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城市开电车太舒服了。北方冬天比较吃力。中国新卖的车40%都是新能源了——我儿子说每四辆车就一辆电动。我觉得没有。不过确实比这里的城市多的太多了。
中国相比加拿大最大的劣势是工作太累了,技术类工作基本都加班严重,往死里卷。与Kanata一众high tech公司对比,相同职位在中国工资似乎更高。哈哈。那2b,不知道咋想的,老想着炫富。炫富应该去北上广。哈哈。
其实国内还是这里,各有各的好。空间和环境,这里当然好。但是
中国中产生活的的基本价格还真就是这里的五分之一。
中国的奢侈品价格与这里持平甚至更高。
中国的廉价生活物资价格比这里低十倍不止。
中国这种日用品价格结构很有意思。维持了各阶层的需求。。
太文雅了你。也不算玻璃心吧。比两国物价的时候拿“邻居家“的”保时捷“出来做参照,着实有点吸睛+无厘头
信用消费制度的巨大金融和社会益处,早就被全民接受了。不用讨论。其中建立信用社会,和促进消费。应该是最大的闪光点。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你是对的,许多服务,大家出钱,许多人却享受不到,比如说高速公路,没车的人群,不常出去旅游的人很少使用,但他们交的税的一部分就用来修高速了。同理信用卡只是纯粹用来购物,不租车,很少旅游,肯定是为信用卡公司做贡献了。但是整个社会总要有一个管理平的问题,单纯某一方面的影响程度只能是管中窥豹,深度,广度只能根据数据科学分析
这是一个点,前面你的论述不清,现在清晰些了。已经建立了巨大的利益集团和持卡中精英的利己利益,很难重构信用消费制度的巨大金融和社会益处,早就被全民接受了。不用讨论。其中建立信用社会,和促进消费。应该是最大的闪光点。
但是趋势已经到了2023. 加拿大做个例子,加拿大家庭信用消费也就是家庭欠债已经到了发达国家的魁首。这个西方世界都已经在这条路上,消费主义泛滥使得环境和气候努力很难奏效,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巨大浪费和威胁,而信用体质还在继续刺激泛滥的消费主义,将已经入不敷出的西方家庭推向更多的欠债花钱的方向。
消费在西方,已经成了海洛因,对社会对个人都是。过度的消费,信用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载体。随着家庭欠债的不断扩容,信用体系的崩溃已经不是单纯的恐吓。但是金融行业还在收取3%的手续费,还在这个体系里躺着吸血。这就进一步拉低了经济的效率。
现在引入信用消费之外的更加方便的,账务及时更新的,更加清晰的新的支付体系,应该说是个好主意。但是能否被民众接受,那是另说。
可喜的是,精英阶层已经在开发类似的东西,比如X
而新生代年轻人,对手机支付已经接受了,现在就差慢慢推广量入为出的生活理念了。一个随时能精确到$地显示自己的财务状态的支付系统,对新一代克服疯狂花钱的欲望,绝对是一大助益。新的技术,新的消费理念和新的低费用支付网络,会强迫你现在的金融蛀虫停止贪婪的吸血。使得西方经济效率改善。
也不算玻璃心吧。比两国物价的时候拿“邻居家“的”保时捷“出来做参照,着实有点吸睛+无厘头
信用消费制度的巨大金融和社会益处,早就被全民接受了。不用讨论。其中建立信用社会,和促进消费。应该是最大的闪光点。
但是趋势已经到了2023. 加拿大做个例子,加拿大家庭信用消费也就是家庭欠债已经到了发达国家的魁首。这个西方世界都已经在这条路上,消费主义泛滥使得环境和气候努力很难奏效,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巨大浪费和威胁,而信用体质还在继续刺激泛滥的消费主义,将已经入不敷出的西方家庭推向更多的欠债花钱的方向。
消费在西方,已经成了海洛因,对社会对个人都是。过度的消费,信用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载体。随着家庭欠债的不断扩容,信用体系的崩溃已经不是单纯的恐吓。但是金融行业还在收取3%的手续费,还在这个体系里躺着吸血。这就进一步拉低了经济的效率。
现在引入信用消费之外的更加方便的,账务及时更新的,更加清晰的新的支付体系,应该说是个好主意。但是能否被民众接受,那是另说。
可喜的是,精英阶层已经在开发类似的东西,比如X
而新生代年轻人,对手机支付已经接受了,现在就差慢慢推广量入为出的生活理念了。一个随时能精确到$地显示自己的财务状态的支付系统,对新一代克服疯狂花钱的欲望,绝对是一大助益。新的技术,新的消费理念和新的低费用支付网络,会强迫你现在的金融蛀虫停止贪婪的吸血。使得西方经济效率改善。
大家说的是日用商品的货币购买力。维持日常生活的商品,包括车。但不包括奢侈品。
回头看看我的帖子。有关系吗?说的人民的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