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忙,现在接茬写。这有神马奇怪的吗?
这红楼如果不是跟着宝玉和黛玉的心境走着读着, 这书读着还有神马劲吗:blink:
也讲了几次了, 30岁读红楼还有神马意思?:blink:
宝黛相见是几岁? 姑娘们进观园是几岁?
你还记得红楼里著名的那个女儿结了婚的就变成神马神马的说法了吧,可见年龄对心性的影响吧
30岁读宝黛初见的情感能读出滋味来吗?
30岁读宝玉躺在可卿的床上能读出春梦来吗?
十几岁是大官园里的主流, 十几岁的宝钗你们读出入世出世来, 我真是佩服:blowzy:
读书要趁早, 特别是读少男少女的书
如果读《安娜卡列尼娜>, 那个嘛30岁读不算晚![]()
永远相信爱情,让URL见笑了
所以说嘛, 这红楼看怎么读, 读什么了
如果是想读一把辛酸泪, 那就要趁早读, 什么叫早呢? 就是要在自己的心还没有被生活的琐碎磨平的时候, 在自己的心还憧憬爱情的时候, 在读到
问世间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时自己的心还会一颤的时候
不相信爱情了不是不可以读红楼, 而是读红楼的目的不一样了
当你读红楼读到的就是娶这个将来过日子好, 娶那个将来日子不好过, 那还读什么红楼? 读媒婆传算了:blowzy:
当然啦, 如果是研究红楼, 研究社会学的, 研究诗词歌赋, 研究药物食材的....80岁读红楼也会有收获
总之, 读红楼要看读什么, 怎么读了
刚才忙,现在接茬写。
这红楼如果不是跟着宝玉和黛玉的心境走着读着, 这书读着还有神马劲吗
======================================
嗯,都该跟你私的,把自己当男/女主角,才有劲?:blink:怪不得你喜欢武侠小说。
30岁读宝黛初见的情感能读出滋味来吗?30岁读宝玉躺在可卿的床上能读出春梦来吗?
=====================
为什么不能?人人都是从年轻过来的。话说曹公写书时也至少30+了(胡适考证,曹死在40+)。
出世入世可不可能是曹公30+对宝钗的看法呢?这个其实我是没看出来。我看到的是宝钗不象黛玉,一颗心只在宝玉身上。她有自己独立的想法看法,主意比林大多了。
永远相信爱情,
永远相信爱情,鱼眼珠子了,也还是信,
我觉得这跟年龄关系不大,看人。
举个例子吧,法国电影《情人》,梁家辉演男主角的那部,大伙都知道吧。杜拉斯写这部的时候,老太太了,浪漫柔情。反而她中年时候的几乎同一取材的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明显心硬得多。
你们女人有意思, 读书难道不是跟着书中人物的心境走, 而是按自己喜好走?
一部红楼用尽曹大师心血, 做不到让读者读书时自然而然就成了书中的宝玉, 这书岂不是太失败了:blink:
湘云好与不好, 不过是过眼烟云, 无关紧要, 如园中其他花朵一样, 用来衬托宝黛而已, 宝玉哪里会真有心在湘江云身上?
我们读书,如果读到用放大镜看花朵美女, 细则细矣, 可看到的是花朵美女的毛孔, 读书的乐趣尽失,美感尽失, 岂不可惜了曹大师一片心血:blowzy:![]()
贾政心里的八荣八耻似乎是这样的:
以诗礼之家为荣,以粗鄙之家为耻;
以礼贤下士为荣,以在外胡闹为耻;
以孩子灵秀为荣,以孩子猥琐为耻;
以赵姨娘为荣,以王夫人为耻。
这最后一组有点意外,但事实好像是这样的。那个黛玉的影子晴雯,有人讲也是赵姨娘的影子。
关于宝玉湘云的关系,有这么8的:ZT
随着身体的发育,当初懵懂的少年都在不断的成长,他们想回到童年时的的快乐已不可能了。身体给两人都安装了一些与身俱来的欲望,谁都不能象少年时期无忧无虑。表面上大大冽冽的湘云,如果还是从前那样心无芥蒂,何以在二十二回,在与黛玉闹矛盾后,对宝玉说出“自己是丫头、林黛玉是千金小姐”的气话?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无奈与委曲,失落和伤心?
而宝玉,在内心深处似乎也对云儿多了一份暧昧。
请看第二十九回:
此回叙说贾母、凤姐、宝玉、黛玉、宝钗一行人去清虚观打醮,清虚观道长张道士,本是贾母的丈夫世袭荣国公贾代善的替身,他为了炫耀,向宝玉讨来通灵宝玉给其徒子徒孙观赏。而作为奉还时的回报,把包括“点翠金麒麟”在内的一大盘道士传道的法器,作为玩具赠与了宝玉。
对这一盘法器玩具,贾宝玉本不稀罕:“……我要这个也无用,不如叫小子捧了这个,跟着我散给穷人罢!”可是,接下来于贾母及诸人的一席闲话——
且说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因叫个小丫头子,捧着方才那一盘东西,将自己的玉带上,用手翻弄寻拨,一件一件的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一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是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小些。”……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
这一番对话顿时改变了宝玉的初衷,原因在于,宝玉听见史湘云有这东西,自己便将那麒麟忙拿起来,揣在怀里。忽又想到怕人看见他听是史湘云有了,他就留着这件。因此,手里揣着,却拿眼睛瞟人。只见众人倒都不理论,惟有黛玉瞅着他点头儿,……
作者写到这里,非常精彩。宝玉自然有的是麒麟、狮子、珍禽、瑞兽,因此初衷是“散给穷人”。当他知道湘云“有一个”时,心中顿起微澜,于是“忙拿起来,揣在怀里”。这样,宝玉对湘云的那一缕情思,就可见一斑了。小说特别精妙的是,当他“揣怀”的一刹那,忽然掠过念头:怕人家窥破他是因为湘云有了“金麒麟”才特意珍藏的!于是,“拿眼睛瞟人”!这就所谓“此地无银三百两”了!显然,那之所以引起宝玉的感情的波澜的是大观园里所飘忽的“佩玉的公子要配戴金的小姐”这句话。
宝玉既然藏下了金麒麟,自然要送与史湘云。
第三十一回,史湘云来了。以下有这么一段——
……黛玉道:“你哥哥有好东西等着给你呢!”湘云道:“什么好东西?”宝玉笑道:“你信他!——几日不见,越发高了。”……
宝玉窘极了,只好否认,只好抵赖!“你信他”!接下是赶快岔开这一敏感而自己无以为答的话题,说了一句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客套话“——几日不见,越发长高了”,这种打岔与掩饰,只能说宝玉的心中有“鬼”。
两上无猜的少年已经长大了,你们再也回不去了。
更令人浮想想翩的是,麒麟在宝玉送与的过程中竟然不慎丢失了,让湘云的丫鬟翠缕捡到后交给了湘云,注意,此时,翠缕与湘云谈论物与人的阴阳问题。当这只金麒麟托在湘云的手掌上,留下令读者深思遥想的一笔:
湘云举目一看,却是文彩辉煌的一个金麒麟,比自己佩的又大又有文彩。湘云伸手擎在掌上,心里不知怎么一动,似有所感。
这里湘云的“正自出神”或者“似有所感”,或指她也想起了贾府里传言的“金玉姻缘”;想起了自己的金麒麟,想起了佩戴“玉”的那一方,想起自己的姻缘……;小说写的十分含蓄。但是,作为自小失去双亲的湘云,盼望着有所依恃的湘云,面对从小一起生活的宝玉,针对那神秘的“金玉姻缘”的说法,似不可能无动于心中的!
更引的是,此时,宝玉前来寻麒麟。三人相遇,湘云打趣宝玉:“幸而是这个;明日倘或把印丢了,难道也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倒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就该死了。”这个饰物,宝玉很是看重呀。
可是作者对于二人情感的铺写,就此打住,后文似无多状。“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到底作者用意如何,却引起后人无限联想。
不过,人生往往是误打误撞的时候多,宝玉与湘云成为一对,也并非全无可能。
......
听听湘云叫宝玉“二哥哥,二哥哥”的多甜,小心眼的林妹妹自然要调笑湘云“爱哥哥,爱哥哥”一番了。湘云怎么会不爱宝玉呢?湘云情窦初开,她钟情的对象惟有宝玉。湘云和丫鬟一路纤纤的走来,谈着扇子,说着麒麟,念着阴阳,想着男女,她的情感就想一路走来的路,曲曲折折,折叠成她的叹息和哀伤。她无法放下友情的包袱,又割舍不下对二哥哥的爱情。人人都道她无忧无虑,实则她的内心还是有痛苦的,只是她本性是一个豁达之人,能够看的开而已。对于这一点,我认为作者曹雪芹先生是有隐寓的。《红楼梦》有一个值得研究的地方:林妹妹有单独的内心描写,薛姐姐也有,而单单和她们同样重要的湘云则没有。我们只看到了湘云活泼的表象,而忽视了湘云的内心世界,那么湘云的内心秘密是什么呢?她爱宝玉,她爱宝玉。湘云的醉卧,学者只从一般意义上认为是表达了湘云的魏晋风流,而忽视湘云内心的苦闷。人不会无缘无故的把自己弄的酩酊大醉,让别人看自己的洋相。实则是对内心苦闷的暂时排遣和逃离。湘云的“醉卧”也不能例外。她排遣的是对宝玉的爱情和对林妹妹的友情的冲突造成的苦闷。曹雪芹把湘云的醉卧写的异常的好,从全书来看,也是很精彩的一幕,可谓经典之经典。不知曹先生的深意也在此呢?借“醉”来表“苦”呢?
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需要说明一下,就是湘云喜欢穿着宝玉的衣裳,做宝玉的打扮,而且扮的很像,有一回还骗过了贾老夫人,结果把大家都逗乐了。这样的一件小事,也许在很多读者的眼里,最多只把它当作反映湘云活泼性格的材料,而没有想到这件事情也表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中的情郎俏模样,表现了宝玉和湘云的关系之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