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用数学破解乐透 美国老夫妇10年赢2600万美元

.


奥密克戎:变异株靶向版疫苗和新冠疗法研发新进展

新冠大流行爆发以来,不同的病毒变异株先后主导全球疫情,但针对特定病毒变体的疫苗研发,始于最新出现的奥密克戎。
2022年1月28日

新冠疫苗:奥密克戎变异株“靶向版疫苗”问世可期​

2022年1月28日
疫苗

图像来源,REUTERS
新冠大流行爆发以来,不同的病毒变异株先后主导全球疫情,但针对特定病毒变体的疫苗研发,始于最新出现的奥密克戎(Omicron)。

最先推出新冠疫苗的几家制药公司针对这个变异株的疫苗的研发进入不同阶段。

2022年1月下旬,制药公司辉瑞(Pfizer)和BioNTech 宣布一种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新版疫苗开始临床试验。辉瑞/BioNtech 研发的新冠疫苗是全球最早获准使用的之一。

计划是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展开测试,希望确定这只新疫苗作为加强剂和三次单剂接种所提供的免疫保护。计划参加临床试验的有1400多名18-55岁成年人,测试范围包括疫苗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

牛津大学/阿斯利康(Oxford/AstraZeneca)和莫德纳(Moderna)也已经或即将开始研究、试验“奥密克戎靶向版”新冠疫苗。
疫苗对比

是否多余?​

现有几种疫苗在避免住院重症和死亡保护效力已经得到数据证明,加强剂能够提高免疫保护程度,即使针对德尔塔(Delta)变异株也能维持较高免疫效力。
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后短短几个月迅速传遍全球,现有疫苗的效力尚难定论,但初步研究显示几种主要疫苗对奥密克戎也能有良好效力。

但是,这些疫苗提供的有效保护不包括感染病毒和出现轻微、温和症状。

迄今为止多项研究表明,现有的 mRNA 疫苗对严重疾病和住院重症提供了高水平的保护,但英国卫生安全局2021年12月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二剂接种后大约 20 周后,疫苗对感染的保护效力降至10% 左右。

一些流行病学家认为,考虑到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传播速度,针对它的新版疫苗投入大规模生产时可能已经变成多余的。也有专家认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本身还在不断变异,新版疫苗可能对基于奥密克戎出现的更多变体有效。

还有专家敦促疫苗制造商将资源投入针对几种不同变体的广谱疫苗研发。
疫苗机制


观察发现变异毒株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逃逸,而现有疫苗在避免感染和轻微症状方面的效力减弱速度可能更快。

BioNTech 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萨辛( Ugur Sahin) 教授对媒体表示,最新数据表明,遇到奥密克戎变异株,“疫苗诱导的对感染和轻度至中度病症的保护作用比以前的变异株减弱得更快"。他补充说,”奥密克戎版“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效力水平与针对之前其他变异株的保护水平相似,但保护持续时间更长。

辉瑞/BioNTech 计划 2022 年生产 40 亿剂新冠疫苗,如果试验结果证明符合需要,奥密克戎靶向疫苗剂数将纳入这个总产量。
突變

变异株的区别​

在南非检测到欧米克戎变异株后几天内,疫苗制造商即宣布100天内就有可能准备好针对这个变体的更新版疫苗。但问题在于更新版疫苗是否比现有版本更好,对此问题疑问仍存。

奥密克戎是迄今已知突变最多、变异程度最深的变异株。它跟之前的德尔塔有什么主要区别?

全球各地的研究一致表明,奥密克戎比德尔塔病毒更温和,让感染者最终住院的几率降低30%至70%。

它可引起类似感冒、流感症状,如喉咙痛、流鼻涕和头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每个人都是温和的,有些人仍然会患重病,是否会导致长新冠目前仍在跟踪观察。

奥密克戎貌似不那么危险,但这部分原因是疫苗接种的普及和曾经感染后具备免疫力的比例提高。

它真正值得关注的特点是易感染,传播速度最快,对疫苗接种和之前感染触发的免疫机制有部分逃逸能力。

牛津-AZ 疫苗开发团队负责人安德鲁·波拉德(Andrew Pollard)教授表示,由于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如此之快,制造和部署有效的新版疫苗的速度很难跟上步伐。
完全接種

潜在新药和疗法​

在更新疫苗版本、提高疫苗对病毒变异株的免疫保护的同时,针对新冠的药物和疗法研究也在继续。

曾经有两种抗病毒药物被认为对具有治疗新冠的潜力,一度引起轰动,一种是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瑞德西韦(Remdesivir),另一种是治疗疟疾的氯奎(Chloroquine)及其衍生物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后来发现它们其实对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治疗时间、缓减症状等各方面都几乎无效,遂被WHO叫停。
  • 类固醇激素
牛津“康复”试验发现,一款极普通的人工合成类固醇激素类大众消炎药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可以降低住院新冠重症患者死亡率。

医院临床试验显示,用呼吸机的新冠重症患者用药后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需要吸氧的患者死亡率降低五分之一。

另一种激素药物,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又译氢化可体松),被发现有类似的疗效。

这两款类固醇药物都有消炎作用。炎症是免疫反应的一部分,有可能造成严重损害。

不过,地塞米松对症状温和的患者不起作用。

Rendering of the Sars-CoV-2 virus - stock photo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另有研究发现治哮喘激素药物,布地奈德(budesonide),有早期新冠症状的患者在家用这种吸入式类固醇消炎药被发现有助于加速患者的康复。
  • 免疫抑制剂
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抑制剂托珠单抗(tocilizumab)沙利姆单抗(sarilumab)被发现可以降低新冠重症患者死亡率。

这类药物可以防止新冠患者的免疫反应过激,导致肺和其他器官受损。

包括英国在内的六个国家展开的临床试验显示,给深切看护病房(重症监护)800名患者用药后,死亡率有所降低。

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合成“单克隆”抗体或吸入型皮质类固醇消炎药对延缓新冠患者病情恶化、降低住院重症病例的作用。

牛津“康复”数据显示,这两种免疫抑制剂与地塞米松一起使用效果可以增强。

这些研究报告还有待同行评估,尚未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

图像来源,REUTERS
  • 干扰素β(Interferon beta)
这是人体感染病毒后产生的一种蛋白。英国大量新冠药物研究都是围绕干扰素β展开。

临床试验用喷雾剂让住院重症患者吸入干扰素β,观察它是否如预期那样刺激免疫系统,激活细胞做好抵抗入侵病毒的准备。

这种药物传统上用来治疗神经系统多发性硬化症,用在新冠重症患者身上,目前的试验结果显示能使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几率减少将近80%。

另一个研究课题涉及血栓。住院治疗的新冠重症患者容易出现血栓,因此会使用稀释血液的药物,而这类药物的一个常见副作用是出血。

因此,需要在治疗新冠症状和减少药物副作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然后才能考虑推广这种疗法。
  • 新冠治愈者血浆
这种疗法目前仍在广泛试验阶段,效果难以定论。感染新冠后痊愈的人血液中有新冠抗体。曾经尝试过把他们的血浆注入新冠重症患者体内作为“恢复期血浆”,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助力。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为“血浆疗法”紧急使用授权开了绿灯,世界多国科研团队正在研究治愈者血浆对早期或轻症患者有多大作用。

试管


 

尼克松访华50周年: 中美关系能否再“破冰”​

  • 林祖伟
  • BBC中文
2022年2月21日凌晨1点28分
1972 尼克松访问北京

图像来源,XINHUA
同中国改善关系奠定了尼克松的历史地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启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

1972年2月21日,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时任总理周恩来邀请,实现历史性上首次访华,期间与领导人毛泽东会面,结束两国多年彼此孤立和敌对局面,亦为之后两国建交以及中国加入国际外交舞台奠下基础。

近日, 中美两国举办尼克松访华50周年纪念活动,希望“回顾历史,展望将来”。

但在中美关系因贸易、新冠疫情、人权等问题恶化之际,当年破冰会晤又对今天转冷的中美关系有什么启发和借鉴之处?

历史的地缘政治​


尼克松的中国破冰之旅最大诱因来自地缘政治。美国和苏联当时处于冷战,美国在进行多年的越战中处于弱势,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要做到从越南体面撤兵,以及向苏联施压,中国成为了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

与此同时,中国和苏联在1950、60年代开始,因共产主义路线以及军事威胁等因素关系转差, 中国担心苏联的军事威胁,苏联不满中国的人民公社运动和大跃进。

1969年,两国间发生了珍宝岛事件,双方军队在黑龙江流域发生武装冲突。

香港大学历史系徐国琦教授接受BBC中文採访时表示,中美当时就像一对互相有好感的男女,但由于彼此没有可信赖的渠道,有着相互不信任的巨大障碍,都担心自己是否一厢情愿但。 同时, 两国领导人均野心勃勃地想留下自己的政治遗产,最终促成这场中美大和解。

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周仁华博士则对BBC中文表示,当时身陷“文革”当中的中国面临国际孤立,高层也对中国应该如何面向世界有不同的看法。

周恩来希望寻求中国对世界开放,而林彪则倾向效仿莫斯科模式,这次与美国总统见面的决定,意味毛泽东认同周恩来的想法。

结果,1971年的中美“乒乓外交”和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促成了这次外访, 也出乎各界预期。 尼克松的这次访华更被指“改变世界的一周”。

众多历史学者的分析都认为,那段时期中美致力改善关系,均达成了双方的目标: 苏联不敢为所欲为,美国得以从越南撤兵;因为外交上的突破, 尼克松获得更多国民支持, 以压倒性姿态成功连任。 因此,他和基辛格一起被称赞为外交高手。而中方则透过此次访华,让美国透过《上海公报》承认“一个中国”政策,并借此重返国际舞台。

徐教授说:“尼克松访华是中国重返国际舞台的重大一步,此后北京取代台湾在联合国代表地位; 中美对抗苏联、正式建交,以至后来中国全面崛起。 乒乓外交和之后中美领导人互访,无疑都是中国内政外交重要转折点,如果没有发生,则没有之后的发展。”

周仁华博士则认为,美国好像在谈判过程中放弃的更多,例如基辛格曾向周恩来承诺会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让北京得到联合国代表地位以及讨论美国从越南撤兵与中方分享有关苏联的情报。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者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表示,中美两国在当年实现双赢,中国能够利用低成本生产,实现以出口带动的增长,增加工人收入和减少贫穷; 美国也在初期受惠, 收入受压的美国消费者可以买较便宜的产品。 中国对美国国债的需求,对受困于长期预算和国内储蓄双赤字的美国提供资金很重要,而中国也逐步成为美国出口的一大市场。

罗奇说:“尼克松访华首次出现在美国电视上,让神秘的中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普通人的客厅里。随着社会主义的死敌尼克松前往中国,美国人突然开始关注现代中国的希望和梦想。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两国之间的文化和教育交流,以及不断深化的商业联系,为大多数美国人带来了与中国交往的机会。”
1972年2月24日,尼克松登长城。

台湾是最大输家吗?​


如果在尼克松访华后的十数年谈论各方得失,台湾会被视为一个输家,中华民国失去了联合国合法地位。 在该次访华行程中,美中两国发布了《上海公报》,其中,美方承认(acknowledge,部分历史学者认为是应译作“认知” )海峡两岸所有的中国人都坚持“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重申美国对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并随着地区紧张局势缓和逐步减少驻台美军。

之后,美方逐渐减少驻台军队,并在1979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周仁华说,美台关系没有因为这份公报而告终,虽然两边只能以非官方式维持联络,但美国国会透过《台湾关系法》重申美国对台湾的承诺,长期以来,以“战略模糊” 的方式处理台湾问题。

但50年时间过去,台湾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台海之间仍然存在外界担心擦枪走火的可能,例如近期解放军机“扰台” ,引发广泛关注。

罗奇说,“模糊” 路线已经逐步被强硬路线所取代,中国在东海、南海展示强硬外交政策对美国是一大忧虑, 美方的亚太战略,例如现在的AUKUS,也同样引起中国深切关注。 因台湾问题而引发交火的风险与日俱增。

不过美国著名中国学者蓝普顿(David Lampton)则提出一个观点认为,中美改善关系,造就了相对稳定的地区环境,台湾可以繁荣发展走向民主化,如果当年两岸关係持续转差,台湾或没有今天得来的成果。
美中从接触走向对抗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美国政界如何解读尼克松访华​


在中美关系因为贸易、人权、科技等问题上对抗愈演愈烈之际,美国政界将尼克松访华在改善对华关系上作出不一样的解读,有些人认为,昔日与中国交往的模式可能已经过时。

2020年,时任国务卿蓬佩奥到访尼克松总统图书博物馆时,一边承认尼克松改善美中关系的贡献,一边认为他当年的理想达不到。

蓬佩奥引用尼克松在1967年的文章指出, 尼克松认为就世界安全的角度而言,中国不该被孤立,他的目标是引导中国改变(induce change)。但蓬佩奥认为,尼克松展开与中国交流的策略,在当时可能是最好,他是想要更自由、更安全的世界。 但时过境迁,美方所期望中国的改变并没有发生,而美国曾给予中共及其政权特别经济待遇,换来的是中国拒绝西方国家进入,以及对人权的漠视。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2020年,美国时任国务卿蓬佩奥在尼克松图书馆发表演说,将两国冲突上升至文明冲突。

但多数专家认为,中国崛起并非当时的领导人能够预测,中国的经济和人权,均不是尼克松政府的考量范围。

周仁华说,尼克松和基辛格是属于外交政策务实主义者,对别国政治制度及政府如何对待其公民都没有兴趣,而当时美国并不会觉得中国有巨大的商业潜力。

是在中国提出改革开放后,一些外国观察人士才开始认为,与中国进一步接触和经济增长可以对中国产生某种形式的政治自由。

不过,这种看法已受挑战。 周仁华说:“中国从全球经济中受益匪浅,尽管中国从自由世界秩序的规则和制度中受益,但它选择挑战这种秩序,同时也变得不那么自由和开放。这是对现实的简单化描述, 不过却是现在华盛顿盛行的观点,尤其是在共和党人中。到目前为止,拜登政府并没有改变这些观点。”

罗奇则说:“我认为美国政客和所谓美国对华专家的广泛共识,未能领会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中独特的中国特色。 相反,有一种错误的印象,即中国最终会趋同于西方和美国的规范。 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强化了这种印象,大多数美国领导人错误地、天真地认为该协议会将中国锁定在以规则为基础的西方贸易体系中,导致中国变得更像我们。”

新“乒乓外交”的可能性​


罗奇说,当年美中领导人改善关系,可以形容是“权宜婚姻”,但如今这场婚姻已经破裂,贸易和科技战令双赢走向双输,有别于冷战时期的苏联,今天的中国强大得多,而美国国内外面临的挑战也大得多。

“尼克松访华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它把信任、尊重和共同利益摆上了台面。今天,我们几乎忘记了那些重要的教训。当前的美中冲突反映了两国政府之间日益增长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感。也没有太多证据表明两国有兴趣在解决全球健康和网络安全等共同利益方面开展合作,”他说。 “如今,这种关系陷入了严重的困境,贸易战迅速演变为科技战,现在又呈现出另一场冷战的态势。美中两国都需要深入研究 1972 年尼克松访华的教训,以免为时已晚。”

周仁华则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当前的中美冲突将继续存在。 他说:“很难想像每一个棘手的双边问题,贸易、地区安全、网络安全、技术竞争、人权等,都可以解决,尽管它们或许可以管控。也许时机到来时,两国领导人会看到机会之窗,并会像50年前尼克松和基辛格那样采取行动。”

在如今的国际舞台上,中国似乎与俄罗斯联手抗美。 港大的徐国琦教授认为,如果从民间互动的态势来看,中国和美国现在的关系比与俄罗斯的关系更为密切。

但他说:“中俄之间有历史、现实和战略问题,中国人和俄国人是不是友好,是一个大问号; 然而, 中美之间,某种程度上,两国人民还是比较友好,美国帮助了中国发展,对外人文交流、国际化都跟美国分不开。”

徐教授认为,中美两国并非处于新冷战状态,也不是此前美苏冷战的零和游戏,中美之间虽然有口角,但仍保持外交关系,经贸各方面也非常密切,有利益上的交汇。 而中美贸易问题的严重性,也比不上1980年代的美日贸易磨擦,中美双方仍有化敌为友的可能。

“对政客来说,如果他们找出一种新的‘乒乓外交’模式,对中美两国有利,也对世界和平有利。为什么今天我们做不到?不仅有可能,也是有理由,甚至是必须做到。 如果分道扬镳,则会是不归路,摧毁国际化,中美都是失败者,世界和平也受到巨大影响,”他说。


尼克松在1972年2月访问中国八天,民主美国与红色中国的关系从此改写。
 

尼克松访华50周年: 中美关系能否再“破冰”​

  • 林祖伟
  • BBC中文
2022年2月21日凌晨1点28分
1972 尼克松访问北京

图像来源,XINHUA
同中国改善关系奠定了尼克松的历史地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启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

1972年2月21日,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时任总理周恩来邀请,实现历史性上首次访华,期间与领导人毛泽东会面,结束两国多年彼此孤立和敌对局面,亦为之后两国建交以及中国加入国际外交舞台奠下基础。

近日, 中美两国举办尼克松访华50周年纪念活动,希望“回顾历史,展望将来”。

但在中美关系因贸易、新冠疫情、人权等问题恶化之际,当年破冰会晤又对今天转冷的中美关系有什么启发和借鉴之处?

历史的地缘政治​


尼克松的中国破冰之旅最大诱因来自地缘政治。美国和苏联当时处于冷战,美国在进行多年的越战中处于弱势,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要做到从越南体面撤兵,以及向苏联施压,中国成为了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

与此同时,中国和苏联在1950、60年代开始,因共产主义路线以及军事威胁等因素关系转差, 中国担心苏联的军事威胁,苏联不满中国的人民公社运动和大跃进。

1969年,两国间发生了珍宝岛事件,双方军队在黑龙江流域发生武装冲突。

香港大学历史系徐国琦教授接受BBC中文採访时表示,中美当时就像一对互相有好感的男女,但由于彼此没有可信赖的渠道,有着相互不信任的巨大障碍,都担心自己是否一厢情愿但。 同时, 两国领导人均野心勃勃地想留下自己的政治遗产,最终促成这场中美大和解。

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周仁华博士则对BBC中文表示,当时身陷“文革”当中的中国面临国际孤立,高层也对中国应该如何面向世界有不同的看法。

周恩来希望寻求中国对世界开放,而林彪则倾向效仿莫斯科模式,这次与美国总统见面的决定,意味毛泽东认同周恩来的想法。

结果,1971年的中美“乒乓外交”和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促成了这次外访, 也出乎各界预期。 尼克松的这次访华更被指“改变世界的一周”。

众多历史学者的分析都认为,那段时期中美致力改善关系,均达成了双方的目标: 苏联不敢为所欲为,美国得以从越南撤兵;因为外交上的突破, 尼克松获得更多国民支持, 以压倒性姿态成功连任。 因此,他和基辛格一起被称赞为外交高手。而中方则透过此次访华,让美国透过《上海公报》承认“一个中国”政策,并借此重返国际舞台。

徐教授说:“尼克松访华是中国重返国际舞台的重大一步,此后北京取代台湾在联合国代表地位; 中美对抗苏联、正式建交,以至后来中国全面崛起。 乒乓外交和之后中美领导人互访,无疑都是中国内政外交重要转折点,如果没有发生,则没有之后的发展。”

周仁华博士则认为,美国好像在谈判过程中放弃的更多,例如基辛格曾向周恩来承诺会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让北京得到联合国代表地位以及讨论美国从越南撤兵与中方分享有关苏联的情报。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者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表示,中美两国在当年实现双赢,中国能够利用低成本生产,实现以出口带动的增长,增加工人收入和减少贫穷; 美国也在初期受惠, 收入受压的美国消费者可以买较便宜的产品。 中国对美国国债的需求,对受困于长期预算和国内储蓄双赤字的美国提供资金很重要,而中国也逐步成为美国出口的一大市场。

罗奇说:“尼克松访华首次出现在美国电视上,让神秘的中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普通人的客厅里。随着社会主义的死敌尼克松前往中国,美国人突然开始关注现代中国的希望和梦想。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两国之间的文化和教育交流,以及不断深化的商业联系,为大多数美国人带来了与中国交往的机会。”
1972年2月24日,尼克松登长城。

台湾是最大输家吗?​


如果在尼克松访华后的十数年谈论各方得失,台湾会被视为一个输家,中华民国失去了联合国合法地位。 在该次访华行程中,美中两国发布了《上海公报》,其中,美方承认(acknowledge,部分历史学者认为是应译作“认知” )海峡两岸所有的中国人都坚持“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重申美国对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并随着地区紧张局势缓和逐步减少驻台美军。

之后,美方逐渐减少驻台军队,并在1979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周仁华说,美台关系没有因为这份公报而告终,虽然两边只能以非官方式维持联络,但美国国会透过《台湾关系法》重申美国对台湾的承诺,长期以来,以“战略模糊” 的方式处理台湾问题。

但50年时间过去,台湾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台海之间仍然存在外界担心擦枪走火的可能,例如近期解放军机“扰台” ,引发广泛关注。

罗奇说,“模糊” 路线已经逐步被强硬路线所取代,中国在东海、南海展示强硬外交政策对美国是一大忧虑, 美方的亚太战略,例如现在的AUKUS,也同样引起中国深切关注。 因台湾问题而引发交火的风险与日俱增。

不过美国著名中国学者蓝普顿(David Lampton)则提出一个观点认为,中美改善关系,造就了相对稳定的地区环境,台湾可以繁荣发展走向民主化,如果当年两岸关係持续转差,台湾或没有今天得来的成果。
美中从接触走向对抗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美国政界如何解读尼克松访华​


在中美关系因为贸易、人权、科技等问题上对抗愈演愈烈之际,美国政界将尼克松访华在改善对华关系上作出不一样的解读,有些人认为,昔日与中国交往的模式可能已经过时。

2020年,时任国务卿蓬佩奥到访尼克松总统图书博物馆时,一边承认尼克松改善美中关系的贡献,一边认为他当年的理想达不到。

蓬佩奥引用尼克松在1967年的文章指出, 尼克松认为就世界安全的角度而言,中国不该被孤立,他的目标是引导中国改变(induce change)。但蓬佩奥认为,尼克松展开与中国交流的策略,在当时可能是最好,他是想要更自由、更安全的世界。 但时过境迁,美方所期望中国的改变并没有发生,而美国曾给予中共及其政权特别经济待遇,换来的是中国拒绝西方国家进入,以及对人权的漠视。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2020年,美国时任国务卿蓬佩奥在尼克松图书馆发表演说,将两国冲突上升至文明冲突。

但多数专家认为,中国崛起并非当时的领导人能够预测,中国的经济和人权,均不是尼克松政府的考量范围。

周仁华说,尼克松和基辛格是属于外交政策务实主义者,对别国政治制度及政府如何对待其公民都没有兴趣,而当时美国并不会觉得中国有巨大的商业潜力。

是在中国提出改革开放后,一些外国观察人士才开始认为,与中国进一步接触和经济增长可以对中国产生某种形式的政治自由。

不过,这种看法已受挑战。 周仁华说:“中国从全球经济中受益匪浅,尽管中国从自由世界秩序的规则和制度中受益,但它选择挑战这种秩序,同时也变得不那么自由和开放。这是对现实的简单化描述, 不过却是现在华盛顿盛行的观点,尤其是在共和党人中。到目前为止,拜登政府并没有改变这些观点。”

罗奇则说:“我认为美国政客和所谓美国对华专家的广泛共识,未能领会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中独特的中国特色。 相反,有一种错误的印象,即中国最终会趋同于西方和美国的规范。 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强化了这种印象,大多数美国领导人错误地、天真地认为该协议会将中国锁定在以规则为基础的西方贸易体系中,导致中国变得更像我们。”

新“乒乓外交”的可能性​


罗奇说,当年美中领导人改善关系,可以形容是“权宜婚姻”,但如今这场婚姻已经破裂,贸易和科技战令双赢走向双输,有别于冷战时期的苏联,今天的中国强大得多,而美国国内外面临的挑战也大得多。

“尼克松访华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它把信任、尊重和共同利益摆上了台面。今天,我们几乎忘记了那些重要的教训。当前的美中冲突反映了两国政府之间日益增长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感。也没有太多证据表明两国有兴趣在解决全球健康和网络安全等共同利益方面开展合作,”他说。 “如今,这种关系陷入了严重的困境,贸易战迅速演变为科技战,现在又呈现出另一场冷战的态势。美中两国都需要深入研究 1972 年尼克松访华的教训,以免为时已晚。”

周仁华则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当前的中美冲突将继续存在。 他说:“很难想像每一个棘手的双边问题,贸易、地区安全、网络安全、技术竞争、人权等,都可以解决,尽管它们或许可以管控。也许时机到来时,两国领导人会看到机会之窗,并会像50年前尼克松和基辛格那样采取行动。”

在如今的国际舞台上,中国似乎与俄罗斯联手抗美。 港大的徐国琦教授认为,如果从民间互动的态势来看,中国和美国现在的关系比与俄罗斯的关系更为密切。

但他说:“中俄之间有历史、现实和战略问题,中国人和俄国人是不是友好,是一个大问号; 然而, 中美之间,某种程度上,两国人民还是比较友好,美国帮助了中国发展,对外人文交流、国际化都跟美国分不开。”

徐教授认为,中美两国并非处于新冷战状态,也不是此前美苏冷战的零和游戏,中美之间虽然有口角,但仍保持外交关系,经贸各方面也非常密切,有利益上的交汇。 而中美贸易问题的严重性,也比不上1980年代的美日贸易磨擦,中美双方仍有化敌为友的可能。

“对政客来说,如果他们找出一种新的‘乒乓外交’模式,对中美两国有利,也对世界和平有利。为什么今天我们做不到?不仅有可能,也是有理由,甚至是必须做到。 如果分道扬镳,则会是不归路,摧毁国际化,中美都是失败者,世界和平也受到巨大影响,”他说。


尼克松在1972年2月访问中国八天,民主美国与红色中国的关系从此改写。

不可能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这次美国把自己玩死了。
 

尼克松访华50周年:亲历者眼里美中关系跌宕起伏的几个历史性瞬间​

2022年2月21日

尼克松访华常被认为是中美之间相互孤立时代的结束,但两个国家在未来半个世纪里跌宕起伏的关系才徐徐开始。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尼克松访华常被认为是中美之间相互孤立时代的结束,但两个国家在未来半个世纪里跌宕起伏的关系才徐徐开始。

“长城不再是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分隔的墙。但它提醒人们,世界上仍有许多隔断不同国家和人民的墙。”
半个世纪前,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历史性地访问了中国,他参观了长城,这个富含隐喻的伟大遗迹。他还见到了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最终,带着胜利的心情凯旋。

尼克松的此次访华常被认为是中美之间相互孤立时代的结束,但事实上,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国家在未来半个世纪里跌宕起伏的关系才徐徐开始。

在苏联威胁的阴影下,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但在过去的几年间,这一外交努力似乎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在中国日益崛起的经济实力和自信的地缘政治力量下,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质疑中美的整个接触过程是一个错误,而乔·拜登(Joe Biden)政府并未对此做出调整。

在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之际,BBC广播第四台(Radio 4)播出了节目《长城》(The Great Wall)。历史学家拉纳·米特(Rana Mitter)与历史的亲历者一起,重新回顾了中美关系的繁荣与凋零。本文涵盖了该节目的重点内容。



尼克松在1972年2月访问中国八天,民主美国与红色中国的关系从此改写。

与“美帝国主义者”交朋友​


1968年10月1日,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发起内部大清洗,清除他所谓的旧的封建文化残余,并禁止与外部世界的接触。

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林彪常带领群众高呼口号,打倒美帝国主义,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而常见的口号还包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和一切走狗”。

20世纪70年代初,一位名叫谢淑丽(Susan Shirk)的年轻美国教育研究者是少数获准进入中国的人之一。她现在是美国最资深的中国观察家之一。

她对BBC说,在当时,意识形态教育从中国孩子很小时就开始了。她说:“我们在英语课上看到,那里的小朋友讲了40分钟,说‘我是红小兵’……一遍又一遍地重复。”

狂热的文化大革命笼罩了中国近十年。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狂热的文化大革命笼罩了中国近十年。

那么,中国的领导人为何在短短数年后,便开始和他们口中的“美帝国主义者”对话?一个线索在于,在中共建政后,很多学生都以俄语为第一外语,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和苏联关系破裂了。

因此,在天安门广场上,反对美国的呼声风起云涌的同时,也有批判苏联的口号:人们将苏联称为“苏修”,即认为苏共是一种修正主义,是一种不纯洁的共产主义。

1969年,这种言论战加剧为现实中的冲突。两国为了争夺苏中边境上一座无人居住的岛屿大打出手。因此,美国和中国都看到了在苏联的阴影下相互支持的战略理由。

然而,当美国总统尼克松要去北京的消息传出时,人们仍感到非常震惊。毕竟,在冷战初期的红色恐慌中,尼克松以强硬的反共立场而闻名。

“太意外了。我们被告知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当时也在那里,周恩来总理邀请我们与他会面,并带着我们的录音机。因此,他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对美政策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谢淑丽说道。

20世纪70年代初,谢淑丽(Susan Shirk)是少数获准进入中国的人之一。她现在是美国最资深的中国观察家之一。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20世纪70年代初,谢淑丽(Susan Shirk)是少数获准进入中国的人之一。她现在是美国最资深的中国观察家之一。

作为极少数在中国的美国人,谢淑丽罕见地看到了中共政权核心的分裂,即被称为“四人帮”的毛派激进分子和尼克松访华的改革派推动者周恩来。
“我们有四小时的时间和周恩来会晤。有两个所谓的‘四人帮’成员分坐两侧,也就是姚文元和张春桥。他们似乎在看周恩来为毛泽东说了什么,确保他没有偏离路线,”她说道。
“(周恩来)说,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想成为朋友,如果他们想成为朋友,那么两国政府必须会面,而如果要这样,那我们必须邀请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

因此,尽管面临强大阻力,周恩来仍试图使中国摆脱“四人帮”的控制,走上现代化和市场化的道路,并对外打开国门。这不仅可以为中国争取发展所需的资金,同时也为其工业开辟新的出口市场。

尼克松访华与接触时代​


1971年4月,在中国政府的邀请下,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的十余名官员和运动员及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前往北京。

同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次年2月,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

1972年,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到访长城等地。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1972年,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到访长城等地。

两个月后,一支中国乒乓球队在政府官员的陪同下回访美国。当时,没人知道美国公众是否会欢迎他们,但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副主席白莉娟(Jan Berris)对两国人员的适应能力感到震惊,双方建立了牢固的感情纽带。
“我和这个团队一起旅行了四周。我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很了解。我们建立了一种温暖、良好的关系,”白莉娟回忆说。

“所以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我哭了,他们要飞回中国了。那次起飞的场景被拍摄下来,并成为纪录片的一部分,在中国各地播放,”她说道。“我第一次去中国是在1973年5月,人们会走过来用中文对我说,你就是那个哭的女孩。”

白莉娟回忆说,她当时带领中国乒乓球队参观了迪士尼乐园,中国人“很喜欢米奇”。当时,团队在迪士尼受到热情款待,不必排队就参加了很多热门游乐项目。白莉娟称,但中国团队在游玩了鬼屋后表达了不悦。

“(他们说)迪士尼乐园很棒,但也有一些让我们很不满意的地方。我们不理解美国文化为什么要用根本不存在的鬼来吓唬人,让人在没有必要的时候感到害怕。”白莉娟说。

随着毛泽东进入风烛残年,谢淑丽此前看到的分裂演变成了一场继承权之争。

一方面,“四人帮”为了保持文化大革命的熊熊烈火,猛烈抨击“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另一面,周恩来继续推动市场化和对美开放。周恩来也不久于人世,但他年轻而思想开明的盟友邓小平出现了。
尼克松与毛泽东会晤。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尼克松与毛泽东会晤。
在文革期间,邓小平曾一再遭到批斗、中伤和清洗,但事实证明,这个小个头的政治人物是一个很难压制的人。1977年,他第三次复出政坛,并在1978年底登上权力巅峰。
“直到邓小平非常意外地重新出现在舞台上,并开始进行大胆的改革发言,我们才真正感觉到我们脚下的土地正在发生变化,”夏伟(Orville Schell)说。他是一名杰出的记者和中国专家。
但正如中国人谴责美国人是“帝国主义流氓”一样,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欢迎这个共产主义国家的民众来到美国土地也相当令人不安。当首个中国代表团抵达美国时,在受到广泛欢迎之余,他们也面临着不满情绪。
“有些人非常反共,他们对来自中国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感到非常不高兴,”白莉娟说。“在底特律科博中心举行的乒乓球队开幕式上,当中国国歌开始奏响时,突然在看台上约有10到15人站起来,开始喊叫,他们还扔出死老鼠。”
“乐队继续演奏,我们的保安把他们赶了出去,演出没有暂停,继续进行,”白莉娟说。

美中关系瓶颈:台湾问题​

尽管基辛格、尼克松以及后来的美国总统杰拉尔德·福特(Gerald Ford)都对中美关系表示乐观,但两国的关系似乎陷入瓶颈,障碍不仅是美国的反共浪潮。一些人认为,华盛顿在台湾问题上拖拖拉拉。
台湾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中美交往的一个难解之结,这从中国乒乓球队的首次拜访中就可以明显看出。白莉娟称,在马里兰大学的一场表演赛上,有一大群台湾的支持者大声呼吁中国球员叛逃。
美国一直是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的盟友,尽管后来,国民党败退台湾,但美国一直与台北保留了关系。
美国一直是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的盟友。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美国一直是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的盟友。
1976年,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当选美国总统。在当时,华盛顿和北京仍不允许互设大使馆,仅设有联络处。而美国驻北京联络处的首批负责人之一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老布什(George H. W. Bush)。
在20世纪70年代末,曾期望通过“静默外交”解决问题的卡特转而希望在外交上取得承认。但来自国会的压力意味着,如果他不向台湾自卫提供支持,他将无法完成这一计划。
然而,一度冷却的美苏冷战在这一时期再次加剧。在与莫斯科强烈对抗的情况下,美国与北京这个相对温和的红色政权之间加强关系变得更加重要。
最终,在1979年1月1日,美国正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同时宣布与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断交。华盛顿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我已经说过,要特别注意确保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正常化不会危及台湾人民的福祉,”卡特说。
随着美国从台湾撤军,中国官媒热情洋溢地播报了中美建交的消息,而台北的很多市民却对美国的背叛深感愤怒。

邓小平访美​

在1979年1月28日,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出人意料地访问美国,他受到了罕见的款待。在采访中,邓小平直言不讳地称苏联为“战争温床”。
“当邓小平抵达华盛顿时,整个城市的人出来迎接和举行宴会,仿佛之前的历史从未有过一样,”曾全程采访邓小平访美的夏伟说。“它让人们觉得一切都变了,或者一切都将改变。”
邓小平访问华盛顿,会见卡特总统。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邓小平访问华盛顿,会见卡特总统。
白莉娟回忆起了当时一个特殊的时刻。她称,当时一名邓小平的私人摄像师十分高傲,超越了特勤人员设置的警戒和许可范围,而特勤人员礼貌地将她推到隔离线后,这引起了一场骚动。
而这段争执在后来的一场中美记者间的聚会上获得象征性的和解。
“我教了她《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中的表演词,”白莉娟说。“在午餐会上,她和我站在台上,宣布我们有一份礼物给特勤局,我们请在这方面最活跃的两个人上台。”
“我和她向特勤们唱了那首‘开始认识你们,开始喜欢上你们’。最后在大家的拥抱和欢呼声中结束,”她说。
邓小平访美的高潮在他抵达休斯敦附近观看一场牛仔竞技时到来。在欢呼声中,这位时年75岁的中国领导人欣然接过并戴上一个宽边牛仔帽,让现场观众和记者倍感意外。
邓小平欣然接过并戴上一个宽边牛仔帽。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邓小平欣然接过并戴上一个宽边牛仔帽。

中美开启交流时代​

随着两国大使馆的开张,中美新关系的一个关键领域是教育上的交流。
许多美国人开始赴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化,而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则获得了赴美留学,学习美国先进科技知识的机会。当然,他们的努力也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回顾过去,美国给中国人这样的学习机会是错误的吗?
“我认为这并没有错。在1980年代的那十年里,中国有可能——也许不能完全摆脱其旧的一党制和列宁制——长期上会有进步,在世界上变得更易解决,并减少与美国和西方的对立,”夏伟说道。
夏伟(Orville Schell)是一名杰出的记者和中国专家。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夏伟(Orville Schell)是一名杰出的记者和中国专家。
20世纪80年代,中国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海量的纺织品和消费品进入了急于购买的美国。许多美国观察家希望,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将倒逼其改善国内的人权状况。
时任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也在1984年访问过中国,但在他的总统任内更关注与苏联打交道。当时,苏联迎来了新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正在开始自由化。
与里根不同的是,老布什长期以来一直与中国密切接触。1989年2月,在其就任总统后不到一个月,他到访北京,受到邓小平的慷慨接待。两人进行了一小时的私人会谈。

六四事件与美国安顾问访华​

但在北京,八九民运正在酝酿,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中共进一步推进政治改革。当时,夏伟也在北京,他看到,越来越多的民主呼声令中共感到愈发警觉。
从四月中旬开始,主要由学生构成的民主派抗议者开始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经过多年的经济现代化,许多中国人希望政治改革能与之相匹配。
就在此时,中苏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敌对状态开始解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历史性地前往中国访问。而抗议者们把他们的阵地放在了天安门广场,希望以此向北京施压。
在6月3日至4日的午夜时分,解放军进行武力清场,镇压了示威运动。时至今日,外界都不清楚有多少人在镇压中死亡,但当时的很多资料记录了枪声和血迹。
1989年6月2日的天安门广场

图像来源,AFP
美国政府谴责了中国的行动,停止了与中国的高级别沟通,并宣布对中国采取武器出口禁令。但在大屠杀的一个月后,老布什政府派出了国家安全顾问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Brent Scowcroft)赴北京安抚邓小平。
“邓小平为1989年的事而责备斯考克罗夫特,而斯考克罗夫特则非常温顺,甚至可以说懦弱地道歉,并表示我们真的希望这种关系能继续下去,”夏伟说。
“我认为这确实表明,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这种想法所感染,即美国和中国确实需要保持接触,我们有一种近乎福音派的使命,要与中国保持联系,并不断试图推动中国走向更加开放和与西方更加一致的道路,”他说。
斯考克罗夫特的北京之行似乎使中国政府感受到,美国人终将屈服于他们的要求。

克林顿与江泽民辩论​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美国投资者在中国找到了前景广阔的新市场,而中国领导层利用外国投资来推动重大的经济改革,同时加强军事和科技建设,以抵御威胁政权的政治变革呼声。
中国新任最高领导人江泽民似乎对西方文化饶有兴趣,并承诺进行经济改革。1990年代的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政府曾希望这也会导致中国社会内部的控制有所松动。
江泽民在1997年访问美国。此后一年,克林顿率领庞大的代表团访华。在天安门广场上,中国军队用21响礼炮迎接这位美国总统的到来。
谢淑丽在当时已成为克林顿政府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高级官员。她说,当时有很多幕僚认为,不能让总统去天安门广场,因为距1989年的血案不过数年。
“克林顿总统说,不,我们必须表现出尊重。我们必须遵守他们的礼节,否则我们就不是好客人了,访问也没有意义了。”
克林顿在1998年访问中国。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克林顿在1998年访问中国。
两国领导人举行了一场直播的发布会。按照惯例,此类发布会往往是简短和按部就班的。但当克林顿用它来批评天安门镇压时,这变成了两位领导人之间的公开辩论。
“我认为,美国人民也认为,使用武力和惨烈的死伤是错误的,”克林顿说。
江泽民把稿子放在一边,直接向他回击:“八九年的那场风波,如果中国不采取坚决的措施,今天就不可能有这样一个稳定的局面”。
“如果你有很多个人权利,有些人可能会滥用它。但是,如果你因过分害怕个人权利被滥用,而大大限制了人们的权利,我认为这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克林顿反驳道。

入世前后与中美竞争​

当江泽民准备交权给胡锦涛时,加入世贸组织(WTO)是北京必须达成的夙愿。一些人认为,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感到自己受到国际社会尊重的里程碑之一。
当中国商品进入西方的贸易壁垒降低,西方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的壁垒也理应减少,但美国批评中国利用世贸规则限制了本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中国有时会辩称,这是由于其经济的巨大规模,还有人则表示,这是由于中国仍然是脆弱的发展中国家。
到2000年代中期,已经有迹象表明,竞争开始变得更加激烈。
“我在政府里时,当中国政府做了一些积极的事情时,我们真的很高兴,我们觉得我们的努力成功地将中国推向了正确的方向。”谢淑丽回忆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中国搞砸时,华盛顿的人们开始欢呼。”
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和温家宝。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和温家宝。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时任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明确表示,中国将不再向美国学习有关全球金融体系的经验。
观察人士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快速增长,这使美国意识到有一些事情正在发生,即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总有一天会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
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时任世界银行(World Bank)行长。他发现,如果与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中国仍然愿意合作。
“时任美国财长的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说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讲的是俄罗斯人如何与中国接触,劝说抛售美元,试图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伤害美国和资本主义。但持有数万亿美元的中国人说,我们不认为在现在这是个好主意,”佐利克说。

美中矛盾升级​

中国对美国政府的态度已经转变。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作为总统曾三次访问中国,但两国都开始重新思考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可以获得什么。
“我认为,奥巴马可能没有什么可以做的。我在中国参加了奥巴马早期的部分行程,他真的置身事外,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夏伟说。
在奥巴马的第二任期,华盛顿在南海等问题上的做法日益引发中国不满。有观察人士认为,美国可能已意识到,中国已经决定发展自己的政治模式。
2012年,习近平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自那以后,中美两国关系的变化急剧加快。罗伯特·佐利克曾在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以及其后多次与他会面。
“(习近平)是一个有强烈自我意识和权力意识的人,他对中国的成就感到自豪。他是一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我认为,在经济改革的问题上,李克强总理等人可能更熟悉这一系列问题,”佐利克说。
“当我看到习近平试图加强党在这个体制中的作用时,我并不感到惊讶,”他说道。
2015年,习近平访问美国,与奥巴马会晤。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2015年,习近平访问美国,与奥巴马会晤。
2016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一上任,就对中美关系进行了富有民族主义的比喻:“我们不能继续允许中国强奸我们的国家……他们在抢走我们的生意,抢走我们的工作。”
H.R.麦克马斯特(H.R. McMaster)中将在2017年至2018年担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在2017年11月,麦克马斯特陪同特朗普访华。这名历史学者出身的将军发现中国总理李克强也想给美国代表团上一堂历史课。
“这是为了让人们想起中国正在重新承担它在世界舞台上作为中央王国的应有地位。这确实是中华帝国昔日的辉煌,但他跳过了与中共有关的可怕历史,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及该党在过去一个世纪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多少痛苦,”麦克马斯特说。
“会议的气氛非常重要,因为大家在一个大会议桌上,特朗普总统坐在李克强对面。总理有一种自鸣得意的语气,他本质上是在让美国知道他认为的美国在未来的角色,那就是承认中国的主导地位,”他补充道。
多年来,特朗普一直表示反对全球化,他在任内对数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但他的目标并非仅有中国,而是WTO和他的前任。
特朗普访华参观紫禁城。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
特朗普访华参观紫禁城。
“我们所追求的那种接触并没有给中国内部带来尼克松总统所希望的那种变化。”2020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Mike Pompeo)发表了拒绝尼克松遗产的演讲。
“事实是,我们的政策以及其他自由国家的政策,使中国经济复苏,却只看到北京撕咬喂它的国际援手,”蓬佩奥说。
尽管一些人认为中美关系的恶化始于奥巴马的南海政策。但麦克马斯特称,他认为,特朗普政府实施了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外交政策中最重大、重要和戏剧性的转变。

对华政策剧变​

拜登打败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华盛顿的很多政策都发生了变化,但在中国问题上并没有太大改变。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国和中国的实力正在重新平衡。自尼克松时代以来,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意识形态差距一直被掩盖起来,但从未消除。
中国对香港和新疆的人权打压突显了这两个大国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在从未真正解决的台湾问题上,这种差距尤为明显。

几十年来,双方都准备在这个问题上含糊其辞。但现在,这样做的动机似乎少了很多。习近平已公开表示,必须实现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统一。中国军机则频繁出现在台湾防空识别区。

50年来,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经历了起起伏伏。它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直差异颇大。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50年来,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经历了起起伏伏。它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直差异颇大。

专家们对于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看法却很不相同。

“我认为中国的发展轨迹已经是更加开放的,并将继续更加开放,”谢淑丽说。

佐利克指出,尽管当今矛盾丛生,但从中国与西方在联合国制裁方面的合作到金融危机的处理,接触带来了成果。因此,他反对蓬佩奥对于当年尼克松政策的批评。

“如果你看他的演讲,你会问,你对中国的目标是什么?除了政权更迭之外,其可能性微乎其微,”他说道。
麦克马斯特将军则认为,中国从未真正想要实现经济或治理形式的自由化,因为“它把党对民众的控制放在首位”。

“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我不喜欢基于我们今天知道的情况对50年前的事做出判断。但我认为,我们至少很晚才认识到冷战结束后美中政策所基于的基本假设是有根本性缺陷的,”麦克马斯特说。

中国和美国也许有一天会重新成为朋友,但它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直差异颇大。它们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两个仍在讲述自己的宏大故事的国家。它们可能征服世界,也可能突然崩溃。
半个世纪过去了,尼克松的愿望能否实现,仍然没有答案。
制作人:菲尔·廷林(Phil Tinline)
欢迎点击这里收听《长城》(The Great Wall)的完整版节目录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战争何去何从 BBC盘点五种可能结局​

  • 詹姆士·兰德尔(James Landale)
  • BBC外交事务记者
9 小时前

2022年2月24日,乌克兰军队准备应对俄罗斯的进攻。

2022年2月24日,乌克兰军队在卢甘斯克州(Luhansk region)准备应对俄罗斯的进攻。

身处战争的硝烟迷雾中,可能很难看到前方的出路。战场上传来的消息、各国外交上的喧嚣、痛失亲人流离失所者的悲伤情绪,所有这些都可能让人难以承受不知所措。

因此,让我们退后一步,思考乌克兰的冲突可能会如何发展。政界和军事领域的策划者们正在研究的一些可能情况是什么?

很少有人能自信地预测未来,但针对乌克兰战事的前景这里可以列出一些潜在的可能结果。

然而,结果的大多数都并不乐观。

一、速战速决​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将其军事行动升级。整个乌克兰会遭遇更多无差别的无所忌惮的炮击和火箭弹袭击。
迄今为止一直扮演着低调作用的俄罗斯空军发动破坏性的空袭。大规模的网络攻击席卷整个乌克兰,关键的国家基础设施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
能源供应和通信网络被切断。数以千计的平民死亡。

尽管乌克兰勇敢抵抗,首都基辅还是在数天内沦陷。乌克兰政府被一个亲莫斯科的傀儡政权所取代。泽连斯基总统要么被暗杀,要么逃往乌克兰西部甚至海外,建立流亡政府。

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胜利,并撤出一些部队,留下足够的兵力来维持一定程度的控制。

俄罗斯占领车臣首都格罗兹尼(Grozny)时的车臣民兵。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俄罗斯占领车臣首都格罗兹尼(Grozny)时的车臣民兵。

数以千计的难民继续向西逃亡。乌克兰像白俄罗斯一样,成为莫斯科的附庸。

这种结果绝非不可能,但将取决于几个因素的变化:俄罗斯军队表现更好,部署更多的军队,以及乌克兰非凡的抵抗精神消失殆尽。

普京可能会在基辅实现政权更迭,结束乌克兰融入西方的进程。但任何亲俄罗斯的政府都是不合法的,容易受到叛乱的影响。如此结果仍将是局势不稳定,再次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很大。

二、持久战​

也许更有可能的是,这将发展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也许俄罗斯军队会因为士气低落、后勤保障不力和领导不力而陷入困境。也许俄军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确保基辅等城市的安全,因为这些城市的守军发起街头巷战。

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围城。这样一来战斗将与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为夺取车臣首府格罗兹尼漫长而残酷的攻守战相似:格罗兹尼基本被毁。

而且,即使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的城市有驻军,要维持控制也很难。也许俄罗斯无法提供足够的部队来覆盖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乌克兰的军队转变为有效的抵抗力量,既有打击俄军的动力又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

西方继续提供武器和弹药。然后,也许很多年过后,等莫斯科有了新的领导层,俄罗斯军队最终会离开乌克兰,承认失败、牺牲无数,就像1989年俄军与伊斯兰民兵战斗十年之后撤出阿富汗一样。

line

三、欧洲战争​

这场战争是否有可能蔓延到乌克兰的边界之外?普京总统可能会通过向摩尔多瓦和格鲁吉亚等不属于北约的前苏联共和国派兵,寻求收复俄罗斯前帝国的更多地区。

2022年3月1日,俄罗斯炮火轰炸下的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市中心广场,市府大楼被毁。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俄罗斯炮火轰炸下的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市中心广场,市府大楼被毁。

这可能出现误判和局势扩大升级的情况。普京可以宣布西方向乌克兰军队提供武器是一种侵略行为,报复理所当然。他可能威胁要派军队进入像立陶宛这样的属于北约成员国的波罗的海国家,以建立一个与俄罗斯沿海飞地加里宁格勒的陆地走廊。

这将是非常危险的,有可能与北约发生战争。根据北约宪章第5条,对一个成员的攻击就是对所有成员的攻击。但如果普京认为这是挽救自己领导地位的唯一途径,他可能会冒这个险。

如果他在乌克兰可能面临失败,他可能会受到诱惑将局势升级。我们知道,俄罗斯领导人有意愿打破长期存在的国际规范。这种逻辑也同样适用于核武器的使用。普京已经将俄罗斯的核力量置于更高的警戒水平。大多数分析家并不认为此举意味着使用核武器和即将使用核武器。但这也提醒我们,在俄罗斯的信条里,战场上使用战术核武器的可能性是可以允许的。

四、外交途径解决​

尽管已经发生的一切,是否仍有可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说:“现在是枪炮在你来我往,但对话的道路必须始终保持开放。”

哈尔科夫的安全部门大楼被炸

图像来源,EPA
俄罗斯对哈尔科夫的进攻还在进行。

当然,对话仍在继续。法国总统马克龙已经与普京总统通了电话。外交官们说,正在接触莫斯科。而且,意外的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官员已经在与白俄罗斯的边界上进行了会谈。他们可能没有取得多少进展。但是,通过同意会谈,普京似乎至少已经接受了通过谈判实现停火的可能性。

关键问题是西方是否能够提供外交官所说的“下坡道”。这是一个美国术语,指的是高速公路的出口。外交官们说,重要的是俄罗斯领导人想知道西方的制裁要怎样才能解除,这样至少有可能达成一个挽救颜面的协议。

再考虑一下这种情况。战争对俄罗斯很不利。制裁开始让莫斯科感到不安。随着阵亡将士的遗体被运回俄罗斯,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普京会想自己是否过于贪心,贪多嚼不烂。

他判断,继续战争可能比结束战争带来的耻辱对他的领导地位构成更大的威胁。中国再进行干预,向莫斯科施加压力,要求其妥协,并警告说除非俄罗斯缓和局势,否则中国不会购买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

如此一来,普京会开始寻找出路。与此同时,乌克兰当局看到国家继续遭到破坏后得出结论,政治妥协可能好过这种拼死抵抗带来的大规模牺牲。

因此,外交官们开始接触并达成协议。例如,乌克兰接受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和顿巴斯部分地区的主权。反过来,普京也接受乌克兰的独立和与欧洲加深关系的权利。这似乎可能性相当小。但是,从一场血腥冲突的残局中出现这样的居面,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五、普京被赶下台​

那么普京本人会怎样呢?他发动入侵时曾宣称:“我们已经准备好应对任何结果。”

3月2日俄罗斯民众抗议入侵乌克兰被警察逮捕。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但如果这个结果是他失去权力呢?这看起来好像天方夜谭难以想象。然而,最近几天,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这已经开始有人考虑了。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荣誉教授劳伦斯·弗里德曼爵士本周写道:“现在,莫斯科和基辅一样有可能发生政权更迭。”

他为什么会这样说?也许是因为普京追求的是一场灾难性的战争。数以千计的俄罗斯士兵死亡。经济制裁起作用了。普京失去了民众的支持。或许有民众革命的威胁,他利用俄罗斯的内部安全部队来镇压反对派。

但镇压使局势发生变化,俄罗斯的军界、政治和经济精英们有足够多的人反对他。西方明确表示,如果普京下台并由一个更温和的领导人取代,那么俄罗斯受到的制裁有些将会被解除,与外面的关系将会恢复正常。

于是发生一场流血的宫廷政变,普京下台。

同样,现在看来这不太可能。但是,如果从普京那里受益的人不再相信他能维护他们的利益,这也并非毫无可能。

结论​

所有这些可能性并不相互排斥,其中一些情景可能会结合起来产生不同的结果。

但无论这场冲突如何发展,世界已经改变。它不会再回到原来的状态。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将变得不同。欧洲对安全的态度将被改变。

而自由的、以国际规则为基础的秩序可能正好重新发现了它原本的存在价值。

 

美国称俄国向中国寻求援助 美中俄三方各有怎样表述​

2022年3月14日 最近更新: 2022年3月15日

1647463958188.png

图像来源,EPA
美国总统新闻秘书莎琪(Jen Psaki)在杨洁篪与沙利文会谈后重申,如果中国援助俄罗斯将面临“严重后果”。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持续了20天,美国和中国的立场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而美国官员本周称俄罗斯向中国寻求军事和经济援助,将中国立场再次置于舆论中心。

周一,继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媒《纽约时报》引述美国官员的话说,俄罗斯正在向中国请求军事和经济援助后,中国、美国和俄罗斯都相继表态。

《金融时报》说,莫斯科希望北京提供军事物资,用于乌克兰战场。该报导援引不具名的美国官员称,自俄罗斯开始入侵乌克兰,俄罗斯便一直请求中国提供装备。
但受访美国官员拒绝具体说明俄罗斯正向北京寻求何种支援装备。报道又说,有迹象表明,中国可能正准备协助俄罗斯。

美国警告“严重后果”​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周一(3月14日)在意大利罗马会晤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莎琪(Jen Psaki)被问及中国有没有向俄罗斯提供任何军事或经济援助,中国有没有表达过任何意愿提供援助。

1647463977750.png

图像来源,EPA
沙利文警告说,美国不会允许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方为俄罗斯规避这些经济制裁提供生命线

莎琪回答说:我目前还不能确认或说明情报的详细情况。

当有记者继续追问,如果中国真的援助俄罗斯会有什么后果时,莎琪说,“现在不说具体后果会是什么”,但沙利文在会谈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如果中国提供任何协助,无论是违反制裁还是支持战争,“将会有严重后果”。

至于后果会是什么,莎琪说,“我们还需要与伙伴国和盟国一起协商决定”。

莎琪说,沙利文在与杨洁篪的会谈中向中国表达了这一态度,“就像我们已经好几次公开说过的一样”。

沙利文周日在会晤杨洁篪之前曾公开表示,如果中国帮助俄罗斯躲避制裁将面临严重后果。

他说,美国相信北京之前知晓俄罗斯计划对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但不知详情。沙利文又说,若中国帮助俄罗斯回避制裁,必定面对严厉经济制裁。

中国批“虚假消息”​


杨洁篪与沙利文会谈后,中方公布的简报除了介绍杨洁篪在会谈中重申乌克兰问题一贯立场,要求各方回应“合理关切”之外,还特别突出强调“中方坚决反对任何散布不实资讯、歪曲抹黑中方立场的言行。”

中国方面没有详细说明“不实资讯”的内容,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周一已经批评说,“近期,美方在乌克兰问题上接二连三散布针对中国的虚假信息,用心险恶。”

另外,中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被问及有关中国是否援助莫斯科的消息时,透过电子邮件回覆《金融时报》称他 “从未听说”俄罗斯提出这类要求。

俄罗斯称“不需要援助”​


1647463997621.png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顿涅茨克沃尔诺瓦卡市一辆被烧毁的坦克

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发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周一也表示,有关俄罗斯向中国要求提供军事援助的说法是“虚假消息”。

他说:“俄罗斯自己有独立的能力继续这次行动。

正如我们所说,一切都按计划进行,将按时全面完成。”

line

分析:北京不希望明确选边​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讲师宋文笛向BBC中文分析,北京一来希望维持国际环境稳定,二来希望保护俄罗斯经济不至于崩盘,三来不希望在西方和俄国之间做出明确选边,不希望被西方看作是俄罗斯的帮手。

宋文笛认为,军事上,北京没有诱因对俄罗斯提供实质军事援助。

迄今为止,中国在这场冲突中公开保持中立,并拒绝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宋文笛又解释,经济上北京或可借由私营部门的所谓“民间”的“自主市场行为”,持续和俄罗斯保持经济交流。据他分析,在外交上,中国可能会尝试和其他重要国家共同进行外交涡旋,以期一方面减缓被认为和莫斯科捆绑在一起遭致的国际舆论压力,二方面寻求成为停火“调解人”的外交得分(credits)机会。

然而,在当代的高科技化作战环境之下,军民双方共用的物资(两用物资)所在多有。

1647464020490.png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百万乌克兰人流离失所

宋文笛表示,若是中俄双边贸易涉及民用经济范畴的机械设备零件等,入口之后,俄方再将其重新利用 (repurpose)于军用设备之上,则贸易到底属于民用抑或军用,属性的确存在模糊空间。

他说,美国主动高调呼吁中方切勿军事援助俄罗斯,除了针对军事援助,亦有间接对中俄民用贸易施压的效果。

line

分析:北京面前的抉择​

英国剑桥大学国际法教授马克•韦勒(Marc Weller)

随着俄罗斯侵略所造成的人命伤亡,也许超出了莫斯科和北京的预期,中国现在必须做出决定。

到目前为止,北京政府一直尽职尽责地提及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表示理解俄国入侵的所谓理由是“西方对俄罗斯的所谓围堵”。而中国官媒则是无情地转播俄罗斯散播的虚假信息。

中国现在需要决定它是否希望继续成为一个多元但基本上是文明国际秩序的一员。

中国可以在支持结束冲突的谈判中发挥强大作用。而但至少现在,该让北京知道它必须从莫斯科的朋友那里要求提供真正的“人道走廊”给成千上万被包围和挨饿的乌克兰百姓,让他们不受炮弹袭击和逃难阻碍。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可以给他在克里姆林宫的同志打通电话就能解决问题。但是,他如果不打这个电话,将会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乌克兰危机:中国能不能为俄罗斯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

2022年3月15日

Chinese President Xi and Russian President Putin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随着乌克兰战争进程深入和国际经济制裁的影响,俄罗斯正在不断寻找盟友。

中国试图与冲突保持外交距离,在联合国投票谴责俄罗斯入侵时选择弃权。

但是,如果中国选择这样做,通过扩大军事和经济联系,中国能给俄罗斯多大的帮助?

中国可能向俄罗斯提供无人机吗?​

美国官员对媒体称,莫斯科向中国请求援助军事装备,来支持其入侵乌克兰。

中国表示这一说法“用心险恶”,并称报道“虚假”。

近年来,两国间大多数武器交易是由俄罗斯流向中国。

中国曾依赖俄罗斯军事装备来使其武装部队现代化,在1989年天安门广场镇压后,美国和欧洲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让这越来越有必要。

LNG terminal second phase under construction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中国天津接收俄罗斯天然气的终端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2017年至2021年,中国约80%的武器进口来自俄罗斯。中国是俄罗斯武器出口的第二大客户, 占俄罗斯全球出口的21%。

但中国一直在逐步扩大自己的军事生产能力,现在是世界第四大武器出口国。

“中国的武器现在越来越先进。例如,中国的无人机制造就是俄罗斯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领域。”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魏泽曼(Siemon Wezeman)表示。

但他说: “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证据表明俄罗斯购买了中国的无人机。”

中俄贸易一直在增长​


2021年,中国占俄罗斯总贸易额的18%左右,去年约为1470亿美元。

今年1月和2月,中国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8.5%,达到264亿美元。

2月普京去北京冬奥会时,两国称他们将在2024年把贸易额提升至2500亿美元。

中俄貿易增長. 單位:十億美元.  .


中国是小麦和大麦等谷物的主要进口国,作为全球最大生产国之一的俄罗斯是中国主要卖家。

直到最近,由于担心疫情,中国才限制从俄罗斯进口小麦和大麦。但这些禁令都在俄罗斯进攻乌克兰当天解除了。

然而,欧盟至今仍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2021年,其贸易总额几乎是中俄贸易总额的两倍。

俄羅斯最大出口地. %2021年11月.  *紅色為歐盟成員國.


这种情况现在可能正在改变。

“鉴于制裁,欧盟与俄罗斯的贸易减少是不可避免的,”贸易经济学家哈丁(Rebecca Harding)表示,“当前的危机使欧盟内部更加关注多样化供应的必要性。”

中国可以购买俄罗斯能源吗?​


中国是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最大市场之一。

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曾引述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指,2021年,中国自俄进口能源产品334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4%。俄是中国能源进口第一大来源国,第二大原油进口来源国、第一大电力进口来源国。

就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一周前,两国达成了一项价值逾200亿美元的新的煤炭贸易协议。

普京最近还公布了俄罗斯与中国达成的价值约1175亿美元的新油气协议。

Labours work at a construction site of the Chinese section of the China-Russia East Route natural gas pipeline on September 20, 2017 in Heihe, China.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中国是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最大市场之一。

然而,到目前为止,俄罗斯最大的能源市场仍是欧盟,欧盟40%的天然气和约26%的石油都由俄罗斯供应。

“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在过去5年里以每年超过9%的速度增长。”哈丁说。“这是一种快速增长,但即便如此,对俄罗斯石油来说,中国市场仅为欧盟市场的一半。”

经济制裁开始产生影响​


中国表示,将与俄罗斯“继续保持正常的贸易合作”,但一些俄罗斯银行已被禁止使用SWIFT国际资金清算系统。

这已迫使中国和其他地方的企业削减从俄罗斯采购,因为贸易商难以安排融资。

近年来,中国和俄罗斯都鼓励发展替代支付方式。

俄罗斯有自己的国际结算系统STFM,中国有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这两个系统都以本国货币运作。

但国际资金清算系统仍在全球贸易网络的金融交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媒体援引俄罗斯官方数据报道,目前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中只有17%使用人民币(2014年为3.1%)。

两国之间的能源贸易仍主要以美元进行。

作为俄罗斯天然气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德国最近宣布,回应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它将暂停新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

根据一项分析,通过俄罗斯和中国(西伯利亚力量2号)达成协议的新管道供应的天然气,将只有北溪2号管道的五分之一的容量。

目前还不清楚西伯利亚的新天然气管道何时投产。从长远来看,中国可能希望增加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从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新冠全球大流行两周年:我们学到的五件事​

  • 彼得·鲍尔(Peter Ball)
  • BBC国际部记者
2022年1月9日
最近更新: 2022年3月11日

People walking along a street wearing masks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新冠疫情定性为“全球大流行”。

“全球大流行”(Pandemic)这种表述特指传染病在多个国家出现重大且持续的人传人状况。

整整两年过去了,世界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发生了许多变化,包括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形态,以及对抗新冠病毒的疫苗问世和接种等等。

以下就是这两年来我们从中学到的五件事:
新冠疫苗

图像来源,EPA
在新冠疫情之前,最快的疫苗也需要四年的时间研制而成,但第一个新冠疫苗只花了11个月

1. 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有效,而且可以快速制成​


几乎从疫情爆发的同时,研究人员就火速开始新冠疫苗的研发。

一些制药公司决定使用一种从未研制出人类用疫苗的技术:信使核糖核酸(mRNA)。

这个带有风险的决策最终证明是正确的,不但辉瑞生物科技(Pfizer-BioNTech)和莫德纳(Moderna)都快速研发出新冠疫苗,而且也为用类似技术研发新治疗打开了一扇大门。

科学家先取出病毒内部分核糖核酸编码蛋白,也就是mRNA,然后在上面附加脂质,附加脂质的mRNA能够被人体细胞吸收,并指导细胞产生新物质。

新冠病毒疫苗内的mRNA进入人体后指导细胞产生新冠病毒的一小部分,这个小碎片不会造成伤害,但人体免疫系统能够学习并辨识它,等到日后感染新冠病毒,免疫系统就能攻击真的新冠病毒。

graphics


但是mRNA还有很多其他的潜在用途。

除了可以用在HIV、感冒和寨卡(Zika)的疫苗研制方面,还能够用来训练身体的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研制囊肿性纤维化患者所缺乏的蛋白质,让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体内防卫系统不再攻击神经系统。

对mRNA的研究已经进行了数十年,但是新冠疫苗是mRNA第一次被实际运用,其成功将带动其他能够改变数百万人生活的研究。

2. 新冠病毒在空气中传播,比我们一开始想得更容易​


口罩

图像加注文字,
许多西方国家改变不用戴口罩的建议,规定在许多场所必须配戴口罩

新冠病毒爆发之初,西方卫生专家并不认为戴口罩能防止疫情,当时世界卫生组织还表示新冠病毒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世卫组织的专家当时也并不建议人们戴口罩。世卫组织的专家迈克尔·莱恩(Michael Ryan)当时说,“没有明显证据支持广大民众戴口罩有任何好处。”

“我们不建议戴口罩,除非是你自己生病。”

但是随着新冠疫情持续,卫生专家对戴口罩这件事也改变观点了,世卫组织后来说,“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应该要戴口罩。”

这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新冠病毒不只是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后留在空气中的飞沫或分泌物传染,还能够通过比飞沫更小、留在空气中时间更久的气溶胶传染。

新冠病毒感染图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世界卫生组织改变说法,表示新冠疾病会通过空气传染

《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刊登社论说,“在近距离情况下,人们更可能直接呼吸吸入病毒,而不是因为带有病毒的飞沫落到他们的眼睛、鼻腔或嘴唇上而感染病毒。”

“因为触摸带有新冠病毒的物体表面而感染新冠病毒的情况,被认为可能性相对非常小。”

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疾病患者能够感染两米距离以外的其他人,有人在新冠疾病患者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前停留过的室内空间感染新冠病毒。

“2020年3月的时候,人们还在问我超市买回来的食物和杂货要如何消毒才能拿进家门,大家都非常小心,有点过了头,”美国南加州大学(USC)凯克医学院(Keck School of Medicine )分子微生物和免疫学教授宝拉·坎能(Paula Cannon)表示。

“后来我们理解到,在通风不良的室内空间里,不戴口罩的人在说话、唱歌或只是呼吸的时候,悬浮在空气中的病毒是最多传染的可能原因,这包括了酒吧和餐馆。”

经常洗手和清洁常触摸的表面仍然是良好的卫生习惯,但是现在对抗新冠疫情更强调的是戴口罩和维持良好通风。

3. 疫情后很多人在家工作,这将持续下去​


视频会议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新冠疫情过去之后,视频会议也不会消失

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全球数百万人被迫远离办公室和平常的工作场所,改变为在家工作。

在疫情之前,如此多的人都在家工作可能会行不通,但新冠疫情显示,视频会议其实并不困难,而且可能会改变许多人的工作方式。

推特在2020年5月宣布,“员工可以持续性地在家工作,只要他们的工作性质允许在家工作就可以……过去几个月证明了我们可以这么做。”脸书也在20201年初宣布类似做法。

不只是科技公司愿意让员工在家工作,对1200家公司所作的调查显示,长期在家工作的员工比例在2021年将成长一倍。

很多员工也希望看到在家工作成为新常态。

针对190个国家超过20万人的一个全球性调查发现,89%的人希望至少部分时间能在家工作,在新冠疫情之前,只有31%的人希望在家工作。

这包括了从事体力劳动和制造业的人,这些人也希望至少有部分工作能在家做。

但是对许多人而言,尤其是那些低收入和工作不稳定的人来说,弹性工作的机会并不多,这样子可能会增加社会不平等。

4. 新冠疫情对社会弱势群体打击最大​


新冠病换

图像来源,REUTERS
新冠疫情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打击最大

我们生活的是一个不平等的世界,更糟糕的是,新冠疫情让不平等现象更为严重。

英国的调查发现,贫困地区人口新冠病毒感染率(11.4%)高于富裕地区人口(7.8%)。调查人员也发现,少数民族感染率比其他人更高。

美国也是一样。美国纽约2020年的数据显示,死于新冠疾病的人当中,34%的人是西班牙裔美国人,28%是黑人。

加州的调查显示,黑人感染新冠病毒的住院比率是白人病患的2.7倍。

在许多国家,关于新冠疾病的准确数据并不存在,但全球性最不平等的其中一个例子是新冠疫苗的接种率。
根据“我们世界的数据”(Our World in Data),在中高收入国家,大约70%的人口已经完整接种疫苗,但是在低收入国家,完整接种疫苗的人口只有4%,即使在中低收入国家,这个比例也只有34%。

许多国家都已经开始新冠疫苗加强剂的接种,以应付变异毒株奥密克戎,与此同时,较不开发国家进展缓慢的新冠疫苗施打情况将危及更多人性命。

5. 新冠疫情将怎样、会否结束,我们仍不清楚​


医护人员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新冠病毒出现变异的速度非常快,其中有些变异病毒传染力更强,更难以用疫苗对付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初,许多人在谈论群体免疫,其概念是如果有足够多的人获得新冠病毒抗体,不论是感染后获得抗体,或是接种疫苗后获得抗体,如果有够多人体内具备抗体,新冠病毒就不会有太大威胁。

现在这看起来越来越难以达成,因为我们的免疫系统的反应会随着时间而慢慢减少,这也是现在人们接种加强剂的原因。

南非金山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卫生科学院院长和疫苗教授马迪(Shabir A Madhi)表示,在接受疫苗或被感染之后,免疫系统的反应大约持续六到九个月。

虽然新冠疫苗能够保护被感染者减少出现重症住院的机会,但并不能完全保证不会被感染新冠病毒,也不能保证被感染者不会传染其他人。

西班牙瓦伦西亚FISABIO研究机构的佩罗(Salvador Peiró)表示 ,“就算现有的新冠疫苗减少传染力,群体免疫的概念也行不通。”

而且新冠病毒出现变异的速度非常快,其中有些变异毒株传染力更强,更难以用疫苗对付。

变异毒株也凸显了我们可能必须与新冠“共存”的事实,我们必须随着新冠病毒的演变而不断更新疫苗,在此情况下,疫苗接种比例高的国家得以过上某种正常的生活,即使一些人感染生病,并不至于拖垮整个医疗系统。

奥密克戎的出现又为“与病毒共存”增添变数,许多疫苗接种率高的国家也不得不开始施打加强剂,同时重新实施社交距离等防疫措施。

纵观世界各地,对于如何防疫仍然没有共识。有些国家--比如英国--已经取消了限制措施,但是其他国家--比如中国--仍继续坚持“清零”政策。
 

乌克兰危机:中国能不能为俄罗斯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

2022年3月15日

Chinese President Xi and Russian President Putin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随着乌克兰战争进程深入和国际经济制裁的影响,俄罗斯正在不断寻找盟友。

中国试图与冲突保持外交距离,在联合国投票谴责俄罗斯入侵时选择弃权。

但是,如果中国选择这样做,通过扩大军事和经济联系,中国能给俄罗斯多大的帮助?

中国可能向俄罗斯提供无人机吗?​

美国官员对媒体称,莫斯科向中国请求援助军事装备,来支持其入侵乌克兰。

中国表示这一说法“用心险恶”,并称报道“虚假”。

近年来,两国间大多数武器交易是由俄罗斯流向中国。

中国曾依赖俄罗斯军事装备来使其武装部队现代化,在1989年天安门广场镇压后,美国和欧洲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让这越来越有必要。

LNG terminal second phase under construction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中国天津接收俄罗斯天然气的终端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2017年至2021年,中国约80%的武器进口来自俄罗斯。中国是俄罗斯武器出口的第二大客户, 占俄罗斯全球出口的21%。

但中国一直在逐步扩大自己的军事生产能力,现在是世界第四大武器出口国。

“中国的武器现在越来越先进。例如,中国的无人机制造就是俄罗斯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领域。”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魏泽曼(Siemon Wezeman)表示。

但他说: “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证据表明俄罗斯购买了中国的无人机。”

中俄贸易一直在增长​


2021年,中国占俄罗斯总贸易额的18%左右,去年约为1470亿美元。

今年1月和2月,中国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8.5%,达到264亿美元。

2月普京去北京冬奥会时,两国称他们将在2024年把贸易额提升至2500亿美元。

中俄貿易增長. 單位:十億美元.  .


中国是小麦和大麦等谷物的主要进口国,作为全球最大生产国之一的俄罗斯是中国主要卖家。

直到最近,由于担心疫情,中国才限制从俄罗斯进口小麦和大麦。但这些禁令都在俄罗斯进攻乌克兰当天解除了。

然而,欧盟至今仍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2021年,其贸易总额几乎是中俄贸易总额的两倍。

俄羅斯最大出口地. %2021年11月.  *紅色為歐盟成員國.


这种情况现在可能正在改变。

“鉴于制裁,欧盟与俄罗斯的贸易减少是不可避免的,”贸易经济学家哈丁(Rebecca Harding)表示,“当前的危机使欧盟内部更加关注多样化供应的必要性。”

中国可以购买俄罗斯能源吗?​


中国是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最大市场之一。

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曾引述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指,2021年,中国自俄进口能源产品334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4%。俄是中国能源进口第一大来源国,第二大原油进口来源国、第一大电力进口来源国。

就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一周前,两国达成了一项价值逾200亿美元的新的煤炭贸易协议。

普京最近还公布了俄罗斯与中国达成的价值约1175亿美元的新油气协议。

Labours work at a construction site of the Chinese section of the China-Russia East Route natural gas pipeline on September 20, 2017 in Heihe, China.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中国是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最大市场之一。

然而,到目前为止,俄罗斯最大的能源市场仍是欧盟,欧盟40%的天然气和约26%的石油都由俄罗斯供应。

“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在过去5年里以每年超过9%的速度增长。”哈丁说。“这是一种快速增长,但即便如此,对俄罗斯石油来说,中国市场仅为欧盟市场的一半。”

经济制裁开始产生影响​


中国表示,将与俄罗斯“继续保持正常的贸易合作”,但一些俄罗斯银行已被禁止使用SWIFT国际资金清算系统。

这已迫使中国和其他地方的企业削减从俄罗斯采购,因为贸易商难以安排融资。

近年来,中国和俄罗斯都鼓励发展替代支付方式。

俄罗斯有自己的国际结算系统STFM,中国有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这两个系统都以本国货币运作。

但国际资金清算系统仍在全球贸易网络的金融交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媒体援引俄罗斯官方数据报道,目前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中只有17%使用人民币(2014年为3.1%)。

两国之间的能源贸易仍主要以美元进行。

作为俄罗斯天然气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德国最近宣布,回应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它将暂停新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

根据一项分析,通过俄罗斯和中国(西伯利亚力量2号)达成协议的新管道供应的天然气,将只有北溪2号管道的五分之一的容量。

目前还不清楚西伯利亚的新天然气管道何时投产。从长远来看,中国可能希望增加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从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俄罗斯自己其实有无人机,而且已经在俄乌战场使用。

坊间传闻, 拿类似的俄罗斯无人机和中国无人机对比,俄罗斯自产的成本是中国的5-7倍, 性能只有中国的1/4 到 1/3

中国的无人机列装的现在有30多款,从小到大都有,最小的像小鸟,巷战可以侦察,还可以打击软目标,大的报道的就很多了。
 
中国不会直接军援俄罗斯。

但中国可能会和俄罗斯交换军事技术。以往俄中军事贸易一边倒的局面会成过去式。

俄罗斯目前比中国强的有
发动机
潜艇的静音技术
反辐射导弹
核鱼雷
大型军用运输机
直升机

中国目前比俄罗斯强的有
无人机
战场信息系统
电子战
精确制导炸弹
高清军事卫星
海军驱逐舰,护卫舰
 
最后编辑:

新冠后遗症:“长新冠”症状、原因等我们已经知道的几个关键问题​

2022年1月14日 最近更新: 7 小时前

对镜检测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新冠疫情进入第四年,痊愈患者和重复感染病例随时间推移增多,最新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的亚型株BA.1、BA.2相继主导全球疫情,传染性更强,但在疫苗和自然免疫力普遍增强、药物和疗法跟进等几方面因素作用下,重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

同时,更多的注意力转向新冠长期症状,或称“长新冠”,包括成年和未成年患者。

新冠病毒仅在2019年底才出现,2020年初开始全球大流行,因此缺乏长期数据研究,现有定义也只能基于小范围样本和较短的随访观察。

新冠长期症状是否会消失,患者是否会痊愈,后遗症最长可以持续多久,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答案。世界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2021年8月发文称,新冠长期症状是现代医学的头号挑战。

BBC中文整理与新冠长期症状相关的几个问题。
line

新冠长期症状有哪些?​


世卫组织在官方声明中称,新冠长期症状,就是新冠后遗症。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10月公布的临床定义,这种症状通常发生在已确诊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通常“在染疫后3个月内出现、持续至少 2 个月,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解释”。

“长期”的时间跨度目前没有统一标准。英国一项研究称将跟踪25年。从最初发现新冠病毒距今只有两年多,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相关数据积累。

根据英国医务人员的指南,持续超过 12 周且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症状,应该属于“长新冠”。这些症状可能包括:
  • 极度疲倦
  • 气短、胸痛或紧绷
  • 记忆力和注意力问题("脑雾")
  • 味觉和嗅觉的变化
  • 关节痛
各人症状、严重程度和病历因人而异。迄今为止最常见的症状是严重疲劳。

其他症状还包括:肌肉疼痛、听力和视力问题、头痛、味觉和嗅觉失灵以及心脏、肺、肾脏和肠道损害、腹泻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和思维涣散、神思恍惚。

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的肺部

图像来源,SPL
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的肺部

新冠病毒出现时间不长,大部分长期症状的研究也在早期阶段。其中一项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可能会影响大脑,感染后会出现轻微的体积缩小,另一项研究发现有新冠长期症状的患者肺部出现异常。

但是,必须指出,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以及它们是否具永久性,目前不得而知。

长期症状的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有些人日常生活完全不受影响,而另一些人可能会感觉很困难。

英国全民医疗保健系统NHS官方网站告诉公众,出现长期症状的可能性与急性感染时的病情及症状温和或严重程度没有显而易见的关联,轻症患者也可能出现长期症状。

我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长新冠”?​


目前没有划一的标准。对疑似患者首先会检查其他问题,例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和缺铁,然后再确认是否“长新冠”。将来可能会通过验血诊断。
现在也不清楚什么原因导致“长新冠”。

一种假设是最初的感染使一些人的免疫系统超常运转,不仅攻击病毒,也损害了自身器官。

部分症状或许可以归咎于病毒入侵并对人体细胞造成了破坏,如嗅觉和味觉丧失;对血管的损害可能会导致心脏问题。

新冠长期症状有症状病人百分比

重症患者更容易得“长新冠”吗?​


未必如此。在都柏林进行的一项研究中,50%的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的10 周仍感疲乏,三分之一的患者身体抱恙无法恢复工作。

至关重要的是,医生发现感染的严重程度与疲劳症状之间没有联系。而极度疲劳只是长期新冠症状的症状之一。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克里斯·布莱特林(Chris Brightling)教授也是PHOSP-Covid项目的首席研究员,该项目正追踪患者的康复情况。他认为由于肺部受损,患肺炎的人可能会有更多健康问题。

结果显示近两个月后,有87%的人至少有一种症状,而一半以上的人仍感到疲劳。

孩子们会不会患“长新冠”?​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感染新冠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患“长新冠”的可能性也相应较小,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尽管绝大多数儿童新冠引起的症状相对较轻、恢复得很快,但有迹象表明,新冠长期症状儿童的比例可能在上升,并有迹象表明,病毒会给曾经健康的青少年带来长期的影响。

治疗过新冠长期症状的儿科医生认为,真正的发病率在 10% 左右。

儿童出现长期症状的原因仍然是一个谜。在某些情况下,儿童的器官可能会受到新冠病毒的损害。病毒可以侵入心脏或胰腺,造成心包炎或胰腺炎,导致特定器官发炎,也可能会导致呼吸问题和其他长期并发症,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伦敦大学学院(UCL)的科学家最近公布了该疾病的首个标准化定义——这些症状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心理或社会活动,并在首次确诊后持续至少12周。希望这将使研究人员更容易研究疾病的过程和各种结果,并准确了解有多少儿童受其影响。

男童戴口罩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去年9月,伦敦大学学院和英国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在2022年1月至3月对 3065 名 11-17 岁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这些人的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

在核酸检测呈阳性 15 周后,2%至14%的青少年仍然感到疲劳、呼吸短促和持续头痛,这一比例高于病毒检测呈阴性的对照组。大约在同一时间,以色列卫生部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1.2% 的儿童报告了一些长期新冠的症状,其中 1.8-4.6% 的儿童在 6 个月后仍有症状。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最新数据,16岁以下未成年人中,自我报告的冠状病毒长期症状的人数从2021年10月的 7.7 万人增加到 2022 年 1 月的 11.9 万人。

“长新冠”很普遍吗?​

目前很难统计全球“长新冠”患者具体人数,但世卫组织估计大约 10-20% 的急性新冠感染患者在感染后会有数周至数月的残留症状。

英国国家统计局估计全国约有 150 万人出现新冠症状超过四个星期,其中 71% 至少在 12 周前首次感染病毒,45% 至少在一年前感染。

ONS 推测“长新冠”最常见的群体包括:35 - 49岁、女性、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从事医疗保健、社会关怀或教育工作的人、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

国际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2021年8月发表一项对武汉金银潭医院治愈的 1276 名新冠住院患者愈后追踪研究报告,根据出院后 6 个月和 12 个月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研究患者康复情况。

.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
这些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9岁,大部分属于重型及危重型病例。对同一批病人出院6个月时的随访发现,出院后仍有“疲劳或肌肉无力”等至少一项持续症状者占四分之三。
  • 与出院6个月时相比,出院12个月后部分后遗症明显减弱,至少有一种后遗症症状的比例从6个月的68%下降到12个月的49%。
  • 与“非典”后遗症类似,“疲劳或肌肉无力”也是新冠患者最常见的长期症状,有该症状的患者比例从6个月时的52%下降到12个月的20%。
  • 与上述症状下降形成反差的是,新冠患者出院12个月时,出现呼吸困难、焦虑抑郁的比例反而比半年前更高。
根据中国国家诊疗方案规定患者出院后要集中医学观察14天,完全回归社会前必须确定抗体达标、核酸检测呈现阴性,不具传染性。因为跨度时间长、样本量大,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对新冠痊愈者进行的最大规模研究之一。
病毒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新冠病毒如何导致长期症状?​

这个问题目前没有明确答案,但有诸多假设和推测。

病毒可能已从患者身体的大部分器官清除,但仍潜伏在人体的某些角落中,比如肠道、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

新冠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体多种细胞,并引发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这也会对整个人体造成损害。

感染新冠病毒也可能改变人体的器官功能,比如肺部阴影。感染冠状病毒非典病毒(Sars)或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的病人出现长期症状问题。

但新冠病毒也可能改变人的新陈代谢。感染新冠病毒后,糖尿病患者难以控制血糖水平,非典病毒影响人体脂肪变化的时间至少长达12年。

新冠病毒可能对大脑结构造成影响,还会对血液产生某些异常影响,包括异常血凝结和血管损坏。但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得出确切结果。

有一系列理论解释为什么长期病症出现在成年人身上,从休眠病毒的重新激活,到体内残留的病毒碎片,到病毒诱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儿童可能也是如此,但另一种被认为是作用于儿童和成人中的可能机制是,病毒会对循环系统造成损害。

在确定导致新冠长期症状的原因和病理之前很难找到治疗方法。

戴口罩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长新冠”怎么治?能不能痊愈?​


对于“长新冠”目前还没有经过验证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侧重于控制症状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逐渐增加活动。

关于如何更好地改善“长新冠”患者生活的研究仍在继续。

患有新冠长期症状的人数似乎随时间推移而减少。但新冠病毒仅在2019年底才出现,次年开始全球大流行,因此缺乏长期数据研究。

英国莱斯特大学布莱特林教授告诉BBC,他的团队明确要求对新冠长期症状跟踪观察25年。

但令人担忧的是,即使新冠患者似乎现在正在康复,他们也可能面临终身风险。

患有慢性疲劳综合症的人更可能再次患有该综合症,并且担心将来的感染可能会引发更多症状。

将来仍可能出现更多问题。比如,世卫组织警告说,新冠病毒引起的炎症可能导致年轻人出现心脏问题。

接种疫苗

图像来源,REUTERS

疫苗能起什么作用?​

有一些报告表明,接种过疫苗的人不太可能长期感染新冠病毒。

疫苗首先有助于阻止人们感染病毒。感染仍然可能发生,尤其是当免疫力开始减弱时,但疫苗的主要任务是预防重症或死亡。

有数据显示,疫苗有可能缓减新冠症状。

还有一些证据似乎表明疫苗能防止新冠感染变成“长期症状”。

 
新冠基本就是个感冒了,会反复感染,这不才半年白宫发言人又染上了

 
新冠基本就是个感冒了,会反复感染,这不才半年白宫发言人又染上了

英格兰有62人感染4次,7千多人3次,71万人2次。有些人会有后遗症,long covid, 孩子比较少。
 

中美贸易:拜登政府重新豁免352项中国商品关税,贸易战是否迎来转折点​

2022年3月25日

贸易战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3月2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声明称,重新豁免对352项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适用于在2021年10月12日至2022年12月31日之间进口自中国的商品。

这些商品此前得到关税豁免的许可,但目前已过期一年多。去年10月,美国贸易代表戴琪表示将重新豁免549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并就此征询公众意见。

然而,最终只豁免了549项中的352项,包括泵和电动机等工业部件、某些汽车零部件和化学品、背包、自行车、吸尘器等消费品。

中国对此消息表示欢迎。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称,这有助于相关产品的正常贸易。她还称,美方单边加征关税措施不利于中国,不利于美国,不利于世界。

商界的压力​


视频加注文字,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寻求美英经济进一步协调,美中贸易关系需翻开新一页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说,最新关税排除清单将从2021年10月12日开始生效,并持续至2022年12月31日。

特朗普任期内,中美贸易战逐步加码,美国对价值达37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征收7.5%至25%的惩罚性关税。

不过,特朗普对2200多项产品提供关税豁免,以减轻某些行业和零售商的压力。不过,大多数豁免许可在到期后就结束了,其中549项商品的豁免许可被延长一年,在2020年底到期。

2021年8月,包括代表半导体、零售业等领域的30多家美国行业商会,向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和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发出联名信,敦促拜登政府撤销美国政府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的关税,并呼吁重启和中国在经贸领域的接触。

工人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制造商受到了关税的影响。

两个月后,戴琪表示,她将批准把某些中国进口产品排除在美国惩罚性关税之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美国企业面临的压力,未来可能还会启动更多排除程序。因为,这些关税往往由美国公司支付,因此有时会损害美国的经济利益。

当时,戴琪还强调美方无意煽动对华贸易紧张,同时也不认为所谓的中美脱钩在今天的全球经济环境下可行,“我想更值得问的问题是,在探索‘再挂钩’时,什么是我们试图寻求的目标?”

此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启动审查,考虑是否为549项产品恢复豁免,并就此征询公众意见。

美国的考量​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学系高级讲师袁志乐向BBC中文表示,美国不想加剧与中国的贸易对峙,因为两国需要在不同的全球问题上合作,包括全球变暖和一些地缘政治冲突。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这一问题更为凸显——美国一方面反复警告中国不要帮助俄罗斯逃脱制裁;同时拜登也表示,中国明白其经济未来同西方的联系要比同俄罗斯更紧密。

袁志乐认为,另一个短期因素是,贸易战可能会使美国目前的高通胀率恶化,也会损害美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在贸易战中征收的关税意味着美国进口商、制造商和最终的消费者面临更高的成本。

Workers assemble cars at the newly renovated Ford's Assembly Plant in Chicago, June 24, 2019.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美国目前面临的通胀压力,可能也是缓解中美贸易关系的原因之一。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也曾表示,降低关税将产生“抑制通胀”的效果。而调整对华关税将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

目前,美国正在经受40年未见的高通胀,美联储为应对通胀已经开启加息进程。即便如此,路透社援引多位分析师称,华尔街忧心于美联储在应对通胀上已经慢半拍。

束珏婷也提到,在当前通胀持续走高、全球经济复苏面临挑战的形势下,希望美方从中美两国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根本利益出发,尽快取消全部对华加征关税。

贸易战重燃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只是沿袭特朗普时期的政策豁免部分商品的关税,并未取消任何特朗普时代加征的关税。

A worker walks past stacked containers at the Yangshan Deepwater Container Port in Shanghai, China on 02 June 2011.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美国重新豁免300多项中国商品关税,是否意味着中美贸易战迎来转折点?这尚待观察。

重要的背景是,中国没有履行两国在2020年1月签署的贸易协议。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高级研究员鲍恩(Chad P. Bown)分析,按照协议,中国应该在过去两年购买总共5024亿美元美国商品和服务,最终中国购买了2888亿美元,只完成了57%。 这意味着中国平均每年购买1444亿美元,甚至没有达到2017年的采购水平,至于那额外的2000亿美元,“中国最后一点儿也没有买”。

这引发了美方的不满,戴琪称,两国贸易关系目前“正处于困难阶段”;美国商会国际事务负责人布瑞连特(Myron Brilliant)表示,如果磋商失败,拜登政府将考虑一系列选项,包括可能导致新关税的新一轮贸易调查。

这些背景都引发两国在贸易领域重燃战火的担忧。

但美国企业对此并不乐见,鲍恩说,“美国企业连特朗普政府发起的第一轮贸易战都不想要,所以他们不想再来一场贸易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