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慧能的,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按照较原始的敦煌本《坛经》,慧能写的是两个偈子。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2。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慧能要表达的意思是:佛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从来都是清净的,哪有一丁点的尘埃呢?但是,既然本来无一物,那么佛性有没有呢?
陈寅恪认为慧能的两首偈文都有点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喻不恰当;第二个问题是:意义不完备。
第一首偈的第一句,不应当把菩提树比喻为变灭无常之肉身的。常见的是以中空的芭蕉树比喻身体。菩提树是生长于印度的一种常绿乔木,无生虫害,且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据传因释迦牟尼在此树下悟道得法,故在佛教界有圣树之称,怎么可以比喻成灭变无常之身呢?
第二首偈文,把心、身比较搞反了,应当调过来说“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才是。因以身、心对举,讲身如树,则法理乃空,说心似明镜,则光明普照。那么第二首偈文的后两句,只是谈及到心如明镜的清净无染,却不说自己的菩提之身如何,等于是说了半截,还有半截没有说,这就不完备了。
当然陈大师的质疑未必为所有人接受,比如这位http://wenku.baidu.com/view/7f8354ec0975f46527d3e112.html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按照较原始的敦煌本《坛经》,慧能写的是两个偈子。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2。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慧能要表达的意思是:佛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从来都是清净的,哪有一丁点的尘埃呢?但是,既然本来无一物,那么佛性有没有呢?
陈寅恪认为慧能的两首偈文都有点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喻不恰当;第二个问题是:意义不完备。
第一首偈的第一句,不应当把菩提树比喻为变灭无常之肉身的。常见的是以中空的芭蕉树比喻身体。菩提树是生长于印度的一种常绿乔木,无生虫害,且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据传因释迦牟尼在此树下悟道得法,故在佛教界有圣树之称,怎么可以比喻成灭变无常之身呢?
第二首偈文,把心、身比较搞反了,应当调过来说“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才是。因以身、心对举,讲身如树,则法理乃空,说心似明镜,则光明普照。那么第二首偈文的后两句,只是谈及到心如明镜的清净无染,却不说自己的菩提之身如何,等于是说了半截,还有半截没有说,这就不完备了。
当然陈大师的质疑未必为所有人接受,比如这位http://wenku.baidu.com/view/7f8354ec0975f46527d3e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