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件事说"不",就会升官、发财、顺利多福....转发自/Elly & Lily

善男子。云何是施非波罗蜜。见有乞者然后乃与。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若无乞者开心自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时时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若修常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施他已还生悔心是名为施非波罗蜜。施已不悔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于财物中生四怖心。王贼水火。欢喜施与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望报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施不望报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为恐怖名闻利养家法相续天上五欲。为憍慢故为胜他故为知识故为来报故。如市易法。善男子。如人种树。为得荫凉为得花果及以材木。若人修行如是等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涅槃者。不见施者受者财物。不见时节不见福田及非福田。不见因不见缘不见果报。不见作者不见受者。不见多不见少。不见净不见不净。不轻受者。己身财物。不见见者不见不见者不计己他。唯为方等大般涅槃常住法故修行布施。为利一切诸众生故而行布施。为断一切众生烦恼故行于施。为诸众生不见受者施者财物故故行于施。
 
善男子。譬如有人堕大海水抱持死尸则得度脱。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布施时。亦复如是如彼死尸。善男子。譬如有人闭在深狱门户坚牢。唯有厕孔便从中出到无碍处。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布施时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贵人恐怖急厄更无恃怙依旃陀罗。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病人为除病苦得安乐故服食不净。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亦复如是。善男子。如婆罗门值榖勇贵为寿命故食啖狗肉。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亦复如是。善男子。大涅槃中如是之事。从无量劫来不闻而闻。尸罗尸罗波罗蜜。乃至般若般若波罗蜜。如佛杂花经中广说
 
以下摘自《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不得见贫穷众生无缘生慈。若不生慈则不能起惠施之心。以施因缘令诸众生得安隐乐。所谓食饭车乘衣服花香床卧舍宅灯明。如是施时心无系缚不生贪着。必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心尔时无所依止。妄想永断不为怖畏名称利养。不求人天所受快乐。不生憍慢不望返报不为诳他。故行布施不求富贵。凡行施时不见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识此非知识。施时不见是器非器。不择日时是处非处。亦复不计饥馑丰乐。不见因果此是众生此非众生是福非福。虽复不见施者受者及以财物。乃至不见断及果报。而常行施无有断绝。
 
以下摘自《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四

云何菩萨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云何福田。外道持戒上至诸佛是名福田。若有念言。如是等辈是真福田。当知是心则为狭劣。菩萨摩诃萨悉观一切无量众生无非福田。何以故。以善修习异念处故有异念处。善修习者观诸众生无有持戒及以毁戒。常观诸佛世尊所说。施虽四种俱得清净报。何等为四。一者施主清净受者不净。二者施主不净受者清净。三者俱净。四者施受二俱不净
 
云何施净受者不净。施主具有戒闻智慧。知有慧施及以果报。受者破戒专著邪见无施果报。是名施净受者不净

云何名为受者清净施主不净。施主破戒专著邪见言无慧施及以果报。受者持戒多闻智慧知有惠施及施果报。是名施主不净受者清净

云何名为施受俱净。施者受者俱有持戒多闻智慧。知有惠施及施果报。是名施受二俱清净

云何名为二俱不净。施者受者破戒邪见言无有施及施果报。
 
若如是者云何复言得净果报。以无施无报故名为净。善男子。若有不见施及施报。当知是人不名破戒。专著邪见若依声闻。言不见施及施果报。是则名为破戒邪见。若依如是大涅槃经不见惠施及施果报。是则名为持戒正见。菩萨摩诃萨有异念处以修习故。不见众生持戒破戒施者受者及施果报。是故得名持戒正见。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不观福田及非福田
 
以下摘自《大般涅槃经》卷第六

迦叶。若声闻僧中有假名僧有真实僧。有和合僧若持戒破戒。于是众中等应供养恭敬礼拜。是优婆塞以肉眼故不能分别。……谁是持戒谁是破戒谁是真僧谁是假僧。有天眼者乃能分别。迦叶。若优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应给施礼拜供养。若知是人受畜八法亦复不应给施所须礼拜供养。若于僧中有破戒者。不应以被袈裟因缘恭敬礼拜
 
以下摘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以下摘自《妙法莲花经》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复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又复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犁耶波罗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节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丈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其理,非我祖师有过。’
 
《四十二章经》〖后汉 迦叶摩腾共法兰译〗节录

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亲。教千亿。不如饭一佛学愿求佛欲济众生也。饭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
 
以下摘自《觉悟之路》

一次,佛陀以布施为题,告知给孤独供养佛陀和僧伽的巨大功德,但是建造寺庙,供给僧团的功德远大于此,而皈依佛法僧要比建造寺庙更具功德,与皈依三宝相比,守持五戒具更大的功德,同守持五戒相比,片刻修习慈悲禅定的功德更大,而一切功德之最乃是能悟诸事无常之本性。

从本经可以明显看出,布施是佛教徒生活的第一步,比布施更重要的是守持五戒,规范言语和行为。比此更为重要,更为有益的是培养导引自发的慈悲等高尚品德。

……
 
一次,佛陀行化在摩揭陀国的一个婆罗门村庄。当时,婆罗门婆罗豆婆遮准备好五百张犁耕田。这天上午,佛陀束衣托钵,来到耕种田间,顺路走到婆罗门跟前,当时婆罗门正在分发食物,佛陀默默地站在一旁。婆罗门知道佛陀是在等待供养,便开口说道:“我有得吃,是因为我耕种了田地,你也应耕种。只有劳动后,才有饭吃。”

“我也耕田种地,只有劳动后,我才享受饭食。”佛陀回答道。
 
“你说你是一个耕种者,但是,我们并没有看见尊者你的犁具、牛轭、耕牛及牛鞭。”婆罗门迷惑不解地说道,“请告诉我们,你到底怎样耕田种地?”

佛陀回答道: “信(saddha)为种子,戒(tapo)为雨水,慧(panna)为牛轭,中道(hiri)为犁具,意志(mano)为缰绳,静念(sati)为牛鞭。言行谨慎,饭食适量,以真诚去除杂草,以禅定达到圆满的解脱。精进(viriya)为载物大白牛车,载至苦尽乐生的涅槃之境。如此耕种好了的田地,定会结出不死之果,获得彻底的自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