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主流医疗理念就包括能自然恢复的就不要乱治疗/给药
问题是这跟许多老亚裔病人的理念不同,不开点药病人觉得医生没在干活
不给病人药而导致病人加重或死亡的例子
基本不可能。本来圈子就小,技术含量又非常高,自纠自查的可能不大
大家留心些就会发现,西药没有任何一种药说是治“流感”或“感冒”的。因为现在没有一种药对流感病毒有效。对有这些病的病人,给退烧药,止咳药等来对症治疗。对流感引起的严重的心,肺并病发症的治疗是对付心的功能失调和肺的继发感染的问题。这已经是超出“流感”的问题了目前,有各种有效的“抗生素”,是没有有效的“抗病毒素”。以上是现代医学的概念,供大家参考。目前还没有对付病毒的“神药”或“神医”。你可能理解错了我刚才回复的意思。我没有质疑“这里的主流医疗理念就包括能自然恢复的就不要乱治疗/给药”, 也没有任何“不开点药病人觉得医生没在干活”的意思。(换句话说,我是基本赞同这里的医疗理念的)
我同意的是如下的意思:
我不是专业医生,所以没有资格去评判医生是否用药对不对。但如果医生因为什么原因,没有用药,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病人有权力去质问医生。但我认为:
这个倒不知道。根据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将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抗病毒药物(antiviral drug)是一类用于特异性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1]就像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一样,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对特定的病毒起作用;但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不同的是,后者消灭细菌,前者只是抑制病毒的发展。抗病毒药物与杀病毒剂(viricide)不同,前者是用于抑制体内的病毒,而后者是用于消灭体外的病毒。
- 穿入和脱壳抑制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恩夫韦地、马拉韦罗
- DNA多聚酶抑制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膦甲酸钠
- 逆转录酶抑制剂:
- 核苷类:拉米夫定、齐多夫定、恩曲他滨、替诺福韦、阿德福韦酯
- 非核苷类:依法韦仑、奈韦拉平
- 蛋白质抑制剂:沙奎那韦
-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
- 广谱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干扰素[2]
抗病毒药物的机理主要是通过影响干扰病毒复制周期的某个环节来实现抵抗病毒的进一步感染。例如直接抑制或杀灭病毒、干扰病毒吸附、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抑制病毒释放或增强宿主抗病毒能力等
目前大多数的抗病毒药物是用于对抗艾滋病毒、疱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以及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