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 纪念方励之先生

。。。。。。

是方励之先生,提出了「民主是要靠从下向上争取的,不是靠从上到下赐予的,赐予的东西是会收回去的」,吹响了80年代中国青年追求民主的号角。

是方励之先生,从中共体制内开始发力,期冀改变中国的政治面貌,并鼓励加入中共的青年学生,入党后「以改变中国共产党的颜色」。

是方励之先生,在独裁专制统治之下,以无比的勇气,公开批评北京当局奉为圭臬的四项基本原则,质疑一党专政的合法性。

是方励之先生,在中共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高压之下,勇敢地向当时的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发表公开信,要求释放魏京生等政治犯。

是方励之先生,在十年文革残酷的阶级斗争之后,率先提出人权平等普世价值观概念,为底层民众从90年代开始的维权运动打开了一扇窗口。

。。。。。。

http://info.51.ca/news/canada/2012/04/10/252433.shtml

:cool:方先生是名副其实的青年导师, 教育青年以非暴力方式争取民主自由, 鼓励学生入党, 也引导学生好好学习专业知识. 当时的科大人才辈出, 他做副校长的不无功劳.

搞政治他是业余选手, 没法和邓小平这样的政治家比. 他积极参与政治, 但是不算政客.

至于学术方面, 以前的学部委员肯定比现在的院士水分小. 不过受历史条件所限, 他大概低于现在美国一流大学正教授的平均水平, 亚利桑那大学正合适.
 
第二个事件,就是方励之和刘宾雁等敢说真话的人被开除和批判,尤其是发生在文革之后,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行为彻底失望。这两件事使我确定,自己一旦入党必然就要经常讲些言不由衷的假话,而这是我极其反感的生活。

我也有极其类似的经历。真是邪了门了。
 
gingerale


a>. 从概率看, 80后25岁比70后25岁时有见识。 ;)

b)人群和人不是一回事。原话判断的对象是群体,非个例, 以概率论.。

c)人类总的趋势是进步的。我一直觉得现代西方的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比中国/外国古代的更值得学习。这个咱俩以前讨论过,意见相左,;)

d)我觉得所谓文化可分为美与真。各种文化美的部分尽可都保留,但真的部分,我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优异处,:p:D



:D :D :D :D

小朋友喜欢抬扛,因为好玩,但也尊重"反对党"的观点,诸如 阁下 的反中国传统文化论调 。。。:p :p :p :p



 
ZhiZuChangLe

。。。。。。

是方励之先生,提出了「民主是要靠从下向上争取的,不是靠从上到下赐予的,赐予的东西是会收回去的」,吹响了80年代中国青年追求民主的号角。

是方励之先生,从中共体制内开始发力,期冀改变中国的政治面貌,并鼓励加入中共的青年学生,入党后「以改变中国共产党的颜色」。

是方励之先生,在独裁专制统治之下,以无比的勇气,公开批评北京当局奉为圭臬的四项基本原则,质疑一党专政的合法性。

是方励之先生,在中共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高压之下,勇敢地向当时的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发表公开信,要求释放魏京生等政治犯。

是方励之先生,在十年文革残酷的阶级斗争之后,率先提出人权平等普世价值观概念,为底层民众从90年代开始的维权运动打开了一扇窗口。

。。。。。。

http://info.51.ca/news/canada/2012/04/10/252433.shtml



:D :D :D :D

口号是震耳欲聋的。。。曾几何时,"共产党"这三个字就代表了绝对的进步、绝对的正确、绝对的希望的源头。

今天人们高举的是民主的旗帜、吹的是民主的号角。总之,一旦打上"人权平等",就像满清的顶带花翎了,可以荫袭子孙似的。






 
[/color]
:D :D :D :D

小朋友喜欢抬扛,因为好玩,但也尊重"反对党"的观点,诸如 阁下 的反中国传统文化论调 。。。:p :p :p :p
bjr2.gif
bjr2.gif
bjr2.gif
 
:D :D :D :D

口号是震耳欲聋的。。。曾几何时,"共产党"这三个字就代表了绝对的进步、绝对的正确、绝对的希望的源头。

今天人们高举的是民主的旗帜、吹的是民主的号角。总之,一旦打上"人权平等",就像满清的顶带花翎了,可以荫袭子孙似的。
一半同意,一半反对。
同意喊民主平等的,未见得真懂民主平等,;)

反对的是,民主确实是人类目前找到的最好的制度。总说中国国情特殊,台湾应该是最好的参考。哪怕抄新加坡,先法制+微弱反对党,再慢慢放开民主,也好过现在的一党专政。
 
没想到,居然有跟我几乎一模一样的经历。当时的两件事情,在我最后决定拒绝组织召唤的思考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一是胡乔木在人民日报上写了一篇论证共产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的文章,我看了之后感觉通篇胡说八道;第二个事件,就是方励之和刘宾雁等敢说真话的人被开除和批判,尤其是发生在文革之后,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行为彻底失望。这两件事使我确定,自己一旦入党必然就要经常讲些言不由衷的假话,而这是我极其反感的生活。
闹兄,是因为反感说假话没入党,:cool: 老阎也极其反感胡乔木,:p

80年代党在人民中还是形象不错的,能被作为“发展对象”的往往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我年轻的时候糊涂,90年代也差点入党,没不开面子吧,:blowzy:,幸好出国及时办成了。:D
 
阿Q,你写得真好,:cool: 我都不好意思写自己的浅见了,:blowzy:;)

不过,对80后,我还是有点信心的。过几年再看吧。很多人赞80后,是出于鼓励年轻人的好意,不必苛责, ;)

阿Q由方先生想到的是

1)多年来一直想找人聊聊64,几乎没有人有这个兴趣,尽管阿Q圈子较小,这么多年了,还是觉得很失落。中国人对不和钱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东西感兴趣的人确实不是很多

2)方先生躲进美大使馆,没有任何可以指责之处

3)左派们多攻击民运人士89后多少劣迹。阿Q对民运人士人品如何,特别是89后表现如何毫无判断也毫不关心。我们没有任何权利要求某些人因为做了某些事,就必须是道德完人,同时任何人都有权利改变他的理念;同时,我们追求的法制与民主的思想,64民运人士只是碰巧在那段时间做了它的载体,它并不因为民运人士的“人”的任何变化而褪色;只有专制制度,才对执政者的道德品德有苛刻的要求;在民主和法制社会,依靠的是法律和制度,并不依赖人,就像阿Q不会去苛求华盛顿还有谁谁谁是个道德完人,同时也不会去苛求方先生,刘晓波或者任何其他人是一个道德完人

4)在失去方先生这样优秀的长者、导师而伤痛之余,阿Q又想到了方先生、刘晓波或者别的什么人并不是带着特殊基因出生的,我们看不到第二个方先生,可能并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方先生,而是我们失去了这样的土壤,可能有很多方先生早早就在天朝的土壤里干枯而死

5)阿Q严重不赞同很多人认可的“80年后,90年后”独立思考能力强了很多的说法。在H2事件中,再一次清楚地看到了,什么样的人才能在中国赢得人气。新生代看到的东西更多,眼界更宽,但是看到更多的人是意见多而不思考,思考则浅尝辄止。相对70年后,60年后确实没有在这些年轻人中看到群体式的突破

6)就算在加拿大遇到的人,骨子里是左派的人,貌似远多于右派
 
阿Q,你写得真好,:cool: 我都不好意思写自己的浅见了,:blowzy:;)



不过,对80后,我还是有点信心的。过几年再看吧。很多人赞80后,是出于鼓励年轻人的好意,不必苛责;)



更确切地说, 是对70前的放弃:blowzy::D 也是Q六点之六的另外一种说法:D 从大陆出來的70前基本被D成功教育出來了, 没希望了可以全部放弃, 看80以后的吧:D
 
虽然不了解 但是看了拥抱的文章 心中油然起敬。纪念方老。这样的人值得纪念 。
感谢拥抱,让我知道有这样一个人。
 
方励之的影响,没有直接感受过,也不评论了。 当时对大众影响较大的是<河殇>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

http://zh.wikipedia.org/wiki/河殇

《河殇》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六集电视纪录片(时称六集電視連續節目),在1988年6月16日首播;总撰稿人为苏晓康和王鲁湘,导演夏骏,但全片的主要内容最初策划者为学者谢选骏。该片播出后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很大轰动,后被认为是六四事件的思想前导。

《河殇》分为六集,分别为:《寻梦》、《命运》、《灵光》、《新纪元》、《忧患》和《蔚蓝色》。该片由对中华传统的黄土文明进行反思和批判入手,逐步引入对西方蔚蓝色文明的介绍,对包括“长城”和“龙”在内的许多长期被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事物进行了辨析和评判,同时表达了对西方民主文明的向往。
 
一半同意,一半反对。
同意喊民主平等的,未见得真懂民主平等,;)

反对的是,民主确实是人类目前找到的最好的制度。总说中国国情特殊,台湾应该是最好的参考。哪怕抄新加坡,先法制+微弱反对党,再慢慢放开民主,也好过现在的一党专政。

抄新加坡?那就有更好的戏看了。
 
方励之的影响,没有直接感受过,也不评论了。 当时影响较大的是电视剧<河殇>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



http://zh.wikipedia.org/wiki/河殇



《河殇》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六集电视纪录片(时称六集電視連續節目),在1988年6月16日首播;总撰稿人为苏晓康和王鲁湘,导演夏骏,但全片的主要内容最初策划者为学者谢选骏。该片播出后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很大轰动,后被认为是六四事件的思想前导。



《河殇》分为六集,分别为:《寻梦》、《命运》、《灵光》、《新纪元》、《忧患》和《蔚蓝色》。该片由对中华传统的黄土文明进行反思和批判入手,逐步引入对西方蔚蓝色文明的介绍,对包括“长城”和“龙”在内的许多长期被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事物进行了辨析和评判,同时表达了对西方民主文明的向往。

自卖自夸一次。《河殇》第5集结尾(或第6集?)处有一个我的大特写镜头。那是从另外一部记录片<迎接挑战>里剪接下来的。回家我好好看看在第几分钟。
我记得解说词是:我们有老一代的经济学家xxx。。。我们还有新一代的经济学家,第一个镜头是朱嘉明,第二个就是在下。:blowzy:
 
更确切地说, 是对70前的放弃:blowzy::D 也是Q六点之六的另外一种说法:D 从大陆出來的70前基本被D成功教育出來了, 没希望了可以全部放弃, 看80以后的吧:D

我感觉,还是方老师的200年说靠谱。:p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