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並未對張靈甫進行正式平反。張靈甫作為國民黨將領,在抗日戰爭中確有貢獻(如參與緬甸戰役),但在解放戰爭(國共內戰)中,他率整編第74師於1947年孟良崮戰役中被擊潰並陣亡,這被中共視為內戰中的對立一方,因此官方態度長期維持負面評價,甚至在某些宣傳中被貶低或抹黑為「非抗日名將」或「戰犯」。
具體情況:
- 無官方平反記錄:根據可靠歷史記載和維基百科等來源,中共自1949年建政後至2025年,均未見對張靈甫的平反文件或官方表彰。其遺體雖被華東野戰軍厚葬於山東沂水,但這更多是戰時處理,而非政治平反。
- 與其他抗日將領的對比:中共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的「撥亂反正」時期,平反了部分國民黨抗日將領,如張自忠(抗日陣亡,被追認為「抗日民族英雄」)或傅作義(和平解放北平後獲重用)。但這些將領多未在內戰中與中共直接對抗,或已投誠。張靈甫因內戰表現,被排除在外,甚至在抗戰70週年(2015年)等場合遭官方媒體貶損。
- 間接相關事件:2005年,張靈甫長子張居禮獲頒「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這表彰了其父在抗日貢獻,但僅限家族層面,並非對張靈甫本人的政治平反。 網絡上偶有「平反」傳聞(如某些論壇帖),但多源自誤傳或非官方解讀,缺乏史料支持。
類似抗日名將的處理:
中共對「抗日但參加解放戰爭」的國民黨將領態度因人而異,通常依其內戰立場決定:
| 將領姓名 | 抗日貢獻 | 內戰角色 | 中共處理 |
|---|
| 張自忠 | 率軍抗戰,1939年陣亡 | 未參與內戰 | 1952年平反,追認為民族英雄,墓碑銘文由毛澤東題寫。 |
| 傅作義 | 抗日名將 | 1949年和平解放北平 | 獲重用,任水利部長等職,後平反為「愛國將領」。 |
| 孫立人 | 仁安羌戰役英雄 | 內戰中反共 | 未平反,長期軟禁,2001年病逝後無官方表彰。 |
| 張靈甫 | 緬甸遠征軍等 | 孟良崮戰役陣亡 | 未平反,官方持續負面敘述。 |
總之,對於像張靈甫這樣在內戰中頑強抵抗的抗日將領,中共出於意識形態考量,未予平反。這反映了官方歷史敘事中「抗日統一戰線」與「內戰對立」的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