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逃避现实还是直面人生?是消极避世还是智慧谋划?请师兄们各抒己见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ll-ll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ll-ll

俺这造型:神州11
VIP
注册
2012-05-02
消息
2,257
荣誉分数
1,370
声望点数
223
所在地
清净莲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
2012-08-06 | 19:40
karma111
念佛,就像用心电打个电报过去,告诉阿弥陀佛说打算移民。


认知世间的不足而不假装看不到的人是现实主义者。 极端乐观主义者觉得一切都好,但可能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arma兄提出一个很好的议题。
 
  佛教是现实主义的。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

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

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

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
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

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
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佛教直面人生的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佛教是对人生默认的自然规律的挑战。


佛教是破解人生的钥匙。
 
佛祖思考的是人生老病死的事情。

难道与财富,名誉,地位相比,生老病死不是大事情吗?


敢于与人生自然规律抗争的人难道是懦弱者吗?


《釋迦牟尼佛傳》-10- 太子出城去郊遊
作者:星雲大師
 
《第十章 太子出城去郊遊》
王城的歡樂,一日復一日,然而太子卻又漸漸的厭煩起喧騷的煩囂來了。那些芸芸受苦的眾生,他們的影子清楚的印在太子的心中。美麗的耶輸陀羅,初生的羅侯羅,在太子的心中,實在沒有佔到重要的地位。因為除了這些,他心中還有一個更高的理想,還有更多的眾生。
 
太子雖住在聲色俱娛的宮中,但他卻歡喜散步在幽靜的地方,或者是在寂靜的環境中沉思默想。好比一頭大象,雖然給人繫縛在美好的房中,但是他的心還是回憶著在青草繁茂的曠野遨遊。
 
一天,太子忽然向父王稟白,他要到城外的園林中去暢遊。淨飯大王聽後,即刻命令臣下預備美觀的馬車,打掃街道的左右,除去一圾,在路的二邊,淨飯大王嚴命不准有龍鍾的老者,呻吟的病人,死亡的屍骸,貧苦的窮人,以及饑寒的丐者,因為怕這些給太子看到以後,難免要給太子生起厭惡的心來。
 
淨飯大王又命令很多的大臣,侍從太子去遊玩,並且暗暗的觀察太子的顏色,無論是一喜一悲,回來都要報告。
 
就是在這一天,迦毘羅衛國都城的街心,用綢緞寶縵裝飾起來,駕車的御者車匿,駕著乘載太子的馬車,迅速的行走在路上,路旁站立著城中的老少男女,大家都向經過在路上的太子揮手敬禮,口中並高呼太子萬歲。
 
且說太子出了都城,舉目遠眺,忽見路旁有一個異樣的老人,形相非常衰弱,太子看了很恐怖又很奇怪,他就向駕車的御者車匿問道:
 
『車匿!那是一個老人吧!你看他頭白背僂,目瞑身慄,為什麼他要柱杖走路呢?車匿!他還是此刻變成這樣的現相呢?還是命運生來就是如此呢?』
 
駕車的御者車匿,給太子這一問,實在感到回答的困難,假若照事實的話來回答,必定引起太子的悲哀;如果不照事實來回答,又不敢欺騙賢明的太子。
 
車匿躊躇著沒有辦法。
 
『車匿!他為什麼會這樣呢?是現在忽然轉變的呢?還是他生來的命運就是如此呢?』太子知道衰老是人生的過程,但他仍然感慨的發問。
 
太子又催促著車匿,車匿只得忠實的答道:
 
『太子!我想你知道他是一位老人!請你看看他的面相,到了老來的時候,顏色就衰褪了,記憶力也缺乏了,憂愁增多而快樂減少。眼耳鼻舌都不復再有年輕時候的活力。這個衰老之相,不是生下來就會如此,當他初生下來的時候,一樣是吃乳的嬰兒,然後他懂得童子的嬉戲,再然後長成,做著慾望的僕役,現在,他因為強壯的年華消逝,所以才漸漸的變成老人,再不久,他就會為老毀滅他的身體。』
 
太子聽了車匿的話後,嘆息了一口氣,又像考試似的問車匿道:
 
『車匿!世界上的人很多,你說,是他一個人會衰老呢?還是連我們也要經過這個老患呢?』
 
車匿很恭敬的回答道:
 
『太子!人生在世,老,是誰也不能免的。這個老患,不分貧富貴賤,不論國王長者,必定都要有這個結束。我們此時,都是一刻一刻的逐漸走近老的階段。太子!少年人也好,壯年人也好,陷於衰老,畢竟不是人間任何一人可以免的!』
 
太子的耳中聽完車匿的這些話,想到一個御者,還懂得這樣的道理,所謂無常之理,好像雷霆霹靂一聲響起,不覺身體也戰慄顫抖起來!
 
太子長噓短嘆著,心下想道:「這個老患,能壞我們這色相的身體,一切眾生,健壯的身體,雄厚的力量,好比是一瞬的夢境而已。世間上什麼都是在變遷著,別人是如此,我也是如此,眼看如此的老患,怎不使我生起悲傷厭懼的心呢?」
 
太子在一聲長嘆後,就向車匿命令道:
 
『車匿!回車歸城吧!我現在想起人生的衰老即將來到,那有閒情去遊玩園林尋求歡樂呢?』
 
太子心中存著老之將至的念頭,深深的感覺到人生的寂寞空虛與苦惱。雖然是居住在王城裏,但好像走進了墳墓一樣。沒有歡喜,沒有快樂,他的心,簡直一刻也不能安定。整潔、雄偉的宮殿,在太子看來,就好比是一個牢籠關閉著他,使他苦悶。
 
太子回宮的原因,除了御者車匿以外,是沒有第三者可以知道。
 
淨飯大王見太子終日沉於憂愁之中,心裏很感到不安。因此,他就勸太子再到城外去郊遊,更命令隨從的車馬行列要勝過前次,必經的道路要舖得平坦,街道要打掃清淨。
 
太子出得城來,行走不遠,忽見路旁有一個垂死的病者,睡倒在那裡,身瘦腹大,呼吸急促,手足如枯木,眼裏流著淚水,口裏不住的呻吟,太子生起同情的心,就問車匿,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車匿思索了一下,不敢隱瞞的回答道:
 
『太子!這是一個病人,身體裏各部機構,如果缺乏調和,就會生起這病難的痛苦。』
 
太子感觸很深,像是自語,又像是問人:
 
『世間上的病人,就是他一個人呢?還是人人都不免要生病呢?』
 
『太子!這一個世間上,有身體就會有疾病的。』聽到太子的自語,車匿小心的這麼說。
 
太子想到人生的病苦,不覺恐怖戰慄起來,好似一葉扁舟,航行在驚濤駭浪中,他的心,時刻都感到忐忑不安,他不覺悲嘆道:
 
『哎唷!人生實在是個苦的東西啊!怎樣才能安然的過去呢?唉!世間上的一切眾生,都被愚癡闇惑障住了,大家不知道疾病隨時都會降臨,反而顛倒的追尋那不實的五欲之樂。』
 
太子在城外轉了一個圈子,就命令車匿駕車回城。他一想起病苦之情,就會感覺好像被人綑縛起來,任意打擲一樣的痛苦。
 
淨飯大王見到太子急忙的回城,不知為了什麼,他就再三的詰問跟隨太子左右的人,問到車匿,車匿老實的以見到老人病人稟告。淨飯大王聽了非常震驚,嚴厲的譴責護衛,他又在王宮中更增添美女音樂,極盡人間歡樂之情,希望能以此令太子離開憂愁的深淵,可是,這並不能收到一點效果。
 
因此,淨飯大王這一次親自出城去巡查了一趟,尋找一個繁茂的園林,重修街路,掃除不淨,派了更多的姿顏秀麗的侍女,和更多才智計謀的隨從,催促太子再去出遊。
 
太子見父王一番苦心,不忍過拂慈意,也就出遊了。車馬尚未行至父王為他選擇遊樂的園林,忽然看見四個人抬著一個棺材迎面走來,棺材的上面蒙覆著幡蓋,跟隨著的人都憂愁滿面,頭髮散亂,更有的嚎啕大哭,太子看後,知道這又是誰家的生命死亡了,太子搖頭嘆息著,車匿從旁稟告道:
 
『太子!這裡面是一個死人!』
 
『人為什麼要死呢?』太子不禁感慨萬千。
 
車匿好像對於死亡,也有很大的感觸,就殷勤的解釋道:
 
『死人就是人的身體機構壞了,一切感覺意識都沒有了,魂魄離開身體,筋肉也都乾燥,失去在世時活著的屈曲自在,像一段枯木似的,六親眷屬不能代替,朋友知交不能調換,再有恩愛情感的夫妻,也唯有把死者孤獨的放在荒郊野外的墳墓間而不能不分別。太子!死後的形骸埋進土裏的日子一久,屍骸也都要毀滅的!』
 
太子知道死亡是悽慘的,所以悲痛欲絕的向車匿道:
 
『車匿!死是人生的結局,人凡是有生,最終必定有死,男女老少,這是誰也不能免的!』
 
太子過去感觸到衰老的痛苦,疾病的痛苦,已經驚怖不已,現在再看到死亡的悲慘,不覺伏在車上不絕的悲嘆起來:『唉!世人的確誤會了,死亡是靠近了我們,我們怎能放逸的生活著呢?人非草木,亦非土石,怎麼都不憂慮世間的無常,還在那裏天天縱慾和遊戲呢?我想到死是人生不能免除的,我怎能放逸的目送著生命悄悄的過去呢?』
 
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有一天,佛陀问弟子:“你们说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

弟子们进行热烈的争论。这时候有一个相貌不凡的弟子大声地说:“人的生命长短,只在一呼一吸之间。”他话语一出,惊了在座的所有弟子,四座弟子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佛陀身上,都期望他的开示。

佛陀笑了笑赞许地说:“说得好!生命的长短,就是一呼一吸。

只有这样认识人的生命,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精髓。弟子们,你们不要怠慢,以为生命很长,像露水只有一瞬间,像浮游的虫子只有一昼夜,像花草只有一个季节,像凡人只有几十年。

其实,人的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人的生命如此脆弱,要正视这个现实,需要一颗强壮的心。
 
直面人生是需要勇气的。看看咱们生活的世界的真相吧:

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教化的国土,也就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娑婆”翻译为“堪忍”,意思是说这个世界虽然众苦煎迫,但是人生活在其中,还有能力忍受,因此称为堪忍。 根据《阿弥陀经》云,娑婆世界是个五浊恶世。

五浊分别是:


劫浊

人寿本来是八万四千岁,随著人心越来越凶恶,道德越来越浅薄,因此每一百年就减少一岁,直减到三十岁时有饥馑之灾,减到二十岁时有疾疫之灾,减到十岁时有刀兵之灾,而世界众生无不受害,是为劫浊。


见浊

正法、像法灭尽后,末法时代的众生,知见不正,邪见增盛,不知修行善道,是为见浊。


烦恼浊

众生追逐五欲六尘,引生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而恼乱身心,是为烦恼浊。


众生浊

众生因为知见不正,烦恼覆心,因此不知孝顺父母,不懂修善去恶,不畏恶业果报,以致福报渐衰,苦报渐增,是为众生浊。


命浊

众生因恶业增加,故而寿命渐减,从往古八万四千岁,到满百者稀,是为命浊。

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其余为别。四浊中又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而成众生浊与命浊二者。婆娑世界因为有此五浊,故称恶世。

[media]http://i.imgur.com/ScpXL.png[/media]
 
佛是大能力者!


眾所周知: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四無畏、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十八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
 
咱们有个邻居的小孩5岁。

过春节的时候外婆给了100块钱,舅舅给了几块糖。

小孩把糖揣兜里,把100块钱转身扔厕所了。ta知道糖好吃,但是那100块钱的纸不喜欢。

ta当然不懂100块钱可以买来好多好吃的糖。



人类很可怜,没见过什么好东西。所以即使那稀罕物摆在面前也不懂其价值。



佛法是无价之宝!!!




见过佛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好。


这个世界和佛的世界比就象矿工窝棚。
 
修行所得利益不止是生到佛国之后。六祖言西方只在目前。观念变化,思想行为也跟着一步一步趋于智慧。同样的人,同样的事,遇到同样的境界,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和体会,总在智慧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受用。
 
 每个法师每次讲法时都强调出离心,因为这是菩提心的基础。

那么,究竟怎样培养出离心?
  
     对一个凡夫来说,与生俱来的习气使我们对人世间的一切都有着很大的执着,这是业力和无明使然。

所以,要改变这种习惯,走一条相反的道路,的确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一个正确有效的方法。

佛法是完美的,佛陀是慈悲的,因为,针对众生的这一问题,佛法有一套完整的修法,帮助我们培养出离心,走一条光明的解脱之路。
 
  不断除轮回无法拥有永恒的快乐。所以,了生死出三界,这是学佛最基本要做到的。
  
  人人都希望得到快乐,不愿意感受痛苦。这是所有生命的共同点。但是,谁都无法逃离痛苦。

虽然佛法上说人间的一切快乐是暂时的假相,但无始以来的无明和愚痴,使人们仍然认为快乐是真实的,仍然执着地追求这些五欲六尘虚妄不实的享乐。那么,佛法教导大家进行理性的观察与思考,来认识六道轮回的本质,
 
  痛苦是人生的本质,且不说人间我们所感受的各类痛苦,即使是人生中我们看似快乐,并且兴味盎然地所追求的享受和快乐,其本质依旧是痛苦而非快乐。这就是人生的苦谛。

苦是本质,快乐只是短暂的,是假相而已。如果快乐是永远的,应该是时间越长越快乐,而事实上相反,我们是时间越长,快乐就转化为痛苦。
  
  举例来说,享受美食是快乐的,但是,这是在一定的量的范围之内,当吃饱后再继续吃,吃就变成了一种痛苦。这证明了吃的本身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在六道轮回中,
  因不确定性而痛苦。
  
  什么叫不确定?谁是我们的亲人、朋友、仇人?谁也无法肯定。
  
  小时候两小无猜的朋友,长大了可能形同陌路。曾经的生死之交,可能有一天成为置你于死地的仇人。今天的亲朋,一段时间之后,因某种因缘,就可能成为我的仇敌。别说朋友,在这个末法时代,连父母兄弟之间,为了遗产等蝇头小利,对簿公堂、反目成仇者,真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
  
  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每天演绎的都是这样的故事,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朋友与敌人,在不停地变化中,只不过时间长短而已。短则几月、几年,长的可能要一生、几世。
  
  而且,从轮回的长河来看,今生的亲属关系,前世可能是仇敌关系。今生的父与子,可能是前世的子与母。今生他杀我,可能是前世我害了他。等等。所以,我们既没有真实确定的亲人,也没有真实确定的仇人。
  


  快乐与享乐也是无法确定的。曾经我们做过天王、帝王,曾经我们快乐幸福、位高权重,曾经却连住的房屋都没有。而也有生为畜生的时候,没有说话的功能,很愚笨,连明天的生活都不会思考。也曾经,我们在饿鬼道中想喝上一滴水都得不到。

今生,因为轮回流转的缘故,转生为现在的我。现在我的命运,同样也没有办法把握,因为它是流转的。

现在我们分分秒秒之间都在老,都在走向死亡,连何时会失去生命都没有把握,而且,任何一点小小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失去生命的因。
 
  过去佛陀说过,只要是因缘和合造成的事物,一切都是短暂的。

所以,凡夫所谓的一切快乐和享受都是暂时的。

例如蚊子咬后皮肤很痒,挠一挠,感觉上会舒服,结果挠着挠着就由痒变成了痛,舒服转变为新的痛苦。证明挠一挠也不是快乐。


所以说,一切的一切没有确定性。
  
  现在我们可能很快乐,我们的能力能够满足五根所需,人生又正值壮年,事业也正遇顺境,一切看来都是美好而平静的。

但细想想,你能肯定这一生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吗?不能肯定。

所以,这就是我们的痛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