所未有。既有动车司机操纵台上仅十几个按钮,高速动车组却有四五十个。每一次操纵都是一道排列组合题,判断时间来不及眨眼,因为1秒后,车子就前行97米。纠错机会,稍纵即逝

这里足以说明德国专家讲要二、三个月时来学习是必要的,因它的复杂与难度是超高的,所以驾驶者必须很熟练,如稍有不慎会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



5, 资料的理解难度,更是前所未有。《CRH3型动车组技术资料》是一本670多页的德文“大砖头”。翻译是铁路外行,专业术语翻译得极其怪异。再加上高速动车知识覆盖了信息、材料、力学等新领域,李东晓们没有一个是大学生,必须从头学起。

说明书是中国人不熟悉的德文,而且有670多页,这班来学开高铁的人中没一个懂德文,而那个德文翻译是外行人,相关的专业术语、用语完全不懂,李东晓们要在这十天时间内从头学起,即看懂这本说明书,然后学会操作。

关于这个专业术语我倒有点体会,我的朋友生病,要去大医院检查,因他不会讲,找我帮忙做翻译,结果医生说出一堆专有的医学名词,我完全不知他说什么,他只好慢慢一样一样的跟我解悉,幸好荷兰文我会听,我能听明白医生的解悉。这个李晓东是在完全不懂德文的情况下,要去理解、弄懂高铁的专有名词、专业术语是很困难的。又例如,好孩子跟我讲“应力”,我就不知是什么东西来的,他要详细的向我解悉,尽管他讲的是广州话,但我也要花时间来理解才明白。

这个外行的德文翻译他如何理解并翻译这些专业术语的意思给李晓东知道?要是他理解错了、翻译错了,那李晓东就学错,难道不会出事故吗?

所以,十天时间内翻译670页后德文说明书,然后再学懂它,这听起来很天荒夜谈,有网友说,那是图文并茂的说明书,图片占地方,所以,字不会太多。

按正常来讲,670页最起码也相当于一本中篇小说,在不认识字的情况下用十天时间先翻译再学懂是不是很有点超乎常人的能力?



6. “培训第五天,李东晓和同伴们不仅把德文资料书“啃透”了,还编写出一本中国司机看得懂、记得住、好使唤的“土教材”。”
  培训第七天,李东晓和同伴们已经把驾驶台上的“鸟语”背成了“顺口溜”,开着动车组在唐客工厂4公里的试验环线上不停画圈,操控自如,稳如泰山

培训第九天,李东晓和赵威轮流驾车,把京津城际的“新娘子”接到北京南站,又快又稳,一路平安。”

哦,额滴神啊,连十天也不用,五天就看懂说明书,而且还编写出教材来。第七开始学开车,第九天就全部搞定,开着火车回北京。也就是说只学开了这辆全世界最复杂的火车两天时间就开回北京载客营运了。超人啊。。。。。。。真替乘客的安全担心。



7, 迈克斯大步跑过来。边跑,边掏出9枚代表德国高铁司机资质最高等级的徽章。

按规定,这75名新司机,每人必须安全实操运行高速动车6000公里以上,才能获得高铁司机资质

写这篇东西的那个妓者不知是不是傻的,写得前后矛盾的。这个“高铁司机资质最高等级微章”是德国交通部经过考核后发给司机的证明来的。这名德国司机怎会将自已的“饭碗”证明送人的?这还不算傻,最好笑是他从那里去搞来9枚?谁给他的?他从德国交通部偷来的?而且还要带着一堆出国公干?

我估计这堆章根本就不是资质最高等级章,应是这间生产火车的公司自行印制的纪念章,相当于我们的“雷锋叔叔纪念章”或“三八红旗手纪念章”之类的东西来的。



8, 为了了解线路,他一米一米抻着皮尺,丈量每一个轨道曲线,徒步在京津120公里的铁路线上往返几遍,为道岔的坡度、信号机的位置逐个编码。从北?京到天津,哪儿有起坡,哪儿有转弯,哪儿有风口,李东晓倒背如流,代价是磨穿了3双鞋。

这里就更好笑,徒步走120公里的路,然后用皮尽一米一米的丈量轨道,难道没有测量仪器的?必须要用趴在轨道上用人手来丈量?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选进的火车的自主产权,竟没有测量轨道的仪器?

假如从北京开来广州,他是不是也要先徒步从北京走来广州,沿着火车轨道丈量一次?

再说,这辆德国火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按道理是配置自动测量仪的,将所有的数据收集好,然后传入电脑,再分析,再传到驾驶台的仪表版上供驾驶员参考。怎么可能要驾驶员用最原始的方法来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火车?不知是记者残脑还是李晓东了。



9.从唐客学成归来的李东晓等10名司机,成为中国第一批75名高铁司机的教练。按规定,这75名新司机,每人必须安全实操运行高速动车6000公里以上,才能获得高铁司机资质。总里程相加,他们总计要跑50万公里左右,相当于在京津高铁上跑4000次!

这里更神,李晓东是从2008年3月16号开始,用了九天时间学习驾驶高铁,然后在8月1号之前必须要用自已学到的知识再来培训75人成为高铁司机,前后不到四个月,哦。。。。神啊。。他们一定是多快好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长征突击手”。



10,这是三餐不定、终日无休、以车为家的3个月。高强度的试验,让壮汉李东晓也病倒了。医生安排住院输液6天,他却把药液偷偷合并成3天,灌得浑身透凉,拔掉管子又跑回来参与试验。

李晓乐最后病倒,住院输液,按中国的情况来讲,这个输液是输抗生素,因他是病倒住院的。据我所知,中国的医院住院部有专门的房药的。每天由当班的护士长到药房领取病人的用药,然后再分发给护士,由护士送到病人床前的。

李晓东住院六天,他怎可能一次过得到六天的输液?难道他去药房偷?就算能偷,他能知道该偷哪一瓶吗?要是用的是进口药,瓶上没有中文的,全是英文,是医学上的拉丁文,他如何准确的偷到自已用的那一种输液?

再则,人体输入抗生素的份量是有限度的,过量会当场死人的。他竟可以将六天的份量在三天里输完。那输液的过程中,当班的护士不巡房的?她们不会发现的?当他输入双倍的份量时,竟也只是浑身透凉,还能拨掉管子跟回工作单位。

送分 分享到: | 转发到微评 | 回复 | 引用

以上内容来自凯迪社区

发帖人:iamhudi 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国家摄影 地球村 欧洲公报 楼主
收藏 | 刷新 | 字体缩小 | 字体变大
[原创]中国的高铁你敢坐吗?之二
28743 次点击
194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iamhudi 于 2010/12/17 0:42:08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WIIWII啊,这是后车的司机,是他撞了前边的尾巴!

根据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的列车时刻表,在台州至温州南段,D3115应该开在D301的后面,即使撞,也应该是D3115撞D301,而不是D301撞D3115。:blink::blink::blink:
 
我也不懂,为什么果断地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 胸口就会被闸把穿透?

为什么制动后的闸把就正对着胸口?

糊涂啦?闸把估计在司机的面前。撞击后车变形。就如同汽车撞车,方向盘撞到胸一个道理。
 
根据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的列车时刻表,在台州至温州南段,D3115应该开在D301的后面,即使撞,也应该是D3115撞D301,而不是D301撞D3115。:blink::blink::blink:

时刻表是schedule。如果晚点呢?
 
学习过程是艰难的,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怕出事,想稳妥,买来就是,但永远会受制于人。
前车不远、运十下马,决策者成了千古罪人。

这坛里也有众多哈日之辈,可就没学到鬼子的默默埋头苦干、与奉献精神。
您哈日,您就知道让死人学奉献了。。。
您也别拽了。这话不是一个您,作为一个旁观者讲的。如果您是那受害里的一员这样讲,哪怕就是您蹭掉一层皮,我都会为您竖起一个大拇指。可惜您不是。如果您不想当下一个轮下鬼,请您调整好您的位置再讲话。就您这话连宝宝也不敢这样讲。
:blowzy::mad:
 
各位以后还敢坐国内的那个动车或者是高铁不?
 
各国的民航也掉下来过不少了,你会因此就不坐飞机吗?

那得看出事概率了,飞机是几百万分之一的可能性。高铁开通后已经多次故障了。美国航天飞机是2%, 每五十次发射就死人。
 
各国的民航也掉下来过不少了,你会因此就不坐飞机吗?

如果中国的飞行员也像本页第一回复的那种司机的学习和驾驶方法,就一定不会坐中国的飞机了。
 
那就是人祸咯?RIGHT,各位?

晚点不是祸;追尾肯定是人祸,除非雷雨毁坏通信、信号系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