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欣赏&讨论: 探春理家 -- 贾府的帕累托改进

这有神马奇怪的吗?
这红楼如果不是跟着宝玉和黛玉的心境走着读着, 这书读着还有神马劲吗:blink:

也讲了几次了, 30岁读红楼还有神马意思?:blink:
宝黛相见是几岁? 姑娘们进观园是几岁?
你还记得红楼里著名的那个女儿结了婚的就变成神马神马的说法了吧,可见年龄对心性的影响吧

30岁读宝黛初见的情感能读出滋味来吗?
30岁读宝玉躺在可卿的床上能读出春梦来吗?
十几岁是大官园里的主流, 十几岁的宝钗你们读出入世出世来, 我真是佩服:blowzy::(:D

读书要趁早, 特别是读少男少女的书
如果读《安娜卡列尼娜>, 那个嘛30岁读不算晚:cool:
刚才忙,现在接茬写。;)

这红楼如果不是跟着宝玉和黛玉的心境走着读着, 这书读着还有神马劲吗
======================================
嗯,都该跟你似的,把自己当男/女主角,代入着读才有劲?:blink:怪不得你喜欢武侠小说。:D:D:D

30岁读宝黛初见的情感能读出滋味来吗?30岁读宝玉躺在可卿的床上能读出春梦来吗?
=====================
为什么不能?人人都是从年轻过来的。:p
写不比读更难?话说曹公写书时也至少30+了(胡适考证,曹死在40+),要照你的说法,都30+多了,岂不是更写不出来了?:o
 
让URL见笑了

所以说嘛, 这红楼看怎么读, 读什么了

如果是想读一把辛酸泪, 那就要趁早读, 什么叫早呢? 就是要在自己的心还没有被生活的琐碎磨平的时候, 在自己的心还憧憬爱情的时候, 在读到

问世间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时自己的心还会一颤的时候

不相信爱情了不是不可以读红楼, 而是读红楼的目的不一样了
当你读红楼读到的就是娶这个将来过日子好, 娶那个将来日子不好过, 那还读什么红楼? 读媒婆传算了:blowzy::D

当然啦, 如果是研究红楼, 研究社会学的, 研究诗词歌赋, 研究药物食材的....80岁读红楼也会有收获

总之, 读红楼要看读什么, 怎么读了
永远相信爱情,:D:D:D 鱼眼珠子了,也还是信,;):D我觉得这跟年龄关系不大,看人。

举个例子吧,法国电影《情人》,梁家辉演男主角的那部,大伙都知道吧。杜拉斯写这部的时候,老太太了,浪漫柔情。反而她中年时候的几乎同一取材的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明显心硬得多。
 
刚才忙,现在接茬写。;)



这红楼如果不是跟着宝玉和黛玉的心境走着读着, 这书读着还有神马劲吗

======================================

嗯,都该跟你私的,把自己当男/女主角,才有劲?:blink:怪不得你喜欢武侠小说。:D:D:D



30岁读宝黛初见的情感能读出滋味来吗?30岁读宝玉躺在可卿的床上能读出春梦来吗?

=====================

为什么不能?人人都是从年轻过来的。:p话说曹公写书时也至少30+了(胡适考证,曹死在40+)。:o 出世入世可不可能是曹公30+对宝钗的看法呢?这个其实我是没看出来。我看到的是宝钗不象黛玉,一颗心只在宝玉身上。她有自己独立的想法看法,主意比林大多了。



嗯, 也是哈:blowzy::D
 
嗯, 也是哈:blowzy::D
你最象宝玉的地方,就是对女ID都很谦让,:D:D:D。比宝玉强的呢,鱼眼珠子,你也能让着,:D:cool:可惜chiffon不谈宝玉,我觉得宝玉并不是女性主义者。

你说的也有道理的,那种暧昧的小儿女的互相试探,年轻时可能体会更真切。

谢谢啦,不好意思,承让承让。:p
 
永远相信爱情,:D:D:D 鱼眼珠子了,也还是信,;):D我觉得这跟年龄关系不大,看人。

举个例子吧,法国电影《情人》,梁家辉演男主角的那部,大伙都知道吧。杜拉斯写这部的时候,老太太了,浪漫柔情。反而她中年时候的几乎同一取材的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明显心硬得多。

估计是人老了,其他东西反而看淡了,倒又在乎感情了

倒是中年的时候,在乎的事情太多,感情倒放的轻了
 
估计是人老了,其他东西反而看淡了,倒又在乎感情了

倒是中年的时候,在乎的事情太多,感情倒放的轻了
同意。:cool:

另外,她中年的时候生活不算非常如意,所以文章能看出来tough的那面。老了,可能超脱了?也分人,也有越老越各色的,:D:D:D
 
你们女人有意思, 读书难道不是跟着书中人物的心境走, 而是按自己喜好走?
一部红楼用尽曹大师心血, 做不到让读者读书时自然而然就成了书中的宝玉, 这书岂不是太失败了:blink:
湘云好与不好, 不过是过眼烟云, 无关紧要, 如园中其他花朵一样, 用来衬托宝黛而已, 宝玉哪里会真有心在湘江云身上?

我们读书,如果读到用放大镜看花朵美女, 细则细矣, 可看到的是花朵美女的毛孔, 读书的乐趣尽失,美感尽失, 岂不可惜了曹大师一片心血:blowzy:;):p:D

这倒未必
不觉得作者花笔墨下力气写这么多姑娘是拿谁衬托谁来着
可能是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年纪太小了,想的非常简单,就是作者自己有这么一大家子,万紫千红,才情各异,加上自己际遇无常,动了心思要把这半生写成个故事罢了(不要脸的说一句我也动过这心思)
写故事嘛,总免不了把心里的女神寄托在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物上,喜欢的女孩子们也依着原样多美化几分,于是就有了这些大观园里的姐姐妹妹们
湘云好不好,怎么会无关紧要?十二钗都是他的身边人心尖尖
虽然被周先生连累的不大看重她,我还是希望她有个好归宿的,卫公子就不错
 
湘云:写不尽的诗,做不完的针线

[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湘云的阳光和才华在大观园的小姐里独树一帜,虽然经常笼罩在黛玉宝钗的阴影中被排第三,但在才华上很多地方堪比黛玉宝钗,性格上又比那两位更让人欣赏。

湘云很小时候就父母双亡了,住在叔叔那里,待遇很不好,三更半夜还要做活,贾府的大丫头也没这么辛苦。大概因为做的多,湘云的针线技术在小姐里最佳,宝玉要做的东西,袭人也求她给做(怎么另一高手晴雯忙不过来?病补孔雀裘那阵袭人回家了,是巧合吗?)。宝钗讲,一问家里过日子的话,湘云的眼睛就红了。她每次回史家都那么不情愿,还要嘱咐宝玉和老太太讲把她接回来,再进来就像小鸟离了笼子般快乐。这么看湘云比黛玉各方面的背景都要惨,父母去世更早,黛玉是贾府的户口而湘云只能暂住,经济上也拮据。但和黛玉动不动唉声叹气比起来,湘云的乐观豁达更显难得,把悲伤留给自己,把欢乐带给别人,令人赞叹和怜惜。

菊花诗会,黛玉夸奖头一句好的是湘云的“圃冷斜阳忆旧游”。芦雪庵联句,湘云的句子最多,“都是那块鹿肉的功劳”。凹晶馆联句,她和黛玉共谱“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绝唱。在书中有热闹有诗句有猜谜的地方,总有湘云的热心奉献,不但质量稳居前三,数量上更是最多,大概是大观园里第一高产的才女了。她不但诗才出众,对哲学什么的,悟性也高。和翠缕的那段关于阴阳的科普,那个“后事终难继”的谜语,都显示湘云并不只是偶尔灵光闪现的搞笑角色,而是对大道理也有深刻理解的内涵女。一方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有侠义之风,一方面锦心绣口,“是真名士自风流”。对待下人,宝钗是刻意笼络,黛玉是真心但清高,湘云则是真诚平等。翠缕问了她那么多傻问题,她解答得非常耐心;香菱学诗,宝钗没怎么管,黛玉指点精义,而湘云是没昼没夜,高谈阔论。如果谁遇到困难被湘云看到,她的第一反应总是帮人出头,充荆轲聂政,猜谜联句时都要好心提醒别人。这个英雄本色的作派,在现代社会里当能交到最多的朋友。

湘云在书中出现得较晚,这时我们才知道,还有一个比黛玉更早进贾府的,而且和宝玉也是青梅竹马,袭人到宝玉那里之前竟是湘云的闺密。参考贾母对黛玉的安排,湘云也是从小和宝玉一起培养感情的候选人,黛玉后来居上,贾母在张道士提亲那段放弃了选择湘云,没多久袭人讲史姑娘大喜,应指她和别人订婚了,以后直到八十回,她的前途问题也没什么变化,和宝玉的关系起于哥们儿也止于哥们儿。人际关系方面,湘云开始最要好的是宝钗,这个很好理解,宝钗对她的照顾多,两人也有相似的价值观。后来黛玉和她走得更近,这应出于才华上的互相欣赏,加上日久见人心的相知。湘云小时在贾府住过不少时候,熟人不少,大概是不如黛玉和宝钗那么精心维持,消息时灵时不灵,她知道黛玉剪了她做的扇面,袭人内定姨娘约了黛玉去道喜,到贾府来也给重要的丫头送礼物--袭人,鸳鸯,金钏,平儿,却不知金钏已经被撵了。

湘云这个女生,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又好相处,如果放现在,会有“娶妻当如史湘云”之叹,能比黛玉宝钗吸引到更多的追求者。可惜她也只能等待命运的安排,这么优秀的一个女孩,幸福生活和如意郎君也只能曾经拥有,没法天长地久。
 
史湘云的归宿,从判词上讲,嫁了个好丈夫,有过一段短暂的幸福时光,后来出现变故失去了丈夫,最终还是命里缺男人。原书看不出有关的细节,按脂批和红学家们的八卦努力,她是嫁了卫若兰,一个家世外貌气质都好的贵公子,后来守寡。湘云和卫若兰的关系,据说是通过金麒麟来联上的,我觉得这个说法相对靠谱些。那个金麒麟,我一开始觉得和宝钗的金锁起类似的作用,暗示湘云也是积极追求和宝玉在一起的,两个人应该有故事。可是后来仔细查看书里的内容,湘云和宝玉的男女感情貌似挺纯洁,八故事不容易。:confused:
 
关于宝玉湘云的关系,有这么8的:ZT

随着身体的发育,当初懵懂的少年都在不断的成长,他们想回到童年时的的快乐已不可能了。身体给两人都安装了一些与身俱来的欲望,谁都不能象少年时期无忧无虑。表面上大大冽冽的湘云,如果还是从前那样心无芥蒂,何以在二十二回,在与黛玉闹矛盾后,对宝玉说出“自己是丫头、林黛玉是千金小姐”的气话?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无奈与委曲,失落和伤心?
    而宝玉,在内心深处似乎也对云儿多了一份暧昧。
    请看第二十九回:
    此回叙说贾母、凤姐、宝玉、黛玉、宝钗一行人去清虚观打醮,清虚观道长张道士,本是贾母的丈夫世袭荣国公贾代善的替身,他为了炫耀,向宝玉讨来通灵宝玉给其徒子徒孙观赏。而作为奉还时的回报,把包括“点翠金麒麟”在内的一大盘道士传道的法器,作为玩具赠与了宝玉。
    对这一盘法器玩具,贾宝玉本不稀罕:“……我要这个也无用,不如叫小子捧了这个,跟着我散给穷人罢!”可是,接下来于贾母及诸人的一席闲话——
    且说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因叫个小丫头子,捧着方才那一盘东西,将自己的玉带上,用手翻弄寻拨,一件一件的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一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是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小些。”……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
    这一番对话顿时改变了宝玉的初衷,原因在于,宝玉听见史湘云有这东西,自己便将那麒麟忙拿起来,揣在怀里。忽又想到怕人看见他听是史湘云有了,他就留着这件。因此,手里揣着,却拿眼睛瞟人。只见众人倒都不理论,惟有黛玉瞅着他点头儿,……
    作者写到这里,非常精彩。宝玉自然有的是麒麟、狮子、珍禽、瑞兽,因此初衷是“散给穷人”。当他知道湘云“有一个”时,心中顿起微澜,于是“忙拿起来,揣在怀里”。这样,宝玉对湘云的那一缕情思,就可见一斑了。小说特别精妙的是,当他“揣怀”的一刹那,忽然掠过念头:怕人家窥破他是因为湘云有了“金麒麟”才特意珍藏的!于是,“拿眼睛瞟人”!这就所谓“此地无银三百两”了!显然,那之所以引起宝玉的感情的波澜的是大观园里所飘忽的“佩玉的公子要配戴金的小姐”这句话。
    宝玉既然藏下了金麒麟,自然要送与史湘云。
    第三十一回,史湘云来了。以下有这么一段——
    ……黛玉道:“你哥哥有好东西等着给你呢!”湘云道:“什么好东西?”宝玉笑道:“你信他!——几日不见,越发高了。”……
    宝玉窘极了,只好否认,只好抵赖!“你信他”!接下是赶快岔开这一敏感而自己无以为答的话题,说了一句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客套话“——几日不见,越发长高了”,这种打岔与掩饰,只能说宝玉的心中有“鬼”。
    两上无猜的少年已经长大了,你们再也回不去了。
    更令人浮想想翩的是,麒麟在宝玉送与的过程中竟然不慎丢失了,让湘云的丫鬟翠缕捡到后交给了湘云,注意,此时,翠缕与湘云谈论物与人的阴阳问题。当这只金麒麟托在湘云的手掌上,留下令读者深思遥想的一笔:
    湘云举目一看,却是文彩辉煌的一个金麒麟,比自己佩的又大又有文彩。湘云伸手擎在掌上,心里不知怎么一动,似有所感。
    这里湘云的“正自出神”或者“似有所感”,或指她也想起了贾府里传言的“金玉姻缘”;想起了自己的金麒麟,想起了佩戴“玉”的那一方,想起自己的姻缘……;小说写的十分含蓄。但是,作为自小失去双亲的湘云,盼望着有所依恃的湘云,面对从小一起生活的宝玉,针对那神秘的“金玉姻缘”的说法,似不可能无动于心中的!
    更引的是,此时,宝玉前来寻麒麟。三人相遇,湘云打趣宝玉:“幸而是这个;明日倘或把印丢了,难道也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倒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就该死了。”这个饰物,宝玉很是看重呀。
    可是作者对于二人情感的铺写,就此打住,后文似无多状。“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到底作者用意如何,却引起后人无限联想。
    不过,人生往往是误打误撞的时候多,宝玉与湘云成为一对,也并非全无可能。
......

听听湘云叫宝玉“二哥哥,二哥哥”的多甜,小心眼的林妹妹自然要调笑湘云“爱哥哥,爱哥哥”一番了。湘云怎么会不爱宝玉呢?湘云情窦初开,她钟情的对象惟有宝玉。湘云和丫鬟一路纤纤的走来,谈着扇子,说着麒麟,念着阴阳,想着男女,她的情感就想一路走来的路,曲曲折折,折叠成她的叹息和哀伤。她无法放下友情的包袱,又割舍不下对二哥哥的爱情。人人都道她无忧无虑,实则她的内心还是有痛苦的,只是她本性是一个豁达之人,能够看的开而已。对于这一点,我认为作者曹雪芹先生是有隐寓的。《红楼梦》有一个值得研究的地方:林妹妹有单独的内心描写,薛姐姐也有,而单单和她们同样重要的湘云则没有。我们只看到了湘云活泼的表象,而忽视了湘云的内心世界,那么湘云的内心秘密是什么呢?她爱宝玉,她爱宝玉。湘云的醉卧,学者只从一般意义上认为是表达了湘云的魏晋风流,而忽视湘云内心的苦闷。人不会无缘无故的把自己弄的酩酊大醉,让别人看自己的洋相。实则是对内心苦闷的暂时排遣和逃离。湘云的“醉卧”也不能例外。她排遣的是对宝玉的爱情和对林妹妹的友情的冲突造成的苦闷。曹雪芹把湘云的醉卧写的异常的好,从全书来看,也是很精彩的一幕,可谓经典之经典。不知曹先生的深意也在此呢?借“醉”来表“苦”呢?

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需要说明一下,就是湘云喜欢穿着宝玉的衣裳,做宝玉的打扮,而且扮的很像,有一回还骗过了贾老夫人,结果把大家都逗乐了。这样的一件小事,也许在很多读者的眼里,最多只把它当作反映湘云活泼性格的材料,而没有想到这件事情也表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中的情郎俏模样,表现了宝玉和湘云的关系之密切。
 


贾政心里的八荣八耻似乎是这样的:

以诗礼之家为荣,以粗鄙之家为耻;
以礼贤下士为荣,以在外胡闹为耻;
以孩子灵秀为荣,以孩子猥琐为耻;
以赵姨娘为荣,以王夫人为耻。

这最后一组有点意外,但事实好像是这样的。那个黛玉的影子晴雯,有人讲也是赵姨娘的影子。



:cool: :D :D :D :D









 
关于宝玉湘云的关系,有这么8的:ZT

随着身体的发育,当初懵懂的少年都在不断的成长,他们想回到童年时的的快乐已不可能了。身体给两人都安装了一些与身俱来的欲望,谁都不能象少年时期无忧无虑。表面上大大冽冽的湘云,如果还是从前那样心无芥蒂,何以在二十二回,在与黛玉闹矛盾后,对宝玉说出“自己是丫头、林黛玉是千金小姐”的气话?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无奈与委曲,失落和伤心?
    而宝玉,在内心深处似乎也对云儿多了一份暧昧。
    请看第二十九回:
    此回叙说贾母、凤姐、宝玉、黛玉、宝钗一行人去清虚观打醮,清虚观道长张道士,本是贾母的丈夫世袭荣国公贾代善的替身,他为了炫耀,向宝玉讨来通灵宝玉给其徒子徒孙观赏。而作为奉还时的回报,把包括“点翠金麒麟”在内的一大盘道士传道的法器,作为玩具赠与了宝玉。
    对这一盘法器玩具,贾宝玉本不稀罕:“……我要这个也无用,不如叫小子捧了这个,跟着我散给穷人罢!”可是,接下来于贾母及诸人的一席闲话——
    且说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因叫个小丫头子,捧着方才那一盘东西,将自己的玉带上,用手翻弄寻拨,一件一件的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一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是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小些。”……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
    这一番对话顿时改变了宝玉的初衷,原因在于,宝玉听见史湘云有这东西,自己便将那麒麟忙拿起来,揣在怀里。忽又想到怕人看见他听是史湘云有了,他就留着这件。因此,手里揣着,却拿眼睛瞟人。只见众人倒都不理论,惟有黛玉瞅着他点头儿,……
    作者写到这里,非常精彩。宝玉自然有的是麒麟、狮子、珍禽、瑞兽,因此初衷是“散给穷人”。当他知道湘云“有一个”时,心中顿起微澜,于是“忙拿起来,揣在怀里”。这样,宝玉对湘云的那一缕情思,就可见一斑了。小说特别精妙的是,当他“揣怀”的一刹那,忽然掠过念头:怕人家窥破他是因为湘云有了“金麒麟”才特意珍藏的!于是,“拿眼睛瞟人”!这就所谓“此地无银三百两”了!显然,那之所以引起宝玉的感情的波澜的是大观园里所飘忽的“佩玉的公子要配戴金的小姐”这句话。
    宝玉既然藏下了金麒麟,自然要送与史湘云。
    第三十一回,史湘云来了。以下有这么一段——
    ……黛玉道:“你哥哥有好东西等着给你呢!”湘云道:“什么好东西?”宝玉笑道:“你信他!——几日不见,越发高了。”……
    宝玉窘极了,只好否认,只好抵赖!“你信他”!接下是赶快岔开这一敏感而自己无以为答的话题,说了一句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客套话“——几日不见,越发长高了”,这种打岔与掩饰,只能说宝玉的心中有“鬼”。
    两上无猜的少年已经长大了,你们再也回不去了。
    更令人浮想想翩的是,麒麟在宝玉送与的过程中竟然不慎丢失了,让湘云的丫鬟翠缕捡到后交给了湘云,注意,此时,翠缕与湘云谈论物与人的阴阳问题。当这只金麒麟托在湘云的手掌上,留下令读者深思遥想的一笔:
    湘云举目一看,却是文彩辉煌的一个金麒麟,比自己佩的又大又有文彩。湘云伸手擎在掌上,心里不知怎么一动,似有所感。
    这里湘云的“正自出神”或者“似有所感”,或指她也想起了贾府里传言的“金玉姻缘”;想起了自己的金麒麟,想起了佩戴“玉”的那一方,想起自己的姻缘……;小说写的十分含蓄。但是,作为自小失去双亲的湘云,盼望着有所依恃的湘云,面对从小一起生活的宝玉,针对那神秘的“金玉姻缘”的说法,似不可能无动于心中的!
    更引的是,此时,宝玉前来寻麒麟。三人相遇,湘云打趣宝玉:“幸而是这个;明日倘或把印丢了,难道也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倒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就该死了。”这个饰物,宝玉很是看重呀。
    可是作者对于二人情感的铺写,就此打住,后文似无多状。“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到底作者用意如何,却引起后人无限联想。
    不过,人生往往是误打误撞的时候多,宝玉与湘云成为一对,也并非全无可能。
......

听听湘云叫宝玉“二哥哥,二哥哥”的多甜,小心眼的林妹妹自然要调笑湘云“爱哥哥,爱哥哥”一番了。湘云怎么会不爱宝玉呢?湘云情窦初开,她钟情的对象惟有宝玉。湘云和丫鬟一路纤纤的走来,谈着扇子,说着麒麟,念着阴阳,想着男女,她的情感就想一路走来的路,曲曲折折,折叠成她的叹息和哀伤。她无法放下友情的包袱,又割舍不下对二哥哥的爱情。人人都道她无忧无虑,实则她的内心还是有痛苦的,只是她本性是一个豁达之人,能够看的开而已。对于这一点,我认为作者曹雪芹先生是有隐寓的。《红楼梦》有一个值得研究的地方:林妹妹有单独的内心描写,薛姐姐也有,而单单和她们同样重要的湘云则没有。我们只看到了湘云活泼的表象,而忽视了湘云的内心世界,那么湘云的内心秘密是什么呢?她爱宝玉,她爱宝玉。湘云的醉卧,学者只从一般意义上认为是表达了湘云的魏晋风流,而忽视湘云内心的苦闷。人不会无缘无故的把自己弄的酩酊大醉,让别人看自己的洋相。实则是对内心苦闷的暂时排遣和逃离。湘云的“醉卧”也不能例外。她排遣的是对宝玉的爱情和对林妹妹的友情的冲突造成的苦闷。曹雪芹把湘云的醉卧写的异常的好,从全书来看,也是很精彩的一幕,可谓经典之经典。不知曹先生的深意也在此呢?借“醉”来表“苦”呢?

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需要说明一下,就是湘云喜欢穿着宝玉的衣裳,做宝玉的打扮,而且扮的很像,有一回还骗过了贾老夫人,结果把大家都逗乐了。这样的一件小事,也许在很多读者的眼里,最多只把它当作反映湘云活泼性格的材料,而没有想到这件事情也表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中的情郎俏模样,表现了宝玉和湘云的关系之密切。



:D :D :D :D

历害!历害! :cool: :p :p :p :p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