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喜欢的古典音乐

贴一个有合唱的《1812序曲》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r3ZMpv9CnZk"]Eugene Ormandy: Tchaikovsky - 1812 Overture - YouTube[/ame]


再听老柴的《1812序曲》谬感

一般来说序曲是一部歌剧的层次起伏递进的精华,浓缩了整部歌剧的主题,保留了主要乐句的基调或由它而展开的变调,就像一部书的内容提要,而看完一部歌剧回过头来再听它的序曲,就更回味无穷,就像是读后感或心得或反思。

老柴的《1812序曲》与一般的歌剧序曲不同,因为它是独立的,它表述的不是一个故事,没有后面的一幕幕的歌剧内容,而是记录一段历史:一代雄豪拿破仑在入侵俄国的惨败过程,也描绘了俄国全民奋起保卫家园的威力和雄伟气魄以及作为俄国人的骄傲。(这场长达7个多月的艰苦经历和残酷历程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部书中有很多的描述)。

其实经过1805年的拿破仑最辉煌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俄罗斯-奥地利联军已经被拿破仑打得一败涂地,割地赔款,对于拿破仑的这次进犯,即便残喘了几年的俄国,从人力物力上都不是对手,俄国只能被动地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后来看沙皇大有“诱敌深入”的嫌疑)。

反观拿破仑军队从越过阿尔卑斯山占领意大利以后(我曾分别在凡尔赛宫和维也纳的 Belvedere 宫看到了 Paul Delaroche 所画的两个版本的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 这个里程碑,画中拿破仑身上的战袍随风飞舞,骑在战马上的他挥臂指天,奋起向上攀登阿尔卑斯山口,其气势震撼无比),回师横扫多瑙河流域和莱茵河流域,装备精良,士气高涨。可以说“不败的”50万东征联军是高唱马赛曲一路进军俄国,来势汹汹,所向披靡。(这让我想起曾经看到的成吉思汗横扫亚欧大陆,五万藏獒开路的情景描述)

经过博罗金诺战场上一整天的炮火攻势和骑兵血腥的近身肉搏碾轧,俄法双方损失惨重。如果拿破仑亲自率领他的近卫军奋起直追的话,历史可能就会在这里重写。但因为法军骄兵受挫,士气低落,给养不足等因素而坐失良机。老柴在《1812序曲》中用马赛曲代表法军,用俄罗斯民族音乐素材代表俄军,炮声隆隆中,音乐的交错递进,展开了这场战役艰难残酷的画面。

等到拿破仑军队终于到达莫斯科的时候,迎接他的是一座经过坚壁清野的空城和冲天的大火(不得不佩服沙皇亚力山大一世破釜沉舟的襟怀和气魄)。不久,饥饿,寒冷和疾病迫使拿破仑军队不得不从俄国撤军,撤退过程可谓历尽千辛万苦,不光遭遇多次俄军奋勇追穷寇的骑兵的围追堵截,再加上出奇早到的寒冬之冰雪蹂躏,真是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50万的东征联军最后只有2万军人离开俄国,而大多數的士兵不是战死而是死於飢餓和疾病。

这次征战致使拿破仑军队一蹶不振,导至后来拿破仑在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被放逐到地中海中的厄尔巴小岛。我一直弄不明白当时他的敌人怎么会同意把一个受伤的雄狮,放养在离意大利海岸这么近的地方舔息。以至于10个月后,在忠诚于拿破仑的部下和拥护者的帮助下遣返法国,重组军队,实行了百日政权。(这也制造出了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名著《基督山伯爵》笔下水手 Edmond Dantès 在马赛港口外的 Château d'If 监狱15年暗无天日的狱中生涯)。

至于后来拿破仑军被一个三流的将领统领着一支二流的军队拍死在比利时的滑铁卢,直至拿破仑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孤岛 Saint Helena,后被慢性毒死,那将是另一些故事的主题了。

飘雪的渥太华,2012-01-31
 
谢谢详尽的介绍, 这首曲子听了很多次了还不知道历史背景。:cool:

Eugene Ormandy: Tchaikovsky - 1812 Overture - YouTube


再听老柴的《1812序曲》谬感

一般来说序曲是一部歌剧的层次起伏递进的精华,浓缩了整部歌剧的主题,保留了主要乐句的基调或由它而展开的变调,就像一部书的内容提要,而看完一部歌剧回过头来再听它的序曲,就更回味无穷,就像是读后感或心得或反思。

老柴的《1812序曲》与一般的歌剧序曲不同,因为它是独立的,它表述的不是一个故事,没有后面的一幕幕的歌剧内容,而是记录一段历史:一代雄豪拿破仑在入侵俄国的惨败过程,也描绘了俄国全民奋起保卫家园的威力和雄伟气魄以及作为俄国人的骄傲。(这场长达7个多月的艰苦经历和残酷历程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部书中有很多的描述)。

其实经过1805年的拿破仑最辉煌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俄罗斯-奥地利联军已经被拿破仑打得一败涂地,割地赔款,对于拿破仑的这次进犯,即便残喘了几年的俄国,从人力物力上都不是对手,俄国只能被动地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后来看沙皇大有“诱敌深入”的嫌疑)。

反观拿破仑军队从越过阿尔卑斯山占领意大利以后(我曾分别在凡尔赛宫和维也纳的 Belvedere 宫看到了 Paul Delaroche 所画的两个版本的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 这个里程碑,画中拿破仑身上的战袍随风飞舞,骑在战马上的他挥臂指天,奋起向上攀登阿尔卑斯山口,其气势震撼无比),回师横扫多瑙河流域和莱茵河流域,装备精良,士气高涨。可以说“不败的”50万东征联军是高唱马赛曲一路进军俄国,来势汹汹,所向披靡。(这让我想起曾经看到的成吉思汗横扫亚欧大陆,五万藏獒开路的情景描述)

经过博罗金诺战场上一整天的炮火攻势和骑兵血腥的近身肉搏碾轧,俄法双方损失惨重。如果拿破仑亲自率领他的近卫军奋起直追的话,历史可能就会在这里重写。但因为法军骄兵受挫,士气低落,给养不足等因素而坐失良机。老柴在《1812序曲》中用马赛曲代表法军,用俄罗斯民族音乐素材代表俄军,炮声隆隆中,音乐的交错递进,展开了这场战役艰难残酷的画面。

等到拿破仑军队终于到达莫斯科的时候,迎接他的是一座经过坚壁清野的空城和冲天的大火(不得不佩服沙皇亚力山大一世破釜沉舟的襟怀和气魄)。不久,饥饿,寒冷和疾病迫使拿破仑军队不得不从俄国撤军,撤退过程可谓历尽千辛万苦,不光遭遇多次俄军奋勇追穷寇的骑兵的围追堵截,再加上出奇早到的寒冬之冰雪蹂躏,真是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50万的东征联军最后只有2万军人离开俄国,而大多數的士兵不是战死而是死於飢餓和疾病。

这次征战致使拿破仑军队一蹶不振,导至后来拿破仑在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被放逐到地中海中的厄尔巴小岛。我一直弄不明白当时他的敌人怎么会同意把一个受伤的雄狮,放养在离意大利海岸这么近的地方舔息。以至于10个月后,在忠诚于拿破仑的部下和拥护者的帮助下遣返法国,重组军队,实行了百日政权。(这也制造出了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名著《基督山伯爵》笔下水手 Edmond Dantès 在马赛港口外的 Château d'If 监狱15年暗无天日的狱中生涯)。

至于后来拿破仑军被一个三流的将领统领着一支二流的军队拍死在比利时的滑铁卢,直至拿破仑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孤岛 Saint Helena,后被慢性毒死,那将是另一些故事的主题了。

飘雪的渥太华,2012-01-31
 
明晚NAC的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 有人去吗?

贴一段郑京和年轻时的演奏:

Kyung Wha Chung plays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1971)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xBw_qq9UVCk"]http://www.youtube.com/watch?v=xBw_qq9UVCk[/ame]
 
说到小提琴, 最早接触的是梁祝(中学时代)。 俞丽拿的版本百听不厌,觉得她的节奏,揉旋什么的都恰到好处, 后来的很多别的版本就听不进去了。:)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e5p0SzbpmCk"]http://www.youtube.com/watch?v=e5p0SzbpmCk[/ame]

I prefer this version.
 
昨晚NAC的音乐会不是太满意, 小提琴手是个美女, 贴个照片:
1269459969_viviane_hagner01.jpg


小提琴的独奏不是太出彩, 快结束时候的几个强音有点跑了(比较少见),状态不太好, 今晚可能会好些。 NAC/Zukerman也不是太给力, 伴奏的声音有时候太大。 这首曲子小提琴和乐队的配合很重要, 应该是所有协奏曲中“协奏”感最好的, 不像有的协奏曲, 乐队和独奏脱离。

西贝柳斯的Sym No.2听的也昏昏欲睡, 这样的大部头的比较沉重的作品好像不太容易引起共鸣了。:blowzy:
 
这首大提琴曲大家可能不陌生, 作曲是Bach/Gounod, 不清楚曲子的历史, 但是可以猜个大概:钢琴部分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部的第一首曲子, 大概后面的这个Gounod听了曲子加上了大提琴的旋律, 每次听有一种想唱的冲动, 贴这个曲子又忍不住听了好几遍。。。

BTW, 这个油管自己做的。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uX3b52NiqHo"]http://www.youtube.com/watch?v=uX3b52NiqHo[/ame]
 
说到小提琴, 最早接触的是梁祝(中学时代)。 俞丽拿的版本百听不厌,觉得她的节奏,揉旋什么的都恰到好处, 后来的很多别的版本就听不进去了。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e5p0SzbpmCk[/media]
-----
再听这种老唱盘,尤其是听到唱针滑过唱片刻轨时轻微的摩擦音,刮过杂尘时的吱咂声,太亲切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不少78转 和 33(1/3)转的黑胶碟,好像还有几张是45转的,后来又有了那种红红绿绿大小不同的塑料盘。除了祖父爱听的梅兰芳《贵妃醉酒》等京剧,多数是父亲几十年慢慢淘到的“西洋”歌剧舞剧交响乐协奏曲,也不乏《梁祝》《黄河》这样的中国经典,当然还有几盘中国著名的声乐家灌制的盘,印象最深的有《铁蹄下的歌女》《飞花歌》《松花江上》《茶馆小调》……

文革初期老宅被占,祖母带着叔伯姐姐,叔伯哥哥还有我,4个人挤住在给我们留下的3间屋子里,屋里廊下到处堆满了从其它屋子里搬过来的“精华”。原来舍不得让我们染指的各种收藏,如今要么成了“四旧”被毁被抄,要么就是无人问津,扔掉又可惜的多余的“累赘”,搁置在了我们的集客厅饭厅书房卧室等“多功能”的3间屋中的各个角落,触手可及,随意把玩。

那天下午,姐姐和她的几个朋友带着我,偷偷的躲在屋里,刚听完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放上了《天鹅湖》唱盘,正听得津津有味,让回北京开会的父亲抓了个正着,从不给我们脸色看的父亲指着叔伯姐姐说不出一个字,半天才挤出一句:“这是什么年代,你们不要命了?!”吓得她的朋友们赶紧溜走了。

之后的几个小时,父亲带着我们紧闭门窗,放小音量,把他的“最爱”老柴的《第6悲怆》和老贝的《第9欢乐》静静的听了一遍,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听到这些收藏,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落泪。

然后父亲带着我们一起用火烧,用锤子砸,用钳子扳,把两代人的收藏全毁了,制成了一个个“果盘儿”……

文革后期,父亲和伯父他们那些躲过了文革灭顶之灾,幸存下来的老友们相约我家老宅再聚,父亲开出长长的食品单,我和司机四九城转了一圈,尽量找到各位老友喜欢的小吃。当我把食品放在那些特制的“果盘儿”中摆放到他们面前时,正在开怀畅饮庆祝他们幸存的喧声笑语沉寂了……

最后,还是人艺的殷伯伯幽默中满含辛酸感慨的一句话打破了沉默:“丫头,你摆上来的可都是颗颗珍贵,盘盘经典啊”。

2012年2月6日,雪地上撒满阳光

贴一个帕尔曼演奏的《流浪者之歌》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wEmbFSiJzEQ&feature=fvst"]Itzhak Perlman Sarasate Zigeunerweisen - YouTube[/ame]

这是海菲茨演奏的《流浪者之歌》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Fk2kfD5ZKls&feature=related"]Heifetz plays Zigeunerweisen - YouTube[/ame]
 
又重复听了好几遍您贴的音乐。 谢谢您分享黑胶碟背后的故事!

说到小提琴, 最早接触的是梁祝(中学时代)。 俞丽拿的版本百听不厌,觉得她的节奏,揉旋什么的都恰到好处, 后来的很多别的版本就听不进去了。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e5p0SzbpmCk[/media]
-----
再听这种老唱盘,尤其是听到唱针滑过唱片刻轨时轻微的摩擦音,刮过杂尘时的吱咂声,太亲切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不少78转 和 33(1/3)转的黑胶碟,好像还有几张是45转的,后来又有了那种红红绿绿大小不同的塑料盘。除了祖父爱听的梅兰芳《贵妃醉酒》等京剧,多数是父亲几十年慢慢淘到的“西洋”歌剧舞剧交响乐协奏曲,也不乏《梁祝》《黄河》这样的中国经典,当然还有几盘中国著名的声乐家灌制的盘,印象最深的有《铁蹄下的歌女》《飞花歌》《松花江上》《茶馆小调》……

文革初期老宅被占,祖母带着叔伯姐姐,叔伯哥哥还有我,4个人挤住在给我们留下的3间屋子里,屋里廊下到处堆满了从其它屋子里搬过来的“精华”。原来舍不得让我们染指的各种收藏,如今要么成了“四旧”被毁被抄,要么就是无人问津,扔掉又可惜的多余的“累赘”,搁置在了我们的集客厅饭厅书房卧室等“多功能”的3间屋中的各个角落,触手可及,随意把玩。

那天下午,姐姐和她的几个朋友带着我,偷偷的躲在屋里,刚听完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放上了《天鹅湖》唱盘,正听得津津有味,让回北京开会的父亲抓了个正着,从不给我们脸色看的父亲指着叔伯姐姐说不出一个字,半天才挤出一句:“这是什么年代,你们不要命了?!”吓得她的朋友们赶紧溜走了。

之后的几个小时,父亲带着我们紧闭门窗,放小音量,把他的“最爱”老柴的《第6悲怆》和老贝的《第9欢乐》静静的听了一遍,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听到这些收藏,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落泪。

然后父亲带着我们一起用火烧,用锤子砸,用钳子扳,把两代人的收藏全毁了,制成了一个个“果盘儿”……

文革后期,父亲和伯父他们那些躲过了文革灭顶之灾,幸存下来的老友们相约我家老宅再聚,父亲开出长长的食品单,我和司机四九城转了一圈,尽量找到各位老友喜欢的小吃。当我把食品放在那些特制的“果盘儿”中摆放到他们面前时,正在开怀畅饮庆祝他们幸存的喧声笑语沉寂了……

最后,还是人艺的殷伯伯幽默中满含辛酸感慨的一句话打破了沉默:“丫头,你摆上来的可都是颗颗珍贵,盘盘经典啊”。

2012年2月6日,雪地上撒满阳光

贴一个帕尔曼演奏的《流浪者之歌》
Itzhak Perlman Sarasate Zigeunerweisen - YouTube[/media]

这是海菲茨演奏的《流浪者之歌》
[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Fk2kfD5ZKls&feature=related"]Heifetz plays Zigeunerweisen - YouTube[/medi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EmbFSiJzEQ&feature=fvst
 
百听不厌的曲子! 图片也美不胜收!
这首大提琴曲大家可能不陌生, 作曲是Bach/Gounod, 不清楚曲子的历史, 但是可以猜个大概:钢琴部分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部的第一首曲子, 大概后面的这个Gounod听了曲子加上了大提琴的旋律, 每次听有一种想唱的冲动, 贴这个曲子又忍不住听了好几遍。。。

BTW, 这个油管自己做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X3b52NiqHo
 
“coolsight同学那首歌里”??? 把故事说来听听?

多谢了!共勉:cool:


作者: 半夜听歌 听这首莫扎特的圆号协奏曲,让人想到的也是coolsight同学那首歌里写的: “don't worry 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pAcgfjfdgM[/media]
 
谢谢分享你的故事,感动:cool:

看来你很早就接触古典音乐,我小时候也听唱片,不过主要是京剧和一些民乐, 全本赤桑镇包拯和吴妙贞的全部唱段我都背下来了。:D 不过那时候也就听听裘派。民乐印象最深的是“瑶族舞曲",好听! 古典音乐是大学以后才慢慢喜欢上的。

“流浪者之歌“这么有名的作品说实话还真没完整听过几次,我听古典从企鹅指导开始,按作曲家从A开始, Sarasate? Who the heck is this guy? :D

谢谢推荐,海菲兹版很好:cool:

-----
再听这种老唱盘,尤其是听到唱针滑过唱片刻轨时轻微的摩擦音,刮过杂尘时的吱咂声,太亲切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不少78转 和 33(1/3)转的黑胶碟,好像还有几张是45转的,后来又有了那种红红绿绿大小不同的塑料盘。除了祖父爱听的梅兰芳《贵妃醉酒》等京剧,多数是父亲几十年慢慢淘到的“西洋”歌剧舞剧交响乐协奏曲,也不乏《梁祝》《黄河》这样的中国经典,当然还有几盘中国著名的声乐家灌制的盘,印象最深的有《铁蹄下的歌女》《飞花歌》《松花江上》《茶馆小调》……

文革初期老宅被占,祖母带着叔伯姐姐,叔伯哥哥还有我,4个人挤住在给我们留下的3间屋子里,屋里廊下到处堆满了从其它屋子里搬过来的“精华”。原来舍不得让我们染指的各种收藏,如今要么成了“四旧”被毁被抄,要么就是无人问津,扔掉又可惜的多余的“累赘”,搁置在了我们的集客厅饭厅书房卧室等“多功能”的3间屋中的各个角落,触手可及,随意把玩。

那天下午,姐姐和她的几个朋友带着我,偷偷的躲在屋里,刚听完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放上了《天鹅湖》唱盘,正听得津津有味,让回北京开会的父亲抓了个正着,从不给我们脸色看的父亲指着叔伯姐姐说不出一个字,半天才挤出一句:“这是什么年代,你们不要命了?!”吓得她的朋友们赶紧溜走了。

之后的几个小时,父亲带着我们紧闭门窗,放小音量,把他的“最爱”老柴的《第6悲怆》和老贝的《第9欢乐》静静的听了一遍,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听到这些收藏,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落泪。

然后父亲带着我们一起用火烧,用锤子砸,用钳子扳,把两代人的收藏全毁了,制成了一个个“果盘儿”……

文革后期,父亲和伯父他们那些躲过了文革灭顶之灾,幸存下来的老友们相约我家老宅再聚,父亲开出长长的食品单,我和司机四九城转了一圈,尽量找到各位老友喜欢的小吃。当我把食品放在那些特制的“果盘儿”中摆放到他们面前时,正在开怀畅饮庆祝他们幸存的喧声笑语沉寂了……

最后,还是人艺的殷伯伯幽默中满含辛酸感慨的一句话打破了沉默:“丫头,你摆上来的可都是颗颗珍贵,盘盘经典啊”。

2012年2月6日,雪地上撒满阳光

贴一个帕尔曼演奏的《流浪者之歌》
Itzhak Perlman Sarasate Zigeunerweisen - YouTube

这是海菲茨演奏的《流浪者之歌》
Heifetz plays Zigeunerweisen - YouTube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