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的天空~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4-01-29
- 消息
- 4,930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身体超重减少寿命吗?喝牛奶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吗?脱脂食品是减肥妙方,还可以降低胆固醇含量,预防心肌梗塞,对吗?通过蛋黄颜色的深浅就能识别出柴鸡蛋吗?食盐会导致血压升高吗?仔细清洗水果就能消除农药残渣吗?牛奶是适合所有人的健康饮品吗?烧烤食品有害健康吗?爱吃零食是坏习惯吗?维生素E能延缓衰老吗?……
误区:要想人是铁,就得饭是钢
当年,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的一句话,如今已成了人人皆知的谚语。尽管此言出自一介书生,但并没有给人以“文弱不武”之感。然而,若把它看成是那个年代饮食意识的反映,又算不上很有新意。毕竟,在我们这个自古就沉湎于吃人的社会里,这种饮食意识由来已久。那时,我们的祖先像吃烤牛肉一样,大口咀嚼在战争中被杀死的敌人的头颅和心肝,就为了能将对方的强悍勇猛、诡计多端与自己融为一体。“要想人是铁,就得饭是钢”;“整天吃软饭,怎能成铁人”。这个饮食观念,和这两句话本身,真是再熟悉不过了。还是先让我们来管管地球上人类的闲事,再来检验费尔巴哈的理论吧:在中国,人们享受喂得肥肥的蝎子,在韩国则是煎狗肉;土耳其人嗜食羊腿,印尼人爱好猴脑;在委内瑞拉,塔兰图拉毒蛛是人们的最爱,到了喀麦隆便是蛇肉大杂烩;阿根廷人吃大牛排,法国人则吃小蜗牛;在澳大利亚,袋鼠成了盘中佳肴,在我们德国,最受欢迎的是味道浓郁的五香野猪肉丁。按照着费氏理论,难道这些食物真的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精华,让人就着水大口吃到体内,便“滋补”了人类的躯体四肢、精神意志和品格特征?我们又不禁要反问,或者,那些思想猥亵、一生中都在阿谀奉承的人,又是吃了什么食物才会养成恶心的人格呢?我们能看得出么?其实我们只知道,人类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饮食习惯,惟一的原因是,天生就是个杂食家――因而人丁兴旺。
什么都要吃。就是这么简单。
误区:60%的疾病是由于饮食造成的
全世界都认为,错误不当的饮食是引发疾病的最主要的原因。德国营养研究会的官方刊物《饮食环顾》估算,每年由于支付治病费用造成的开销超过1000亿马克。它认为,即使是投入了大量精力以预防疾病,也不能显著地节省这些开支,充其量也只能节省患病的痛苦。
德国营养研究会是依据一项“与饮食相关的疾病及其治疗费用研究”的结果得出上述估算的。在该研究报告中,工工整整地罗列出了根据不同疾病成因采用各种治疗措施所需的全部费用。这似乎没什么不妥,然而偏偏冒出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情况下,疾病算是“由饮食造成的”?因为在这个研究项目里,所有心血管循环系统方面的障碍都被归为饮食不当造成的后果了,而且还强调,通过改善饮食习惯,这些疾病是可以避免的――那些90岁以上的患者居然也可以!此外,还有别的疾病也被认为与饮食有关,比如动脉硬化症以及各种癌症,而且,它们被认为是完全受饮食影响。假若按照该研究的要求,将治疗龋齿的开支算作“治疗与饮食相关的疾病的费用”,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以将所有口腔疾病的治疗费与所有可以想像到的肠胃疾病的治疗费用不加区别地全都算进去吗?甚至治疗某种遗传性疾病的开支,也挤进了这些数字中。如果再加上自体免疫疾病如Ⅰ型糖尿病,要突破已经是很不可思议的1000亿马克大关也不算难事了。
在费用计算中,执行者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有的疾病是由于其他的原因造成的,比如由于基因遗传患上的先天性疾病。但是他们却依旧声称,如果每日坚持吃胡萝卜,那么有65%的肺癌病例是可以防止的;而吸烟对肺癌的影响相比要逊色得多……他们自己还经常会在计算百分比数字时弄出点差错来。曾经就出现这样的事情,“饮食对于某种疾病居然要承担多于100%的责任”。不只是尴尬,不是么?法兰克福大学的哈拉尔德・弗斯特教授对这些胡说八道只能嘲讽地一笑置之:“可以肯定,而且无须解释:饮食是会导致死亡的!因为每一个吃饱喝足的人最终还是要与世长辞。相反,不吃不喝的人至少不会是因为吃而死的。”
这个论点――饮食不当会生病――受到了质疑,疑问不仅是针对它所声称的导致疾病的程度比例,而且对病人的诊断是否正确也值得我们去考究。如果一位90多岁高龄的老者由于衰老而仙逝,却被大夫不费吹灰之力地诊断为死于“动脉硬化症”,这难道不足以令人产生疑问吗?还有其他更尴尬的例子呢:许多病人死于手术失败或术后并发症,大夫却宁可将其死亡登记为“死于心脏衰竭”,也不愿注明是自己手术失败的原因。如果饮食营养专家们能早点把这些疾病都定义为是饮食造成的,那该多好啊!这样的话,病人们早就可以只靠全麦面包、小红萝卜、脱脂炼乳以及最最新鲜娇嫩的蔬菜活着并快乐着了。
这种形成谬误的根源在于一个保持沉默的攻守同盟。如果多数饮食营养专家们都认为,某种疾病是由于饮食造成的,而他们得依靠他们的“论断”谋生,那么,这种疾病便被公认为饮食不当造成的。出于同样的理由,在心理学家大会上众人达成了一致,称大多数的疾病是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在微生物学家们的活动圈子里可以听到,不仅是流感、艾滋病,就连糖尿病、动脉硬化症和心肌梗塞都是被传染的;而与此同时,环境医学家们又信心十足地宣称,当前日益增加的疾病是由于环境恶化引起的;此外,许多患者又特别情愿自己的病被称为“文明病”或者“富贵病”。
“富贵”不只是意味着吃得多些、吃得好些、活得长些,还意味着疾病。几乎所有富贵的典型特征都是与一些所谓“文明”有关的数字:交通驾驶牌照数量,医生诊所分布的密集程度,爱犬食物的销售量,彩色电视机和花园里的小瓷矮人的多少,辍学的人数以及医疗水平,汽油消耗量,垃圾处理量,还有纳税的范围。然而这些数字在饮食研究中并没有加以考虑。在当前饮食时尚的驱使下,我们找到了疾病的根源:正是所谓的“过剩中的贫乏”要对心肌梗塞担起罪责,其他疾病也是如此!人们拼命地节食、减肥,苛刻挑剔地讲究饮食,就因为今天的我们,工业发达国家里的我们,要比过去所有年代的人生活得好而下意识地感到良心不安吗?我们是在自虐地从幸福里找罪受吗?吃总是意味着兴致盎然,对兴致盎然的拒绝是一种严格的体罚――难道要用这种体罚来表达自己对幸福和富贵受之有愧吗?讲究饮食才是现代“文明病”的病原体!
如果乳腺癌或中风患者人数在统计上呈上升态势,这多少会令人感到恐惧。但是这些数字真实吗?究竟只是个保守大夫的诊断结果,还是因为今天的我们已经老到足以患上这些病?回想那些几百年前英年“早”逝的人们,他们“短暂”的生命多么碌碌无为,这是多么的可怕!无论如何,这些恐惧感都会使我们想到死亡。所以我们坚决向现代死亡根源宣战。也许“战斗胜利”的喜悦可以暂时取代我们对心肌梗塞、早老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或者癌症的恐惧,至少可以坚持到专家们又给我们营造出新的恐惧,坚持到另一种新的死亡形式的出现,而这种死亡理所当然也是我们现代生活造成的……一种疾病刚刚被“攻克”,随之就会出现另一种新的、绝对致命的疾病。
看来您只能服毒了。
误区:谁讲究饮食,谁就更健康
但愿如此!如果我们不得不放弃外焦里嫩的烤肉和新鲜可口的啤酒,而转向麸皮面包片、蔬菜瓜果以及矿泉水,那么至少是为了一个美好的初衷。不言而喻,健康是我们的最高利益。但是这么做值得吗?“讲究饮食”所承诺的那些好处都已经得到证实了吗?――无论是哪种饮食建议,但凡是已经接受前瞻性实验研究检验的,其结果都是“惊醒梦中人”,并非如追随者所愿。于是那些提供建议的饮食专家们只好使出最后一招,声称:单独采取某个措施是难以奏效的,需要联合在一起才行;必须将整个饮食行为全盘改变过来,人们才能从联合效应中受益。
据说在美国进行了两个大规模的实验研究项目,能提供严谨的数据以说明这些官方饮食建议为健康带来的好处。12年来,这些近4万名包括牙医、兽医以及药剂师在内的受测者,认真地回答了有关他们饮食习惯以及其他与健康相关的问题。
研究者对他们提供的信息打分,主要是有关谷类食品、水果、蔬菜、牛奶制品、肉(包括鱼、禽、蛋在内)、脂肪、胆固醇等的消耗量。他们打算将这些信息作为事实依据出版一本名为《健康饮食指南》的理论书籍:在这本书里,受到极力推崇的“好”食品将是那些获得高分值的食品,而遭到唾弃的“坏”食品,其分数应该很低。然而,打分的结果对于那些专家们,那些健康饮食学派的权威代表们肯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如果人们将吸烟以及其他危险因素一并予以考虑,那么在妇女方面,并不存在健康饮食与严重的慢性病之间的关系。”在先生们那边,只是稍微有一点关系。可见,那些所谓的“官方饮食建议”,最终被证实不过是神经质的专家们的美好愿望。
如果我们从“慢性病”角度来详细地分析,事实上,无论受测者是多么“错误”地,还是多么“正确”地饮食,他患癌症的风险是一样的。尽管似乎在“正确地饮食”下确实有一个数据――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几率――比较低,但是这个低数值却只出现在男性受测者中,而不是出现在那些以“最健康的”方式进行饮食的人群中。可惜没有有关的数据研究,能将总体死亡率在不同饮食方式下作比较,研究者们只是以“严重的慢性病”为主题对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所有自然的死亡形式做了总结。
结论:即使是最“健康”的饮食也不可能改变您患病的风险。如果您遵循饮食专家们的建议,可能会降低一点心肌梗塞或是中风的风险,但是有个前提:您得是位先生。(非常抱歉,女士们!)而且,您千万不要相信,您会因此长寿――您终归还是会死于别的什么原因的。
误区:降低风险因素
可以预防疾病有很多风险因素固定地被视为一些所谓“文明病”的前兆,例如:身体超重,高血压或者胆固醇含量过高。但是人们经常会错误地把“风险因素”和“致病原因”等同起来。它们的区别是,风险因素是一种伴生关系(是一个统计上的相互联系)而不是可证明的因果关系。比如说,吸烟与肺癌之间是因果关系而不是此病的风险因素,因为在动物实验上证明吸烟总是引起肺癌。而胆固醇却是风险因素:实验证明,给各种实验动物喂纯胆固醇食品既没有引起动脉硬化,也没有导致心肌梗塞。
干预性研究能够比较确定地判断相关事物之间是因果关系还是“偶然联系”。人们主要查看通过降低“风险因素”是否能达到理想结果来检验两种关系。比如,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引导参与实验者通过减肥过程降低了体内胆固醇含量。但是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尽管这些人体内胆固醇含量下降了,但是他们发生心肌梗塞的风险却出人意料地升高了60%。因此,胆固醇与心肌梗塞之间并非因果关系,而只是一个风险因素。
我们可以借用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更加形象地阐明这个问题。当您驾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如果仪表盘上一个有加油标志的小红灯亮了,您的轿车可能很快就会熄火。这盏红灯显然是熄火停车的风险因素,而真正的因果关系是因为油箱中没油了。假如您不能认清这几个事物中的相互关系,您该怎么办?也许您会咨询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于是,您给一个修理厂打电话,汽修专家建议您把仪表盘打开,断掉那盏红灯的电源或者直接将全车断电。即使全世界所有的汽修专家都这么建议,您的车还只会趴在原地一动不动。与此相类似,当人们只是针对“风险因素”进行治疗而没有认识到因果关系时,结局会与前面的例子差不多。在预防医学的实践中,人们更经常与“风险因素”抗争,而非原因。因此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盐的摄入量与心肌梗塞发病率同时增高,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吃盐就能预防此病。各种生物化学研究从来没有提供能证明两者关系的令人信服的证据。当人们摄入食盐量上升时,什么能够抑制这种至今不能有效解释的疾病带来的严重问题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带来的惟一作用就是:人们不断思考,并且通过实验去证实。还有在很多研究中发现,经常饮一些酒的人会比完全忌酒者的寿命长一些。但是通过这个结果,人们并不能简单认为,假如那些完全忌酒者经常咂上两口,就会活得更长了。在这件事上,人们同样也并不清楚是什么在背后起着作用。
相对于经常运用统计数据――这些“风险因素”制造出的噱头,“以实证为基础的医学研究”是更加稳固的。这个概念是指那些运用眼见为实的证据支持的医学研究,而非运用一些理论和解释堆积而成的结果。这些医学研究都一样,不应该以替代物作为标尺,例如风险因素。“用替代物衡量”是个好听的名字,它实质上就是缺乏真正的相关因果关系。比如,用直接客观的衡量标准来解释导致心脏病和癌症发生或者致死的原因,就要比仅列举一些风险因素更有说服力。
误区:要想人是铁,就得饭是钢
当年,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1872)的一句话,如今已成了人人皆知的谚语。尽管此言出自一介书生,但并没有给人以“文弱不武”之感。然而,若把它看成是那个年代饮食意识的反映,又算不上很有新意。毕竟,在我们这个自古就沉湎于吃人的社会里,这种饮食意识由来已久。那时,我们的祖先像吃烤牛肉一样,大口咀嚼在战争中被杀死的敌人的头颅和心肝,就为了能将对方的强悍勇猛、诡计多端与自己融为一体。“要想人是铁,就得饭是钢”;“整天吃软饭,怎能成铁人”。这个饮食观念,和这两句话本身,真是再熟悉不过了。还是先让我们来管管地球上人类的闲事,再来检验费尔巴哈的理论吧:在中国,人们享受喂得肥肥的蝎子,在韩国则是煎狗肉;土耳其人嗜食羊腿,印尼人爱好猴脑;在委内瑞拉,塔兰图拉毒蛛是人们的最爱,到了喀麦隆便是蛇肉大杂烩;阿根廷人吃大牛排,法国人则吃小蜗牛;在澳大利亚,袋鼠成了盘中佳肴,在我们德国,最受欢迎的是味道浓郁的五香野猪肉丁。按照着费氏理论,难道这些食物真的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精华,让人就着水大口吃到体内,便“滋补”了人类的躯体四肢、精神意志和品格特征?我们又不禁要反问,或者,那些思想猥亵、一生中都在阿谀奉承的人,又是吃了什么食物才会养成恶心的人格呢?我们能看得出么?其实我们只知道,人类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饮食习惯,惟一的原因是,天生就是个杂食家――因而人丁兴旺。
什么都要吃。就是这么简单。
误区:60%的疾病是由于饮食造成的
全世界都认为,错误不当的饮食是引发疾病的最主要的原因。德国营养研究会的官方刊物《饮食环顾》估算,每年由于支付治病费用造成的开销超过1000亿马克。它认为,即使是投入了大量精力以预防疾病,也不能显著地节省这些开支,充其量也只能节省患病的痛苦。
德国营养研究会是依据一项“与饮食相关的疾病及其治疗费用研究”的结果得出上述估算的。在该研究报告中,工工整整地罗列出了根据不同疾病成因采用各种治疗措施所需的全部费用。这似乎没什么不妥,然而偏偏冒出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情况下,疾病算是“由饮食造成的”?因为在这个研究项目里,所有心血管循环系统方面的障碍都被归为饮食不当造成的后果了,而且还强调,通过改善饮食习惯,这些疾病是可以避免的――那些90岁以上的患者居然也可以!此外,还有别的疾病也被认为与饮食有关,比如动脉硬化症以及各种癌症,而且,它们被认为是完全受饮食影响。假若按照该研究的要求,将治疗龋齿的开支算作“治疗与饮食相关的疾病的费用”,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以将所有口腔疾病的治疗费与所有可以想像到的肠胃疾病的治疗费用不加区别地全都算进去吗?甚至治疗某种遗传性疾病的开支,也挤进了这些数字中。如果再加上自体免疫疾病如Ⅰ型糖尿病,要突破已经是很不可思议的1000亿马克大关也不算难事了。
在费用计算中,执行者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有的疾病是由于其他的原因造成的,比如由于基因遗传患上的先天性疾病。但是他们却依旧声称,如果每日坚持吃胡萝卜,那么有65%的肺癌病例是可以防止的;而吸烟对肺癌的影响相比要逊色得多……他们自己还经常会在计算百分比数字时弄出点差错来。曾经就出现这样的事情,“饮食对于某种疾病居然要承担多于100%的责任”。不只是尴尬,不是么?法兰克福大学的哈拉尔德・弗斯特教授对这些胡说八道只能嘲讽地一笑置之:“可以肯定,而且无须解释:饮食是会导致死亡的!因为每一个吃饱喝足的人最终还是要与世长辞。相反,不吃不喝的人至少不会是因为吃而死的。”
这个论点――饮食不当会生病――受到了质疑,疑问不仅是针对它所声称的导致疾病的程度比例,而且对病人的诊断是否正确也值得我们去考究。如果一位90多岁高龄的老者由于衰老而仙逝,却被大夫不费吹灰之力地诊断为死于“动脉硬化症”,这难道不足以令人产生疑问吗?还有其他更尴尬的例子呢:许多病人死于手术失败或术后并发症,大夫却宁可将其死亡登记为“死于心脏衰竭”,也不愿注明是自己手术失败的原因。如果饮食营养专家们能早点把这些疾病都定义为是饮食造成的,那该多好啊!这样的话,病人们早就可以只靠全麦面包、小红萝卜、脱脂炼乳以及最最新鲜娇嫩的蔬菜活着并快乐着了。
这种形成谬误的根源在于一个保持沉默的攻守同盟。如果多数饮食营养专家们都认为,某种疾病是由于饮食造成的,而他们得依靠他们的“论断”谋生,那么,这种疾病便被公认为饮食不当造成的。出于同样的理由,在心理学家大会上众人达成了一致,称大多数的疾病是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在微生物学家们的活动圈子里可以听到,不仅是流感、艾滋病,就连糖尿病、动脉硬化症和心肌梗塞都是被传染的;而与此同时,环境医学家们又信心十足地宣称,当前日益增加的疾病是由于环境恶化引起的;此外,许多患者又特别情愿自己的病被称为“文明病”或者“富贵病”。
“富贵”不只是意味着吃得多些、吃得好些、活得长些,还意味着疾病。几乎所有富贵的典型特征都是与一些所谓“文明”有关的数字:交通驾驶牌照数量,医生诊所分布的密集程度,爱犬食物的销售量,彩色电视机和花园里的小瓷矮人的多少,辍学的人数以及医疗水平,汽油消耗量,垃圾处理量,还有纳税的范围。然而这些数字在饮食研究中并没有加以考虑。在当前饮食时尚的驱使下,我们找到了疾病的根源:正是所谓的“过剩中的贫乏”要对心肌梗塞担起罪责,其他疾病也是如此!人们拼命地节食、减肥,苛刻挑剔地讲究饮食,就因为今天的我们,工业发达国家里的我们,要比过去所有年代的人生活得好而下意识地感到良心不安吗?我们是在自虐地从幸福里找罪受吗?吃总是意味着兴致盎然,对兴致盎然的拒绝是一种严格的体罚――难道要用这种体罚来表达自己对幸福和富贵受之有愧吗?讲究饮食才是现代“文明病”的病原体!
如果乳腺癌或中风患者人数在统计上呈上升态势,这多少会令人感到恐惧。但是这些数字真实吗?究竟只是个保守大夫的诊断结果,还是因为今天的我们已经老到足以患上这些病?回想那些几百年前英年“早”逝的人们,他们“短暂”的生命多么碌碌无为,这是多么的可怕!无论如何,这些恐惧感都会使我们想到死亡。所以我们坚决向现代死亡根源宣战。也许“战斗胜利”的喜悦可以暂时取代我们对心肌梗塞、早老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或者癌症的恐惧,至少可以坚持到专家们又给我们营造出新的恐惧,坚持到另一种新的死亡形式的出现,而这种死亡理所当然也是我们现代生活造成的……一种疾病刚刚被“攻克”,随之就会出现另一种新的、绝对致命的疾病。
看来您只能服毒了。
误区:谁讲究饮食,谁就更健康
但愿如此!如果我们不得不放弃外焦里嫩的烤肉和新鲜可口的啤酒,而转向麸皮面包片、蔬菜瓜果以及矿泉水,那么至少是为了一个美好的初衷。不言而喻,健康是我们的最高利益。但是这么做值得吗?“讲究饮食”所承诺的那些好处都已经得到证实了吗?――无论是哪种饮食建议,但凡是已经接受前瞻性实验研究检验的,其结果都是“惊醒梦中人”,并非如追随者所愿。于是那些提供建议的饮食专家们只好使出最后一招,声称:单独采取某个措施是难以奏效的,需要联合在一起才行;必须将整个饮食行为全盘改变过来,人们才能从联合效应中受益。
据说在美国进行了两个大规模的实验研究项目,能提供严谨的数据以说明这些官方饮食建议为健康带来的好处。12年来,这些近4万名包括牙医、兽医以及药剂师在内的受测者,认真地回答了有关他们饮食习惯以及其他与健康相关的问题。
研究者对他们提供的信息打分,主要是有关谷类食品、水果、蔬菜、牛奶制品、肉(包括鱼、禽、蛋在内)、脂肪、胆固醇等的消耗量。他们打算将这些信息作为事实依据出版一本名为《健康饮食指南》的理论书籍:在这本书里,受到极力推崇的“好”食品将是那些获得高分值的食品,而遭到唾弃的“坏”食品,其分数应该很低。然而,打分的结果对于那些专家们,那些健康饮食学派的权威代表们肯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如果人们将吸烟以及其他危险因素一并予以考虑,那么在妇女方面,并不存在健康饮食与严重的慢性病之间的关系。”在先生们那边,只是稍微有一点关系。可见,那些所谓的“官方饮食建议”,最终被证实不过是神经质的专家们的美好愿望。
如果我们从“慢性病”角度来详细地分析,事实上,无论受测者是多么“错误”地,还是多么“正确”地饮食,他患癌症的风险是一样的。尽管似乎在“正确地饮食”下确实有一个数据――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几率――比较低,但是这个低数值却只出现在男性受测者中,而不是出现在那些以“最健康的”方式进行饮食的人群中。可惜没有有关的数据研究,能将总体死亡率在不同饮食方式下作比较,研究者们只是以“严重的慢性病”为主题对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所有自然的死亡形式做了总结。
结论:即使是最“健康”的饮食也不可能改变您患病的风险。如果您遵循饮食专家们的建议,可能会降低一点心肌梗塞或是中风的风险,但是有个前提:您得是位先生。(非常抱歉,女士们!)而且,您千万不要相信,您会因此长寿――您终归还是会死于别的什么原因的。
误区:降低风险因素
可以预防疾病有很多风险因素固定地被视为一些所谓“文明病”的前兆,例如:身体超重,高血压或者胆固醇含量过高。但是人们经常会错误地把“风险因素”和“致病原因”等同起来。它们的区别是,风险因素是一种伴生关系(是一个统计上的相互联系)而不是可证明的因果关系。比如说,吸烟与肺癌之间是因果关系而不是此病的风险因素,因为在动物实验上证明吸烟总是引起肺癌。而胆固醇却是风险因素:实验证明,给各种实验动物喂纯胆固醇食品既没有引起动脉硬化,也没有导致心肌梗塞。
干预性研究能够比较确定地判断相关事物之间是因果关系还是“偶然联系”。人们主要查看通过降低“风险因素”是否能达到理想结果来检验两种关系。比如,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引导参与实验者通过减肥过程降低了体内胆固醇含量。但是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尽管这些人体内胆固醇含量下降了,但是他们发生心肌梗塞的风险却出人意料地升高了60%。因此,胆固醇与心肌梗塞之间并非因果关系,而只是一个风险因素。
我们可以借用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更加形象地阐明这个问题。当您驾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如果仪表盘上一个有加油标志的小红灯亮了,您的轿车可能很快就会熄火。这盏红灯显然是熄火停车的风险因素,而真正的因果关系是因为油箱中没油了。假如您不能认清这几个事物中的相互关系,您该怎么办?也许您会咨询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于是,您给一个修理厂打电话,汽修专家建议您把仪表盘打开,断掉那盏红灯的电源或者直接将全车断电。即使全世界所有的汽修专家都这么建议,您的车还只会趴在原地一动不动。与此相类似,当人们只是针对“风险因素”进行治疗而没有认识到因果关系时,结局会与前面的例子差不多。在预防医学的实践中,人们更经常与“风险因素”抗争,而非原因。因此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盐的摄入量与心肌梗塞发病率同时增高,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吃盐就能预防此病。各种生物化学研究从来没有提供能证明两者关系的令人信服的证据。当人们摄入食盐量上升时,什么能够抑制这种至今不能有效解释的疾病带来的严重问题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带来的惟一作用就是:人们不断思考,并且通过实验去证实。还有在很多研究中发现,经常饮一些酒的人会比完全忌酒者的寿命长一些。但是通过这个结果,人们并不能简单认为,假如那些完全忌酒者经常咂上两口,就会活得更长了。在这件事上,人们同样也并不清楚是什么在背后起着作用。
相对于经常运用统计数据――这些“风险因素”制造出的噱头,“以实证为基础的医学研究”是更加稳固的。这个概念是指那些运用眼见为实的证据支持的医学研究,而非运用一些理论和解释堆积而成的结果。这些医学研究都一样,不应该以替代物作为标尺,例如风险因素。“用替代物衡量”是个好听的名字,它实质上就是缺乏真正的相关因果关系。比如,用直接客观的衡量标准来解释导致心脏病和癌症发生或者致死的原因,就要比仅列举一些风险因素更有说服力。