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极乐世界有什么好处?

然而,在精神的修习中,决定我们成功建立这个功德的基础特质是有点不同的。而最重要的特质是对我们的精神导师、三宝以及精神的原则要有信心和信任,从那里我们可以寻求激励;我们对于有情的慈悲心,以及我们了解现象的存在是内心的呈现,而心本身则是自性空的。假如这种信心、悲心和智慧充分存在,那么我们的精神开发将会非常有效率。
 
努力净化我们自己的负面情绪和障碍,以及发展功德和觉知,这点被浓缩在《大乘七支祈愿文》当中,这个祈愿文经常出现在祈愿的典籍当中,因为它是净障集资的最佳技巧之一。

“七支”的第一支(礼敬支)是礼敬皈依的来源——三宝和三根本;第二支(供养支)是献上供养;而第三支(忏罪支)是发露忏悔,这个忏悔不只是现世当中,而是无始以来所有生生世世中我们和一切有情所造的罪业,我们承认并忏悔自己和他人的过失以及缺点;这个祈愿文的第四支(随喜支)是随喜他人的功德以及善行——包含凡夫和觉悟者;第五支(劝转支)是请求我们的上师们、三宝以及诸佛、菩萨持续转*轮,透过宣说这些教法而让轮回当中的这些有情了解它们;第六支(祈请支)是恳请诸佛、菩萨以及精神导师持续在未来劫中化现,直到生死轮回穷尽而一切有情达到觉悟为止,我们祈求他们,这样一来,精神加持和鼓舞的来源将不会断绝;最后一支(回向支)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把先前六支以及一切精神修习的善行和功德作回向。这个祈愿文包含了净化罪障以及开发功德和觉知的所有内容。
 
第三因:以利他心为动机

带领我们的心往生于净土的第三个因素,是我们的修习可以从以利他心为动机这个事实中得到利益。

当我们以菩提心、利他心以及大悲心去关怀别人的时候,精神的修习才会有重大的进展。当我们开发悦意慈和大悲心、真正的菩提心时,每一个行为都将变得强而有力。假如我们以完全利他的动机供养一支蜡烛在佛龛上,这比起没有那种动机的另外一个人供养千百支蜡烛,累积了更多的善行。当我们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源于这个利他的动机时,所有这些事情都将具有浓缩以及加乘的特性。假如我们的愿望是依据并导源于这种无私、关怀他人的大悲心的话,那么这些愿望将比较容易实现。
 
第四因:发愿

当前述三个因素都具备了,则有赖于第四个因素——发愿,指引修习的方向。心要成功地达到清净经验的状态,必须要有强的愿力。一旦其他三个要素已经打好基础,在修习当中,这个(发愿)就是关键因素。在目前的情况中,所发的愿就是希望我们自己以及一切有情都到达净土的状态。即使我们到达这个状态,而其他人没有,我们仍然会从已经觉悟者的立场持续为利益其他人而努力。这是一个我们从未忘记的承诺。我们的利他动机是坚固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建立把外在环境视为净土的认知。
 
我们把菩提心这个基础建立好之后,观想阿弥陀佛的形象在我们前面,我们相信我们的确在他面前,而且我们的动机的确想要经验净土。在祈愿的典籍当中,观想的脉络是建立在发愿经验净土的长篇祈祷中,它是著名的噶举派喇嘛噶玛恰美仁波切所撰。祈祷文描述净土有阿弥陀佛以及伴随的诸佛、菩萨,并且作为第一个因素,支持它的则是来自于我们的清楚观想。
 
第二个因素是努力开发我们个人净障集资的这个因素,这是透过七支祈愿而完成,因为强调这个部分,因此这部祈愿典籍对于七支祈愿做了广泛的说明。
这部祈愿典籍的下一章是关于我们所要培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在肉体上是要选择继续在生死轮回当中?或者有能力超越轮回,并解脱我们的心去经验极乐净土?当我们检视轮回的过患和限制、在生死循环中存在的不稳固和令人挫折的本质,以及在那个层次存在的事物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这个事实时,可以增强我们发愿达到那种清净以及稳定安乐的经验,而不愿再继续漂泊在困惑和痛苦当中,而困惑和痛苦正是生死轮回持续不断的燃料。
 
这部祈愿典籍最后一章的结语是描述极乐状态的经验。不可思议的长寿、心的特性、心的极喜、心为了利益其他有情的化现能力,所有这些都被依次地检视,以便加深内心对于这个存在状态的印象,并且进一步强化我们达成它的愿力。
 
假如我们的愿望以及祈请结合这四个因素,就可以确保修习成功,我们毋须怀疑这个修习是否有效。我们无疑地将达到免于痛苦以及充满极乐的这个经验状态,而且唯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够极为有效地利益他人。
 
维基百科

http://zh.m.wikipedia.org/wiki/極樂世界

极乐世界(梵文:सुखावती,Sukhāvatī),音译为须摩提,又称“西方极乐世界”、“安乐世界”、“西方净土”、“阿弥陀佛净土”,是佛教中阿弥陀佛成佛时,依因地修行所发四十八大愿所感之庄严、清净佛国净土。
 
国土殊胜

《阿弥陀经》载明彼佛土以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另外,同经亦载,彼极乐国土中,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又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车磲、赤珠、马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彼国又有阿弥陀佛所幻化之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令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释迦牟尼佛于净土诸经中,将极乐世界介绍给本土众生,说其位于此界西方,依于阿弥陀佛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所发之四十八大愿而成,已历十劫时间,距此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之遥(一佛土涵盖一三千大千世界,相当一个银河系)。虽相隔如是不可思议,然而在念佛往生之人,因有佛菩萨威德神力方便接引,一弹指顷即可到达,各依所作业品而皆往生,于彼土进修佛道。据华严经中说,在极乐世界过一天一夜,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过了一大劫。(一大劫乃宇宙经过成住坏空非常久远之时间。)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法藏比丘发愿 曰: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三辈九品往生

极乐世界依修行,可分为上、中、下生三辈,而各辈中又有上、中、下三品,因此可以称为三辈九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曰 :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