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禅

你的6个一套的也很好啊,夏天用着很倔凉爽啊!



谢谢Teafun,那样用心的挑选不同的茶具!



我这里6个一套的看看喜欢不?



若是我,我会在冬天用它泡上一杯八宝茶。:)
 
茶人心境
2008-7-22 古仓阁
品茶是品茶人的回归,心的歇息,心的洗雪。因此,品茶时要有一个最佳的心境,才会真正体味到品茶的真谛,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1,古人品茶时,尤讲心境。唐时的冯可宾在《茶笺》中为心境设定了13个条件,把“无亊”放在首位。无亊,是指品茶人神怡心闲,悠然自得,无牵无挂,无忧无虑。这个内涵,不仅指品茶人有宽松裕如的时间,还心须有“无欲无求”的心态。做到“心无红尘,神离三界”,功名利祿声色犬马于我如浮云矣。希贵希富希官希达之人,希车马声色金钱豪宅之人,绝没有“无事”这个条件。               
2,其次是要“清静”。清静不仅指品茶的环境清幽雅静,更指品茶人的内心清静。静,是中国茶道的修习之要,只有心静神清,才能做到心为“天地之鉴,万物之镜”,才能在品茶的茶悟中涤洗人格,超越自我,使精神受到洗雪和滋润。
3,其三是“佳客”。佳客必为知己高士,心中敬慕之人,志趣相投之人。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有了佳客,方能让心境活起来、悦起来,得品茶之趣,纳品茶之慧,是谓心少境之致。
4,最后是“会心”。这是心境的相互对流与释放。有了清心闲适,有了佳客高士,自然在品茶中能“心有灵犀一点通”,相互启迪灵性,达到契悟自然,彻悟人生。
 

茶具,茶道等等都可以说是一种distraction, 都是为了把心导入无欲清静的状态,如果执着于此, 禅茶就变成了馋茶:)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7kRqxsg9mqw[/MEDIA]

噶玛巴千诺。

「极喜愿望之歌」中文译词:

(作者: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嗡 娑 谛

三密大悲洁白右旋螺 依于不变意乐而吹奏
无比名闻乐神胜妙声 善乐喜祥之莲展笑颜

无比庄严如意甘露树 无垢圆具香甜甘美音
永乐之宝枝茂果实丰 于三界中战胜极庄严

清凉雪山甜美之花曼 吐露甘美乳香之药城
二规月光撩人之光明 战胜黑方昏暗之战斗

雪域福乐喜莚圆满相 圣者手中白净莲花持
相好怡人有情眼中宝 宛如坚固金刚兄弟聚

圆满经典朝日所布河 明慧胜妙莲花池中住
蕊中密蜂乐音之善道 所知吉祥甘露愿缀饮

复次瞻洲广大财宝持 不坏利益喜乐之凉荫
显现无量利他之月形 寂乐睡莲园中展笑颜

二资白云华盖所由起 实语珍珠细雨花瓣酒
无私善缘徒众花园中 利乐之蕊喜乐眷属结
 
茶具,茶道等等都可以说是一种distraction, 都是为了把心导入无欲清静的状态,如果执着于此, 禅茶就变成了馋茶:)

女子学茶道,懂茶性本就是要的一个雅致,品茶要的的是一个清静,讨得一分心的宁静。谢谢楼主

至于执着于此,品茶一旦变成了一个习惯,那就当我与禅擦肩吧,我与佛无缘,就当是我馋茶吧。
 
十七世大宝法王的书画
B80EF2F199FD4FB7.jpg

2009112203312.jpg

BB9D2BF203DA45B4.jpg

FB6FFC4F181A465F.jpg
 
一日禅--第十七世大宝法王的问答集 —— 现代年轻人的生命与情感

2007年2月 台湾心灵创意能量共修会 朝见第十七世大宝法王时的问答集


问题一: 台湾社会,现在文明病非常普遍,众生常常因为失眠、忧郁、焦虑,所以去吃药。那么习惯了吃药之后,就会依赖药物的力量,让自己安定。所以想请示法王解决之道。


法王:


我是说,这个我们的生活跟社会联系,也跟工作联系;虽然在工作上会出现很多不平常的问题、不想做的问题,所以会在心里上会感到一些伤口、一些忧郁。这上面,我们不只是用药,我们还必须使用心灵上的勇气、心灵的能力来对治它,这是很重要的。不然的话,自己的人生就会变成一个病人。这样的话,就会整天在吃药、整天在看病,不像是一个正常的人。所以呢,我们要把社会跟环境,还有自己的工作,将之转化成平静正常,这样的话,我们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去完成自己的心愿。所以我们要的,不光是药,我们更需要心灵的能量跟勇气,这是很重要的。


问题二: 台湾社会年轻人比较没有生命的方向,常常会因为没有挫折,反而失去了生命的动力;也因为缺乏生命的方向,会对感情的事非常的执着。因为就是没有办法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感情,就会用自杀、或者是攻击的方式,伤害对方、伤害自己。所以请法王开示,该用什么样的正面态度来面对一段感情?怎么能够放下对感情的执着,不会感到痛苦?而年轻人又该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使得他们有动力去努力?


法王:


好难喔…一想就会头痛…(笑)。简单来说,我们需要感情,才能活得很有意思;但是感情这个东西,必须要经过磨练才能实现、才能做得到。这和在佛法上所用的慈悲,有些相连。有些是很相同,但是有些是不会相同;反而一些感情的情况会损失自己的修行、自己的慈悲心。在感情上,有坏的方面,也有好的方面;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的检查、仔细的研究,自己所拥有的感情。能够尽量用到好的方面,而减少坏的方面。


(下面这段法王以藏文口述,再由英文秘书以英文口译)


年轻人是将来社会的栋梁,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年轻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愿景,这对社会、周围的人,都是相当重要的。以法王的成长过程为例;法王的生命方向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决定了,因为法王是转世来的。因此从小时候被认证之后,就开始了学习之路,也有自己的愿景。而法王将来的愿景,就是去行佛陀的利生志业。所以一路成长过来,法王得到比一些人更多的教导与学习,所以法王的生命之路,其实是前世,或说是很早之前就己经开展、决定好的。


(法王接着以中文口述)


然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生命的前途,好像就是别人教的。老师、上师,他们教了很多。这些都是美好的教导,跟美好的东西;但是有很多的教导与教育,在我直接的生活上,是用不着的。所以在我成年之后,我从自己的内心里面,找出一些生命的意义与对生命的了解。这样的方法用在学习、修行,就会比只接受别人的教导来得更有帮助、更有原动力,并且感到更丰富。所以对年轻人来说,他们不只是需要别人的教导,还需要多看、多了解生活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内容与文化;然后自己体验到自己需要的感觉与能量,这样的话,才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生命与前途。


问题三: 台湾目前的社会一直被仇恨对立所困扰。而世界上,也是有非常多的战争与冲突在发生。这一切,都是人类的嗔恨心所引起的。嗔心,是五毒之一,充斥在现在的世界与社会;所以请法王开示,如何对治自己内心的嗔心。


法王:


嗔心…怎么都和台湾有关系啊…不会吧(笑)。有些人认为,尤其是华人与汉人,很喜欢比较,但这是我听说的,我也不知道。现在由于物质生活上的发达,现代化的享受很多,所以就会只想到那些工作与赚钱的事,而不会想到做一个人不愧因缘的人-就是不愧因果的人。因为就是三毒折磨着我们,所以我们得到的都是我们自己不想要的,令自己很痛苦的东西。社会就会变成不安静、不安定,然后发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基础就是三毒,尤其是嗔恨、比较的心。嗔恨心,在三毒之中是很强、直接损害你的东西。要对付这个嗔恨心有很多办法,例如佛经上的慈悲心就是一种办法。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要直接对治嗔恨心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内心对于嗔恨的感受很大,而且习惯太多,所以很难直接对治。所以我们先要做的,就是避免嗔恨,然后嗔恨来的时候,我们要跑、要躲。那么嗔恨来的时候,我们怎么跑、怎么躲呢?这有很多方法,说一个方法的话,就是…太多方法了,我要说那一个呢…(笑)。我们的嗔恨都有一个目的、一个目标,会一直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一直固执、执着在一个目标之上,所以嗔恨会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我们可以让它的目标分散一些,而不会只执着在一个目标之上,那么它的力量就会减少,变成一个很弱的东西。所以当嗔恨来的时候,我们不要将目标集中在一个之上,我们可以想出更多的目标,将嗔恨转移到这些更多的目标之上,这样嗔恨就会减弱,而不会那么执着,那么要对治它,也变得容易一些。


问题四: 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会发生家庭之中,有些人是在修习佛法,有些人不是;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一些拉扯,因而起烦恼心,而不知道怎么办,请法王开示。


法王:


自己的信仰跟自己的希望,跟自己的家人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放开一点,比较重要。而修行是属于内心的东西,不需要露出来,或表现在外面。那种太固执,或表现在外的态度,就会影响很多人,而感到困扰、闷闷不乐。所以我们修行时,必须在心灵多下一点功夫,而外在上,则是不太需要那么努力去表现。


问题五: 我们在修行上,如何净除障碍、增长智慧?


法王:


这是个修行的大问题,一时之间我也回答不出完整的答案(笑)。这个障碍的东西…我也遇到过很多修行上的障碍,然后有时候就是损失一些善念和慈悲心。这些东西,这些障碍,一方面来说,我们可以说它们是障碍,但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可以说它们都是真正引起我们修法的来源。所以我们可以用另一个心态来看待、解释它,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这些障碍转化成修行善缘跟修行的原则。


问题六: 昨天有跟法王报告心创会末来的规划与发展。我们心创会现在规模虽然小,但我们很希望能够为众生带来快乐。所以想请法王开示,如何找到快乐的因子、培养快乐的元素,让众生不要受到痛苦的折磨。


法王:


心创会…平常我在想,我们缺的不是对佛法的道理与解释,我们缺的是在修行上与心灵上的感受。所以以心创会来讲的话,我们把握的就是说,心里的感受在万法万物之中的不同表达方式与内容是很重要的,你们要把握这些。
 
楼主应该也是很懂字画之人,很喜欢这几幅!個人感覺最后一幅画是不是蕴藏一个字,我沒看岀來是哪個字,還望樓主賜教!


我不懂字画,只是凭感觉而已。最后的画应该是一副很写意的佛像,我看不出有字。相由心生,你觉得有字,看看它是什么吧
 
刚才不小心删掉了,重帖这里!


禅茶的味道

  “茶禅一味”、“禅茶一味”的字样随处可见,可是何谓茶禅?禅茶何味?
  禅茶是指通过对茶的体认和感悟而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也是依照禅理佛法来演绎的一种茶道。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可见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释茶。
  “茶禅一味”的由来
  人们一想到禅,脑际往往会闪现出一幅人在大树下或草木间打坐、静虑的画面。这种“人在草木间”的意象正是汉字“茶”的构字法。如同看图解字一般,“茶”字形象的构字法对抽象而奥妙的“禅”作了最通俗易懂的注解。茶实现了人与草木最原始的交流,禅则实现了人与外界最和谐的交融。殊途同归,茶和禅都为人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找到了一条捷径。这也说明了茶和佛、茶和禅之间虽素昧平生却似曾相识,这就是“禅茶一味”的最初因由。
  茶之为饮,发乎中国上古时代的神农氏,距今七千多年。佛问世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距今二千五百多年。茶和佛第一次结缘于两汉时期。据古代《天下大蒙山》碑记: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吴理真就在蒙顶山种下了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东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并修建了天盖寺和智炬寺,亦佛亦茶,首创“茶佛一家”,被尊为甘露禅师。
  及至唐代,在寺院长大的陆羽写就《茶经》,为中国第一部茶书,茶风由此日盛,茶登上“国饮”的位子。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开创了禅茶文化之先河。与此同时,在南方,武夷扣冰古佛同样深谙“吃茶”之道,教化闽王“以茶净心,心净则国土净;以禅安心,心安则众生安”,首倡以茶治国。引茶入禅,引禅入茶,茶和禅完美结合。
宋代圆悟克勤禅师,在湖南夹山著就禅门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茶禅一味”之道。日本荣西禅师将《碧岩录》和“禅茶一味”墨宝传入日本,后经一休宗纯、村田珠光、南浦绍明、千利休诸禅师的发扬光大,渐渐形成日本茶道。在本土,圆悟禅师弟子大慧宗杲禅师将“茶禅一味”的理念带回余杭径山寺,大兴茶禅之风,再次吸引日本昭明等禅师前来“取经”,学习寺院的茶礼、茶宴以及植茶、植茶技艺。彼时产于武夷山下建窑的茶具兔毫盏传入径山,再从径山传到日本,被误称为天目茶碗,即是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禅茶的历史见证。同时,大慧法嗣道谦禅师(武夷山五夫人)把“茶禅一味”的思想传播到南宋的文化中心武夷山,与当地的“三教”(儒、释、道)文化以及悠久的茶文化进一步碰撞、融合,提炼出儒家之正气、道家之清气、佛家之和气、茶人之雅气,糅合成以“正、清、和、雅”为核心理念的中国禅茶文化。
  《续茶经》记载:“武夷造茶,僧家最为得法”,明末清初,武夷山茶僧们发明了乌龙茶。甘浓郁馥、经久耐泡的乌龙茶为工夫茶提供了“有米之炊”,为工夫茶道的形成与传播创造了物质条件。而工夫茶作为茶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华人世界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着人类的人文进程。“茶禅一味”结出了绚丽多彩的“舍利子”。
因此,中国禅茶文化发端于蒙顶,启蒙于赵州,开创于夹山,实践于径山,而最终完善于武夷山。
  茶是佛的化身
  大乘佛法普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了度化众生,佛化身千百亿。因此,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视为佛的化身。茶自然也是佛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为众生解毒、解渴、净心养性,最终让众生觉悟成佛。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片树叶能承载起无穷的自然之道,人通过喝茶取得与自然界的沟通,获悉宇宙的真理,最终可悟得佛性。从茶道中也能感悟人生,一泡好茶要经过诸多工序的磨难,经开水冲泡,才酿成茶汤,历练出清香。人生也是如此,需经历磨难方可成长,历经修行终可成佛。
  试看,那些信佛的国度,茶事兴旺;那些饮茶的民族,佛法昌隆。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泽被茶叶故国;茶叶从中国传到印度,惠及佛法故乡。佛法和茶叶使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互通有无,使得茶叶故乡成佛法最盛的国度,佛法故乡变成茶业最兴的国家,进而带动邻国茶佛两旺。佛教盛行的斯里兰卡是世界上人均产茶最多的国家;茶道风行的日本、韩国,佛法兴盛。第一个种茶的人是僧人,第一本茶书写于寺庙,最好的茶也都产自寺庙(如龙井茶出于龙井寺、大红袍源自天心寺、云雾茶产于庐山东林寺……)这些都是“茶佛一家”最真实的写照。
茶是菩萨的心肠
  “菩萨”的全称是“菩提萨?”。“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指有情众生;“菩萨”就是觉悟有情众生,也即普度众生。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引导众生实践六度,终得解脱。片片茶叶如同菩萨六度波罗蜜的片片舟楫带领众生脱离苦海,同登彼岸。
六波罗蜜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茶遇水舍身,而成茶饮,供养世人,就是布施波罗蜜;茶香四溢,犹如戒定真香,就是持戒波罗蜜;忍受采摘揉捻、高温炒焙、开水冲泡,就是忍辱波罗蜜;助禅去睡,提神益思,就是精进波罗蜜;和敬清寂,茶味一如,就是禅定波罗蜜;行方便法,净心导和,就是智慧波罗蜜。
  茶是罗汉的自在
  《法华经》云:“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茶叶经热水之冲泡,荡涤尘嚣,洗净铅华,无染清净,了断烦恼。茶漏滤出尘渣,流下自然汁液纯正茶水,象征罗汉诸漏已尽,证无漏智慧,得法喜禅悦。茶味由浓而淡,直至无味,诚如万有一空,诸有皆尽。施茶之道,无有分别,平等对待,提起放下,心无“他在”,而得自在。
 
  茶是僧人的隐忍
  茶是忍耐的象征,从采摘、做青、揉捻、焙火、冲泡,直至最后被喝掉,身经万般折腾,却能始终隐忍。佛陀涅?后教化弟子以戒为师,茶可“涤随眠于九结,破昏滞于十缠”,因此出家人多喝茶,便能增加忍耐性。以茶助戒,益于修行。每当五蕴之火上来的时候,喝一口茶,往往能把火气降灭于未燃。
  茶是凡人的人生
  无论是大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大雅的“琴棋书画烟酒茶”,中国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茶。以茶喻人,古来有之,精辟莫过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之喻。佳人往往红颜薄命,佳茗又何尝不是?女为悦己者容,茶为知己者死。自古才子爱佳人,从来雅士尚品茶。好茶期待好水,期待会泡茶的人,更期待好人喝。以人喻茶,也不少见,如《晚甘侯传》《叶嘉传》,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人生得失尽在杯中,苦涩甘甜渐次展现。举起杯也举起了欢乐忧愁,喝下茶也饮尽了悲欢离合,放下杯也放下了恩怨情仇。苦尽甘来,起起落落,个中滋味,唯有自知。《红楼梦》以“千红一窟”为最好之茶,喻示人间纵然万紫千红,终归难逃一哭,参透茶味人生,概括无差。
  茶韵禅机
  岩茶有岩韵,铁观音有观音韵,绿茶有幽韵……茶韵之说素来已久,那么什么是茶韵呢?恐怕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说得清楚。真正的喝茶是要调动全身的官能来参与的,用眼睛去鉴赏茶色,用耳朵去听高冲低泡的声音,用鼻子去闻氲氤的茶香,用舌头的味蕾去品尝茶味,用双手去泡茶、沏茶、倒茶、举杯,再通过眼、耳、鼻、舌、身把末梢的官能感觉传递给心灵(意),在心里把对茶的颜色、声音、香气、味道、触感的结果进行整合而产生一定的意识(法),最后在心里所意会到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茶韵。茶韵产生的流程正是佛法中“六根”(生理)对“六尘”(物理)的摄受而产生“六识”(心理)的过程。
    关于茶韵的描述不胜枚举,但大都停留在感性的认知。如清代学者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把武夷茶的韵用“香、清、甘、活”四字来概括。这无非从色、声、香、味去记录官能感受,并非真正的茶韵。他又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悠然心会”、“难与君说”的“妙处”才是真正的茶韵。既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所有的文字描述和语言记载都是不准确的、不全面的。如苏东坡形容建茶“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乾隆皇帝“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的诗中都提到武夷茶中有“骨”的存在,后人因此把岩茶的韵定位为“岩骨花香”。花香能闻出,但茶中之“骨”为何物?无人知晓。
  如果一定要在文字中寻找茶韵的记载,卢仝的《七碗茶诗》倒可以管窥一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但是,喝茶能喝出“两腋清风生”、“乘此清风欲归去”感受的能有几人?再者,这种茶韵只是一己的心领神会,他人并不一定能感同身受,往往不为他人所信。茶韵和禅机一样都是不可说、道不明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一定要拿来说,那未免有诱导或心理暗示之嫌。
    当年大慧禅师把号称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雕版付之一炬,就是主张禅在悟,而不在学。禅的感受正如“禅”字“示单”的构字之意,是一种很单独的、很个体的。同样,茶之韵乃人在草木间的感受,浓淡由己,冷暖自知。

这篇文章不错,讲了不少佛理。:cool:
 
[MEDIA]http://www.youtube.com/watch?v=iho483L4pDI[/MEDIA]

微笑是一種語言,是人類的特點與幸福的呈現。微笑的表情令人愉悅,使人感覺親切。不做作,真誠的微笑待人,是給人正面的心念、正向的能量。真誠清淨的微笑,可以產生很大很­大的力量喔
 
最近在读金刚经,似懂非懂。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