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和茉莉花香讨论一下菩提镜台的话题

茉莉是鸳鸯蝴蝶派的...:blowzy: 可能走的是"人间已是癫, 何苦上青天"的路.
鸳鸯蝴蝶派?什么東東呀?
 
老闹子,

您好!

您太谦虚了,我还没到能给您答疑解惑的那一步,跟那些不成熟的人,我还能说两句。对于前辈, 既然您问了,我就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慧能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神秀

首先说一下这两首诗的出处:(从网上找的,我不能保证它全对,有什么问题,大家还可以讨论)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这两首诗,我第一次读的时候,是在出手的古诗词接龙吧里看到的,当时就很喜欢,我是从文学的角度欣赏的。在宗教方面,我没想很多。就觉得与众不同,眼前一亮。最近,我又看到了这两首诗,就把神秀的那首抄下来了。我觉得神秀写得文采和内容更多一点,用了心思,合我的心意。慧能的像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写的,口气有点冲,还有点抄了神秀的意思。

我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就是喜欢世俗的物质的东西,当然我对神秀的诗感触更多一点。

而慧能的诗,我认为我还不能深刻理解。如果一切都是空的,该经历的都不去经历,那人干嘛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呢?也许等我以后更加老道的时候,我就能明白慧能的诗。我的境界还没有到能懂这首诗的那一步。

可能宗教的内容要求非常纯净,所以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杂质,所以都是空的。宗教就是一种理论,理论上的东西如果有了一丝的偏差,下面人做起来就会误差更大。但是要我做事情完全按理论上去做,我做不来。我觉得难受。所以我选择了神秀的诗。

这里应该有人喜欢慧能的诗吧,我们可以交流一下。

至于寺庙里的和尚,还是和尚的头儿,那境界应该比我要高。神秀写出了凡人境界的诗,慧能写的就是什么都没有的诗,所以他们觉得慧能比神秀境界要高。是不是这样的,我也不很确定。

至于您说有人天天往镜台上撒灰,砍树,我不太知道您指什么。如果是指在网上的不愉快,您要气不过,就跟对手较量一下。但是,您要想想您的长处在哪。如果您的对手不讲理,撒泼,您又说不出那些粗话,您就歇菜吧。您找其他的机会气气您的对手也是可以的。只要他睡不好觉,吃不下饭,暴跳如雷,又找不到您发作,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在网上也没少挨骂,我现在想得很开,我到这里是开心的,不是找烦恼的。所以我不跟我的对手较量,论起吵架我也骂不赢人家。骂您的人, 在骂您的时候,他不会快乐的。就让他不高兴好了。您干嘛也自寻烦恼呢?一切的一切,老天自有安排。研究一下您的对手也是有必要的。一般这样的人,心里面是很苦的。

我不多讲了,希望对您有帮助。总之,该干什么干什么,多找点快乐的事情做。

多谢您!
 
刚巧前不久看了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歪解几句。:blowzy:

金刚经说,“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教讲修心,南怀瑾解释为,此心如明镜,坦坦然,物来则应,境去不留。菜根谭中“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有同样的意思。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即便是每天都有人往明镜上撒灰,灰尘也不会/应“住”,如是方得清净心。自性成空,抛却我执,也就没有所谓“我的菩提树”了,别人愿意砍只管砍便是。

解得好!! 心如明镜, 物来则应,境去不留:cool::cool::cool:
 
菩提树下

--周梦蝶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
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
谁能于雪中取火,
且铸火为雪?
在菩提树下。
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
以叹息回答
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兰。

是的,这儿已经有人坐过!
草色凝碧。
纵使在冬季
纵使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
你依然有枕着万籁
与风月的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

坐断了几个春天?
又坐熟了几个夏天?
当你来时
雪是雪,你是你
一宿之后
雪即非雪,你亦非你
直到零下十度的今夜
当第一颗流星暗然重明
你乃惊见:
雪还是雪,你还是你
虽然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
唯草色的凝碧

DDL引诗解禪, 高!:cool::cool::cool:
诗中暗喻参禅达到“开悟”的三个阶段:
一、雪是雪,你是你(分别, 执着)
二、雪非雪,你非你(放下分别执着)
三、雪还是雪,你还是你(开悟, 还我本相)
对嗎?
 
DDL引诗解禪, 高!:cool::cool::cool:
诗中暗喻参禅达到“开悟”的三个阶段:
一、雪是雪,你是你(分别, 执着)
二、雪非雪,你非你(放下分别执着)
三、雪还是雪,你还是你(开悟, 还我本相)
对嗎?

:cool:
曾读过一个人生境界的不同阶段领悟过程的说法,是用“山和水”来比喻的,和你解的这个雪是一回事,人的一生开始出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本我阶段,逐渐长大,开始思考人生遭遇人生,进入自我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了老年,一切都看破看透,进入超我之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年看到这些,阅历和思想都不足,理解模糊。现在越来越明白,为什么“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道理了,谁也躲不过的过程。不过,人类永远停留在第二层境界的应该是大多数。
 
老闹子,

您好!

您太谦虚了,我还没到能给您答疑解惑的那一步,跟那些不成熟的人,我还能说两句。对于前辈, 既然您问了,我就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慧能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神秀

这两首诗,我第一次读的时候,是在出手的古诗词接龙吧里看到的,当时就很喜欢,我是从文学的角度欣赏的。在宗教方面,我没想很多。就觉得与众不同,眼前一亮。最近,我又看到了这两首诗,就把神秀的那首抄下来了。我觉得神秀写得文采和内容更多一点,用了心思,合我的心意。慧能的像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写的,口气有点冲,还有点抄了神秀的意思。

我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就是喜欢世俗的物质的东西,当然我对神秀的诗感触更多一点。

而慧能的诗,我认为我还不能深刻理解。如果一切都是空的,该经历的都不去经历,那人干嘛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呢?也许等我以后更加老道的时候,我就能明白慧能的诗。我的境界还没有到能懂这首诗的那一步。

可能宗教的内容要求非常纯净,所以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杂质,所以都是空的。宗教就是一种理论,理论上的东西如果有了一丝的偏差,下面人做起来就会误差更大。但是要我做事情完全按理论上去做,我做不来。我觉得难受。所以我选择了神秀的诗。

这里应该有人喜欢慧能的诗吧,我们可以交流一下。

至于寺庙里的和尚,还是和尚的头儿,那境界应该比我要高。神秀写出了凡人境界的诗,慧能写的就是什么都没有的诗,所以他们觉得慧能比神秀境界要高。是不是这样的,我也不很确定。

至于您说有人天天往镜台上撒灰,砍树,我不太知道您指什么。如果是指在网上的不愉快,您要气不过,就跟对手较量一下。但是,您要想想您的长处在哪。如果您的对手不讲理,撒泼,您又说不出那些粗话,您就歇菜吧。您找其他的机会气气您的对手也是可以的。只要他睡不好觉,吃不下饭,暴跳如雷,又找不到您发作,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在网上也没少挨骂,我现在想得很开,我到这里是开心的,不是找烦恼的。所以我不跟我的对手较量,论起吵架我也骂不赢人家。骂您的人, 在骂您的时候,他不会快乐的。就让他不高兴好了。您干嘛也自寻烦恼呢?一切的一切,老天自有安排。研究一下您的对手也是有必要的。一般这样的人,心里面是很苦的。

我不多讲了,希望对您有帮助。总之,该干什么干什么,多找点快乐的事情做。

多谢您!

实实在在:cool:
 
老闹子,

您好!

您太谦虚了,我还没到能给您答疑解惑的那一步,跟那些不成熟的人,我还能说两句。对于前辈, 既然您问了,我就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

多谢您!

谢谢茉莉的解释,现在知道你用那首神秀的禅诗的原因了。

我问这个问题,没有其他什么目的,就是看到你的签名,感觉你很不凡,蔑视权威,反潮流而上,弃慧能而选神秀之诗。我是佩服之余还有点好奇。

我听说,一般认为慧能比神秀的境界高,不仅仅是表现在他们各自所写的禅诗,而且更关键的是他们的具体行动。我们只看你所转述的这个故事吧。神秀显然是很想继承五祖的衣钵,而且这种企图心很强烈,表现在这里提到的两件事情上:五祖对神秀不信任,甚至担心如果把衣钵给别人的话,神秀就会迫害那个人,所以不得不用暗语跟慧能约定见面时间。而当慧能得到衣钵之后,神秀也真的派人去追杀慧能。你想,我们一般的人,如果对别人有什么嫉妒,最多就是背后说说坏话,想办法给别人穿穿小鞋罢了。而神秀这个出家和尚,禅宗衣钵候选继承人,居然会出于嫉妒去追杀他的同门兄弟。真是比我们常人还不如啊。

神秀的心胸虽然如此狭窄,但是,我们读读他的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让惹尘埃。说得多好啊。对待菩提树要如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自己的心灵要象保护明镜一样;每天要三省我心,今天干坏事了吗?今天做好事了吗?今天念佛经了吗?

多么好的和尚,多么善良的和尚?如果不看他具体做的事情,谁能够想到,他刚刚写完这样的诗之后,就出于嫉妒去追杀同门兄弟?

为什么心口可以如此不一,言行如此不一致呢?真是我们想不出来的。就象林彪对毛主席一样。毛主席万岁,万万岁,他叫得最响,心里却是最希望毛主席早点死的。

啊,我这么口无遮拦,随便评论中国北方禅宗的开创者,大概罪恶是大大地。打住吧。为了弥补我坏评神秀的罪过,我也提一下,这个故事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你说得好,人活着,或者到CFC来上网,就是找快乐来开心的,不是找烦恼的。所以,该干什么干什么,什么开心就干什么,多找点快乐的事情做做。我得向你学习。

也谢谢各位表达自己的意见。
 
啊,我这么口无遮拦,随便评论中国北方禅宗的开创者,大概罪恶是大大地。打住吧。为了弥补我坏评神秀的罪过,我也提一下,这个故事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斦賞直言敢言的人:)
 
:cool:
曾读过一个人生境界的不同阶段领悟过程的说法,是用“山和水”来比喻的,和你解的这个雪是一回事,人的一生开始出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本我阶段,逐渐长大,开始思考人生遭遇人生,进入自我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了老年,一切都看破看透,进入超我之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年看到这些,阅历和思想都不足,理解模糊。现在越来越明白,为什么“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道理了,谁也躲不过的过程。不过,人类永远停留在第二层境界的应该是大多数。

:cool:, 人应看破看透万事, 但有些事永逺也应執着的:)
 
谢谢DDL和青草地对佛家的所谓黄龙三关之说的讲解(也有称人生的三重境界)。我觉得用在文学写作,文学修养,文学评论上同样适用。设想一个从来没有从事过文学写作的人,读诗看书,不论是世界名著,还是市井传闻,只要是大部头,都觉得了不起。正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能出书的都是大作家,能写诗的都是大文人。我家LD就是这样的典型。

等自己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也敢提笔写出一些东西。不论是纪实文字,还是虚构的小说,才懂得,写东西就是把要说的故事告诉读者,并试图感动读者。才懂得写东西要有纲领,有技巧,要有小说5要素。。。那时再看过去看过并崇拜的东西,也不过如此。特别看到现实中新发表的文学作品,常常品头论足。哪怕是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如高行健的《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不管看懂看不懂,也敢批上几句。甚至大言不惭地说,我也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现在暂时写不出来,没准以后能写出来)。这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这里不仅仅是文人相轻在作怪,而是一种逐渐成熟,一种理解文学乃创造过程的朦胧形态,一种开始步入文学殿堂内部的表现。正如青草地所说,大多数人都停留在这一阶段(包括我自己)

最后,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对别人的作品能够看到其精华所至。尽管有瑕,但是瑕不掩玉。看到别人的高超,并不放弃自己的创作。人家有人家的长处,而自家有自家的独特。这乃是“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的终结境界。不但认识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而且还能自立山头,孤峰独峭。所以达到这一境界,并不需要什么超然超我,只要能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别人,返璞归真,无欲无求即可。

佛学咱没入过门,想当和尚人家也不收。胡说一通。大家见笑了。
 
TXK悟性高, 壯年已隐然有“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的境界, 佩服:cool::cool::cool:
 
为了弥补我坏评神秀的罪过,我也提一下,这个故事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非常可质疑的。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616469.htm
《楞伽师资记》,作者净觉,为唐中宗韦后之弟。 本书之原本为敦煌写本,分别藏在大英博物馆与巴黎国立图书馆。民国十五年顷,为胡适在欧洲所发现。
对于弘忍之付法一事,与一般所习知者(即‘坛经’等南宗禅所传者)大异。本书谓,弘忍门下有十大弟子,即神秀、智诜、惠藏、玄约、老安、法如、惠能、智德、义方、玄赜等。其中以神秀、玄赜二人最为弘忍所重视,至于惠能之地位,并无突出之处。

胡适尝撰〈楞伽宗考〉一长文,以为从达摩到神秀,都是楞伽宗系统。至于慧能、神会一系,则以《金刚经》取代《楞伽经》。

2。现在是南禅超越北禅,但当时神秀是“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在当时的佛教界独领风骚一辈子。而慧能只是在南方边远地区小打小闹而已,远远谈不上什么“南能北秀”的并立。当时大家认为神秀传承的是弘忍的法门,这是没有疑义的。
 
回到这两个偈子。- 以下基本全部来自熊逸先生的《八戒谈禅》,深以为然。
不过我对佛教未窥门径,只是拜服熊逸先生的见解。

先看神秀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神秀所讲的修佛参禅,是作减法:佛性是与生俱来的,人人都有,只是人生在世,被这个五花八门的世界层层污染,那一点佛性早就被灰尘遮住看不见了,就像一面镜子,本来就是明晃晃、亮堂堂的,但在污泥里滚得久了,连镜子自己都相信自己只是一块泥巴,所以要使劲用水冲、用布擦,还原镜子明晃晃、亮堂堂的本来面目,还原之后还不算大功告成,因为在世界这个烂泥塘里,镜子一不小心就又会被弄脏,所以需要谨慎小心,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插一段,《安般守意經序》,康僧会著,http://blog.udn.com/bu9650/3753659,简体http://ren.bytravel.cn/history/kangsenghui.html
这里也用镜子比喻心,也是说要靠禅(有解为禅定,熊逸先生持此解)而明心,“... ... ... ...诸秽灭矣。昭然心明,逾明月珠(得止心明)”。这和神秀的偈子意思大致一样。)

这个偈子,如果说得朴素一些、世俗一些,再披上一件外国哲人的外衣,那就完全变成卢梭的理论了:一切自然的欲望都自然是美的欲望,人只是因为生活在腐化的社会里,心里才被种下了不自然的欲望,亦即邪恶的欲望。

这个偈子也很像是古代儒家的性善说,不过比性善说要费解一些,因为洗镜子的比喻虽然容易理解,但镜子在洗干净了之后到底是什么样子,这还真不容易说得清楚。:D
 
真高兴有大家这样多智慧的人讨论问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