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和茉莉花香讨论一下菩提镜台的话题

再看慧能的,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按照较原始的敦煌本《坛经》,慧能写的是两个偈子。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2。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慧能要表达的意思是:佛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从来都是清净的,哪有一丁点的尘埃呢?但是,既然本来无一物,那么佛性有没有呢?;):D

陈寅恪认为慧能的两首偈文都有点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比喻不恰当;第二个问题是:意义不完备。
第一首偈的第一句,不应当把菩提树比喻为变灭无常之肉身的。常见的是以中空的芭蕉树比喻身体。菩提树是生长于印度的一种常绿乔木,无生虫害,且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据传因释迦牟尼在此树下悟道得法,故在佛教界有圣树之称,怎么可以比喻成灭变无常之身呢?

第二首偈文,把心、身比较搞反了,应当调过来说“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才是。因以身、心对举,讲身如树,则法理乃空,说心似明镜,则光明普照。那么第二首偈文的后两句,只是谈及到心如明镜的清净无染,却不说自己的菩提之身如何,等于是说了半截,还有半截没有说,这就不完备了。

当然陈大师的质疑未必为所有人接受,比如这位http://wenku.baidu.com/view/7f8354ec0975f46527d3e112.html
 
mustard好认真,引经据典地分析评论。赞一个。:cool:
现在只要会google ,所谓引经据典,只要cut+paste,是人都成啦。;)
虽然引了很多旁证,其实思想全部出自熊逸先生的《八戒谈禅》。

流年这坛,卧虎藏龙,我基本都是只看不说的。这次,是仗着和你有几分熟了,大胆妄言了几句。如有冲撞,还请各位担待。
 
嘟嘟妈好文章!

陈寅恪考据功夫固然了得,不过他的评论却偏离了偈文的焦点和主题。

慧能的偈文境高一界的原因很简单。即使镜台有尘埃, 镜仍是镜,台仍是台,尘埃是尘埃。事物本身并没有好坏, 好坏是人定义出来的。谁说尘埃就不好呢?

神秀并非不懂这个道理。可是身为大师兄,事务繁杂,他的偈文不仅给自己看, 也是给很多师弟读的, 所以更偏向于手段和途径。

而慧能相对而言, 并无杂务缠身,所以一语中的, 直指禅理。这也解释了潜修和棒喝的教育方法的不同。
 
9981,你看过这个偈子外,慧能大师其他的论述吧?;)

你这段其实讲了2个意思。1。事物本身并没有好坏, 好坏是人定义出来的。这其实就是慧能的超越二元对立的无念观,即无善无恶、无对无错。

这和老庄哲学其实很一致。请看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对庄子哲学的反驳。你觉得有点道理吗?

庄子的哲学,总而言之,只是一个出世主义。因为他虽然与世人往来,却不问世上的是非、善恶、得失、祸福、生死、喜怒、贫富……一切只是达观,一切只要‘正而待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他虽在人世,却和不在人世一样,眼光见地处处都要超出世俗之上,都要超出‘形骸之外’。这便是出世主义…………我曾用一个比喻来说庄子的哲学道:譬如我说我比你高半寸,你说你比我高寸。你我争论不休,庄子走过来排解道:‘你们二位不用争了罢,我刚在那爱拂儿塔上(Eiffel Tower在巴黎,高九百八十四英尺有奇,为世界第一高塔)看下来,觉得你们二位的高低实在没有什么区别。何必多争,不如算作一样高低罢。’他说的‘辩也者,有不见也’,只是这个道理。庄子这种学说,初听了似乎极有道理。却不知世界上学识的进步只是争这半寸的差异;世界上社会的维新,政治的革命,也只是争着半寸的差异。若依庄子的话,把一切是非同异的区别都看破了,说太山不算大,秋豪之末不算小,尧未必是,桀未必非:这种思想,见地固是‘高超’,其实可使社会国家世界的制度习惯思想永远没有进步,永远没有革新改良的希望。
 
2。南禅(顿悟)与北禅(渐修)(以下全部来自熊逸先生的《八戒谈禅》)

慧能的禅法是作减法,神秀的禅法是作加法。所谓加法,是说修行者应该努力努力再努力,大搞题海战术,悬梁刺股,克服千难万险,功力越来越高,最终达到成佛这一目标;所谓减法,是说修行者应该减负,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想学习了也没人拦着你,等把心里的担子全放下来,都放空了,也就成佛了。——这些担子,就是“染”;本来的心性,就是“净”。

一般来说,人性就是这样,不管干什么,都不愿意吃苦下力气,我们看看近年来的两大社会现象——减肥和学英语——就一目了然了。各种速效药、速成班,一天减一斤,八天学会英语,不知吸引了多少人,当然,这些年过去,越来越多的人终于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成佛能不能速成呢?;)

不像减肥和学英语,减肥药吃完了,英语学习班上完了,到底有多大效果还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自己看得见,别人也看得见。可成佛这种事就很难验证了,比如,我自己确实已经觉悟了、成佛了,即便退一步说,起码也是一位罗汉了,可大家如果不相信我,我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的,早市里的小贩们就从来没有因为我的罗汉身份而给我打过折扣。所以,悟了之后感觉如何,这就只能像禅师们讲的那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D

有意思的是,南禅胜过了北禅,但慧能着力批判的修行法禅定却也传了下来,而且被当作南禅的一部分了。:D
 
按照禅理, 看了就忘了:-)

我对于老庄和禅理的态度是, 用来修心养性很好。但是字字照搬不要说儒释道, 没有一种处世哲学能禁得起推敲。

我不知道惠能的无念观是不是指没有好坏。我觉得是有的, 但是好坏没有绝对的标准, 其中again, 时间又是一个很重要的维。我看很多东西都是用爱老的相对性看的。

谢谢嘟嘟妈贴的材料。希望以后能多探讨。

前一段时间和宗教坛子里讨论了一些信仰和目的的东西。请问嘟嘟妈, 禅宗修行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成佛么?成佛后又能怎么样呢?
或者是为了洞悉事物的本质?那就和科学的目的一样了。科学的局限性在于追求真相,而不是判断好坏。
 
我觉得思辨对哲学是挺重要的吧?其实佛教不怕推敲,从印度开始就有辩论的传统的。唐玄奘声名最盛就是在曲女城辩论大会,18天无人敢与之辩。
http://www.sara.gov.cn/gb/xwzx/ztbd/xzjnt/llwz/d1f3274d-84fc-11db-b514-93180af1bb1a.html

成佛是“觉悟”,是为了解脱生死轮回之苦,到彼岸。慧能大师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就是大智慧到彼岸法的意思。
 
这个信仰的事情吧。 我觉得所有信仰都有一个基本要义就好像是公理,不需要证明也不能证明。要是有信仰, 你就要无条件的信服这个公理,然后往外推就可以退出各大宗派的要义。

对于无神论的人来说, 最大的问题是怎么去信那个基本公理,因为教徒和非教徒最后往往是在那个基本公理上辩不下去。我的推敲指的就是这个基本公理, 我没有办法信服, 没有办法用实证的手段来证明。我信仰科学的精神。

当然,历史上佛道辩论, 佛教从来没有输过。道教里面想象的东西太多太邪门, 比起佛教的逻辑性是差多了。

我看那个玄奘辩论的故事, 有一些疑惑。他一直在赶路, 我相信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方言。就算现在, 维族, 哈萨克, 阿富汗, 说的都是不一样的话。所以路上学好语言的可能性不大。 在学习一年的情况下, 能够用印度话和梵文辩论高深的禅理并将印度高僧辩倒? 语言能力如此之强?
那之前, 为什么他跟着学习的老师没有辩论呢, 一定要等到他? 据说玄奘去就是去取《瑜伽论》的,他能在一年多的时候就精通? 我也心存怀疑, 印度真的没有人了么?我觉得这个故事有一些对玄奘夸大其词。

这只是对这个故事的一些疑惑, 不影响我对禅宗可以在哲学上自圆其说的信任, 谢谢您的资料。
 
回老闹子:

在我引用的那段故事里,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内容。

“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

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步,一定有它的原因。凭什么大家公认?我想神秀应该是言谈举止,所作所为都很得体,才能够得到这样的声誉。弘忍大师应该也是这样认为的。从神秀的那首诗来看,这首诗很耐读。能够写出这样一首诗的人,个人修行,涵养,认识问题的深度和高度,都应该比一般人要高和深。我就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对现在的人都有作用。

慧能的那首,可以感觉到是在跟神秀作对,他不赞同神秀,可能也不喜欢神秀。而写这两首畿子的原因,就是 “ 弘忍。。。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带有比赛的意思。竞争和比赛,是需要有实力的,拿出自己的观点,让大家作出判断。神秀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的心情。慧能也说明了他的观点,但是具有攻击神秀的意思。这一点,不是我欣赏的。

还有一点,神秀跟随师傅多年,积累的东西应该很多了;慧能有可能一无所有,他根据自己的处境,写出了这首诗,他未必想得了那么深。

试想一下,如果弘忍真的把慧能立为传家之人,神秀应该是非常难过的。在这样的时刻,一个不识字的人去领导那些修行较深的人,也会漏洞百出,狼狈不堪的。就算慧能真的明白了禅宗的顿悟的理念,但是他还是没有资格作为掌门人的。跟神秀好的那些弟子们也不会服慧能的,慧能做这样的掌门人又能有很大的意思吗?弘忍让慧能走是对的。

再说说弘忍吧。既然他认为世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空的,干嘛要弄个什么比赛,这不是人为地制造矛盾吗?两个人为了一个位子去争,一定会有很多的麻烦。按他的想法,直接钦点就完了。神秀作为大弟子,也是弘忍培养出来的,作为老师,没有让子弟悟出禅的真谛,难道没有责任吗?另一方面,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好,人人都一个观点,这个世界岂不很乏味。

神秀作为一个大家公认的人物,一般来讲是不会作出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的。所以追杀之类的事情,需要得到更多的证实。

这就是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这个信仰的事情吧。 我觉得所有信仰都有一个基本要义就好像是公理,不需要证明也不能证明。要是有信仰, 你就要无条件的信服这个公理,然后往外推就可以退出各大宗派的要义。

对于无神论的人来说, 最大的问题是怎么去信那个基本公理,因为教徒和非教徒最后往往是在那个基本公理上辩不下去。我的推敲指的就是这个基本公理, 我没有办法信服, 没有办法用实证的手段来证明。我信仰科学的精神。

当然,历史上佛道辩论, 佛教从来没有输过。道教里面想象的东西太多太邪门, 比起佛教的逻辑性是差多了。

我看那个玄奘辩论的故事, 有一些疑惑。他一直在赶路, 我相信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方言。就算现在, 维族, 哈萨克, 阿富汗, 说的都是不一样的话。所以路上学好语言的可能性不大。 在学习一年的情况下, 能够用印度话和梵文辩论高深的禅理并将印度高僧辩倒? 语言能力如此之强?
那之前, 为什么他跟着学习的老师没有辩论呢, 一定要等到他? 据说玄奘去就是去取《瑜伽论》的,他能在一年多的时候就精通? 我也心存怀疑, 印度真的没有人了么?我觉得这个故事有一些对玄奘夸大其词。

这只是对这个故事的一些疑惑, 不影响我对禅宗可以在哲学上自圆其说的信任, 谢谢您的资料。
佛教有很多宗派,有的派别很可以算哲学了,至少逻辑自洽得相当不错。至于慧能大师的观点,我觉得是唯心无神论。

道教和老庄的道家思想,其实差蛮远的。

本坛的春秋老师对佛道研究都挺深的,要能指点一下就好了。

唐玄奘的故事的确有可能有夸张,但在印度佛教有辩论的传统是不虚的

另外佛经本有很多是梵文音译,比如上文提到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梵文。玄奘从小熟读这些梵文经书,掌握梵文口语并不一定不可能吧?
 
感谢给我加声望的朋友,我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没把它当回事,所以一直不热衷,跟大家解释一下。

我有很浓的兴趣跟大家讨论人生的哲理。我怎么觉得各位水平都比我高,我在理论这方面知道得太少,对佛教一点也不懂,对圣经还学过一点点。
 
茉莉对神秀和惠能的分析评论,我感觉都很有见地。是啊,神秀如果为人那么差,怎么可能敬为北派禅宗的老大?惠能如果不是为了跟神秀过不去,如果不是为了得到五祖的衣钵的贪心,为什么要在神秀的禅诗旁边来写另一首诗呢?低调低调再低调,那才是一代禅师应该有的态度啊。

不过,这些都不是我当初最感兴趣并且想了解的。我当初的问题是:如果神秀的宝贝明镜被别人不断撒上灰尘甚至被打破了,神秀就没有明镜可以用来审视自己了,怎么办呢?

茉莉,我这个问题跟我自己在网上和别人打口水架没有什么关系。我的问题直接了当,就是关于神秀的宝贝镜子的问题,想听听你的观点。如果你是神秀,有一个如此宝贵神圣的明镜,却被别人不断撒上灰尘甚至被打破了,你因此就没有明镜可以用来审视检查自己了,你怎么办啊?
 
现在只要会google ,所谓引经据典,只要cut+paste,是人都成啦。;)
虽然引了很多旁证,其实思想全部出自熊逸先生的《八戒谈禅》。

流年这坛,卧虎藏龙,我基本都是只看不说的。这次,是仗着和你有几分熟了,大胆妄言了几句。如有冲撞,还请各位担待。

你这些发言都是和风细雨式的,冲撞谁啊?

真要有人被这里或那里冲撞了,想想神秀的遭遇吧。茉莉分析得有道理,惠能写诗就是故意要跟神秀过不去,故意要抢衣钵的。想想当年神秀被惠能冲撞的那境界,眼巴巴到自己手的衣钵就落到别人手中去了,那多憋屈啊。我们这些俗人俗事中所谓的冲撞,也就算不上什么了吧。

熊逸先生的书没有读过,以后有机会会找来读读。以前读过一本张中行老先生的<<禅外说禅>>,有些观点挺有意思的。渥太华图书馆有藏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