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楼聊中国的支付方式。回来之后想在加拿大使用手机支付了。大家聊聊呗

哈哈,人家就是看穿了你,不像我,憨直,看穿了也不说。
我只是举个例子,你跟贵圈真的是玻璃心

这跟品牌没有什么关系,你不能用国产的东西跟加拿大进口中国的比
同样找都是进口的东西才有可比性

你要谈牛奶面包比cpi就行了
 
我只是举个例子,你跟贵圈真的是玻璃心

这跟品牌没有什么关系,你不能用国产的东西跟加拿大进口中国的比
同样找都是进口的东西才有可比性

你要谈牛奶面包比cpi就行了
大家说的是日用商品的货币购买力。维持日常生活的商品,包括车。但不包括奢侈品。

回头看看我的帖子。有关系吗?说的人民的生活能力。

你这是不停地露怯,但是不停地继续露怯,我也是佩服直至。

还在谈CPI?哈哈,你先看看CPI的定义好不好?
 
比喻恰当。

黑莓早早夭折。

信用卡应该不至于完蛋,但是的确应该好好反省,超前消费是不是被用到了极致了。超过一定极限,早晚要还的。

每个环节收3%的税,这经济效率不低才怪。

电商崛起,就是一招先,

中间环节被最少化。眼看着中国的实体店(除了奢侈洋品牌专卖店之外)凋亡。说明了问题。
这个比喻是说明行业之间的影响,多些行业对整体经济效益很重要。黑莓完蛋跟信用卡3%收费没关系。 45EB8976-5989-4547-8C63-36C5924EFE3C.jpeg
再看看美网公开赛网球中心这些信用卡公司提供的持卡人服务,不能仅凭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判断一个商业模式的好坏。这是为什么大数据分析这么走俏。要综合评估
 
我儿子说每四辆车就一辆电动。我觉得没有。不过确实比这里的城市多的太多了。
南方城市开电车太舒服了。北方冬天比较吃力。中国新卖的车40%都是新能源了——
2023年8月份,中国新能源零售在68万辆左右,创造了历史新高,同比+30%,环比+7%;新能源渗透率更是超过39%,超过行业的预判。


哈哈。那2b,不知道咋想的,老想着炫富。炫富应该去北上广。哈哈。

其实国内还是这里,各有各的好。空间和环境,这里当然好。但是

中国中产生活的的基本价格还真就是这里的五分之一。

中国的奢侈品价格与这里持平甚至更高。

中国的廉价生活物资价格比这里低十倍不止。

中国这种日用品价格结构很有意思。维持了各阶层的需求。。
中国相比加拿大最大的劣势是工作太累了,技术类工作基本都加班严重,往死里卷。与Kanata一众high tech公司对比,相同职位在中国工资似乎更高。
 
我只是举个例子,你跟贵圈真的是玻璃心

这跟品牌没有什么关系,你不能用国产的东西跟加拿大进口中国的比
同样找都是进口的东西才有可比性

你要谈牛奶面包比cpi就行了

也不算玻璃心吧。比两国物价的时候拿“邻居家“的”保时捷“出来做参照,着实有点吸睛+无厘头
 
也不算玻璃心吧。比两国物价的时候拿“邻居家“的”保时捷“出来做参照,着实有点吸睛+无厘头
太文雅了你。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你是对的,许多服务,大家出钱,许多人却享受不到,比如说高速公路,没车的人群,不常出去旅游的人很少使用,但他们交的税的一部分就用来修高速了。同理信用卡只是纯粹用来购物,不租车,很少旅游,肯定是为信用卡公司做贡献了。但是整个社会总要有一个管理平的问题,单纯某一方面的影响程度只能是管中窥豹,深度,广度只能根据数据科学分析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你是对的,许多服务,大家出钱,许多人却享受不到,比如说高速公路,没车的人群,不常出去旅游的人很少使用,但他们交的税的一部分就用来修高速了。同理信用卡只是纯粹用来购物,不租车,很少旅游,肯定是为信用卡公司做贡献了。但是整个社会总要有一个管理平的问题,单纯某一方面的影响程度只能是管中窥豹,深度,广度只能根据数据科学分析
信用消费制度的巨大金融和社会益处,早就被全民接受了。不用讨论。其中建立信用社会,和促进消费。应该是最大的闪光点。

但是趋势已经到了2023. 加拿大做个例子,加拿大家庭信用消费也就是家庭欠债已经到了发达国家的魁首。这个西方世界都已经在这条路上,消费主义泛滥使得环境和气候努力很难奏效,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巨大浪费和威胁,而信用体质还在继续刺激泛滥的消费主义,将已经入不敷出的西方家庭推向更多的欠债花钱的方向。

消费在西方,已经成了海洛因,对社会对个人都是。过度的消费,信用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载体。随着家庭欠债的不断扩容,信用体系的崩溃已经不是单纯的恐吓。但是金融行业还在收取3%的手续费,还在这个体系里躺着吸血。这就进一步拉低了经济的效率。

现在引入信用消费之外的更加方便的,账务及时更新的,更加清晰的新的支付体系,应该说是个好主意。但是能否被民众接受,那是另说。

可喜的是,精英阶层已经在开发类似的东西,比如X

而新生代年轻人,对手机支付已经接受了,现在就差慢慢推广量入为出的生活理念了。一个随时能精确到$地显示自己的财务状态的支付系统,对新一代克服疯狂花钱的欲望,绝对是一大助益。新的技术,新的消费理念和新的低费用支付网络,会强迫你现在的金融蛀虫停止贪婪的吸血。使得西方经济效率改善。
 
最后编辑:
信用消费制度的巨大金融和社会益处,早就被全民接受了。不用讨论。其中建立信用社会,和促进消费。应该是最大的闪光点。

但是趋势已经到了2023. 加拿大做个例子,加拿大家庭信用消费也就是家庭欠债已经到了发达国家的魁首。这个西方世界都已经在这条路上,消费主义泛滥使得环境和气候努力很难奏效,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巨大浪费和威胁,而信用体质还在继续刺激泛滥的消费主义,将已经入不敷出的西方家庭推向更多的欠债花钱的方向。

消费在西方,已经成了海洛因,对社会对个人都是。过度的消费,信用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载体。随着家庭欠债的不断扩容,信用体系的崩溃已经不是单纯的恐吓。但是金融行业还在收取3%的手续费,还在这个体系里躺着吸血。这就进一步拉低了经济的效率。

现在引入信用消费之外的更加方便的,账务及时更新的,更加清晰的新的支付体系,应该说是个好主意。但是能否被民众接受,那是另说。

可喜的是,精英阶层已经在开发类似的东西,比如X

而新生代年轻人,对手机支付已经接受了,现在就差慢慢推广量入为出的生活理念了。一个随时能精确到$地显示自己的财务状态的支付系统,对新一代克服疯狂花钱的欲望,绝对是一大助益。新的技术,新的消费理念和新的低费用支付网络,会强迫你现在的金融蛀虫停止贪婪的吸血。使得西方经济效率改善。
这是一个点,前面你的论述不清,现在清晰些了。已经建立了巨大的利益集团和持卡中精英的利己利益,很难重构
 
加拿大银行个人业务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信用卡,特别是利息收入,那是真正的高利贷。房贷不是。
 
也不算玻璃心吧。比两国物价的时候拿“邻居家“的”保时捷“出来做参照,着实有点吸睛+无厘头

卖热狗的天天什么这个RR那个豪宅的
住RR的配个破鞋买菜不是很正常吗?

大统华停车场一排一排的Q5,不过这个不能做参考,因为没记错的话国内的Q5是国产
 
大家说的是日用商品的货币购买力。维持日常生活的商品,包括车。但不包括奢侈品。

回头看看我的帖子。有关系吗?说的人民的生活能力。

你这是不停地露怯,但是不停地继续露怯,我也是佩服直至。

还在谈CPI?哈哈,你先看看CPI的定义好不好?
露怯? 哪门子的
我只是没法像你一样满口脏字

你说我对CPI有无解,那,你有什么高见,说来听听
 
信用消费制度的巨大金融和社会益处,早就被全民接受了。不用讨论。其中建立信用社会,和促进消费。应该是最大的闪光点。

但是趋势已经到了2023. 加拿大做个例子,加拿大家庭信用消费也就是家庭欠债已经到了发达国家的魁首。这个西方世界都已经在这条路上,消费主义泛滥使得环境和气候努力很难奏效,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巨大浪费和威胁,而信用体质还在继续刺激泛滥的消费主义,将已经入不敷出的西方家庭推向更多的欠债花钱的方向。

消费在西方,已经成了海洛因,对社会对个人都是。过度的消费,信用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载体。随着家庭欠债的不断扩容,信用体系的崩溃已经不是单纯的恐吓。但是金融行业还在收取3%的手续费,还在这个体系里躺着吸血。这就进一步拉低了经济的效率。

现在引入信用消费之外的更加方便的,账务及时更新的,更加清晰的新的支付体系,应该说是个好主意。但是能否被民众接受,那是另说。

可喜的是,精英阶层已经在开发类似的东西,比如X

而新生代年轻人,对手机支付已经接受了,现在就差慢慢推广量入为出的生活理念了。一个随时能精确到$地显示自己的财务状态的支付系统,对新一代克服疯狂花钱的欲望,绝对是一大助益。新的技术,新的消费理念和新的低费用支付网络,会强迫你现在的金融蛀虫停止贪婪的吸血。使得西方经济效率改善。

你这个论点还挺有意思的,不过有点偏执
 
露怯? 哪门子的
我只是没法像你一样满口脏字

你说我对CPI有无解,那,你有什么高见,说来听听
不同地区的工资购买力,是另一个指标。CPI放映的是时间轴。。。
 
大家说的是日用商品的货币购买力。维持日常生活的商品,包括车。但不包括奢侈品。

回头看看我的帖子。有关系吗?说的人民的生活能力。

按你的逻辑,如何比较,收入vs支出?

你在这边买的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包括你我习惯去T&T买的吃的。好吃一口东北大米都是进口高档货,但是同款在国内就没有关税和运输费这一轮
这怎么比
牛奶面包吗?那可能牛奶面包这里更便宜一些
汽油呢?差不多
方便面?那你得比这里的mr noodle vs 国内的国产品牌

咱就说代步车,就说村里人最爱的subaru吧,这玩意加拿大中国都是进口的,价钱差不多?
你要拿出来国产电动车说话,那是两码事,这里没有生产这玩意的需求,不符合国情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