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杜《玫红色的艾玛》出版发行

青草地

本站元老
VIP
注册
2004-03-10
消息
1,422
荣誉分数
1,083
声望点数
323
我的 新书短篇小说集《玫红色的艾玛》近日出版并在Amazon世界各地网站上架销售。加拿大Amazon链接如下:
https://www.amazon.ca/Emma-Rose-Ant...8&qid=1521832832&sr=8-1&keywords=emma+in+Rose

Amazon搜索词:Dudu, Dudu fiction, Zhanqing Du, Dudu Anthology, Emma in Rose
渥太华的村民欲购买签名书,可直接与作者我联络,请加我微信 dudu201311

此书收录了我的50余篇小说,时间跨度较大。 移民们把他乡做故乡,落地生根过程中所遭遇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心路历程等在书中有多方位体现。
英文简介:The anthology collects over 50 short fictions by DuDu (Zhanqing Du). Her main characters focused on the Chinese immigrants with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different ages, different occupations and different genders, who settled down and started their new life overseas. These stories not only gave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new immigrants culture clashes, sense and sensibility, love and hate, life and death in the adaption stages from an apprehensive newcomer to a confident citizen in their beloved second homeland, but also sketched many colourful facets of humanities as well as the exotic overseas life style to her readers. The book vividly manifests that the two opposite sides in our human nature are universal and inter-changeable, and prevailing despite of culture and distance. This book is written in Chinese.
IMG_3961 (1).JPG
IMG_3943 (1).jpg.PNG
 

附件

  • IMG_3943 (1).jpg.PNG
    IMG_3943 (1).jpg.PNG
    260.1 KB · 查看: 26
我的 新书短篇小说集《玫红色的艾玛》近日出版并在Amazon世界各地网站上架销售。加拿大Amazon链接如下:
https://www.amazon.ca/Emma-Rose-Ant...8&qid=1521832832&sr=8-1&keywords=emma+in+Rose

Amazon搜索词:Dudu, Dudu fiction, Zhanqing Du, Dudu Anthology, Emma in Rose
渥太华的村民欲购买签名书,可直接与作者我联络,请加我微信 dudu201311

此书收录了我的50余篇小说,时间跨度较大。 移民们把他乡做故乡,落地生根过程中所遭遇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心路历程等在书中有多方位体现。
英文简介:The anthology collects over 50 short fictions by DuDu (Zhanqing Du). Her main characters focused on the Chinese immigrants with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different ages, different occupations and different genders, who settled down and started their new life overseas. These stories not only gave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new immigrants culture clashes, sense and sensibility, love and hate, life and death in the adaption stages from an apprehensive newcomer to a confident citizen in their beloved second homeland, but also sketched many colourful facets of humanities as well as the exotic overseas life style to her readers. The book vividly manifests that the two opposite sides in our human nature are universal and inter-changeable, and prevailing despite of culture and distance. This book is written in Chinese.
浏览附件746063浏览附件746065
恭贺新书出版。
英文简介写得真好,很专业。
五十多篇小说合在一本书里啊,应该囊括所有的短篇了吧?
 
恭贺新书出版。
英文简介写得真好,很专业。
五十多篇小说合在一本书里啊,应该囊括所有的短篇了吧?
拥抱你好!谢谢祝贺!嗯,我的大部分短篇小说吧,50余篇小说,二十万字的合集。有些小说是很短的小小说。给拥抱问好!:)
 
拥抱你好!谢谢祝贺!嗯,我的大部分短篇小说吧,50余篇小说,二十万字的合集。有些小说是很短的小小说。给拥抱问好!:)
谢谢杜杜,很抱歉贺喜来晚了。最近这周是我们部门的产品 Release 周,每到产品Release周,都特别忙,我是最后一道工序,总是能发现一些问题,要找人解决。每天都工作十多个小时,星期四晚上一直工作到凌晨一点多,睡眠不足,微信和论坛几乎都没上。

一直对流年的人敬佩有加。在流年的人里,杜杜的勤勉和成果,都是有目共睹。

我知道写小说的不易,二十多万字,五十多部小说,从构思到写出来,是多少年的心血,很辛苦,很不容易。

我觉得有两件事情害了中国,一个是连续剧搞得太好,弄得现在没什么人读小说,都去看神剧了。再一个是微信,把人们的时间都浪费走了,结果人们根本没时间去读书,读小说。

俗话说,天道酬勤。努力的人,一定能写出更棒的小说。杜杜加油!
 
谢谢杜杜,很抱歉贺喜来晚了。最近这周是我们部门的产品 Release 周,每到产品Release周,都特别忙,我是最后一道工序,总是能发现一些问题,要找人解决。每天都工作十多个小时,星期四晚上一直工作到凌晨一点多,睡眠不足,微信和论坛几乎都没上。

一直对流年的人敬佩有加。在流年的人里,杜杜的勤勉和成果,都是有目共睹。

我知道写小说的不易,二十多万字,五十多部小说,从构思到写出来,是多少年的心血,很辛苦,很不容易。

我觉得有两件事情害了中国,一个是连续剧搞得太好,弄得现在没什么人读小说,都去看神剧了。再一个是微信,把人们的时间都浪费走了,结果人们根本没时间去读书,读小说。

俗话说,天道酬勤。努力的人,一定能写出更棒的小说。杜杜加油!

拥抱你好!多谢你那样百忙之中这样认真地回帖,感动了!我也是非常忙,CFC这些年都慢待了,惭愧。谢谢拥抱的肯定和鼓励!比起你,我可算不上勤奋。 我也同样佩服你的坚持写作,虽然很惭愧,没认真读过兄的作品。谢谢拥抱支持,感激在先!

我很同意你关于连续剧和微信的说法,纸媒纸书等传统媒体在走下坡路,有目共睹,不知道明天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是很传统的、跟不上网络形势的写手,追求纯文学写作,喜欢纸媒纸书,对网络发表不是很跟得上形势。这点要想拥抱兄学习。以后多交流。:):)
 
拥抱你好!多谢你那样百忙之中这样认真地回帖,感动了!我也是非常忙,CFC这些年都慢待了,惭愧。谢谢拥抱的肯定和鼓励!比起你,我可算不上勤奋。 我也同样佩服你的坚持写作,虽然很惭愧,没认真读过兄的作品。谢谢拥抱支持,感激在先!

我很同意你关于连续剧和微信的说法,纸媒纸书等传统媒体在走下坡路,有目共睹,不知道明天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是很传统的、跟不上网络形势的写手,追求纯文学写作,喜欢纸媒纸书,对网络发表不是很跟得上形势。这点要想拥抱兄学习。以后多交流。:):)
我也跟不上网络形式,网络文讲究短平快,一千两千字的文章阅读面最大。长了的小说,有耐心读的人很少。特别是微信,长了的小说恐怕都没法儿读。
别说我们这样的小说了,就是名家作品,真正认真读的人恐怕也不多吧
但是,网络鸡汤文章是没法儿跟小说比的。鸡汤看过了就忘记了,好小说是会让人永远记住的。
支持杜杜坚持纯文学写作,鸡汤就是浪费时间。
 
我把《玫红色的艾玛》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前言自序贴一下。

精神的流浪汉


-----《玫红色的艾玛》自序

回瞻写作生涯,我的首篇小说是《胖丫》,一个留学北欧的大陆留学生形成了我首位文学形象,她稚嫩地在小说里展示异国他乡对她年轻生命的历练和再塑造。那时,小说是什么,我不懂。确切地说,文学是什么,我不懂。我粗糙地把胖丫用文字制造出来,真实和想象的结合非常原始,没有事先的构思和任何写作目的,流水一样她就走完了她的河。我没有满意,也没有不满意,写完它就像走过一处短期度假的风景,无论怎样享受过它的清风朗月,回到现实生活,它便成为一个和自己无关的遥远所在。那时刚刚定居渥太华,人生定位模糊,大家都转行去学性价比最高的计算机,我便也去学,同时专注于一个母亲和妻子的职责。我不快乐,一直在寻找,找着一件我自己也没有见过的宝贝,这件宝贝会给生命灌注意义。时常,我觉得我豢养着一个精神的流浪汉,他用反世俗的目光四处游走,破衣烂衫地满足于观看天空和绿草,他冷笑着看着面前走过的夹着公文包的靓男俊女,整个世界的虚伪做作与拜金主义被他的目光坚决地否定,他感觉自己站在山顶,一览众生皆小。

流浪汉随着生活的前进改变着模样。那年受伤,停了工作,身体的局限放大了大脑的活跃度,几篇随笔散文随便投给报纸,便发表了。当抽象的念想变成了可以触摸和观看的纸张,有一种力量钻进了我的身体,好像路边的花香不经意地飘进鼻孔,由不得会驻足花前,深深一吸。自此,断续零星地写了起来。流浪汉渐渐规矩了,衣着变得整洁,看世界的目光变得柔和温暖,他的流浪虽然还在持续,却从冰天雪地的严冬走进了生机盎然的春季。二零零六年,我终于发现我一直要寻找的东西原来近在咫尺,就藏在我的文字里,这些文字载着我认识自己、走进人心,让我有力量抓住生活里珍贵的点滴,给我能力感受时代的脉搏,最终完善生命的意义。写完每篇文字,都会有一条幸福的小河顺着枝枝蔓蔓的毛细血管欢快地流遍全身每个角落。流浪汉微笑了,他请求说:主人,我想在你的文字里安家,我厌倦了居无定所的流浪,是时候了。

规律的写作成就着报纸上一周一次的杜杜专栏,精神的愉悦和幸福感,在那些蝌蚪文字里以草的姿态旺盛地绿着。散文和诗歌是最早涉足的文体,散文的纪实性使我在忠实于自己和社会的同时,学习坦白和乐观。诗歌的节奏感让音乐进入文字,它可以是小夜曲的悠扬,可以是交响乐的复杂共鸣,可以是摇滚乐的豪放不羁,也可以是民谣的絮叨温暖。我在散文和诗歌的陪伴下行走在文字的丛林中,从一个不谙文学世事的婴儿,学会了牙牙学语,学会如何在荆棘中走路,学习如何直面暴风骤雨,如何珍惜晴朗艳阳,如何在文字的丛林中与各种动植物和平共处。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散文的纪实性体验和诗歌的灵活乐感都不足以让我放开越来越结实的双腿去放肆地奔跑,小说,开始严肃地进入我的写作日程。我需要小说的虚构性和更加宽容的篇幅来承载思想的重量、联想的空间和创造的鲜活力,让它们一同建构我对世界和人性的思考和认知。我需要大大小小的篇幅让许多人和事、过去和现在、真实和虚幻挤在不同的小说里说出它们想要说的话、做出他们想要做的事。他们会爱、会恨,会疲惫、会无奈,会赞美、也会抱怨,他们生活的世界有光明、也有黑暗,有善良、也有邪恶,有希望、也有失望,他们会哭、也会笑。这个世界和构成世界的人类从来就不完美,小说的虚构性,能让我有限的头脑冲破纪实文体的束缚,奔向创造和联想的无限世界,把缺陷写出来,把痛苦写出来,把希望的完美也写出来。

流浪的血液在我的身体里奔腾,流浪汉时而长了翅膀,离开地面,奔向天际,与云儿亲热,与鸟儿合唱。时而,他长了鱼鳃,扎个猛子进入深不见底的海洋,与鱼美人玩耍,与蓝鲸共舞。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流浪,拥有无限的自由。我不必再在自己的小生活、小圈子里打转,目光扇形地打开、圆形地打开,我惊奇地目睹着三百六十五度圆周里充满精彩美丽也充满心酸苦累的过往行人与风景。跨文化、跨地域、跨学科、跨行业的经历,让我更宽容地面对一切差异,去懂得肯定个体存在的现实意义,去学习避免用既定俗成的观点去判断人物和事务。我邀请男女老少来到我的篇章中做客,不管皮肤的颜色,不管信仰的差别,不管国籍。

这部小说集含括了过去十余年里我的主要微小说和短篇小说。年代跨度较大,很多小说渗透着时代印记,比如《废墟上行走的猫》《探亲》《H1N1》等。时代飞速发展,再次阅读这些旧作,虽然只有十年跨度,却似乎看着一幅幅废墟隔墙矮、青苔上阶绿的黑白照,像在回忆一种久远和模糊的情愫。我对这些旧小说采取了保持原样的态度,算是给自己的创作生涯一个老实的回顾性记录。个别作品如《胖丫》《糖花生》等除外,整本小说集基本按照创作时间顺序编排。

在短篇小说的蹒跚学步过程中,我悲观的文学态度非常明显,很多小说以死亡和无奈的忧伤为结尾。这些潜意识的悲剧意义的制作,显示了我思考的断档和笔力的虚弱。很多小说我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写下去,就省事儿地让死亡这个终极点来画了句号。显然,探索人性走向的创作过程中,我经常处在单薄乏力的状态,像一个瘸腿的跋涉者,仰望山巅云起云落,心中充满向往,却不得不咬着牙一步一蹒跚地缓慢上行。人一生的经历和世界观从未停止发展和变化,作品的氛围也随之流出不同质地的感觉和滋味。在整理稿件时,我不得不逼着自己把一些明亮的作品穿插在那些密集的阴冷作品之间,略作调剂。近年的作品,在努力摆脱阴翳,追求积极的人文走向,好像熬过了阵痛期的母亲,看着婴孩不依不饶哇哇啼哭,心烦的同时会抑制不住满心喜悦,尽管婴孩长大成人的慢慢之旅仍然步履艰辛前路未卜,作品里却闪烁出点滴希望之光。

生活中能刺激写作欲望的素材点点滴滴、俯仰皆是。从来不会苦于没有写作素材,苦的是业余写作,时间有限,太多念头不得不被养家糊口柴米油盐的忙碌吞噬掩埋。“多愁善感”却似乎与我无缘,我像一个上了发条的钟表,很认真地走着每一秒钟,脚踏实地地围着面前的生活,规律地旋转,庸俗而快乐。我的身体散发着不灭的热情,积极快乐的外表却掩盖着内心深处的悲天悯人和嫉恶如仇。我同情弱者,热爱正义,敬佩善良、宽容、奉献的人们。我厌恶虚伪,鄙视拜金的现世,讨厌人与人之间的阿谀奉承、哗众取宠,反感自私自利。对人类越来越膨胀的各种欲望,我深感不安。人与人之间的病态关系,人对人的不合理期望,在我的天平上,是很多不幸的发源地。不论在第一故乡中国大陆,还是在第二故乡加拿大,人性都在不可救药地沉沦着。对这种不幸和无奈的悲悯之情散布在这些小说的角角落落,《手套》《小径》《梦》《邮件》《豆豆你在哪儿》《邀请》等都可归入这个范畴。籍着这样的悲悯之情,我对身边的人类、动植物、自然和现实,充满救赎般的关心和热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是我所尊奉的。脚踏实地,更是我的人生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做个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高尚的、散播爱的人,早已成为我的人生目标。这种努力,却往往伴随着自虐式的苦行和困难的舍己。我想,上帝是给我一个文字的出口让我排放阴翳、疲累、忧愁的情绪,从而来平衡现实中这个他格外宠爱的小女子太过完美的追求和努力。感谢上帝!

海外中文媒体一直沿用繁体汉字,而大陆则使用简体。我成长在简体环境,出国后喜欢起繁体,一种更为复杂的精神品格在很多繁体字里可以清楚体现,比如“愛”。简体语境走进繁体语境,正好吻合了我们这些移民者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精神足迹。在编辑上本中长篇小说集《不吃土豆的日子》(Amazon购书搜索词“Dudu’s Anthology”,“Days without Potato”)时,三篇小说里两篇保留了繁体字,一篇却使用了简体,这是我和我的作品跨两岸身份特质的一个记号,是忠实于这些作品当初发表状态的一个态度。在编辑这本短篇小说集时,我在使用简体还是繁体字上产生了摇摆。五十余篇小说不可能搞忽而繁忽而简的文字切换游戏。一些大陆移民朋友抱怨看繁体字太费劲,陌生字太多会减弱阅读兴趣,希望我使用简体。考虑到近年从中国大陆出来的移民渐趋增长的趋势,我决定使用简体。随后还会有其他书将陆续出版,我不妨在未来的书里,公平地轮番尝试繁体和简体的汉字体验。

写作,是一种精神按摩。我庆幸自己拥有这样一位廉价的终身职业按摩师与我朝夕相处。他曾经流浪,如今心甘情愿地驻守在我所创造的各种文字中为我持久按摩。他还说话,对我,对他自己,对着风景,对着生命,说出令我流泪、也令我欢欣的话语。在他的陪伴下,一个又一个未知的篇章会悄悄诞生。我快乐地被他降伏,心甘情愿。在文字里,我和他合二为一,我们可以尽情地借着没有穷尽的文字做永世的流浪,享尽无限的自由。


二零一八年二月十日
 
我把《玫红色的艾玛》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前言自序贴一下。

精神的流浪汉


-----《玫红色的艾玛》自序

回瞻写作生涯,我的首篇小说是《胖丫》,一个留学北欧的大陆留学生形成了我首位文学形象,她稚嫩地在小说里展示异国他乡对她年轻生命的历练和再塑造。那时,小说是什么,我不懂。确切地说,文学是什么,我不懂。我粗糙地把胖丫用文字制造出来,真实和想象的结合非常原始,没有事先的构思和任何写作目的,流水一样她就走完了她的河。我没有满意,也没有不满意,写完它就像走过一处短期度假的风景,无论怎样享受过它的清风朗月,回到现实生活,它便成为一个和自己无关的遥远所在。那时刚刚定居渥太华,人生定位模糊,大家都转行去学性价比最高的计算机,我便也去学,同时专注于一个母亲和妻子的职责。我不快乐,一直在寻找,找着一件我自己也没有见过的宝贝,这件宝贝会给生命灌注意义。时常,我觉得我豢养着一个精神的流浪汉,他用反世俗的目光四处游走,破衣烂衫地满足于观看天空和绿草,他冷笑着看着面前走过的夹着公文包的靓男俊女,整个世界的虚伪做作与拜金主义被他的目光坚决地否定,他感觉自己站在山顶,一览众生皆小。

流浪汉随着生活的前进改变着模样。那年受伤,停了工作,身体的局限放大了大脑的活跃度,几篇随笔散文随便投给报纸,便发表了。当抽象的念想变成了可以触摸和观看的纸张,有一种力量钻进了我的身体,好像路边的花香不经意地飘进鼻孔,由不得会驻足花前,深深一吸。自此,断续零星地写了起来。流浪汉渐渐规矩了,衣着变得整洁,看世界的目光变得柔和温暖,他的流浪虽然还在持续,却从冰天雪地的严冬走进了生机盎然的春季。二零零六年,我终于发现我一直要寻找的东西原来近在咫尺,就藏在我的文字里,这些文字载着我认识自己、走进人心,让我有力量抓住生活里珍贵的点滴,给我能力感受时代的脉搏,最终完善生命的意义。写完每篇文字,都会有一条幸福的小河顺着枝枝蔓蔓的毛细血管欢快地流遍全身每个角落。流浪汉微笑了,他请求说:主人,我想在你的文字里安家,我厌倦了居无定所的流浪,是时候了。

规律的写作成就着报纸上一周一次的杜杜专栏,精神的愉悦和幸福感,在那些蝌蚪文字里以草的姿态旺盛地绿着。散文和诗歌是最早涉足的文体,散文的纪实性使我在忠实于自己和社会的同时,学习坦白和乐观。诗歌的节奏感让音乐进入文字,它可以是小夜曲的悠扬,可以是交响乐的复杂共鸣,可以是摇滚乐的豪放不羁,也可以是民谣的絮叨温暖。我在散文和诗歌的陪伴下行走在文字的丛林中,从一个不谙文学世事的婴儿,学会了牙牙学语,学会如何在荆棘中走路,学习如何直面暴风骤雨,如何珍惜晴朗艳阳,如何在文字的丛林中与各种动植物和平共处。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散文的纪实性体验和诗歌的灵活乐感都不足以让我放开越来越结实的双腿去放肆地奔跑,小说,开始严肃地进入我的写作日程。我需要小说的虚构性和更加宽容的篇幅来承载思想的重量、联想的空间和创造的鲜活力,让它们一同建构我对世界和人性的思考和认知。我需要大大小小的篇幅让许多人和事、过去和现在、真实和虚幻挤在不同的小说里说出它们想要说的话、做出他们想要做的事。他们会爱、会恨,会疲惫、会无奈,会赞美、也会抱怨,他们生活的世界有光明、也有黑暗,有善良、也有邪恶,有希望、也有失望,他们会哭、也会笑。这个世界和构成世界的人类从来就不完美,小说的虚构性,能让我有限的头脑冲破纪实文体的束缚,奔向创造和联想的无限世界,把缺陷写出来,把痛苦写出来,把希望的完美也写出来。

流浪的血液在我的身体里奔腾,流浪汉时而长了翅膀,离开地面,奔向天际,与云儿亲热,与鸟儿合唱。时而,他长了鱼鳃,扎个猛子进入深不见底的海洋,与鱼美人玩耍,与蓝鲸共舞。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流浪,拥有无限的自由。我不必再在自己的小生活、小圈子里打转,目光扇形地打开、圆形地打开,我惊奇地目睹着三百六十五度圆周里充满精彩美丽也充满心酸苦累的过往行人与风景。跨文化、跨地域、跨学科、跨行业的经历,让我更宽容地面对一切差异,去懂得肯定个体存在的现实意义,去学习避免用既定俗成的观点去判断人物和事务。我邀请男女老少来到我的篇章中做客,不管皮肤的颜色,不管信仰的差别,不管国籍。

这部小说集含括了过去十余年里我的主要微小说和短篇小说。年代跨度较大,很多小说渗透着时代印记,比如《废墟上行走的猫》《探亲》《H1N1》等。时代飞速发展,再次阅读这些旧作,虽然只有十年跨度,却似乎看着一幅幅废墟隔墙矮、青苔上阶绿的黑白照,像在回忆一种久远和模糊的情愫。我对这些旧小说采取了保持原样的态度,算是给自己的创作生涯一个老实的回顾性记录。个别作品如《胖丫》《糖花生》等除外,整本小说集基本按照创作时间顺序编排。

在短篇小说的蹒跚学步过程中,我悲观的文学态度非常明显,很多小说以死亡和无奈的忧伤为结尾。这些潜意识的悲剧意义的制作,显示了我思考的断档和笔力的虚弱。很多小说我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写下去,就省事儿地让死亡这个终极点来画了句号。显然,探索人性走向的创作过程中,我经常处在单薄乏力的状态,像一个瘸腿的跋涉者,仰望山巅云起云落,心中充满向往,却不得不咬着牙一步一蹒跚地缓慢上行。人一生的经历和世界观从未停止发展和变化,作品的氛围也随之流出不同质地的感觉和滋味。在整理稿件时,我不得不逼着自己把一些明亮的作品穿插在那些密集的阴冷作品之间,略作调剂。近年的作品,在努力摆脱阴翳,追求积极的人文走向,好像熬过了阵痛期的母亲,看着婴孩不依不饶哇哇啼哭,心烦的同时会抑制不住满心喜悦,尽管婴孩长大成人的慢慢之旅仍然步履艰辛前路未卜,作品里却闪烁出点滴希望之光。

生活中能刺激写作欲望的素材点点滴滴、俯仰皆是。从来不会苦于没有写作素材,苦的是业余写作,时间有限,太多念头不得不被养家糊口柴米油盐的忙碌吞噬掩埋。“多愁善感”却似乎与我无缘,我像一个上了发条的钟表,很认真地走着每一秒钟,脚踏实地地围着面前的生活,规律地旋转,庸俗而快乐。我的身体散发着不灭的热情,积极快乐的外表却掩盖着内心深处的悲天悯人和嫉恶如仇。我同情弱者,热爱正义,敬佩善良、宽容、奉献的人们。我厌恶虚伪,鄙视拜金的现世,讨厌人与人之间的阿谀奉承、哗众取宠,反感自私自利。对人类越来越膨胀的各种欲望,我深感不安。人与人之间的病态关系,人对人的不合理期望,在我的天平上,是很多不幸的发源地。不论在第一故乡中国大陆,还是在第二故乡加拿大,人性都在不可救药地沉沦着。对这种不幸和无奈的悲悯之情散布在这些小说的角角落落,《手套》《小径》《梦》《邮件》《豆豆你在哪儿》《邀请》等都可归入这个范畴。籍着这样的悲悯之情,我对身边的人类、动植物、自然和现实,充满救赎般的关心和热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是我所尊奉的。脚踏实地,更是我的人生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做个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高尚的、散播爱的人,早已成为我的人生目标。这种努力,却往往伴随着自虐式的苦行和困难的舍己。我想,上帝是给我一个文字的出口让我排放阴翳、疲累、忧愁的情绪,从而来平衡现实中这个他格外宠爱的小女子太过完美的追求和努力。感谢上帝!

海外中文媒体一直沿用繁体汉字,而大陆则使用简体。我成长在简体环境,出国后喜欢起繁体,一种更为复杂的精神品格在很多繁体字里可以清楚体现,比如“愛”。简体语境走进繁体语境,正好吻合了我们这些移民者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精神足迹。在编辑上本中长篇小说集《不吃土豆的日子》(Amazon购书搜索词“Dudu’s Anthology”,“Days without Potato”)时,三篇小说里两篇保留了繁体字,一篇却使用了简体,这是我和我的作品跨两岸身份特质的一个记号,是忠实于这些作品当初发表状态的一个态度。在编辑这本短篇小说集时,我在使用简体还是繁体字上产生了摇摆。五十余篇小说不可能搞忽而繁忽而简的文字切换游戏。一些大陆移民朋友抱怨看繁体字太费劲,陌生字太多会减弱阅读兴趣,希望我使用简体。考虑到近年从中国大陆出来的移民渐趋增长的趋势,我决定使用简体。随后还会有其他书将陆续出版,我不妨在未来的书里,公平地轮番尝试繁体和简体的汉字体验。

写作,是一种精神按摩。我庆幸自己拥有这样一位廉价的终身职业按摩师与我朝夕相处。他曾经流浪,如今心甘情愿地驻守在我所创造的各种文字中为我持久按摩。他还说话,对我,对他自己,对着风景,对着生命,说出令我流泪、也令我欢欣的话语。在他的陪伴下,一个又一个未知的篇章会悄悄诞生。我快乐地被他降伏,心甘情愿。在文字里,我和他合二为一,我们可以尽情地借着没有穷尽的文字做永世的流浪,享尽无限的自由。


二零一八年二月十日
这篇前言一看就是花了不少功夫写出来的啊。

"写作,是一种精神按摩。我庆幸自己拥有这样一位廉价的终身职业按摩师与我朝夕相处。他曾经流浪,如今心甘情愿地驻守在我所创造的各种文字中为我持久按摩。他还说话,对我,对他自己,对着风景,对着生命,说出令我流泪、也令我欢欣的话语。在他的陪伴下,一个又一个未知的篇章会悄悄诞生。我快乐地被他降伏,心甘情愿。在文字里,我和他合二为一,我们可以尽情地借着没有穷尽的文字做永世的流浪,享尽无限的自由。" 喜欢这段,比喻得很确切。

我觉得写东西就像是画画儿,一开始构思的时候很激动,写的时候也感觉很好,但是一笔一笔落下来也是一个体力活儿,而且中间反复涂改,有时还会被卡住,有时退到远处看看画面,发现画出来的不是自己的原来的构思,变样儿了。短篇还好一些,中篇,长篇拖得时间长,像马拉松,跑到最后人都疲了。有时觉得写出来的不是自己想象的,自己想象的又写不出来,所以中间过程有时会有沮丧,烦恼,甚至放弃的感觉。网上很多人写小说,写到一半就坑了,这最坑人了。读的人读了一半,就好象电影放了一半,不放了,把人吊在那里,最可气了。

但是真正写下来,无论写得好不好,到了完工的时候,心情还是蛮高兴的。自己完成了一件东西,每个人都会觉得挺有成就感的。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就是没人夸,自己也会看着高兴的。小说好不好,就像是画,其实没有一个绝对好和不好的标准,你看着好就是好,你看着不好就是不好。小说总有一部分人爱看,一部分人不爱看。一般不爱看的人不说话,爱看的会有人夸奖几句,那样写的人就会更高兴了。
 
我把《玫红色的艾玛》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前言自序贴一下。

精神的流浪汉


-----《玫红色的艾玛》自序

回瞻写作生涯,我的首篇小说是《胖丫》,一个留学北欧的大陆留学生形成了我首位文学形象,她稚嫩地在小说里展示异国他乡对她年轻生命的历练和再塑造。那时,小说是什么,我不懂。确切地说,文学是什么,我不懂。我粗糙地把胖丫用文字制造出来,真实和想象的结合非常原始,没有事先的构思和任何写作目的,流水一样她就走完了她的河。我没有满意,也没有不满意,写完它就像走过一处短期度假的风景,无论怎样享受过它的清风朗月,回到现实生活,它便成为一个和自己无关的遥远所在。那时刚刚定居渥太华,人生定位模糊,大家都转行去学性价比最高的计算机,我便也去学,同时专注于一个母亲和妻子的职责。我不快乐,一直在寻找,找着一件我自己也没有见过的宝贝,这件宝贝会给生命灌注意义。时常,我觉得我豢养着一个精神的流浪汉,他用反世俗的目光四处游走,破衣烂衫地满足于观看天空和绿草,他冷笑着看着面前走过的夹着公文包的靓男俊女,整个世界的虚伪做作与拜金主义被他的目光坚决地否定,他感觉自己站在山顶,一览众生皆小。

流浪汉随着生活的前进改变着模样。那年受伤,停了工作,身体的局限放大了大脑的活跃度,几篇随笔散文随便投给报纸,便发表了。当抽象的念想变成了可以触摸和观看的纸张,有一种力量钻进了我的身体,好像路边的花香不经意地飘进鼻孔,由不得会驻足花前,深深一吸。自此,断续零星地写了起来。流浪汉渐渐规矩了,衣着变得整洁,看世界的目光变得柔和温暖,他的流浪虽然还在持续,却从冰天雪地的严冬走进了生机盎然的春季。二零零六年,我终于发现我一直要寻找的东西原来近在咫尺,就藏在我的文字里,这些文字载着我认识自己、走进人心,让我有力量抓住生活里珍贵的点滴,给我能力感受时代的脉搏,最终完善生命的意义。写完每篇文字,都会有一条幸福的小河顺着枝枝蔓蔓的毛细血管欢快地流遍全身每个角落。流浪汉微笑了,他请求说:主人,我想在你的文字里安家,我厌倦了居无定所的流浪,是时候了。

规律的写作成就着报纸上一周一次的杜杜专栏,精神的愉悦和幸福感,在那些蝌蚪文字里以草的姿态旺盛地绿着。散文和诗歌是最早涉足的文体,散文的纪实性使我在忠实于自己和社会的同时,学习坦白和乐观。诗歌的节奏感让音乐进入文字,它可以是小夜曲的悠扬,可以是交响乐的复杂共鸣,可以是摇滚乐的豪放不羁,也可以是民谣的絮叨温暖。我在散文和诗歌的陪伴下行走在文字的丛林中,从一个不谙文学世事的婴儿,学会了牙牙学语,学会如何在荆棘中走路,学习如何直面暴风骤雨,如何珍惜晴朗艳阳,如何在文字的丛林中与各种动植物和平共处。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散文的纪实性体验和诗歌的灵活乐感都不足以让我放开越来越结实的双腿去放肆地奔跑,小说,开始严肃地进入我的写作日程。我需要小说的虚构性和更加宽容的篇幅来承载思想的重量、联想的空间和创造的鲜活力,让它们一同建构我对世界和人性的思考和认知。我需要大大小小的篇幅让许多人和事、过去和现在、真实和虚幻挤在不同的小说里说出它们想要说的话、做出他们想要做的事。他们会爱、会恨,会疲惫、会无奈,会赞美、也会抱怨,他们生活的世界有光明、也有黑暗,有善良、也有邪恶,有希望、也有失望,他们会哭、也会笑。这个世界和构成世界的人类从来就不完美,小说的虚构性,能让我有限的头脑冲破纪实文体的束缚,奔向创造和联想的无限世界,把缺陷写出来,把痛苦写出来,把希望的完美也写出来。

流浪的血液在我的身体里奔腾,流浪汉时而长了翅膀,离开地面,奔向天际,与云儿亲热,与鸟儿合唱。时而,他长了鱼鳃,扎个猛子进入深不见底的海洋,与鱼美人玩耍,与蓝鲸共舞。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流浪,拥有无限的自由。我不必再在自己的小生活、小圈子里打转,目光扇形地打开、圆形地打开,我惊奇地目睹着三百六十五度圆周里充满精彩美丽也充满心酸苦累的过往行人与风景。跨文化、跨地域、跨学科、跨行业的经历,让我更宽容地面对一切差异,去懂得肯定个体存在的现实意义,去学习避免用既定俗成的观点去判断人物和事务。我邀请男女老少来到我的篇章中做客,不管皮肤的颜色,不管信仰的差别,不管国籍。

这部小说集含括了过去十余年里我的主要微小说和短篇小说。年代跨度较大,很多小说渗透着时代印记,比如《废墟上行走的猫》《探亲》《H1N1》等。时代飞速发展,再次阅读这些旧作,虽然只有十年跨度,却似乎看着一幅幅废墟隔墙矮、青苔上阶绿的黑白照,像在回忆一种久远和模糊的情愫。我对这些旧小说采取了保持原样的态度,算是给自己的创作生涯一个老实的回顾性记录。个别作品如《胖丫》《糖花生》等除外,整本小说集基本按照创作时间顺序编排。

在短篇小说的蹒跚学步过程中,我悲观的文学态度非常明显,很多小说以死亡和无奈的忧伤为结尾。这些潜意识的悲剧意义的制作,显示了我思考的断档和笔力的虚弱。很多小说我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写下去,就省事儿地让死亡这个终极点来画了句号。显然,探索人性走向的创作过程中,我经常处在单薄乏力的状态,像一个瘸腿的跋涉者,仰望山巅云起云落,心中充满向往,却不得不咬着牙一步一蹒跚地缓慢上行。人一生的经历和世界观从未停止发展和变化,作品的氛围也随之流出不同质地的感觉和滋味。在整理稿件时,我不得不逼着自己把一些明亮的作品穿插在那些密集的阴冷作品之间,略作调剂。近年的作品,在努力摆脱阴翳,追求积极的人文走向,好像熬过了阵痛期的母亲,看着婴孩不依不饶哇哇啼哭,心烦的同时会抑制不住满心喜悦,尽管婴孩长大成人的慢慢之旅仍然步履艰辛前路未卜,作品里却闪烁出点滴希望之光。

生活中能刺激写作欲望的素材点点滴滴、俯仰皆是。从来不会苦于没有写作素材,苦的是业余写作,时间有限,太多念头不得不被养家糊口柴米油盐的忙碌吞噬掩埋。“多愁善感”却似乎与我无缘,我像一个上了发条的钟表,很认真地走着每一秒钟,脚踏实地地围着面前的生活,规律地旋转,庸俗而快乐。我的身体散发着不灭的热情,积极快乐的外表却掩盖着内心深处的悲天悯人和嫉恶如仇。我同情弱者,热爱正义,敬佩善良、宽容、奉献的人们。我厌恶虚伪,鄙视拜金的现世,讨厌人与人之间的阿谀奉承、哗众取宠,反感自私自利。对人类越来越膨胀的各种欲望,我深感不安。人与人之间的病态关系,人对人的不合理期望,在我的天平上,是很多不幸的发源地。不论在第一故乡中国大陆,还是在第二故乡加拿大,人性都在不可救药地沉沦着。对这种不幸和无奈的悲悯之情散布在这些小说的角角落落,《手套》《小径》《梦》《邮件》《豆豆你在哪儿》《邀请》等都可归入这个范畴。籍着这样的悲悯之情,我对身边的人类、动植物、自然和现实,充满救赎般的关心和热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是我所尊奉的。脚踏实地,更是我的人生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做个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高尚的、散播爱的人,早已成为我的人生目标。这种努力,却往往伴随着自虐式的苦行和困难的舍己。我想,上帝是给我一个文字的出口让我排放阴翳、疲累、忧愁的情绪,从而来平衡现实中这个他格外宠爱的小女子太过完美的追求和努力。感谢上帝!

海外中文媒体一直沿用繁体汉字,而大陆则使用简体。我成长在简体环境,出国后喜欢起繁体,一种更为复杂的精神品格在很多繁体字里可以清楚体现,比如“愛”。简体语境走进繁体语境,正好吻合了我们这些移民者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精神足迹。在编辑上本中长篇小说集《不吃土豆的日子》(Amazon购书搜索词“Dudu’s Anthology”,“Days without Potato”)时,三篇小说里两篇保留了繁体字,一篇却使用了简体,这是我和我的作品跨两岸身份特质的一个记号,是忠实于这些作品当初发表状态的一个态度。在编辑这本短篇小说集时,我在使用简体还是繁体字上产生了摇摆。五十余篇小说不可能搞忽而繁忽而简的文字切换游戏。一些大陆移民朋友抱怨看繁体字太费劲,陌生字太多会减弱阅读兴趣,希望我使用简体。考虑到近年从中国大陆出来的移民渐趋增长的趋势,我决定使用简体。随后还会有其他书将陆续出版,我不妨在未来的书里,公平地轮番尝试繁体和简体的汉字体验。

写作,是一种精神按摩。我庆幸自己拥有这样一位廉价的终身职业按摩师与我朝夕相处。他曾经流浪,如今心甘情愿地驻守在我所创造的各种文字中为我持久按摩。他还说话,对我,对他自己,对着风景,对着生命,说出令我流泪、也令我欢欣的话语。在他的陪伴下,一个又一个未知的篇章会悄悄诞生。我快乐地被他降伏,心甘情愿。在文字里,我和他合二为一,我们可以尽情地借着没有穷尽的文字做永世的流浪,享尽无限的自由。


二零一八年二月十日
写的真好,很受启发。杜杜功力深厚!
流浪汉这个比喻也非常巧妙幽默,讲真,我发现"流浪汉"是最难对付的呀。
 
这篇前言一看就是花了不少功夫写出来的啊。

"写作,是一种精神按摩。我庆幸自己拥有这样一位廉价的终身职业按摩师与我朝夕相处。他曾经流浪,如今心甘情愿地驻守在我所创造的各种文字中为我持久按摩。他还说话,对我,对他自己,对着风景,对着生命,说出令我流泪、也令我欢欣的话语。在他的陪伴下,一个又一个未知的篇章会悄悄诞生。我快乐地被他降伏,心甘情愿。在文字里,我和他合二为一,我们可以尽情地借着没有穷尽的文字做永世的流浪,享尽无限的自由。" 喜欢这段,比喻得很确切。

我觉得写东西就像是画画儿,一开始构思的时候很激动,写的时候也感觉很好,但是一笔一笔落下来也是一个体力活儿,而且中间反复涂改,有时还会被卡住,有时退到远处看看画面,发现画出来的不是自己的原来的构思,变样儿了。短篇还好一些,中篇,长篇拖得时间长,像马拉松,跑到最后人都疲了。有时觉得写出来的不是自己想象的,自己想象的又写不出来,所以中间过程有时会有沮丧,烦恼,甚至放弃的感觉。网上很多人写小说,写到一半就坑了,这最坑人了。读的人读了一半,就好象电影放了一半,不放了,把人吊在那里,最可气了。

但是真正写下来,无论写得好不好,到了完工的时候,心情还是蛮高兴的。自己完成了一件东西,每个人都会觉得挺有成就感的。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就是没人夸,自己也会看着高兴的。小说好不好,就像是画,其实没有一个绝对好和不好的标准,你看着好就是好,你看着不好就是不好。小说总有一部分人爱看,一部分人不爱看。一般不爱看的人不说话,爱看的会有人夸奖几句,那样写的人就会更高兴了。
我觉得坑了的大多是因为拖了时间太久,写着写着不记得最初的想法了。
 
我觉得坑了的大多是因为拖了时间太久,写着写着不记得最初的想法了。
一看这孩子长得也不像自己,也不争气,没啥前途了,费力八叉的也扶不上墙,干脆不要了。。。重新生一个。。。
 
一看这孩子长得也不像自己,也不争气,没啥前途了,费力八叉的也扶不上墙,干脆不要了。。。重新生一个。。。
哈哈哈,笑趴下了,这什么逻辑啊:dx:

写小说当然是希望多样的人生,好人坏人流浪汉蝙蝠侠都当个遍儿,都象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中规中矩的...那也不好玩儿。
 
哈哈哈,笑趴下了,这什么逻辑啊:dx:

写小说当然是希望多样的人生,好人坏人流浪汉蝙蝠侠都当个遍儿,都象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中规中矩的...那也不好玩儿。
人都说缺什么补什么,我想金庸一定是从小瘦弱老被人欺负,所以写了那么多侠客小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