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诱饵太多 顶尖人才不恋欧洲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作为发达国家的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各国,目前正在大量失去各类顶尖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

  欧洲高级人才的流失已有年头。上个世纪60年代,英国化学家约翰・波普尔前往美国从事研究,并在那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为他的离开,英国议会当时提出了不信任案,差点让政府倒台。但从那以后,欧盟顶尖人才流失的势头不但没有得到遏止,反倒有增强的趋势。

  欧洲人才流失,得益最多的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德国学术部门的统计资料说,德国1/7的博士毕业生前往美国寻找工作机会,而整个欧盟现在有大约40万高级人才在美国工作,他们不是著名的科研专家就是才能超群的年轻博士后。《欧洲2003年度科技指标报告》也说,在美国工作的欧洲籍高级研究人员有75%宁愿继续留在那里。

  美国有许多美味的“诱饵”吸引包括欧洲在内的外国人才:世界最好的研究设施;充足的财政支持独立研究;高于欧洲同行的薪水;开放的文化氛围;根据成就决定升迁而不需要“熬年头”等等。

  与美国相比,欧盟在吸引高级人才方面逊色不少。专家认为,欧盟科研投入不够是人才流失的一个最主要原因。目前,欧盟科研投入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2.8%和3.0%。比利时医学家克里斯蒂安・德迪韦等7名欧洲籍诺贝尔奖得主,去年联合写信给欧盟国家领导人,批评欧盟的科研政策,要求增加对科研的投入,以减少顶尖人才流失。

  欧洲科研条件和研究人员的待遇也较差。年轻有为的科学家想进行独立研究,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报酬的多少也直接影响科研人才选择自己的用武之地,英国天文学家安德鲁・科诺利1992年去美国,他说,美国给他的薪水比英国要高约一倍。

  欧洲国家对外来者的保守心态也影响它们吸引人才。许多欧洲研究机构和大学有“任人唯亲”的倾向,本国的人才受欢迎,外国人包括其他欧盟国家的人才难以进入。尤其在南欧国家,外来研究人员即使能力很强,也很少获得重要的学术位置。在美国,本土的大学教授只有7%,但欧洲国家这个数字高很多,法国为50%,西班牙则是95%。

  欧盟各国学术管理体制的巨大差异让人才内部流动困难。比如,大学学历在欧洲国家之间常常得不到认可。晋升体制的僵化也让年轻人才失望而去。德国学术基金会联合会说,德国大量博士生去美国,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满教条的晋升体制,“一等就是许多年”。

  欧盟委员会今年早些时候提出了一个吸引高级科研人才的计划:要求欧盟国家至少拿出国内生产总值的3%作为科研投入,在欧盟范围内建立对研究人员能力和成绩进行评估的共同标准,让科研人员在不同国家之间相互流动更为便利,为外国科研人员到欧盟工作提供方便等。

  但是,这些措施能否落到实处还要看每个国家的决心。欧洲科学基金会总干事恩里克・班达说,目前欧盟国家落实这些措施的行动很慢,只有瑞典和芬兰达到了科研投入数额的要求。欧盟国家最近一些年经济连续不景气,科研投入也难以得到眷顾,法国甚至减少了科研投入。 (中华工商时报郑汉根)
 
欧洲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平还是很高的,就是应用科研不行
 
中国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估计更少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