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美食家》—— 陆文夫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9981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这个叫作汪潮涌的人,经历也是非常独特的。
汪潮涌
华中理工大学,被人称为神童的男人,其辉煌的成长经历,让人不得不感叹——上帝,有时就是特别眷顾这个世间的某些人。汪潮涌说自己现在更希望做个社会企业家,他所说的社会企业家是相对于纯粹的商人而言的。马斯洛说人的一生有五个需求层次:基本的生存需要,安全感,尊重需要,爱与归属感,自我实现等。毫无疑问,四十知天命的汪潮涌,现在已经步入了马斯洛所说人的最高需求层次。
中文名 汪潮涌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出生地 湖北蕲春
出生日期 1965年
毕业院校 罗格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目录
  1. 1 人物简介
  2. 2 简历
  3. 3 大事记
  4. 4 个人经历
  1. 5 人生态度
  2. 综述
  3. 帆船
  4. 高尔夫
  5. 探险
  1. 6 事业转变
  2. 7 家庭
汪潮涌
汪潮涌,原名汪超涌,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张塝镇瓢铺村人。一九八零年考取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1985年由清华大学赴美留学,是最早进入华尔街工作的大陆留学生之一。从1987至1998年,他先后就职于美国摩根·大通银行 (JP Morgan Chase),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 Poors),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等著名金融机构;在摩根士丹利公司期间,他担任亚洲公司副总裁兼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1998年汪先生受国家开发银行邀请担任顾问,任期满后,与国际投资机构共同创办信中利国际控股公司。目前,汪先生是信中利国际控股公司(ChinaEquity International Holding Co. Ltd.) 的创始人及总裁,同时也是伦敦证交所上市公司欧瑞投资公司(Origo Partners PLC.)的董事长,北京信中达创投公司、美帆中国之队、李时珍健康产业开发股份公司、粉丝网的董事长及投资人,也是瑞星科技、瑞士盈方体育(中国)传媒公司、九城游戏(NASD)等公司的董事。

人物近照 (10张)


1984-1985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攻读研究生课程
1985-1987 美国罗格斯大学 商学院 MBA
1987-1990 摩根大通银行纽约总部 高级经理
银行资产证券化,消费者信用卡,汽车,房贷证券化,参与300多亿美元的ABS、MBS的发行
1990-1993 标准普尔纽约总公司结构融资部 联席董事
相关书籍
从事资产证券化评级业务
1993-1998 摩根士丹利 亚洲公司副总裁兼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任亚洲公司副总裁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作为摩根士丹利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创始人之一,汪潮涌先生直接参与和负责为财政部、中国银行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实业、北京大唐发电公司、北京控股有限公司等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海外融资业务,海外融资总额达数十亿美元
1998-1999 国家开发银行 投资业务顾问
1999-今 信中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董事长及创始人
创建于1999年的信中利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VC/PE基金管理业务的独立投资机构之一,下设十支外币和人民币基金,累计管理外币基金规模约12亿美元,人民币基金规模接近30亿元人民币,业务涵盖创投、PE及直接投资等领域,在零售消费、文化教育、信息科技、金融服务、新能源、新材料及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医疗健康等行业投资了近七十多家公司,其中包括北大青鸟、百度、瑞星、华谊兄弟、东田造型、麦包包、小马奔腾、龙文教育、长安保险和中诚信等成功企业,在中国投资界非常活跃及有影响力,同时也是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在全国选聘的8家PE管理公司之一。
蕲春一个普通家庭。15岁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19岁成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首批MBA班最年轻的学员。
1985年20岁赴美国留学并获美国罗格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金融博士候选人资格。
22岁进入华尔街大通曼哈顿银行纽约总部,从事不动产融资与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
1990年进入标准普尔评级公司,担任纽约结构融资债券部副主任。成为来自中国大陆的第一位标准普尔高级职员。
1992年,在美国《债信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破产概率与债信变化》报告,获标准普尔年度总裁奖,并入选《普尔工商名人录》。
汪潮涌
1993年,受聘于摩根·士丹利,由纽约总部派往香港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任高级经理,负责中国公司股票融资业务。
1995年被提升为亚洲公司副总裁并调任北京代表处,任首席代表。
1998年5月从摩根·士丹利辞职,全职担任国家开发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顾问。
1999年5月创办信中利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和美国融信投资控股公司。
2000年5月,在信中利公司内部信息网的基础上推出中华资本网。
在一年时间里,信中利公司为12家高科技企业募集资金2亿多美元;为20余家政府机构、金融机构、高科技企业担任投、融资咨询顾问;直接投资15家高科技企业,主要客户包括北大青鸟、中国家庭网、中华在线、瑞星科技等.同时,还运营企业孵化器业务。[1]九头鸟”式的商业头脑,仿佛一种化学发酵效应后的完美结合,这成了汪潮涌后来的生活色调——永远做一个文化商人

出席活动会议 (20张)


18岁,他考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研究生。1985年,幸运女神青睐的目光投注到汪潮涌身上。有一天下午他跑步回来,看见副院长在门口等他,并小声对他说:“朱院长刚回来,带回来一个留学奖学金名额,我们研究让你去。”朱院长指的就是当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兼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的朱镕基,他去美国考察,巧遇新泽西州州立大学校长,带回来一个奖学金名额。20岁的汪潮涌带着30美元和一只箱子,踏上赴美留学之路。
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机遇对自己后来生活的巨大改变。在清华大学时,他曾经给自己做了一个十年规划:用十年的时间完成学业,然后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像当时的许多青年学子一样,他经常满怀激情,指点江山。之所以转向金融,是因为有一次听说关于宝刚因为融资不当遭受损失的报道,这让他觉得到成为金融领域的专家,可能比科研工作者更能对当时的国家有所帮助。
去美国学习的机会就这样来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天,在首都机场,汪潮涌登上了去美国的班机。意气风发,又有些对前途的茫然——这就是他那时的心情。但是,年轻的心满怀希望,虽然初去美国人生地不熟,而在课余,他甚至要去餐厅靠端盘子维持生活,但他坚持了下来,回首那段岁月,他承认极大地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力。
华尔街很快看到一位中国面孔的闯入。度过了起初的艰难适应期,汪潮涌很快在华尔街如鱼得水。毕业后,他去了美国著名的金融机构工作,在那里,学习金融投资知识。华尔街是一个金融的万花筒,那里成熟的金融市场让汪潮涌眼花缭乱。而他性格里又有不服输的念头,再加上头脑敏捷,智商超人,他认识到要在华尔街站稳脚跟,首先要做的就是广结人脉。
他参加了各种社交圈子,甚至由此认识了自己一生中最敬佩的巴菲特。他永远记得第一次见到巴菲特时,对方的平凡和普通给予自己的那种震撼。巴菲特完全看不出“股神”的显赫
汪潮涌
,但是,他对于财富的态度又是那么慷慨,他将自己三百多亿美元全部捐献了出来,并且不留自己的名,全部捐给了“盖茨基金会”,这种对待财富的境界,后来深深影响了汪潮涌。
在广交金融圈人脉,学习他们的理财投资经验时,汪潮涌东方式的勤奋也让他在华尔街受到了重用。当他回国时,已经成为摩根士丹利亚洲区的首席代表,出行乘坐豪华轿车,一年数次国外旅行,还能享受十几万美元的补贴……这些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足以让人艳羡不已。
从当初那个站在首都机场的青涩青年,到后来上流社会的一员,动不动投资以亿元计的金融家,汪潮涌完成了一个360度的大蜕变,但这一切,却不是他最终的追求。
尽管此时的汪潮涌年薪很高,但他却在1998年5月从摩根士丹利辞职。之所以放弃这份待遇优厚的工作,他有自己的两个理由。
其一,1986年汪潮涌还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时,在华尔街上“看着满街神采飞扬的银行家们,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你们当中的一员” 。日后当汪潮涌也在华尔街上获得成功时,却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中国人在摩根士丹利这样的跨国投资银行中,充其量也就是做到大中国区的负责人,以后的发展就很有限了。”
其二,汪潮涌在美国收到的名片中,很多人都会标上“FOUNDER”(创始人)”的头衔,这是一个特别能得到尊敬的头衔,只有那些公司的创办者才有资格标注。汪潮涌的偶像和好朋友巴菲特,世界数一数二的巨富,也没有这个头衔。
显然,世界上最大跨国投行的地区总裁还不足以圈住汪的“野心”。他毅然决然地在中国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当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瞄向国际资本市场时,中国的企业家们面对窗外陌生的财富世界,无疑有着太多的困惑与茫然。汪潮涌曾经和搜狐的张朝阳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张朝阳就不断向他大倒创业过程中融资困难的苦水。而汪潮涌却从中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机遇。
1999年5月,汪潮涌在国内注册成立了信中利公司,专司投资银行和融资顾问业务,而主要的对象就是那些无缘结识海外投资银行家又被国内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的民营高科技企业。
汪潮涌说:“别看这些民营企业今天小模小样,未来他们可是新经济的中坚,而我仅仅凭着早入手就得以与他们为伍,做他们的顾问,这是我的幸运,以后的华尔街投资者怕是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了。”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令到他乐于担任中小型企业到海外融资的启蒙者和“布道”者。
汪潮涌离开中国的时候,还是一个不满20岁的学生,中国商界的一切他都未曾感受,再加上创业之初的艰难,令到他的确产生了一种类似“苦行僧”的心情感触。过去,行必坐头等舱,宿必住五星级酒店,可现在,和国内的民营企业去海外融资,汪潮涌总是坐经济舱,住汽车旅馆,以尽可能替客户省钱。不光如此,每次出行,他还要负责准备材料、预定酒店、安排出租车,在投资银行家的身份之外给自己再附带上一大堆诸如秘书、司机、翻译、导游等等职务,能上能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至让那些几乎很少出国的客户感动异常,回来后就会以相当优惠的条件与他合作。对此汪潮涌笑称,客户“肯定会感动的,因为连我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
开张一年不到的时间,信中利已直接投资15家美国硅谷和中国的高科技公司,并为近20家高科技公司担任财务和融资顾问,募集资金总额逾2亿美元。一年之后,汪潮涌将公司的主营业务加以扩大,在投资银行业务之外兼做风险投资和网络,并组建了自己的中华资本网。这一时期的汪潮涌,借助网络经济的热度和自己国际顶级金融机构的从业经历,在风险投资界运营得风生水起。
曼哈顿的摩天大厦,一边是帆船在夕阳下扬帆大西洋的场景,一边还有高高矗立的自由女神雕像,这种风景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后来,他知道这道风景与100多年来的美洲杯帆船赛有关,并且得知,纽约很多金融机构的职员参加帆船运动。在他的印象中,金融投资和帆船运动的结合源于停留在记忆中的美丽风景。他没有想到多年后,这道风景最终因为他自己独立运作公司而有可能变成现实。
汪潮涌
社会双重效应选择的结果。“虽然投资帆船运动可能有人不理解,但是建立‘中国之队’是我的一个投资路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投资中国水上运动和运动器材。并且通过组队参加这样赛事来提高中国的国际品牌影响力,这样的一个契机是赞助商们所乐于见到的。”
后来,他同法国的“挑战者号”船队合资成立“中国之队”,并于同年参加了在西班牙巴伦西亚的比赛。在他看来,“中国之队”的比赛成绩并不重要,他也根本没考虑过“中国之队”能否营利。他觉得中国缺少把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相结合的企业家,用他的话说是“社会企业家”。帆船运动就是他回馈社会实际行动的开始。他希望与更多人共同分享帆船运动中所承载的自由梦想,因为这种梦想也是他追逐已久的。
草皮断片捡起放回原位,再轻轻踩一踩,以帮助草皮重新生长……看似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他说这在商务交往中很重要。
王石等人都成了好友。他们经常一起去探险,包括重走丝绸之路等等。心理学上研究认为,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往往是因为他们性格里潜藏着一些巨大的不安份的偏执的因素。所以在业余生活中,他们要么像王石一样的上天入地,今天珠峰明天北极的挑战自己的极限;要么象海航集团的董事长陈峰那样虔诚信佛,以追求心灵的安静来平衡自己的身心。无论是动还是静,归根到底,都是通过采取有益身心的生活方式来平衡自己的偏执。
汪潮涌本人更欣赏的生活方式是动与静的结合。动的时候,他像王石一样,去航海、爬山、探险,在那种极致中挑战自我。安静时,他也会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回到内心,静静地想一些自己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提醒自己不要失去自我。
大别山当起别人的养子开始,从带着区区三十美元远渡重洋刷盘子洗碗开始,汪潮涌就体验着比同龄人更深刻的苦难。真正幸运的是,他心中从不缺乏鞭策自己向前的动力。
从15岁到25岁,汪潮涌的计划是,用十年的时间完成自己的高等教育和出国留学。他做到了。
之后的十年,汪潮涌的计划是走出校门,先成为一个华尔街的专业人士,然后变成一个有实战经验的管理人士。他也做到了。面对华尔街的工作机会和自身价值提升,他放弃了还有两年就可拿到的博士学位。33岁的时候,汪潮涌被摩根斯坦利派往北京,成为华尔街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首席代表。
1998年,汪潮涌出任国家开发银行的高级顾问。1999年,汪潮涌自己的公司信中利开张了。因为在他的规划中,从35岁到45岁应该完成的是从经理人到创业者的转变。这家投资公司先后在高科技、传媒、新能源、环保、矿产资源、连锁商业、医药健康等领域已投资10亿美元,搜狐、百度、瑞星、华谊兄弟、北大青鸟,还有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谁动了我的奶酪》,均是他投资的项目,为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知名公司,
处在自己第三个十年中的汪潮涌已经坐拥巨额财富以及美满的家庭,同时也是各类论坛聚光灯下的主角。但他却并不满足。2005年,他宣布投资组建“中国之队”,进军美洲杯帆船赛。成为美洲杯帆船赛150年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人身影。
汪潮涌说,在接下来的一个十年规划中,自己要完成的是从一个商业企业家向社会企业家的转变。投资“中国之队”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投资项目,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除此之外,他还在家乡设立李时珍奖学金,给学校捐微型图书馆和电脑房;做李时珍健康产业,包括中药种植、健康旅游、健康医疗教育等,不仅解决了当地很多人口的就业问题,还可以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说,向社会企业家转变需要有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实事。关注“三农”,解决城乡发展差距问题,比投几个VC项目的意义更大。
MTV全球音乐电视台中国区总裁、维亚康姆公司中国区首席代表李亦非。她在2001年《财富》杂志选出的25位全球企业新星中排名榜首,还是“2005年亚洲十位最有影响力的女性”。 这对金童玉女的结合,当时华尔街的评语是:“两个优秀青年的完美结合。”
两人在美国相恋时,曾一起走遍了世界上近20个国家,到处打高尔夫球,认识半年订婚,一年就到华尔街登记。不过直到今天,两个人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中国国籍,一双儿女甚至连英文名字都没有,因为,汪潮涌说,“做一个自由的中国人,更快乐”。
现在虽然他们结婚多年,有了两个孩子,但生活中,他们还保持着初恋般的激情。汪潮涌会吹笛子、弹古筝,爱诗,还常常给妻子朗诵自己的特别漂亮的文章,在世贸中心大楼外的草地上,他们经常情侣配,汪潮涌一边吹笛子,李亦非一边唱歌,唱少年时代的革命歌曲,也唱邓丽君,可谓琴瑟合鸣,常常引来大批老外喝彩。有次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时,汪潮涌吹笛子,李亦非舞剑,他们觉得这代表了他们笑傲江湖,侠士风尚的心境。生活得既国际,又很中国——这正是夫妇俩一直追求的。
闲暇的时候,他和太太会在一起听听音乐;而汪潮涌喜欢居所的后花园。清晨,他常面对窗外小坐片刻;或者夏天里在院子的树荫下喝茶,与孩子们一起搭建树屋,享受天伦之乐。汪潮涌说:“李亦非更多的时间是在商界驰骋,而我对跑车、名画也没有特别的爱好,我们不想重复隆重、富丽堂皇的生活,在那种环境里很难放松。”
有时,他会和80多岁的父母开展寻根之旅,尽作为儿女的孝道;或者和女儿一起探讨莎士比亚和金庸,分享着大师们的睿智;也会为儿子对美洲杯的热情而兴奋;而最重要的,是他和妻子共同经营着他们美好而充实的家庭……四十岁的汪潮涌,他的人生丰盛得令人羡慕。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6)



人物近照(10)



出席活动会议(20)
“18岁,他考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研究生”,我的天,这是天才啊。一般人18岁才上大学。
 
回复晚了,拥抱哥。
不知道9981做了什么事情让拥抱哥对他评价这么高。
我不能再夸9981了,夸多了他会难受。
这么说吧,在这个论坛上混久了,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缺点,而且都有主要缺点。但是9981,我一直还没有看见他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缺点。。。
 
我不能再夸9981了,夸多了他会难受。
这么说吧,在这个论坛上混久了,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缺点,而且都有主要缺点。但是9981,我一直还没有看见他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缺点。。。
他的理论性很强大,就感到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我没有讲9981有什么不好,我只是说我和他观点有不一致的地方。
 
他的理论性很强大,就感到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我没有讲9981有什么不好,我只是说我和他观点有不一致的地方。

我理解您的意思,我也很高兴拥抱哥能理解我的想法。最近读了这句撒切儿夫人的名言,跟您分享一下。

“Disciplining yourself to do what you know is right and important although difficult is the high road to pride, self-esteem, and personal satisfaction.” – Margaret Thatcher
 
我理解您的意思,我也很高兴拥抱哥能理解我的想法。最近读了这句撒切儿夫人的名言,跟您分享一下。

“Disciplining yourself to do what you know is right and important although difficult is the high road to pride, self-esteem, and personal satisfaction.” – Margaret Thatcher

Disciplining yourself to do what you know is right and important, although difficult, is the high road to pride, self-esteem, and personal satisfaction.
訓練自己去做你知道正確且重要的事情;即使有難度,這仍是通往自豪、自尊和自我滿足的康莊大道。

这样好理解一点。
 


1383180190-1896498384.jpg



1. "If you want something said, ask a man. If you want something done, ask a woman." 1965 speech
若你要空談某事, 找男人。若你要作好某事, 找女人。


2. "Where there is discord, may we bring harmony. Where there is error, may we bring truth. Where there is doubt, may we bring faith. And where there is despair, may we bring hope." May 4, 1979, after becoming PM
若有不順,願我們帶來和諧。若有錯誤, 願我們帶來真理。
若有質疑,願我們帶來信仰。若有絕望, 願我們帶來希望。



3. "Pennies don’t fall from heaven — they have to be earned here on Earth." November 1979 at a banquet
錢不會從天上掉落—必須要腳踏實地得爭取!


4. Disciplining yourself to do what you know is right and important, although difficult, is the high road to pride, self-esteem, and personal satisfaction.
訓練自己去做你知道正確且重要的事情;即使有難度,這仍是通往自豪、自尊和自我滿足的康莊大道。


5. "My policies are based not on some economics theory, but on things I and millions like me were brought up with: an honest day’s work for an honest day’s pay, live within your means, put by a nest egg for a rainy day, pay your bills on time, support the police." September 1981 interview
我的政策不是來自經濟理論,而是來自跟我一樣的數百萬名同胞的成長背景:每天紮實工作,領取應得薪水、量入為出、未雨綢繆、準時繳費並支持警方。


6. "Defeat? I do not recognize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April 1982, start of the Falklands War
「打敗?」我不知道這個字的意思。


7. "I am extraordinarily patient, provided I get my own way in the end." April 4, 1989, in the Observer
我極有耐心,只要最後我得到我想要的。
 
爱博士一讲话,就有一种强大的气场,是一种读书人修养很高的人的气场。

人们说,文章写得好的人,一定读了很多很多的书。很有道理。文章写得好的人,也特别有思想。
 
这次回国,听说了一点他的事情,他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啊。只有出身贫寒的聪明人,才会这样奋斗。
他投资了张朝阳的搜狐,冯小刚的大片。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