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清明

清明节的时令美食
2014-04-05 南山书房
ImageUploadedByCFC 21396803596.138981.jpg


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芝士或椰子油的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ImageUploadedByCFC 21396803797.828098.jpg


青团子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ImageUploadedByCFC 21396803881.050309.jpg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ImageUploadedByCFC 21396803998.584121.jpg

清明果

浙江南部各地采摘田野里的棉菜,中草药书上称“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捣柔,馅以糖豆沙或白萝卜丝与春笋,制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来格外有味。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
 
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

每年清明前,女人们手提竹蓝,三五成群来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叶,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蓝子里,煞是好看诱人。艾叶采回家后,便开始了繁杂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们又像摩术师,青青的艾草一转眼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她们将艾叶捣烂与米粉搅伴在一起,那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顿时变成碧绿色的粉团,鲜嫩欲滴。

准备好了清明果的皮子,馅也是很讲究的,条件好的人家更是花样繁多,制作精细。但无论什么馅少不了辣椒粉,这样做出来的果吃起来才觉得够味过瘾。

面和馅都准备完毕,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包果了,这包果和包饺子有异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致些,那褶折得就像花边一样,一个个碧绿剔透。
 
潮汕人过清明节,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饼分皮。馅两部份,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壤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 “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扫墓必看】佛学教你过清明!
2014-04-06 广州佛友俱乐部
ImageUploadedByCFC 21396809981.604187.jpg
 
佛对清明的看法

清明节是专为追思和祭拜亡者而设的传统节日。自古,生者就是透过清明节对家中的祖先和亡者表示
虔诚、恭敬和感恩,因此清明节在华人的传统习俗和仪式当中占有一席之位。
 
依佛教的说法,亡者因过去活着的时候种下的种种恶因缘,以致他们往生恶趣。那些因执着于财产子女的亡者,因此转生为不幸的众生(布塔)。他们可能回到家中流连在门后,制造阴森的气氛。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忙,透过为他们做功德,他们可以转生善趣。佛教建议活着的亲友做功德回向给亡者,可以帮他们减少痛苦。其实,《善生经》中有提到子女的义务就是时常做功德回向给已故的父母。因此,有情众生都可以在清明节追思怀念已故的祖先,并以亡者的名字做供养来帮助亡者
 
在《TirokuddaSutta》中也提到生者心中的感激会促使他们以亡者的名字来做供养。人们必然记得已故的亲戚,并且以亡者的名字做供养。透过全心全意的功德回向,那些已故者因为被记得和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感恩之心,心中将积极的对活着的亲属产生祝福。
 
如何度过清明节


 一、到置放祖先灵位的坟墓、骨灰塔等圣地做打扫和供养。

二、到寺庙为往生者做供养,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三、为亡者受戒(八或十戒),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四、拜访老人院、残障或智障者收容所、孤儿院,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五、为亡者做任何功德,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