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英语版《论语心得》如何翻译“君子”、“小人”[转]

子曰

仁者爱人
注册
2013-09-30
消息
53
荣誉分数
22
声望点数
18
在巴黎机场书店,看到署名Yu Dan的Le bonheur selon Confucius: Petit manuel de sagesse universelle(《孔夫子论幸福:普世智慧小手册》)和其它畅销书摆在一起。这不是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吗?

到了香港机场,照例逛书店,结果又看到了署名Yu Dan的Confucius from the Heart:Ancient Wisdom for Today's World(《心 中的孔子:当今世界的古代智慧》),号称是10 million copy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这不还是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吗?这回,花了204元港币买了一本(英语正版书真是很贵啊),不为别的,就想知道英语版的《论语 心得》是怎么翻译“君子”和“小人”这两个高难概念的——唯君子与小人为难译也。要知道,这是堂堂英国麦克米兰(Macmillan)公司约请英国专家 Esther Tyldesley翻译的,绝对地道。

咱们先小人,后君子。

据我用word有关功能不完全统计,《论语》出现的“小人”一词有24处,于丹《心得》中出现的“小人”应该比24次还要多很多。那么,这“小人”到底该怎么翻译呢?总不会是small man吧?

在英语版《心得》的第44页出现了“小人”。在首次提到的时候,就是用的small man,放在引号中作为直译,随后解释说就是small-minded(小心眼)或者second-rate people(不入流的人)。在《心得》中,于丹转引并翻译孔子的话说:“像这样的小人你能让他去谋国家大事吗?”这句话在英文版中是这样翻译的:Can you let this kind of petty individual plan great matters of state? 所以,在这里“小人”被翻译成petty individual(渺小的个人)。

接下来《心得》提到孔子的“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一句时,对应的英文是possessed of courage but devoid of morality, small man will be a brigand。这里用的是直译的“small man”,而下文对这句话的通俗解释里,“小人”又被翻译为petty person。这个petty加上个定冠词也可以直接作为“小人”的翻译,比如“小人骄而不泰”这一句就翻译成the petty is arrogant without being at ease。

在后文中提到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句的翻译,分别使用了small man, petty person,或者petty individual来翻译“小人”。

那么,《论语》中出现了64次的“君子”怎么翻译呢?是不是可以按照字典翻译为gentleman呢?在这本英文版的《论语心得》中,所有提到“君子”的地方都是这样翻译的:

junzi

也就是说是汉语拼音的“君子”,印成斜体字表示这是一个外来语。在英文版的《论语心得》中,特意加了这样一段于丹《论语心得》汉语原文中没有的文字来解释junzi

The word junzi,which appears more often than any other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describes Confucius's ideal person, who any one of us, rich or poor,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君子”这个词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比其它任何词都多,这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之人,而我们中间的任何人,不论贫富,都可能成为这样的君 子)。

那么,为什么“小人”可以有几种译法,“君子”却只能用junzi来音译呢?这个于丹教授的译者没有解释,我只好猜测:“小人”的概念外国人很好理解,不乏对应的词汇;而中国坦荡荡的“君子”境界远非一个gentleman可以代表,所以只好用一个外国人几乎不会发音的词junzi来概括了。
 
于丹都过景了。 楼主真有学问,对小人君子如此广征博引,实为佩服。那啥,有个疑问:”先小人后君子“? 那小人做习惯了,再扮君子,能适应吗?

君子无需解释什么,行动中就体现了坦荡,宽容,善良; 小人通常不说脏话,但心里比谁都恶心,只好用煽风点火,阿谀暧昧,挑拨是非来达到一个简单的不满目的,大事儿上,别人就更遭殃了
 
风过 说:
于丹都过景了。 楼主真有学问,对小人君子如此广征博引,实为佩服。那啥,有个疑问:”先小人后君子“? 那小人做习惯了,再扮君子,能适应吗?

君子无需解释什么,行动中就体现了坦荡,宽容,善良; 小人通常不说脏话,但心里比谁都恶心,只好用煽风点火,阿谀暧昧,挑拨是非来达到一个简单的不满目的,大事儿上,别人就更遭殃了
转的文章,感兴趣的是对两个词的翻译,君子居然直接用拼音,没想到
 
于丹都过景了。 楼主真有学问,对小人君子如此广征博引,实为佩服。那啥,有个疑问:”先小人后君子“? 那小人做习惯了,再扮君子,能适应吗?

君子无需解释什么,行动中就体现了坦荡,宽容,善良; 小人通常不说脏话,但心里比谁都恶心,只好用煽风点火,阿谀暧昧,挑拨是非来达到一个简单的不满目的,大事儿上,别人就更遭殃了

:zhichi:

I think that 君子与小人难译, both are not 绝对地道的翻译了.
 
Pretty could mean cute. By using pretty person/small man describes 小人, what a joke!
 
Can you let this kind of petty individual plan great matters of state? sounds like making fun of a clown.
Yu Dan is a chinese clown :monster:
 
许多"子乎者也"都是些饶口令。二千年以后的今人还在拾先人的牙慧骗饭吃,不要脸!
举一例:"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用白话文说出来就是对事不对人,用英语更简单,就两字:NOTHING PERSONAL。
可让YU DAN之流来讲,能给你绕上三宵。
 
君子不可以译成 gentleman or noble man?
 
最后编辑:
小人是 scumbag
 
把人硬要贴让小人,君子的标签,其实就是搞赤裸裸的歧视。哪儿来的纯粹的小人,纯粹的君子?从来都是有话语权的人号称自己是君子,把别人贬为小人。可历史上的所谓君子们往往是他们自己说的小人。
 
把人硬要贴让小人,君子的标签,其实就是搞赤裸裸的歧视。哪儿来的纯粹的小人,纯粹的君子?从来都是有话语权的人号称自己是君子,把别人贬为小人。可历史上的所谓君子们往往是他们自己说的小人。


《论语》里的“君子”与“小人”



庄关通


《论语》里,“君子”这个词出现的次数很多,有18处是还将“君子”与“小人”放在一起作鲜明的对比。“君子”指哪种人?“小人”指哪种人?这18处里并不是一致的。中华书局出版的《问吧3》里有一问:“孔子认为君子、小人的标准是什么?”答问的作者仅仅就“人格”角度阐述了《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内涵。其实有三种情况:

(1)以地位来划分。“君子”指贵族、统治者,“小人”指农夫、劳动者。例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12·19),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5·16)。

樊迟曾向孔子请教种庄稼的学问,孔子的答话中曾说“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13·4)这句实际上是说樊迟像个庄稼汉、老百姓,与“鄙夫”(9·8“有鄙夫问于我”)意思靠近。并不是从道德层面上贬低樊迟。“文革”中有人将此作为“孔老二”的一条罪状,那是冤枉了他。

(2)以德才来划分,着重于德。这种分法占多数。“君子”指文化、道德修养高的人,“小人”指浅薄、缺德的人。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2·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7·3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12·16)“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13·26)

(3)所指模糊的,可能指地位,也可能指德才,或者兼指。对此,历来学者各有见解。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4·16)“女(你)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6·13),“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论语·子路》13·25)“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14·6)。


《论语》中“君子”、“小人”的所指如此不统一,很正常,一则由于这两个古老的词儿本来可以有不同的内涵,二则由于孔子说话的具体语言环境并不相同。

如果以地位分,那么似乎无须议论,因为经济、政治的客观地位摆在那儿。然而,这个意义上的“君子”和“小人”不是一成不变的。《论语·子路》(13·20)中 记了子贡问孔子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当追问到“士”的最低的层次时,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最后子贡问“今之 从政者何如”,孔子竟然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可见,孔子以为老百姓可以成为“士”,进而从政;而眼下的从政者却比不上这种“小人”。事实正是 如此,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9·6),后来不是当过官吗?

如果以德才分,那么“小人”的文化、道德层次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君子”要有高尚的“德”,而其核心问题在于“仁”。按孔子的观点,“小人”也能以“仁”来修养自身:第一,“仁”离人并不远,“为仁由己”(《论语·颜渊》12·1),“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7·30)。第二,“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1·8、《论语·子罕》9·25),这适用于“君子”,当然也应该适用于“小人”。第三,“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15·39)。“小人”“仁”化了,就可以成为“君子”。

由此我想,从德才方面把人分为“君子”、“小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没有别的层次,真够苛刻的,恐怕只能从孔子诲人之严这角度去理解。

令 人寻味的一个问题是,自古至今,能看到哪个王朝,由哪个衙门或哪个哲人曾站出来把一群人一分为二,判定谁“君子”,谁“小人”?司空见惯的到是往往将自己 看作“君子”,将“异己”看作“小人”。平时,我们不难听到有人在骂:“他妈的,小人一个!”或许被骂的该骂,但你如此骂,也算得上“君子”吗?在自知之 明、自我约束上,我们真要看看孔子:他强调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7·20),他并没有自封为“圣人”、“君子”(《论语·述而》7·26),他觉得自己不如学生颜渊(《论语·公冶长》5·9),他庆幸自己有了过失能被人指出来(《论语·述而》7·31)。

我以为在“君子”与“小人”问题上,有两点倒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小人”可以变化为“君子”。关键在于自觉修养,严格自律。古人的话没错:“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欧阳修语)

第 二,,“君子”是可以装出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研究过古代一些家训,看到清代纪昀(纪晓岚)的《训长子》中有段话,专门剖析“伪君子之心”,认真告诫 自己的孩子:“盖伪君子之心,百无一同:有拗捩者,有偏倚者,有黑如漆者,有曲如钩者,有如荆棘者,有如刀剑者,有如蜂虿者,有如狼虎者,有现冠盖形者, 有现金银气者。业镜高悬,亦难照彻。缘其包藏不测,起灭无端,而回顾其形,则皆岸然道貌,非若真小人之一望可知也。并且此等外貌麟鸾中藏鬼蜮之人,最喜与 人结交。儿其慎之!”

的确,当敬重或结交“君子”时,须警惕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人前人后不一、台上台下不一的“伪君子”!
 
举一例:"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用白话文说出来就是对事不对人,用英语更简单,就两字:NOTHING PERSONAL。

我的两分钱:
“不以言举人” 是行动胜过言语,要观其行。
“不以人废言”才是对事不对人
两个合在一起,比NOTHING PERSONAL有更多含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