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英語:#MeToo)是2017年10月
哈维·韦恩斯坦性骚扰事件后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一个
主题标签,用于谴责
性侵犯与
性骚扰行为。
[1][2][3]社会运动人士
塔拉纳·伯克在此之前数年便开始使用这一短语,后经女演员
艾莉莎·米兰诺的传播而广为人知。米兰诺鼓励女性在
推特上公开被侵犯的经历,以使人们能认识到这些行为的普遍性。
[4][5]自此之后,数百万人使用了这一标签来公开她们的不快经历,其中也包括许多知名人士。
[6][7]
起源
社会活动人士与社区组织者塔拉纳·伯克于2006年在
聚友网上最早使用了“我也是(Me Too)”这一短语。
[8]当时伯克发起了一场草根运动,在被性侵犯的有色人种、特别是底层女性中推广“用
同理心实现赋权”(empowerment through empathy),而“我也是”便是这场运动的一部分。
[4][9][10][11][12]目前伯克正在制作一部名为《我也是》的纪录片。她提到,那时有一位13岁的少女向她倾诉曾遭受的性侵犯,而她当时不知该如何回应。这一经历启发她开始使用“我也是”一词,她说她希望当时能用这个词来回应那位少女。
[8]
2017年10月15日,女演员
艾莉莎·米兰诺在推特上鼓励女性尽可能地传播这个词,使人们能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与普通性。当时她写到:“如果所有被性骚扰或侵犯过的女性都能发一条‘我也是’的状态,那人们或许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13][14][15][6][4]米兰诺后来提到她是受到了伯克的启发,还说伯克的故事“感人至深、鼓舞人心”。
[8]
影响[编辑]
仅10月15日“#我也是”就在推特上出现了超过20万次
[16],到次日更是超过了50万次。
[1]而
脸书上,最初的24小时内就有470万人在1200万条状态中提到了该标签。
[7]据脸书统计,45%的美国用户至少有一个朋友发布了带该标签的状态。
[17]
有数以万计的女性回覆了米兰诺的推特,其中包括:
[18]
此外,
泰瑞·克鲁斯[42]、
詹姆士·范·德·比克[43]、
布蘭登‧費雪[44][45]等男性亦表示他们同样有过被性骚扰的经历。而另一些男性则通过标签“我会如何改变”(HowIWillChange)来承认他们有过对女性的无礼行为。
[13]同时,
伊丽莎白·普兰克则创造了标签“然而他”(HimThough)。
[46]
除
好莱坞之外,“我也是”宣言还引发了音乐界
[23]、科学界
[47]、学术界
[48]、政界
[49]等各个领域对性骚扰与性虐待的广泛讨论。如在音乐圈中,乐团
Veruca Salt使用该标签指控
詹姆斯·托贝克的性骚扰行径
[50],而
爱丽丝·格拉斯则声称她原先在音乐组合
水晶城堡的同伴
伊森·凯斯对其有侵犯行为。
[51][52]
加利福尼亚州、伊利诺伊州、俄勒冈州与罗德岛州的州议会分别回应了在竞选中出现的性骚扰指控。
[53]一些政界女性则讲述了她们遭遇过的性骚扰,其中包括联邦参议员
海迪·海特坎普、
广野庆子、
克蕾儿·麦卡斯基与
伊莉莎白·華倫。
[49]联邦众议员
杰基·斯贝尔则发起了一项提案,旨在简化国会中告发性骚扰的流程。
[54]
2017年11月12日,数百人在好莱坞参与了“还我职场游行”(Take Back the Workplace March)与“#我也是幸存者游行”(#MeToo Survivors March),以抗议性侵犯行为。
[55]
11月16日,纽约州联邦参议员
陆天娜在被问到总统
唐纳德·特朗普、前总统
比尔·克林顿、参议员
艾尔·弗兰肯以及
罗伊·摩尔等政界人物被指控有不当行为时,特别提到了“我也是”运动。
[56]
國際反應
此一標籤已在全球最少85個國家中使用
[57],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英國。法国則出現了這一短語的變種——「BalanceTonPorc」(直譯為「 谴责你的色猪」)
[58],用以鼓勵用戶對外公開涉嫌性侵犯與性騷擾者的姓名
[59]。「#我也是」對應的西班牙語为「#YoTambién」;加拿大法語地區則以「#MoiAussi」这一標籤參與这场運動。以色列當地的同意標籤為以希伯來語寫成的「גםאנחנו#」(#我们也是),其在2017年10月18日因登上當地報紙《新新聞報》而开始流行
[58]。
在
欧洲议会与
欧盟布鲁塞尔办公室发生的骚扰行为被爆出后,欧洲议会召开了一次会议以回应“我也是”运动。
欧盟贸易专员塞西莉亚·马尔姆斯特伦特别提到了该标签是召开此次会议的原因。
[60]在英国,
内阁办公厅启动了一项对
保守黨籍下议院议员
马克·加尼尔的调查。加尼尔被指控让其秘书帮他的妻子与情妇购买情趣用品。
[6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MeToo#cite_note-: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