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新华侨报》重磅出击 编写渥太华华人历史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Riven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Riven

Administ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01-16
消息
28,452
荣誉分数
5,457
声望点数
393
渥太华华人日渐增多,华人社区蓬勃发展。从第一位华人踏上加拿大这片神奇的土地,到如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谁是第一位来到渥太华的华人?谁是渥太华大学第一位华人留学生?什么人主办了第一届龙舟节?谁又是中加贸易的功臣?如雨后春笋般的社团都是何时所建?创始人都还健在吗?遗憾的是,这些历史人物与事件,大多已湮没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之中。

发掘历史,还原真实,把前辈及我们自己的奋斗足迹记录下来,留给后人,留作史料,我们人人有责。现由CFC传媒,《新华侨报》出资,邀请知名作家笑言编写《渥太华华人史话》,特向华人社区诚征史料及线索,希望广大同胞积极参与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编撰活动。也许您就是书中的人物,从此流芳百世!

• 如您是或认识早期来加华人
• 如您保存着有关渥太华华人的报刊杂志
• 如您藏有有关渥太华华人的史书
• 如您是任何方面的“渥太华华人第一人”
• 如您曾亲身经历过重大华人事件
• 如您认为所在社团应当在书中占有一席之地
• 如您认为自己应当在书中占有一席之地
• 如您著有或创作出任何有关渥太华华人的文学艺术作品
• 如您认为拥有与此书有关的任何资料或线索
欢迎您联系我们:
history@cfcnews.com
(613) 225-4526
谢谢支持!
《渥太华华人史话》筹备组
2015-01-31


第一篇

谁是第一位来到加拿大的华人?
渥太华 笑言

历史容易蒙尘,而掀开尘封的历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abc1.png

1788年最初登上英属哥伦比亚土地的那几十位华人,已经被岁月淹没,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下落。谁是第一位来到渥太华的华人?哪一年来的?他以什么为生?我们自己也会被遗忘吗?

追溯加拿大华人史,不得不提一位两百多年前名叫约翰·米尔斯(John Meares)的英国人。他175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1809年逝于英国巴斯。米尔斯曾加入英国皇家海军,维基百科称他为航海家、探险家与海上毛皮贸易商,而史料中也有人称他为骗子和非法商人。他足迹遍布全球,经常出没于中国南方。在澳门与广州之间,没有运营执照的米尔斯为他的船只挂上葡萄牙国旗并伪造文书,以便在澳门免交关税,而在广东海关也获得减免。

1788年1月22日,当时还是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门码头上,一群中国木匠和造船工人,人数在30到40之间,也有资料记载为50到70人。他们告别故土,登上了约翰·米尔斯任船长的弗利斯冒险号(Felice Adventurero)。同时出发的还有一艘伊菲革涅亚号·努比亚纳号(Iphigenia Nubiana)。这两条大船照例挂上葡萄牙国旗便扬帆远航了。
Chinese-Canadian-History.jpg

两艘船在当年的五月抵达加拿大的努特卡湾(Nootka Sound)。努特卡岛位于温哥华西南的太平洋海域,由英属哥伦比亚省负责管辖,面积53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187公里。中国工匠们下船在努特卡岛安营扎寨,开始工作。他们建起了居所和堡垒,也建起了著名的努特卡贸易基地。

米尔斯曾坦承引入中国劳工最初仅仅是一种尝试。然而他很快发现,中国劳工既勤劳刻苦又聪明灵巧。他们比欧洲工人干活更卖力,报酬却更少。同年九月,努特卡湾的中国劳工建造出太平洋西北地区第一艘非原住民建造的单桅帆船。

有资料记载,这批中国劳工后来被西班牙人抓获,并被送往墨西哥。更多资料表明,这批中国人有的设法返回中国,有的失踪,有的娶努特卡女子为妻迁往内陆生活。总之这些最早的加拿大华人像谜一样消失了,他们曾在这片土地出现,曾参与建设加拿大这个国家,但却从未载入史册,姓名也无从考证,一两代人之内便完全下落不明。

几十名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就这样在加拿大西岸如昙花一现,再无消息。直到七十年之后,在淘金热潮的推动下,才有新的中国人再次登陆英属北美大陆。


滞留国外者斩

  在中国,1788年是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三年。那一年林爽文抗清失败,被凌迟处死,台湾局势终于安定下来。

  明末清初,由于反清复明斗争的失败,成千上万不服满人统治的抗清志士纷纷流亡海外。此外,多年的战乱致使人民“尽失故业”,而清初又颁布了海禁“迁界令”,不准流离失所的沿海人民移居海外。但事实上那时从大陆和台湾冒着生命危险流向海外的人数相当多,清廷十分担心海外华侨与国内反清力量联合对抗清政府。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九卿在商议禁止南洋贸易一案时曾议定:“凡出洋久留者,该督行文外国,将留下之人令其解回立斩。”也就是说,那时出国不归者是要被抓回国砍头的。当然这项闭关锁国的法令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执行,更没有收到什么效果。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对推动中国农业影响深远的大事,1712年4月4日,清廷下诏宣布:“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嗣后滋生户口,勿庸更出丁钱,即以本年丁数为定额,著为令。”也就是说清廷废除了沿袭千百年来的人头税,改为“摊丁入地”,将征收人头税改为征收土地税。这项政策直接导致了人口猛增,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南方,大量农民无地可种。而当时中国又没有产业化,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外出谋生。这样看来,1788年中国劳工远赴加拿大,也就不奇怪了。

同一时期在欧洲,奴隶交易的废除使欧洲殖民者迫切需要为其殖民地寻找劳工。清政府在洋枪洋炮的轰击下,被迫开放商埠。大批劳工随即被输出海外,其中不乏中外勾结的非法手段。为了遏制非法贩卖劳动力,英法政府制定了苦力劳工(Coolie Labour)移民法,试图规范广东沿海的劳工移民,但绑架和欺骗仍然成为当时中国南方沿海劳动力输出的主要途径。[ii]


John Meares,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_Meares



[ii] Debates of the Senate (Hansard) 1st Session, 36th Parliament, Vol. 137
Tuesday, February 2, 1999
 
由版主最后编辑:
《渥太华华人史话》

第一篇

谁是第一位来到加拿大的华人?

我要是翻目录, 大概看一眼就合上了
 
到底是编写渥太华华人历史,还是编写加拿大华人历史?

编写渥太华华人历史,恐怕苦于没有文字记载。渥京有什么中文报纸档案可查么?即便有,恐怕也是20世纪中后期的中文报纸了。

给笑言配上两个秘书,砸上几捆百元大票的加币,准备干上10年吧。
 
是要出版书籍?
"也许您就是书中的人物,从此流芳百世!"
写到今日,肯定要写到"瑞文传媒"、CFC,那么就可能写到超版。我就能可以遗臭万年了。哈哈
 
是要出版书籍?
"也许您就是书中的人物,从此流芳百世!"
写到今日,肯定要写到"瑞文传媒"、CFC,那么就可能写到超版。我就能可以遗臭万年了。哈哈
写到牌楼建设完成。
 
是要出版书籍?
"也许您就是书中的人物,从此流芳百世!"
写到今日,肯定要写到"瑞文传媒"、CFC,那么就可能写到超版。我就能可以遗臭万年了。哈哈
必须滴
 
为啥?北京的牌楼还都拆了呢。那后面的历史就不写了?
不明白这么切割的妙处在哪里。是怕写你自己?:p

这是在写历史, 历史就要有个时间切割点。 中国城牌楼建成算是一个很好的标点符号。 CFC成立在牌楼建成之前。
 
牛头不对马嘴
说要写渥太华华人?
-第一篇
谁是第一位来到加拿大的华人?
渥太华 笑言
 
这是在写历史, 历史就要有个时间切割点。 中国城牌楼建成算是一个很好的标点符号。 CFC成立在牌楼建成之前。
我忘记这茬了。

用那个牌楼划句号。谁的点子?高!
 
牛头不对马嘴
说要写渥太华华人?
-第一篇
谁是第一位来到加拿大的华人?
渥太华 笑言

这是引子,引到下一篇渥太华第一人
 
干脆就写个
伴随CFC的成长。冷眼看,北方硅谷华人的兴衰!
 
这是另一篇稿件,已经发表在上一期的《新华侨报》上


孤独的汤姆墓

渥太华 笑言
ddd.png

从渥太华市中心向南56公里,越过美丽的丽都河继续向南行进两到三公里,有一个安静的小镇叫做坎普特维尔(Kemptville)。这里大部分地区被森林覆盖,尖顶的谷仓点缀在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间或出现一两座高尔夫球场。溪流潺潺, 清风绿野,真是如诗如画。

这个镇子边上有一片很大的墓地,称为坎普特维尔公共墓地,又叫坎普特维尔联合墓地,里面密密麻麻竖满了墓碑。这种景象在加拿大原本随处可见,但这里却有着惊人的不同:一座墓碑极其醒目地远离整个墓群,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于旷野之上,墓园中最近的墓碑离它也有50米以上的距离。

这座墓碑的主人是一位中国人。墓碑上简单地写着:TOM CHU, CHINA,1873–1948。译成中文便是:汤姆·朱,中国,1873-1948。当然墓主也可能姓楚或者姓褚,但依照历史上的拼音方式,姓朱的可能性更大。这个白色的石碑十分简单,上面的信息也十分简单,简单到出生地只有“中国”两个字。墓碑已从接近地面处断裂,所幸又被人在墓碑两侧用两块钢板固定加以修复。

一座孤坟遥对一片墓群的奇特景象,实在无法不令人瞩目。1996年,渥太华市郊的一份小报提到有一位华人被安葬在坎普特维尔镇公墓,但该墓远离墓群,墓碑断裂,无人照料,更无人知晓墓主的生平。当时在安省卫生部(Ontario Health Laboratory)任职的周树邦先生偶然读到这则消息,心绪难平,很想了解这位前辈何以为生,曾经遭受过怎样的磨难,取得过怎样的成功。同年夏天,周树邦利用加京华人联合教会郊游活动之机,找到了这座孤零零的坟墓,献上花圈,表达了对逝者的认同和敬意。2013年8月3日,周树邦先生又会同天津大学的刘福祺教授及夫人再次借加京华人联合教会郊游的机会,一起凭吊了这位“故人”。

2012年春,一位来自蒙特利尔的加拿大人马丁·格雷戈里(Martin Gregory)前往坎普特维尔,在那里短暂工作,寻找树苗建立自己的苗圃。他在午间休息散步时见到了这座孤坟,十分惊讶,于2012年4月19日上网在WordPress自己的博客“反文化”(Counter-cultured)中贴了一篇短文《独孤的汤姆·朱之墓》(The lonely grave of Tom Chu),文中充满了对墓主的好奇。马丁将拍下的三张照片一并发到网上,照片上的石碑前摆放了大大的一簇人造花卉,莫非这是周先生前一次祭奠所留?

马丁对汤姆不同寻常的墓位很是疑惑,这里到底发生过什么故事?汤姆的墓葬与主墓群存在着明显的隔离。他是坎普特维尔唯一的中国人吗?加拿大和美国那么多拥有中国社区的城市,他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个小镇?他生前从事什么职业?他在这里有亲人吗?如果有,为什么墓碑上的出生地仅仅只写“中国”两个字呢?这就像马丁在自己的墓石上写他出生于加拿大一样空洞。于是马丁猜测,这座墓碑或许并非汤姆的亲人所立,而是当地教会所为。

这个贴子得到了两条有价值的回复。

第一条回复者的网名为leeniedevinity。笔者后来有幸联系到leeniedevinity,并获得她的很多帮助。她的真名叫伊尔琳(Earleen),对历史和墓地颇有研究,是一位拥有艺术史学位的作家。伊尔琳女士在跟贴中对汤姆的墓碑进行了相当专业的评论。她说,从符号象征学来看,墓碑上半部圆圈内向上指的手,显然意味着“通向天国”。汤姆·朱1948年去世,享年75岁,但墓石却呈现出更早的历史特征,而不是1948年应有的时代风格。因此伊尔琳推测这是一块19世纪“剩余的”墓石,汤姆去世时,被顺手拿来做了他的墓碑。

后来与伊尔琳女士通信时,她讲到大约在1920年代到1940年代,她父亲所在的肖维尔小镇也曾搬去过两个做餐馆生意的中国人。肖威尔隶属魁北克省,距离渥太华大约一小时车程。她父亲认识这两位中国人并与之保持着良好的交往。她说这种现象在偏远的小镇并不罕见,中国男人只身来到加拿大,除了他们自己,再接家人来加拿大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想都别想,因而他们孤独一生很普遍。这些男人几乎把所有赚到的钱都寄回老家接济贫困的家人,但通常根本没有机会再见到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人。汤姆很可能就像这两位华人一样,独自在坎普特维尔生活了很长时间,做一点小生意。当他去世的时候,当地人不知道如何去联系他远在中国的家人,只好把他埋在了小镇的公共墓地。

非基督徒,如犹太人等,总是要葬得离主流的信徒们远一点。在英国,即便是浸信会和其它基督教教会的人也要埋得远离英格兰教堂信徒所在的区域。

伊尔琳最后指出,查阅当地的旧报纸或许会得到一点线索。但这也仅仅是一个“或许”,因为并不是任何人都有机会登上报纸。

第二条回复者的网名为mudhooks。几经周折,笔者也终于联系到了这位mudhooks。她叫安妮卡(Anneke),在渥太华做法律相关的研究与文档管理工作。安妮卡指出,显而易见有人在墓前献了花,大部分是人造花,但也有一些新鲜的剑兰。安妮卡那时每个周末都会经过戴瑞吧(Dairy Barn)吃点东西。餐馆老板玛丽亚(Maria)说总感到自己对不住那座孤坟,而安妮卡也怀有相同的不安。安妮卡准备下次再见到玛丽亚,要问她是不是给汤姆送了花。安妮卡3至6岁的童年时光是在坎普特维尔度过的,她如今虽然生活在渥太华,但经常会回去看看。她与笔者约好,下一个春天回家的时候,一道去看看汤姆,再跟
玛丽亚聊聊。希望可以找到知情人了解汤姆的生平,让那份不安的情绪可以释怀。

安妮卡本身是从事文档管理的,她轻车熟路查了1901年与1911年的坎普特维尔人口普查结果及几本地方志。地方志记载了开洗衣店的李奇(Kee Lim),而1911年的人口普查列出了另外两名中国人,厄尼·查理(Urny Charlie)与胡·查理(Who Charlie)。厄尼为李奇的堂弟,但没有记载胡与谁有关系。安妮卡猜测厄尼与胡也是堂兄弟。

除了这些资料,安妮卡找不出更多的记载。在公布的人口普查结果中,这三名华人的出生地均显示为“中国”,肤色为“Y”,代表黄色。

他们的洗衣店建于河流的西南一侧,“悬于河上,可直接取水洗涤。”

汤姆墓地址:King St at Hwy 43, Kemptville。GPS坐标:45.02458,-75.64473 马丁·格雷戈里的博客:https://martinnestor.wordpress.com。感谢马丁允许此书使用他拍摄的照片。感谢马丁、伊尔琳和安妮卡允许使用他们发表在博客的内容。

马丁这篇短文引发的讨论,印证了丹妮丝·钟(Denise Chong)在《家庭生活——命运与环境的故事》[ii]一书中描述的早年华人生活情形,也与老华侨们的口述相吻合。许多早期的华人定居者都选择了在沿着渥太华河谷的小镇中谋生,布鲁克维尔(Brockville)、帕斯(Perth)、艾尔默(Aylmer)、史密斯瀑布(Smiths Falls)、卡尔普(Carp)、卡尔顿之地(Carleton Place)以及魁北克的一些邻近小镇,如伊尔琳提到的肖维尔等都是华人赖以生存的地方。他们从洗衣店做起,逐渐发展为新兴的中产阶级,直到后来在渥太华地区开设餐馆。周强安家开的Cathay、谭夏国珍家开的Lucky Key以及Canton等都是当时在渥太华非常成功的餐馆。班克街(Bank St)与阿尔伯特街(Albert St)交叉的街角开着好几家华人家庭经营的小生意。在1950年代,黄姓(Wong)家族是社区侨领,在社区经营一间街角商店。



The lonely grave of Tom Chu,Martin Gregory, Blog Counter-cultured, 2012-04-19

[ii] Denise Chong's book Lives of the Family - Stories of Fate and Circumstance, 2013, Random House Canada, ISBN 978-0-307-36123-3, hardcover, 222 pages. http://www.bytown.net/chinese.htm
 
由版主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