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养中国贫困儿童

flapjack_monkey

知名会员
注册
2005-03-03
消息
785
荣誉分数
269
声望点数
173
最后编辑:
世界宣明会,我也有参加过。
 
习近平、李克强或者彭丽媛搞个类似的机构没有?
 
习近平、李克强或者彭丽媛搞个类似的机构没有?
中国有红十字会,你捐吗?
就是希望通过自己尽一分力来帮助一名贫困儿童,这和别人/别的机构/别的政府做没做,做的好坏没什么关系。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记者李剑军 通讯员周华玲 姚武)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

  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

  但一年多来,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今夏,该市总工会再次组织女企业家们捐赠时,部分女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结果22名贫困大学生中只有17人再度获得资助,共获善款4.5万元。

  多年来为资助贫困生东奔西走、劳神费力的襄樊市总工会副主席周萍,为此十分尴尬,她感觉部分贫困生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有的学生竟自以为“成绩好,获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
 
最后编辑:
曾颖:大学生和社会都不懂感恩为何物

曾颖 专栏作者作者博客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8月22日楚天都市报一篇题为“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的报道在各大门户网站成为新闻排行榜的NO1,引起网民们的热烈争论。

从这次事件和由此激起的巨大反响可以看出,我们这个社会中的许多人并不懂得应该怎样去施恩和受恩。这对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和急待开拓的慈善事业,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通常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某些企业和社团,利用捐赠和慈善活动作为宣传企业形象的手段。这本来无可厚非,至少比让模特儿当众洗澡有意义。但捐赠活动组织者因为不注重某些细节,而使得慈善的意味大变:比如让贫困大学生上台宣讲自己的贫穷;让养老院的老人们在寒风中列队等候赠品;或把接受资助者的名字和资料贴上街头或登上报纸,让贫困受捐者的脸面和尊严受到再次损害。

我们不能说那些试图做善事的企业和社团是出于恶意而这么干,我宁愿相信他们是因为不懂施恩的方法。那就让伟大的德兰修女来教教大家吧。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兰修女一生救助了无数的穷人。她甚至从垃圾堆中捡到许多贫病交加的濒死者。她对他们毫不厌弃,总是尽最大努力救活他们。即便救不活,她也会按照濒死者的愿望和信仰,为他们准备不同的临终仪式,让他们以自己宗教的方式,体面而尊严地离去。她会为印度教徒取恒河水清洗身体;会请来和尚为佛教徒诵经;会为基督教徒送来圣经……她从不强要被救者把自己当成“救星”,并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尊严。这种不加任何附加条件并从不希求任何回报,甚至根本不把施恩当成施恩的行为,才是真正的献爱心。

这也许已是非常高的标准了,我们也许一时还难以企及。但不当“救星”,平等地与被救助者站在同一地平线上,不试图改变他的人生信仰地去做帮助者。

这是不是就是说穷人对捐赠者的捐助可以大而化之安之若素,认为理所应当呢?也不是,这又该回到另一个层面,即我们社会中急需学习的感恩文化。在这方面,我们所欠缺的,也不比施恩者所欠缺的施恩知识少。

搞新闻工作十几年,我曾亲眼看到甚至亲手搓合过无数的贫穷者接受捐助的事。这些穷者中,有读书缺钱的,有医病缺钱的。他们来求助时,无不忧伤绝望。为他们做报道,联系到捐赠者之前,他们会一天N个电话催促。当一切办妥之后,便从此再无音讯。这让许多帮助过他们的人很失望,一位80岁的离休老干部曾为不少于20个学生捐过学费,但孩子们在读完书之后,基本上没再与老人联系过。老人说:我不祈求他们买什么回报我。逢年过节寄张明信片报个平安,应该不是太难的事吧?

笔者也亲自遭遇过,一个没钱读书的女学生,在接受帮助之前,记者哥哥记者哥哥的叫得甜死人,后来经我们的报道,被一个董事长收成干女儿,大学毕业之后赴美国留学并成为“海归”回国。有一天,我与她在街上相遇,她远远看见我,沉吟了片刻,居然埋头小跑了过去,像躲一个禽流感患者……

我还曾亲历过一个被捐赠者将捐赠者告上法庭的事……

缺少感恩文化的薰陶而产生的缺乏感恩之心的受捐赠者,做出什么样的冷漠举动也不奇怪。前些日子发生的孙俪与受捐赠者的纠纷事件,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社会欠缺感恩文化而造成的恶果。

因此,我们整个社会应该学习施恩与感恩。应该学习用一颗仁厚与不图回报的平等心态去施恩;学习用一颗感念恩德并铭记不忘的心态去接受别人的恩情。惟如此,我们做的慈善,才不是低层次的物质或钱财转移,而是充满神圣与温暖的爱的交接!
 
中国有红十字会,你捐吗?
就是希望通过自己尽一分力来帮助一名贫困儿童,这和别人/别的机构/别的政府做没做,做的好坏没什么关系。
中国红十字会是“类似的机构”么?
 
市恩,小人所为。
 
我也碰到过这样的事,我父亲,我和我妹妹一起帮助一个我父亲的学生。回国时我父亲提到这个学生时也有微词,总之是对这个老师加捐助者及我们姐妹没有应有的谢意。但这里我也想帮被捐助者说几句。一个人知道能充分准确地表达他的感恩也不是容易的事,首先要明事理不羞涩内心强大。试想出自于一个极困家庭的孩子,他往往是自卑的。他的被捐助在让他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情的同时也让他对自己的贫苦感到羞涩甚至忿恨。中国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往往是他们贫困的重要原因,他们会仇恨富人包括捐助者,仇恨社会。在他们脱离了原来的社会阶层后(如大学毕业得到工作),他们是不愿意再面对让他们感到窘迫的过往,而捐助者就是他们过往的见证人。我们应该对他们多点理解,捐助与接受都应该悄悄地进行,过后都不要再提,让他们在陌生人的帮助下真正开始新的生活。捐助者在自己做了好事后一定能得到快乐和平安而不要去追求感恩。
 
最后编辑:
曾经有人说,如果捐助给中国的慈善机构,被捐助的贫困儿童只能得到捐助额的10%。
 
我也碰到过这样的事,我父亲,我和我妹妹一起帮助一个我父亲的学生。回国时我父亲提到这个学生时也有微词,总之是对这个老师加捐助者及我们姐妹没有应有的谢意。但这里我也想帮被捐助者说几句。一个人知道能充分准确地表达他的感恩也不是容易的事,首先要明事理不羞涩内心强大。试想出自于一个极困家庭的孩子,他往往是自卑的。他的被捐助在让他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情的同时也让他对自己的贫苦感到羞涩甚至忿恨。中国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往往是他们贫困的重要原因,他们会仇恨富人包括捐助者,仇恨社会。在他们脱离了原来的社会阶层后(如大学毕业得到工作),他们是不愿意再面对让他们感到窘迫的过往,而捐助者就是他们过往的见证人。我们应该对他们多点理解,捐助与接受都应该悄悄地进行,过后都不要再提,让他们在陌生人的帮助下真正开始新的生活。捐助者在自己做了好事后一定能得到快乐和平安而不要去追求感恩。

同意这个,施恩莫图报。

捐出去了,那笔钱落实了就好。一定要人家用语言表达出感激,这有点要求过高了。想起陈光标去给穷人发红包,然后要别人跟他合照的恶心做法,那是另一个极端了。
 
曾颖:大学生和社会都不懂感恩为何物

曾颖 专栏作者作者博客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8月22日楚天都市报一篇题为“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的报道在各大门户网站成为新闻排行榜的NO1,引起网民们的热烈争论。

从这次事件和由此激起的巨大反响可以看出,我们这个社会中的许多人并不懂得应该怎样去施恩和受恩。这对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和急待开拓的慈善事业,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通常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某些企业和社团,利用捐赠和慈善活动作为宣传企业形象的手段。这本来无可厚非,至少比让模特儿当众洗澡有意义。但捐赠活动组织者因为不注重某些细节,而使得慈善的意味大变:比如让贫困大学生上台宣讲自己的贫穷;让养老院的老人们在寒风中列队等候赠品;或把接受资助者的名字和资料贴上街头或登上报纸,让贫困受捐者的脸面和尊严受到再次损害。

我们不能说那些试图做善事的企业和社团是出于恶意而这么干,我宁愿相信他们是因为不懂施恩的方法。那就让伟大的德兰修女来教教大家吧。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兰修女一生救助了无数的穷人。她甚至从垃圾堆中捡到许多贫病交加的濒死者。她对他们毫不厌弃,总是尽最大努力救活他们。即便救不活,她也会按照濒死者的愿望和信仰,为他们准备不同的临终仪式,让他们以自己宗教的方式,体面而尊严地离去。她会为印度教徒取恒河水清洗身体;会请来和尚为佛教徒诵经;会为基督教徒送来圣经……她从不强要被救者把自己当成“救星”,并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尊严。这种不加任何附加条件并从不希求任何回报,甚至根本不把施恩当成施恩的行为,才是真正的献爱心。

这也许已是非常高的标准了,我们也许一时还难以企及。但不当“救星”,平等地与被救助者站在同一地平线上,不试图改变他的人生信仰地去做帮助者。

这是不是就是说穷人对捐赠者的捐助可以大而化之安之若素,认为理所应当呢?也不是,这又该回到另一个层面,即我们社会中急需学习的感恩文化。在这方面,我们所欠缺的,也不比施恩者所欠缺的施恩知识少。

搞新闻工作十几年,我曾亲眼看到甚至亲手搓合过无数的贫穷者接受捐助的事。这些穷者中,有读书缺钱的,有医病缺钱的。他们来求助时,无不忧伤绝望。为他们做报道,联系到捐赠者之前,他们会一天N个电话催促。当一切办妥之后,便从此再无音讯。这让许多帮助过他们的人很失望,一位80岁的离休老干部曾为不少于20个学生捐过学费,但孩子们在读完书之后,基本上没再与老人联系过。老人说:我不祈求他们买什么回报我。逢年过节寄张明信片报个平安,应该不是太难的事吧?

笔者也亲自遭遇过,一个没钱读书的女学生,在接受帮助之前,记者哥哥记者哥哥的叫得甜死人,后来经我们的报道,被一个董事长收成干女儿,大学毕业之后赴美国留学并成为“海归”回国。有一天,我与她在街上相遇,她远远看见我,沉吟了片刻,居然埋头小跑了过去,像躲一个禽流感患者……

我还曾亲历过一个被捐赠者将捐赠者告上法庭的事……

缺少感恩文化的薰陶而产生的缺乏感恩之心的受捐赠者,做出什么样的冷漠举动也不奇怪。前些日子发生的孙俪与受捐赠者的纠纷事件,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社会欠缺感恩文化而造成的恶果。

因此,我们整个社会应该学习施恩与感恩。应该学习用一颗仁厚与不图回报的平等心态去施恩;学习用一颗感念恩德并铭记不忘的心态去接受别人的恩情。惟如此,我们做的慈善,才不是低层次的物质或钱财转移,而是充满神圣与温暖的爱的交接!
捐了就捐了,何必祈求那么多?
 
对坛子里的人说不算什么, 就这么一句同时已出卖了一个人的心态丶。足足打消了大家善心的念头
同意
似乎不捐就是罪恶一样
至少LZ也要花一点笔墨介绍一下那个机构。不至于懒到只给一个LINK吧
大家都忙,倡导捐款应该替他人考虑,花少许时间介绍一下,也是募捐的诚意。。。而不是绑架他人少喝杯咖啡什么的
现在打着募捐骗钱的多了去了。加拿大非盈利组织,慈善机构也是多了去了。。。随便上网狗一下就有大量披露
所以,LZ如果介绍一下他们募捐的钱,具体资助了什么人,有什么反馈,效果会好很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