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极乐世界有什么好处?

听了以后,他深受感动,认真反省检点,知道自己一身的毛病。从此之后,起心动念,一举一动,他都觉得天地鬼神在看著他,所以念头真的转过来,真干!

  我们一般人求佛、求菩萨,佛菩萨为什么不来?这个道理很简单,佛菩萨对你了解得很透彻,来了劝你你也不肯干,所以佛菩萨不来。俞净意为什么感动灶神爷来了?灶神爷知道这个人良心没昧,虽然做很多错事,还是有一点良心,还是有救,灶神来点化他。
 
 我们想想,我们不如俞净意,俞净意能回头,我们回不了头;纵然佛菩萨来了,我们还照样欺骗佛菩萨,照样干坏事。这要到什么时候佛菩萨来救你?一定自己堕阿鼻地狱,受无量无边的罪报,罪报受完之后,从地狱出来,什么时候自己良心发现真想改了,佛菩萨就来了。“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诸佛菩萨真正的大慈大悲,只要我真想改,他就来了。我还没有意思真的想改,佛菩萨不会来,神明也不会来。
 
  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是不是真的想消灾免难?真的想改过自新?真想干,《俞净意遇灶神记》对我们现前业障习气深重的人,就把它当作早晚课来用功夫。早晚课不必念经念咒,你就念念这篇文字,念完之后认真反省检点就好。自己有一个纯善之心,学佛才能成就。如果心恶意恶,身口那一点善行,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最重要的是心善意善,心善意善才能够往生净土。
 
  西方净土佛给我们介绍得很多,那个地方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是讲心善跟意善,身口是下善。何况我们今天连身口都不善,坏透了!这样的人念佛还能往生吗?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在这一生当中,希求永脱轮回,亲近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学做上善之人,这个样子念佛回向求生,就决定得生。
 
附:西方极乐世界组图:http://photo.blog.sina.com.cn/category/u/1357705747/s/232837


ImageUploadedByCFC 21385997320.471956.jpg
 
往生极乐净土的四因

作者:卡卢仁波切

第一因:观想环境为极
第二因:本身的净化和积集资粮
第三因:以利他心为动机
第四因:发愿
 
有四种因可以带领我们的心往生“德哇坚”(Dewachen)——极乐净土,或是梵语所谓的“速喀哇谛”(Sukhavati)。德哇坚净土可以视为一个高层次的化身净土,或者可以视为连结较低层次之报身净土的桥梁。这是一个相当于初地菩萨证悟经验的净土,表示这里的有情超越生死轮回的限制,在这里心识不需要因为业力而受生。从已觉悟者的观点来看,一位已经达到这种证悟层次的有情,他可能可以为了帮助其他有情而选择自主地化现于轮回;但这是一种选择,不是业力使然。
 
在我们目前的世界系统形成之前,以及在这个宇宙范围中的上一个世界系统毁灭或瓦解之后,有二十中劫的时间是处在虚空的状态(空劫)。在此之后,则是各种元素开始凝聚而建构的过程,在风元素聚集之后紧接着是水元素聚集等等,逐渐形成我们的物质宇宙。在任何生命投生到这个特殊的世界系统之前,建构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需要另外二十中劫(成劫)。而从各种生物开始居住在这个世界系统的各种国土,直到第一千位佛陀出世并灭度为止,这段时间又需要二十中劫(住劫)。
 
在这个时期,维持这个世界系统的业力本身即将耗尽;然后,各种元素的分离、瓦解的过程以及宇宙的物理建构将再发生,这又需要二十中劫(坏劫)。上述空、成、住、坏的状态共需要八十中劫的时间,这就称为一个“麻哈嘎尔巴”(mahakalpa)或“大劫”。
 
成就极乐净土
《阿弥陀经》描述极乐净土“德哇坚”,大约在十天之久形成。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身处德哇坚的有情,他们的一天相当于我们的一大劫。久远以前,阿弥陀佛所发的诸大愿中最初就是成就这个净土。

当行者的心进入德哇坚的经验状态,即证悟菩萨的初地。如经典所示,是一种相当不寻常而且美妙的经验,因为心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受生。它在莲花中央受生,莲花开放,并且让这位经验到纯净状态的有情,接受如天堂般美丽而令人满足的国土所拥抱。
 
一旦达到了初地菩萨的这种觉悟层次,这位有情可以运用愈来愈自由自在的心,为了利益其他有情而在任何刹那、任何国土中显现一百个化身。或者这位有情也可以经验其他净土并且谒见其他诸佛。

关于其他的净土,其中有一些是层次极高的报身净土,心如果要经验到这些国土,必须达到第八地菩萨的证悟层次。即使在较低层次的报身净土的情况当中,有情至少也必须有初地菩萨的证悟体验。而较低层次的化身净土,则须要修行者方面严守清净戒律以及累积不可思议的功德。
 
由于阿弥陀佛的这些大愿,因此决定心能够受生于这个状态的唯一关键要素,就是个人的深切发愿。所需要的就是绝对确信要经验这个净土是可能的,以及想要达到那个状态的热切期望。《阿弥陀经》描述这个净土的特性归因于修行者的信仰以及自信。

虽然发愿以及信念是决定心是否能够经验极乐净土的关键因素,但是我们仍然须要考虑四个必要因素或原因,以便修行可以成功。
 
第一因:观想环境为极乐净土

其中的第一个就是我们清楚观想这个清净环境所扮演的正面角色,这和其他金刚乘的修习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例如,当我们修习度母仪轨时,我们观修前方虚空有二十一个其他形态的度母所围绕的绿度母坛城。我们透过观想所开展的相关背景,以及深信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的确存在,这些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净土修习的情况中,观想的特定内容则有所不同。我们观想自己在阿弥陀佛以及其他诸佛菩萨面前,想像我们目前的环境为极乐净土。外在世界的岩石、树木、水以及群山,变得比我们现在经验到的自然世界更加可爱、更加美丽。它是一个完美的经验世界,那里的生活环境绝不会伤害居民或是任何苦的因。
 
我们观想这个广大环境的中央是一个宝座,上面是阿弥陀佛的形象,颜色为深红,身着僧袍。他以全跏趺坐在其中,持钵放在腿上,被广大的佛、菩萨以及阿罗汉众围绕。这些人物构成环绕坛城的核心角色——阿弥陀佛——的随侍。我们观想的这个坛城愈清楚,对我们的禅修和产生心愿、祈请就更有支持的力量。但是不论我们是否能够清楚观想这个坛城,其关键因素都在于我们的信念。就像在印度佛教传统的一部典籍中极为正确和适切地说过,所有现象的经验都植基于我们的意图和发愿;唯有在这个层次上,我们才能够把效果发挥到极致。假如我们对于某个真实的事物发展我们的意图、愿望以及信念,那么我们就有较大的机会去实现这种转化。
 
第二因:本身的净化和积集资粮

往生净土的第二个因素就是我们自己本身的净化(净除罪障)和开发(积集资粮)。透过减少我们自己的负面情绪和障碍成分、开发和激励正面的态度、发展我们的功德并且深化我们的觉知,就可以达成这个目标。这点和我们在现世所经验到的情况是类似的。假如我们由于善业而累积足够的功德,那么不论我们做什么都将可以成功;反之,不管我们再怎么努力,则全然没有进展和达到成功的基础。在没有发展功德和觉知这些因素的情况下,我们不要期待自己可以达成这些结果。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