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禮佛陀
资深人士
- 注册
- 2013-08-30
- 消息
- 4,516
- 荣誉分数
- 1,090
- 声望点数
- 223
ལེགས་བཤད་རིན་པོ་ཆེའི་གཏེར་ལས།བསྟོད་པས་དགའ་བར་མི་འགྱུར་ལ།།སྨད་པས་མི་དགར་མི་འགྱུར་ཞིང་།།རང་གི་ཡོན་ཏན་ལེགས་གནས་པ།།སྐྱེ་བོ་དམ་པའི་མཚན་ཉིད་ཡིན།།ཞེས་གསུངས།
《格言寶藏論》:
不因讚稱而高興,不因辱駡而憂傷,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藏文化微博
http://weibo.com/sdjzwh
--------------------------------------------------------
http://www.zhibeifw.com/ssfb/online_content.php?id=23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geyanbzls/main.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9.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10.pdf
格言寶藏論釋
薩迦班智達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釋
--------------------------------------------------------
敬錄自《量理寶藏論》講記 薩迦班智達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82
當然,講義裡面也說了,薩迦班智達跟文殊菩薩無二無別。但這並不像現在有些活佛自己說“我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我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不是這樣的。在藏地雪域,薩迦班智達是公認的文殊菩薩化身。華智仁波切也說過,藏地雪域有三大文殊:無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師、薩迦班智達。薩迦班智達的傳記當中也有記載,當時有一群人到五台山去拜見文殊菩薩,晚上的時候他們都做了一個同樣的夢,每人在夢中都聽到一個同樣的聲音:現在文殊菩薩不在這裡,他在藏地的朗七卡以班智達的形象住世,你們應該返回藏地去見文殊菩薩。而當時,薩迦班智達就是住在朗七卡。當然,真正的文殊菩薩住在那裡,不在這裡,從了義來講不會存在這種現象。但一般來講,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的薩迦班智達完全可以稱為全知。
--------------------------------------------------------
--------------------------------------------------------
敬錄自《格言寶藏論釋》 薩迦班智達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釋
http://www.zhibeifw.com/ssfb/online_content.php?id=23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geyanbzls/main.php
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公元1182-1252年),是薩迦派五祖之第四祖,幼時依止伯父廣學顯密教法,通曉十明,23歲時獲得“西藏第一班智達”之殊榮。1244年,應窩闊台次子闊端之請,攜侄八思巴及恰納至涼州(即今之甘肅武威縣),始於漢域弘法。
據歷史記載:克什米爾大班智達夏加西爾在印度時,得觀音菩薩授記:“你所不能調伏的漢地和蒙古之眾生,將來你的一位藏土弟子——文殊菩薩的化身,能調伏彼等。”又,夏加西爾在斯里蘭卡時,有一位具六神通之阿羅漢送他鮮花,並說:“此花何處開,彼處有文殊。”後至薩迦地方,果見那裡盛開此花。燃燈尊者亦有授記: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再,菩提幢等眾多弟子曾親見其現文殊菩薩身;在印度金剛座的門上也自然顯現出梵語之尊者名。由此,印度諸人常稱尊者為文殊菩薩的化身,藏地亦公認其為三大文殊之一。華智仁波切說:“五明通曉開顯薩班尊,顯密善說之源宗喀巴,一切佛法教主龍欽巴,雪域三大文殊我頂禮。”頌中所讚之“薩班尊”即為本論之作者。其辯伏外道、造論說法等稀有廣大的弘法利生事業,均在其傳記及其它歷史中有詳述,於此不贅。
此《格言寶藏論》,雖有1979年中央民族學院王堯老師之譯本(書名為《薩迦格言》),但鑒於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因素,其未將本論之前後禮讚、迴向等頌譯出,也未按原版藏文字數相同的格式翻譯,且所譯用語與原版藏文特指的佛教用詞之含義(內涵)差距甚遠。是故,筆者今將此格言按原本風貌譯出且與有幸之士見面,具慧之士,當善辨之,去粗取精,對症下藥。
凡真欲為佛門弟子者,或欲為真人者等,均當先將此格言熟讀,凡依此而為者,將會對汝之修行及人格增上有極大利益。是故,欲求解脫者,應將此視為無比珍寶也。
古今之世,愚者視財寶為貴重,智者視法寶為貴重,故欲為智者,皆應捧此格言學習一番——
《格言寶藏論》:
不因讚稱而高興,不因辱駡而憂傷,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藏文化微博
http://weibo.com/sdjzwh
--------------------------------------------------------
http://www.zhibeifw.com/ssfb/online_content.php?id=23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geyanbzls/main.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9.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10.pdf
格言寶藏論釋
薩迦班智達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釋
--------------------------------------------------------
敬錄自《量理寶藏論》講記 薩迦班智達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82
當然,講義裡面也說了,薩迦班智達跟文殊菩薩無二無別。但這並不像現在有些活佛自己說“我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我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不是這樣的。在藏地雪域,薩迦班智達是公認的文殊菩薩化身。華智仁波切也說過,藏地雪域有三大文殊:無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師、薩迦班智達。薩迦班智達的傳記當中也有記載,當時有一群人到五台山去拜見文殊菩薩,晚上的時候他們都做了一個同樣的夢,每人在夢中都聽到一個同樣的聲音:現在文殊菩薩不在這裡,他在藏地的朗七卡以班智達的形象住世,你們應該返回藏地去見文殊菩薩。而當時,薩迦班智達就是住在朗七卡。當然,真正的文殊菩薩住在那裡,不在這裡,從了義來講不會存在這種現象。但一般來講,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的薩迦班智達完全可以稱為全知。
--------------------------------------------------------
全知薩迦班智達祈禱文
具見一切所知之慧眼
具成眾生妙善之大悲
具行無邊事業之威力
怙主文殊上師足下禮
具見一切所知之慧眼
具成眾生妙善之大悲
具行無邊事業之威力
怙主文殊上師足下禮
--------------------------------------------------------
敬錄自《格言寶藏論釋》 薩迦班智達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釋
http://www.zhibeifw.com/ssfb/online_content.php?id=23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geyanbzls/main.php
譯者言
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公元1182-1252年),是薩迦派五祖之第四祖,幼時依止伯父廣學顯密教法,通曉十明,23歲時獲得“西藏第一班智達”之殊榮。1244年,應窩闊台次子闊端之請,攜侄八思巴及恰納至涼州(即今之甘肅武威縣),始於漢域弘法。
據歷史記載:克什米爾大班智達夏加西爾在印度時,得觀音菩薩授記:“你所不能調伏的漢地和蒙古之眾生,將來你的一位藏土弟子——文殊菩薩的化身,能調伏彼等。”又,夏加西爾在斯里蘭卡時,有一位具六神通之阿羅漢送他鮮花,並說:“此花何處開,彼處有文殊。”後至薩迦地方,果見那裡盛開此花。燃燈尊者亦有授記: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再,菩提幢等眾多弟子曾親見其現文殊菩薩身;在印度金剛座的門上也自然顯現出梵語之尊者名。由此,印度諸人常稱尊者為文殊菩薩的化身,藏地亦公認其為三大文殊之一。華智仁波切說:“五明通曉開顯薩班尊,顯密善說之源宗喀巴,一切佛法教主龍欽巴,雪域三大文殊我頂禮。”頌中所讚之“薩班尊”即為本論之作者。其辯伏外道、造論說法等稀有廣大的弘法利生事業,均在其傳記及其它歷史中有詳述,於此不贅。
此《格言寶藏論》,雖有1979年中央民族學院王堯老師之譯本(書名為《薩迦格言》),但鑒於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因素,其未將本論之前後禮讚、迴向等頌譯出,也未按原版藏文字數相同的格式翻譯,且所譯用語與原版藏文特指的佛教用詞之含義(內涵)差距甚遠。是故,筆者今將此格言按原本風貌譯出且與有幸之士見面,具慧之士,當善辨之,去粗取精,對症下藥。
凡真欲為佛門弟子者,或欲為真人者等,均當先將此格言熟讀,凡依此而為者,將會對汝之修行及人格增上有極大利益。是故,欲求解脫者,應將此視為無比珍寶也。
古今之世,愚者視財寶為貴重,智者視法寶為貴重,故欲為智者,皆應捧此格言學習一番——
人均為之 今來悉成 諸世安泰 何愁不至
不知世法 何證空性 設無人品 何有修證
人身難得 萬法無常 因果不虛 輪迴皆苦
恒依三寶 發心利眾 懺淨諸罪 積資福慧
懇依善師 勤修深密 頓悟覺性 廣弘顯密
不知世法 何證空性 設無人品 何有修證
人身難得 萬法無常 因果不虛 輪迴皆苦
恒依三寶 發心利眾 懺淨諸罪 積資福慧
懇依善師 勤修深密 頓悟覺性 廣弘顯密
公元一九九六年元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